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多级调节拐杖的制作方法

2022-02-21 12:54:5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拐杖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多级调节拐杖。


背景技术:

2.拐杖是伤残人士和老人常用的辅助行走工具,常见的拐杖通常为一根棍子配合设置诸如扶手、握把等方便用户手扶或腋下依靠,目前已经存在部分具备简单高度调节的拐杖以适用不同的身高人群,但是这些现有的可调节拐杖存在调节范围小,可更换性能差等问题。
3.针对上述问题,亟需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级调节拐杖,具有多级调节以及方便更换的优点。
5.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多级调节拐杖,技术方案如下:
6.包括:
7.支撑上杆,所述支撑上杆包括弧形支撑部以及两根上支撑杆,所述上支撑杆为中空设置,所述上支撑杆内设置有第一弹性限位结构;
8.支撑中杆,所述支撑中杆包括第一调节中杆、两根分别固定在所述第一调节中杆两侧的第二调节中杆,所述第二调节中杆上开设有多个呈竖直分布的第一调节孔以及第二调节孔,所述第二调节中杆套设在所述上支撑杆上,所述第一调节孔用于与所述第一弹性限位结构配合以实现高度调节,所述第一调节中杆上开设有第三调节孔;
9.支撑下杆,所述支撑下杆为中空设置,所述支撑下杆内设置有第二弹性限位结构用于与所述第三调节孔配合以实现高度调节;
10.支撑手托,所述支撑手托包括手柄以及限位件,所述限位件固定设置在所述手柄两端,所述限位件滑动设置在所述第二调节中杆上,用于与所述第二调节孔配合以实现高度调节。
11.将拐杖整体划分为支撑上杆、支撑中杆、支撑下杆以及支撑手托,其中支撑上杆与支撑中杆之间通过第一弹性结构与第一调节孔实现连接配合以及调节高度的作用,支撑中杆与支撑手托之间通过限位件与第二调节孔实现连接配合以及调节高度的作用,支撑中杆与支撑下杆之间通过第二弹性限位结构与第三调节孔实现连接配合以及调节高的作用,支撑上杆、支撑中杆、支撑下杆以及支撑手托相互之间调节高度并且可以很方便的实现拆装更换。
12.进一步地,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弹性结构包括开设在所述上支撑杆上的第一安装孔以及嵌设在所述上支撑杆内的第一u形板,所述第一u形板具有弹性变形能力,所述第一u形板的开口端外侧设置有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孔的第一凸起,所述第一凸起用于与所述第一调节孔配合。
13.进一步地,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限位件包括套环以及铰接在所述套环上的卡扣,所述套环套设在所述第二调节中杆上,所述套环侧边开设有第二安装孔,所述卡扣设置有限位柱,所述限位柱用于穿入所述第二安装孔以及所述第二调节孔内实现限位。
14.进一步地,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套环内开设有避让槽。
15.进一步地,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弹性限位结构包括开设在所述支撑下杆上的第三安装孔以及第二u形板,所述第二u形板具有弹性变形能力,所述第二u形板的开口端外侧设置有穿过所述第三安装孔的第二凸起,所述第二凸起用于与所述第三调节孔配合。
16.进一步地,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上支撑杆还开设有第四安装孔,所述限位柱用于穿入所述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二调节孔内以及所述第四安装孔实现限位。
17.进一步地,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下杆底部设置有防滑脚垫。
18.由上可知,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多级调节拐杖,将拐杖整体划分为支撑上杆、支撑中杆、支撑下杆以及支撑手托,其中支撑上杆与支撑中杆之间通过第一弹性结构与第一调节孔实现连接配合以及调节高度的作用,支撑中杆与支撑手托之间通过限位件与第二调节孔实现连接配合以及调节高度的作用,支撑中杆与支撑下杆之间通过第二弹性限位结构与第三调节孔实现连接配合以及调节高的作用,支撑上杆、支撑中杆、支撑下杆以及支撑手托相互之间调节高度并且可以很方便的实现拆装更换,因此具有多级调节以及方便更换的有益效果。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多级调节拐杖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支撑上杆结构示意图。
21.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支撑手托与支撑中杆连接示意图。
22.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支撑下杆局部示意图。
23.图中:100、支撑上杆;200、支撑中杆;300、支撑下杆;400、支撑手托;110、支撑部;120、上支撑杆;210、第一调节中杆;220、第二调节中杆;310、第二弹性限位结构;410、手柄;420、限位件;121、第一弹性限位结构;1211、第一安装孔;1212、第一u形板;1213、第一凸起;1214、第四安装孔;211、第三调节孔;221、第一调节孔;222、第二调节孔;311、第三安装孔;312、第二u形板;313、第二凸起;421、套环;422、卡扣;423、第二安装孔;424、限位柱;425、避让槽。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5.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
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同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26.请参照图1至图4,一种多级调节拐杖,其技术方案具体包括:
27.支撑上杆100,支撑上杆100包括弧形支撑部110以及两根上支撑杆120,上支撑杆120为中空设置,上支撑杆120内设置有第一弹性限位结构121;
28.支撑中杆200,支撑中杆200包括第一调节中杆210、两根分别固定在第一调节中杆210两侧的第二调节中杆220,第二调节中杆220上开设有多个呈竖直分布的第一调节孔221以及第二调节孔222,第二调节中杆220套设在上支撑杆120上,第一调节孔221用于与第一弹性限位结构121配合以实现高度调节,第一调节中杆210上开设有第三调节孔211;
29.支撑下杆300,支撑下杆300为中空设置,支撑下杆300内设置有第二弹性限位结构310用于与第三调节孔211配合以实现高度调节;
30.支撑手托400,支撑手托400包括手柄410以及限位件420,限位件420固定设置在手柄410两端,限位件420滑动设置在第二调节中杆220上,用于与第二调节孔222配合以实现高度调节。
31.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将拐杖整体划分为支撑上杆100、支撑中杆200、支撑下杆300以及支撑手托400,其中支撑上杆100与支撑中杆200之间通过第一弹性限位结构121与第一调节孔221实现连接配合以及调节高度的作用,支撑中杆200与支撑手托400之间通过限位件420与第二调节孔222实现连接配合以及调节高度的作用,支撑中杆200与支撑下杆300之间通过第二弹性限位结构310与第三调节孔211实现连接配合以及调节高度的作用,支撑上杆100、支撑中杆200、支撑下杆300以及支撑手托400相互之间调节高度并且可以很方便的实现拆装更换,部件的更换一方面来自于使用损耗,另一方面可以根据不同的使用者来进行调节,例如一根拐杖可以适用于两个不同需求的人,在常规的现有技术下,两个不同需求的人需要使用两根不同的拐杖,通过本技术的方案,只需通过简单的拆装更换,就可以满足不同的需求,极大节约了用户的使用成本。
32.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弹性限位结构121包括开设在上支撑杆120上的第一安装孔1211以及嵌设在上支撑杆120内的第一u形板1212,第一u形板1212具有弹性变形能力,第一u形板1212的开口端外侧设置有穿过第一安装孔1211的第一凸起1213,第一凸起1213用于与第一调节孔221配合。
33.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第一u形板1212通过第一凸起1213固定在上支撑杆120内,然后将第二调节中杆220套入至上支撑杆120上,使第一凸起1213与第一调节孔221配合实现连接,并且通过按压第一凸起1213实现第一凸起1213与不同高度上的第一调节孔221连接配合,实现高度调节的作用,不仅易于调节高度,还便于拆装更换。
34.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限位件420包括套环421以及铰接在套环421上的卡扣422,套环421套设在第二调节中杆220上,套环421侧边开设有第二安装孔423,卡扣422设置有限位柱424,限位柱424用于穿入第二安装孔423以及第二调节孔222内实现限位。
35.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利用限位柱424插入至第二安装孔423以及第二调节孔222内实现对支撑手托400的固定,卡扣422铰接在套环421上,通过开合卡扣422实现限位柱424在第二安装孔423以及第二调节孔222内的插拔,从而可以快速实现与不同高度位置的第二调节孔222进行配合,进而实现支撑手托400的高度调节,以适应不同的高度需求。
36.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套环421内开设有避让槽425。
37.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避让槽425用于避让第一弹性限位结构121,从而使支撑手托400与支撑上杆100具有更大的调节范围。
38.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弹性限位结构310包括开设在支撑下杆300上的第三安装孔311以及第二u形板312,第二u形板312具有弹性变形能力,第二u形板312的开口端外侧设置有穿过第三安装孔311的第二凸起313,第二凸起313用于与第三调节孔211配合。其中,由于支撑下杆300与第一调节中杆210的连接位置处需要承受较大的受力,因此第一调节中杆210上的第三调节孔211设置有两组,两组第三调节孔211之间呈180
°
间隔设置,同时第二u形板312开口端的两端外侧各设置有第二凸起313,两组第二凸起313分别与两组第三调节孔211连接配合。
39.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第二u形板312通过第二凸起313固定在支撑下杆300内,然后将第一调节中杆210套入至支撑下杆300上,使第二凸起313与第三调节孔211配合实现连接,并且通过按压第二凸起313实现第二凸起313与不同高度上的第三调节孔211连接配合,实现高度调节的作用,不仅易于调节高度,还便于拆装更换。
40.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上支撑杆120还开设有第四安装孔1214,限位柱424用于穿入第二安装孔423、第二调节孔222内以及第四安装孔1214实现限位。
41.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利用限位柱424穿入至第四安装孔1214内,实现对支撑上杆100的固定,提升支撑上杆100的稳固性。
42.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支撑下杆300底部设置有防滑脚垫。
43.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利用防滑脚垫进行防滑,提升安全性,具体的,防滑脚垫可以是由橡胶材料制成,可以提供较大的摩擦力,在防滑脚垫的底部还可以设置有花纹来提高摩擦力。
44.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