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显示面板、电子设备、拍摄控制方法及存储介质与流程

2022-02-21 04:35:1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屏下摄像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电子设备、拍摄控制 方法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2.为实现电子设备的全面屏显示,屏下摄像技术应运而生,屏下摄像技术摄 像头设置在移动终端屏幕的下面。在拍照场景中光线会透射过全面屏顶端的摄 像头区域,然后进入摄像头成像在图像传感器上,实现拍照。在全面屏显示场 景中摄像头区域会作为显示屏的一部分进行正常显示,实现全面屏显示效果。 屏下摄像技术显示和拍摄能够共用屏幕摄像头区域,并且用户在任何情况下都 无法透过屏幕看到屏下摄像头,实现手机等电子产品的全面屏显示。
3.应用上述屏下摄像技术时,摄像头区域的显示面板做成低像素密度(pixelsper inch,ppi)显示,增加光线的透过率性,但是低ppi区域的透过率也只能 达到20%~30%,低ppi区域的电路结构还是存在严重的衍射效应和干涉效应, 影响屏下摄像头的成像效果存在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期望提供一种显示面板、电子设备、 拍摄控制方法及存储介质。
5.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6.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包括透明显示区域和主显 示区域,所述透明显示区域包括以第一阵列方式排布的第一像素;
7.其中,所述第一像素包括发光部件、第一阳极和反射部件,所述第一阳极 设于所述发光部件下方,所述反射部件设于所述第一阳极下方,所述第一阳极 为透明阳极,所述反射部件的反射角度可调;
8.所述透明显示区域处于显示状态时,所述反射部件处于水平状态,用于反 射所述发光部件的光线;
9.所述透明显示区域处于透明状态时,所述反射部件处于竖直状态,用于使 外部入射光线穿过所述透明显示区域被设于所述透明显示区域下方的摄像头模 组所接收。
10.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前述任一种显示面板, 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设于所述透明显示区域下方的摄像头模组;
11.所述摄像头模组处于工作状态时,所述透明显示区域处于透明状态;
12.所述摄像头模组处于非工作状态,且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显示状态时,所述 透明显示区域处于显示状态。
13.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拍摄控制方法,应用于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为 前述任一种电子设备,所述方法包括:
14.检测到摄像头模组处于工作状态时,控制透明显示区域中反射部件处于竖 直状态,以使所述透明显示区域处于透明状态;
15.检测到所述摄像头模组处于非工作状态,且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显示状态时, 控制所述透明显示区域中反射部件处于水平状态,以使所述透明显示区域处于 显示状态。
16.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中, 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前述方法的步骤。
17.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电子设备、拍摄控制方法及存储介 质,所述显示面板包括透明显示区域和主显示区域,所述透明显示区域包括以 第一阵列方式排布的第一像素;其中,所述第一像素包括发光部件、第一阳极 和反射部件,所述第一阳极设于所述发光部件下方,所述反射部件设于所述第 一阳极下方,所述第一阳极为透明阳极,所述反射部件的反射角度可调;所述 透明显示区域处于显示状态时,所述反射部件处于水平状态,用于反射所述发 光部件的光线;所述透明显示区域处于透明状态时,所述反射部件处于竖直状 态,用于使外部入射光线穿过所述透明显示区域被设于所述透明显示区域下方 的感光器件所吸收。这样,将透明显示区域内像素的阳极和反射部件分开后, 将反射部件设置成反射角度可调的结构,当反射部件的反射面与显示面板平行 时(即反射部件处于水平状态),反射部件用于反射发光部件的光线,实现透明 显示区域的显示功能,当反射部件的反射面与显示面板垂直时(即反射部件处 于竖直状态),不会阻碍外部入射光线穿过透明显示区域,从而提高透明显示区 域的光线透过率,保证屏下摄像头模组的拍摄质量。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显示面板的第一组成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像素的组成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传统显示面板的透视示意图;
21.图4为摄像头的理想成像结果示意图;
22.图5为屏下摄像头的实际成像结果示意图;
23.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显示面板像素阵列的第一组成结构示意图;
24.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显示面板的第二组成结构示意图;
25.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显示面板像素阵列的第二组成结构示意图;
26.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显示面板像素阵列的第三组成结构示意图;
27.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显示面板像素阵列的第四组成结构示意图;
28.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显示面板像素阵列的第五组成结构示意图;
29.图1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反射镜的第一结构示意图;
30.图1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反射镜静电力驱动的原理示意图;
31.图1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反射镜的第二结构示意图;
32.图15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反射镜的第三结构示意图;
33.图16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反射镜的第四结构示意图;
34.图17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第一组成结构示意图;
35.图18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拍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36.图19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第二组成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7.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技术实施例的特点与技术内容,下面结合附图 对本技术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 限定本技术实施例。
38.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显示面板的第 一组成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所述显示面板包括透明显示区域11和主显示 区域12,所述透明显示区域包括以第一阵列方式排布的第一像素。这里,第一 阵列方式包括但不局限于标准rgb、delta排列、pentile排列等方式。
39.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像素的组成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第二像 素至少包括:发光部件111、第一阳极112和反射部件113,所述第一阳极112 设于所述发光部件111下方,所述反射部件113设于所述第一阳极112下方, 所述第一阳极112为透明阳极,所述反射部件113的反射角度可调。
40.所述透明显示区域11处于显示状态时,所述反射部件113处于水平状态(图 2中实线框示例性给出的位置),用于反射所述发光部件111的光线;
41.所述透明显示区域11处于透明状态时,所述反射部件113处于竖直状态(图 2中虚线框示例性给出的位置),用于使外部入射光线穿过所述透明显示区域11 被设于所述透明显示区域下方的摄像头模组所接收。
42.实际应用中,显示面板的像素驱动电路是不透明。如图3所示,现有显示 面板中像素阳极为不透明设计(图3中黑色圆点)。因此,本技术实施例通过将 透明显示区域内的第一阳极设计成不透明的,且第一阳极的反射部件设计成反 射角度可调的,使显示面板在非显示状态的阳极能够变为透明的,从而提高显 示面板的光线透过率,将这种显示面板应用到具有屏下拍摄功能的电子设备时, 能够提高屏下拍摄质量。
43.图4为摄像头的理想成像结果示意图,如图4所示,理想的摄像头光学系 统,物方空间具有点物成点像的特性,即目标拍摄场景中的实际物体在成像区 域对应有图像。
44.然而,对于具备屏下拍摄功能的全面屏电子设备而言受到全面屏屏幕结构 的影响,入射光会存在光的干涉效应和衍射效应。物方空间的点物成像在像面 上实际上是一个斑,即物方空间的点物会成像在图像传感器的一个或者数个像 素上。图5为屏下摄像头的实际成像结果示意图,如图5所示,屏下摄像头相 比普通的摄像头,在透镜前引入了一个显示屏幕,这种显示屏幕本质上是一种 类似网栅的微纳米尺寸的周期结构器件,屏幕的透光区域和不透光区域周期排 布。该屏幕放置在摄像头前,改变了摄像头光学系统的光瞳函数,严重影响光 学系统的调制传递函数和成像质量。最终效果就是,物方空间的点物会成像在 图像传感器(即成像区域)的很多个像素上。并且随着物方空间点物的光强越 强,衍射光斑的效果越明显,成像质量越差。
4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透明显示区域还包括第一像素驱动电路;所述第一 像素驱动电路布置在所述透明显示区域外围。
46.实际应用中,显示面板的透过率除了受到像素阳极反射层的影响之外,还 会收到像素驱动电路的影响。如图3所示,像素周围的走线层和驱动电路也都 是不透明设计。因
此,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通过将透明显示区域内的第一像素 驱动电路布置在透明显示区域,来进一步提高透明显示区域的光线透过率。
4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显示区域包括以第三阵列方式排布的第三像素和 第三像素驱动电路;所述第一像素驱动电路和所述第三像素驱动电路均布置在 主显示区域内。这里,第一阵列方式包括但不局限于标准rgb、delta排列、 pentile排列等方式。
48.实际应用中,所述主显示区域内的第三像素密度大于或者等于透明显示区 域的第一像素密度。比如,第三像素密度为400ppi,第一像素密度为400ppi 或者200ppi。
49.实际应用中,若第三像素密度等于透明显示区域的第一像素密度,所述透 明显示区域中以预设的第一并联方式将至少两个第一像素并联后共用一个第 一像素驱动电路。
50.也就是说,将多个第一像素进行并联后共用一个第一像素驱动电路,可以 减少第一像素驱动电路数量,使主显示区域能够容纳所有的第一像素驱动电路。 比如,通过并联4个第一像素的方式,可以减少3/4的驱动电路及其走线,增 加透明度并且减少衍射效应和干涉效应。
51.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显示面板像素阵列的第一组成结构示意图,如图6 所示,透明显示区域11和主显示区域12内的像素密度相同,通过并联透明显 示区域11的矩形分割区域内4个物理像素的方式,来减少3/4的第一像素驱 动电路,使主显示区域12内能够布置所有的第一像素驱动电路,也极大减少 了驱动电路走线。
52.透明显示区域和主显示区域的显示屏为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light-emitting diode,oled)。比如,可以采用主动矩阵有机发光二极管 (active-matrix oled,amoled)或者被动矩阵有机发光二极管(passivematrix oled,pmoled)。
53.实际应用中,透明显示区域内第一像素密度越大光线透过率越低,因此可 以通过增大第一像素尺寸,来减小第一像素密度以及第一像素驱动电路数量, 从而增加透过率。
54.但是低ppi区域透明显示区域与高ppi的主显示区域的显示效果有较大的 差异,比如临近区的过渡线、色域、亮度、像素颗粒度等问题。
5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过渡区域,所述过渡区域位于所述 透明显示区域和所述主显示区域之间,所述过渡区域包括以第二阵列方式排布 的第二像素和第二像素驱动电路;所述第一像素驱动电路和所述第二像素驱动 电路均布置在所述过渡区域内。有了过渡区域能够解决显示边界问题,也能保 证透明显示区域的光线透过率。
56.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显示面板的第二组成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显 示面板包括:透明显示区域71过渡区域72和主显示区域73,所述透明显示区 域包括以第一阵列方式排布的第一像素和第一像素驱动电路;所述过渡区域包 括以第二阵列方式排布的第二像素和第二像素驱动电路;所述主显示区域包括 以第三阵列方式排布的第三像素和第三像素驱动电路。这里,第一阵列方式、 第二像素阵列方式和第三像素阵列方式包括但不局限于标准rgb、delta排列、 pentile排列等方式。
57.实际应用中,如果主显示区域没有多余的空间来布置第一像素驱动电路, 则可以增加过渡区域来布置第一像素驱动电路。另外,过渡区域还有显示过渡 的作用,当透明显示区域的像素密度较低主显示区域的像素密度较高时,透明 显示区域和主显示区域交界处会存在明显的显示边界,全面屏显示效果较差。 通过增加过渡区域,使得显示效果从非透明显示区向透明显示区逐渐过渡,避 免了非透明显示区与透明显示区之间存在明显的
分界线,提高显示质量。
5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透明显示区域中以预设的第一并联方式将至少两个 第一像素并联后共用一个第一像素驱动电路;和/或所述透明显示区域中以预设 的第二并联方式将至少两个第二像素并联后共用一个第二像素驱动电路。
59.也就是说,将多个第一像素进行并联后共用一个第一像素驱动电路,可以 减少第一像素驱动电路数量,使过渡区域能够容纳所有的第一像素驱动电路。 比如,通过并联4个第一像素的方式,可以减少3/4的驱动电路及其走线,增 加透明度并且减少衍射效应和干涉效应。
60.或者,将多个第二像素进行并联后共用一个第二像素驱动电路,可以减少 第二像素驱动电路数量,使过渡区域留出能够容纳所有的第一像素驱动电路的 空间。
61.或者,将多个第一像素进行并联后共用一个第一像素驱动电路,可以减少 第一像素驱动电路数量,将多个第二像素进行并联后共用一个第二像素驱动电 路,可以减少第二像素驱动电路数量,使过渡区域留出能够容纳所有的第一像 素驱动电路的空间。
62.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主显示区域的第三像素密度、所述过渡区域内的第 二像素密度和所述透明显示区域内的第一像素密度确定是否需要对过渡区域和 透明区域内的像素进行并联。
63.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说的第一像素密度、第二像素密度和第 三像素密度均指物理像素的密度,也可称为物理像素密度。显示像素密度是指 从视觉上观察到的像素密度,比如,4个物理像素并连后从视觉上视为一个像 素,也就是降低了显示像素密度。
6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显示区域内的第三像素密度、所述过渡区域内的 第二像素密度和所述透明显示区域内的第一像素密度相等时,所述透明显示区 域中以预设的第一并联方式将至少两个第一像素并联后共用一个第一像素驱动 电路;所述透明显示区域中以预设的第二并联方式将至少两个第二像素并联后 共用一个第二像素驱动电路。
65.示例性的,三个区域的物理像素密度都为400ppi,将透明显示区域内的16 个第一像素并联后透明显示区域内显示像素密度变为100ppi,将过渡区域内的 4个第二像素并联后显示像素密度变为200ppi,过渡区域中有多余空间能够布 置第一像素驱动电路。
66.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显示面板像素阵列的第二组成结构示意图,如图8 所示,透明显示区域71、过渡区域72和主显示区域73内的物理像素密度相同, 通过并联透明显示区域71的矩形分割区域内16个物理像素的方式,来减少 15/16的第一像素驱动电路,通过并联过渡区域72的矩形分割区域内4个物理 像素的方式,来减少3/4的第二像素驱动电路,使过渡区域72内能够布置所有 的第一像素驱动电路,也极大减少了驱动电路走线,主显示区域73内的像素结 构不变。
6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显示区域内的第三像素密度大于所述过渡区域内 的第二像素密度,所述第二像素密度等于所述透明显示区域内的第一像素密度 时,所述透明显示区域中以预设的第一并联方式将至少两个第一像素并联后共 用一个第一像素驱动电路。
68.这里,第三像素密度大于第二像素密度是指第二像素尺寸大于第三像素尺 寸,第二像素密度等于第一像素密度是指第二像素尺寸等于第一像素尺寸,为 了使显示效果从
非透明显示区向透明显示区逐渐过渡,以及过渡区域能够容纳 所有的第一像素驱动电路,可以通过并联至少两个第一像素来降低透明显示区 域的显示像素密度和第一像素驱动电路数量。
69.示例性的,第三像素密度都为400ppi,第二像素密度都为200ppi,第一像 素密度为200ppi,将透明显示区域内的4个第一像素并联后透明显示区域内显 示像素密度变为100ppi,由于第二像素密度降低第二像素尺寸增大,且第一像 素驱动电路数量也减少了,使得过渡区域中能够布置所有的第一像素驱动电路。
70.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显示面板像素阵列的第三组成结构示意图,如图8 所示,透明显示区域71、过渡区域72和主显示区域73内的物理像素密度不相 同,透明显示区域71和过渡区域72的像素尺寸大于主显示区域73的像素尺寸, 通过并联透明显示区域71的矩形分割区域内4个物理像素的方式,来减少3/4 的第一像素驱动电路,使得过渡区域72中能够布置所有的第一像素驱动电路, 并降低了透明显示区域71内的显示像素密度,使得显示效果从透明显示区域 71向主显示区域73逐渐过渡,消除显示边界。
7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显示区域内的第三像素密度等于所述过渡区域内 的第二像素密度,所述第二像素密度大于所述透明显示区域内的第一像素密度 时,所述透明显示区域中以预设的第二并联方式将至少两个第二像素并联后共 用一个第二像素驱动电路。
72.示例性的,第三像素密度都为400ppi,第二像素密度都为400ppi,第一像 素密度为100ppi,将过渡区域内的4个第二像素并联后第二像素密度变为200ppi, 减少了第二像素驱动电路,使过渡区域中有多余空间能够布置第一像素驱动电 路。
73.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显示面板像素阵列的第四组成结构示意图,如图 10所示,透明显示区域71、过渡区域72和主显示区域73内的物理像素密度不 相同,过渡区域72和主显示区域73的像素尺寸相同,透明显示区域71内的像 素尺寸较大,通过并联过渡区域72的矩形分割区域内4个物理像素的方式,来 减少3/4的第二像素驱动电路,使得过渡区域72中有足够空间来布置所有的第 一像素驱动电路,并降低了透明显示区域71内的显示像素密度,使得显示效果 从透明显示区域71向主显示区域73逐渐过渡,消除显示边界。
74.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附图只是为了示意性的说明不同区域像素尺寸和并 联情况,并不是用来限定每个区域内像素实际的阵列方式。
7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显示区域包括以第三阵列方式排布的第三像素; 所述主显示区域内的第三像素密度大于所述过渡区域内的第二像素密度,所述 第二像素密度大于所述透明显示区域内的第一像素密度。
76.这里,三个区域的物理像素密度的不同,可以实现显示过渡的效果,且过 渡区域有足够的空间布置第一像素驱动电路,因此,可以不需要对过渡区域和 透明显示区域内的像素进行并联。比如,第三像素密度为400ppi,第二像素密 度为200ppi,第一像素密度为200ppi或者100ppi。
77.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显示面板像素阵列的第五组成结构示意图,如图 11所示,透明显示区域71、过渡区域72和主显示区域73内的物理像素密度不 相同,主显示区域73的像素尺寸大于过渡区域72的,过渡区域72的像素尺寸 大于透明显示区域71的,过渡区域72中有足够空间来布置所有的第一像素驱 动电路,由于物理像素密度的不同显示效果从透
明显示区域71向主显示区域 73逐渐过渡,消除显示边界。
7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反射部件通过至少两个连接部件固定在第一像素框 架上,所述反射部件通过静电力或者磁电力驱动所述反射部件在所述水平状态 和所述竖直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79.示例性的,反射部件通过两侧的两个连接杆固定在第一像素框架上,或者 通过四侧的四个连接杆固定在第二像素框架上。
80.实际应用中,所述反射部件可以为圆形或方形的反射镜。
81.图1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反射镜的第一结构示意图,图12中示出了一个反 射镜的反射面角度可调。
82.图13为本技术实施例反射镜静电力驱动的原理示意图,反射镜静电力驱动 的原理如下,旋转角度如下公式(1)所示,
[0083][0084]
根据平行板电容器原理以及力平衡原理,有
[0085][0086]
式中,f为镜面所受的平均静电力,ε为空气介电常数(真空中的介电常 数ε=8.85pfm),a和v分别是镜面面积和镜面与电极间电压差,d是镜面与 底电极初始间距,k为悬臂梁的弹性系数。
[0087]
图1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反射镜的第二结构示意图,如图14所示,反射镜 141通过4个连杆142固定在像素框架143上,反射镜141可以在固定框144 内转动,当反射镜141的反射面与显示面板平行时,反射镜141能够反射设于 其上方的发光部件的光线,实现透明显示区域的显示功能。反射镜141的反射 面与显示面板垂直时,反射镜141不会阻碍外部入射光线穿过透明显示区域, 从而提高透明显示区域的光线透过率,保证屏下摄像头模组的拍摄质量。
[0088]
图15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反射镜的第三结构示意图,反射镜151通过2个连 杆152固定在像素框架153上,反射镜151与连杆152活动连接,通过向反射 镜151施加静电力来驱动反射镜151转动。
[0089]
图16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反射镜的第四结构示意图,如图16所示,反射镜 161通过2个连杆162固定在像素框架163上,透明显示区域内设有磁性部件 164,通过磁性部件164磁场产生控制反射镜161转动的磁电力。
[0090]
采用上述显示面板,将透明显示区域内像素的阳极和反射部件分开后,将 反射部件设置成反射角度可调的结构,当反射部件的反射面与显示面板平行时 (即反射部件处于水平状态),反射部件用于反射发光部件的光线,实现透明显 示区域的显示功能,当反射部件的反射面与显示面板垂直时(即反射部件处于 竖直状态),不会阻碍外部入射光线穿过透明显示区域,从而提高透明显示区域 的光线透过率,保证屏下摄像头模组的拍摄质量。
[0091]
在上述显示面板的技术上,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如图17 所示,该电子设备包括:本技术实施例中任一种显示面板171,显示面板171 包括:透明显示区域
1711和主显示区域1712,该电子设备还包括设于所述透 明显示区域下方的摄像头模组172;
[0092]
所述摄像头模组172处于工作状态时,所述透明显示区域1711处于透明状 态;
[0093]
所述摄像头模组172处于非工作状态,且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显示状态时, 所述透明显示区域1711处于显示状态。
[0094]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拍 摄控制方法,应用于本技术实施例中任一种电子设备,如图18所示,该方法具 体包括:
[0095]
步骤1801:检测到摄像头模组处于工作状态时,控制透明显示区域中反射 部件处于竖直状态,以使所述透明显示区域处于透明状态;
[0096]
具体的,电子设备处于亮屏状态时,若检测到摄像头模组的启动指令,控 制透明显示区域中反射部件处于竖直状态。
[0097]
本技术实施例中,摄像头模组为屏下摄像头模组,在某写特殊的电子设备 中也可称为前置摄像头模组,比如手机、平板电脑或智能手表。
[0098]
步骤1802:检测到所述摄像头模组处于非工作状态,且所述电子设备处于 显示状态时,控制所述透明显示区域中反射部件处于水平状态,以使所述透明 显示区域处于显示状态。
[0099]
具体的,当检测到电子设备的亮屏操作时,检测是否获取到摄像头模组的 启动指令,若检测到摄像头模组的启动指令,控制透明显示区域中反射部件处 于竖直状态;若未检测到摄像头模组的启动指令,控制透明显示区域中反射部 件处于水平状态,实现电子设备的全面屏显示。
[0100]
本技术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显示面板包括透明显示区域和主显示区域, 所述透明显示区域包括以第一阵列方式排布的第一像素;
[0101]
其中,所述第一像素包括发光部件、第一阳极和反射部件,所述第一阳极 设于所述发光部件下方,所述反射部件设于所述第一阳极下方,所述第一阳极 为透明阳极,所述反射部件的反射角度可调;
[0102]
所述透明显示区域处于显示状态时,所述反射部件处于水平状态,用于反 射所述发光部件的光线;
[0103]
所述透明显示区域处于透明状态时,所述反射部件处于竖直状态,用于使 外部入射光线穿过所述透明显示区域被设于所述透明显示区域下方的摄像头模 组所接收。
[0104]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透明显示区域还包括第一像素驱动电路;所述第一 像素驱动电路布置在所述透明显示区域外围。
[0105]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过渡区域,所述过渡区域位于所述 透明显示区域和所述主显示区域之间,所述过渡区域包括以第二阵列方式排布 的第二像素和第二像素驱动电路;所述第一像素驱动电路和所述第二像素驱动 电路均布置在所述过渡区域内。
[0106]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透明显示区域中以预设的第一并联方式将至少两个 第一像素并联后共用一个第一像素驱动电路;和/或,所述透明显示区域中以预 设的第二并联方式将至少两个第二像素并联后共用一个第二像素驱动电路。
[0107]
具体的,所述主显示区域包括以第三阵列方式排布的第三像素;所述主显 示区域
内的第三像素密度、所述过渡区域内的第二像素密度和所述透明显示区 域内的第一像素密度相等时,所述透明显示区域中以预设的第一并联方式将至 少两个第一像素并联后共用一个第一像素驱动电路,且所述透明显示区域中以 预设的第二并联方式将至少两个第二像素并联后共用一个第二像素驱动电路;
[0108]
所述主显示区域内的第三像素密度大于所述过渡区域内的第二像素密度, 所述第二像素密度等于所述透明显示区域内的第一像素密度时,所述透明显示 区域中以预设的第一并联方式将至少两个第一像素并联后共用一个第一像素驱 动电路;
[0109]
所述主显示区域内的第三像素密度等于所述过渡区域内的第二像素密度, 所述第二像素密度大于所述透明显示区域内的第一像素密度时,所述透明显示 区域中以预设的第二并联方式将至少两个第二像素并联后共用一个第二像素驱 动电路。
[0110]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显示区域包括以第三阵列方式排布的第三像素;
[0111]
所述主显示区域内的第三像素密度大于所述过渡区域内的第二像素密度, 所述第二像素密度大于所述透明显示区域内的第一像素密度。
[0112]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反射部件通过至少两个连接部件固定在第一像素框 架上,所述反射部件通过静电力或者磁电力驱动所述反射部件在所述水平状态 和所述竖直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0113]
基于上述拍摄控制方法,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另一种电子设备,如图19 所示,该电子设备包括:显示面板1901、摄像头模组1902、处理器1903和配 置为存储能够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的存储器1904;
[0114]
其中,处理器1903配置为运行计算机程序时,执行前述实施例中的拍摄控 制方法的步骤。
[0115]
当然,实际应用时,如图19所示,该电子设备中的各个组件通过总线系统 1905耦合在一起。可理解,总线系统1905用于实现这些组件之间的连接通信。 总线系统1905除包括数据总线之外,还包括电源总线、控制总线和状态信号总 线。但是为了清楚说明起见,在图19中将各种总线都标为总线系统1905。
[0116]
在实际应用中,上述处理器可以为特定用途集成电路(asic,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数字信号处理装置(dspd,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device)、可编程逻辑装置(pld,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现场可编程门 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控制器、微控制器、微处理 器中的至少一种。可以理解地,对于不同的设备,用于实现上述处理器功能的 电子器件还可以为其它,本技术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
[0117]
上述存储器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volatile memory),例如随机存取存储器 (ram,random-access memory);或者非易失性存储器(non-volatile memory), 例如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快闪存储器(flash memory), 硬盘(hdd,hard disk drive)或固态硬盘(ssd,solid-state drive);或者上 述种类的存储器的组合,并向处理器提供指令和数据。
[0118]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 如包括计算机程序的存储器,计算机程序可由电子设备的处理器执行,以完成 前述方法的步骤。
[0119]
本技术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之间,在不冲突的情况下,可以任意组合。
[0120]
在本技术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方法、装置和设 备,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以上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 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 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 略,或不执行。另外,所显示或讨论的各组成部分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 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设备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 以是电性的、机械的或其它形式的。
[0121]
上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 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也可 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全部单元来 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0122]
另外,在本技术各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全部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 也可以是各单元分别单独作为一个单元,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 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硬件加软 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0123]
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 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 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