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辐射模块、空调室内机以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2022-02-22 01:09:3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辐射模块、空调室内机以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2.目前,大多数电器设备中会用到向外发射热量的装置。相关技术中,发热装置通常是采用热源体自然向外散发热量,或者采用光热的形式向外散热热量,存在向外发热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辐射模块,旨在提高辐射模块向外辐射热量的效率。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辐射模块,包括:
5.安装壳,所述安装壳设有开口;
6.发热体,设于所述安装壳内,用于辐射红外射线;以及
7.第一反射层,设于所述安装壳内,以用于将红外射线从所述开口射出。
8.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辐射模块还包括设于所述开口处的辐射面板,所述辐射面板具有朝向所述安装壳外侧的辐射面。
9.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辐射面为平面或者向所述安装壳外侧凸出的凸弧面。
10.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反射层与所述开口相对的表面设置为平面或者凹弧面。
11.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发热体背离所述开口的一侧设有第二反射层,所述第二反射层位于所述发热体与第一反射层之间。
12.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壳与所述第一反射层之间设有保温层。
13.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定义所述辐射面的温度为t,所述辐射面的面积为s,在所述辐射模块开启状态下,所述辐射面的温度与面积满足:t/s≥15(℃/m2);
14.和/或,在所述辐射模块开启状态下,所述辐射面的温度t,满足:t不小于60℃。
15.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辐射模块还包括罩设在所述开口处的网罩,所述网罩与所述安装壳扣接设置。
16.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壳包括背板和围设在所述背板周缘的侧板,所述背板和所述侧板围合形成容纳所述发热体的腔体,所述侧板背离所述背板的一侧形成所述开口;
17.所述网罩与所述侧板扣接设置。
18.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侧板的外壁设有第一扣接件,所述网罩的外壁设有第二扣接件,所述第一扣接件与所述第二扣接件扣接。
19.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辐射模块包括至少两个相连接的所述安装壳,相
邻的两个所述安装壳之间形成有通风孔;
20.每个所述安装壳对应设有所述发热体。
21.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两个安装壳为一体结构;至少两个所述网罩为一体结构。
2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机壳以及上述的辐射模块;所述辐射模块连接于所述机壳,所述辐射模块的所述开口朝向所述机壳的外部设置。辐射模块包括:
23.安装壳,所述安装壳设有开口;
24.发热体,设于所述安装壳内,用于辐射红外射线;以及
25.第一反射层,设于所述安装壳内,以用于将红外射线从所述开口射出。
26.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壳活动连接于所述机壳;所述安装壳可相对于所述机壳运动,以驱动所述辐射模块的辐射面朝向斜下方设置。
27.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定义所述辐射面相对于水平面向下倾斜的角度α不小于15
°
,且不大于75
°

28.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机壳设有进风口、出风口以及连通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的风道;
29.所述辐射模块包括至少两个相连接的所述安装壳,相邻的两个所述安装壳之间形成有通风孔,所述辐射模块安装在所述进风口处,所述通风孔连通所述风道与室内环境。
30.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的空调室内机。空调室内机,包括机壳以及上述的辐射模块;所述辐射模块连接于所述机壳,所述辐射模块的所述开口朝向所述机壳的前侧设置。辐射模块包括:
31.安装壳,所述安装壳设有开口;
32.发热体,设于所述安装壳内,用于辐射红外射线;以及
33.第一反射层,设于所述安装壳内,以用于将红外射线从所述开口射出。
34.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辐射模块中,发热体安装在安装壳内,并能够辐射红外射线,安装壳设有开口,以使得发热体辐射的红外射线能够从开口发射出去,以对所需要的位置的空气或者结构快速加热。安装壳内设有第一反射层,该第一反射层能够将红外射线反射至开口,并从开口射出,减少红外射线的损耗,提升辐射模块向外辐射热量的效率。本实施例中,辐射模块在应用于空调室内机时,能够实现开机快速制热,改善空间空气温度分层以及改善空气温度波动的功能,以提升用户舒适度。
附图说明
3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36.图1为本实用新型辐射模块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37.图2为本实用新型辐射模块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38.图3为本实用新型辐射模块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39.图4为图1至图3中的辐射模块的外观结构示意图;
40.图5为图1至图3中的辐射模块的另一外观结构示意图;
41.图6为本实用新型辐射模块带通风孔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42.图7为本实用新型辐射模块带通风孔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43.图8为本实用新型辐射模块带通风孔的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44.图9为图6至图8中的辐射模块的一外观结构示意图;
45.图10为图6至图8中的辐射模块的另一外观结构示意图;
46.图11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47.图12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48.图13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的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49.附图标号说明:
50.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00辐射模块150第二反射层110安装壳160保温层101开口170网罩111背板171罩框112侧板172格栅113第一扣接件173第二扣接件120发热体180通风孔130第一反射层2000机壳140辐射面板201进风口141辐射面202出风口
51.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52.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53.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54.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55.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辐射模块1000,旨在通过采用辐射红外射线的方式实现对外
快速加热的目的,以提高热辐射的效率。可以理解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辐射模块1000可以适用于任何需要向外释放热量的电器设备中,不限定于某一种特定的设备。
56.下面以辐射模块1000应用于空调室内机为例进行说明:当辐射模块1000应用于空调室内机时,能够快速对室内环境制热,以补偿空调室内机在开启制热模式时的加热过程,同时也能够改善空间温度分层。
57.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10所示,该辐射模块1000包括安装壳110、发热体120以及第一反射层130。
58.安装壳110设有开口101;发热体120设于安装壳110内,用于辐射红外射线;第一反射层130设于安装壳110内,以用于将红外射线反射从开口101射出。
59.安装壳110起到固定安装发热体120的作用。安装壳110设有开口101,以使得发热体120辐射的红外射线能够从开口101发射至安装壳110的外部,从而能够实现辐射模块1000朝向所需要的方向辐射红外射线,以达到加热所需要位置的空气或者结构的目的。
60.安装壳110内设有第一反射层130,第一反射层130可以将其接收到的红外射线反射至开口101处,并从开口101射出,以降低发热体120辐射的红外射线损耗,同时也避免加热安装壳110而影响结构可靠性。可以理解的,第一反射层130的设置位置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其可以是仅设置在发热体120背离开口101的一侧,即与开口101相对设于发热体120的两侧,以直接将红外射线反射至开口101处;或者,第一反射层130可以覆盖于安装壳110除开口101之外的全部区域,以能够接收除开口101之外的所有红外射线,并经过一面的单次反射或者多面的多次反射之后从开口101发射至外部的空间内,提高红外射线的利用率,同时避免红外射线直接作用到安装壳110。
61.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第一反射层130可以直接贴附于安装壳110的内壁,也可以与安装壳110间隔设置,或者安装壳110与第一反射层130为一体结构,安装壳110自身便具备反射功能。为了保证好的反射效果,第一反射层130可以是光滑的金属,如不锈钢、铝、银、铜等,或者可以是安装表面镀金属的聚酯、聚酰亚胺薄膜等。
62.本实施例中,发热体120为远红外发热体,可以是碳化硅、金属管、石英管、碳素纤维,石墨烯等,基本组成可以为在碳素纤维外套一层耐高温石英玻璃,玻璃中间抽空形成一定负压的真空,碳素纤维的两端设置减震弹簧。远红外射线的波长范围1.5微米~400微米,为不可见光,在应用时,特别是在夜晚或者光线较暗的空间使用时,不会对用户的眼睛造成影响,保证了用户的安全性。
63.可以理解的,当辐射模块1000应用于空调室内机时,可以安装在机壳2000的内部或外部。当其安装在机壳2000的内部时,可以与机壳2000活动连接,从而在空调室内机运行制热模式时,辐射模块1000可从机壳2000内部运动出来,以对室内环境发射红外射线,以快速加热室内环境的温度;当其安装在机壳2000的外部时,可以是与机壳2000固定连接,辐射模块1000可以固定于某一位置,对空调室内机的前侧或者下侧辐射红外射线,以加热前侧或者下侧的空气,以避免室内空气温度分层;辐射模块1000可以是相对于机壳2000活动连接,当室内机制热运行时,可以将辐射模块1000调节至预设的位置,以对所需要位置的空气加热,当加热一定时间后,可以再次调节辐射模块1000的位置,以对其他位置的空气加热,从而进一步提升了室内空气在空间内温度分布的均匀性。
64.需要说明的是,辐射模块1000的工作状态由空调室内机的工作状态而确定,如空
调室内机运行制热时,辐射模块1000开启能够加快制热效果,并且可通过调节辐射模块1000的辐射方向,改善室内空间温度分层的现象。而当在寒冷的冬季时,空调器运行制热模式一段时间后,可能会在室外机结霜,此时空调器可调整为制冷模式或者停止制热模式,空调室内机可能会吹出冷风对室内温度产生波动,此时开启辐射模块1000,以避免化霜而产生的温度波动,提升用户使用舒适度。
65.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辐射模块1000通过安装壳110与机壳2000连接,安装壳110与机壳2000的连接方式可选为固定连接、滑动连接或者转动连接等。辐射模块1000的辐射方向为自机壳2000向外辐射,以加热室内环境中的空气。
66.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辐射模块1000中,发热体120安装在安装壳110内,并能够辐射红外射线,安装壳110设有开口101,以使得发热体120辐射的红外射线能够从开口101发射出去,以对所需要的位置的空气或者结构快速加热。安装壳110内设有第一反射层130,该第一反射层130能够将红外射线反射至开口101处,并从开口101射出,减少红外射线的损耗,提升辐射模块1000向外辐射热量的效率。本实施例中,辐射模块1000在应用于空调室内机时,能够实现开机快速制热,改善空间空气温度分层以及改善空气温度波动的功能,以提升用户舒适度。
67.为了进一步提升红外辐射效率,参照图2至图5以及图7至图10,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辐射模块1000还包括设于所述开口101处的辐射面板140,所述辐射面板140具有朝向所述安装壳110外侧的辐射面141。
68.可以理解的,发热体120设于安装壳110内,发热体120辐射红外射线是以发热体120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的形式实现,通过在安装壳110的开口101处安装辐射面板140,该辐射面板140能够吸收安装壳110内的热量,并通过辐射面141向安装壳110外部辐射红外射线,相比于发热体120自身,增大了红外射线的辐射中心面积。
69.同时,由于发热体120发出的红外射线在安装壳110内经由第一反射层130的反射作用之后,其到达开口101处的红外射线可能会分布不均匀,而导致开口101处的温度不均匀,基于此,辐射面板140能够在吸收安装壳110内部的红外射线之后,在其内部进行温度传导,以均匀温度,使得辐射面141上的温度分布均匀,进而达到从辐射面141均匀向外辐射热量的效果。
70.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辐射面板140安装在开口101处,除了能够均匀控制温度以外,还能够柔化发热体120的红外射线。此外,辐射面板140可以完全遮挡开口101设置,以防止蚊虫进入安装壳120内,同时也能够避免辐射模块1000安装于高处时,发热体120损坏掉落的风险。
71.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辐射面141为平面或者向所述安装壳120外侧凸出的凸弧面。
72.可以理解的,辐射面141为平面时,可通过调节辐射模块1000中辐射面141的朝向,实现对所需要位置的加热功能,如当空调室内机位于高处时,可以调节辐射面141朝向下侧或者前下侧。当辐射面141为凸弧面时,相比于平面,扩大了辐射范围,从而实现了仅需小范围调节辐射模块1000,便能够达到较大的热辐射范围的效果。
73.为了进一步提升反射效果,参照图1至图10,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反射层130与所述开口101相对的表面设置为平面或者凹弧面。
74.可以理解的,第一反射层130可设置于安装壳110与开口101相对的表面,也可设置在开口101的侧部,其目的是为了反射未射出开口101的红外射线。本实施例中,可将第一反射层130与开口101相对的表面设置为平面,或者凹弧面,以保证红外射线朝向开口101的反射效果。
75.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以发热体120为中心向四周发射的红外射线到达第一反射层130与开口101相对的表面时,基于凹弧面的设置,使得经由第一反射层130反射的红外射线能够平行地射向开口101,避免红外射线在安装壳110内多次反射而造成能量损耗。
76.在前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辐射面板140设于开口101处,则经由凹弧面设置的第一反射层130反射的红外射线能够平行地直接射入辐射面板140中,进一步提升了辐射面141向外辐射的均匀性。
77.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是针对第一反射层130与开口101相对的表面进行的改进,其不影响第一反射层130与安装壳110连接的表面,也不会对安装壳110自身的结构形状有影响。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安装壳110的外表面可以是平面、凹面或者凸面,其具体的形状可根据其安装的场合有关,如可以是配合空调室内机的结构设置等。
78.为了进一步提升辐射模块1000向外辐射的方向性,参照图3至图5以及图8至图10,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发热体120背离所述开口101的一侧设有第二反射层150,第二反射层150位于发热体120与第一反射层130之间。
79.可以理解的,第二反射层150位于第一反射层130与发热体120之间,第二反射层150起到进一步反射红外射线至开口101的作用。
80.本实施例中,第二反射层150可设置为发热体120背离开口101一侧表面上的反射涂层,可选地,可在发热体120的表面镀银实现,增强朝向开口101辐射的方向性,同时能够降低安装壳110的温度,保证结构稳定性。
81.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参照图1至图10,所述安装壳110与所述第一反射层130之间设有保温层160。
82.可以理解的,保温层160起到安装壳110与第一反射层130之间的隔热作用,避免安装壳110将高温传导至其所安装的部件上如空调室内机的机壳2000或者风道等。第一反射层130除了反射红外射线以外,还能够起到降低保温层160的传热温度的作用。
83.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保温层160采用隔热材料制成,隔热材料宜为泡沫塑料(聚氨酯(pur)、聚苯乙烯(ps)、聚氯乙烯(pvc)、聚乙烯(pe)、酚醛树脂(pf)等)。保温层160与第一反射层130的安装方式可以是保温层160的表面粘有一层光滑的金属铝箔或银箔,或者在保温层160的表面镀金属的聚酯、聚酰亚胺薄膜等。
84.为了保证较好的热辐射效果,参照图1至图10,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辐射模块1000在开启状态下时,所述辐射面141的温度t不小于60℃。
85.可以理解的,辐射模块1000通过向外发射红外射线实现对所需要区域的空气或者结构加热,则为了保证热辐射的效果,辐射模块1000宜为高温辐射模块,辐射面141的温度t≥60℃。在实际应用时,辐射面141的温度优选为[80℃,250℃],保证了热辐射的效果的同时,避免温度过高而造成对自身部件的损坏。进一步地,可通过在辐射面141上设置接触型温度传感器,以控制发热体120的运行,以保证辐射面141的温度。
[0086]
在一实施例中,辐射模块1000在开启状态下时,所述辐射面141的温度t与所述辐
射面141的面积s,满足:t/s≥15(℃/m2)。本实施例中,辐射面141面积s与辐射面温度t有一定比例要求配置,辐射面141温度t/辐射面141面积s≥15(℃/m2)时,对其辐射热量所覆盖空间内的空气温度调节效果更好。可选地,辐射面141面积s≥0.4m2。
[0087]
可以理解的,辐射模块1000应用于空调室内机时,可以在空调室内机开启制热模式或者化霜模式时,开启辐射模块1000,并通过上述的辐射面141的温度t与面积s的关系,保证辐射模块1000的辐射效率,以进一步提高对室内环境温度的加热效率。
[0088]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参照图1至图10,所述辐射模块1000还包括罩设在所述开口101处的网罩170,所述网罩170与所述安装壳110扣接设置。
[0089]
可以理解的,辐射模块1000向外辐射热量,其辐射面141的温度较高,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开口101处设置网罩170,以防止用户意外接触而烫伤,同时也能够防止外部较大的杂质进入到安装壳110内损坏辐射面板140或者发热体120。
[0090]
网罩170与安装壳110扣接设置,便于用户拆装。
[0091]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参照图1至图10,所述安装壳110包括背板111和围设在所述背板111周缘的侧板112,所述背板111和所述侧板112围合形成容纳所述发热体120的腔体,所述侧板112背离所述背板111的一侧形成所述开口101;所述网罩170与所述侧板112扣接设置。
[0092]
本实施例中,背板111与开口101相对设置,并分别设于发热件120的两侧,侧板112围设在背板111的周缘,以形成保护发热体120的外壳结构。
[0093]
可以理解的,第一反射层130与开口101相对的区域设置在背板111上,则可以将背板111设置为凹弧结构,在背板111上镀反射层,以使得第一反射层130与开口101相对的表面为凹弧面,从而增强反射效果。进一步地,侧板112上也覆盖有第一反射层130,避免红外射线对侧板112加热导致侧板温度过高而影响结构可靠性。
[0094]
侧板112与网罩170扣接设置,保障了发热体120的安装空间,同时也为红外射线在安装壳110内提供了足够的反射空间。可选地,网罩170由罩框171和设置在罩框171上的格栅172组成,罩框171与侧板112对接设置,格栅172与背板111相对设置,背板111、侧板112、罩框171以及格栅172围合形成了完整的腔体,辐射面板140可设置在侧板112背离背板111的一侧,达到密封安装壳110腔体的作用,同时格栅172起到防止误触碰辐射面板140的作用。
[0095]
可选地,所述侧板112的外壁设有第一扣接件113,所述网罩170的外壁设有第二扣接件173,所述第一扣接件113与所述第二扣接件173扣接设置。可以理解的,侧板112与罩框171对接设置,可将第二扣接件173设于罩框171的外壁,通过第一扣接件113与第二扣接件173扣接实现侧板112与罩框171的安装,进而实现安装壳110与网罩170的安装。
[0096]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参照图6至图10,所述辐射模块1000包括至少两个相连接的所述安装壳110,相邻的两个所述安装壳110之间形成有通风孔180;
[0097]
每个所述安装壳110对应设有所述发热体120。
[0098]
可以理解的,当辐射模块1000安装在空调室内机的风道处或者风口处时,为了保证气流的顺畅性,辐射模块1000内可包括至少两个相连接的安装壳110,且相邻的两个安装壳110间隔设置形成通风孔180,而每个安装壳110内对应设有发热体120和网罩170,以实现通风的同时,保证了热辐射的效果。
[0099]
可选地,该通风孔180可贯穿安装壳110与网罩170,使得气流能够从格栅172的外侧流至背板111的外侧。在应用时,辐射模块1000可设于空调室内机的进风处,通风孔180可作为进风通道,辐射模块1000能够对进风气流加热,以减小进风与出风的温度差,从而减小空调室内机的制热能耗,提高能效。
[0100]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辐射模块1000内相当于设置了多个子辐射单元,而通风孔180将相邻的两个子辐射单元隔开,每个子辐射单元为独立的辐射单元,其可包括安装壳110、发热体120以及第一反射层130,或者包括安装壳110、发热体120、第一反射层130以及辐射面板140,或者包括安装壳110、发热体120、第一反射层130、辐射面板140以及第二反射层130。
[0101]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辐射模块1000的通风孔180可以是条形、或圆形、或菱形等。
[0102]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两个安装壳110为一体结构;至少两个所述网罩170为一体结构。本实施例中,至少两个安装壳110为一体结构时,可以是设于外围的侧板112连接为一体,至少两个网罩170位一体结构可以是设于外围的罩框171连接为一体,此时,第一扣接件113可仅安装在位于外围的侧板112上,第二扣接件173可仅安装在位于外围的罩框171上,从而仅通外围的第一扣接件113和第二扣接件173扣接,便能够实现多个安装壳110与多个网罩170的安装,简化了内部结构,简化了安装步骤。
[0103]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室内机,参照图11至图13该空调室内机包括机壳2000和辐射模块1000,该辐射模块100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空调室内机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其中,所述辐射模块1000连接于所述机壳2000,所述辐射模块1000的所述开口101朝向所述机壳2000的外部设置。
[0104]
本实施例中,辐射模块1000连接于机壳2000,可以理解的,辐射模块100可设于机壳2000内或者机壳2000外。辐射模块1000通过向室内空气发射红外射线实现制热的功能,其利用了红外射线为不可见光的特性,使得当空调室内机在夜晚工作时,不会影响用户的睡眠环境,提升了用户的舒适度。
[0105]
当其安装在机壳2000的内部时,可以与机壳2000活动连接,在空调室内机运行制热模式时,辐射模块1000从机壳2000内部运动出来,以对室内环境发射红外射线,以快速加热室内环境的温度;在非工作状态时,辐射模块1000可以收纳于机壳2000的内部,而不影响整机外观的完整性。
[0106]
当其安装在机壳2000的外部时,可以与机壳2000固定连接,辐射模块1000可以固定于某一位置,对空调室内机的前侧辐射红外射线,以加热前侧的空气,以避免室内空气温度分层;辐射模块1000可以相对于机壳2000活动连接,当室内机制热运行时,可以将辐射模块1000调节至预设的位置,以对所需要位置的空气加热,当加热一定时间后,可以再次调节辐射模块1000的位置,以对其他位置的空气加热,从而进一步提升了室内空气在空间内温度分布的均匀性。
[0107]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辐射模块1000可设置在机壳2000的顶部、侧部或者底部,其具体的位置在此可不做限制,只要保证辐射模块1000的辐射面141时朝向机壳2000的前侧设置即可,可以理解的,前侧包括正前方、侧前方、下前方、上前方等。
[0108]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壳110活动连接于所述机壳2000;所述安装壳
110可相对于所述机壳2000运动,以驱动所述辐射模块1000的辐射面141朝向斜下方设置。
[0109]
可以理解的,热空气的密度低于冷空气的密度,则被加热了的空气会向上方流动,通过将辐射模块1000的辐射面141朝向斜下方设置,以对斜下方的空气辐射热量,避免了室内空气的分层,同时加强了空气对流。
[0110]
可选地,安装壳110与机壳2000的活动连接方式可为转动连接或者滑动连接,其具体的连接方式可根据辐射模块1000的安装位置而定。
[0111]
当辐射模块1000安装在机壳2000的外部时,安装壳110可与机壳2000转动连接,当非工作状态时,辐射模块1000可朝向机壳2000的表面转动,以贴附于机壳2000的表面,保证整机的外观;当工作状态时,辐射模块1000可相对于机壳2000转动,以使得辐射面141朝向斜下方,保证对室内空气快速制热并且改善温度分层。
[0112]
当辐射模块1000安装在机壳2000的内部时,辐射模块1000在非工作状态时,隐藏在机壳2000内,在工作状态时,从机壳2000内伸出向外辐射热量。此时,安装壳110可与机壳2000滑动连接,相比于转动伸出的方式,占用体积小,提高了整机结构的紧凑性。
[0113]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定义所述辐射面141相对于水平面向下倾斜的角度α不小于15
°
,且不大于75
°

[0114]
本实施例中,当空调室内机高空悬挂时,辐射模块1000正常开启进行辐射制热时辐射面141与水平面形成一定的倾斜角度α∈[15
°
,75
°
],使得辐射面141对于改善空间内空气温度分层有较好的效果。可以理解的,该倾斜角度α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若过小的话,辐射面141过于朝向地面,其可能与空调室内机的出风口的朝向相差较大,而导致辐射区域与出风口作用区域之间的间隔区域较大,而造成空间温度分层;过大的话,辐射面141过于朝向正前方,起不到对室内位于中下部的低温空气加热的作用,而导致空间温度分层。本实施例中,考虑到室内空间的舒适性,辐射面141相对于水平面向下倾斜的角度α可选为[30
°
,60
°
],如30
°
、35
°
、40
°
、45
°
、50
°
、55
°
或者60
°
等。
[0115]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机壳2000设有进风口201、出风口202以及连通所述进风口201和所述出风口202的风道;
[0116]
所述辐射模块1000包括至少两个相连接的所述安装壳110,相邻的两个所述安装壳110之间形成有通风孔180,所述辐射模块1000安装在所述进风口处,所述通风孔180连通所述风道与室内环境。
[0117]
可以理解的,空调室内机的机壳2000起到支撑安装空调室内机内部器件的作用,机壳2000上设有进风口201、出风口202以及连通进风口201和出风口202的风道,风道内部设有换热器和风机等结构,风机将室内空气从进风口201吸入机壳100内,经由换热器换热之后,从出风口202吹出至室内,实现对室内空气换热调节的功能。本实施例中,辐射模块1000安装在进风口201处,而辐射模块1000在相邻的两个安装壳110之间设有通风孔180,通风孔180能够连通风道与室内环境,以保证空调室内机的进风,同时辐射模块1000能够对进风气流加热,以减小进风与出风的温度差,从而减小空调室内机的制热能耗,提高能效。
[0118]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包括空调室内机,该空调室内机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空调器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0119]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
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