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水浴加热仪的制作方法

2022-02-21 01:45:3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水浴处理辅助用具的领域,尤其是涉及水浴加热仪。


背景技术:

2.在实验的过程中有时需要对药剂进行加热,在对温度要求较高的时候一般采用水浴加热法,通过将试剂加入到试管的内部,进而将试管放置在水浴加热仪的内部,通过水浴加热仪对试管进行升温。
3.由于试管的底端大多是圆弧形结构,很难在水槽的内部稳定放置,现有技术中一般是放置一个置物架,将试管放置在置物架上开设的置物孔的内部进行竖向设置。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现有的水浴加热仪内部的置物架一般为固定的,使得位于置物架上的置物孔的直径也都是确定的,在实验的过程中,由于试管的直径不同,所以现有的水浴加热仪不能很好的对其进行夹持。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便于对不同直径的试管进行夹持,便于操作人员的操作,本技术提供水浴加热仪。
6.本技术提供的水浴加热仪,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水浴加热仪,包括有外壳,还包括有位于外壳内部的第一置物架,所述第一置物架上开设有第一置物孔;所述第一置物架的一侧设置有第二置物架,所述第二置物架上开设有第二置物孔,所述第一置物架和所述第二置物架之间通过连接组件相连。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连接组件将第一置物架和第二置物架相对连接,从而能够将第一置物架和第二置物架放入到外壳的内部进行加热,便于操作人员根据不同直径的试管挑选开设有不同直径的置物孔的置物架,便于对不同直径的试管进行夹持。
9.可选的,所述连接组件包括有固定在所述第二置物架靠近所述第一置物架一侧的第一连接块,所述第一置物架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接块的位置开设有第一连接槽,所述第一连接块位于所述第一连接槽的内部,且所述第一连接块与所述第一置物架相对滑动。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一连接块在第一连接槽的内部相对滑动,进而第一置物架和第二置物架能够相对连接,使得将第一置物架和第二置物架一起放入到外壳的内部。
11.可选的,所述第一置物架靠近所述外壳侧壁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块,所述外壳的侧壁相对于所述第二连接块的位置竖直开设有第二连接槽,所述第二连接块位于所述第二连接槽的内部,且所述第二连接块与所述外壳滑动连接。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第二连接块伸入到第二连接槽的内部,使得第一置物架自外壳的外部滑入到外壳的内部,进而将第一置物架、第二置物架和外壳相对固定,同时能够减少位于外壳内部液体流动造成的第一置物架和第二置物架产生晃动的情况。
13.可选的,所述第一置物架包括有自上而下依次水平设置的第一置物上板、第一置
物中板以及第一置物底板,所述第一置物孔分别将所述第一置物上板和所述第一置物中板完全贯穿,且位于所述第一置物底板上表面相对于所述第一置物孔的位置开设第一置物槽;所述第二置物架包括有自上而下依次水平设置的第二置物上板、第二置物中板以及第二置物底板,所述第二置物孔分别将所述第二置物上板和所述第二置物中板完全贯穿,且位于所述第二置物底板上表面相对于所述第二置物孔的位置开设第二置物槽。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试管放入到第一置物孔的内部,从而试管的底部接触到第一置物槽,通过第一置物上板和第一置物中板对试管进行支撑,使得试管能够竖直设置且相对固定;将试管放入到第二置物孔的内部,从而使得的底部接触到第二置物槽,通过第二置物上板和第二置物中板对试管进行支撑,使得试管能够竖直设置且相对固定。
15.可选的,所述第一置物架的顶端水平开设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槽的内部滑动连接有第一拉手,所述第二置物架的顶端水平开设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滑槽的内部滑动连接有第二拉手,所述外壳相对于所述外壳相对于所述第一拉手的位置开设有第一避让孔,所述第一拉手能够自所述第一避让孔的内部伸出,所述外壳相对于所述第二拉手的位置开设有第二避让孔,所述第二拉手能够自所述第二避让孔的内部伸出。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一拉手在第一滑槽的内部相对滑动,且当第一拉手滑动到第一滑槽背离外壳中心的一端时,第一拉手背离第一滑槽的一端能够自外壳的内部伸出,且放置在外壳的外侧,从而使得第一拉手位于外壳外侧的部分的温度较低,便于操作人员拿起第一拉手;通过第二拉手在第二滑槽的内部相对滑动,且当第二拉手滑动到第二滑槽背离外壳中心的一端时,第二拉手背离第二滑槽的一端能够自外壳的内部伸出,且放置在外壳的外侧,从而使得第二拉手位于外壳外侧的部分的温度较低,便于操作人员拿起第二拉手。
17.可选的,所述第一置物架相对于所述第一滑槽的顶端开设有第一卡固孔,所述第一卡固孔与所述第一滑槽相对连通,所述第二置物架相对于所述第二滑槽的顶端开设有第二卡固孔,所述第二卡固孔与所述第二滑槽相对连通。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第一拉手卡在第一卡固孔的内部,第二拉手卡在第二卡固孔的内部,从而当操作人员拿起第一拉手和第二拉手将第一放置架和第二放置架自外壳的内部取出时,能够减少第一拉手和第二拉手产生偏移的情况。
19.可选的,所述外壳的一侧设置有加热箱,所述加热箱的一端设置有进水管,所述进水管与所述外壳的一侧侧壁相对连通,所述加热箱的另外一端设置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与所述外壳背离所述进水管的一侧侧壁相对连通。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加热箱能够将位于外壳内部的水进行循环加热,通过进水管将外壳内部的水抽入到加热箱的内部,进而加热箱进行加热后通过出水管排回到外壳的内部,能够保持外壳内部的水温的稳定,且使得外壳内部的水能够相对流动,进而使得外壳内部的水温分布更加均匀。
21.可选的,所述外壳相对于出水管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分散壳,所述分散壳与所述出水管相对连通,所述分散壳靠近所述外壳中心的一侧开设有多个分散孔。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出水管能够将加热箱排出的热水流入到分散壳的内部,进而通过分散孔将分散壳内部的热水均匀的流入到外壳的内部,便于外壳内部的温度均匀分布。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通过连接组件将第一置物架和第二置物架相对连接,从而能够将第一置物架和第二置物架放入到外壳的内部进行加热,便于操作人员根据不同直径的试管挑选开设有不同直径的置物孔的置物架,便于对不同直径的试管进行夹持。
25.2.通过第一拉手在第一滑槽的内部相对滑动,且当第一拉手滑动到第一滑槽背离外壳中心的一端时,第一拉手背离第一滑槽的一端能够自外壳的内部伸出,且放置在外壳的外侧,从而使得第一拉手位于外壳外侧的部分的温度较低,便于操作人员拿起第一拉手;通过第二拉手在第二滑槽的内部相对滑动,且当第二拉手滑动到第二滑槽背离外壳中心的一端时,第二拉手背离第二滑槽的一端能够自外壳的内部伸出,且放置在外壳的外侧,从而使得第二拉手位于外壳外侧的部分的温度较低,便于操作人员拿起第二拉手。
26.3.通过设置加热箱能够将位于外壳内部的水进行循环加热,通过进水管将外壳内部的水抽入到加热箱的内部,进而加热箱进行加热后通过出水管排回到外壳的内部,能够保持外壳内部的水温的稳定,且使得外壳内部的水能够相对流动,进而使得外壳内部的水温分布更加均匀。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水浴加热仪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8.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水浴加热仪的第一置物架和第二置物架的结构示意图;
29.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水浴加热仪的第一置物架的第一拉手水平时的结构示意图;
30.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水浴加热仪的第一置物架的第一拉手竖直是的结构示意图;
31.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水浴加热仪的第二置物架的第一拉手水平时的结构示意图;
32.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水浴加热仪的第二置物架的第一拉手竖直是的结构示意图;
33.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水浴加热仪的循环加热结构的示意图。
34.附图标记说明:1、外壳;11、底座;12、封盖;13、第二连接槽;14、第一避让孔;15、第二避让孔;2、第一置物架;21、第一置物上板;211、第一置物孔;212、第一滑槽;213、第一卡固孔;22、第一置物中板;23、第一置物底板;231、第一置物槽;24、第一连接杆;25、第一连接槽;26、第二连接块;27、第一拉手;271、第一固定部;272、第一滑动部;273、第一连接部;3、第二置物架;31、第二置物上板;311、第二置物孔;312、第二滑槽;313、第二卡固孔;32、第二置物中板;33、第二置物底板;331、第二置物槽;34、第二连接杆;35、第一连接块;36、第二拉手;361、第二固定部;362、第二滑动部;363、第二连接部;4、循环加热结构;41、附加壳;42、加热箱;43、进水管;44、出水管;441、加压泵;45、分散壳;451、分散孔。
具体实施方式
35.以下结合附图1-7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6.本技术实施例公开水浴加热仪。参照图1、图2,水浴加热仪包括有外壳1,位于外壳
1的内部设置有用于放置试管的第一置物架2以及第二置物架3,位于外壳1的一侧设置有循环加热结构4,通过循环加热结构4能够对外壳1内部的水温进行加热调节,沿着自第一置物架2到第二置物架3的一侧为外壳1的长度方向。
37.外壳1包括有底座11,底座11为矩形中空且顶端开口的结构,位于底座11的顶端铰接设置有封盖12,从而通过封盖12将底座11的顶端开口封闭。
38.参照图2、图3,第一置物架2包括有位于顶端水平设置的第一置物上板21,位于第一置物上板21的下方水平设置有第一置物中板22,位于第一置物中板22的下方水平设置有第一置物底板23,第一置物上板21、第一置物中板22以及第一置物底板23分别通过位于四角且竖直设置的第一连接杆24相对连接,且第一连接杆24分别与第一置物上板21、第一置物中板22、第一置物底板23固定连接。
39.位于第一置物上板21的上表面竖直开设有多个第一置物孔211,第一置物孔211将第一置物上板21和第一置物中板22完全贯穿。位于第一置物底板23的上表面相对于第一置物孔211的位置开设有第一置物槽231,第一置物槽231为弧形结构。从而通过将试管放置在第一置物孔211的内部,且试管的底端与第一置物槽231相对接触,使得试管能够竖直设置。
40.第二置物架3包括有位于顶端水平设置的第二置物上板31,位于第二置物上板31的下方水平设置有第二置物中板32,位于第二置物中板32的下方水平设置有第二置物底板33,第二置物上板31、第二置物中板32以及第二置物底板33分别通过位于四角且竖直设置的第二连接杆34相对连接,且第二连接杆34分别与第二置物上板31、第二置物中板32、第二置物底板33固定连接。
41.位于第二置物上板31的上表面竖直开设有多个第二置物孔311,第二置物孔311将第二置物上板31和第二置物中板32完全贯穿。位于第二置物底板33的上表面相对于第二置物孔311的位置开设有第二置物槽331,第二置物槽331为弧形结构。从而通过将试管放置在第二置物孔311的内部,且试管的底端与第二置物槽331相对接触,使得试管能够竖直设置。
42.位于第二置物架3靠近第一置物架2的一侧侧壁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块35,第一连接块35的顶壁和底壁倾斜设置,且沿着自靠近第二置物架3的一侧到靠近第一置物架2的一侧逐渐朝向相对背离的一侧张开。
43.位于第一置物架2相对于第一连接块35的位置水平开设有第一连接槽25,第一连接槽25的竖直投影与第一连接块35的竖直投影相同。第一连接块35位于第一连接槽25的内部,且第一连接块35与第一置物架2之间相对滑动连接。
44.从而通过第一连接块35在第一连接槽25的内部相对滑动,进而能够根据不同直径的试管来更换相对不同的孔径的第一置物架2和第二置物架3进行拼接,便于操作。
45.位于第一置物架2背离第二置物架3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块26,位于外壳1的内侧侧壁相对于第二连接块26的位置竖直开设有第二连接槽13,第二连接块26位于第二连接槽13的内部,且第二连接块26与外壳1之间滑动连接。
46.参照图3、图4,位于第一置物上板21的内部水平开设有第一滑槽212,第一滑槽212沿着外壳1的长度方向开设,位于第一滑槽212的内部滑动连接有第一拉手27,第一拉手27包括有沿着外壳1长度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固定部271,位于第一固定部271靠近第一滑槽212的一端沿着外壳1的宽度方向设置有第一滑动部272,第一滑动部272与第一固定部271固定连接,第一滑动部272位于第一滑槽212的内部且与第一置物顶板之间滑动连接。位于
第一固定部271背离第一滑动部272的一端沿着外壳1的宽度方向设置有第一连接部273,第一连接部273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一固定部271固定连接。
47.参照图1、图3,位于底座11相对于第一拉手27的一侧侧壁开设有第一避让孔14,第一避让孔14将底座11和第一置物上板21靠近第一避让孔14的一侧侧壁贯穿,当第一拉手27水平设置时,第一固定部271自第一避让孔14的内部穿过,使得第一连接部273位于外壳1的外侧。
48.参照图3、图4,第一置物上板21位于第一滑槽212背离第一避让孔14的一端的顶壁开设有第一卡固孔213,第一卡固孔213与第一滑槽212相对连通,且第一滑动部272能够进入到第一卡固孔213的内部。
49.参照图5、图6,位于第二置物上板31的内部水平开设有第二滑槽312,第二滑槽312沿着外壳1的长度方向开设,位于第二滑槽312的内部滑动连接有第二拉手36,第二拉手36包括有沿着外壳1长度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二固定部361,位于第二固定部361靠近第二滑槽312的一端沿着外壳1的宽度方向设置有第二滑动部362,第二滑动部362位于第二滑槽312的内部且与第二置物上板31之间滑动连接。位于第二固定部361背离第二滑动部362的一端沿着外壳1的宽度方向设置有第二连接部363,第二连接部363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二固定部361固定连接。
50.参照图1、图5,位于底座11相对于第二拉手36的一侧侧壁开设有第二避让孔15,第二避让孔15将底座11和第二置物上板31靠近第二避让孔15的一侧侧壁贯穿,当第二拉手36水平设置时,第二固定部361自第二避让孔15的内部穿过,使得第二连接部363位于外壳1的外侧。
51.参照图5、图6,第二置物上板31位于第二滑槽312背离第二避让孔15的一端的顶壁开设有第二卡固孔313,第二卡固孔313与第二滑槽312相对连通,且第二滑动部362能够进入到第二卡固孔313的内部。
52.参照图1、图7,循环加热结构4包括有位于底座11沿着长度方向的一端固定连接的附加壳41,位于附加壳41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加热箱42,加热箱42的一端固定连通有进水管43,进水管43与外壳1的侧壁相对连通。位于加热箱42背离进水管43的一侧侧壁固定连通有出水管44,出水管44与外壳1的侧壁相对连通。位于出水管44上固定设置有加压泵441,通过加压泵441能够将位于加热箱42内部的水自出水管44排入到外壳1的内部。
53.位于外壳1的内部靠近出水管44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分散壳45,分散壳45与出水管44相对连通,使得出水管44排出的水能够进入到分散壳45的内部。位于分散壳45靠近外壳1中心的一侧开设有多个分散孔451,从而使得位于分散壳45内部的水能够自分散孔451均匀的进入到外壳1的内部。
54.本技术实施例水浴加热仪的实施原理为:通过将第一连接块35伸入到第一连接槽25的内部,从而将第一置物架2和第二置物架3相对固定,进而将第二连接块26伸入到第二连接槽13的内部,从而将第一置物架2与外壳1相对固定,从而能够根据试管的直径不同进行更换。
55.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