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燃油蒸汽排放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2-22 01:31:3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车用附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燃油蒸汽排放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社会的发展,各行各业的环保意识逐步加强,汽车也不例外。为了防止汽车油箱内的燃油蒸汽直排大气,通常在油箱的顶部出口上连接碳罐,使油箱内的燃油蒸汽进入炭罐,被活性炭吸附。当发动机转速升高时,被吸附的燃油蒸汽脱附进入发动机燃烧,实现燃油蒸汽的回收,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3.但是,油箱在上述过程中,不仅要盛放油液,还要实现顺畅供油,即需要保有一定的压力,在燃油蒸汽达到一定压力后才能排向碳罐,同样油液在消耗的过程中,由于油液减少,其上部空间增大,气压容易减低,这就需要补入一定的气体,来维持油箱内的压力,以实现顺利供油。
4.所以,需要能控制燃油蒸汽排放的装置,既能排放出经过过滤的燃油气体,又能向油箱中补入气体。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燃油蒸汽排放控制装置,油箱中压力高到一定程度,排出经过滤的燃油蒸汽,低至一定程度时则补入携带燃油蒸汽的空气。
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设计一种燃油蒸汽排放控制装置,包括碳罐和油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罐和油箱之间还设有余压呼吸阀,余压呼吸阀包括阀壳,阀壳内开设有第一阀腔和第二阀腔,阀壳上设有第一气嘴和第二气嘴,第一气嘴与第一阀腔相连通,第一气嘴连接碳罐,第二气嘴与第二阀腔相连通,第二气嘴连接油箱,阀壳上设有第一阀嘴和第二阀嘴,第一阀嘴的一端连通第二阀腔、另一端连通第一阀腔,第二阀嘴的一端连通第二阀腔、另一端连通第一阀腔,第一阀嘴上设有第一压力阀,第二阀嘴上设有第二压力阀,第一阀嘴与第二阀嘴的流通方向相反。
7.优选的,所述第一压力阀包括连接在阀壳上的皮膜,皮膜将第一阀腔分隔为气腔和平衡腔,第一气嘴、第一阀嘴和第二阀嘴均连通气腔,皮膜能封堵在第一阀嘴上,平衡腔内设置第一弹性体,第一弹性体的一端连接皮膜、另一端连接阀壳;所述阀壳还设有第三气嘴,第三气嘴与平衡腔相连通。
8.优选的,所述皮膜上固定支撑座,第一弹性体连接在支撑座上。
9.优选的,所述阀壳上设有固定座,第一弹性体与固定座相连接。
10.优选的,所述阀壳上还设置第四气嘴,第四气嘴与气腔相连通。
11.优选的,所述第二压力阀包括阀球,第二阀嘴内嵌装衬管,衬管的一端连通第二阀腔、另一端连通第二阀嘴的内腔,阀球能封堵住衬管,阀球连接第二弹性体,第二弹性体的另一端连接支架,支架与阀壳相对固定,支架与第二阀嘴间具有流通通道。
12.优选的,所述衬管为金属管。
13.优选的,所述支架固定在第二阀嘴上,支架上设有镂空孔,镂空孔的一端连通气腔、另一端连通第二阀嘴的内腔。
14.优选的,所述第一弹性体为第一弹簧,第二弹性体为第二弹簧。
15.优选的,所述阀壳包括阀座和盖装在阀座上的阀盖,皮膜的周边压接在阀座与阀盖之间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7.1、由于油箱与碳罐之间加设了余压呼吸阀,余压呼吸阀的阀壳内开设有第一阀腔和第二阀腔,阀壳上设有第一阀嘴和第二阀嘴,第一阀嘴和第二阀嘴均一端连通第二阀腔、另一端连通第一阀腔,第一阀嘴上设有第一压力阀,第二阀嘴上设有第二压力阀,第一压力阀和第二压力阀使得第一阀嘴与第二阀嘴只能在达到一定的压力前提下打开,并且流通方向相反,实现排出气体的过滤,又能向油箱中补入气体,实现燃油蒸汽排放控制装置的余压呼吸功能。
18.2、由于第一压力阀采用第一弹性体辅助皮膜形式,便于实现且性能稳定;且阀壳上设置的第三气嘴与平衡腔相连通,使得平衡腔能够与外界相同,使得平衡腔内的压力始终维持大气压,不因平衡腔的容积变化而变化。
19.3、由于皮膜上固定支撑座,第一弹性连接在支撑座上,可以通过支撑座将第一弹性体的支撑力均匀传递给皮膜,避免皮膜因应力集中而损坏,利于延长其使用寿命。
20.4、由于阀壳上设有固定座,第一弹性体与固定座相连接,便于固定第一弹性体的安装位置,稳定其在皮膜上着力点,同样起到延长皮膜使用寿命的作用。
21.5、由于阀壳上还设置第四气嘴,第四气嘴与气腔相连通,可以通过第四气嘴采集气腔中的气样,检测其气压,便于车辆的合理统一控制。
22.6、由于第二压力阀选用阀球和第二弹性体配合衬管的形式,便于实现且性能稳定。
23.7、由于衬管选用金属管,增强了衬管的强度,避免因装配等外力而变形,利于增强阀球封堵的密封性。
24.8、由于阀壳采用阀座和在阀座上配装阀盖的结构,便于阀内部件的安装,以及皮膜周边的固定。
25.9、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实现保有余压的呼吸功能,既能避免油箱内燃油蒸汽过压,又能使油箱维持一定的压力而顺利供油,便于在行业内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26.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框架结构示意图;
27.图2是余压呼吸阀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8.图3是图2的a向视图;
29.图4是图3中b-b剖视放大图;
30.图5是图3中c-c剖视放大图。
31.图中标记:1、油箱;2、碳罐;3、余压呼吸阀;3-1、阀盖;3-2、阀座;3-3、第一气嘴;3-4、第二气嘴;3-5、第三气嘴;3-6、第四气嘴;3-7、气腔;3-8、第二阀腔;3-9、平衡腔;3-10、第一弹簧;3-11、固定座;3-12、支撑座;3-13、皮膜;3-14、第二阀嘴;3-15、支架;3-16、第二弹
簧;3-17、阀球;3-18、金属管;3-19、第一阀嘴。
具体实施方式
32.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33.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在碳罐2和油箱1之间设置了余压呼吸阀,如图2和和图4余压呼吸阀的阀壳由阀座3-2和盖装在阀座3-2上的阀盖3-1构成,阀座3-2和阀盖3-1间围有第一阀腔和第二阀腔3-8,在第一阀腔中设置皮膜3-13,皮膜3-13的周边压接在阀座3-2与阀盖3-1之间,皮膜3-13将第一阀腔分隔为气腔3-7和平衡腔3-9。皮膜3-13上固定支撑座3-12,在阀盖3-1上设有固定座3-11,在支撑座3-12上连接第一弹簧3-10,第一弹簧3-10的另一端与固定座3-11相连接,使得第一弹簧3-10位于平衡腔3-9内。在阀座3-2上设有第一气嘴3-3和第二气嘴3-4,第一气嘴3-3与气腔3-7相连通,第一气嘴3-3连接碳罐2,第二气嘴3-4与第二阀腔3-8相连通,第二气嘴3-4连接油箱1。如图5所示,阀座3-2上设有第一阀嘴3-19和第二阀嘴3-14,第二阀嘴3-14低于第一阀嘴3-19设置。第一阀嘴3-19的一端连通第二阀腔3-8、另一端连通第一阀腔,皮膜3-13能够封堵在第一阀嘴3-19上。第二阀嘴3-14与第一阀嘴3-19一样,同样是一端连通第二阀腔3-8、另一端连通第一阀腔,在第二阀嘴3-14内嵌装金属管3-18,金属管3-18的一端连通第二阀腔3-8、另一端连通第二阀嘴3-14的内腔,在第二阀嘴3-14上还固定具有镂空孔的支架3-15,如此使得支架3-15与阀壳相对固定,并且支架3-15与第二阀嘴3-14间具有流通通道。镂空孔的一端连通气腔3-7、另一端连通第二阀嘴3-14的内腔,在支架3-15和金属管3-18之间的第二阀嘴3-14内设置阀球3-17,阀球3-17能封堵住金属管3-18,阀球3-17连接第二弹簧3-16,第二弹簧3-16的另一端连接在支架3-15上。
34.为了使平衡腔3-9内的压力始终维持大气压,不因平衡腔3-9的容积变化而变化,如图3所示,在阀盖3-1上设有第三气嘴3-5,第三气嘴3-5与平衡腔3-9相连通,即使得平衡腔3-9与外界相连通。还在阀座3-2上还设置第四气嘴3-6,第四气嘴3-6与气腔3-7相连通,可以通过第四气嘴3-6采集气腔3-7中的气样,检测其气压,便于车辆的合理统一控制。
35.上述碳罐2已是现有技术,故在此对其具体结构不再详细赘述,具体可参见申请号201420767186.9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
36.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如下:
37.当加油致使油箱1内气体收到挤压,或者外界气温较高时产生一定量的燃油蒸汽时,油箱1内的燃油蒸汽通过第一气嘴3-3进入气腔3-7,当燃油蒸汽的压力达到一定值时,就会推动皮膜3-13克服第一弹簧3-10的弹力向平衡腔3-9侧移动,使得皮膜3-13失去对第一阀嘴3-19的封堵作用,燃油蒸汽便可通过第一阀嘴3-19进入第二阀腔3-8,继而通过第二气嘴3-4进入碳罐2。随着燃油蒸汽的排放,待燃油蒸汽的气压断降低,降低至不足以克服第一弹簧3-10的弹力时,第一弹簧3-10复位,使得皮膜3-13恢复对第一阀嘴3-19的封堵。也就是说,只有燃油蒸汽大至能够克服第一弹簧3-10的弹力时才能将燃油蒸汽由气腔3-7排往第二阀腔3-8,从而维持油箱1内的压力。当燃油蒸汽的产生量比较小,而油箱1内的油液消耗比较快时,由于油液量的减小,使其上部的燃油蒸汽空间增大,油箱1内的气压降低,低至一定程度时,第二阀腔3-8中的气体就会克服第二弹簧3-16的弹力而顶动阀球3-17,使得阀球3-17脱离对金属管3-18的封堵作用,第二阀腔3-8中气体进入气腔3-7,继而通过第一气
嘴3-3补入油箱1中,仍然使得油箱1内维持一定的气压,从而便于油液的顺利供应。
38.在上述过程中,第一阀嘴3-19允许燃油蒸汽由气腔3-7进入第二阀腔3-8,则第二阀嘴3-14允许气体从第二阀腔3-8进入气腔3-7,二者的气流方向相反。
39.除采用上述第一弹簧3-10作为第一弹性体,第二弹簧3-16作为第二弹性体外,还可以选用橡胶体等,只要能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弹性变形,失去外力约束时在自身弹力作用下自动回位即可,对其结构不做具体要求。同理,第一压力阀和第二压力阀也并不限于上述具体结构,只要能在达到一定压力时打开,否则处于关闭状态即可。
40.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