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冷藏冷冻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2-21 12:53:2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冷藏冷冻技术,特别是涉及一种冷藏冷冻装置。


背景技术:

2.冰箱的送风风道中的冷气温度较低,为了避免凝露,风道需要一定的厚度;而出风口往往无法兼顾美观,目前采用的方法主要为将风口隐藏在侧部,避免其影响整个外观风格。
3.为了克服上述缺陷现有技术中出现了微孔送风的形式,其方案为在冰箱的箱体内预埋微孔式风道,其表面有较多的微孔,以将气流从微孔送入储物间室。
4.但是微孔送风的形式也具有一定的缺陷。首先,微孔送风的制造工艺复杂,增加成本;其次,由于微孔裸露在储物间室,易造成堵塞和污染,并且由于其结构特性不容易清理;最后,预埋件,微孔式风道强度较低,预埋后再进行发泡、组装等工艺,容易造成变形或者失效。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旨在克服现有技术中的至少一个缺陷,提供一种冷藏冷冻装置。
6.本发明一个进一步的目的是要使得冷藏冷冻装置送风均匀,并且降低制造难度和成本。
7.本发明另一个进一步的目的是要防凝露。
8.特别地,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冷藏冷冻装置,包括:
9.内胆,其内限定有储物间室和用于通向所述储物间室的送风风道;其中
10.所述送风风道通向所述储物间室的气流路径上设置有由聚酯纤维织物形成的送风壁面,所述送风壁面配置成允许所述送风风道内的至少一部分气流在风压的作用下透过所述送风壁面中的纤维间隙流入所述储物间室。
11.进一步地,所述送风壁面为柔性且连续的片状结构,配置成与所述内胆的内壁共同限定出所述送风风道。
12.进一步地,所述送风壁面与所述内胆的后壁平行。
13.进一步地,冷藏冷冻装置还包括:
14.骨架,其包括内缘和外缘,所述内缘与所述送风壁面的边缘连接,以使得所述送风壁面处于绷紧状态且沿所述内胆的高度方向延伸,所述外缘与所述内胆的内壁连接,以固定所述送风壁面的位置。
15.进一步地,冷藏冷冻装置还包括:
16.多个平行设置的搁物架,每个所述搁物架的侧壁与对应地与所述内胆的内壁连接,且每个所述搁物架的后壁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骨架连接,以使得所述搁物架的后壁抵接于所述送风壁面。
17.进一步地,所述送风壁面与所述内胆的后壁的面积之比为0.6~1。
18.进一步地,所述送风壁面与所述内胆的后壁之间的距离为5~20cm。
19.进一步地,所述内胆的底壁处还设置有用于气流进入所述送风风道的进风口,所述进风口处还设置有导风装置,所述导风装置包括:
20.导风部,设置在所述内胆的下方,并且其内部限定有导风管道,所述导风管道与所述进风口相连通;和
21.密封部,设置在所述内胆的内部,并且由所述内胆的底壁向上延伸至所述送风壁面的下部。
22.进一步地,冷藏冷冻装置还包括:
23.箱体,其内部限定有冷却腔室,所述导风部延伸设置在所述冷却腔室内;蒸发器,设置在所述冷却腔室,配置成为所述冷藏冷冻装置提供冷量;和
24.换热风扇,设置在所述冷却腔室,配置成促使与所述蒸发器换热的气流从所述导风管道进入所述送风风道。
25.进一步地,冷藏冷冻装置还包括:
26.所述冷藏冷冻装置为风冷冰箱;且
27.所述内胆的数量为多个,其中至少一个所述内胆形成的所述储物间室被配置成冷藏室。
28.本发明采用的送风壁面由聚酯纤维织物形成,并且为连续的片状结构,该壁面没有送风微孔,气流可以通过整面的送风壁面中纤维间隙进入储物间室,够实现整个储藏箱的均匀送风,大幅度提升温度均匀性,并且该纤维间隙直径小于灰尘颗粒的大小,避免了脏堵现象发生,代替了传统的冰箱中的风道,简化了冰箱中风道的结构,降低了制造难度和成本。
29.进一步地,本发明的送风壁面由于送风过程中送风壁面的表面会有一层空气保护层,冷藏室相对温度较高的空气无法被空气保护层隔离,无法到达送风壁面的表面,起到了防凝露的作用。
30.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31.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32.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冷藏冷冻装置的示意性透视图;
33.图2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内胆的示意性主视图;
34.图3是沿图2中的剖切线a-a截取的示意性剖视图,其中箭头示出了气流在送风风道的流向;
35.图4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内胆的示意性立体图;
36.图5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内胆的示意性分解图;
37.图6是图5的a处放大图,其中示出了骨架外缘的卡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38.请参见图1至图5,本技术提供一种冷藏冷冻装置10,包括多个内胆100,内胆100可以沿冷藏冷冻装置10的高度方向设置,其中至少一个内胆100可以被配置为冷藏室,其余的内胆100还可以被配置为变温室、冷冻室等等。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冷藏冷冻装置10可以为风冷冰箱,其中冷藏室的保藏温度可为2~9℃,或者可为4~7℃;冷冻室的保藏温度可为-22~-14℃,或者可为
ꢀ-
20~16℃。冷冻室设置于冷藏室的下方,变温室设置于冷冻室和冷藏室之间。冷冻室内的温度范围一般在-14℃至-22℃。变温室可根据需求进行调整,以储存合适的食物,或者作为保鲜储藏室。
39.在一些实施例中,内胆100的内部限定有储物间室110和用于通向储物间室110的送风风道120;其中送风风道120通向储物间室110的气流路径上设置有由聚酯纤维织物形成的送风壁面130,送风壁面130配置成允许送风风道 130内的至少一部分气流在风压的作用下透过送风壁面130中的纤维间隙流入储物间室110。
40.具体地,聚酯纤维织物是指由聚酯纤维材料(俗称“涤纶”,是由有机二元酸和二元醇缩聚而成的聚酯经纺丝所得的合成纤维)通过交叉、绕结等方式连接构成的平软片块物,其上具有纤维间隙,送风风道120内的气流可以通过从该纤维间隙中进入储物间室110,以与储物间110室内的空气进行换热。
41.对于传统的冰箱,经蒸发器换热后送出的冷风首先经过风道、风门送入到冷藏室或其他间室,其中风道一般包括风道外壳(一般为塑料或者不锈钢)、风道泡沫和一层pe膜。风道外壳起到与内胆固定以及外观件的作用;风道泡沫通过导向作用将冷风导入到不同位置,同时起到保温作用,避免在风道表面凝露;pe膜的主要作用是密封,让冷风无法溢出,按照设计线路行进。
42.本实施例的由聚酯纤维织物形成的送风壁面130可以作为分隔储物间室 110和送风风道120的壁面的至少一部分,以代替传统的冰箱中的风道,简化了冰箱中风道的结构,降低了制造难度和成本。
43.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保证送风风道120内气流的风压,送风风道120内还设置有增压装置140。增压装置140可以为增压风机,以使得送风风道120内气流的风压大于预设风压阈值,保证储物间室110内的风量。
44.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增压风机还可以配置成离心式风机,以将来自入口端的气流沿垂直于入口端的方向吹向送风壁面130,以保证送风风道120内气流的风压大于预设风压阈值。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规格的增压装置140,如额定功率、叶轮直径等,在此不具体阐述。
45.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送风壁面130为柔性且连续的片状结构,配置成与内胆110的内壁共同限定出送风风道120。
46.请参见图5,本实施例中的连续的片状结构是指送风壁面130为完整连续的,并且其上没有微孔的片状结构。
47.如背景技术所述,现有技术中微孔送风的形式具有一定的缺陷。首先,微孔送风的制造工艺复杂,增加成本;其次,由于微孔裸露在储物间室,易造成堵塞和污染,并且由于其结构特性不容易清理;最后,预埋件,微孔式风道强度较低,预埋后再进行发泡、组装等工艺,容易造成变形或者失效。
48.本技术采用的送风壁面130为柔性且连续的片状结构,该壁面130没有送风微孔,气流可以通过整面的送风壁面130中纤维间隙进入储物间室,并且一般性地,该纤维间隙直径小于灰尘颗粒的大小,避免了脏堵现象发生。在装配时,送风壁面130还可以通过抗菌防霉处理避免长时间使用后的细菌滋生,优化食品的保存效果。
49.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采用连续的片状结构形成的送风壁面130不仅克服了传统冰箱风道制造工艺复杂且成本高的缺陷,使得冰箱结构更加简洁、美观、实用,而且由于送风过程中送风壁面130的表面会有一层空气保护层,冷藏室相对温度较高的空气无法被空气保护层隔离,无法到达送风壁面130的表面,起到了防凝露的作用。
50.因此,在本实施例采用连续的片状结构的送风壁面130突破了传统送风必须设置出风孔洞的思想桎梏,利用聚酯纤维织物形成且连续的送风壁面130不但简化制造工艺,降低制造成本,而且出风更加均匀,更易于出风面及风道内部保持清洁,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
51.在本技术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送风壁面130的厚度可以为0.2~1mm,例如送风壁面130的厚度设置为0.2mm、0.5mm、0.85mm、1mm等,以保证合适的强度和渗透性,在此不作一一列举。另外,送风壁面130的表面还可以平面或凸面,在一些实施例中,由于送风壁面130为柔性,当气流通过送风壁面130 时易集中在送风壁面130的中央,因此送风壁面130设置为中部凸起的形式,以保证送风壁面130的可靠性。
52.在本技术一些的实施例中,内胆100可以为前侧敞开,并且由顶壁、底壁、侧壁和后壁围成,送风壁面130与内胆的后壁平行,送风壁面130和内胆的顶壁、底壁和两个侧壁可以共同限定出送风风道120。
53.请参见图5,在本技术一些的实施例中,冷藏冷冻装置10还包括骨架150,骨架150包括内缘152和外缘154,内缘152与送风壁面130的边缘连接,以使得送风壁面130处于绷紧状态且沿内胆100的高度方向延伸,外缘154与内胆110的内壁连接,以固定送风壁面130的位置。
54.具体地,送风壁面130为柔性材料,骨架150可以起到绷紧和固定送风壁面130的作用,其可以由若干支架形成中空结构,骨架的内缘152轮廓形状可以适配于送风壁面130,并且内缘152与送风壁面130的边缘连接,以将送风壁面130绷紧。外缘154轮廓形状可以适配于内胆100的内壁,并且外缘154 与内胆100的内壁连接,以固定送风壁面130的位置。
55.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连接方式均可以为可拆卸连接,以便于更换和维护送风壁面。具体地,请参见图6,骨架150的外缘154和内缘152上可以分别设置多个第一卡接件156和多个第二卡接件158,以将送风壁面130可拆卸地与内胆100连接。
56.在本技术一些的实施例中,冷藏冷冻装置10还包括多个平行设置的搁物架 160,每个搁物架160的侧壁162与对应地与内胆100的内壁连接,且每个搁物架160的后壁164的至少一部分与骨架150连接,以使得搁物架160的后壁164 抵接于送风壁面130。
57.在本实施例中,每个搁物架160可以水平地设置在储物间室110,用于放置物品,后壁164抵接于送风壁面,也就是说,从送风壁面130吹出的气流可以直接作用在每个搁物架160上,加快物品的冷却速度,并且由于送风壁面130 为柔性,搁物架160的后壁164还可以起到避免送风壁面130过渡变形的风险。
58.请参见图5,在本技术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搁物架160的两侧壁162上沿横向分别
设置有凸起部166,对应地,储物间室的内壁上也设置有凸起于内壁的承接部112,凸起部166可以置于承接部112上,以搁置于储物间室110。当然,搁物架162和储物间室110的连接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习知的,在此仅给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其他方式在此不作赘述。
59.在本技术一些的实施例中,送风壁面130与内胆100的后壁的面积之比为 0.6~1,送风壁面130与内胆100的后壁之间的距离为5~20cm,以保证送风风道120足够大且气流与送风壁面130的接触面积足够大,保证了制冷效果。在一些实施例中,送风壁面130与内胆100的后壁的面积之比可以为0.6、0.8、 0.9或1等,当送风壁面130与内胆100的后壁的面积之比为1时也即送风壁面 130与内胆100的后壁面积相同。送风壁面130与内胆100的后壁之间的距离为5cm、10cm、15cm或20cm等,在此不一一列举。
60.本技术一些的实施例中,内胆100的底壁处还设置有用于气流进入送风风道的进风口114,进风口114处还设置有导风装置,导风装置包括导风部172 和密封部174。
61.导风部172设置在内胆100的下方,并且其内部限定有导风管道176,导风管道176与进风口114相连通,气流可以通过导风管道176和进风口114进入送风风道120,然后在风压的作用下从送风壁面130渗透至储物间室110内。密封部174设置在内胆100的内部,并且由内胆100的底壁向上延伸至送风壁面130的下部,以密封送风壁面130与内胆100的内部之间的缝隙。具体地,在装配时,送风壁面130可以先与密封部174组成风道模块,以提升送风风道 120的密封性,避免送风壁面120与内胆100之间漏风。
62.本技术一些的实施例中,冷藏冷冻装置10还包括箱体200、蒸发器210和换热风扇220。
63.箱体200内部限定有冷却腔室240,导风部172设置在冷却腔室240内;蒸发器210设置在冷却腔室240,配置成为冷藏冷冻装置10提供冷量;换热风扇220设置在冷却腔室240,配置成促使与蒸发器210换热的气流从导风管道 176进入送风风道120。
64.在本实施例中,箱体200的前侧可以设置有个用于容纳内胆100的空间,并且在后侧限定有冷却腔室240,并且后侧下部限定出压机仓250,用于容纳冰箱压缩机230。
65.导风部172延伸设置在冷却腔室240内,经过蒸发器210冷却的气流在换热风扇220的作用下进入导风管道176,并送入内胆100的送风风道120,然后经送风壁面130送入储物间室110。
66.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本发明实施例中所称的“上”、“下”、“内”、“外”、“横”、“竖”、“前”、“后”等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用语是以冷藏冷冻装置10的实际使用状态为基准而言的,这些用语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部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67.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发明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发明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发明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