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车辆内衬用的检具的制作方法

2022-02-21 01:18:3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辆内衬用的检具。


背景技术:

2.现有部分的车辆内衬用的检具,无法的对不同的车辆内衬进行捶打,无法检测车辆内衬的抗压性,使得车辆内衬后期的缓冲效果无法的到进一步的验证,工作人员无法及时的纠正车辆内衬上的缺陷,从而降低了车辆行驶时的安全性,且无法快速的对车辆内衬进行固定,使得车辆内衬在检测的过程中容易发生偏移的情况,导致车辆内衬检测时的稳定性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提供一种车辆内衬用的检具,能够解决无法检测车辆内衬的抗压性和无法快速的对车辆内衬进行固定的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车辆内衬用的检具,包括弓形板、检测机构和固定机构,所述弓形板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支撑板;
5.所述检测机构位于弓形板的顶部,检测机构包括驱动组件和捶打组件,驱动组件可驱动捶打组件相对于弓形板竖向移动;
6.所述固定机构位于弓形板的内部,固定机构相对于弓形板竖向移动。
7.优选的,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电机、转动杆、凸轮和铰接板,支撑板的前侧与转动杆的一端转动安装,支撑板的后侧与电机的前侧固定安装,电机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延伸至支撑板的前侧并与转动杆的一端固定连接,凸轮固定套设于转动杆的外壁,凸轮的后侧与铰接板的前侧铰接安装;
8.所述捶打组件包括连接杆、伸缩弹簧和捶打块,铰接板的底部通过铰接件与连接杆的一端固定连接,弓形板的顶部开设有圆口,连接杆的一端穿过圆口并与捶打块的顶部固定连接,伸缩弹簧套设于连接杆的外壁,能够快速的对不同的车辆内衬进行捶打,从而检测车辆内衬的抗压性,然后工作人员对不同的车辆内衬破损程度进行测量登记,便于后期对不同的车辆内衬进行技术上的改正。
9.优选的,所述伸缩弹簧的一端与弓形板的内侧顶部固定连接,伸缩弹簧的另一端与捶打块的顶部固定连接,减少捶打的力度,避免捶打过度造成车辆内衬破损过大不便于工作人员测量。
10.优选的,所述固定机构包括螺纹杆、限位板和缓冲板,限位板和缓冲板的数量有两组,螺纹杆的另一端固定与限位板的顶部固定连接,限位板的底部与两组缓冲板的顶部铰接安装,另一组限位板的顶部与两组缓冲板的底部铰接安装且另一组限位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橡胶颗粒,能够快速的对车辆内衬进行固定,帮助工作人员减少固定的时间,提高车辆内衬的检测效率,提高车辆内衬检测时的稳定性。
11.优选的,所述弓形板的顶部开设有与螺纹杆相匹配的螺纹槽,螺纹杆与弓形板螺纹安装且螺纹杆的一端穿过螺纹槽并固定连接有转动把手,便于工作人员用手转动转动把手,转动把手带动螺纹杆进行转动。
12.优选的,所述缓冲板后侧和另一组缓冲板的前侧均开设有滑槽,两组滑槽的内部均滑动安装有滑块且滑块的后侧与另一组滑块的前侧铰接安装,两组缓冲板滑动安装,能够在对车辆内衬固定时进行缓冲,避免固定时对车辆内衬造成损坏,影响检测结果。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4.(1)、该车辆内衬用的检具,通过电机、转动杆、凸轮、铰接板、连接杆、伸缩弹簧和捶打块的配合使用,能够快速的对不同的车辆内衬进行捶打,从而检测车辆内衬的抗压性,然后工作人员对不同的车辆内衬破损程度进行测量登记,便于后期对不同的车辆内衬进行技术上的改正,从而提高车辆内衬后期的使用质量,提高车辆内衬后期的缓冲效果,进一步提高车辆行驶时的安全性。
15.(2)、该车辆内衬用的检具,通过螺纹杆、限位板、缓冲板、滑槽和滑块的配合使用,能够快速的对车辆内衬进行固定,帮助工作人员减少固定的时间,提高车辆内衬的检测效率,提高车辆内衬检测时的稳定性,减少车辆内衬在检测的过程中发生偏移的情况,提高车辆内衬捶打时的准确性,提高了车辆内衬后期检测数据的准确性。
附图说明
16.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a部放大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缓冲板正视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图。
21.附图标记:弓形板1、支撑板2、检测机构3、驱动组件31、电机311、转动杆312、凸轮313、铰接板314、捶打组件32、连接杆321、伸缩弹簧322、捶打块323,固定机构4、螺纹杆401、限位板402、缓冲板403、滑槽404、滑块405。
具体实施方式
22.本部分将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在附图中示出,附图的作用在于用图形补充说明书文字部分的描述,使人能够直观地、形象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每个技术特征和整体技术方案,但其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23.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
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25.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6.实施例一:
27.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车辆内衬用的检具,包括弓形板1、检测机构3和固定机构4,弓形板1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支撑板2,检测机构3位于弓形板1的顶部,检测机构3包括驱动组件31和捶打组件32,驱动组件31可驱动捶打组件32相对于弓形板1竖向移动,固定机构4位于弓形板1的内部,固定机构4相对于弓形板1竖向移动。
28.实施例二:
29.请参阅图1-4,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驱动组件31包括电机311、转动杆312、凸轮313和铰接板314,支撑板2的前侧与转动杆312的一端转动安装,支撑板2的后侧与电机311的前侧固定安装,电机311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延伸至支撑板2的前侧并与转动杆312的一端固定连接,凸轮313固定套设于转动杆312的外壁,凸轮313的后侧与铰接板314的前侧铰接安装,捶打组件32包括连接杆321、伸缩弹簧322和捶打块323,铰接板314的底部通过铰接件与连接杆321的一端固定连接,弓形板1的顶部开设有圆口,连接杆321的一端穿过圆口并与捶打块323的顶部固定连接,伸缩弹簧322套设于连接杆321的外壁,控制电机311启动,电机311的联轴器带动转动杆312进行转动,转动杆312带动凸轮313进行转动,凸轮313带动铰接板314进行竖向运动,铰接板314带动连接杆321进行竖向运动,连接杆321带动捶打块323进行竖向运动,捶打块323对车辆内衬进行捶打检测,能够快速的对不同的车辆内衬进行捶打,从而检测车辆内衬的抗压性,然后工作人员对不同的车辆内衬破损程度进行测量登记,便于后期对不同的车辆内衬进行技术上的改正,从而提高车辆内衬后期的使用质量,提高车辆内衬后期的缓冲效果,进一步提高车辆行驶时的安全性。
30.进一步的,伸缩弹簧322的一端与弓形板1的内侧顶部固定连接,伸缩弹簧322的另一端与捶打块323的顶部固定连接。
31.更进一步的,固定机构4包括螺纹杆401、限位板402和缓冲板403,限位板402和缓冲板403的数量有两组,螺纹杆401的另一端固定与限位板402的顶部固定连接,限位板402的底部与两组缓冲板403的顶部铰接安装,另一组限位板402的顶部与两组缓冲板403的底部铰接安装且另一组限位板402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橡胶颗粒,工作人员用手转动转动把手,转动把手带动螺纹杆401进行转动,螺纹杆401转动的同时并向下运动,螺纹杆401带动限位板402转动的同时并向下运动,直到橡胶颗粒与车辆内衬相接触,从而对车辆内衬进行固定,帮助工作人员减少固定的时间,提高车辆内衬的检测效率,提高车辆内衬检测时的稳定性,减少车辆内衬在检测的过程中发生偏移的情况,提高车辆内衬捶打时的准确性,提高了车辆内衬后期检测数据的准确性。
32.再进一步的,弓形板1的顶部开设有与螺纹杆401相匹配的螺纹槽,螺纹杆401与弓形板1螺纹安装且螺纹杆401的一端穿过螺纹槽并固定连接有转动把手。
33.其次,缓冲板403后侧和另一组缓冲板403的前侧均开设有滑槽404,两组滑槽404的内部均滑动安装有滑块405且滑块405的后侧与另一组滑块405的前侧铰接安装,两组缓冲板403滑动安装。
34.工作原理:将车辆内衬放置在弓形板1的内侧底部,然后工作人员用手转动转动把手,转动把手带动螺纹杆401进行转动,螺纹杆401转动的同时并向下运动,螺纹杆401带动限位板402转动的同时并向下运动,直到橡胶颗粒与车辆内衬相接触,从而对车辆内衬进行固定,然后控制电机311启动,电机311的联轴器带动转动杆312进行转动,转动杆312带动凸轮313进行转动,凸轮313带动铰接板314进行竖向运动,铰接板314带动连接杆321进行竖向运动,连接杆321带动捶打块323进行竖向运动,捶打块323对车辆内衬进行捶打检测。
35.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所述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