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全地形车及其散热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2-02-21 12:09:3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全地形车及其散热系统。


背景技术:

2.全地形车作为集运动、娱乐和体育为一体的一种车辆,能够在沙滩、雪地、山路等多种地形下进行行驶。全地形车的灵活性强,应用非常广泛。
3.相关技术中,全地形车在行驶过程中的会产生热量的发热部件,因此,全地形车还设有用于对发热的部件散热的散热系统,而如何提高散热系统的散热效率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全地形车的散热系统,所述全地形车的散热系统散热效果好。
5.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全地形车,包括上述散热系统。
6.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全地形车的散热系统,所述全地形车包括发动机,所述发动机包括设置在所述发动机上的机油冷却器,全地形车的散热系统包括:第一散热系统,所述第一散热系统内适于冷却介质流动,所述第一散热系统包括发动机进水管、发动机出水管以及第一散热器,所述发动机进水管的其中一端连接发动机上的进水腔,所述发动机进水管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散热器的出水口,所述发动机出水管的其中一端连接于所述发动机的出水口,所述发动机出水管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散热器的进水口;第二散热系统,所述第二散热系统内适于冷却介质流动,所述第二散热系统包括机油冷却器进水管、机油冷却器出水管以及第二散热器,所述机油冷却器出水管一端连接于所述机油冷却器出水口,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散热器的进水口,所述机油冷却器进水管的其中一端连接于所述机油冷却器的进水口,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发动机的进水腔或者连接于所述发动机进水管;其中,所述第一散热系统内的所述冷却介质和所述第二散热系统内的所述冷却介质相连通。
7.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全地形车的散热系统,通过设置第一散热系统和第二散热系统,可以提高全地形车的散热效果,同时,可以降低单个散热器的尺寸,降低单个散热器的占用空间,利于散热器的布置,以便于保证第一散热器和第二散热器的有效散热。另外,可以使得两个散热系统对不同的部件进行散热。此外,通过将机油冷却器进水管的另一端连接于发动机的进水腔或者连接于发动机进水管,可以使得第一散热系统内的冷却介质和第二散热系统内的冷却介质相连通,以平衡冷却介质的温度,能够使发动机的性能得到更好的发挥,提高散热效果。
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散热器的出水口连接于所述发动机进水管或者发动机出水管。
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散热系统包括第一风扇,所述第一风扇对所述第一散
热器散热,和/或,所述第二散热系统包括第二风扇,所述第二风扇对所述第二散热器散热。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全地形车包括驾驶舱,所述第一散热器位于所述座椅所述驾驶舱的的前侧。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散热器位于所述驾驶舱的后方。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全地形车还包括货箱,所述第二散热器位于所述货箱和所述驾驶舱之间。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散热器位于所述发动机的上方。
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进水腔内设置有水泵,所述水泵与发动机的曲轴或者平衡轴驱动连接。
15.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散热器的迎风面积大于第二散热器的迎风面积。
16.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全地形车,包括上述全地形车的散热系统。
17.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18.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19.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散热系统以及发动机的连接示意图;
20.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散热系统以及发动机的连接示意图;
21.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散热系统的部分结构以及发动机的结构示意图。
22.附图标记:
23.散热系统100;
24.发动机200;机油冷却器210;进水腔220;
25.第一散热系统10;发动机出水管11;发动机进水管12;第一散热器13;
26.第二散热系统20;机油冷却器出水管21;机油冷却器进水管22;
27.第二散热器23;连接管段24。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29.下面参考图1-图3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全地形车的散热系统100,全地形车的散热系统100包括第一散热系统10和第二散热系统20,
30.具体而言,参照图1和图2,第一散热系统10内适于冷却介质流动,第一散热系统 10包括发动机进水管12、发动机出水管11以及第一散热器13,发动机进水管12的其中一端连接发动机200上的进水腔220,发动机进水管12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一散热器 13的出水口,发动机出水管11的其中一端连接于发动机200的出水口,发动机出水管 11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一散热器13的进水口;
31.如图3所示,第二散热系统20内适于冷却介质流动,第二散热系统20包括机油冷却器进水管22、机油冷却器出水管21以及第二散热器23,机油冷却器出水管21一端连接于机
油冷却器210出水口,另一端连接于第二散热器23的进水口,机油冷却器进水管22的其中一端连接于机油冷却器210的进水口,另一端连接于发动机200的进水腔220或者连接于发动机进水管12;其中,第一散热系统10内的冷却介质和第二散热系统20内的冷却介质相连通。
32.举例而言,第一散热系统10用于对发动机200的缸体散热,第二散热系统20用于对机油散热。通过第一散热系统10的设置,可以降低发动机200缸体的温度,保证发动机200的动力的有效输出。通过第二散热系统20的设置,可以降低机油的温度,以保证机油具有一定黏度,使得油温保持在正常的工作范围内。
33.由此,通过设置第一散热系统10和第二散热系统20,可以提高全地形车的散热效果和散热效率,同时,通过将机油冷却器进水管22的另一端连接于发动机200的进水腔220 或者连接于发动机进水管12,可以使得第一散热系统10内的冷却介质和第二散热系统20内的冷却介质相连通,可以使第二散热系统20与第一散热系统10中的至少一个成为另一个的循环支路,可以平衡冷却介质的温度,能够使发动机200的性能得到更好的发挥,提高散热效果,另外,如此设置的散热系统100可以使第一散热系统10和第二散热系统 20中的冷却介质为相同的介质,举例而言,冷却介质可以为冷冻液或水。当然,全地形车还可以具有其他散热系统,在此不做限定。
34.例如,第一散热系统10和第一散热系统10中的冷却介质可以在回流进发动机200 前或者第一散热系统10和第一散热系统10的冷却介质可以在发动机200的内部进行混合,在此不做限定,上述两种方式均可以平衡两个散热系统100的冷却介质的温度,能够使发动机200的性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35.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全地形车的散热系统100,通过设置第一散热系统10和第二散热系统20,可以提高全地形车的散热效果,同时,可以降低单个散热器的尺寸,降低单个散热器的占用空间,利于散热器的布置,以便于保证第一散热器13和第二散热器 23的有效散热。另外,可以使得两个散热系统100对不同的部件进行散热。此外,通过将机油冷却器进水管22的另一端连接于发动机200的进水腔220或者连接于发动机进水管12,可以使得第一散热系统10内的冷却介质和第二散热系统20内的冷却介质相连通,使第一散热器13内的冷却介质可以流入机油冷却器210对机油进行降温,能够使发动机200的性能得到更好的发挥,提高散热效果。
36.例如,第一散热系统10的冷却介质的流动方向可以为:冷却介质从发动机200的出水口流入发动机出水管11,并通过第一散热器13的进水口流入第一散热器13,并从第一散热器13的出口流入发动机进水管12后,进入发动机200的进水腔220。
37.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3所示,第二散热器23的出水口连接于发动机进水管 12或者发动机出水管11。例如,第二散热系统20还可以包括连接管段24,连接管段 24的一端连接于第二散热器23的出水口,另一端连接于发动机进水管12或者发动机出水管11。这样,可以进一步保证第一散热系统10和第二散热系统20内的冷却介质的连通效果,保证两个散热系统100内的冷却介质的流通的顺畅度,以便于平衡冷却介质的温度。
38.例如,如图3所示,机油冷却器进水管22的其中一端连接于机油冷却器210的进水口,另一端连接于发动机200的进水腔220,连接管段24连接于发动机200。此时,第二散热系统20的冷却介质的流动方向可以为:冷却介质从机油冷却器210出水口流入机油冷却器出水管21,后通过第二散热器23的进水口流入第二散热器23,并从第二散热器23的出水口流
入连接管段24,后流入发动机进水管12,再流入发动机200的进水腔220,后流入机油冷却器进水管22,最后流入机油冷却器210的进水口。
39.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散热系统10包括第一风扇(图未示出),第一风扇对第一散热器13散热,这样,可以加快第一散热系统10的冷却介质的冷却速度,以进一步提高例如发动机200缸体等部件的散热效率,保证发动机200的动力的输出。和/或,第二散热系统20包括第二风扇(图未示出),第二风扇对第二散热器23散热。这样,可以加快第二散热系统20的冷却介质的冷却速度,可以进一步提高对例如机油等部件的散热效率,保证油温保持在正常的工作范围内。
40.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风扇的最大直径大于第二风扇的最大直径。这样,相较于第二风扇,第一风扇的散热效率更高,以便于分别使机油和缸体达到热平衡,保证发动机 200的有效输出,提高发动机200的使用寿命以及发动机200的工作稳定性等。例如,第一散热器13的功率大于第二散热器23的功率,进而可以便于使得第一散热器13对缸体的散热效率大于第二散热器23对机油的散热效率,以便于达到热平衡。
41.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全地形车包括驾驶舱,第一散热器13位于座椅驾驶舱的的前侧,进而可以防止驾驶舱对第一散热器13造成遮挡,使得全地形车行驶时产生的自然风可以对第一散热器13起到散热的作用,以提高散热效果和散热效率。
4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散热器23位于驾驶舱的后方,这样,可以防止驾驶舱对第二散热器23造成遮挡,使得全地形车行驶时产生的自然风可以对第二散热器23起到散热的作用,以提高散热效果和散热效率。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全地形车还包括货箱(图未示出),第二散热器23位于货箱和驾驶舱之间。这样可以使得全地形车的结构紧凑性更好,更便于布置。
43.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二散热器23位于发动机200的上方。这样,可以防止发动机200对第二散热器23造成遮挡,使得全地形车行驶时产生的自然风可以对第二散热器23起到散热的作用,以提高散热效果和散热效率。同时,第二散热器23不会占用全地形车的长度方向上的额外的空间,便于安装和布置。
44.在一些实施例中,发动机进水管12的管径大于机油冷却器进水管22的管径。由此设置的发动机进水管12的散热效果比机油冷却器进水管22的散热效果更好,这样,可以更利于提高对缸体的散热效率,以便于分别使机油和缸体达到热平衡。
45.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1和图2,发动机进水管12的长度可以大于机油冷却器进水管22的长度。由此设置的发动机进水管12的散热效果比机油冷却器进水管22的散热效果更好,这样,可以更利于提高对缸体的散热效率,以便于使机油和缸体分别达到热平衡。当然,可以理解的是,两个散热器的功率、两个冷却管路的管径和长度、两个风扇的直径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具体设置,以便于使机油和缸体分别达到热平衡,保证发动机200的使用寿命和工作稳定性等。
46.在一些实施例中,进水腔220内可以设置有水泵,水泵与发动机200的曲轴或者平衡轴驱动连接。水泵可以用于驱动第一散热系统10和第二散热系统20的冷却介质的循环,利于提高整个散热系统100的冷却循环速度,以进一步保证散热效果和效率。
47.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全地形车,包括上述的全地形车的散热系统100。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全地形车,通过设置第一散热系统10和第二散热系统20,可以提高全地
形车的散热效果,同时,可以降低单个散热器的尺寸,降低单个散热器的占用空间,利于散热器的布置,以便于保证第一散热器13和第二散热器23的有效散热。另外,可以使得两个散热系统100对不同的部件进行散热。此外,通过将机油冷却器进水管22 的另一端连接于发动机200的进水腔220或者连接于发动机进水管12,可以使得第一散热系统10内的冷却介质和第二散热系统20内的冷却介质相连通,以平衡冷却介质的温度,能够使发动机200的性能得到更好的发挥,提高散热效果。
48.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全地形车的其他构成等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4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50.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51.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