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用于冷却管的差压测试平台的制作方法

2022-02-21 00:03:1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新能源汽车冷却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冷却管的差压测试平台。


背景技术:

2.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汽车冷却管作为新能源汽车上的重要零部件,用于输送冷却液对电机或燃料电池进行冷却。常见的冷却管设置成管首为进口,管尾为出口的结构,现出现了一些新型冷却管,具有单管形成独立循环的u型结构,该新型的冷却管在生产结束后需要对其流阻进行检测,流阻是指冷却液沿该冷却管流动所受到的阻力大小,流经冷却管进口和出口压差的大小是衡量冷却管流阻的一个重要参数,压差越小,冷却液沿冷却管流动越顺畅,冷却管的散热效果越好。然而,现有技术缺乏一种对上述冷却管进行有效检测的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3.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对上述新型冷却管进行有效固定、便捷式压差检测的测试平台,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4.一种用于冷却管的差压测试平台,包括箱体,还包括:
5.测试夹具,所述测试夹具水平设置在箱体内壁用于固定冷却管,且该测试夹具上设有用于测量冷却管进、出口端液压的压力传感器;以及
6.冷却液循环系统,所述冷却液循环系统设置在箱体内部,其出液端与冷却管进口相连,进液端与冷却管出口相连。
7.优选的,所述冷却液循环系统包括水箱、设置在水箱内部的温度调节机构、通过连接管与水箱输出端相连的流量调节机构、设置在流量调节机构输出端用于同冷却管进口相连的输出管以及设置在水箱输入端用于冷却液回流的回流管。
8.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9.1.本实用新型中,利用测试夹具对冷却管进行固定,冷却液循环系统中的冷却液经出液端进入到冷却管内,并经冷却管出口排出至冷却液循环系统出液端,实现沿该冷却管的循环流动,而设置在测试夹具上的压力传感器可对冷却管进、出口的液压进行测量,从而可计算出流经该冷却管的压差,通过该计算出的压差得出冷却管的流阻,以对冷却管的散热效果进行衡量,因此本实用新型可满足对该新型冷却管的流阻进行有效地测量。
10.2.本实用新型中,冷却液循环系统的温度调节机构和流量调节机构不仅可以维持特定模拟工况下冷却液的温度和流量恒定,以提高模拟的准确性;同时还可通过温度调节机构和流量调节机构对冷却液的温度和流量进行调整,以模拟不同工况,并对不同工况下的冷却管压差进行测量。
附图说明
11.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12.图2为图1的主视图;
13.图3为图1的侧视图;
14.图4为冷却液循环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15.图5为水箱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16.图6为测试夹具的结构示意图;
17.图7为图6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18.图8为测试夹具的侧视图;
19.图9为管端固定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0.图中:10、箱体;20、测试夹具;210、底板;220、固定座;221、进液管;222、出液管;230、固定块;240、管端固定组件;241、压紧气缸;242、压紧块;243、嵌合槽;30、冷却管;40、压力传感器;50、冷却液循环系统;510、水箱;520、温度调节机构;521、热电偶;522、加热棒;523、液位开关;530、连接管;540、流量调节机构;541、齿轮水泵;542、流量计;550、输出管;560、回流管。
具体实施方式
21.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在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前,对所涉及的名词和术语进行解释说明,在本说明书中,名称相同或标号相同的部件代表相似或相同的结构,且仅限于示意的目的。
22.实施例:
23.参照1-4,一种用于冷却管的差压测试平台,包括箱体10,还包括:
24.测试夹具20,测试夹具水平设置在箱体内壁用于固定冷却管30,且该测试夹具上设有用于测量冷却管进、出口端液压的压力传感器40;以及
25.冷却液循环系统50,冷却液循环系统设置在箱体内部,其出液端与冷却管进口相连,进液端与冷却管出口相连,使用时,通过测试夹具对该冷却管进行固定,冷却液循环系统中的冷却液经出液端进入到冷却管内,并经冷却管出口排出至冷却液循环系统进液端,实现沿该冷却管的循环流动,而设置在测试夹具上的压力传感器可对冷却管进、出口端的液压进行测量,从而可计算出流经该冷却管的压差,通过该计算出的压差对冷却管的流阻大小进行衡量。因此本实用新型可满足对该新型冷却管的流阻进行有效地测量。
26.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技术方案,冷却液循环系统包括水箱510、设置在水箱内部的温度调节机构520、设置在水箱输出端的流量调节机构540,设置在流量调节机构输出端用于同冷却管进口相连的输出管550以及设置在水箱输入端用于冷却液回流的回流管560,具体的,流量调节机构通过连接管530与水箱相连,输出管的管口设置在箱体内壁,且该管口还与冷却管进口连通,用于向冷却管内输入冷却液,同时,该冷却管的出口与回流管连通,用于冷却液回流至水箱内,由此,上述的部件连同冷却管,构成一个循环的回路,实现冷却液的循环流动。
27.参照图5,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技术方案,为了测试上述冷却管在不同温度下的流阻,温度调节机构包括设置在水箱内部用于测量液温的热电偶521、设置在水箱内部用于
加热液体的加热棒522以及用于接收热电偶采集的数据并控制加热棒工作的控制器,根据预先设置的工况温度,将冷却液的温度加热至设定温度,随着实验的进行,热电偶实时采集水箱内的温度,并将采集数据输送至控制器,控制器通过比对实时温度与预设温度之间的关系,当实时温度高于预设温度时,则控制加热棒停止加热;当实时温度小于预设温度时,则控制加热棒启动加热。
28.进一步的,在水箱内壁还设有沿其竖直方向分层设置的两液位开关523,该两个液位开关分别用于限定水箱的上下极限水位,当水位低于下层液位开关或是水位高于上层液位开关时,均会触发报警机制,并在水位过低时向水箱内加水;在水位过高时,停止向水箱内加水。
29.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技术方案,为了测试上述冷却管在不同流量下的流阻,流量调节机构包括设置在连接管远离水箱一端的齿轮水泵541、设置在齿轮水泵输出端用于检测流经流量的流量计542以及用于接收流量计采集的数据并控制齿轮水泵工作的控制器,使用前,设定预先的工作流量,控制齿轮水泵工作,齿轮水泵在工作的过程中,流量计对流经冷却管的流量进行实时检测,并将采集的数据输送至控制器,控制器通过比对实时流量与预设流量之间的关系,当实时流量高于预设流量时,则控制齿轮水泵降低转速,以达到减小流量的目的;当实时流量小于预设流量时,则控制齿轮水泵升高转速,以达到提高流量的目的,以保证流经冷却管的流量维持恒定,提高模拟工况的准确性。
30.参照图6、图7、图8,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技术方案,测试夹具包括底板210、固设在底板一端的固定座220、沿底板长度方向分布用于放置冷却管管身的多个固定块230以及设置在靠近固定座一侧的底板顶部的管端固定组件240,具体的,固定座上还分别设有与冷却管进口端和出口端位置对应的进液管221和出液管222,相应的,压力传感器设置在进液管和出液管上用于对流经的液体压力进行检测,使用时,冷却管的管身设置在固定块上,并且冷却管的端部通过管端固定组件固定在固定座的侧壁,并使得进口端和出口端分别与进液管和出液管位置对应,相应的,还可在输出管550和进液管221之间、出液管222和回流管560之间设置用于连通的导管,以便于冷却液经进液管进入到冷却管内,并经出液管流出冷却管。
31.参照图9,进一步的,管端固定组件包括压紧气缸241,该压紧气缸设置在底板上,且压紧气缸输出端设有能够沿底板长度方向伸缩移动,用于将冷却管管端的进口端和出口端同时压合在进液管和出液管上的压紧块242,且该压紧块上设有同冷却管管端匹配的嵌合槽,从而方便对该管端进行放置,以在压紧气缸的作用下,实现管端与固定座的贴合。
32.工作原理:使用时,根据需要模拟的工况对水箱510内冷却液的温度和流量进行设定,具体的,可通过温度调节机构520和流量调节机构540分别对温度和流量进行调节,而后将冷却管30放置在测试夹具20上,具体的,冷却管的管身设置在固定块230上,管端通过压紧气缸241驱动以使得冷却管30的进口端和出口端分别与固定座220上的进液管221和出液管222对应,冷却液循环系统在工作时,通过其内部的齿轮水泵将水箱内的冷却液抽取,经连接管530、输出管550输送至固定座的进液管,并进入冷却管进口端,流入到冷却管内的冷却液沿冷却管内部流动,并经其上的出口端输出至出液管,进入回流管,并最终流至水箱内,实现一个循环,而设置在测试夹具上的压力传感器40可对流经冷却管进、出口端液体压力大小进行测量,其中压差=冷却管进口端冷却液压力-冷却管出口端冷却液压力,从而可
根据压差的大小,来衡量该冷却管在特定工况下的流阻,进而用于判断该冷却管的散热性能。此外,本实用新型中冷却液循环系统的温度调节机构和流量调节机构不仅可以维持模拟时冷却液的温度和流量恒定,以提高模拟的准确性;同时还可通过温度调节机构和流量调节机构对冷却液的温度和流量进行调整,以模拟不同工况,从而衡量不同工况下冷却管的散热效果。
33.以上所述实施方式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