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散热装置以及美容仪的制作方法

2022-02-21 00:24:0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美容仪器领域,尤其是一种散热装置以及美容仪。


背景技术:

2.目前市面上的脱毛仪或带脉冲光源的美容仪,其内部的散热器与风扇分开设置,这种散热较慢,降温效果不佳,影响脱毛效率和脱毛效果,散热组件占用较大空间,使脱毛仪或美容仪体积大。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散热装置以及美容仪,解决现有美容仪的散热装置散热效率低,体积大等问题。
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5.一种散热装置,包括风扇以及散热器,所述散热器的一侧插接于所述风扇内形成整体结构,散热器的散热风道形成风扇的出风风道;所述散热器设置有导热件,导热件用于连接待散热件,将待散热件的热量传导至所述散热器由散热器进行散热;通过所述风扇吸入冷风且输出至作为风扇的出风风道的所述散热器的散热风道,从而实现散热器散热。
6.进一步地,所述风扇包括风扇壳体以及风扇壳体内的旋转扇叶;所述风扇壳体的一侧形成缺口,所述散热器的一侧插接于风扇的缺口内,所述散热器的散热风道形成旋转扇叶的出风风道;所述散热器的散热风道与风扇内部的旋转扇叶的出风方向一致且贯通。
7.进一步地,所述散热器为鳍片式散热器,鳍片式散热器与风扇结构上相适配,贴合风扇设置;所述鳍片式散热器包括多层鳍片以及所述导热件;导热件与所述多层鳍片通过一体成型工艺形成一体式散热器结构;或者,导热件与多层鳍片通过焊接形成的一体式散热器结构;或者,导热件与多层鳍片组装成散热器的整体结构。
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热件与多层鳍片贴合,紧密接触,以快速传导热量至所述多层鳍片;多层鳍片的各层鳍片之间的间隔或连接槽形成所述风扇的出风风道;所述多层鳍片的各层鳍片的一侧焊接或一体连接于所述导热件;或者所述多层鳍片的各层鳍片在所述出风风道的两侧或一侧封闭地连接形成侧壁,从而使所述出风风道形成管道式通道;所述侧壁与所述导热件之间紧密接触。
9.在一些实施例中,散热器的一侧与风扇的出风缺口相互嵌套地设置,卡紧设置,散热器沿风道的一端用于与外部出风口连通;导热件与多层鳍片通过一体拉伸工艺或一体压铸工艺制成一体式结构的散热器;所述导热件和多层鳍片或铝材或铜制成。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散热器上形成有卡槽,缺口处的风扇壳体边沿形成凸边,所述多层鳍片插入风扇的缺口内,风扇壳体边沿的凸边沿卡槽插入并卡紧配合;多层鳍片内侧面形成的弧形表面,插入所述风扇的缺口内,与风扇内部的旋转扇叶的旋转圆弧形状相适配;所述多层鳍片的上层和下层鳍片在所述风扇的缺口处分别与风扇壳体的顶壁和底壁贴合;或者,所述多层鳍片的上层和下层鳍片在所述风扇的缺口处分别与风扇壳体的顶壁
和底壁弧形对接;所述多层鳍片的各层厚度为0.2-0.5cm。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风扇顶部设置有风扇进风口,与外部进风口连通,以从外部吸入冷风;所述风扇的出风风道与外部出风口连通,以排出热风;所述散热装置用于美容仪内部的光源组件和/或制冷片散热,其中:用作光组件散热时,所述导热件包括底面以及杯罩,所述底面与多层鳍片的一侧紧密贴合或者为一体结构,所述杯罩包覆于光源组件的反光杯外,相互贴合或贴近; 用作制冷片散热时,所述导热件与热管表面紧密贴合。
12.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美容仪,包括壳体以及壳体内部的光源组件、电源单元以及控制电路板;壳体上设置有若干个外部进风口和外部出风口;电源单元给光源组件供电,控制电路板控制光源组件产生脉冲光而执行脱毛处理或美容处理;所述美容仪还包括如上所述的散热装置;所述散热装置用于美容仪的光源组件和/或制冷片散热。
13.进一步地,所述光源组件包括脉冲灯管以及安装脉冲灯管的反光杯,所述散热器包括多层鳍片以及导热件,所述导热件包括底面以及杯罩,所述杯罩包覆于光源组件的反光杯外,相互贴合或贴近;所述美容仪为脱毛仪。
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美容仪还包括制冷片,制冷片连接热管,热管与所述导热件的一侧紧密贴合,将制冷片产生的热量传导至所述导热件;所述导热件的另一侧与多层鳍片紧密贴合;或者,所述热管的另一端连接于制冷片的风冷散热器,将制冷片产生的热量传导至制冷片的风冷散热器;所述制冷片的风冷散热器与外部进风口之间气路连通,且与散热装置的风扇进风口之间气路连通。
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6.本实用新型的散热装置采用风扇与散热器一体式设计,用散热器来构成风扇的风道,使导热件散热的速度更快,导热距离更短,有效提高了散热的效率。
17.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18.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美容仪的立体图。
19.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美容仪的爆炸图。
20.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散热装置的示意图。
21.图4是本实用新型散热装置一种实施例的立体图,其中,图4(a)和图4(b)为不同视角的立体图。
22.图5是本实用新型散热装置另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5(a)为立体图,图5(b)为爆炸图。
23.图6-8是本实用新型不同例子的散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6(a)、7(a)、8(a)为组装示意图,图6(b)、7(b)、8(b)为组装后的立体图。
24.图9-11是本实用新型不同例子的散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9 (a)、10(a)、11(a)为组装示意图,图9(b)、10(b)、11(b)为组装后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25.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6.参照图3-11,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散热装置1,包括散热器100以及风扇11。散热器100设置有导热件12,导热件12与发热件即待散热件连接,快速地将发热件产生的热量传导至散热器100进行散热。风扇11跟散热器100组装成一体式,散热器100构成风扇11的风道15,散热的速度更快,导热距离更短,有效提高了散热的效率。
27.本实施例中,风扇11包括风扇壳体以及壳体内部的旋转扇叶。风扇11的壳体上形成出风缺口110。本实施例中,风扇的出风缺口110设置在风扇壳体的一侧,与风扇11内部的旋转扇叶的出风方向一致且贯通。风扇11顶部为风扇进风口,用于与外部进风口贯通,从外部吸入冷风,进行风冷。
28.散热器100组装于风扇的出风缺口110处,在风扇的出风缺口110内卡紧配合,可进一步设置紧固结构,使散热器100在风扇的出风缺口110内紧固安装。散热器100与风扇的出风缺口110(或缺口处的风扇壳体)之间的紧固配合可以通过卡槽配合结构、紧固件、涨紧配合结构或其他紧固结构,也可以是焊接或者为一体成型的不可分结构;从而形成散热器与风扇的一体式散热装置。具体实施例中,散热器100的一端与风扇的出风缺口110相互嵌套地设置;较佳地,卡紧贴合地设置,散热器100的散热风道形成风扇的出风风道15;散热器100的沿风道的另一端用于与外部出风口66连通。
29.散热器100为鳍片式散热器,鳍片式散热器100与风扇11结构上相适配,贴合风扇11设置。具体地,鳍片式散热器100与风扇壳体在出风缺口110贴合,内侧靠近风扇叶片,由散热器100限定风扇的风道15,加快散热的速度,缩短导热的距离。鳍片式散热器100的各层鳍片之间的间隔或连接槽形成风道15,即作为风扇的风道。
30.鳍片式散热器100包括多层鳍片10以及导热件12,导热件12与多层鳍片10为一体成型的整体不可分结构,或者是焊接为一体结构,又或者是导热件12与多层鳍片10组装成整体结构。导热件12与多层鳍片10贴合,紧密接触,以最快地将热量传导至多层鳍片10。多层鳍片10的各层鳍片之间的间隔(图6-11)或连接槽(未图示)形成风道15。多层鳍片10的内侧形状与风扇的出风缺口110形状配适配,贴合所述风扇的出风缺口110。多层鳍片10的内侧形成弧形,即多层鳍片10的一端(或内侧)嵌套出风缺口110上且形成弧形面,与风扇内部的旋转扇叶末端或其旋转面相适配,与风扇的扇叶末端贴近,多层鳍片10之间的间隔形成风扇扇叶的出风风道15。多层鳍片10的上层和下层鳍片10在出风缺口110处分别与风扇壳体的顶壁和底壁贴合。
31.作为一种实施例,参照图5-7,在出风缺口110处,风扇壳体的边沿形成上下相对突出的凸边111,相应地,鳍片式散热器100上设置有卡槽16。多层鳍片10的一端(或内侧)插入出风缺口110内时,通过所述凸边111卡入所述卡槽16,从而使多层鳍片10与风扇的出风缺口110之间卡紧且限位地配合。多层鳍片10的上层和下层鳍片在出风缺口110处分别与风扇壳体的顶壁和底壁贴合且卡紧,多层鳍片10的各层鳍片之间的间隔形成风道15。
32.作为另一种实施例,参照图8和图11,多层鳍片10的内侧形成的弧形角度增大,例如弧形角为90度以上,多层鳍片10在嵌套出风缺口110的一端(或内侧)形成的弧形面,与风扇的扇叶末端或其旋转面相适配,多层鳍片10的一端(或内侧)嵌套于出风缺口110内与风扇的扇叶末端贴近,多层鳍片10的上层和下层鳍片在出风缺口110处分别与风扇壳体的顶壁和底壁弧形对接,并将多层鳍片10卡紧地插入在出风缺口110内。多层鳍片10的各层鳍片之间的间隔形成风道15,用作风扇的排风风道。
33.多层鳍片10的包括一组平行鳍片,一端(即插接端)或一侧(即内侧面)插入风扇壳体的出风缺口110内,另一端连接外部的出风口,两端之间由出风通道连通,出风通道为各层鳍片之间间隔或连接槽。各层鳍片的插接端或内侧形为弧形,多层鳍片10的插接端或内侧面形成的弧形表面与风扇11内部的旋转扇叶末端贴近,且与扇叶的旋转圆弧形状相适配。多层鳍片10的各层鳍片之间的间隔或连接槽形成的通道作为风扇11的出风风道15,旋转扇叶排出的风沿多层鳍片10的风道15排出。
34.参照图5-11,在多种实施例中,多层鳍片10整体为l形或c形,各层对齐的一端连接外部出风口66(图1-2),内侧形成弧形配合面,与风扇11内部的旋转扇叶末端及圆弧旋转轨迹相适配,且形成与风扇11内部的旋转扇叶的出风通道。
35.多层鳍片10的鳍片的厚度可以选用0.2-0.5cm,可通过增加鳍片的片数或面积,从而增大散热面,提高散热效果。结合图9-11,多层鳍片10通过增加鳍片片数,鳍片长度加长,相应地,散热效率提高。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多层鳍片10的风道15的两侧或一侧封闭地连接形成侧壁,从而使风道15形成管道式,方向性更强,气体排出速度更快。在其他实施例中,多层鳍片10的风道的一侧封闭地连接,参照图5和图8。
36.在一些实施例中,多层鳍片10可以是一体式拉铝或一体式压铸铝件。进一步地,多层鳍片10与导热件12可以是一体式拉铝或一体式压铸铝件,将导热件12与多层鳍片10通过一体拉伸工艺或一体压铸工艺制成一体式结构的散热器100。如图6-9,这种一体成型工艺对应获得的一体式散热器100,成本更低,组装更方便。图9-11中,多层鳍片10是一体式拉铝或一体式压铸铝件,可使各层鳍片更薄,叠层更多,各层鳍片的一侧或两侧封闭连接,形成管道式风道,多层鳍片10的一侧封闭连接形成连接侧壁,与导热件12的底面120适配,紧密贴合。多层鳍片10及导热件12由高导热材料制成,例如由铝或铜制成。
37.在其他实施例中,多层鳍片10的连接侧壁与导热件12的底面120之间焊接成整体结构,即多层鳍片10与导热件12之间焊接形成一体式散热器100。
38.在具体实施例中,多层鳍片10的连接侧壁面积可以大于、等于或小于导热件12的底面120。图9-11所示实例中,多层鳍片10的连接侧壁与导热件12的底面120的宽度一致,二者的长度可以是大于或小于,也可以相等。本实施例中,多层鳍片10的连接侧壁和导热件12的底面120为平面或平板,相互贴合,紧密接触。较佳地,多层鳍片10的连接侧壁的区域尺寸不小于导热件12的底面120,以使导热件12的热量及时传导到多层鳍片10。
39.导热件12位于多层鳍片10的一侧(或外侧),焊接或一体成型(也可以是组装)成一体式说散热器100,各层鳍片的一侧(或外侧)与导热件12的底面120之间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导热件12的底面120的上下边沿各形成一条卡槽16,多层鳍片10插入风扇出风缺口110内,出风缺口110的边沿形成的凸边111沿卡槽16插入并卡紧配合。卡槽16/凸边111也可只设置于上下边沿之一。
40.多层鳍片10插入出风缺口110,导热件12位于风扇外部,以便与发热件连接。
41.导热件12与发热件的结构相适配,用于将发热件的热量快速传导至多层鳍片10。本实施例中,散热装置1用于给美容仪内部的光源组件散热,导热件12与光源的反光杯相适配,作为反光杯的散热件时,包括底面120以及杯罩121;底面120为平面,杯罩121与反光杯形状一致,例如为半圆形或弧形表面,与反光杯的外表面贴近或贴合紧密,将反光杯的热量及时传导至导热件12上进行散热。导热件12由高导热材料制成,如铝材或铜。
42.参照图1-2,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美容仪1000,包括壳体6以及壳体6内的光源组件3、散热装置1、电源单元4以及控制电路板5。作为一种实施例,美容仪1000还包括制冷组件2,用于给美容仪的工作头部制冷,工作头部为美容仪1000的前端;前端面为工作面,与皮肤接触,制冷组件2给前端面制冷,从而给接触的皮肤进行预冷或形成冰敷效果。散热装置1的风扇11与控制电路板5电连接,由控制电路板5控制风扇工作。控制电路板5与光源组件3、电源单元4电连接以控制光源产生脉冲光。电源单元4用于给光源组件3供电。美容仪1000可具备脱毛功能,工作头部安装有制冷片20作为工作面,制冷组件2给制冷片20制冷。控制电路板5控制光源组件3工作以产生脉冲光,脉冲光穿透所述工作面进行脱毛处理或其他美容处理,壳体6上设置有进风口60(即外部进风口)以及出风口(即外部出风口)66。美容仪1000还可设置有电源线和/或充电接口,以与外部电源连接。
43.在一些实施例中,美容仪1000是一种脱毛仪,内部采用脉冲光源。
44.光源组件3包括光源30以及光源外罩设的反光杯31。光源30可产生脉冲光,电源单元4可以是电容电池,给光源供电,脉冲光由光源组件发出传输至工作头部作用于皮肤表面,从而进行烧蚀脱毛。本实施例中,光源组件3工作产生的热量由散热装置1进行散热。反光杯31为导热材料制成,光源30产生的热量传导到反光杯31快速传导至散热装置1的导热件12,由导热件12快速传导至多层鳍片10,由风扇11自外部进风口60吸入冷风后经多层鳍片10的风道15,带走热量实现散热。光源30可采用灯管。电源单元4可以采用电容电源,也可采用电源转换模块。
45.外部进风口60、风扇11、鳍片式散热器100的风道15及外部出风口66之间气路连通形成散热风道。通过启动风扇工作,进风口60吸入冷风由风扇11将风排出至鳍片式散热器100的风道15,对多层鳍片10快速散热,从而对导热件12连接的发热件(如光源组件3)进行散热。风道15内的热风由出风口66排出外部。
46.具体地,散热装置1的导热件12罩设在光源组件的反光杯31外部,即导热件12的杯罩121罩设于光源的反光杯31外。导热件12由高导热材质制成,与反光杯31外形相适配,贴合地包覆在反光杯31的背面,反光杯31与导热件12之间可贴或涂有导热硅脂,从而将反光杯31的热量快速导入到导热件12上。通过导热件12将热量快速传导至多层鳍片10,由风扇11吸入冷风后输送至出风风道15,对多层鳍片10进行快速散热。
47.散热装置1的风扇11的顶部的进风口边沿设置有连接密封件8。以防止侧向漏风。
48.制冷组件2主要用作半导体制冷片20的散热,包括热管21、与热管连接的散热器23,热管21与制冷片20连接,从而将制冷片20产生的热量传导至制冷组件2进行散热。作为一种实施例,制冷组件2与散热装置1共用风扇11。制冷组件2的散热器23安装于散热装置1的风扇11顶部的进风口上方,散热器23的进风通道与外部进风口60贯通。进风口60、制冷片的散热器23的散热风道、风扇11、鳍片式散热器100的风道15及外部出风口66之间气路连通形成散热风道。通过启动风扇工作,进风口60吸入冷风经散热器23的风道,由风扇11将风排出至鳍片式散热器100的风道15,对多层鳍片10进行快速散热,从而给导热件12连接的发热件(光源组件3)进行快速散热,最后将热风由出风口66排出美容仪壳体的外部。
49.可以理解,制冷组件2与散热装置1共用风扇11进行风冷,也可以不共用风扇11,各自散热。
50.工作头部安装的制冷片20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适用的制冷片同时作为脱毛工作
面,由制冷组件2对制冷片进行制冷。在一些实施例中,工作头部内安装的制冷片20可以是半导体制冷片,用半导体制冷片给工作面制冷从而形成制冷面进行工作。作为一种较佳实施例,美容仪的工作头部直接采用半导体制冷片20的冷面作为工作面。半导体制冷片20采用透明晶体直接作为冷面且同时用作与皮肤接触面的脱毛工作面。热管21与所述半导体制冷片20的热面连接,从而将半导体制冷片20的热量自热面12传导至制冷组件2进行散热。
51.壳体6包括相上壳61和下壳62(上下方位相对而言,此处仅为描述方便),还包括工作头部壳体63。进风口60可以是一个、多个、一组或多组,可以设置于壳体6上不同位置,根据散热器所在位置进行分布。出风口66可以是一个、多个、一组或多组,可以设置于壳体6上不同位置。进风口或出风口也可以是壳体6上的间隙或间隔形成。
52.在一些实施例中,上壳61和/或下壳62上对应散热装置1的风扇进风口的位置开设有一个或多个进风口(外部进风口)60。进风口60与风扇11的气路连通,用于从外部向内吸入冷风(冷空气)对,经风扇11输送至的风道15,对多层鳍片10快速散热,从而对光源组件3和/或制冷片20进行散热。
53.在一些实施例中,下壳62设置有开孔69,散热器23或风扇11的进风口位于开孔后方位置;开孔69外侧盖设有挡板64,挡板64扣合于下壳的开孔69上。挡板上开设的通孔作为外部进风口60,通孔可以是一组或多组密集排列,用于将外部环境与壳体内部气路连通,具体是与散热器或风扇的风道连通,用于将环境冷风吸入散热器表面或风扇的进风口内以进行风冷散热。
54.挡板64的边沿与下壳开孔69的边沿之间的间隙可用作出风口66和侧向进风口,出风口66与鳍片式散热器100的风道15的末端连接,侧向进风口用于对散热器或风扇形成侧向进风。也可以壳体6的其他位置设置出风口66,与散热装置1的出风口连通。
55.上壳61装配有按键或按键板。上壳61的内侧安装所述控制电路板5。
56.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光源组件3安装于光源支架7上,光源支架7安装于壳体6内且位于工作头部的后方,工作头部与光源支架7之间由镜面罩71连接,光源组件3产生的脉冲光通过镜面罩71内传输至工作头部进行脱毛处理或美容处理。
57.光源组件3和镜面罩71安装于光源支架7,在光源组件3和镜面罩71外部周边还分别套装有垫片73,用于安装固定且防止漏光。
58.本实用新型的光源组件的散热方式采用散热装置1进行散热,提高散热效率。在其他实施例中,制冷片20也可采用散热装置1进行散热,热管21连接于制冷片20与散热器100之间。作为一种实施例,导热件12一侧可连接热管21,另一侧连接多层鳍片10的外侧,多层鳍片10的内侧插入风扇11的出风口110内部。风扇11顶部的进风口与外部进风口60连通吸入冷风,经旋转扇叶排出至鳍片散热器100的风道15内,对鳍片进行快速散热。制冷片20的产生的热量经热管21快速传导至导热件12,导热件12设置于鳍片散热器100的风道15的一侧(外侧),并快速地将热量传导至各层鳍片进行快速散热。鳍片散热器100的风道15内的风带走各层鳍片的热量,经外部出风口66排出。散热装置1用于给制冷片散热时,导热件可以是平板或环形或其他合适结构,一侧与热管一端的表面紧密贴合,另一侧与多层鳍片10形成一体结构,且相互贴合。
59.本实用新型的散热装置1,其风扇11的出风口110为风扇壳体的缺口,利用散热器100贴合且形成风扇的风道15,加快散热的速度,缩短导热的距离,减小空间且提高散热效
率。散热装置1可用于美容仪(脱毛仪)的光源组件散热,也可用于制冷片的散热,组装方便。
60.前述实施例中,冷风或热风是相对而言,可参照由出风口66排出的气体温度而言,或者是相对于进行散热工作的前后气体温度而言,例如冷风温度也可能高于室温,不以人体感知“热”或“冷”的状态而言。“冷风”可理解为气体温度相对较低,“热风”可以理解为气体温度相对较高。
61.在一些实施例中,美容仪1000可配置多个滤光片供选择使用,不同滤光片的滤光波段可设置为不同,以获得不同波段的出射光,对应获得不同的美容功效。
62.在一些实施例中,滤光片的出射光(经滤光片滤光后的光波)波长可以是:510nm-1200nm、530nm-1200nm、560nm-1200nm、590nm-1200nm、610nm-1200nm、640nm-1200nm、645-750nm。
63.具有脱毛功能的美容仪1000使用的滤光片的光波波长较佳地在610nm以上,例如使用610-1200nm范围的滤光片,使波长大于610nm的光光波透射出工作面。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使用至少一个滤光片的光波为645-750nm,即为双波段滤光,滤去645nm以下以及750nm以上的光波,出射光的波长为645-750nm。
64.滤光片的波长与美容仪的美容功效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
65.430-1200nm的滤光片,可用于治疗炎性痤疮;
66.480-1200nm的滤光片,可用于治疗痤疮和血管性病变;
67.530-1200nm的滤光片,可用于治疗血管性(表浅细小血管)和色素性病变;
68.560-1200nm的滤光片,可用于去皱,治疗色素性和血管性病变(深粗的血管);
69.640-1200nm的滤光片,可用于脱毛、嫩肤、深部去红;
70.690-1200nm的滤光片,可用于脱毛、深部去红等。
71.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72.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范围限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