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光扫描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2-21 03:27:5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一种用光束扫描图像载体周面的光扫描装置和具有该光扫描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2.在激光打印机、复印机等图像形成装置中设有光扫描装置。光扫描装置通过多面镜等偏转器使从光源射出的光束偏转,对感光鼓等图像载体的周面进行扫描,由此在所述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例如,有一种多光束式光扫描装置,其具有光源,光源中配设有多个射出光束的发光部。
3.在上述光扫描装置中,选择多个发光部中能够向偏转器的同一偏转面射出光束的两个以上的发光部作为两个以上的对象发光部,该两个以上的对象发光部射出用于形成静电潜像的各像素的光束。据此,即使在偏转器的各偏转面对光束的反射精度存在偏差时,也能够使用对同一偏转面射出的两束以上的光束,无歪斜地形成静电潜像的各像素。因此,能够抑制在图像载体的周面上形成的静电潜像的画质的下降。
4.此外,当按照静电潜像的各像素使各发光部的发光时间均等来进行曝光扫描时,理想情况是主扫描方向上的像素宽度应该是均等的。然而,由于从发光部射出的光束的光束直径的偏差、光扫描装置的光路歪斜等,在静电潜像中可能发生主扫描方向上的像素宽度不均等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在与形成于图像载体的周面的静电潜像对应而在片材上形成的图像中会产生浓度不均。为了对上述那样的静电潜像中的像素宽度的不均等进行校正,通常进行校正处理(等倍率校正处理),该校正处理以静电潜像中的规定位置处的像素为对象,将发光部的发光时间设置为与规定的基准值不同的校正值。此时,当在副扫描方向上具有一定间隔的作为主扫描方向上每次扫描的校正对象的像素的位置例如具有在主扫描方向上为相同位置这样的规则性时,担忧与静电潜像对应地形成在片材上的图像的质量下降。因此,需要使在副扫描方向上具有一定间隔的作为主扫描方向上每次扫描的校正对象的像素的位置为不规则的位置。
5.为了使作为校正对象的像素的位置不规则,可以考虑采用给发光部分配伪随机数序列的结构,其中,该伪随机数序列是由随机数生成器依次生成的,且作为用于确定将发光部的发光时间设为所述校正值的时刻的指标。假设将这种结构简单地应用于具有上述多光束式的光源的光扫描装置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给射出用于形成静电潜像的各像素的光束的两个以上的对象发光部的每一个发光部分配伪随机数序列,每当光束的射出对象的偏转面切换时更新该伪随机数序列的分配。
6.在多光束式光源中,在多个发光部中存在如下的发光部,即在使用一个偏转面的沿主扫描方向的扫描中不被选择为对象发光部而处于发光停止状态的发光部。在每次切换偏转面时更新伪随机数序列的分配的结构中,对于发光停止状态的发光部,也和对象发光部一样,进行伪随机数序列的分配的更新。处于发光停止状态的发光部不是贡献于沿主扫描方向的扫描的发光部。因此,可以说对发光停止状态的发光部进行的伪随机数序列的分
配的更新是无用的更新。
7.在存在对伪随机数序列的分配进行的无用的更新的状态下,在超出随机数生成器中预先设定的随机数周期的时刻生成的与已分配过的伪随机数序列相同的随机数序列被分配给对象发光部的可能性升高。在这种情况下,阻碍静电潜像中与伪随机数序列对应的校正对象的像素的位置的不规则性。因此,在与静电潜像对应而形成在片材上的图像中,与对应于校正对象的像素的浓度不均有关的空间频率有可能高于人能够视觉确认的空间频率的最小值。其结果,片材上的图像的质量下降。因此,在光扫描装置中产生光路歪斜等的情况等情况下,无法适当地抑制静电潜像中沿主扫描方向的像素宽度不均等的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8.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扫描装置和具有该光扫描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该光扫描装置具有能够射出多束光束的多光束式的光源,能够适当地抑制静电潜像在主扫描方向上的像素宽度不均等的现象。
9.本发明的一方面所涉及的光扫描装置具有光源、偏转器、随机数生成器、选择部、随机数分配部和曝光控制部。所述光源中,通过发光来射出光束的多个发光部以在副扫描方向上具有一定间隔的方式沿规定方向排列配置。所述偏转器形成为绕轴旋转的多棱柱状,并在各侧面具有偏转面,该偏转面反射所述光束而使其沿主扫描方向对绕轴旋转的图像载体的周面进行扫描。所述随机数生成器将规定的比特长度的初始随机数序列作为种子,依次生成比特长度与所述初始随机数序列相同的多个伪随机数序列。所述选择部从多个所述发光部中选择两个发光部作为一组对象发光部,并且按照所述像素在所述副扫描方向上的每个位置来变更构成所述一组对象发光部的发光部的组合,其中,所述两个发光部沿着所述规定方向相邻,并且能够同时向一个所述偏转面射出光束以通过两束光束形成静电潜像的一个像素,所述静电潜像的一个像素形成在所述周面上。所述随机数分配部将从所述初始随机数序列和多个所述伪随机数序列中选择的随机数序列单独分配给构成所述一组对象发光部的各发光部,来作为确定将构成所述一组对象发光部射出光束时的发光时间设为与规定的基准值不同的校正值的时刻的指标,并且按照构成所述一组对象发光部的各发光部独自的随机数更新周期来更新所述随机数序列的分配。所述曝光控制部通过向构成所述一组对象发光部的各发光部单独输出包含脉冲的发光控制信号,来由构成所述一组对象发光部的各发光部射出所述两束光束,其中,所述脉冲成为使构成所述一组对象发光部的各发光部射出光束的时刻的指标,所述脉冲的规定所述发光时间的脉冲宽度对应于所述基准值的宽度与对应于所述校正值的宽度不同。而且,构成所述一组对象发光部的各发光部独自的各所述随机数更新周期分别与构成所述一组对象发光部的各发光部独自的各扫描周期一致,其中,各所述扫描周期表示从构成所述一组对象发光部的各发光部射出的各光束对所述周面进行沿所述主扫描方向的扫描的周期。
10.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具有:上述的光扫描装置;所述图像载体;和图像形成部,其将与所述静电潜像对应的图像形成于片材。
附图说明
11.图1是概略地表示具有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扫描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的图。
12.图2是表示光扫描装置的副扫描截面的结构的光路图。
13.图3是示意性表示光扫描装置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
14.图4是用于说明光扫描装置对感光鼓的曝光方式的示意性的立体图。
15.图5是表示光扫描装置所具有的光源的立体图。
16.图6是表示图像形成装置的电气结构的框图。
17.图7是概略性表示光扫描装置所具有的随机数生成器的图。
18.图8是表示在由选择部进行第一选择处理的情况下由从对象发光部射出的光束沿主扫描方向扫描周面的情形的图。
19.图9是用于说明在由选择部进行第一选择处理的情况下由随机数分配部进行的随机数分配处理和由曝光控制部进行的曝光处理的图。
20.图10是表示在由选择部进行第二选择处理的情况下由从对象发光部射出的光束沿主扫描方向扫描周面的情形的图。
21.图11是用于说明在由选择部进行第二选择处理的情况下由随机数分配部进行的随机数分配处理和由曝光控制部进行的曝光处理的图。
22.图12是表示在由选择部进行第三选择处理的情况下由从对象发光部射出的光束沿主扫描方向扫描周面的情形的图。
23.图13是用于说明在由选择部进行第三选择处理的情况下由随机数分配部进行的随机数分配处理和由曝光控制部进行的曝光处理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扫描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进行说明。此外,下面,关于光扫描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各方向,使用xyz正交坐标轴进行说明。即,x方向相当于左右方向( x为右,-x为左),y方向相当于前后方向( y为前,-y为后),z方向相当于上下方向( z为上,-z为下)。
25.[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结构]图1是概略地表示具有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扫描装置23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图。图像形成装置1是串联式彩色打印机,包括由大致长方体的外壳构成的主体外壳10。此外,图像形成装置1也可以是全彩色复印机或多功能一体机。
[0026]
主体外壳10在内部收容对片材进行图像形成处理的多个处理部。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处理部包括图像形成部2y、2c、2m、2bk、光扫描装置23、中间转印部28和定影部30。在主体外壳10的上表面具有出纸盘11。片材排出口12面向出纸盘11开口。在主体外壳10的侧壁上以自如开闭的方式安装有手动供纸盘13。在主体外壳10的下部以自如拆装的方式安装有供纸盒14,该供纸盒14收容实施图像形成处理所使用的片材。此外,在供纸盒14中能够收容的片材包括普通纸(复印纸)、铜版纸、ohp片材、厚纸、明信片、复写纸、接受图像形成处理的其他片式材料、或者接受图像形成处理以外的任意处理的片式材料。
[0027]
图像形成部2y、2c、2m、2bk基于从计算机等外部设备传送来的图像数据而形成黄色(y)、青色(c)、品红色(m)、黑色(bk)的各色的调色剂图像。图像形成部2y、2c、2m、2bk在y方向(前后方向)上以规定的间隔串联配置。各图像形成部2y、2c、2m、2bk包括感光鼓21(图
像载体)、充电器22和显影部24。感光鼓21由沿x方向(左右方向)延伸的圆筒体构成,在其周面承载静电潜像和调色剂图像。充电器22使感光鼓21的周面带电。显影部24使调色剂附着在由感光鼓21的周面承载的静电潜像上,形成调色剂图像。另外,各图像形成部2y、2c、2m、2bk包括向显影部24供给各色调色剂的黄色、青色、品红色、黑色的各调色剂容器25y、25c、25m、25bk。
[0028]
另外,各图像形成部2y、2c、2m、2bk包括一次转印辊26和清洁装置27,其中,一次转印辊26使形成在感光鼓21上的调色剂图像一次转印,清洁装置27除去感光鼓21的周面上的残留调色剂。
[0029]
此外,由于图像形成部2y、2c、2m、2bk具有相同的结构,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统称为图像形成部2。另外,有时将图像形成部2y所具有的感光鼓称为“第一感光鼓21y”,将图像形成部2c所具有的感光鼓称为“第二感光鼓21c”,将图像形成部2m所具有的感光鼓称为“第三感光鼓21m”,将图像形成部2bk所具有的感光鼓称为“第四感光鼓21bk”。
[0030]
光扫描装置23附设在图像形成装置1上,在各色的感光鼓21的鼓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光扫描装置23包括入射光学系统、光偏转部和成像光学系统,其中,入射光学系统具有为各种颜色准备的多个光源,光偏转部使从这些光源射出的光束偏转,成像光学系统使通过光偏转部偏转后的光束在各色的感光鼓21的周面上进行成像和扫描。后面对光扫描装置23的详细情况进行叙述。
[0031]
中间转印部28将形成在感光鼓21的周面上的调色剂图像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81上。具体而言,中间转印部28包括中间转印带281、驱动辊282和从动辊283,其中,中间转印带281与各感光鼓21的周面接触并沿周向转动,中间转印带281架设在驱动辊282和从动辊283上。中间转印带281是在x方向(左右方向)上具有宽度并沿y方向(前后方向)延伸的环状的带,被一次转印辊26按压在各感光鼓21的周面上。各色的感光鼓21的周面上的调色剂图像重叠在中间转印带281上而被一次转印。据此,在中间转印带281上形成全色的调色剂图像。
[0032]
与驱动辊282相向地配置有二次转印辊29,该二次转印辊29与驱动辊282之间夹着中间转印带281而形成二次转印夹持部t。中间转印带281上的全色调色剂图像在所述二次转印夹持部t处被二次转印到片材上。没有被转印到片材上而残留在中间转印带281的周面上的调色剂由与从动辊283相向配置的带清洁装置284回收。
[0033]
定影部30包括内置有热源的定影辊31、与定影辊31一起形成定影夹持部n的加压辊32。定影部30通过在定影夹持部n中对在二次转印夹持部t转印调色剂图像后的片材进行加热和加压,使调色剂图像定影于片材。定影有调色剂图像的片材从片材排出口12向出纸盘11排出。
[0034]
在主体外壳10的内部设置有用于输送片材的片材输送路径。片材输送路径包括从主体外壳10的下部附近到上部附近经由二次转印夹持部t和定影部30而沿z方向(上下方向)延伸的主输送路径p1。主输送路径p1的下游端与片材排出口12连接。在双面印刷时对片材进行翻转输送的翻转输送路径p2从主输送路径p1的最下游端延伸设置到上游端附近。另外,从手动供纸盘13到主输送路径p1的手动片材输送路径p3被配置在供纸盒14的上方。
[0035]
供纸盒14具有收容片材束的片材收容部。供纸盒14具有将片材束的最上层的片材逐片搓出的搓纸辊151、和将该片材向主输送路径p1的上游端送出的供纸辊对152。被载置
于手动供纸盘13的片材也通过手动片材输送路径p3被送出到主输送路径p1的上游端。在主输送路径p1的比二次转印夹持部t靠上游侧的位置配置有在规定的时刻将片材送出到二次转印夹持部t的对位辊对153。
[0036]
在进行在片材的单面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处理的情况下,将片材从供纸盒14或手动供纸盘13送出到主输送路径p1。然后,在二次转印夹持部t中,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该片材上,在定影部30中,调色剂图像被定影在片材上。在此之后,该片材从片材排出口12排出到出纸盘11上。另一方面,在进行在片材的双面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处理的情况下,在片材的单面上转印并定影调色剂图像之后,该片材的一部分从片材排出口12排出到出纸盘11上。在此之后,该片材被折返输送,经由翻转输送路径p2返回到主输送路径p1的上游端附近。然后,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并定影到片材的背面,该片材从片材排出口12排出到排纸盘11上。
[0037]
[光扫描装置的结构]接着,对光扫描装置23的结构进行详细叙述。图2是表示光扫描装置23的副扫描截面的结构的光路图。图3是示意性表示光扫描装置23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图4是用于说明光扫描装置23对感光鼓21的曝光方式的示意性立体图。图5是表示光扫描装置23所具有的光源51的立体图。
[0038]
如图2所示,光扫描装置23利用用于绘制黄色图像的激光光束即黄色光束ly,在主扫描方向d1上对用于黄色的第一感光鼓21y的周面211进行扫描,而在该周面211上形成静电潜像。同样,光扫描装置23分别利用用于绘制青色图像的激光束即青色光束lc、用于绘制品红色图像的激光束即品红色光束lm和用于绘制黑色图像的激光束即黑色光束lbk,在主扫描方向d1上对用于青色的第二感光鼓21c、用于品红色的第三感光鼓21m和用于黑色的第四感光鼓21bk的周面211进行扫描,而在该周面211上形成静电潜像。此外,光扫描装置23对感光鼓21进行扫描的主扫描方向d1是与成为感光鼓21延伸的轴向的x方向(左右方向)一致的方向。
[0039]
如图3所示,光扫描装置23具有:入射光学系统50,其分别被配置在各色的光束的光路上;4色共用的一个光偏转部60;成像光学系统70;和光学外壳40,其收容入射光学系统50、光偏转部60和成像光学系统70。
[0040]
入射光学系统50是被收容在光学外壳40内,用于使各色的光束入射到后述的构成光偏转部60的多面镜62(偏转器)的偏转面621的光学系统。入射光学系统50具有光源51、准直透镜52和柱面透镜53。
[0041]
如图4所示,光源51是多光束式光源,其射出照射到多面镜62的偏转面621上的多束光束lb-0~lb-3。具体而言,如图5所示,光源51是在圆柱状的柱塞部件511的顶端面511a上具有由射出光束的激光二极管(ld)构成的四个发光部ld0~ld3的单片集成式激光二极管阵列。四个发光部ld0~ld3沿规定的排列方向d3(规定方向)排列成在主扫描方向d1上具有一定的主扫描间距pd1且在与主扫描方向d1正交的副扫描方向d2上具有一定的副扫描间距pd2(一定间隔)。在光源51中,从副扫描方向d2的上游向下游依次配置有发光部ld0、发光部ld1、发光部ld2和发光部ld3。此外,光源51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在同一芯片上配置两个以上发光部的单片集成式激光二极管阵列。
[0042]
如图3所示,准直透镜52是将从光源51的各发光部ld0~ld3射出并扩散的光束变
换为平行光的透镜。柱面透镜53是将基于准直透镜52的平行光转换为在主扫描方向d1上较长的线状光并使其成像于多面镜62的偏转面621的透镜。
[0043]
如图2~图4所示,光偏转部60被收容在光学外壳40内,对通过准直透镜52成像的光束进行反射,使其沿主扫描方向d1对感光鼓21的周面211进行偏转扫描。光偏转部60具有多面镜电机61和多面镜62。
[0044]
多面镜电机61包括电机主体611和旋转轴612。多面镜电机61的旋转轴612是从电机主体611突出并沿z方向(上下方向)延伸的轴部。多面镜电机61构成为,当驱动电流输入到电机主体611时旋转轴612绕轴心旋转。
[0045]
多面镜62是绕轴旋转的形成为六棱柱状的多面镜,在六个侧面分别具有使光束反射的偏转面621。即,多面镜62从旋转方向的上游侧向下游侧依次具有第一~第六偏转面621。在多面镜62中,在旋转方向的最上游配置有第一偏转面621,在该第一偏转面621的旋转方向下游侧相邻配置有第二偏转面621。同样,第三~第六偏转面621被依次配置在第二偏转面621的旋转方向的下游侧。从光源51的各发光部ld0~ld3射出且通过准直透镜52和圆柱透镜53的各光束lb-0~lb-3照射到各偏转面621上。多面镜62设置为与旋转轴612一体旋转,一边与旋转轴612的旋转联动而绕该旋转轴612向箭头r2方向旋转,一边对照射到各偏转面621的各光束lb-0~lb-3进行反射而使其偏转扫描。即,能够由通过多面镜62偏转扫描的各光束lb-0~lb-3,沿主扫描方向d1扫描感光鼓21的周面211。
[0046]
如图3所示,成像光学系统70被收容在光学外壳40内,并且使通过多面镜62偏转扫描的各光束lb-0~lb-3在感光鼓21的周面211上进行成像和扫描。如图2所示,成像光学系统70具有第一扫描透镜71、第二扫描透镜72y、72c、72m、72bk。另外,成像光学系统70包括反射黄色光束ly的黄色用反射镜73y1、73y2、反射青色光束lc的青色用反射镜73c1、73c2、反射品红色光束lm的品红色用反射镜73m1、73m2、73m3、和反射黑色光束lbk的黑色用反射镜73bk。
[0047]
第一扫描透镜71是具有入射光束的角度与图像高度成正比关系的畸变(fθ特性)的透镜,并且第一扫描透镜71是沿主扫描方向d1延伸的长形的透镜。第一扫描透镜71在光学外壳40内配置成与多面镜62的偏转面621相向。第一扫描透镜71对由多面镜62的偏转面621反射的各光束lb-0~lb-3进行聚光。
[0048]
与第一扫描透镜71同样,第二扫描透镜72y、72c、72m、72bk分别是具有畸变(fθ特性)的透镜,是沿着主扫描方向d1延伸的长形的透镜。第二扫描透镜72y对通过第一扫描透镜71后的黄色光束ly进行聚光,使其在第一感光鼓21y的周面211上成像。与此相同,第二扫描透镜72c、72m、72bk分别对通过第一扫描透镜71后的青色光束lc、品红色光束lm和黑色光束lbk进行聚光,使其在第二感光鼓21c、第三感光鼓21m和第四感光鼓21bk的周面211上成像。此外,第二扫描透镜72y、72c、72m、72bk具有相同的结构,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统称为第二扫描透镜72。在图3中示出该统称的第二扫描透镜72。
[0049]
黄色用反射镜73y1、73y2在通过第一扫描透镜71后的黄色光束ly的成像光路上反射黄色光束ly。青色用反射镜73c1、73c2在通过第一扫描透镜71后的青色光束lc的成像光路上反射青色光束lc。品红色用反射镜73m1、73m2、73m3在通过第一扫描透镜71后的品红色光束lm的成像光路上反射品红色光束lm。黑色用反射镜73bk在通过第一扫描透镜71后的黑色光束lbk的成像光路上反射黑色光束lbk。此外,黄色用反射镜73y1、73y2、青色用反射镜
73c1、73c2、品红色用反射镜73m1、73m2、73m3、黑色用反射镜73bk具有相同的结构,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统称为反射镜73。在图3中示出该统称的反射镜73。
[0050]
如图2所示,由多面镜62的偏转面621反射的黄色光束ly通过第一扫描透镜71聚光后,被黄色用反射镜73y1反射并穿过第二扫描透镜72y,在此之后被黄色用反射镜73y2反射并在第一感光鼓21y的周面211上成像。由多面镜62的偏转面621反射的青色光束lc通过第一扫描透镜71聚光后,被青色用反射镜73c1反射并穿过第二扫描透镜72c,在此之后被青色用反射镜73c2反射并在第二感光鼓21c的周面211上成像。由多面镜62的偏转面621反射的品红色光束lm通过第一扫描透镜71聚光后,被品红色用反射镜73m1、73m2反射并穿过第二扫描透镜72m,在此之后被品红色用反射镜73m3反射并在第三感光鼓21m的周面211上成像。由多面镜62的偏转面621反射的黑色光束lbk通过第一扫描透镜71和第二扫描透镜72bk聚光后,被黑色用反射镜73bk反射,在第四感光鼓21bk的周面211上成像。
[0051]
另外,如图3所示,光扫描装置23具有第一聚光透镜74a及第二聚光透镜74b、第一bd(beam detect:光束检测)传感器75a及第二bd传感器75b。第一聚光透镜74a和第二聚光透镜74b被设置在基于多面镜62的对感光鼓21的周面211的有效扫描区域的范围外的光路上。第一聚光透镜74a和第二聚光透镜74b是使被多面镜62的偏转面621反射的各光束lb-0~lb-3在第一bd传感器75a和第二bd传感器75b上成像的透镜。
[0052]
第一bd传感器75a和第二bd传感器75b为了确定由各光束lb-0~lb-3对与静电潜像的各像素对应的周面211上的主扫描方向d1的位置进行扫描的时刻,而在周面211上的静电潜像的形成区域外的规定位置检测各光束lb-0~lb-3的照射。具体而言,第一bd传感器75a被配置在比主扫描线sl(图4)靠扫描开始侧的位置,该主扫描线sl是通过从各发光部ld0~ld3射出的各光束lb-0~lb-3沿主扫描方向d1扫描周面211而形成的。第二bd传感器75b被配置在比主扫描线sl靠扫描结束侧的位置。例如,第一bd传感器75a和第二bd传感器75b由光电二极管等构成,在没有检测到光束的照射时输出高电平的信号,在光束通过其受光面期间输出低电平的信号。
[0053]
此外,上述四条主扫描线sl在副扫描方向d2上的间隔可以通过使光源51旋转来进行调整。具体而言,如图5所示,以柱塞部件511的顶端面511a的法线中通过中央的法线s为旋转轴,使光源51向箭头r3的方向旋转,由此,能够在表观上改变四个各发光部ld0~ld3的副扫描间距pd2。例如,通过使光源51绕法线s的轴顺时针方向旋转,可以使四条主扫描线sl在副扫描方向d2上的间隔变窄。相反,如果使光源51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则能扩大四条主扫描线sl在副扫描方向d2上的间隔。换言之,通过使光源51旋转,能够得到与形成在周面211上的静电潜像在副扫描方向d2上的像素的密度(分辨率)对应的光束的间距。
[0054]
[图像形成装置的电气结构]接着,参照图6的框图,对图像形成装置1的电气结构进行说明。图像形成装置1还具有控制部90、操作部93、i/f(interface:接口)94和存储部95。
[0055]
控制部90由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存储控制程序的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作为cpu的工作区域使用的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等构成。控制部90通过执行基于存储在rom中的控制程序的处理,来总括控制图像形成装置1的各部。
[0056]
操作部93具有触摸屏、数字键、开始键和设定键等,受理用户进行的各种操作。例
如,操作部93受理用户输入操作的图像形成处理的条件、按照该条件执行图像形成处理的指示的输入操作等。
[0057]
i/f94是用于实现与外部设备的数据通信的接口电路。i/f94例如制作按照连接图像形成装置1与外部设备的网络的通信协议的通信信号,并且将来自网络侧的通信信号转换为图像形成装置1能够处理的形式的数据。例如,i/f94在从外部设备接收到印刷指示信号时,将该接收到的印刷指示信号输出给控制部90,其中印刷指示信号包括表示形成于片材的对象的图像的图像数据和将该图像形成于片材时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控制部90进行图像形成处理,即,将表示接收到的图像数据的图像按照接收到的条件形成在片材上。
[0058]
存储部95例如由hdd(hard disk drive:硬盘驱动器)等存储装置构成,在控制部90的控制下存储各种数据。例如,在存储部95中存储从i/f94输入到控制部90的图像数据等。另外,存储部95预先存储有控制部90在控制中使用的各种参数。例如,在存储部95中存储有感光鼓21、中间转印带281等的旋转速度和片材的输送速度等。
[0059]
此外,光扫描装置23还包括ld驱动部51a、多面镜驱动部62a和随机数生成器23r。ld驱动部51a是驱动光源51的各发光部ld0~ld3的驱动器。多面镜驱动部62a控制多面镜62的基于多面镜电机61的旋转动作。
[0060]
随机数生成器23r以规定比特长度的初始随机数序列为种子,依次生成与该初始随机数序列相同比特长度的多个伪随机数序列。图7是概略性表示随机数生成器23r的图。随机数生成器23r例如包括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lfsr:linear feedback shift register)23r1、异或(xor:exclusive or)运算部23r2。lfsr23r1是m序列伪随机数生成电路。图7表示具有10比特长度结构的lfsr23r1,但不限定于该结构。
[0061]
所有比特均为“0”的序列之外的初始随机数序列被作为种子提供给lfsr23r1。在图7所示的例子中,将10比特长度的初始随机数序列作为种子提供给lfsr23r1。lfsr23r1构成为,按照比特长度的与反馈多项式对应的比特序列的抽头位置的值被输入到xor运算部23r2。xor运算部23r2的输出被输入到比特序列的第1比特。在lfsr23r1中,除了所有的比特均为“0”的状态以外,所有可能的状态均周期性出现。表示该周期的随机数周期使用比特数n,以“2
n-1”来表示。如图7所示的例子那样,在使用比特数为“10”的10比特长度的比特序列的情况下,随机数周期为“2
10-1=1023”。
[0062]
如图7所示,在使用10比特长度的比特序列的情况下,反馈多项式m(x)由下述式(1)表示。m(x)=x
10
x7 1

(1)
[0063]
在这种情况下,初始随机数序列的10比特中的第7比特和第10比特是抽头位置。然后,第7比特和第10比特的值被输入到xor运算部23r2。xor运算部23r2对第7比特和第10比特的值进行异或运算,并将该运算结果反馈输入到第1比特。在lfsr23r1中,当在第1比特中输入异或时,在第2比特以后的各比特,将前一比特位置的值移位而输入其中。将基于第1比特被输入异或而在第2比特以后至第10比特的移位值的输入作为1个循环,随机数生成器23r通过反复进行该操作,以10比特长度的初始随机数序列为种子来依次生成10比特长度的多个伪随机数序列。
[0064]
随机数生成器23r具有lfsr23r1,因此可以使用小规模电路而容易地得到伪随机数序列。由随机数生成器23r用作种子的初始随机数序列和由随机数生成器23r依次生成的
多个随机数序列被输入到控制部90中的后述的光扫描控制部91。
[0065]
控制部90通过执行存储在rom中的控制程序控制图像形成装置1的各部来执行图像形成处理。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90作为图像形成控制部92和光扫描控制部91(光扫描装置23的一部分)而进行动作。
[0066]
图像形成控制部92主要控制图像形成部2、中间转印部28和定影部30的动作,执行图像形成处理。具体而言,图像形成控制部92使感光鼓21以由后述的设定部911设定的旋转速度绕轴旋转。图像形成控制部92在与感光鼓21的旋转速度对应的时刻使充电器22接通断开。图像形成控制部92使后述的光扫描控制部91控制由光扫描装置2进行的光束的扫描动作,在与感光鼓21的旋转速度对应的时刻使显影部24施加显影偏压。图像形成控制部92在与感光鼓21的旋转速度对应的时刻,使一次转印辊26和二次转印辊29施加转印偏压。图像形成控制部92以与感光鼓21的旋转速度对应的旋转速度,使中间转印部28中的中间转印带281旋转,使定影部30中的加压辊32旋转。
[0067]
光扫描控制部91构成光扫描装置23的一部分,控制光扫描装置23中的光束的扫描动作。作为功能结构,光学扫描控制部91包括设定部911、选择部912、随机数分配部913、曝光控制部914、多面镜驱动控制部915和模式切换控制部916。
[0068]
设定部911根据在图像形成处理中形成于片材的图像的像素的密度、片材的种类等包含在印刷指示信号中的图像形成处理的条件,来设定感光鼓21和多面镜62的旋转速度。例如,作为图像形成处理的条件,上述图像中在副扫描方向d2上的像素的密度(分辨率)被设定为比光源51中在副扫描方向d2上的发光部ld0~ld3的密度(例如1200dpi)低(例如600dpi),因此,通过多束光束的扫描来形成与所述图像对应的静电潜像的各像素。在这种情况下,设定部911设定感光鼓21和多面镜62的旋转速度,使得在对多面镜62中相邻的两个偏转面621分别射出能够从光源51射出的多束光束时,周面211的在副扫描方向d2上的一个以上的位置被彼此不同的两束光束扫描。
[0069]
选择部912从光源51所具有的四个发光部ld0~ld3中选择用于射出形成静电潜像的各像素所使用的一束以上的光束的一个以上的发光部(以下称为“对象发光部”)。选择部912在通过多束光束的扫描形成静电潜像的各像素的情况下,进行从四个发光部ld0~ld3中选择两个发光部作为一组对象发光部的选择处理,其中,所述两个发光部沿着排列方向d3相邻,且能够同时向第一~第六偏转面621中的任一个偏转面621射出光束以通过两束光束形成静电潜像的一个像素,该静电潜像的一个像素形成在周面211上。进而,选择部912在上述选择处理中,按照上述静电潜像的各像素在副扫描方向d2上的每个位置来变更构成上述一组对象发光部的发光部的组合。后面对选择部912的选择处理详细叙述。
[0070]
随机数分配部913进行随机数分配处理,即,将从随机数生成器23r所使用的初始随机数序列和由随机数生成器23r生成的多个伪随机数序列中选择的随机数序列,单独分配给按照静电潜像的各像素在副扫描方向d2上的每个位置构成一组对象发光部的各发光部。分配给构成一组对象发光部的各发光部的随机数序列,成为确定将构成一组对象发光部的各发光部的光束射出时的发光时间设为与规定的基准值不同的校正值的时刻的指标。即,构成一组对象发光部的各发光部在与各自分配到的随机数序列对应的时刻,通过校正值所示的发光时间的发光而射出光束,在除此之外的时刻,通过基准值所示的发光时间的发光而射出光束。随机数分配部913在随机数分配处理中通过输出随机数更新信号,按照构
成一组对象发光部的各发光部独自的随机数更新周期来更新随机数序列的分配,该随机数序列的分配是针对按照静电潜像的各像素在副扫描方向d2上的每个位置构成一组对象发光部的各发光部而进行的。后面对随机数分配部913的随机数分配处理进行详细叙述。
[0071]
曝光控制部914进行以下的曝光处理,即,通过对按照静电潜像的各像素在副扫描方向d2上的每个位置构成一组对象发光部的各发光部单独输出发光控制信号,而使构成一组对象发光部的各发光部射出两束光束。具体而言,曝光控制部914向ld驱动部51a输出构成一组对象发光部的各发光部独自的发光控制信号。当ld驱动部51a接收到发光控制信号时,ld驱动部51a根据该接收到的发光控制信号使构成一组对象发光部的各发光部射出光束。发光控制信号是基于图像数据的脉冲信号。发光控制信号包含脉冲,该脉冲成为使构成一组对象发光部的各发光部射出光束的时刻的指标,所述脉冲的规定发光部的发光时间的脉冲宽度对应于上述基准值的宽度与对应于上述校正值的宽度不同。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包含在发光控制信号中的脉冲,将与上述基准值对应的脉冲宽度的脉冲称为“基准脉冲”,将与上述校正值对应的脉冲宽度的脉冲称为“校正脉冲”。构成一组对象发光部的各发光部根据发光控制信号中包含的基准脉冲,通过由上述基准值表示的发光时间的发光而射出光束,根据发光控制信号中包含的校正脉冲,通过由上述校正值表示的发光时间的发光而射出光束。构成一组对象发光部的各发光部根据发光控制信号,按照构成该一组对象发光部的各发光部各自的扫描周期射出光束。所述扫描周期表示基于发光控制信号而从各发光部射出的各光束沿主扫描方向d1扫描感光鼓21的周面211的周期。后面对曝光控制部914的曝光处理的详细情况进行叙述。
[0072]
多面镜驱动控制部915向多面镜驱动部62a输出用于使多面镜62以由设定部911设定的旋转速度进行旋转动作的旋转控制信号。多面镜驱动部62a接收到多面镜驱动控制部913输出的旋转控制信号时,根据接收到的该旋转控制信号,控制多面镜电机61,以使多面镜62以由设定部911设定的旋转速度旋转。
[0073]
模式切换控制部916选择第一模式或第二模式,进行将图像形成装置1的状态切换为选择的该模式的控制,其中,所述第一模式是将感光鼓21的旋转速度设定为规定的第一速度v1来进行图像形成处理的模式,所述第二模式是将感光鼓21的旋转速度设定为比第一速度v1慢的第二速度v2来进行图像形成处理的模式。
[0074]
例如,在作为图像形成处理的条件,设定了形成图像的对象的片材是普通纸的情况下,模式切换控制部916选择第一模式并且将图像形成装置1的状态切换到第一模式。当图像形成装置1的状态被切换到第一模式时,图像形成控制部92将感光鼓21的旋转速度设定为第一速度v1来进行图像形成处理。另一方面,在作为图像形成处理的条件,设定了形成图像的对象的片材是厚纸的情况下,模式切换控制部916选择第二模式,并且将图像形成装置1的状态切换到第二模式。当图像形成装置1的状态被切换到第二模式时,图像形成控制部92将感光鼓21的旋转速度设定为第二速度v2来进行图像形成处理。因此,在形成图像的对象的片材是厚纸的情况下,图像形成装置1的状态被切换到第二模式,在感光鼓21以比片材是普通纸的情况下的第一速度v1慢的第二速度v2旋转的状态下进行图像形成处理。据此,根据感光鼓21的旋转速度变更为比第一速度v1慢的第二速度v2,中间转印带281和加压辊32以比片材是普通纸时慢的旋转速度旋转。其结果,能够更可靠地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和定影在厚纸上。
[0075]
<选择部、随机数分配部和曝光控制部的各处理的第一具体例>参照图8和图9对选择部912、随机数分配部913和曝光控制部914的各处理的第一具体例进行说明。图8是表示在由选择部912进行了第一选择处理的情况下由从对象发光部射出的光束沿主扫描方向d1扫描感光鼓21的周面211的情形的图。图9是用于说明在由选择部912进行第一选择处理的情况下由随机数分配部913进行的随机数分配处理和由曝光控制部914进行的基于发光控制信号的曝光处理的图。此外,在图8中,纸面的左右方向相当于感光鼓21的周面211上的主扫描方向d1,纸面的上下方向相当于周面211上的副扫描方向d2。在图8的左侧,图示了在使用各偏转面621的扫描中可使用的四个发光部ld0~ld3的位置关系。在图8的右侧,图示了形成在周面211上的静电潜像的各像素。
[0076]
在第一具体例中,作为图像形成处理的条件,将形成在片材上的图像中在副扫描方向d2上的像素的密度设定为光源51中在副扫描方向d2上的发光部ld0~ld3的密度(例如1200dpi)的1/2(例如600dpi),因此通过两束光束的扫描来形成与所述图像对应的静电潜像的各像素。另外,在第一具体例中,通过使用多面镜62中的第一~第五偏转面621,依次进行主扫描方向d1的第一~第五扫描sc1~sc5,据此,形成副扫描方向d2上的位置不同的静电潜像的各像素。此外,在第一具体例中,作为图像形成处理的条件,设定形成图像的对象的片材是厚纸。据此,模式切换控制部916选择第二模式,将图像形成装置1的状态切换至第二模式。
[0077]
设定部911设定感光鼓21和多面镜62的旋转速度,使得在向相邻的两个偏转面621分别射出能够从光源51射出的四束光束lb-0~lb-3时,周面211上的副扫描方向d2上的一个位置(图8中的第4、7、10、13个箭头的位置)被彼此不同的两束光束lb-3、lb-0扫描。
[0078]
具体而言,设定部911首先将预先存储在存储部95中的感光鼓21的旋转速度的初始值(例如,上述第一速度v1)设定为感光鼓21的旋转速度。然后,设定部911设定多面镜62的旋转速度,使得在通过四个发光部ld0~ld3中的发光部ld3向第一偏转面621射出光束lb-3时、和通过四个发光部ld0~ld3中的发光部ld0向与第一偏转面621相邻的第二偏转面621射出光束lb-0时,在周面211上,该两束光束lb-3、lb-0在副扫描方向d2上的扫描位置一致,其中,发光部ld3在光源51中被配置在副扫描方向d2上的最下游的位置,发光部ld0在光源51中被配置在副扫描方向d2的最上游的位置。
[0079]
选择部912进行第一选择处理,在该第一选择处理中,从光源51所具有的四个发光部ld0~ld3中选择用于射出形成静电潜像的各像素px所使用的两束光束的两个发光部作为一组对象发光部,且按照上述各像素px在副扫描方向d2上的每个位置来变更构成一组对象发光部的发光部的组合。选择部912在第一选择处理中,一边按照静电潜像的各像素px在副扫描方向d2上的每个位置变更组合一边选择一组对象发光部,使得向第一偏转面621射出的光束的数量是与光源51所具有的发光部的数量相同的四束,并且向第二偏转面621射出的光束的数量是比光源51所具有的发光部的数量少的两束。选择部912对于多面镜62中被配置在比第二偏转面621靠旋转方向下游侧的第三~第六偏转面621,重复对第一偏转面621和第二偏转面621的选择方式。
[0080]
在图8所示的例子中,在使用第一偏转面621的第一扫描sc1中,选择部912选择射出两束光束lb-0、lb-1的两个发光部ld0、ld1作为一组对象发光部,该两束光束lb-0、lb-1用于形成位于副扫描方向d2上最上游的位置且沿主扫描方向d1排列的各像素px111、
px112、px113。而且,在使用第一偏转面621的第一扫描sc1中,选择部912选择射出两束光束lb-2、lb-3的两个发光部ld2、ld3作为一组对象发光部,该两束光束lb-2、lb-3用于形成各像素px121、px122、px123,各像素px121、px122、px123位于在副扫描方向d2的下游侧与各像素px111、px112、px113相邻的位置且沿主扫描方向d1排列。
[0081]
在使用第二偏转面621的第二扫描sc2中,选择部912选择射出两束光束lb-1、lb-2的两个发光部ld1、ld2作为一组对象发光部,该两束光束lb-1、lb-2用于形成各像素px211、px212、px213,各像素px211、px212、px213位于在副扫描方向d2的下游侧与各像素px121、px122、px123相邻的位置且沿主扫描方向d1排列。
[0082]
在使用第三偏转面621的第三扫描sc3中,选择部912选择射出两束光束lb-0、lb-1的两个发光部ld0、ld1作为一组对象发光部,该两束光束lb-0、lb-1用于形成各像素px311、px312、px313,各像素px311、px312、px313位于在副扫描方向d2的下游侧与各像素px211、px212、px213相邻的位置且沿主扫描方向d1排列。而且,在使用第三偏转面621的第三扫描sc3中,选择部912选择射出两束光束lb-2、lb-3的两个发光部ld2、ld3作为一组对象发光部,该两束光束lb-2、lb-3用于形成各像素px321、px322、px323,各像素px321、px322、px323位于在副扫描方向d2的下游侧与各像素px311、px312、px313相邻的位置且沿主扫描方向d1排列。
[0083]
在使用第四偏转面621的第四扫描sc4中,选择部912选择射出两束光束lb-1、lb-2的两个发光部ld1、ld2作为一组对象发光部,该两束光束lb-1、lb-2用于形成各像素px411、px412、px413,各像素px411、px412、px413位于在副扫描方向d2的下游侧与各像素px321、px322、px323相邻的位置且沿主扫描方向d1排列。
[0084]
在使用第五偏转面621的第五扫描sc5中,选择部912选择射出两束光束lb-0、lb-1的两个发光部ld0、ld1作为一组对象发光部,该两束光束lb-0、lb-1用于形成各像素px511、px512、px513,各像素px511、px512、px513位于在副扫描方向d2的下游侧与各像素px411、px412、px413相邻的位置且沿主扫描方向d1排列。而且,在使用第五偏转面621的第五扫描sc5中,选择部912选择射出两束光束lb-2、lb-3的两个发光部ld2、ld3作为一组对象发光部,该两束光束lb-2、lb-3用于形成各像素px521、px522、px523,各像素px521、px522、px523位于在副扫描方向d2的下游侧与各像素px511、px512、px513相邻的位置且沿主扫描方向d1排列。
[0085]
如上所述,在由选择部912进行第一选择处理的情况下,在使用第一偏转面621的第一扫描sc1、使用第三偏转面621的第三扫描sc3、和使用第五偏转面621的第五扫描sc5中,从光源51所具有的所有四个发光部ld0~ld3射出光束。另一方面,在使用第二偏转面621的第二扫描sc2和使用第四偏转面621的第四扫描sc4中,存在没有被选择作为对象发光部而处于发光停止状态的两个发光部ld0、ld3。在这种情况下,在被选择作为与第一偏转面621、第三偏转面621和第五偏转面621对应的对象发光部的所有四个发光部ld0~ld3中,也被选择作为与第二偏转面621和第四偏转面621对应的对象发光部的发光部ld1的扫描周期scc1和发光部ld2的扫描周期scc2与偏转切换周期pc一致,该偏转切换周期pc表示光束的射出对象的偏转面621被切换的周期(参照图9)。另一方面,在被选择作为与第一转面621、第三转面621和第五偏转面621对应的对象发光部的所有四个发光部ld0~ld3中,没有被选择作为与第二偏转面621和第四偏转面621对应的对象发光部的发光部ld0的扫描周期scc0
和发光部ld3的扫描周期scc3比偏转切换周期pc长,并且是偏转切换周期pc的两倍(参照图9)。此外,偏转切换周期pc与从第一bd传感器75a和第二bd传感器75b输出低电平信号的周期相同。
[0086]
即,在由选择部912进行了第一选择处理的情况下,向第一偏转面621、第三偏转面621和第五偏转面621射出光束的两个发光部ld0、ld1的各扫描周期scc0、scc1存在与偏转切换周期pc一致的扫描周期和比偏转切换周期pc长的扫描周期,而成为不同的扫描周期。同样,向第一偏转面621、第三偏转面621和第五偏转面621射出光束的两个发光部ld2、ld3的各扫描周期scc2、scc3存在与偏转切换周期pc一致的扫描周期和比偏转切换周期pc长的扫描周期,而成为不同的扫描周期。另一方面,向第二偏转面621和第四偏转面621射出光束的两个发光部ld1、ld2的各扫描周期scc1、scc2与偏转切换周期pc一致,成为相同的扫描周期。
[0087]
随机数分配部913进行随机数分配处理,即,通过随机数更新信号rns0~rns3的输出,给由选择部912选择的构成一组对象发光部的各发光部单独分配随机数序列,并用构成一组对象发光部的各发光部独自的随机数更新周期rc0~rc3来更新该随机数序列的分配。如上所述,随机数序列从由随机数生成器23r用作种子的初始随机数序列和由随机数生成器23r依次生成的多个随机数序列中选择,并且成为确定将各发光部的发光时间设为与规定的基准值不同的校正值的时刻的指标。在此,构成一组对象发光部的各发光部独自的各随机数更新周期rc0~rc3分别与构成一组对象发光部的各发光部独自的各扫描周期scc0~scc3一致。
[0088]
随机数分配部913能够根据偏向切换周期pc来设定随机数更新周期,以使在构成一组对象发光部的各发光部中随机数更新周期rc0~rc3与扫描周期scc0~scc3一致。
[0089]
具体而言,在由选择部912进行了第一选择处理的情况下,对于向第一偏转面621、第三偏转面621和第五偏转面621射出光束的两个发光部ld0、ld1中的各发光部,随机数分配部913根据扫描周期scc0和扫描周期scc1为不同周期,按照不同的随机数更新周期rc0、rc1来更新随机数序列的分配。同样,对于向第一偏转面621、第三偏转面621和第五偏转面621射出光束的两个发光部ld2、ld3中的各发光部,随机数分配部913根据扫描周期scc2和扫描周期scc3为不同周期,按照不同的随机数更新周期rc2、rc3来更新随机数序列的分配。另一方面,对于向第二偏转面621和第四偏转面621射出光束的两个发光部ld1、ld2中的各发光部,随机数分配部913根据扫描周期scc1和扫描周期scc2为相同周期,按照相同的随机数更新周期rc1、rc2来更新随机数序列的分配。
[0090]
更详细而言,与基于随机数分配部913的随机数更新信号rns0的输出对应的给发光部ld0分配随机数序列的随机数更新周期rc0与发光部ld0的扫描周期scc0一致,比偏转切换周期pc长,并且是偏转切换周期pc的两倍。与基于随机数分配部913的随机数更新信号rns1的输出对应的给发光部ld1分配随机数序列的随机数更新周期rc1与发光部ld1的扫描周期scc1一致,并且与偏转切换周期pc一致。与基于随机数分配部913的随机数更新信号rns2的输出对应的给发光部ld2分配随机数序列的随机数更新周期rc2与发光部ld2的扫描周期scc2一致,并且与偏转切换周期pc一致。与基于随机数分配部913的随机数更新信号rns03的输出对应的给发光部ld3分配随机数序列的随机数更新周期rc3与发光部ld3的扫描周期scc3一致,比偏转切换周期pc长,并且是该偏转切换周期pc的两倍。
[0091]
在更新对构成由选择部912选择的一组对象发光部的各发光部的随机数序列的分配时,随机数分配部913识别初始随机数序列和多个伪随机数序列的编号,该编号按照在随机数生成器23r中的生成顺序连续。具体而言,随机数分配部913将由随机数生成器23r用作种子的初始随机数序列的编号识别为“0”,并将由随机数生成器23r依次生成的多个伪随机数序列的编号按生成顺序识别为“1,2,3,4,5,
…”
。并且,随机数分配部913给构成一组对象发光部的各发光部依次分配服从构成一组对象发光部的各发光部各自的等差数列的编号的随机数序列,其中,等差数列的公差根据构成一组对象发光部的各发光部各自的各随机数更新周期rc0~rc3来设定。
[0092]
具体而言,如图9所示,为了在发光部ld0向第一偏转面621、第三偏转面621和第五偏转面621射出光束lb-0时使用,随机数分配部913给发光部ld0依次分配服从等差数列an0=(0,6,12)的编号的随机数序列,其中等差数列an0是首项为“0”且公差为与随机数更新周期rc0对应的“6”的数列。在这种情况下,在使用第一偏转面621的第一扫描sc1中,将编号“0”的初始随机数序列分配给发光部ld0。同样地,在使用第三偏转面621的第三扫描sc3中,将编号“6”的伪随机数序列分配给发光部ld0,在使用第五偏转面621的第五扫描sc5中,将编号“12”的伪随机数序列分配给发光部ld0。
[0093]
为了在发光部ld1向第一~第五偏转面621射出光束lb-1时使用,随机数分配部913给发光部ld1依次分配服从等差数列an1=(1,4,7,10,13)的编号的随机数序列,其中等差数列an1是首项为“1”且公差为与随机数更新周期rc1对应的“3”的数列。在这种情况下,在使用第一偏转面621的第一扫描sc1中,将编号“1”的伪随机数序列分配给发光部ld1。同样地,在使用第二偏转面621的第二扫描sc2中,将编号“4”的伪随机数序列分配给发光部ld1,在使用第三偏转面621的第三扫描sc3中,将编号“7”的伪随机数序列分配给发光部ld1。在使用第四偏转面621的第四扫描sc4中,将编号“10”的伪随机数序列分配给发光部ld1,并且在使用第五偏转面621的第五扫描sc5中,将编号“13”的伪随机数序列分配给发光部ld1。
[0094]
为了在发光部ld2向第一~第五偏转面621射出光束lb-2时使用,随机数分配部913给发光部ld2依次分配服从等差数列an2=(2,5,8,11,14)的编号的随机数序列,其中等差数列an2是首项为“2”且公差为与随机数更新周期rc2对应的“3”的数列。在这种情况下,在使用第一偏转面621的第一扫描sc1中,将编号“2”的伪随机数序列分配给发光部ld2。同样地,在使用第二偏转面621的第二扫描sc2中,将编号“5”的伪随机数序列分配给发光部ld2,在使用第三偏转面621的第三扫描sc3中,将编号“8”的伪随机数序列分配给发光部ld2。在使用第四偏转面621的第四扫描sc4中,将编号“11”的伪随机数序列分配给发光部ld2,并且在使用第五偏转面621的第五扫描sc5中,将编号“14”的伪随机数序列分配给发光部ld2。
[0095]
为了在发光部ld3向第一偏转面621、第三偏转面621和第五偏转面621射出光束lb-3时使用,随机数分配部913给发光部ld3依次分配服从等差数列an3=(3,9,15)的编号的随机数序列,其中等差数列an3是首项为“3”且公差为与随机数更新周期rc3对应的“6”的数列。在这种情况下,在使用第一偏转面621的第一扫描sc1中,将编号“3”的伪随机数序列分配给发光部ld3。同样,在使用第三偏转面621的第三扫描sc3中,将编号“9”的伪随机数序列分配给发光部ld3,在使用第五偏转面621的第五扫描sc5中,将编号“15”的伪随机数序列
分配给发光部ld3。
[0096]
将上述的分配给作为对象发光部而选择的四个发光部ld0~ld3的随机数序列的编号按照第一~第五扫描sc1~sc5的顺序排列,则成为(0,1,2,

,13,14,15)。即,随机数分配部913更新对各发光部ld0~ld3的随机数序列的分配,以使从各发光部ld0~ld3射出的光束对副扫描方向d2上的每个位置沿主扫描方向d1进行扫描的顺序、与随机数生成器23r生成的随机数序列的生成顺序一致。换言之,在基于从各发光部ld0~ld3射出的光束进行的主扫描方向d1的扫描中,对应于在副扫描方向d2上相邻的扫描,分配在随机数生成器23r的生成顺序上为前后关系的伪随机数序列。在具有lfsr23r1的随机数生成器23r中,在生成顺序上为前后关系的伪随机数序列之间特别保障了伪随机数序列的不相关性。因此,能够更可靠地维持静电潜像中与随机数序列对应的校正对象的像素位置的不规则性,后面对其详细情况进行叙述。
[0097]
曝光控制部914向按照在静电潜像的各像素px的副扫描方向d2上的每个位置被选择作为对象发光部的各发光部ld0~ld3单独输出发光控制信号lcs0~lcs3。据此,曝光控制部914进行使各发光部ld0~ld3射出光束lb-0~lb-3的曝光处理。如上所述,发光控制信号lcs0~lcs3是基于用于形成静电潜像的图像数据的脉冲信号,包含基准脉冲和校正脉冲,其中校正脉冲是与分配给各发光部ld0~ld3的随机数序列对应的脉冲。
[0098]
在使用第一偏转面621的第一扫描sc1中,被选择作为一组对象发光部的发光部ld0、ld1按照在发光控制信号lcs0、lcs1中包含的基准脉冲,通过基准值所示的发光时间的发光,来射出光束lb-0、lb-1。另外,发光部ld0、ld1按照在发光控制信号lcs0、lcs1中包含的校正脉冲,通过校正值所示的发光时间的发光,来射出光束lb-0、lb-1。据此,形成在副扫描方向d2的最上游的位置沿主扫描方向d1排列的各像素px111、px112、px113。此时,基于发光控制信号lcs0、lcs1中包含的校正脉冲,进行将发光部ld0、ld1的发光时间设为校正值的校正处理(等倍率校正处理),而调整与随机数序列对应的校正对象的像素中沿主扫描方向d1的像素宽度。
[0099]
而且,在使用第一偏转面621的第一扫描sc1中,被选择作为一组对象发光部的发光部ld2、ld3按照在发光控制信号lcs2、lcs3中包含的基准脉冲,通过基准值所示的发光时间的发光,来射出光束lb-2、lb-3。另外,发光部ld2、ld3按照发光控制信号lcs2、lcs3中包含的校正脉冲,通过校正值所示的发光时间的发光,来射出光束lb-2、lb-3。据此,形成位于在副扫描方向d2的下游侧与各像素px111、px112、px113相邻的位置且沿主扫描方向d1排列的各像素px121、px122、px123。此时,基于在控制信号lcs2、lcs3中包含的校正脉冲,进行将发光部ld2、ld3的发光时间设为校正值的校正处理,而调整与随机数序列对应的校正对象的像素中沿主扫描方向d1的像素宽度。
[0100]
在使用第二偏转面621的第二扫描sc2中,被选择作为一组对象发光部的发光部ld1、ld2按照在发光控制信号lcs1、lcs2中包含的基准脉冲,通过基准值所示的发光时间的发光,来射出光束lb-1、lb-2。另外,发光部ld1、ld2按照发光控制信号lcs1、lcs2中包含的校正脉冲,通过校正值所示的发光时间的发光,来射出光束lb-1、lb-2。据此,形成位于在副扫描方向d2的下游侧与各像素px121、px122、px123相邻的位置且沿主扫描方向d1排列的各像素px211、px212、px213。此时,基于在发光控制信号lcs1、lcs2中包含的校正脉冲,进行将发光部ld1、ld2的发光时间设为校正值的校正处理,而调整与随机数序列对应的校正对象
的像素中沿主扫描方向d1的像素宽度。
[0101]
在使用第三偏转面621的第三扫描sc3中,与第一扫描sc1同样,通过由发光部ld0、ld1射出光束lb-0、lb-1而形成各像素px311、px312、px313,通过由发光部ld2、ld3射出光束lb-2、lb-3而形成各像素px321、px322、px323。
[0102]
在使用第四偏转面621的第四扫描sc4中,与第二扫描sc2同样,通过由发光部ld1、ld2射出光束lb-1、lb-2而形成各像素px411、px412、px413。
[0103]
在使用第五偏转面621的第五扫描sc5中,与第一扫描sc1同样,通过由发光部ld0、ld1射出光束lb-0、lb-1而形成各像素px511、px512、px513,通过由发光部ld2、ld3射出光束lb-2、lb-3而形成各像素px521、px522、px523。
[0104]
如上所述,在第一~第五扫描sc1~sc5的各扫描中,被选择作为一组对象发光部的各发光部ld0~ld3独自的各随机数更新周期rc0~rc3分别与各扫描周期scc0~scc3一致。在这种情况下,在各发光部ld0~ld3中,在通过射出光束lb-0~lb-3沿主扫描方向d1进行一次扫描之后,在经过各扫描周期scc0~scc3之后进行下一次扫描的时刻,也同时经过了各随机数更新周期rc0~rc3,从而更新随机数序列的分配(参照图9)。
[0105]
在上述的随机数序列的更新方式中,能够避免为了进行主扫描方向d1上的扫描而在不射出光束的停止发光的期间无用地更新随机数序列的分配。因此,随机数分配部913能够将随机数生成器23r中在预先设定的随机数周期的范围内生成的伪随机数序列有效地分配给为了在主扫描方向d1上的扫描而射出光束的各发光部ld0~ld3。据此,能够尽可能地避免将在随机数生成器23r中在超出随机数周期的时刻生成的与已经分配过的伪随机数序列相同的随机数序列分配给各发光部ld0~ld3。其结果,在根据从曝光控制部914输出的各发光控制信号lcs0~lcs3进行将各发光部ld0~ld3的发光时间设为校正值的校正处理时,能够维持静电潜像中与随机数序列对应的校正对象的像素位置的不规则性。
[0106]
当静电潜像中的校正对象的像素位置的不规则性被维持时,能够避免在与静电潜像对应地形成在片材上的图像中,与校正对象的像素对应的关于浓度不均的空间频率高于人能够视觉确认的空间频率的最小值。其结果,能够抑制片材上的图像质量的下降。因此,在光扫描装置23中产生光路歪斜等的情况下等,能够适当地抑制静电潜像中沿主扫描方向d1的像素宽度不均等的现象。
[0107]
《选择部、随机数分配部和曝光控制部的各处理的第二具体例》参照图10和图11对选择部912、随机数分配部913和曝光控制部914的各处理的第二具体例进行说明。图10是表示在由选择部912进行了第二选择处理的情况下由从对象发光部射出的光束沿主扫描方向d1扫描感光鼓21的周面211的情形的图。图11是用于说明在由选择部912进行第二选择处理的情况下由随机数分配部913进行的随机数分配处理和由曝光控制部914进行的基于发光控制信号的曝光处理的图。
[0108]
在第二具体例中,与第一具体例同样,图像形成处理的条件设为,通过用两束光束扫描来形成与在片材上形成的图像对应的静电潜像的各像素。另外,在第二具体例中,通过使用多面镜62的第一~第五偏转面621,依次进行主扫描方向d1的第一~第五扫描sc1~sc5,据此,形成副扫描方向d2上的位置不同的静电潜像的各像素。此外,在第二具体例中,与上述第一具体例同样,模式切换控制部916选择第二模式,将图像形成装置1的状态切换至第二模式。
[0109]
设定部911将被预先存储在存储部95中的感光鼓21的旋转速度的初始值(例如,上述第一速度v1)设定为感光鼓21的旋转速度。而且,设定部911设定多面镜62的旋转速度,使得在由发光部ld3向第一偏转面621射出光束lb-3时和由发光部ld0向与第一偏转面621相邻的第二偏转面621射出光束lb-0时,在周面211上该两束光束lb-3、lb-0在副扫描方向d2上的扫描位置一致。
[0110]
选择部912进行第二选择处理,该第二选择处理为,一边按照静电潜像的各像素px在副扫描方向d2上的每个位置变更组合一边选择一组对象发光部,以使向第一偏转面621射出的光束的数量是比光源51所具有的发光部的数量少的两束,且向第二偏转面621射出的光束的数量是与光源51所具有的发光部的数量相同的四束。对于多面镜62中被配置得比第二偏转面621靠旋转方向下游侧的第三~第六偏转面621,选择部912重复对第一偏转面621和第二偏转面621的选择方式。
[0111]
在图10所示的例子中,在使用第一偏转面621的第一扫描sc1中,选择部912选择射出两束光束lb-1、lb-2的两个发光部ld1、ld2作为一组对象发光部,该两束光束lb-1、lb-2用于形成位于副扫描方向d2上的最上游的位置且沿主扫描方向d1排列的各像素px111、px112、px113。
[0112]
在使用第二偏转面621的第二扫描sc2中,选择部912选择射出两束光束lb-0、lb-1的两个发光部ld0、ld1作为一组对象发光部,该两束光束lb-0、lb-1用于形成各像素px211、px212、px213,其中,各像素px211、px212、px213位于在副扫描方向d2的下游侧与各像素px111、px112、px113相邻的位置且沿主扫描方向d1排列。而且,在使用第二偏转面621的第二扫描sc2中,选择部912选择射出两束光束lb-2、lb-3的两个发光部ld2、ld3作为一组对象发光部,该两束光束lb-2、lb-3用于形成各像素px221、px222、px223,其中,各像素px221、px222、px223位于在副扫描方向d2的下游侧与各像素px211、px212、px213相邻的位置且沿主扫描方向d1排列。
[0113]
在使用第三偏转面621的第三扫描sc3中,选择部912选择射出两束光束lb-1、lb-2的两个发光部ld1、ld2作为一组对象发光部,该两束光束lb-1、lb-2用于形成各像素px311、px312、px313,其中,各像素px311、px312、px313位于在副扫描方向d2的下游侧与各像素px221、px222、px223相邻的位置且沿主扫描方向d1排列。
[0114]
在使用第四偏转面621的第四扫描sc4中,选择部912选择射出两束光束lb-0、lb-1的两个发光部ld0、ld1作为一组对象发光部,该两束光束lb-0、lb-1用于形成各像素px411、px412、px413,其中,各像素px411、px412、px413位于在副扫描方向d2的下游侧与各像素px311、px312、px313相邻的位置且沿主扫描方向d1排列。而且,在使用第四偏转面621的第四扫描sc4中,选择部912选择射出两束光束lb-2、lb-3的两个发光部ld2、ld3作为一组对象发光部,该两束光束lb-2、lb-3用于形成各像素px421、px422、px423,其中,各像素px421、px422、px423位于在副扫描方向d2的下游侧与各像素px411、px412、px413相邻的位置且沿主扫描方向d1排列。
[0115]
在使用第五偏转面621的第五扫描sc5中,选择部912选择射出两束光束lb-1、lb-2的两个发光部ld1、ld2作为一组对象发光部,该两束光束lb-1、lb-2用于形成各像素px511、px512、px513,其中,各像素px511、px512、px513位于在副扫描方向d2的下游侧与各像素px421、px422、px423相邻的位置且沿主扫描方向d1排列。
[0116]
如上所述,在由选择部912进行第二选择处理的情况下,在使用第一偏转面621的第一扫描sc1、使用第三偏转面621的第三扫描sc3和使用第五偏转面621的第五扫描sc5中,存在没有被选择作为对象发光部而处于发光停止状态的两个发光部ld0、ld3。另一方面,在使用第二偏转面621的第二扫描sc2和使用第四偏转面621的第四扫描sc4中,从光源51所具有的所有四个发光部ld0~ld3射出光束。在这种情况下,被选择作为与第一偏转面621、第三偏转面621和第五偏转面621对应的对象发光部的发光部ld1、ld2也被选择作为与第二偏转面621和第四偏转面621对应的对象发光部。因此,被选择作为与第一偏转面621、第三偏转面621和第五偏转面621对应的对象发光部的发光部ld1的扫描周期scc1和发光部ld2的扫描周期scc2与偏转切换周期pc一致(参照图11)。另一方面,在被选择作为与第二偏转面621和第四偏转面621对应的对象发光部的所有四个发光部ld0~ld3中,没有被选择作为与第一偏转面621、第三偏转面621和第五偏转面621对应的对象发光部的发光部ld0的扫描周期scc0和发光部ld3的扫描周期scc3比偏转切换周期pc长,并且是偏转切换周期pc的两倍(参照图11)。
[0117]
即,在由选择部912进行了第二选择处理的情况下,向第一偏转面621、第三偏转面621和第五偏转面621射出光束的两个发光部ld1、ld2的各扫描周期scc1、scc2与偏转切换周期pc一致,而成为相同的扫描周期。另一方面,向第二偏转面621和第四偏转面621射出光束的两个发光部ld0、ld1的各扫描周期scc0、scc1存在与偏转切换周期pc一致的扫描周期和比偏转切换周期pc长的扫描周期,而成为不同的扫描周期。同样地,向第二偏转面621和第四偏转面621射出光束的两个发光部ld2、ld3的各扫描周期scc2、scc3存在与偏转切换周期pc一致的扫描周期和比偏转切换周期pc长的扫描周期,而成为不同的扫描周期。
[0118]
随机数分配部913进行随机数分配处理,即,通过随机数更新信号rns0~rns3的输出,对由选择部912选择的构成一组对象发光部的各发光部单独分配随机数序列,并按照构成一组对象发光部的各发光部独自的随机数更新周期rc0~rc3来更新该随机数序列的分配。在此,构成一组对象发光部的各发光部独自的各随机数更新周期rc0~rc3分别与构成一组对象发光部的各发光部独自的各扫描周期scc0~scc3一致。
[0119]
随机数分配部913能够根据偏向切换周期pc来设定随机数更新周期,以使在构成一组对象发光部的各发光部中,随机数更新周期rc0~rc3与扫描周期scc0~scc3一致。
[0120]
具体而言,在由选择部912进行了第二选择处理的情况下,对于向第一偏转面621、第三偏转面621和第五偏转面621射出光束的两个发光部ld1、ld2中的各发光部,随机数分配部913根据扫描周期scc1和扫描周期scc2为相同周期,按照相同的随机数更新周期rc1、rc2来更新随机数序列的分配。另一方面,对于向第二偏转面621和第四偏转面621射出光束的两个发光部ld0、ld1中的各发光部,随机数分配部913根据扫描周期scc0和扫描周期scc1为不同周期,按照不同的随机数更新周期rc0、rc1来更新随机数序列的分配。同样地,对于向第二偏转面621和第四偏转面621射出光束的两个发光部ld2、ld3中的各发光部,随机数分配部913根据扫描周期scc2和扫描周期scc3为不同周期,按照不同的随机数更新周期rc2、rc3来更新随机数序列的分配。
[0121]
更详细而言,与基于随机数分配部913的随机数更新信号rns0的输出对应的给发光部ld0分配随机数序列的随机数更新周期rc0与发光部ld0的扫描周期scc0一致,比偏转切换周期pc长,并且是偏转切换周期pc的两倍。与基于随机数分配部913的随机数更新信号
rns1的输出对应的给发光部ld1分配随机数序列的随机数更新周期rc1与发光部ld1的扫描周期scc1一致,并且与偏转切换周期pc一致。与基于随机数分配部913的随机数更新信号rns2的输出对应而分配给发光部ld2的随机数序列的随机数更新周期rc2与发光部ld2的扫描周期scc2一致,并且与偏转切换周期pc一致。与基于随机数分配部913的随机数更新信号rns03的输出对应的给发光部ld3分配随机数序列的随机数更新周期rc3与发光部ld3的扫描周期scc3一致,比偏转切换周期pc长,并且是该偏转切换周期pc的两倍。
[0122]
在更新对构成由选择部912选择的一组对象发光部的各发光部的随机数序列的分配时,与上述第一具体例的情况相同,随机数分配部913将由随机数生成器23r用作种子的初始随机数序列的编号识别为“0”,并将由随机数生成器23r依次生成的多个伪随机数序列的编号按生成顺序识别为“1,2,3,4,5,
…”
。并且,随机数分配部913给构成一组对象发光部的各发光部依次分配服从构成一组对象发光部的各发光部各自的等差数列的编号的随机数序列,其中等差数列的公差根据构成一组对象发光部的各发光部各自的各随机数更新周期rc0~rc3来设定。
[0123]
具体而言,如图11所示,为了在发光部ld0向第二偏转面621和第四偏转面621射出光束lb-0时使用,随机数分配部913给发光部ld0依次分配服从等差数列an0=(2,8)的编号的随机数序列,其中等差数列an0是首项为“2”且公差为与随机数更新周期rc0对应的“6”的数列。在这种情况下,在使用第二偏转面621的第二扫描sc2中,将编号“2”的伪随机数序列分配给发光部ld0。同样地,在使用第四偏转面621的第四扫描sc4中,将编号“8”的伪随机数序列分配给发光部ld0。
[0124]
为了在发光部ld1向第一偏转面621~第五偏转面621射出光束lb-1时使用,随机数分配部913给发光部ld1依次分配服从等差数列an1=(0,3,6,9,12)的编号的随机数序列,其中等差数列an1是首项为“0”且公差为与随机数更新周期rc1对应的“3”的数列。在这种情况下,在使用第一偏转面621的第一扫描sc1中,将编号“0”的初始随机数序列分配给发光部ld1。同样地,在使用第二偏转面621的第二扫描sc2中,将编号“3”的伪随机数序列分配给发光部ld1,在使用第三偏转面621的第三扫描sc3中,将编号“6”的伪随机数序列分配给发光部ld1。在使用第四偏转面621的第四扫描sc4中,将编号“9”的伪随机数序列分配给发光部ld1,并且在使用第五偏转面621的第五扫描sc5中,将编号“12”的伪随机数序列分配给发光部ld1。
[0125]
为了在发光部ld2向第一偏转面621~第五偏转面621射出光束lb-2时使用,随机数分配部913给发光部ld2依次分配服从等差数列an2=(1,4,7,10,13)的编号的随机数序列,其中等差数列an2是首项为“1”且公差为与随机数更新周期rc2对应的“3”的数列。在这种情况下,在使用第一偏转面621的第一扫描sc1中,将编号“1”的伪随机数序列分配给发光部ld2。同样地,在使用第二偏转面621的第二扫描sc2中,将编号“4”的伪随机数序列分配给发光部ld2,在使用第三偏转面621的第三扫描sc3中,将编号“7”的伪随机数序列分配给发光部ld2。在使用第四偏转面621的第四扫描sc4中,将编号“10”的伪随机数序列分配给发光部ld2,并且在使用第五偏转面621的第五扫描sc5中,将编号“13”的伪随机数序列分配给发光部ld2。
[0126]
为了在发光部ld3向第二偏转面621和第四偏转面621射出光束lb-3时使用,随机数分配部913给发光部ld3依次分配服从等差数列an3=(5,11)的编号的随机数序列,其中
等差数列an3是首项为“5”且公差为与随机数更新周期rc3对应的“6”的数列。在这种情况下,在使用第二偏转面621的第二扫描sc2中,将编号“5”的伪随机数序列分配给发光部ld3。同样地,在使用第四偏转面621的第四扫描sc4中,将编号“11”的伪随机数序列分配给发光部ld3。
[0127]
将上述的分配给作为对象发光部而选择的四个发光部ld0~ld3的随机数序列的编号按照第一~第五扫描sc1~sc5的顺序排列,则成为(0,1,2,

,11,12,13)。即,随机数分配部913更新对各发光部ld0~ld3的随机数序列的分配,以使基于从各发光部ld0~ld3射出的光束对副扫描方向d2上的每个位置沿主扫描方向d1进行扫描的顺序、与随机数生成器23r进行的随机数序列的生成顺序一致。
[0128]
曝光控制部914向按照静电潜像的各像素px的副扫描方向d2上的每个位置被选择作为对象发光部的各发光部ld0~ld3单独输出发光控制信号lcs0~lcs3。据此,曝光控制部914进行使各发光部ld0~ld3射出光束lb-0~lb-3的曝光处理。如上所述,发光控制信号lcs0~lcs3是包含基准脉冲和校正脉冲的脉冲信号,其中校正脉冲是与分配给各发光部ld0~ld3的随机数序列对应的脉冲。
[0129]
在使用第一偏转面621的第一扫描sc1中,被选择作为一组对象发光部的发光部ld1、ld2按照在发光控制信号lcs1、lcs2中包含的基准脉冲,通过基准值所示的发光时间的发光,来射出光束lb-1、lb-2。另外,发光部ld1、ld2按照在发光控制信号lcs1、lcs2中包含的校正脉冲,通过校正值所示的发光时间的发光,来射出光束lb-1、lb-2。据此,形成在副扫描方向d2的最上游的位置沿主扫描方向d1排列的各像素px111、px112、px113。此时,基于在发光控制信号lcs1、lcs2中包含的校正脉冲,进行将发光部ld1、ld2的发光时间设为校正值的校正处理,而调整与随机数序列对应的校正对象的像素中沿主扫描方向d1的像素宽度。
[0130]
在使用第二偏转面621的第二扫描sc2中,被选择作为一组对象发光部的发光部ld0、ld1按照在发光控制信号lcs0、lcs1中包含的基准脉冲,通过基准值所示的发光时间的发光,来射出光束lb-0、lb-1。另外,发光部ld0、ld1根据在发光控制信号lcs0、lcs1中包含的校正脉冲,通过校正值所示的发光时间的发光,来射出光束lb-0、lb-1。据此,形成位于在副扫描方向d2的下游侧与各像素px111、px112、px113相邻的位置且沿主扫描方向d1排列的各像素px211、px212、px213。此时,基于在发光控制信号lcs0、lcs1中包含的校正脉冲,进行将发光部ld0、ld1的发光时间设为校正值的校正处理,而调整与随机数序列对应的校正对象的像素中沿主扫描方向d1的像素宽度。
[0131]
而且,在使用第二偏转面621的第二扫描sc2中,被选择作为一组对象发光部的发光部ld2、ld3按照在发光控制信号lcs2、lcs3中包含的基准脉冲,通过基准值所示的发光时间的发光,来射出光束lb-2、lb-3。另外,发光部ld2、ld3根据在发光控制信号lcs2、lcs3中包含的校正脉冲,通过校正值所示的发光时间的发光,来射出光束lb-2、lb-3。据此,形成位于在副扫描方向d2的下游侧与各像素px211、px212、px213相邻的位置且沿主扫描方向d1排列的各像素px221、px222、px223。此时,基于在射出控制信号lcs2、lcs3中包含的校正脉冲,进行将发光部ld2、ld3的发光时间设为校正值的校正处理,而调整与随机数序列对应的校正对象的像素中沿主扫描方向d1的像素宽度。
[0132]
在使用第三偏转面621的第三扫描sc3中,与第一扫描sc1同样,通过由发光部ld1、ld2射出光束lb-1、lb-2而形成各像素px311、px312、px313。
[0133]
在使用第四偏转面621的第四扫描sc4中,与第二扫描sc2同样,通过由发光部ld0、ld1射出光束lb-0、lb-1而形成各像素px411、px412、px413,通过由发光部ld2、ld3射出光束lb-2、lb-3而形成各像素px421、px422、px423。
[0134]
在使用第五偏转面621的第五扫描sc5中,与第一扫描sc1同样,通过由发光部ld1、ld2射出光束lb-1、lb-2而形成各像素px511、px512、px513。
[0135]
如上所述,在第一~第五扫描sc1~sc5的各扫描中,被选择作为一组对象发光部的各发光部ld0~ld3独自的各随机数更新周期rc0~rc3分别与各扫描周期scc0~scc3一致。在这种情况下,在发光部ld0~ld3中,在通过射出光束lb-0~lb-3沿主扫描方向d1进行一次扫描之后,在经过扫描周期scc0~scc3而进行下一次扫描的时刻,也同时经过了随机数更新周期rc0~rc3,从而更新随机数序列的分配(参照图11)。因此,可以避免为了进行主扫描方向d1上的扫描而在不射出光束的停止发光的期间无用地更新随机数序列的分配。因此,当根据从曝光控制部914输出的各发光控制信号lcs0~lcs3进行将各发光部ld0~ld3的发光时间设为校正值的校正处理时,能够维持静电潜像中与随机数序列对应的校正对象的像素位置的不规则性。因此,在光扫描装置23中产生光路歪斜等的情况下等,能够适当地抑制静电潜像中沿主扫描方向d1的像素宽度不均等的现象。
[0136]
《选择部、随机数分配部和曝光控制部的各处理的第三具体示例》参照图12和图13对选择部912、随机数分配部913和曝光控制部914的各处理的第三具体例进行说明。图12是表示在由选择部912进行了第三选择处理的情况下由从对象发光部射出的光束沿主扫描方向d1扫描感光鼓21的周面211的情形的图。图13是用于说明在选择部912进行第三选择处理的情况下,由随机数分配部913进行的随机数分配处理和由曝光控制部914进行的基于发光控制信号的曝光处理的图。
[0137]
在第三具体例中,图像形成处理的条件设为,通过用两束光束扫描来形成与在片材上形成的图像对应的静电潜像的各像素。另外,在第三具体例中,通过使用多面镜62中的第一~第五偏转面621,依次进行主扫描方向d1的第一~第五扫描sc1~sc5,据此,形成副扫描方向d2上的位置不同的静电潜像的各像素。此外,在第三具体例中,图像形成处理的条件设为,将形成图像的对象的片材设定为普通纸。据此,模式切换控制部916选择第一模式,将图像形成装置1的状态切换至第一模式。
[0138]
设定部911将被预先存储在存储部95中的感光鼓21的旋转速度的初始值(例如,上述第一速度v1)设定为感光鼓21的旋转速度。而且,设定部911设定多面镜62的旋转速度,使得在向相邻的两个偏转面621的各偏转面射出能够从光源51射出的四束光束lb-0~lb-3时,各光束lb-0~lb-3对周面211上在副扫描方向d2上彼此隔开副扫描间距pd2的位置进行扫描。
[0139]
选择部912进行第三选择处理,该第三选择处理为,一边按照静电潜像的各像素px在副扫描方向d2上的每个位置变更组合一边选择一组对象发光部,以使向第一偏转面621~第五偏转面621的各偏转面射出的光束的数量均成为与光源51所具有的发光部的数量相同的四束。
[0140]
在图12所示的例子中,在使用第一偏转面621的第一扫描sc1中,选择部912选择射出两束光束lb-0、lb-1的两个发光部ld0、ld1作为一组对象发光部,该两束光束lb-0、lb-1用于形成位于副扫描方向d2上的最上游的位置且沿主扫描方向d1排列的各像素px111、
px112、px113。而且,在使用第一偏转面621的第一扫描sc1中,选择部912选择射出两束光束lb-2、lb-3的两个发光部ld2、ld3作为一组对象发光部,该两束光束lb-2、lb-3用于形成各像素px121、px122、px123,其中,各像素px121、px122、px123位于在副扫描方向d2的下游侧与各像素px111、px112、px113相邻的位置且沿主扫描方向d1排列。
[0141]
在使用第二偏转面621的第二扫描sc2中,选择部912选择射出两束光束lb-0、lb-1的两个发光部ld0、ld1作为一组对象发光部,该两束光束lb-0、lb-1用于形成各像素px211、px212、px213,其中,各像素px211、px212、px213位于在副扫描方向d2的下游侧与各像素px121、px122、px123相邻的位置且沿主扫描方向d1排列。而且,在使用第二偏转面621的第二扫描sc2中,选择部912选择射出两束光束lb-2、lb-3的两个发光部ld2、ld3作为一组对象发光部,该两束光束lb-2、lb-3用于形成各像素px221、px222、px223,其中,各像素px221、px222、px223位于在副扫描方向d2的下游侧与各像素px211、px212、px213相邻的位置且沿主扫描方向d1排列。
[0142]
在使用第三偏转面621的第三扫描sc3中,选择部912选择射出两束光束lb-0、lb-1的两个发光部ld0、ld1作为一组对象发光部,该两束光束lb-0、lb-1用于形成各像素px311、px312、px313,其中,各像素px311、px312、px313位于在副扫描方向d2的下游侧与各像素px221、px222、px223相邻的位置且沿主扫描方向d1排列。而且,在使用第三偏转面621的第三扫描sc3中,选择部912选择射出两束光束lb-2、lb-3的两个发光部ld2、ld3作为一组对象发光部,该两束光束lb-2、lb-3用于形成各像素px321、px322、px323,其中,各像素px321、px322、px323位于在副扫描方向d2的下游侧与各像素px311、px312、px313相邻的位置且沿主扫描方向d1排列。
[0143]
在使用第四偏转面621的第四扫描sc4中,选择部912选择射出两束光束lb-0、lb-1的两个发光部ld0、ld1作为一组对象发光部,该两束光束lb-0、lb-1用于形成各像素px411、px412、px413,其中,各像素px411、px412、px413位于在副扫描方向d2的下游侧与各像素px321、px322、px323相邻的位置且沿主扫描方向d1排列。而且,在使用第四偏转面621的第四扫描sc4中,选择部912选择射出两束光束lb-2、lb-3的两个发光部ld2、ld3作为一组对象发光部,该两束光束lb-2、lb-3用于形成各像素px421、px422、px423,其中,各像素px421、px422、px423位于在副扫描方向d2的下游侧与各像素px411、px412、px413相邻的位置且沿主扫描方向d1排列。
[0144]
在使用第五偏转面621的第五扫描sc5中,选择部912选择射出两束光束lb-0、lb-1的两个发光部ld0、ld1作为一组对象发光部,该两束光束lb-0、lb-1用于形成各像素px511、px512、px513,其中,各像素px511、px512、px513位于在副扫描方向d2的下游侧与各像素px421、px422、px423相邻的位置且沿主扫描方向d1排列。而且,在使用第五偏转面621的第五扫描sc5中,选择部912选择射出两束光束lb-2、lb-3的两个发光部ld2、ld3作为一组对象发光部,该两束光束lb-2、lb-3用于形成各像素px521、px522、px523,其中,各像素px521、px522、px523位于在副扫描方向d2的下游侧与各像素px511、px512、px513相邻的位置且沿主扫描方向d1排列。
[0145]
如上所述,在由选择部912进行了第三选择处理的情况下,在使用第一偏转面621~第五偏转面621的第一~第五扫描sc1~sc5的所有扫描中,均从光源51所具有的所有四个发光部ld0~ld3射出光束。因此,被选择作为与第一偏转面621~第五偏转面621对应的
对象发光部的所有四个发光部ld0~ld3的各扫描周期scc0~scc3与偏转切换周期pc一致(参照图13)。即,在由选择部912进行第三选择处理的情况下,所有四个发光部ld0~ld3的各扫描周期scc0~scc3与偏转切换周期pc一致,成为相同的扫描周期。
[0146]
随机数分配部913能够根据偏转切换周期pc来设定随机数更新周期,以使在被选择为对象发光部的各发光部ld0~ld3中随机数更新周期rc0~rc3与扫描周期scc0~scc3一致。
[0147]
具体而言,在选择部912进行了第三选择处理的情况下,对于向第一偏转面621~第五偏转面621射出光束的两个发光部ld0、ld1的各发光部,随机数分配部913根据扫描周期scc0和scc1为相同周期,按照相同的随机数更新周期rc0、rc1来更新随机数序列的分配。同样地,对于向第一偏转面621~第五偏转面621射出光束的两个发光部ld2、ld3的各发光部,随机数分配部913根据扫描周期scc2和scc3为相同周期,按照相同的随机数更新周期rc2、rc3更新随机数序列的分配。
[0148]
在更新对构成由选择部912选择的一组对象发光部的各发光部的随机数序列的分配时,与上述第一具体例的情况相同,随机数分配部913将由随机数生成器23r用作种子的初始随机数序列的编号识别为“0”,将由随机数生成器23r依次生成的多个伪随机数序列的编号按生成顺序识别为“1,2,3,4,5,
…”
。并且,随机数分配部913给构成一组对象发光部的各发光部依次分配服从构成一组对象发光部的各发光部各自的等差数列的编号的随机数序列,其中等差数列的公差根据构成一组对象发光部的各发光部各自的各随机数更新周期rc0~rc3来设定。
[0149]
具体而言,如图13所示,为了在发光部ld0向第一偏转面621~第五偏转面621射出光束lb-0时使用,随机数分配部913给发光部ld0依次分配服从等差数列an0=(0,4,8,12,16)的编号的随机数序列,其中等差数列an0是首项为“0”且公差为与随机数更新周期rc0对应的“4”的数列。在这种情况下,在使用第一偏转面621的第一扫描sc1中,将编号“0”的初始随机数序列分配给发光部ld0。同样,在使用第二偏转面621的第二扫描sc2中,将编号“4”的伪随机数序列分配给发光部ld0,在使用第三偏转面621的第三扫描sc3中,将编号“8”的伪随机数序列分配给发光部ld0。另外,在使用第四偏转面621的第四扫描sc4中,将编号“12”的伪随机数序列分配给发光部ld0,在使用第五偏转面621的第五扫描sc5中,将编号“16”的伪随机数序列分配给发光部ld0。
[0150]
为了在发光部ld1向第一偏转面621~第五偏转面621射出光束lb-1时使用,随机数分配部913给发光部ld1依次分配服从等差数列an1=(1,5,9,13,17)的编号的随机数序列,其中等差数列an1是首项为“1”且公差为与随机数更新周期rc1对应的“4”的数列。在这种情况下,在使用第一偏转面621的第一扫描sc1中,将编号“1”的伪随机数序列分配给发光部ld1。同样地,在使用第二偏转面621的第二扫描sc2中,将编号“5”的伪随机数序列分配给发光部ld1,在使用第三偏转面621的第三扫描sc3中,将编号“9”的伪随机数序列分配给发光部ld1。另外,在使用第四偏转面621的第四扫描sc4中,将编号“13”的伪随机数序列分配给发光部ld1,在使用第五偏转面621的第五扫描sc5中,将编号“17”的伪随机数序列分配给发光部ld1。
[0151]
为了在发光部ld2向第一偏转面621~第五偏转面621射出光束lb-2时使用,随机数分配部913给发光部ld2依次分配服从等差数列an2=(2、6、10、14、18)的编号的随机数序
列,其中等差数列an2是首项为“2”且公差为与随机数更新周期rc2对应的“4”的数列。在这种情况下,在使用第一偏转面621的第一扫描sc1中,将编号“2”的伪随机数序列分配给发光部ld2。同样地,在使用第二偏转面621的第二扫描sc2中,将编号“6”的伪随机数序列分配给发光部ld2,在使用第三偏转面621的第三扫描sc3中,将编号“10”的伪随机数序列分配给发光部ld2。另外,在使用第四偏转面621的第四扫描sc4中,将编号“14”的伪随机数序列分配给发光部ld2,在使用第五偏转面621的第五扫描sc5中,将编号“18”的伪随机数序列分配给发光部ld2。
[0152]
为了在发光部ld3向第一偏转面621~第五偏转面621射出光束lb-3时使用,随机数分配部913给发光部ld3依次分配服从等差数列an3=(3,7,11,15,19)的编号的随机数序列,其中等差数列an3是首项为“3”且公差为与随机数更新周期rc3对应的“4”的数列。在这种情况下,在使用第一偏转面621的第一扫描sc1中,将编号“3”的伪随机数序列分配给发光部ld3。同样地,在使用第二偏转面621的第二扫描sc2中,将编号“7”的伪随机数序列分配给发光部ld3,在使用第三偏转面621的第三扫描sc3中,将编号“11”的伪随机数序列分配给发光部ld3。另外,在使用第四偏转面621的第四扫描sc4中,将编号“15”的伪随机数序列分配给发光部ld3,在使用第五偏转面621的第五扫描sc5中,将编号“19”的伪随机数序列分配给发光部ld3。
[0153]
将上述的分配给作为对象发光部而选择的四个发光部ld0~ld3的随机数序列的编号按照第一~第五扫描sc1~sc5的顺序排列,则成为(0,1,2,

,17,18,19)。即,随机数分配部913更新对各发光部ld0~ld3的随机数序列的分配,以使从各发光部ld0~ld3射出的光束对副扫描方向d2上的每个位置沿主扫描方向d1进行扫描的顺序、与随机数生成器23r进行的随机数序列的生成顺序一致。
[0154]
曝光控制部914向按照在静电潜像的各像素px的副扫描方向d2上的每个位置被选择作为对象发光部的各发光部ld0~ld3单独输出发光控制信号lcs0~lcs3。据此,曝光控制部914进行从各发光部ld0~ld3射出光束lb-0~lb-3的曝光处理。发光控制信号lcs0~lcs3是包含基准脉冲和校正脉冲的脉冲信号,其中校正脉冲是与分配给各发光部ld0~ld3的随机数序列对应的脉冲。
[0155]
在使用第一偏转面621的第一扫描sc1中,被选择作为一组对象发光部的发光部ld0、ld1按照在发光控制信号lcs0、lcs1中包含的基准脉冲,通过基准值所示的发光时间的发光,来射出光束lb-0、lb-1。另外,发光部ld0、ld1按照在发光控制信号lcs0、lcs1中包含的校正脉冲,通过校正值所示的发光时间的发光,来射出光束lb-0、lb-1。据此,形成在副扫描方向d2的最上游的位置沿主扫描方向d1排列的各像素px111、px112、px113。此时,基于在发光控制信号lcs0、lcs1中包含的校正脉冲,进行将发光部ld0、ld1的发光时间设为校正值的校正处理,而调整与随机数序列对应的校正对象的像素中沿主扫描方向d1的像素宽度。
[0156]
而且,在使用第一偏转面621的第一扫描sc1中,被选择作为一组对象发光部的发光部ld2、ld3按照在发光控制信号lcs2、lcs3中包含的基准脉冲,通过基准值所示的发光时间的发光,来射出光束lb-2、lb-3。另外,发光部ld2、ld3根据在发光控制信号lcs2、lcs3中包含的校正脉冲,通过校正值所示的发光时间的发光,来射出光束lb-2、lb-3。据此,形成位于在副扫描方向d2的下游侧与各像素px111、px112、px113相邻的位置且沿主扫描方向d1排列的各像素px121、px122、px123。此时,基于在射出控制信号lcs2、lcs3中包含的校正脉冲
进行将发光部ld2、ld3的发光时间设为校正值的校正处理,而调整与随机数序列对应的校正对象的像素中沿主扫描方向d1的像素宽度。
[0157]
在使用第二偏转面621的第二扫描sc2中,与第一扫描sc1同样,通过由发光部ld0、ld1射出光束lb-0、lb-1而形成各像素px211、px212、px213,通过由发光部ld2、ld3射出光束lb-2、lb-3而形成各像素px221、px222、px223。
[0158]
在使用第三偏转面621的第三扫描sc3中,与第一扫描sc1同样,通过由发光部ld0、ld1射出光束lb-0、lb-1而形成各像素px311、px312、px313,通过由发光部ld2、ld3射出光束lb-2、lb-3而形成各像素px321、px322、px323。
[0159]
在使用第四偏转面621的第四扫描sc4中,与第一扫描sc1同样,通过由发光部ld0、ld1射出光束lb-0、lb-1而形成各像素px411、px412、px413,通过由发光部ld2、ld3射出光束lb-2、lb-3而形成各像素px421、px422、px423。
[0160]
在使用第五偏转面621的第五扫描sc5中,与第一扫描sc1同样,通过由发光部ld0、ld1射出光束lb-0、lb-1而形成各像素px511、px512、px513,通过由发光部ld2、ld3射出光束lb-2、lb-3而形成各像素px521、px522、px523。
[0161]
如上所述,在第一~第五扫描sc1~sc5的各扫描中,被选择作为一组对象发光部的各发光部ld0~ld3独自的各随机数更新周期rc0~rc3分别与各扫描周期scc0~scc3一致。在这种情况下,在发光部ld0~ld3中,在通过射出光束lb-0~lb-3沿主扫描方向d1进行一次扫描之后,在经过了扫描周期scc0~scc3而进行下一次扫描的时刻,也同时经过了随机数更新周期rc0~rc3,从而更新随机数序列的分配(参照图13)。据此,当根据从曝光控制部914输出的各发光控制信号lcs0~lcs3进行将各发光部ld0~ld3的发光时间设为校正值的校正处理时,能够维持静电潜像中与随机数序列对应的校正对象的像素位置的不规则性。因此,在光扫描装置23中产生光路歪斜等的情况下等,能够适当地抑制静电潜像中主扫描方向d1上的像素宽度不均等的现象。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