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排气管安装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2-20 20:38:2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制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排气管安装装置。


背景技术:

2.汽车中段与尾段排气管目前以人工安装为主,具体操作步骤为:使汽车悬置于半空中,让第一位工人托举中段排气管至汽车底部,将中段排气管一端与车底对应接口(一般为前段排气管的对应接口)对齐,由第二位工人进行该端部的安装,此时中段排气管的另一端仍处于未固定的悬空状态,因此第一位工人仍需托举着中段排气管。中段排气管的一端安装完成后,由第二位工人取来尾段排气管,使尾段排气管与中段排气管悬空的一端接合。尾段排气管与中段排气管接合后,第一位工人才能停止托举中段排气管。然后,由两位工人中的一位托举一端与中段排气管的一端接合的尾段排气管至汽车底部的对应位置处进行装配。无论是中段排气管还是尾段排气管,均长且重,因此此安装过程要求操作者具备一定的体力和装配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排气管安装装置,将排气管安装过程中的人工搬运操作转变为仅需要操作工装即可完成的作业。
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排气管安装装置,包括:
5.支撑部,设置在所述排气管安装装置的上部;
6.第一限位部,设置在至少一个所述支撑部的顶端,用于与排气管的一端配合;
7.升降部,设置在所述排气管安装装置的一侧,用于进行上下运动,所述升降部的顶部设有第二限位部,用于与排气管的另一端配合;
8.第二拉索,一端与所述升降部的底部相连,用于拉动所述升降部向上运动。
9.可选地,还包括若干导向结构,所述导向结构包括导向轮,所述第二拉索至少绕过一个所述导向轮与一操作杆相连,所述操作杆设置在所述排气管安装装置的与所述升降部相对的一侧。
10.可选地,所述操作杆可转动地设于所述排气管安装装置上,所述操作杆的底部与所述第二拉索相连,所述操作杆的顶部用于施加作用力。
11.可选地,还包括第二辅助杆,所述第二辅助杆设置于所述操作杆中部并贯穿所述操作杆,所述第二辅助杆的一端与所述排气管安装装置中的一纵向杆固定连接。
12.可选地,还包括限位装置,所述限位装置设置在所述升降部的一侧,用于在所述升降部向上运动并回落后将所述升降部支撑在所述排气管安装装置的中部。
13.可选地,所述限位装置包括限位刀,所述限位刀在所述升降部升起时与所述升降部接触,在所述升降部的带动下向上转动,并在所述升降部与所述限位刀脱离后反向转动复位。
14.可选地,还包括第三拉索,所述第三拉索的一端与所述限位装置相连,所述第三拉
索用于在所述升降部被支撑在所述排气管安装装置的中部后对所述限位装置施加反向转动的力,解除所述限位装置对所述升降部的支撑。
15.可选地,还包括复位杆,所述复位杆设于所述排气管安装装置的顶部,所述第三拉索的一端至少绕过一个导向结构与所述复位杆的底部相连。
16.可选地,还包括:套管,所述套管包括容纳部、悬挂部和第二行程柱,所述悬挂部固定于所述排气管安装装置上,所述第二行程柱位于所述悬挂部下方,并贯穿所述容纳部;所述复位杆中部设有第一行程柱,所述第一行程柱贯穿所述复位杆,所述第一行程柱下方设有弹簧,所述弹簧套设在所述复位杆外侧,且所述弹簧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一行程柱的长度,所述复位杆位于所述弹簧下侧的部分伸入所述容纳部中,且其上设有行程槽,所述行程槽贯穿所述复位杆,所述第二行程柱伸入所述所述行程槽内,且能够相对于所述行程槽上下运动。
17.可选地,所述限位装置包括第一夹板、第二夹板、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和第三连接件,所述限位刀、所述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和所述第三连接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夹板与所述第二夹板之间,所述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和所述第三连接件与所述第一夹板和所述第二夹板形成一截面为四边形的结构,所述第三拉索的一端与所述截面为四边形的结构相连,所述第三拉索的另一端经过至少一导向结构后与所述复位杆的底部相连。
18.可选地,所述第一夹板与所述第二夹板互为镜像对称结构,所述第一夹板与所述第二夹板分别位于所述排气管安装装置一纵向杆的相对侧,并与该纵向杆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第一夹板和所述第二夹板上设有限位轨道,所述限位刀与所述第一夹板和所述第二夹板之间可转动连接,所述限位刀的一端伸出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所述限位刀位于所述第一夹板与所述第二夹板之间的部分上插设有限位轴,所述限位轴贯穿所述限位刀,并能够在所述限位轨道中滑动。
19.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夹板和所述第二夹板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连接件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三连接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夹板和所述第二夹板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第三拉索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连接的一端相连。
20.可选地,还包括配重块和第一拉索,所述第一拉索的一端与所述升降部的底部相连,所述第一拉索的另一端绕过至少一个导向结构与所述配重块的顶部相连,所述配重块悬空设置。
21.可选地,还包括第一辅助杆,所述第一辅助杆设于所述配重块下方,具有中空结构,能够使所述配重块在其内部上下移动。
22.可选地,还包括锁紧套筒,所述锁紧套筒包括滑动部、固定部、以及连接滑动部与固定部并位于二者中间的接合部,所述滑动部与所述固定部中空,所述接合部上开设有螺纹孔,所述升降部能够在所述滑动部中滑动,所述固定部与位于所述升降部一侧的辅助固定部固定连接。
23.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带来的有益效果是:减轻排气管装配过程中对工人的体力要求,减少所需工人数量,提高作业效率。
24.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
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25.图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排气管安装装置的整体及部分结构示意图。
26.图2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升降部的结构示意图。
27.图3为本实施例提供的限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8.图4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复位杆示意图。
29.图5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复位杆与套筒装配后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30.附图标记说明
31.1-支撑部,2-第一限位部;
32.3-升降部,31-第一耳板,32-第二耳板;
33.4-第二限位部,5-辅助固定部;
34.6-锁紧套筒,61-滑动部,62-固定部,63-接合部;
35.7-配重块;
36.8-限位装置,81-第一夹板,82-第二夹板,83-限位刀,84-第一连接件,85-第二连接件,86-第三连接件,87-第三耳板,88-第一半牙螺丝,89-限位轨道,810-第二半牙螺丝,811-限位轴;
37.9-操作杆,91-第二辅助杆;
38.10-导向结构,11-第一拉索,12-第二拉索,13-第三拉索;
39.14-复位杆,141-第一行程柱,142-行程槽;
40.15-滚轮,16-中段排气管,17-第一辅助杆;
41.18-套管,181-容纳部,182-悬挂部,183-第二行程柱;
42.19-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43.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44.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45.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排气管安装装置,包括若干支撑部1、第一限位部2、能够进行上下运动的升降部3、第二限位部4、辅助固定部5、锁紧套筒6、配重块7、限位装置8、操作杆9、若干导向结构10、第一拉索11、第二拉索12、第三拉索13、复位杆14和滚轮15。
46.其中,整个排气管安装装置大概呈长方体,四个滚轮15设在装置底部四角,三个支撑部1间隔设在装置的上部,两个第一限位部2设置在其中一个支撑部1的顶端,且彼此间隔设置;升降部3设置在装置的前侧,两个第二限位部4设置在升降部3的顶部,辅助固定部5设在升降部3的后侧,并通过四个锁紧套筒6与升降部3相连。升降部3的中部与第一拉索11的一端连接,第一拉索11的另一端被一导向结构10改变走向后,与配重块7的顶部相连。配重
块7悬空设于升降部3与支撑部1之间。限位装置8设置在升降部3靠近配重块7的一侧,操作杆9设置在装置的左侧,位于升降部3的相对侧,其底部与第二拉索12的一端连接,第二拉索12的另一端被两个导向结构10依次改变走向后,与升降部3相连。复位杆14设置在装置的顶部,且其底部与第三拉索13的一端连接,第三拉索13的另一端被两个导向结构10依次改变走向后,和位于升降部3一侧的限位装置8相连。
47.上述排气管安装装置的工作原理包括:使用支撑部1承托中段排气管16,使用第一限位部2和第二限位部4对中段排气管16的两端进行限制,使其无法随意转动,再将整个装置推至需安装中段排气管16的位置下方,然后将操作杆9向前拨动,在配重块7对升降部3施加向上的力的前提下,轻松地令升降部3向上升起;待升降部3升至一定高度再回落时,将被限位装置8卡住,位于排气管安装装置的中部。由于受限位装置8的支撑,当操作杆9被松开后,中段排气管16靠近升降部3的一侧能够维持翘起的状态,令操作者能够方便地将中段排气管16靠近升降部3的一侧管口固定在车底。所有排气管安装完成后,按下复位杆14,限位装置8解除对升降部3的卡接,装置复位。
48.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支撑部1呈直角u型,开口向下,第一限位部2呈圆柱型,两个第一限位部2所在的支撑部1靠近复位杆14所在的一端,它们之间的距离能够使伸入其中的中段排气管16的端部无法随意旋转。当然地,第一限位部2的数量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设置的。设置在升降部3顶端的两个第二限位部4之间亦存在距离,且该距离能够使伸入其中的中段排气管16的端部无法随意旋转。
49.为便于阐述,下文将本装置中往前或后或左或右延伸的圆柱体统称为横向杆,将本装置中上下延伸的圆柱体统称为纵向杆。具体地,设置在装置前端的辅助固定部5包括两根纵向杆,设置在辅助固定部5前侧的升降部3大体呈“ii”型,包括分别位于升降部上下两端的两根横向杆和位于两根横向杆之间的两根纵向杆。
50.请进一步参见图2,如前所述,升降部3通过锁紧套筒6与辅助固定部5相连。锁紧套筒6具体呈工字型,包括滑动部61、固定部62与连接滑动部61和固定部62并位于二者中间的接合部63。滑动部61与固定部62均为中空圆柱体,且滑动部61的长度大于固定部62。接合部63的中间开设有一通孔,该通孔内设有螺纹。
51.滑动部61与固定部62径向中线重合,在该径向中线上,锁紧套筒6可被一分为二。将被一分为二的两部分滑动部61扣合在升降部3的纵向杆上,将被一分为二的固定部62扣合在辅助固定部5上,将一螺栓旋入接合部63的通孔中,并在远离螺栓头的一侧旋上一螺母,即可完成锁紧套筒6与升降部3和辅助固定部5之间的装配。需要说明的是,装配完成后,滑动部61与升降部3之间形成间隙配合,升降部3能够在滑动部61内上下移动,固定部62与辅助固定部5之间则形成过盈配合。
52.在升降部3底部横向杆的中间与左侧上,分别设有第一耳板31和第二耳板32,第一耳板31与第二耳板32突出于横向杆的表面,大致呈环形。上述第一拉索11的一端穿入第一耳板31的中空部位后打结,以实现第一拉索11与升降部3的连接,另一端则经过上部的导向结构10后与圆柱形的配重块7的顶部相连,使第一拉索11能够对升降部3施加斜向上的拉力,该斜向上的力分解后包括向上的力。
53.具体地,在升降部3与配重块7连接的路径上,配重块7能够通过第一拉索11对升降部3施力,使升降部3产生向上运动的趋势,但并不实际发生位移,如此,可减少拨动操作杆9
需要的力。此外,在配重块7的下方,设有沿纵向设置的第一辅助杆17,第一辅助杆17为中空结构,其内径大于配重块7的外径。如此,当升降部3升起或降下时,配重块7能够在第一辅助杆17内部向下或向上移动。
54.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各拉索与某一部位之间的连接均采用伸入该部位上设置的某一耳板中,通过在该耳板上打结的方式完成该拉索与该部位的连接。为避免赘述,下述将不再对某一拉索与各部位之间的连接方式进行详细描述。
55.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每个导向结构10包括一钩件和一导向轮,钩件的一端固定在对应的横向杆上,另一端具有弯钩结构,该弯钩结构伸入导向轮的中心,使导向轮能够以该弯钩结构为支点悬挂在半空中,以便为改变拉索运动方向提供导轨。当然地,导向结构10的作用是改变拉索走向,在能够达到传动作用的前提下,某一传动路径上的导向结构10的数量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设置的。
56.请继续参见图1与图2,第二拉索12的一端与位于升降部3底部的第二耳板32相连接,另一端依次绕过上下的两个导向结构10后与操作杆9的底部相连。第二拉索12能够对升降部3施加斜向上的力,该斜向上的力分解后包括向上的力,因此,当第二拉索12对升降部3施加足够的斜向上的拉力时,升降部3将向上升起。具体地,在升降部3与操作杆9连接的路径上,被第二拉索12绕过的两个导向结构10一高一低地交错设置在第二耳板32与操作杆9之间,使第二耳板32、两个导向结构10以及操作杆9底部之间的拉索走向呈“z”字型。两个导向结构10中,距离操作杆9较近的导向结构10所在的高度低于距离操作杆9距离较远的导向结构10。如此,对操作杆9上端施加向前的力,操作杆9与距离操作杆9较近的导向结构10之间的第二拉索12将受到斜向上向后的力,两个导向结构10之间的第二拉索12将受到斜向下的力,第二耳板32与距离操作杆9较远的导向结构10之间的第二拉索12将对第二耳板32施加斜向上的力。
57.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操作杆9的中部设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第二辅助杆91,第二辅助杆91贯穿操作杆9,且其一端与位于操作杆9左侧的一纵向杆固定连接。如此,操作杆9的运动路径被确定为以第二辅助杆91为中心进行前后转动。如此,对操作杆9顶部施加向前的力,操作杆9下端将向后运动,带动第二拉索12对升降部3施以能使升降部3升起的力。
58.当升降部3升起后,当其底部的横向杆高度超过限位装置8时,使升降部3下落,升降部3将被限位装置8托住,悬置在半空中,不会继续回落。
59.请参见图3,限位装置8的具体结构如图所示,包括第一夹板81、第二夹板82、限位刀83、第一连接件84、第二连接件85、第三连接件86和环状的第三耳板87。其中,第一夹板81与第二夹板82分别位于一纵向杆端部的左右方向上,并互为相对侧,形成截面为四边形的结构。限位刀83、第一连接件84、第二连接件85和第三连接件86的一端设置在第一夹板81与第二夹板82之间;第一连接件84的一端与第三耳板87与通过焊接固定连接,
60.具体地,第一夹板81与第二夹板82之间以该纵向杆的轴线为中心轴镜像对称。在该纵向杆的端部,开设有一在左右方向上贯穿该纵向杆的通孔(图未示),在第一夹板81和第二夹板82表面,分别设置有数个通孔(图未示)和一个弧形贯穿槽,通过其中一对分别位于第一夹板81和第二夹板82上部的通孔、第一半牙螺丝88和与第一半牙螺丝88装配的一螺母(图未示),第一夹板81和第二夹板82与该纵向杆的端部可转动地连接,第一夹板81和第二夹板82上的弧形贯穿槽相互对齐,形成镂空的弧形限位轨道89。由于使用半牙螺丝和对
应螺母形成可转动连接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常用手段,因此对于其具体安装方式,本文不作赘述。
61.限位刀83包括刀尖端、弧形刀刃和平面刀背,其刀尖端伸出第一夹板81和第二夹板82,非刀尖端位于第一夹板81和第二夹板82之间,且非刀尖端部分上开设有一贯穿孔(图未示),该贯穿孔与第一夹板81和第二夹板82上的一对通孔中心对齐,三孔之中穿设有第二半牙螺丝810,第二半牙螺丝810通过与一螺母装配(图未示),使限位刀83与第一夹板81和第二夹板82之间形成可转动连接。
62.此外,在第二半牙螺丝810与刀尖端之间,于第一夹板81与第二夹板82之间的限位刀83表面上还插设有限位轴811,限位轴811贯穿限位刀83,并能够在限位轨道89中滑动。如此,当升降部3升至一定高度时,升降部3底部的横向杆对限位刀83施加向上的力,如图3中左上示意图中所示,此时限位刀83与升降部3接触,以第一半牙螺丝88为中心顺时针旋转,在升降部3的带动下向上转动,不阻碍升降部3升起;当升降部3底部的横向杆向上升至不与所述限位刀83接触的高度后,限位刀83与升降部3脱离,在重力作用下反向转动复位;随即,使升降部3回落,回落的升降部3将被限位刀83的平面刀背卡住,被限位刀83承托在半空中。
63.具体地,上述第一连接件84、第二连接件85和第三连接件86均为长条钣金,第一连接件84、第二连接件85和第三连接件86的两端上均开设有通孔。第一连接件84一端的通孔与分别位于第一夹板81和第二夹板82右下角的一对通孔对齐,一铆钉穿设其中,使第一连接件84与第一夹板81、第二夹板82固定连接;第一连接件84另一端的通孔与第二连接件85一端的通孔对齐,一铆钉穿设其中,使第一连接件84与第二连接件85固定连接;第二连接件85另一端的通孔与第三连接件86一端的通孔对齐,一铆钉穿设其中,使第二连接件85与第三连接件86固定连接;通过第三连接件86另一端的通孔,第三连接件86与第一半牙螺丝88可转动地连接。
64.如此,如图3中左下示意图中所示,第三耳板87与第三拉索13的一端相连,第三拉索13的另一端经过两个导向结构10后与复位杆14的底部相连。当升降部3被限位装置8支撑在排气管安装装置的中部后,使第三拉索13对第一连接件84施加斜向上的力,作用在第一连接件84上的力将传导至第一夹板81、第二夹板82、第二连接件85与第三连接件86上,使第一夹板81、第二夹板82和第三连接件86以第一半牙螺丝88为中心逆时针旋转,带动限位刀83逆时针旋转。如此,限位装置8在第三拉索13的作用下整体逆时针旋转,远离升降部3,解除对升降部3的支撑,使升降部3能够继续回落进而复位。
65.具体地,第三拉索13对第一连接件84施加的斜向上的力由复位杆14的运动产生。请参见图4和图5,被第三拉索13通过的两个导向结构10一高一低地设置在限位装置8与复位杆14之间,使第三拉索13的走向大致呈“z”字型。位置高的导向结构10距离复位杆14较近,位置低的导向结构10距离复位杆14较远。复位杆14对第三拉索13直接施加的是向下的力,在复位杆14与位置较高的导向结构10之间,该向下的力在第三拉索13上表现为斜向下的力,在两个导向结构10之间,该力表现为斜向上的力,在位置较低的导向结构10与限位装置8之间,该力表现为斜向上的力。
66.具体地,复位杆14通过与套管18之间的相对位移完成对第三拉索13的施加力和撤销力的过程。其中,套管18包括容纳部181、悬挂部182和第二行程柱183。
67.容纳部181包括一纵向布置的中空t型圆柱体;悬挂部182自容纳部181外周面垂直
向外延伸形成,呈t型,中空,且远离容纳部181的一端套设于排气管安装装置顶部的一根横向杆上,并与该横向杆过盈配合,形成固定连接,使套管18能够凭借悬挂部182悬挂于半空中;第二行程柱183位于悬挂部182下方,并沿横向贯穿容纳部181。
68.具体地,复位杆14的顶部具有适宜抓握的把手结构,中部设有第一行程柱141,第一行程柱141开设有一通孔,复位杆14穿设在该通孔中。位于第一行程柱141的下方,设有弹簧19,弹簧19套设在复位杆14外周,且两个第一行程柱141的相对端之间的距离(即长度)大于弹簧19的直径,弹簧19的直径大于容纳部181的内径但小于容纳部181的最大外径。在弹簧19下方,复位杆14伸入套管18的容纳部181中,且位于容纳部181中的杆身上设置有行程槽142,行程槽142贯穿复位杆14,呈长条状沿纵向延伸,与套管18的第二行程柱183形成间隙配合,且复位杆14的底部设有一耳板,该耳板伸出套管18外,与第三拉索13相连。如此,当复位杆14受外力作用被向下压时,被第二行程柱183伸入的行程槽142相对于第二行程柱183向下运动,复位杆14对第三拉索13施加向下的力,外力撤销后,在弹簧19弹力的作用下,复位杆14向上运动,行程槽142相对于第二行程柱183向上运动,直至行程槽142的下边缘与第二行程柱183碰撞为止,复位杆14复位完毕。
69.综上所述,本装置的工作步骤包括:
70.将中段排气管16置于支撑部1上,并使中段排气管16两端管身分别位于两个第一限位部2与两个第二限位部4之间;
71.向前拨动操作杆9,使中段排气管16靠近升降部3一侧的管身受升降部3托举翘起,且升降部3底部横向杆的高度高于限位刀83;
72.松开操作杆9,使升降部3被限位刀83卡住无法回落;
73.进行中段排气管16一侧管口的安装;
74.将后段排气管置于另一排气管安装装置上,将后段排气管推至中段排气管16所在处;
75.进行后段排气管与中段排气管16之间的连接;
76.进行后段排气管的安装;
77.压下复位杆14,使限位刀83解除对升降部3回落的阻碍,使升降部3回落。
78.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进行后段排气管与中段排气管16之间连接的步骤中,两段排气管可以是在被放置于排气管安装装置上时完成连接动作。
79.综上所述,通过将中段排气管16放置在本装置上,并用拉索对经配重块7减重的升降部3施加向上的力,令中段排气管16需与车底安装的一侧翘起,本实用新型能够减轻中段排气管16装配过程中对工人体力的要求,并减少所需的工人数量,提高作业效率。
80.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