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防摔倒坐站两用的助行车的制作方法

2022-02-21 12:07:3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护理辅助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摔倒坐站两用的助行车。


背景技术:

2.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以及下肢失能人口的增多,助行工具的性能与种类在不断的提高与增加,下肢失能人群的助行工具从一开始的坐式助行器发展到站式助行器。站式助行器相比于坐式助行器,有效防止了用户长期坐在轮椅上容易产生褥疮、肌肉萎缩的问题,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康复效果。
3.站式助行车通过升降机构与座椅机构辅助用户进行坐立切换,但是由于用户在坐姿使用助行车时与站立使用助行车时重心前后位置不同,为了防止在坐姿使用时重心后移助行车后倾,造成二次伤害,市面上的助行器会在车身头部加大量的配重,一般会加到80kg-100kg,以平衡人坐下后重心的后移,这样就导致整车重量过大,不便使用和运输,且浪费能源。还有部分助行器,为了保证稳定性,把底盘做长,这样就加大了车体的回转半径,严重影响了助行器在家里或一些狭小空间内要完成转向等一些动作的灵活性。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摔倒坐站两用的助行车,可进行坐立姿势和站立姿势的切换,用途多样化,且助行车本体在坐站姿势切换时,底座面积随之调整,以保证用户重心能够落在底座上,以防止后倾而摔倒。
5.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摔倒坐站两用的助行车,包括助行车本体;所述助行车本体包括:
7.支撑机构,用以支撑人体上肢;
8.座椅机构,用以支撑人体臀部;
9.升降机构,分别铰接于所述支撑机构、所述座椅机构,以带动所述支撑机构、所述座椅机构升降运动,以切换坐站姿势;
10.底座,设有若干行走轮;所述底座包括固定座、活动座;所述固定座用以固定升降机构;所述座椅机构通过推动机构连接于所述活动座;
11.所述座椅机构上升或下降时,所述推动机构驱使所述活动座沿车体前后方向运动,以扩展或缩小所述底座面积,使得坐站两种姿势时用户的重心均位于所述底座竖向投影面积内。
12.优选地,还包括机架,固定于所述固定座上;所述升降机构铰接于所述机架上。
13.优选地,所述升降机构包括主动件及于同一纵向平面内上下平行设置且长度相等的第一连杆、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两端、所述第二连杆两端均分别铰接于所述支撑机构下方、所述机架;所述主动件两端分别铰接于所述第二连杆、所述机架;
14.所述主动件升降以驱动所述第一连杆、所述第二连杆同步升降,以实现所述支撑
机构的升降。
15.优选地,所述支撑机构底部设有第一直角连接件;所述第一直角连接件的上板件水平设置;所述第一直角连接件的上板件、下板件分别铰接于所述第一连杆、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
16.优选地,所述座椅机构包括座椅、第三连杆、第四连杆;所述第三连杆两端分别铰接于所述座椅、所述机架;所述第四连杆两端分别铰接于所述第三连杆、第二连杆;
17.所述第二连杆升降时通过所述第四连杆、所述第三连杆的传动实现所述座椅的升降。
18.优选地,所述推动机构包括第五连杆、链条、推杆;所述第五连杆的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三连杆的转轴同轴连接,其第二转轴铰接于所述链条的第一端;所述链条弯曲设置,所述链条的第二端沿车体前后方向延伸并连接于所述推杆;所述推杆活动连接于所述固定座;
19.所述第三连杆转动时带动所述第一转轴转动,驱使所述第二转轴带动所述链条运动,以推动所述推杆带动所述活动座沿车体前后方向运动。
20.优选地,所述机架设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垂直设置并设有卡槽,所述链条于所述卡槽内活动;所述卡槽靠近所述第二转轴的一段槽道沿所述第二转轴运动轨迹延伸。
21.优选地,所述第三连杆、所述第五连杆运动方向相反;所述链条自第一端向上延伸后弯曲以向下延伸至所述第二端。
22.优选地,所述固定座底部至少两行走轮为电动轮;所述活动座呈u型结构,所述活动座两端底部设有的行走轮为万向轮。
23.优选地,所述支撑机构设有两腋下支撑件;所述支撑机构上设有遥控件,用以控制车体运动方向。
24.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2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摔倒坐站两用的助行车,通过升降机构实现支撑机构及座椅机构的升降,以实现坐站姿势切换;座椅机构在升降的过程中使得推动机构发生运动,进而可以驱使活动座沿车体前后方向运动,调节底座的面积,以使得用户重心落在底座内,以保持载有人体的车身平衡,防止人体后倾而摔倒。
26.在一优选方案中,升降机构通过一主动件提供驱动力,结构简单,易装配、节省加工成本。
27.在一优选方案中,升降机构通过两长度相等且互相平行的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实现对支撑机构、座椅机构升降的传动,结构简单,且便于维持升降过程中支撑机构和座椅机构的水平状态。
28.在一优选方案中,推动机构通过第五连杆、链条、推杆实现对活动座的推动,与座椅机构相配合,只需主动件一个动力,即可完成车身坐站两种姿态的切换及底座长度的调整,结构简单、车身灵活。
29.本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详细给出。
附图说明
30.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31.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站立姿势时助行车本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2.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坐立姿势时助行车本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3.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站立姿势时助行车本体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34.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底座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35.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固定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6.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固定板与链条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37.图中:
38.100、助行车本体;
39.10、支撑机构;11、第一直角连接件;111、上板件;112、下板件;12、腋下支撑件;121、第一支撑板;122、第二支撑板;13、护胸板;14、辅助扶手;
40.20、座椅机构;21、座椅;22、第三连杆;23、第四连杆;
41.30、升降机构;31、主动件;32、第一连杆;33、第二连杆;34、第二直角连接件;
42.40、底座;41、固定座;411、固定块;412、电动轮;42、活动座;421、万向轮;
43.50、机架;51、固定板;501、第一固定板;502、第二固定板;511、卡槽;5111、槽道;52、第一连接件;53、第二连接件;
44.61、第五连杆;611、第一转轴;612、第二转轴;62、链条;621、第一端;622、第二端;623、第一链段;624、第二链段;625、第三链段;63、推杆;64、插销;
45.70、遥控件;
46.80、护膝机构;81、护膝板;82、伸缩件;83、护膝架。
具体实施方式
47.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前述和其它目的、特征、方面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在附图中,为清晰起见,可对形状和尺寸进行放大,并将在所有图中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指示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下列描述中,诸如中心、厚度、高度、长度、前部、背部、后部、左边、右边、顶部、底部、上部、下部等用词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特别地,“高度”相当于从顶部到底部的尺寸,“宽度”相当于从左边到右边的尺寸,“深度”相当于从前到后的尺寸。这些相对术语是为了说明方便起见并且通常并不旨在需要具体取向。涉及附接、联接等的术语(例如,“连接”和“附接”)是指这些结构通过中间结构彼此直接或间接固定或附接的关系、以及可动或刚性附接或关系,除非以其他方式明确地说明。
48.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49.实施例1
50.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摔倒坐站两用的助行车,如图1、图2、图4所示,包括助行车
本体100,所述助行车本体100包括:
51.支撑机构10,用以支撑人体上肢;
52.座椅机构20,用以支撑人体臀部;
53.升降机构30,分别铰接于所述支撑机构10、所述座椅机构20,以带动所述支撑机构10、所述座椅机构20升降运动,以切换坐站姿势;
54.底座40,设有若干行走轮;所述底座40包括固定座41、活动座42;所述固定座41用以固定升降机构30;所述座椅机构20通过推动机构连接于所述活动座42;
55.所述座椅机构20上升或下降时,所述推动机构驱使所述活动座42沿车体前后方向运动,以扩展或缩小所述底座40面积,使得坐站两种姿势时用户的重心均位于所述底座40竖向投影面积内。
56.具体地,支撑机构10与座椅机构20共同形成对人体上身与下身的支撑,以稳固支撑人体。在一实施例中,助行车本体100还设有安全带,以束缚住人体,当用户全身无力状态下稳固固定住人体。
57.具体地,升降机构30相对固定座41固定,升降机构30可相对固定座41进行上升或下降运动,由于升降机构30铰接于支撑机构10、座椅机构20,当升降机构30升降运动时,在人体对支撑机构10向下的作用力下,升降机构30撑起支撑机构10时其相对支撑机构10发生一定角度的转动,而支撑机构10在升降过程中相对水平面不发生转动,以保证支撑机构10维持相对水平状态,以平稳支撑人体上肢,可通过限制坐站两姿态切换完毕时支撑机构10与升降机构30的铰接点处于死点或锁定状态,以保证两姿态切换完毕时在支撑结构10自身重力下其也不会相对升降机构30发生转动支撑机构。对于座椅机构20,当升降机构30升降运动时,带动座椅机构20升降运动,以调整人体臀部位置。
58.具体地,底座40通过设置固定座41、活动座42实现车体支撑的同时,可以通过活动座42沿车体前后方向运动,来调节底座41的长度,来支撑坐站不同姿势导致不同重心时的人体。当切换为站立姿态时,重心相对车体前移,升降机构30撑起支撑机构10以配合站立起来的人体上肢高度的同时带动座椅机构20上升,座椅机构20上升带动推动机构驱使活动座42靠近固定座41运动,进而缩短底座40整体长度,保证车体运动时的灵活性。当切换为坐姿时,重心相对车体后移,升降机构30下降使得支撑机构10下降以配合坐姿时人体下肢高度,同时升降机构30使得座椅机构20下降以配合坐姿时人体臀部高位,此外,座椅机构20下降使得推动机构驱使活动座42远离固定座41运动,进而延长底座40的整体长度,保证用户坐下过程中重心始终落在底座40内,防止人体后倾。即助行车本体100通过升降机构30、座椅机构20、推动机构的传动,使得活动座42配合车体坐站姿势切换而沿车体前后方向运行,以调整底座40的长度,以保证底座40对车体及人体重心的稳固支撑,防止人体摔倒。
59.在一实施例中,助行车本体100还包括机架50,固定于所述固定座41上;所述升降机构30铰接于所述机架50上。通过机架50固定升降机构30,以缩短升降机构30整体长度,一方面控制升降机构30升降幅度,另一方面节省复杂结构的升降机构30的加工成本。
60.进一步地,机架50垂直设置,结构简单且能够提供稳固支撑力。
61.进一步地,机架50设置于固定座41上表面且靠近固定座41前端设置,以便于车体平衡设计。
62.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升降机构30包括主动件31及于同一纵向平面内上下平行设置
且长度相等的第一连杆32、第二连杆33;所述第一连杆32、所述第二连杆33两端分别铰接于所述支撑机构10下方、所述机架50;所述主动件31两端分别铰接于所述第二连杆33、所述机架50;
63.所述主动件31升降以驱动所述第一连杆32、所述第二连杆33同步升降,以实现所述支撑机构10的升降。具体地,在升降机构30升降过程中,第一连杆32、第二连杆33始终形成的平行四边形结构,结构简单。主动件31推动或下拉第二连杆33时,第一连杆32、第二连杆33相对机架50的铰接点发生转动,则为了配合第一连杆32、第二连杆33形成的平行四边形结构,第一连杆32、第二连杆33相对支撑机构10的铰接点也发生转动,进而维持支撑机构10始终处于相对水平状态的同时升降支撑机构10。由于第一连杆32、第二连杆33形成的平行四边形结构且位于支撑机构10下方,当主动件31停止驱动时,第一连杆32、第二连杆33相对于机架50不发生转动,则为了配合第一连杆32、第二连杆33形成的平行四边形结构,第一连杆32、第二连杆33相对支撑机构10也不发生转动,即第一连杆32、第二连杆33相对支撑机构10两个铰接点此时处于死点状态,即使因支撑机构10自重,支撑机构10维持处于相对水平状态,以保证车体坐站姿势调整时支撑机构10始终处于相对水平状态,以平稳支撑人体上肢。主动件31包括但不限于电动推杆、电动缸,能够实现自动伸缩,以驱使第二连杆33带动第一连杆32的升降运动。主动件31结构简单,通过一主动件31提供动力,与第一连杆32、第二连杆33共同构成升降传动机构,即可实现支撑机构10、座椅机构20的升降。
64.进一步地,主动件31与第一连杆32、第二连杆33在同一纵向平面内,以便于设计主动件31与第一连杆32、第二连杆33装配位置对车体升降幅度的控制。
65.进一步地,第一连杆32、第二连杆33均为伸缩杆,可进行等量的长度调整,以保证支撑机构10水平状态的同时调整车体尺寸以匹配不同体型的人体。
66.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机构10底部设有第一直角连接件11;所述第一直角连接件11的上板件111水平设置;所述第一直角连接件11的上板件111、下板件112分别铰接于所述第一连杆32、所述第二连杆33的一端。通过第一直角连接件11实现支撑机构10与第一连杆32、第二连杆33的铰接,第一直角连接件11具有一定的支撑强度且结构简单,与形成平行四边形结构的第一连杆32、第二连杆33相配合,以实现第一连杆32、第二连杆33对支撑机构10的水平支撑。
6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杆32、所述第二连杆33分别铰接于所述机架50顶端。具体地,所述机架50顶端顶壁设有第一连接件52,所述机架50顶端侧壁设有第二连接件53。第一连接件52、第二连接件53分别与第一连杆32、第二连杆33一端端部铰接,且第一连接件52、第二连接件53构成一直角连接结构,与第一直角连接件11相配合,以实现对第一连杆32、第二连杆33两端的铰接。
68.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座椅机构20包括座椅21、第三连杆22、第四连杆23;所述第三连杆22两端分别铰接于所述座椅21、所述机架50;所述第四连杆23两端分别铰接于所述第三连杆22、第二连杆33;
69.所述第二连杆33升降时通过所述第四连杆23、所述第三连杆22的传动实现所述座椅21的升降。具体地,座椅21与第三连杆22的铰接点用以实现座椅21位置的转动调整,进而实现座椅21的翻折收起或打开,以适应用户不同的上车下车需求。进一步地,通过机械锁紧方式(如锁紧扳手)实现座椅21与第三连杆22固定连接或转动连接方式的切换。以主动件31
为电动推杆为例进行具体阐述,当车体由坐立姿势切换为站立姿势时,主动件31伸长,以顶起第二连杆33带动第一连杆32向上运动,且第一连杆32、第二连杆33两端的铰接点发生转动,撑起支撑机构10;第二连杆33向上运动拉起第四连杆23,第四连杆23向上运动拉起第三连杆22,第三连杆22两端的铰接点发生转动以配合第三连杆22向上运动,带动座椅21向上运动,进而实现坐立姿势切换为站立姿势。当车体由站立姿势切换为坐立姿势时,主动件31收回,向下拉动第二连杆33带动第一连杆32向下运动,且第一连杆32、第二连杆33两端的铰接点发生转动,使得支撑机构10下降运动;第二连杆33向下运动压下第四连杆23,第四连杆23向下运动而压下第三连杆22,第三连杆22两端的铰接点发生转动以配合第三连杆22向下运动,带动座椅21向下运动,进而实现站立姿势切换为坐立姿势。
70.进一步地,主动件31、第一连杆32、第二连杆33、第三连杆22、第四连杆23均关于同一垂直面对称,以便于车体平衡设计。
71.进一步地,主动件31、第四连杆23通过第二直角连接件34连接于第二连杆33下方,减少连接件用量,简化车体设计难度。
72.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3所示,所述推动机构包括第五连杆61、链条62、推杆63;所述第五连杆61的第一转轴611与所述第三连杆22的转轴同轴连接,其第二转轴612铰接于所述链条62的第一端621;所述链条62弯曲设置,所述链条62的第二端622沿车体前后方向延伸并连接于所述推杆63;所述推杆63活动连接于所述固定座41;
73.所述第三连杆22转动时带动所述第一转轴611转动,驱使所述第二转轴612带动所述链条62运动,以推动所述推杆63带动所述活动座42沿车体前后方向运动。具体地,当升降机构30进行升降时,第三连杆22相对于第五连杆61的转轴发生转动,进而联同第一转轴611发生转动,使得第五连杆61的杆身相对第一转轴611发生转动,则第二转轴612发生纵向位移,以对链条62的第一端621施加纵向方向的推动力,使得链条62发生纵向位移,而链条62的第二端622会沿车体前后方向运动,以使得推杆63沿车体前后方向运动;而推杆63沿车体前后方向运动时会带动活动座42沿车体前后方向运动,以实现底座40长度的调整,以保证车体切换坐立姿势时人体坐下过程中重心始终落在底座40内,防止人体后倾而摔倒。
74.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5、图6所示,所述机架50设有固定板51;所述固定板51垂直设置并设有卡槽511,所述链条62于所述卡槽511内活动。通过卡槽511限定链条62的运动轨迹。所述卡槽511靠近第五连杆61的一段槽道5111沿所述第五连杆61的第二转轴612的运动轨迹延伸,以便于链条62运动以配合第二转轴612的运动。
75.进一步地,固定板51设置于机架50左侧或右侧,以便于第五连杆61与第三连杆22的连接。
76.进一步地,固定板51周侧轮廓沿链条62延伸方向延伸,以提高视觉美感。
77.进一步地,固定板51包括第一固定板501、第二固定板502,以便于固定板51的装配。第一固定板501为板状结构,用以固定链条62上部弯曲段,第二固定板502呈l型结构,用以固定链条62下部弯曲段。
78.进一步地,如图1、图3所示,所述第三连杆22、所述第五连杆61运动方向相反,则第三连杆22转动时可联同第五连杆61反向转动,通过将第三连杆22、第五连杆61分别设置于两者铰接点的两侧实现,以使得所述第五连杆61转动以驱使链条62的运动过程不干扰第三连杆22的运动。合理布设升降机构30、推动机构的位置,以便于车体姿势切换。进一步地,如
图6所示,所述链条62自第一端621向上延伸后弯曲以向下延伸至所述第二端622。设链条62自第一端621向上延伸段为第一链段623,自第一链段623末端弯曲后向下延伸段为第二链段624,自第二链段624末端沿车体前后延伸方向的延伸段为第三链段625;第一端621设置于第一链段623上,第二端622设置于第三链段625上。由于所述第三连杆22、所述第五连杆61运动方向相反且第一链段623、第二链段624纵向运动方向相反,则车体上升运动时(坐立姿势切换为站立姿势),第三连杆22作上升运动,则第五连杆61向下转动,链条62的第一端621带动第一链段623向下运动,则第二链段624向上运动,最终使得第三链段625带动活动座42靠近固定座41运动,以缩短底座40长度。反之,车体下降运动时原理类似,在此不再赘述。通过限定所述第三连杆22、所述第五连杆61运动方向,及限定链条62弯曲方向,以实现车体坐立切换且调节底座42长度的目的,同时简化车体结构,以提高助行车本体100灵活性。
79.应当理解,链条62的第一端621、第二端622可以分别表示链条62的两端端链节,也可以是靠近链条62两端端点处的链节。为了有效利用链条62的传动,链条62的第一端621、第二端622分别表示链条62的两端端链节。
80.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4所示,推杆63活动连接于固定座41下方,隐藏设置,提高车体美感。在一实施例中,固定座41为板状结构,以提供稳固支撑力。进一步地,固定板51包括第一固定板501、第二固定板502;固定座41设有通槽,第二固定板502呈l型结构,第二固定板502的横边板插入固定座41上的通槽内,使得链条62位于第二固定板502上的一段链条位于固定座41下方,以便于位于固定座41下方的推杆63与链条62的第二端622相连。
81.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链条62的第二端622通过插销64连接于推杆63,插销64结构简单、小巧。
82.在一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推杆63为光轴结构,推杆63结构简单且便于与固定座41的活动连接。进一步地,固定座41设有固定块411,固定块411内设有通孔,推杆63活动连接于所述通孔内,装配结构简单。
83.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固定座41底部至少两行走轮为电动轮412,以驱动助行车本体100行走;所述活动座42呈u型结构,所述活动座42两端底部设有的行走轮为万向轮421。具体地,所述活动座42呈u型结构,结构简单且支撑稳固,u型结构的活动座42便于插入马桶、椅子等家具两侧,以便用户实现从助行车本体100到家中其他位置的移动。为了便于活动座42活动,其重量低于固定座41,则其稳固性弱于固定座41。将电动轮412设置于固定座41底部,万向轮421设置于活动座42底部,更有利于轮结构对车体的驱动。
84.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2所示,所述支撑机构10设有两腋下支撑件12。进一步地,腋下支撑件12包括相互垂直的第一支撑板121、第二支撑板122,第一支撑板121用以支撑胳膊下方,第二支撑板122用以限位人体左右侧。所述支撑机构10上设有遥控件70,用以控制车体运动方向。进一步地,所述遥控件70为摇杆。
85.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2所示,支撑机构10还包括护胸板13,所述护胸板13朝向人体的一外表面呈内凹曲面,用以贴合人体上身正面轮廓,用以支撑柱人体前倾的身体。
86.进一步地,支撑机构10还包括调节机构(图中未示出),用以调整护胸板13的水平及垂直位置,和/或用以分别调整两腋下支撑件12的水平及垂直位置,以适用不同身高体型的人体。
87.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2所示,支撑机构还包括辅助扶手14,用以供护理人员握持以推行助行车本体100。
88.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3所示,助行车本体100还包括两副护膝机构80,用以限位人体膝盖,以限位人体下肢。进一步地,两副护膝机构80对称设置。
89.进一步地,护膝机构80包括护膝板81、伸缩件82、护膝架83,所述护膝板81用以抵靠于人体膝盖;所述护膝板81连接于伸缩件82,所述伸缩件82可沿车体前后方向运动,以调整护膝板81前后位置。所述伸缩件82连接于护膝架83,所述护膝架83连接于机架50。所述护膝架83可垂直运动,以调整护膝板81的垂直高度。进而通过调整护膝板81前后、上下位置,以满足不同身高和腿长的用户需求。
90.用户上车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91.s11、用户坐在椅子或床边,遥控助行车本体100运动至用户面前,维持座椅21为折叠状态;
92.s12、用户把脚放在固定座41上,利用安全带固定好小腿和腰部,利用腋下支撑件12支撑住腋窝;
93.s13、控制主动件31将用户抱起,至站立状态;
94.s14、展开座椅21,使其贴于用户臀部;
95.s15、用户可控制助行车行驶,并可通过控制主动件31进行坐姿和站姿切换。
96.用户下车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97.s21、控制助行车本体100运行至椅子或床前方合适位置,用户将姿态调整为站立姿态;
98.s22、利用腋下支撑件12支撑住腋窝处;
99.s23、折叠座椅21;
100.s24、控制主动件31降落,将用户放置在椅子或床边;
101.s25、用户解除腰部和小腿的固定;
102.s26、遥控助行车本体100运行至适当位置。
103.当用户位于椅子上或床沿边想要上车时,或者用户由助行车本体100想要下车到床沿边或椅子上时,为了保证助行车本体100可以运行至最靠近床或椅子的位置,可以将座椅21折叠起来;当用户在使用助行车本体100时,无论是站姿还是坐下时,都可以将座椅21展开,用于支撑臀部,保证用户安全。座椅21翻折时,座椅21可绕座椅21与第三连杆22铰接点进行翻转,翻转到位时通过机械锁紧方式锁紧座椅21。
104.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本行业的普通技术人员均可按说明书附图所示和以上而顺畅地实施本实用新型;但是,凡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利用以上所揭示的技术内容而做出的些许更动、修饰与演变的等同变化,均为本实用新型的等效实施例;同时,凡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实质技术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等同变化的更动、修饰与演变等,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