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铜试模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2-22 00:19:0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水泥浆强度实模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铜试模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2.目前油井水泥浆强度试验所使用的铜试模,试模的各个部分之间通过螺栓和螺纹孔进行固定,长时间使用后,螺纹磨损,导致固定效果变差或无法使用,造成试模报废;且现有的试模在固定时,试模侧挡固定后还要将侧挡与底板固定,安装和拆卸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3.为此,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便于进行拆装且使用寿命长的铜试模固定装置。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铜试模固定装置,包括底板、侧立板和隔板,所述底板的顶部两侧均设置有所述侧立板,所述隔板设置在所述两个侧立板之间,且所述隔板的底壁与所述底板的顶壁搭接,所述隔板的侧壁与所述侧立板的侧壁搭接,两个所述侧立板的侧壁两端均设置有楔紧组件,所述楔紧组件的楔紧端压紧在所述侧立板的侧壁上,所述立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压紧组件,所述压紧组件的压紧端压紧在所述楔紧组件的顶部。
5.所述楔紧组件包括拉杆和楔紧块,所述侧立板的侧壁两端均开设有通孔,一个所述拉杆的两端分别穿过两个所述侧立板同一端的通孔,所述拉杆的顶部两端均开设有楔槽,所述楔紧块穿在所述楔槽内,所述楔槽远离所述拉杆中心的槽壁为倾斜面,所述楔紧块的斜面与所述楔槽的倾斜面搭接,所述楔紧块斜面相对的侧壁面与所述侧立板的侧壁搭接。
6.所述压紧组件包括螺栓、螺纹筒(10)、螺母(11)和压板,所述底板的四角均开设有固定孔,所述螺栓从底板的底部向上穿入所述固定孔,所述螺母(11)螺螺纹连接在所述螺杆上,且所述螺母(11)压紧在所述底板的顶部,所述压板的顶部开设有圆孔,所述螺纹筒(10)的侧壁上部沿其周向开设有环形凹槽,所述圆孔套在所述环形凹槽内,所述螺纹筒(10)与所述螺杆螺纹连接。
7.所述楔紧块的顶部设置有燕尾滑块,所述压板的底部两端均沿所述拉杆的长度方向开设有燕尾滑槽,所述燕尾滑块滑动连接在所述燕尾滑槽内。
8.所述底板的顶部开设有凹槽,所述侧立板侧两端侧壁与所述凹槽的侧壁搭接,所述侧立板的底部与所述凹槽的槽底壁搭接;所述侧立板的侧壁上开设有卡槽,所述隔板的端部卡入所述卡槽内。
9.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取得了如下有益的技术效果:
10.1、通过设置楔紧块和拉杆的配合,能够对侧立板进行压紧,实现板与板之间的密封和固定,利用楔紧块固定侧立板,在实际使用中,楔紧块更耐磨损,使用寿命更长,且楔紧块磨损后,只需更换楔紧块即可,不会损伤试模本身,提高试模的寿命。
11.2、通过设置压紧组件,在通过螺纹筒(10)和螺栓的相互配合下,首先能够将侧立板与底板压紧,同时在压板下压过程中,不断的压紧楔紧块,使楔紧块压紧侧立板,实现侧立板的固定和底板的固定同时完成,从而便于进行试模的拆装。
附图说明
12.图1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3.图2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剖面体结构示意图;
14.图3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15.图中附图标记表示为:1-底板;2-凹槽;3-侧立板;4-隔板;5-拉杆;6-楔槽;7-楔紧块;8-压板;9-螺栓;10-螺纹筒(10);11-螺母(11)。
具体实施方式
16.请参阅图1、图2,铜试模固定装置,包括底板1、侧立板3和隔板4,所述底板1的顶部开设有凹槽2,所述侧立板3侧两端侧壁与所述凹槽2的侧壁搭接,所述侧立板3的底部与所述凹槽2的槽底壁搭接,所述底板1的顶部两侧均设置有所述侧立板3,所述隔板4设置在所述两个侧立板3之间,且所述隔板4的底壁与所述底板1的顶壁搭接,所述侧立板3的侧壁上开设有卡槽,所述隔板4的端部卡入所述卡槽内,两个所述侧立板3的侧壁两端均设置有楔紧组件,所述楔紧组件包括拉杆5和楔紧块7,所述侧立板3的侧壁两端均开设有通孔,一个所述拉杆5的两端分别穿过两个所述侧立板3同一端的通孔,所述拉杆5的顶部两端均开设有楔槽6,所述楔紧块7穿在所述楔槽6内,所述楔槽6远离所述拉杆5中心的槽壁为倾斜面,所述楔紧块7的斜面与所述楔槽6的倾斜面搭接,所述楔紧块7斜面相对的侧壁面与所述侧立板3的侧壁搭接,所述楔紧块7的顶部设置有燕尾滑块,所述压板8的底部两端均沿所述拉杆5的长度方向开设有燕尾滑槽,所述燕尾滑块滑动连接在所述燕尾滑槽内,通过设置楔紧块7和拉杆5的配合,能够对侧立板3进行压紧,实现板与板之间的密封和固定,利用楔紧块7固定侧立板3,在实际使用中,楔紧块7更耐磨损,使用寿命更长,且楔紧块7磨损后,只需更换楔紧块7即可,不会损伤试模本身,提高试模的寿命
17.如图1、图3所示,所述立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压紧组件,所述压紧组件包括螺栓9、螺纹筒10、螺母11和压板8,所述底板1的四角均开设有固定孔,所述螺栓9从底板1的底部向上穿入所述固定孔,所述螺母11螺螺纹连接在所述螺杆上,且所述螺母11压紧在所述底板1的顶部,所述压板8的顶部开设有圆孔,所述螺纹筒10的侧壁上部沿其周向开设有环形凹槽2,所述圆孔套在所述环形凹槽2内,所述螺纹筒10与所述螺杆螺纹连接,通过设置压紧组件,在通过螺纹筒10和螺栓9的相互配合下,首先能够将侧立板3与底板1压紧,同时在压板8下压过程中,不断的压紧楔紧块7,使楔紧块7压紧侧立板3,实现侧立板3的固定和底板1的固定同时完成,从而便于进行试模的拆装。
18.工作流程:组装时,将两个侧立板3放置在底板1上,并卡入凹槽2内,然后将隔板4放置在两个侧立板3之间相应的位置;将侧立板3的两端的通孔内均穿入拉杆5,将楔紧块7顶部的燕尾滑块卡入压板8底部的燕尾滑槽内,在拉杆5两端的楔槽6内穿入楔紧块7,然后转动螺纹筒10,使螺纹筒10与螺栓9旋合,在螺纹筒10旋转下压的过程中,带动压板8下压,压板8带动楔紧块7下压,楔紧块7通过与楔槽6的配合,挤压侧立板3,使侧立板3固定并实现
密封;当楔紧块7楔紧后,向下推动楔紧块7阻力逐渐变大,使底板1与侧立板3压紧;
19.当需要拆卸时,将螺纹筒10反向转动,螺纹筒10旋出螺栓9并向上顶动压板8,压板8带动楔紧块7上移,从而松开对侧立板3的压紧。
20.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专利申请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中。


技术特征:
1.铜试模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1)、侧立板(3)和隔板(4),所述底板(1)的顶部两侧均设置有所述侧立板(3),所述隔板(4)设置在所述两个侧立板(3)之间,且所述隔板(4)的底壁与所述底板(1)的顶壁搭接,所述隔板(4)的侧壁与所述侧立板(3)的侧壁搭接,两个所述侧立板(3)的侧壁两端均设置有楔紧组件,所述楔紧组件的楔紧端压紧在所述侧立板(3)的侧壁上,所述立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压紧组件,所述压紧组件的压紧端压紧在所述楔紧组件的顶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铜试模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楔紧组件包括拉杆(5)和楔紧块(7),所述侧立板(3)的侧壁两端均开设有通孔,一个所述拉杆(5)的两端分别穿过两个所述侧立板(3)同一端的通孔,所述拉杆(5)的顶部两端均开设有楔槽(6),所述楔紧块(7)穿在所述楔槽(6)内,所述楔槽(6)远离所述拉杆(5)中心的槽壁为倾斜面,所述楔紧块(7)的斜面与所述楔槽(6)的倾斜面搭接,所述楔紧块(7)斜面相对的侧壁面与所述侧立板(3)的侧壁搭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铜试模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紧组件包括螺栓(9)、螺纹筒(10)、螺母(11)和压板(8),所述底板(1)的四角均开设有固定孔,所述螺栓(9)从底板(1)的底部向上穿入所述固定孔,所述螺母(11)螺螺纹连接在所述螺杆上,且所述螺母(11)压紧在所述底板(1)的顶部,所述压板(8)的顶部开设有圆孔,所述螺纹筒(10)的侧壁上部沿其周向开设有环形凹槽(2),所述圆孔套在所述环形凹槽(2)内,所述螺纹筒(10)与所述螺杆螺纹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铜试模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楔紧块(7)的顶部设置有燕尾滑块,所述压板(8)的底部两端均沿所述拉杆(5)的长度方向开设有燕尾滑槽,所述燕尾滑块滑动连接在所述燕尾滑槽内。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铜试模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的顶部开设有凹槽(2),所述侧立板(3)侧两端侧壁与所述凹槽(2)的侧壁搭接,所述侧立板(3)的底部与所述凹槽(2)的槽底壁搭接;所述侧立板(3)的侧壁上开设有卡槽,所述隔板(4)的端部卡入所述卡槽内。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铜试模固定装置,包括底板、侧立板和隔板,所述底板的顶部两侧均设置有所述侧立板,所述隔板设置在所述两个侧立板之间,且所述隔板的底壁与所述底板的顶壁搭接,所述隔板的侧壁与所述侧立板的侧壁搭接,两个所述侧立板的侧壁两端均设置有楔紧组件,所述楔紧组件的楔紧端压紧在所述侧立板的侧壁上,所述立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压紧组件,所述压紧组件的压紧端压紧在所述楔紧组件的顶部。通过设置楔紧块和拉杆的配合,能够对侧立板进行压紧,实现板与板之间的密封和固定,利用楔紧块固定侧立板,在实际使用中,楔紧块更耐磨损,使用寿命更长,且楔紧块磨损后,只需更换楔紧块即可,不会损伤试模本身,提高试模的寿命。寿命。寿命。


技术研发人员:欧长斌 郭峰 郭娟娟 李浩 樊晓雅 赵淑丹 张珂 张鹏 李金营 冯康康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卫辉市化工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8.23
技术公布日:2022/1/26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