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泥水分离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2-21 23:49:5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环境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泥水分离装置。


背景技术:

2.由于绞吸船清淤方式具有不用降水、挖泥效率高、对环境影响小、成本低等优点,在水利疏浚、航道疏浚、河湖内源污染清除等领域多采用绞吸船清淤方式。
3.由于工艺需要,绞吸船在施工过程中需吸入大量的水,一般为水下方底泥体积的5-8倍,使得上岸泥浆的浓度很低,一般在5%-10%范围。为减少后续泥浆脱水设备的规模,提高脱水效率,先需对上岸泥浆进行泥水分离预处理,分离后水回至原水体,底部浓缩泥浆进入后续脱水处理设备。
4.现有常规方式多采用水处理一体化设备或建设钢筋混凝土构筑物进行处理,但都具有一定缺点。
5.采用水处理一体化设备方式一般为非标设备,需定制,生产周期长,影响清淤施工工期;设备制作费用高,建设投资大;一般清淤作业工期较短,运行完后设备难以二次利用,残值低,造成折旧摊销费用很高;操作过程专业要求高,需配置人员多。
6.采用建设钢筋混凝土构筑物方式建设周期长,影响清淤施工工期;一次性建设费用高,建设投资大;一般清淤作业工期较短,施工完成后需对现场进行恢复原状,采用钢砼构筑物结构拆除工作量大,产生大量建筑垃圾,费用高。
7.由于现有处理方式存在以上缺点,经常造成清淤项目进展缓慢。


技术实现要素:

8.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提出一种泥水分离装置。
9.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泥水分离装置,包括分离池和集泥槽,所述分离池采用土围堰结构,所述集泥槽设置在所述分离池的一侧,所述分离池内竖直间隔设有多个隔墙将其分为多个腔室,多个所述腔室依次相连通,所述腔室底部均设有排泥沟,所述排泥沟内设有排泥泵,所述排泥泵通过排泥管与所述集泥槽相连通,多个所述腔室沿泥水流动方向依次分别为一个进泥室、多个沉降室和一个排水室,所述进泥室上设有进浆管,所述进浆管上设有与其相连通的进药管,所述排水室的一侧设有排水槽,所述排水槽内设有溢流堰。
10.进一步的,所述排泥沟上设有排泥坑,所述排泥沟的两端均朝所述排泥坑向下倾斜设置,所述排泥泵设置在所述排泥坑内。
11.进一步的,多个所述隔墙均一端与所述分离池的一侧壁连接固定,另一端与所述分离池的另一侧壁间隔设置形成水流通道,相邻的两个隔墙分别连接固定在所述分离池相对应的两个侧壁上。
12.进一步的,所述隔墙包括钢管桩和隔水膜,多个所述钢管桩间隔设置在所述分离池内,所述隔水膜固定在所述钢管桩上,且其底部与所述分离池的底部连接固定。
13.进一步的,所述隔水膜上部通过管卡固定在所述钢管桩上,底部采用沙袋进行固
定在所述分离池的底部。
14.进一步的,所述隔水膜为hdpe膜。
15.进一步的,所述分离池的内侧壁均向外倾斜。
16.进一步的,所述分离池的内侧壁铺设有土工布。
17.进一步的,所述分离池的四周设有外边坡,所述外边坡上设有钢梯。
18.进一步的,所述集泥槽铺设在外边坡,所述集泥槽的一端向下倾斜设置。
19.本实用新型的分离池内采用隔墙隔成多个流道,流道过水断面面积逐步增加,流速逐渐降低,便于泥浆沉积,分离池底各腔室内设置有简易排泥沟,将排泥沟内的泥浆排出至集泥槽,外排水采用溢流堰方式,保证排水为上层清液。
20.本实用新型的泥水分离装置的分离池采用土围堰结构,施工简单,建设周期短;就地取材,可实现土方平衡,建设成本低;完工后现场恢复原状工程量少,施工时间短,费用低。
附图说明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泥水分离装置的俯视图;
22.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泥水分离装置的侧视图。
23.1、分离池;2、集泥槽;3、隔墙;31、钢管桩;32、隔水膜;4、腔室;41、进泥室;42、沉降室;43、排水室;5、排泥沟;51、排泥坑;6、排泥泵;61、排泥管;7、进浆管;71、进药管;8、排水槽;81、溢流堰;9、钢梯。
具体实施方式
24.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25.如图1和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泥水分离装置,包括分离池1和集泥槽2,分离池1采用土围堰结构,集泥槽2设置在分离池1的一侧,分离池1内竖直间隔设有多个隔墙3将其分为多个腔室4,多个腔室4依次相连通,腔室4底部均设有排泥沟5,排泥沟5内设有排泥泵6,排泥泵6通过排泥管61与集泥槽2相连通,多个腔室4沿泥水流动方向依次分别为一个进泥室41、多个沉降室42和一个排水室43,进泥室41上设有进浆管7,进浆管7上设有与其相连通的进药管71,排水室43的一侧设有排水槽8,排水槽8内设有溢流堰81。
26.绞吸船清淤泥浆通过进浆管7进入到进料腔;进浆管7上设置有加药管,通过加入pam加速泥水分离,pam投加量一般为泥浆流量的3mg/l-5mg/l,加药管设置点可以离进浆管7出口距离为40m左右,以保证良好的混合效果;经泥水分离后,大部分水以上清液形式从排水槽8外排,排水槽8可采用钢砼结构或碳钢制作;排水槽8上设置有外排上清液的溢流堰81,同时具有流量、水位调节控制功能。
27.本实用新型的分离池1内采用隔墙3隔成多个流道,流道过水断面面积逐步增加,流速逐渐降低,便于泥浆沉积,分离池1底各腔室4内设置有简易排泥沟5,将排泥沟5内的泥浆排出至集泥槽2,外排水采用溢流堰81方式,保证排水为上层清液。
28.本实用新型的泥水分离装置的分离池1采用土围堰结构,施工简单,建设周期短;就地取材,可实现土方平衡,建设成本低;完工后现场恢复原状工程量少,施工时间短,费用
低。
29.整个分离池1为土围堰结构,围堰施工所用土方为池内开挖土方,实现土方平衡。分离池1的四周设有外边坡,外边坡上设有钢梯9。外边坡可以坡度为1:2,可根据需要进行绿化种植,提升厂区环境;外边坡上设置有钢梯9,供人员上下围堰。
30.围堰顶部为坡顶便道,宽度设置为2m,供施工、运行时交通使用;分离池1的内侧壁均向外倾斜,即分离池1的内侧壁为内边坡,坡度设置为1:1.5,为防止水流冲刷对围堰造成伤害,分离池1的内侧壁铺设有土工布,土工布可以在水位波动范围内铺设,土工布的厚度可以为1.5mm,土工布宽度一般设置为4m。
31.为保证水流稳定,提高池容积利用率,池内设置有简易隔墙3,多个隔墙3均一端与分离池1的一侧壁连接固定,另一端与分离池1的另一侧壁间隔设置形成水流通道,相邻的两个隔墙3分别连接固定在分离池相对应的两个侧壁上。隔墙3将分离池1分为多个腔室4,多个腔室4依次相连通,机在池内形成多个泥浆流道,隔墙3由钢管桩31和隔水膜32组成;钢管桩31可以选用dn50脚手架用钢管,材料易得,成本低廉,钢管桩31长度大部分长度可以为9m,内边坡上部分为6m长,水平方向上设置间距为2m;隔水膜32可以采用普通防渗漏用hdpe膜,厚度为2mm,上部通过管卡固定在钢管桩31上,底部采用沙袋进行固定;
32.单个腔室4宽度不超过15m,为保证良好的出水效果,各腔室4流速依次降低,起始流道流速设置为25mm/s-30mm/s,最后流道流速设置为10mm/s-15mm/s;
33.排泥沟5上可以设有排泥坑51,排泥沟5的两端均朝排泥坑51向下倾斜设置,排泥泵6设置在排泥坑51内。排泥沟5的坡度可以设置为6%,利于泥流动;排泥坑51的深度可以为600mm,内部设置有排泥泵6,排泥泵6额定扬程可以为7m,通过排泥管61把沉淀、浓缩后泥水混合物输送至集泥槽2;集泥槽2可以铺设在外边坡上,集泥槽2的一端向下倾斜设置,铺设坡度可以为1%,所有泥浆经收集后输送至后续脱水处理设施进行处理,集泥槽2可以采用碳钢材质制作,截面可以为正方形。
34.以上未涉及之处,适用于现有技术。
35.虽然已经通过示例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示例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来做出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方向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方式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