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新型的平台化副车架控制臂安装支架的制作方法

2022-02-22 03:08:4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汽车副车架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新型的平台化副车架控制臂安装支架。


背景技术:

2.副车架可以看成是前后车桥的骨架,是前后车桥的组成部分。副车架并非完整的车架,只是支承前后车桥、悬挂的支架,使车桥、悬挂通过它再与“正车架”相连,习惯上称为“副架”。副车架的作用是阻隔振动和噪声,减少其直接进入车厢,所以大多出现在豪华的轿车和越野车上,有些汽车还为引擎装上副架。传统的没有副车架的承载式车身,其悬挂是直接与车身钢板相连的。因此前后车桥的悬挂摇臂机构都为散件,并非总成。在副车架诞生以后,前后悬挂可以先组装在副车架上,构成一个车桥总成,然后再将这个总成一同安装到车身上。
3.副车架作为连接车身和悬架系统的重要部件,同时起到固定动力总成系统的作用。副车架的结构通常根据车型灵活多变,其开发和生产成本普遍较高。合理的副车架结构设计能够使其满足不同动力总成的布置要求,以实现车企降低车型开发成本和平台化设计的要求。
4.对于不同轮距的车型,需要有与之性能相匹配的悬架系统,一套悬架系统所支持的轮距及运动学特性是有一定的带宽的,有时候运动学特性或轮距是无法满足要求的,往往需要调整悬架硬点来满足所需设计要求,然而带了副车架重新设计开发,带来高成本的投入。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发明的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的平台化副车架控制臂安装支架,该安装支架结构巧妙,安装方便,通过安装此安装支架能够实现副车架上的硬点调整,而不需要改变整个副车架的设计,降低开发成本,有利于上述新型的平台化副车架控制臂安装支架在汽车副车架技术领域的推广及应用。
6.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的平台化副车架控制臂安装支架,安装于留有结构空间的副车架上;包括左后下控制臂安装支架与右后下控制臂安装支架,所述左后下控制臂安装支架与所述右后下控制臂安装支架分别安装于两个之间相互独立的所述结构空间内;所述左后下控制臂安装支架、所述右后下控制臂安装支架与所述结构空间相适配。
7.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左后下控制臂安装支架、所述右后下控制臂安装支架安装于结构空间内并通过焊接的方式进行固定。
8.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结构空间、所述左后下控制臂安装支架及所述右后下控制臂安装支架的端面均呈流线型设计。
9.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左后下控制臂安装支架与所述右后下控制臂安
装支架均设计为中空结构。
10.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左后下控制臂安装支架与所述右后下控制臂安装支架的表面均形成凹槽。
11.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凹槽内设有拉环。
12.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左后下控制臂安装支架与所述右后下控制臂安装支架沿所述副车架的中心轴线对称设置。
13.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左后下控制臂安装支架与所述右后下控制臂安装支架均为钣金焊接件。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中的一种新型的平台化副车架控制臂安装支架,通过设置左后下控制臂安装支架与右后下控制臂安装支架,并将左后下控制臂安装支架与右后下控制臂安装支架安装在留有结构空间的副车架上,通过此种方式能够实现副车架上的硬点调整,而不需要改变整个副车架的设计,降低开发成本,有利于上述新型的平台化副车架控制臂安装支架在汽车副车架技术领域的推广及应用。
附图说明
15.图1是本实施中一种新型的平台化副车架控制臂安装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施中一种新型的平台化副车架控制臂安装支架安装于副车架的安装立体图;图3是本实施中一种新型的平台化副车架控制臂安装支架安装于副车架的安装主视图;图4是本实施中一种新型的平台化副车架控制臂安装支架安装于副车架的安装示意图。
16.附图标记:1、左后下控制臂安装支架;2、右后下控制臂安装支架;3、结构空间;4、副车架;5、凹槽;6、拉环。
具体实施方式
17.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作详细说明。
18.实施例:如图1至图4所示,一种新型的平台化副车架控制臂安装支架,安装在留有结构空间3的副车架4上,结构空间3的大小可以根据悬架硬点进行设计调整,上述安装支架主要包括左后下控制臂安装支架1与右后下控制臂安装支架2,上述左后下控制臂安装支架1与上述右后下控制臂安装支架2分别安装在两个之间相互独立的上述结构空间3内;上述左后下控制臂安装支架1、上述右后下控制臂安装支架2与上述结构空间3相适配。通过设置左后下控制臂安装支架1与右后下控制臂安装支架2,并将左后下控制臂安装支架1与右后下控制臂安装支架2安装在留有结构空间3的副车架4上,通过此种方式能够实现副车架4上的硬点调整,而不需要改变整个副车架4的设计,降低开发成本,有利于上述新型的平台化副车架控制臂安装支架在汽车副车架技术领域的推广及应用。
19.为了保证稳定性及结构强度,上述左后下控制臂安装支架1、上述右后下控制臂安装支架2安装于结构空间3内并通过焊接的方式进行固定。结构空间3、上述左后下控制臂安装支架1及上述右后下控制臂安装支架2的端面均呈流线型设计,降低安装风险的同时能够
保证安装支架整体的美观度。
20.为了保证使用效果的同时,降低制造成本,进而降低用户的使用成本,左后下控制臂安装支架1与上述右后下控制臂安装支架2均设计为中空结构。进一步的,上述左后下控制臂安装支架1与上述右后下控制臂安装支架2的表面均形成凹槽5。为了方便拆装,上述凹槽5内设有拉环6。
21.为了保证整个副车架4在硬点调整后的结构强度,上述左后下控制臂安装支架1与上述右后下控制臂安装支架2沿上述副车架4的中心轴线对称设置。
22.左后下控制臂安装支架1与上述右后下控制臂安装支架2均为钣金焊接件。
23.本实施例中的一种新型的平台化副车架控制臂安装支架,通过设置左后下控制臂安装支架1与右后下控制臂安装支架2,并将左后下控制臂安装支架1与右后下控制臂安装支架2安装在留有结构空间3的副车架4上,通过更改局部支架来实现不同悬架硬点及轮距的要求,极大的减少了整个副车架后横梁的重新开发成本及周期,很好的实现副车架平台化,有利于上述新型的平台化副车架控制臂安装支架在汽车副车架技术领域的推广及应用。
24.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25.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图中附图标记:1、左后下控制臂安装支架;2、右后下控制臂安装支架;3、结构空间;4、副车架;5、凹槽;6、拉环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发明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发明精神相违背的。


技术特征:
1.一种新型的平台化副车架控制臂安装支架,其特征在于:安装于留有结构空间(3)的副车架(4)上;包括左后下控制臂安装支架(1)与右后下控制臂安装支架(2),所述左后下控制臂安装支架(1)与所述右后下控制臂安装支架(2)分别安装于两个之间相互独立的所述结构空间(3)内;所述左后下控制臂安装支架(1)、所述右后下控制臂安装支架(2)与所述结构空间(3)相适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的平台化副车架控制臂安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后下控制臂安装支架(1)、所述右后下控制臂安装支架(2)安装于结构空间(3)内并通过焊接的方式进行固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的平台化副车架控制臂安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结构空间(3)、所述左后下控制臂安装支架(1)及所述右后下控制臂安装支架(2)的端面均呈流线型设计。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新型的平台化副车架控制臂安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后下控制臂安装支架(1)与所述右后下控制臂安装支架(2)均设计为中空结构。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新型的平台化副车架控制臂安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后下控制臂安装支架(1)与所述右后下控制臂安装支架(2)的表面均形成凹槽(5)。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新型的平台化副车架控制臂安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5)内设有拉环(6)。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新型的平台化副车架控制臂安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后下控制臂安装支架(1)与所述右后下控制臂安装支架(2)沿所述副车架(4)的中心轴线对称设置。8.根据权利要求1或7所述的一种新型的平台化副车架控制臂安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后下控制臂安装支架(1)与所述右后下控制臂安装支架(2)均为钣金焊接件。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的平台化副车架控制臂安装支架,安装于留有结构空间的副车架上;包括左后下控制臂安装支架与右后下控制臂安装支架,左后下控制臂安装支架与右后下控制臂安装支架分别安装于两个之间相互独立的结构空间内;左后下控制臂安装支架、右后下控制臂安装支架与结构空间相适配。该安装支架通过设置左后下控制臂安装支架与右后下控制臂安装支架,并将左后下控制臂安装支架与右后下控制臂安装支架安装在留有结构空间的副车架上,通过此种方式能够实现副车架上的硬点调整,而不需要改变整个副车架的设计,降低开发成本。降低开发成本。降低开发成本。


技术研发人员:白甫停 江翁 王飞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合众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9.24
技术公布日:2022/1/28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