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深度净化式污水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2-20 21:15:4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深度净化式污水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水资源的紧缺,以及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加剧,水资源的循环使用问题逐渐得到了人们的重视;现有技术中,由于人们对水资源循环利用的高度重视,用于污水净化处理的装置也日益完善,但仍存在净化不够充分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解决所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深度净化式污水处理装置。
4.本实用新型所要达到的技术效果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5.本实用新型中的深度净化式污水处理装置,包括污水前处理柜,以及设于所述污水前处理柜底部、与所述污水前处理柜组合形成l型结构的人工湿地柜;其中,所述污水前处理柜用于对污水进行酸碱度调节、消毒处理和除杂处理,包括污水处理柜体、设于所述污水处理柜体外部的连接管道组件,以及连于所述污水处理柜体顶部的给药装置;所述人工湿地柜用于对经过酸碱度调节、消毒处理和除杂处理后的污水进行进一步的净化处理,使污水达到预设的排放标准。
6.进一步地,所述污水处理柜体包括由上往下依次设置的沉淀腔、第一过滤腔、第二过滤腔和第三过滤腔;且所述沉淀腔与第一过滤腔之间设有第一分隔抽屉、所述第一过滤腔与第二过滤腔之间设有第二分隔抽屉、所述第一过滤腔内设有第一滤网、所述第二过滤腔与第三过滤腔之间设有第二滤网、所述第三过滤腔与人工湿地柜之间设有第三滤网。
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滤网、第二滤网和第三滤网的滤径逐级减小。
8.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滤网和第三滤网均为可自由拆卸的抽拉式滤网。
9.进一步地,所述连接管道组件包括用于连接所述沉淀腔与第一过滤腔的第一管道组件,以及用于连接所述第一过滤腔与第二过滤腔的第二管道组件。
1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管道组件包括一端与所述沉淀腔顶部相连、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过滤腔底部相连的第一污水管道,以及设于所述第一污水管道上的抽真空泵和第一控制开关。
11.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管道组件包括一端与所述第一过滤腔顶部相连、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过滤腔相连的第二污水管道,以及设于所述第二污水管道上的第二控制开关。
12.进一步地,所述给药装置连于所述沉淀腔上,包括设于所述沉淀腔内部的螺旋式给药管道,与所述螺旋式给药管道相连通、设于所述沉淀腔外部的给药罐,以及设于所述沉淀腔底部的酸碱度测试仪;且所述螺旋式给药管道上设有给药渗透孔。
13.进一步地,所述给药罐包括酸性调节液罐、碱性调节液罐和除菌液罐,设于所述酸性调节液罐上的酸性调节阀、设于所述碱性调节液罐上的碱性调节阀,以及设于所述除菌
液罐上的除菌控制阀。
14.进一步地,所述人工湿地柜为潜流式湿地柜。
15.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深度净化式污水处理装置至少具有以下有益之处:
16.本实用新型的深度净化式污水处理装置,采用化学净化、物理净化与生化净化相结合的方式来对污水进行净化,可对污水进行深度的净化处理,使排出的污水达到预设的排放标准,以满足水资源循环利用的需求。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深度净化式污水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污水前处理柜的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螺旋式给药管道与给药罐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0.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
21.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2.如附图1所示,一较佳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深度净化式污水处理装置,包括污水前处理柜10,以及设于污水前处理柜10底部、与污水前处理柜10组合形成l型结构的人工湿地柜20;其中,污水前处理柜10用于对污水进行酸碱度调节、消毒处理和除杂处理;人工湿地柜20用于对经过酸碱度调节、消毒处理和除杂处理后的污水进行进一步的净化处理,使污水达到预设的排放标准,优选地,人工湿地柜20为潜流式湿地柜。
23.如附图2所示,污水前处理柜10包括污水处理柜体100、设于污水处理柜体100外部的连接管道组件200,以及连于污水处理柜体100顶部的给药装置300。其中,污水处理柜体100包括由上往下依次设置的沉淀腔110、第一过滤腔120、第二过滤腔130和第三过滤腔140,且沉淀腔110与第一过滤腔120之间设有第一分隔抽屉111、第一过滤腔120与第二过滤腔130之间设有第二分隔抽屉121、第一过滤腔120内设有第一滤网122、第二过滤腔130与第三过滤腔140之间设有第二滤网131、第三过滤腔140与人工湿地柜20之间设有第三滤网141;具体地,沉淀腔110用于污水的沉淀、酸碱度调节和除菌处理;第一过滤腔120、第二过滤腔130和第三过滤腔140用于污水的逐渐除杂,去除污水中的颗粒物和悬浮物等杂;第一分隔抽屉111用于分隔沉淀腔110与第一过滤腔120,保证各腔室的密闭性,同时可在净化污水后抽出,清理净化污水后所收集的大颗粒物杂质;第二分隔抽屉121用于分隔第一过滤腔120与第二过滤腔130,保证各腔室的密闭性,同时可在净化污水后抽出,清理净化污水后所收集的颗粒物和悬浮物杂质;第一滤网122、第二滤网131和第三滤网141用于污水的逐级过滤和净化,优选地,第一滤网122、第二滤网131和第三滤网141的滤径逐级减小;为便于装置净化污水后的清洗,防止杂质堵塞滤网,优选地,第二滤网131和第三滤网141均为可自由拆
卸的抽拉式滤网。
24.如附图2所示,连接管道组件200包括用于连接沉淀腔110与第一过滤腔120的第一管道组件210,以及用于连接第一过滤腔120与第二过滤腔130的第二管道组件220。其中,第一管道组件210包括一端与沉淀腔110顶部相连、另一端与第一过滤腔120底部相连的第一污水管道211,以及设于第一污水管道211上的抽真空泵212和第一控制开关213;具体地,第一污水管道211用于将沉淀腔110内的污水由其顶部输送至第一过滤腔120内,抽真空泵212用于污水的抽送,第一控制开关213用于控制污水往第一过滤腔120内的输送。第二管道组件220包括一端与第一过滤腔120顶部相连、另一端与第二过滤腔130相连的第二污水管道221,以及设于第二污水管道221上的第二控制开关222;具体地,第二污水管道221用于将第一过滤腔120内的污水输送至第二过滤腔130内,第二控制开关222用于控制污水往第二过滤腔130内的输送。
25.如附图2和3所示,给药装置300连于沉淀腔110上,包括设于沉淀腔110内部的螺旋式给药管道310,与螺旋式给药管道310相连通、设于沉淀腔110外部的给药罐320,以及设于沉淀腔110底部、用于检测沉淀腔110内污水酸碱度的酸碱度测试仪330;且螺旋式给药管道310上设有给药渗透孔311,便于酸、碱调节液和消毒除菌溶液与污水混合的均匀性。其中,给药罐320包括用于储存酸性调节液的酸性调节液罐321、用于储存碱性调节液的碱性调节液罐322和储存消毒除菌溶液的除菌液罐323,设于酸性调节液罐321上、用于控制酸性调节液出液的酸性调节阀301,设于碱性调节液罐322上、用于控制碱性调节液出液的碱性调节阀302,以及设于除菌液罐323上、用于控制消毒除菌溶液出液的除菌控制阀303。
26.实用新型深度净化式污水处理装置的工作过程如下:
27.污水流入沉淀腔中,酸碱度测试仪330先对其进行酸碱度测试,控制给药罐320对其进行酸碱度调节和除菌处理后,再对其进行一段时间的沉淀处理;随后,抽真空泵212将沉淀腔110内的污水由其顶部经由第一污水管道211抽送至第一过滤腔120内,由第一过滤腔120进行进一步的除杂净化处理,当经过酸碱度调节、除菌处理和沉淀处理后的污水流入第一过滤腔120底部时,随着水位的不断升高,被设于第一过滤腔120内的第一滤网122过滤后,由第二污水管道221流入至第二过滤腔130中;随后,流至第二过滤腔130内的污水经第二滤网131的再次过滤和净化后,由于重力的作用落入至第三过滤腔140中;随后,流至第三过滤腔140内的污水经第三滤网141的再次过滤和净化后,由于重力的作用落入至人工湿地柜20中;最后由人工湿地柜20深度净化处理,达到预设的标准后再排出,进行循环使用。
28.从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深度净化式污水处理装置,可对污水进行深度的净化处理,使排出的污水达到预设的排放标准,以满足水资源循环利用的需求。
2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0.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
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1.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32.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33.虽然对本实用新型的描述是结合以上具体实施例进行的,但是,熟悉本技术领域的人员能够根据上述的内容进行许多替换、修改和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所有这样的替代、改进和变化都包括在附后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