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智能恒温加热台的制作方法

2022-02-21 10:04:5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加热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智能恒温加热台。


背景技术:

2.恒温加热台在温度试验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是生物、遗传、医药卫生、环保和教学等领域的常用设备。
3.现有的恒温加热台,大多数将加热板直接裸露在外,工人在对工件进行加热时,很容易被加热板烫伤,从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而且加热板的表面大多数较为光滑,工件很难稳定的放置在加热板上,需要工人借助工具使工件进行稳定,操作较为麻烦。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智能恒温加热台,解决了容易被加热板烫伤和工件很难稳定的放置在加热板上的问题。
5.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智能恒温加热台,包括控制台和设置在控制台上方的加热板,所述加热板的四周固定连接有第一隔热板,所述第一隔热板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隔热板,所述第二隔热板的外周设置有挡板,所述挡板靠近第二隔热板的一侧固定连接有限位杆,所述限位杆的一端依次贯穿第二隔热板和第一隔热板并延伸至第一隔热板的外部,所述限位杆的外表面且位于第二隔热板和挡板之间套设有伸缩弹簧,所述控制台的左右两侧均通过固定板固定连接有伸缩杆,所述伸缩杆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夹持箱,所述转动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转动把手,所述螺纹杆的外表面通过转动架与夹持箱内表面的底部转动连接,所述夹持板的一侧设置有橡胶垫,所述限位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限位块。
6.优选的,所述夹持箱的顶部通过转动架转动连接有转动杆,所述转动杆的一端贯穿夹持箱并固定连接有第一锥齿轮。
7.优选的,所述夹持箱内表面的左右两侧均转动连接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与第一锥齿轮相适配的第二锥齿轮。
8.优选的,所述螺纹杆的外表面螺纹连接有螺纹块,所述螺纹块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连接杆。
9.优选的,所述连接杆的一端贯穿夹持箱并固定连接有夹持板,所述夹持箱的底部开设有与连接杆相适配的限位槽。
10.优选的,所述第一隔热板由锡箔纸制作而成,所述第二隔热板由玻璃纤维制作而成。
11.有益效果
12.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智能恒温加热台。与现有的技术相比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3.(1)该智能恒温加热台,配合控制台、加热板、第一隔热板、第二隔热板、限位杆、挡板、伸缩弹簧、伸缩杆和夹持箱的设置,通过第一隔热板对加热板进行初步隔热,通过第二
隔热板进一步增加隔热效果,而且第一隔热板和第二隔热板的设置,可以防止工人不小心碰触加热板的表面,从而防止工人被烫伤,进而增加了装置的安全性,当外物不小心挤压到挡板时,挡板挤压伸缩弹簧使伸缩弹簧收缩,从而对挤压的力进行缓冲,从而对第二隔热板进行一定的保护,进而增加装置的使用寿命。
14.(2)该智能恒温加热台,通过在夹持箱内表面的左右两侧均转动连接有螺纹杆,螺纹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与第一锥齿轮相适配的第二锥齿轮,转动转动杆带动第一锥齿轮使第二锥齿轮转动,第二锥齿轮带动螺纹杆使螺纹块移动,螺纹块带动夹持板将工件夹持,启动伸缩杆带动夹持箱使工件与加热板紧密接触,从而对工件进行加热,从而不需要借助工具对工件进行稳定,操作简单。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隔热板、第二隔热板、限位杆、挡板和伸缩弹簧的结构连接示意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18.图中:1、控制台;2、加热板;3、第一隔热板;4、第二隔热板;5、限位杆;6、挡板;7、伸缩弹簧;8、伸缩杆;9、夹持箱;10、转动杆;11、第一锥齿轮;12、螺纹杆;13、第二锥齿轮;14、螺纹块;15、连接杆;16、夹持板;17、限位槽。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0.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智能恒温加热台,包括控制台1和设置在控制台1上方的加热板2,加热板2的四周固定连接有第一隔热板3,第一隔热板3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隔热板4,第二隔热板4的外周设置有挡板6,挡板6靠近第二隔热板4的一侧固定连接有限位杆5,限位杆5的一端依次贯穿第二隔热板4和第一隔热板3并延伸至第一隔热板3的外部,限位杆5的外表面且位于第二隔热板4和挡板6之间套设有伸缩弹簧7,伸缩弹簧7为工业级弹簧,有很好的抗疲劳能力,可反复拉伸长期进行使用,并且在长期使用后可进行更换,控制台1的左右两侧均通过固定板固定连接有伸缩杆8,伸缩杆8与外界电源电性连接,通过控制开关进行控制,伸缩杆8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夹持箱9,通过第一隔热板3对加热板2进行初步隔热,通过第二隔热板4进一步增加隔热效果,而且第一隔热板3和第二隔热板4的设置,可以防止工人不小心碰触加热板2的表面,从而防止工人被烫伤,进而增加了装置的安全性,当外物不小心挤压到挡板6时,挡板6挤压伸缩弹簧7使伸缩弹簧7收缩,从而对挤压的力进行缓冲,从而对第二隔热板4进行一定的保护,进而增加装置的使用寿命。
21.进一步的,夹持箱9的顶部通过转动架转动连接有转动杆10,转动杆10的一端贯穿夹持箱9并固定连接有第一锥齿轮11。
22.进一步的,夹持箱9内表面的左右两侧均转动连接有螺纹杆12,两个螺纹杆12的外表面设置为相反螺纹,螺纹杆1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与第一锥齿轮11相适配的第二锥齿轮13。
23.进一步的,螺纹杆12的外表面螺纹连接有螺纹块14,螺纹块14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连接杆15。
24.进一步的,连接杆15的一端贯穿夹持箱9并固定连接有夹持板16,夹持箱9的底部开设有与连接杆15相适配的限位槽17。
25.进一步的,第一隔热板3由锡箔纸制作而成,第二隔热板4由玻璃纤维制作而成。
26.同时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均属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27.使用时,通过第一隔热板3对加热板2进行初步隔热,通过第二隔热板4进一步增加隔热效果,从而防止工人被烫伤,当外物不小心挤压到挡板6时,挡板6挤压伸缩弹簧7使伸缩弹簧7收缩,从而对第二隔热板4进行一定的保护,需要夹持工件时,转动转动杆10带动第一锥齿轮11使第二锥齿轮13转动,第二锥齿轮13带动螺纹杆12使螺纹块14移动,螺纹块14带动夹持板16将工件夹持,启动伸缩杆8带动夹持箱9使工件与加热板2紧密接触,从而对工件进行加热。
28.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技术特征:
1.一种智能恒温加热台,包括控制台(1)和设置在控制台(1)上方的加热板(2),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板(2)的四周均固定连接有第一隔热板(3),所述第一隔热板(3)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隔热板(4),所述第二隔热板(4)的外周设置有挡板(6),所述挡板(6)靠近第二隔热板(4)的一侧固定连接有限位杆(5),所述限位杆(5)的一端依次贯穿第二隔热板(4)和第一隔热板(3)并延伸至第一隔热板(3)的外部,所述限位杆(5)的外表面且位于第二隔热板(4)和挡板(6)之间套设有伸缩弹簧(7),所述控制台(1)的左右两侧均通过固定板固定连接有伸缩杆(8),所述伸缩杆(8)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夹持箱(9)。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恒温加热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箱(9)的顶部通过转动架转动连接有转动杆(10),所述转动杆(10)的一端贯穿夹持箱(9)并固定连接有第一锥齿轮(1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智能恒温加热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箱(9)内表面的左右两侧均转动连接有螺纹杆(12),所述螺纹杆(1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与第一锥齿轮(11)相适配的第二锥齿轮(13)。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智能恒温加热台,其特征在于:所述螺纹杆(12)的外表面螺纹连接有螺纹块(14),所述螺纹块(14)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连接杆(15)。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智能恒温加热台,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杆(15)的一端贯穿夹持箱(9)并固定连接有夹持板(16),所述夹持箱(9)的底部开设有与连接杆(15)相适配的限位槽(17)。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恒温加热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热板(3)由锡箔纸制作而成,所述第二隔热板(4)由玻璃纤维制作而成。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智能恒温加热台,包括控制台和设置在控制台上方的加热板,所述加热板的四周固定连接有第一隔热板,所述第一隔热板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隔热板,所述第二隔热板的外周设置有挡板,本实用新型涉及加热设备技术领域。该智能恒温加热台,通过第一隔热板对加热板进行初步隔热,通过第二隔热板进一步增加隔热效果,而且第一隔热板和第二隔热板的设置,可以防止工人不小心碰触加热板的表面,从而防止工人被烫伤,进而增加了装置的安全性,当外物不小心挤压到挡板时,挡板挤压伸缩弹簧使伸缩弹簧收缩,从而对挤压的力进行缓冲,从而对第二隔热板进行一定的保护,进而增加装置的使用寿命。加装置的使用寿命。加装置的使用寿命。


技术研发人员:朱长明 成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盐城格美电热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9.07
技术公布日:2022/1/25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