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2-20 19:47:5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一种显示装置
1.本技术要求申请日为2020年7月17日、申请号为202010699791.7、申请名称为“一种显示装置”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技术中。
技术领域
2.本发明涉及液晶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3.电视“窄边框”是指显示器的显示面板上无明显框架压盖,使电视外观看起来简单明快、时尚大气。随着显示技术领域的不断发展和日益成熟,窄边框电视以其简约时尚的外观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可提升显示装置的窄边框效果。
5.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显示装置包括胶框,胶框的支撑部支撑在光学膜片和匀光板之间,支撑部包括导光面,导光面的第一侧靠近匀光板,导光面的第二侧靠近光学膜片,且导光面由第一侧至第二侧向光学膜片的边缘倾斜;这样导光面可以引导由匀光板射出的光线向光学膜片的边缘发散,可以增大光学膜片的出光面积,进而增大显示面板中能够显示图像的有效面积,避免了胶框由于进入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域内,而带来的显示区域边界内无法显示图像而出现黑边的问题,可以提升显示装置的窄边框效果。
6.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导光面的第一侧位于显示区域内;导光面的第二侧位于非显示区域内,或者,第二侧位于显示区域内且与显示区域的边界之间的距离小于0.5mm。这样虽然胶框的一侧伸入显示区域内,但通过导光面向光学膜片边缘的导光作用,由导光面的第二侧进入光学膜片的光可覆盖整个显示区域,因而可以提升显示装置的窄边框效果。
7.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导光面的第一侧与显示区域的边界之间的距离小于2.5mm,以免导光面的第一侧进入显示区域过多而影响窄边框效果。
8.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导光面与光学膜片之间的夹角小于或等于45
°
,以提升导光面引导光向光学膜片边缘的发散效果。
9.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匀光板和光学膜片之间的间隙大于或等于2.5mm,以增大光在匀光板和光学膜片之间传输路径长度,提升导光面的导光效果。
10.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显示装置还包括背板,背板包括:
11.底板,用于支撑在匀光板的背面;翻边,用于支撑显示面板;侧壁,用于连接在底板和翻边之间,翻边、侧壁和底板共同围成容纳槽,匀光板的边缘位于容纳槽内。这样形成的容纳槽可以对匀光板进行支撑和限位,同时翻边可以对显示面板进行支撑。
12.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胶框还包括固定部,固定部连接在支撑部靠近显示装置边缘的一侧,固定部支撑在翻边上,这样可以进一步对胶框进行支撑固定。
13.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固定部面向光学膜片的一侧具有凸起的限位部,光学膜片
设有限位孔,限位部伸入限位孔内,这样可以通过胶框对光学膜片进一步限位和固定。
14.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显示装置还包括:中框,设在显示装置的侧边,胶框设于中框内侧;中框包括:平板部,与显示面板所在的平面平行,用于支撑显示面板;外侧壁部,连接于平板部,且位于背板的侧壁外侧。通过中框的平板部对显示面板进行支撑,通过中框的外侧壁部进一步对背板进行限位和固定。
15.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显示装置还包括:弹片,用于连接中框和背板;中框的部分区域还具有内侧壁部,内侧壁部连接于平板部且位于外侧壁部内侧,背板的侧壁伸入至外侧壁部和内侧壁部之间的容置空间内;弹片套设在背板的侧壁上,且卡设于外侧壁部和内侧壁部之间。通过在中框的外侧壁部内侧设置内侧壁部,并在外侧壁部和内侧壁部之间卡设弹片,以将中框和背板连接固定。
16.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胶框的固定部的边缘设有避让内侧壁部的避让缺口,背板上设有安装弹片的凸起和缺口。胶框固定部边缘的避让缺口对中框具有限位作用,通过背板上的凸起和缺口将弹片固定在背板上。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8.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爆炸图;
19.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一种横截面示意图;
20.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另一种横截面示意图;
21.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胶框的结构示意图;
22.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中框的结构示意图;
23.图6为图5中a处的局部示意图;
24.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中框的某一区域的截面图;
25.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中框的另一区域的截面图;
26.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弹片的结构示意图;
27.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板的部分结构图;
28.图11为图10中b处的局部示意图。
29.附图标记说明:
30.1-显示面板;11-天侧;12-左侧;13-右侧;14-地侧;101-电路板;102-面板胶带;1a-显示区域;1b-非显示区域;2-中框;21-平板部;22-外侧壁部;23-内侧壁部;3-光学膜片;31-限位孔;4-胶框;41-支撑部;411-导光面;4111-第一侧;4112-第二侧;42-固定部;421-限位部;422-连接孔;423-避让缺口;5-匀光板;6-反射片;7-光源;8-背板;81-底板;82-翻边;83-侧壁;831-凸起;832-缺口;9-弹片;91-第一连接部;92-第一片;921-第一平板部;922-第二平板部;93-第二片;931-第一卡口;94-第三片;941-第三平板部;942-第四平板部;95-凸点。
具体实施方式
31.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32.液晶电视通常包括液晶面板和背光模组,根据背光模组的入光方式的不同,背光模组可分为直下式背光模组和侧入式背光模组,随着液晶电视轻薄化的发展趋势,侧入式背光模组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侧入式背光模组通常包括背板、中框、胶框、反射片、匀光板和光学膜片,反射片、匀光板和光学膜片依次层叠在背板上,中框围设在液晶电视的侧边,窄边框电视的液晶面板可直接固定在中框上,胶框设于中框内侧且用于支撑在匀光板和光学膜片之间。
33.然而,由于受到导光板受热膨胀及胶框边缘伸入至液晶面板的显示区域出现黑边问题的限制,液晶电视的边框无法进一步减窄,影响液晶电视的窄边框效果。
34.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爆炸图;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一种横截面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另一种横截面示意图。
35.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1和背光模组。
36.显示装置包括天侧11、左侧12、右侧13和地侧14,其中天侧11和地侧14相对,左侧12和右侧13相对,天侧11分别与左侧12的一端和右侧13的一端相连,地侧14分别与左侧12的另一端和右侧13的另一端相连。
37.显示面板1位于显示装置的正面,显示面板1例如是液晶面板,其正面用于显示图像。其中,显示面板1包括能够有效显示图像的显示区域1a以及位于显示区域1a外围的非显示区域1b。
38.显示面板1的一侧连接有电路板101,例如电路板101为柔性电路板fpc,通过电路板101实现对整个显示面板1的驱动显示。
39.如图1所示,与显示装置同样的,显示面板1包括天侧11、左侧12、右侧13和地侧14,其中天侧11和地侧14相对,左侧12和右侧13相对,天侧11分别与左侧12的一端和右侧13的一端相连,地侧14分别与左侧12的另一端和右侧13的另一端相连。
40.沿着显示装置中光线的出光方向,背光模组依次包括起到支撑作用的背板8、反射片6、匀光板5、光学膜片3、中框2、胶框4以及位于背板8一侧的光源7。
41.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中,背光模组可以为侧入式背光模组,也可以为直下式背光模组。其中,侧入式背光模组中的匀光板5具体为导光板,直下式背光模组中的匀光板5具体为扩散板。以下均以背光模组为侧入式背光模组进行说明。
42.光学膜片3、匀光板5、反射片6、胶框4和背板8同样具有天侧11、左侧12、右侧13和地侧14,此处不再赘述。
43.背板8位于显示面板1的较远端,具有支撑和承载反射片6、匀光板5、光源7、光学膜片3和显示面板1的作用。
44.光源7用于产生光,其通常设置在显示装置的一侧,例如光源7位于显示装置的地侧14。示例性的,光源7以灯条形式提供,例如光源7为led灯条,led灯条包括电路板101以及位于电路板101上的多颗led灯,光源7发出的光线从显示装置的一侧进入匀光板5。
45.反射片6用于将光线反射到显示装置的出光方向上,利于光源7发出的光线均匀分布。反射片6固定于背板8的表面,其具有白色的反射面,反射片6的材质例如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简称:pet)。
46.匀光板5位于反射片6的出光侧,其包括入光侧和出光侧,光源7位于匀光板5的入光侧,利用匀光板5的折射和全反射作用将从入光侧进入的光线在匀光板5的出光侧射出,由此将线光源7转化为面光源7,出光侧为匀光板5面向显示面板1的一侧。匀光板5的材质为玻璃、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简称:pmma)或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简称:pc)。
47.光学膜片3位于匀光板5的出光侧,用于对光线进行增亮。光学膜片3可包括一张或多张膜片,包括棱镜膜、增亮膜中的至少一种。
48.中框2围设在显示装置的天侧11、左侧12和右侧13,显示装置的地侧14由于容纳有电路板101等部件,通常不设置中框2。中框2用于对显示面板1、背板8和胶框4进行固定,并且中框2形成显示装置的天侧11、左侧12和右侧13的外观件。中框2例如是金属中框。
49.显示装置还包括前壳(图中未示出),前壳位于显示面板1的地侧14端,用于遮蔽位于显示面板1地侧14端的电路板101。
50.胶框4围设于中框2内侧,本实施例所述的胶框4主要针对位于显示装置的天侧11、左侧12和右侧13这三侧的胶框4。可以理解的是,显示装置的地侧14同样可以设置有胶框4,地侧14设置的胶框4用于和背板8共同形成容纳电路板101的空间,并用于支撑电路板101。
51.以下主要对位于显示装置的天侧11、左侧12和右侧13这三侧的胶框4进行介绍。
52.在一些实施例中,胶框4为塑料胶框4,胶框4的材质例如是pc中加入10%的玻璃纤维(glass fiber,简称:gf)构成的复合材料,胶框4的颜色例如为白色或白灰色,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制。
53.如图2所示,胶框4对应位于光学膜片3的边缘。具体的,胶框4支撑在光学膜片3和匀光板5之间,用于对光学膜片3和匀光板5之间的距离进行限定,以提高光学膜片3对匀光板5射出的光线的利用率。同时,胶框4用于对匀光板5和光学膜片3进行固定,以保证匀光板5和光学膜片3的稳定性。
54.胶框4包括支撑部41,支撑部41位于胶框4的面向显示装置的显示区域1a的一侧,即支撑部41位于胶框4的相对内侧,支撑部41的相对两侧分别与匀光板5和光学膜片3抵接,通过支撑部41支撑在匀光板5和光学膜片3之间,以限定匀光板5和光学膜片3之间的距离,并且支撑部41通过压在匀光板5的正面以对匀光板5进行固定。
55.如图2所示,其中,胶框4的支撑部41包括导光面411,导光面411对应支撑部41的连接在匀光板5和光学膜片3之间的侧壁。导光面411的第一侧4111靠近匀光板5的正面,例如导光面411的第一侧4111与匀光板5的正面接触;导光面411的第二侧4112靠近光学膜片3的背面,例如导光面411的第二侧4112与光学膜片3的背面接触。
56.需要说明的是,导光面411的第一侧4111和第二侧4112是否与匀光板5和光学膜片3接触,取决于导光面411是否覆盖支撑部41的整个侧壁。在一些实施例中,胶框4的支撑部41的侧壁可以整面设为导光面411;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支撑部41的侧壁仅有部分设为导光面411。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57.具体的,导光面411由其第一侧4111至第二侧4112朝向光学膜片3的边缘倾斜。如
图2所示,胶框4由显示装置的边缘向显示装置的中心延伸,其中胶框4的支撑部41为斜角结构形式,即支撑部41对应导光面411的第一侧4111向内延伸的距离较多,而支撑部41对应导光面411的第二侧4112向内延伸的距离较短,以使支撑部41的导光面411由第一侧4111至第二侧4112形成向外倾斜的形式。
58.通过导光面411由对应匀光板5的一侧至对应光学膜片3的一侧向外倾斜,导光面411在光线的出光方向上具有导光作用,这样由匀光板5的边缘部位出射的光线,可以进一步向光学膜片3的边缘扩散,可以增大进入光学膜片3的光线覆盖范围,光学膜片3的出光面积增大,从而可增大显示面板1的有效显示图像的区域范围。
59.通常胶框4会伸入至匀光板5的对应位于显示面板1的显示区域1a内部位,这样会阻碍匀光板5的出光面积,进而胶框4会遮挡显示面板1的显示区域1a边缘的显示,导致显示区域1a边缘出现黑边现象,影响显示面板1的窄边框显示效果。
60.本实施例中,通过将胶框4支撑部41的侧壁设置为导光面411形式,导光面411的第一侧4111对应匀光板5,第二侧4112对应光学膜片3,且导光面411由其第一侧4111至第二侧4112朝向光学膜片3的边缘倾斜,这样匀光板5边缘出射的光线向光学膜片3的边缘扩散,可增大光学膜片3的出光面积,进而可以避免胶框4遮挡显示面板1的显示区域1a边缘的显示,可防止显示区域1a边缘出现黑边现象,提升显示面板1的窄边框显示效果。
61.在一些实施例中,导光面411的第一侧4111位于显示区域1a内;导光面411的第二侧4112位于非显示区域1b内,或者,导光面411的第二侧4112位于显示区域1a内且与显示区域1a的边界之间的距离小于0.5mm。
62.通过导光面411的第一侧4111位于显示装置的显示区域1a内,胶框4的支撑部41和匀光板5之间具有足够的搭接宽度,以保证胶框4可将匀光板5固定牢靠,以免显示装置在移动过程中,发生匀光板5晃动或偏离原位的现象。
63.通过导光面411的第二侧4112位于显示装置的非显示区域1b内,导光面411的第二侧4112对光学膜片3位于显示区域1a内的部分完全无遮挡,因而对显示面板1的显示区域1a的显示效果完全无影响。
64.或者,导光面411的第二侧4112可以略微进入显示面板1的显示区域1a,即导光面411的第二侧4112遮挡光学膜片3对应显示区域1a微小距离,这样从匀光板5出射的光线仍能朝向光学膜片3的边缘发散,对显示面板1的显示区域1a边缘的显示效果影响较小。
65.为了使导光面411的第二侧4112对显示区域1a边缘的显示效果不产生显著影响,导光面411的第二侧4112与显示区域1a的边界之间的距离小于0.5mm,即导光面411的第二侧4112伸入显示区域1a内的宽度小于0.5mm。
66.在一些实施例中,导光面411的第一侧4111与显示区域1a的边界之间的距离小于2.5mm。如此可避免导光面411的第一侧4111覆盖匀光板5的宽度过大,影响匀光板5边缘的光线向光学膜片3边缘扩散的效果,以免影响显示面板1的显示区域1a边缘的显示效果。
67.在一些实施例中,胶框4支撑部41的导光面411与光学膜片3之间的夹角小于或等于45
°
。如此设置,导光面411由第一侧4111至第二侧4112向光学膜片3边缘倾斜的程度较大,在导光面411的第一侧4111遮盖匀光板5的宽度一定的基础上,导光面411的第二侧4112遮挡光学膜片3边缘的宽度更短,可以增大光学膜片3的出光面积。
68.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导光面411的导光效果,从匀光板5边缘出射的光线可以进一
步向光学膜片3的边缘扩散,进而有效减小胶框4对显示面板1的显示区域1a边缘的显示效果的影响,进一步提升显示面板1的窄边框显示效果。
69.另外,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匀光板5和光学膜片3之间的间隙大于或等于2.5mm。即支撑部41的厚度大于或等于2.5mm,这样可保证匀光板5和光学膜片3之间具有足够的间隙,可提高光学膜片3对匀光板5的出射光线的利用率。
70.在导光面411的倾斜程度一定的程度上,通过增大匀光板5和光学膜片3之间的间隙,可以增大匀光板5边缘的出射光线向光学膜片3的边缘扩散距离,进而进一步减小胶框4由于遮盖匀光板5的显示区域1a对显示面板1的显示效果造成的影响。
71.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通过将胶框4的导光面411设置为由第一侧4111至第二侧4112向光学膜片3边缘倾斜的形式,可以有效解决胶框4伸入显示区域1a导致产生黑边现象的问题。
72.与此同时,相应增大了胶框4与匀光板5之间的搭接宽度,因而可以在保证匀光板5与胶框4具有足够搭接宽度的基础上,相应减小匀光板5的宽度,增大匀光板5与背板8的边缘之间的距离,在匀光板5侧壁与背板8的边缘之间预留足够的膨胀间隙。
73.由于增大了匀光板5的膨胀间隙,为匀光板5预留了足够的膨胀量,因而本实施例的匀光板5可以选用由亚克力板或pc板材制作而成的普通导光板,而不必选用受热不膨胀的玻璃导光板,由此可以减小显示装置正面的边框宽度,改善外观,提高产品竞争力。
74.以下结合背板8的具体结构,进一步对胶框4进行说明。
75.如图2和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背板8包括底板81、翻边82和侧壁83,底板81用于支撑在匀光板5的背面,翻边82用于支撑显示面板1,侧壁83用于连接在地板和翻边82之间,翻边82、侧壁83和地板共同围成容纳槽,匀光板5的边缘位于容纳槽内。
76.底板81为背板8的主体支撑面,反射片6和匀光板5依次支撑在底板81上,侧壁83例如由底板81的边缘朝向显示面板1的方向垂直延伸,翻边82由侧壁83的另一侧朝向显示装置的中心延伸。示例性的,底板81的与侧壁83连接的边缘区域以及翻边82均与显示面板1所在的平面平行,侧壁83与显示面板1所在的平面垂直。
77.翻边82、侧壁83与底板81之间共同围成容纳槽,匀光板5和反射片6的边缘伸入该容纳槽内,以对匀光板5和反射片6进行限位。
78.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胶框4还包括固定部42,固定部42连接在支撑部41靠近显示装置边缘的一侧,其相对位于胶框4的外侧。支撑部41用于支撑在光学膜片3和匀光板5之间,固定部42则用于支撑在光学膜片3和背板8的翻边82之间。
79.通过固定部42支撑在背板8的翻边82上,背板8的翻边82对固定部42的支撑作用可以增强胶框4的稳定性,也有利于限定胶框4支撑部41的导光面411的方位,使导光面411更好的发挥导光作用。
80.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胶框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和图4所示,为了增强胶框4对光学膜片3的限位作用,在一些实施例中,胶框4的固定部42面向光学膜片3的一侧具有凸起的限位部421,光学膜片3设有限位孔31,限位部421伸入限位孔31内。
81.本实施例中,光学膜片3的边缘例如可通过粘接的方式固定在胶框4上,而为了进一步增强胶框4对光学膜片3的限位作用,防止光学膜片3因受到外部作用力而偏移,通过在胶框4的固定部42上设置限位部421,限位部421位于固定部42面向光学膜片3的一侧,且限
位部421凸起在固定部42上,在光学膜片3边缘部位的对应固定部42的位置相应设置限位孔31,胶框4固定部42上的限位部421伸入光学膜片3的限位孔31内,以对光学膜片3进行固定。
82.如图4所示,对于胶框4与背板8翻边82的固定连接,胶框4固定部42和背板8翻边82可通过粘接固定在一起,或者,在胶框4固定部42和背板8翻边82上设置连接孔422,胶框4和背板8翻边82通过螺钉或铆钉等连接件连接。
83.以下再结合中框2的具体结构,对中框2、背板8及胶框4三者之间的连接关系进行详细说明。
84.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中框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中a处的局部示意图;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中框的某一区域的截面图;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中框的另一区域的截面图;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弹片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板的部分结构图;图11为图10中b处的局部示意图。
85.如图2及图5至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中框2包括平板部21和外侧壁部22,平板部21与显示面板1所在的平面平行,且平板部21位于显示面板1的背面,显示面板1的边缘支撑在中框2的平板部21上。示例性的,显示面板1可通过面板胶带102粘接在中框2的平板部21上。
86.中框2的外侧壁部22连接在平板部21上,外侧壁部22例如可以和平板部21垂直,其位于背板8的侧壁83外侧,中框2的外侧壁部22构成显示装置天侧11、左侧12和右侧13的外观面。
87.如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装置还包括弹片9,通过弹片9来连接中框2和背板8,以使中框2和背板8之间的连接更简便,便于拆装,可降低劳动力。
88.具体的,如图6和图8所示,中框2的部分区域还设有内侧壁部23,内侧壁部23连接在平板部21上,内侧壁部23位于外侧壁部22内侧,例如内侧壁部23和外侧壁部22相互平行,外侧壁部22、平板部21和内侧壁部23之间形成容置空间,背板8的侧壁83伸入至该容置空间内,弹片9套设在背板8的侧壁83上,且卡设在中框2的外侧壁部22和内侧壁部23之间,以连接中框2和背板8。
89.弹片9先固定于背板8的侧壁83上,而后通过弹片9实现中框2与背板8之间的连接固定。
90.另外,结合图4所示,由于中框2的内侧壁部23位于外侧壁部22内侧,且中框2的平板部21位于胶框4上方,因此在胶框4固定部42的边缘还设有避让缺口423,中框2和胶框4装配时,中框2的内侧壁部23穿过胶框4上的避让缺口423。
91.如图9所示,弹片9整体呈一端开口的形态,包括第一连接部91、位于第一连接部91的一侧且连接于第一连接部91的第一片92和位于第一连接部91的另一侧且连接于第一连接部91的第二片93和第三片94,第二片93和第三片94并排设置,其中一侧和另一侧为相对的两侧。
92.其中,第一片92、第二片93和第三片94整体的延伸方向大致垂直于第一连接部91所在的平面。
93.第一片92包括连接于第一连接部91的第一平板部921和连接于第一平板部921的第二平板部922,第一平板部921和第二平板部922不共面,第二平板部922的自由端部向着远离第一连接部91的方向延伸。
94.第一平板部921所在的平面与第一连接部91所在的平面大致垂直。
95.第二片93整体呈平板状,第二片93所在的平面大致垂直于第一连接部91所在的平面。
96.结合图11所示,第二片93上设置有第一卡口931,背板8上设有凸起831,凸起831卡合在第一卡口931中,用于实现弹片9与背板8之间的连接固定。
97.第三片94包括连接于第一连接部91的第三平板部941和连接于第三平板部941的第四平板部942,第三平板部941和第四平板部942不共面,第四平板部942的自由端部向着靠近第一连接部91的方向延伸。
98.第三平板部941所在的平面与垂直于第一连接部91所在平面的平面具有一定的夹角,即第三平板部941相对于第二片93倾斜设置,为了保证固定效果,夹角在10-20度。
99.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弹片9中包含两个第二片93,对称设置于第三片94的两侧。
100.为了进一步保证弹片9与背板8的紧密连接,弹片9的第一平板部921和第三平板部941靠近侧壁83部一侧的表面上还设置有凸点95。
101.结合图10和图11所示,弹片9组装到背板8上时,弹片9安装于背板8的侧壁83和/或翻边82的缺口832处,弹片9的第一连接部91的两端分别抵持于缺口832两端的侧壁83,避免弹片9沿着侧壁83来回滑动。
102.背板8的侧壁83上的凸起831卡合于弹片9的第一卡口931中,由此将弹片9固定于背板8的侧壁83上。
103.弹片9的第一平板部921和第三平板部941靠近侧壁83部一侧的表面上的凸点95与背板8的侧壁83抵持,进一步实现弹片9与背板8之间的固定。
104.当将中框2安装于背板8上时,固定有弹片9的背板8侧壁83插入到中框2的外侧壁部22与内侧壁部23之间。
105.在组装时,中框2的外侧壁部22的表面挤压第三片94的第三平板部941和第四平板部942的连接处,挤压过程中,弹片9的第三片94变形,产生回弹力,由此通过挤压力和回弹力的平衡,将中框2的外侧壁部22和弹片9固定在一起。
106.同时,由于第一片92的第二平板部922的自由端部向着远离第一连接部91的方向延伸,在组装时,中框2的内侧壁部23的表面挤压第二平板部922的自由端部,挤压过程中,弹片9的第一片92变形,产生回弹力,由此通过挤压力和回弹力的平衡,将中框2的内侧壁部23和弹片9固定在一起。
107.根据第一发明构思,显示装置的胶框的支撑部支撑在光学膜片和匀光板之间,支撑部包括导光面,导光面的第一侧靠近匀光板,导光面的第二侧靠近光学膜片,且导光面由第一侧至第二侧向光学膜片的边缘倾斜;这样导光面可以引导由匀光板射出的光线向光学膜片的边缘发散,可以增大光学膜片的出光面积,进而增大显示面板中能够显示图像的有效面积,避免了胶框由于进入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域内,而带来的显示区域边界内无法显示图像而出现黑边的问题,可以提升显示装置的窄边框效果。
108.根据第二发明构思,导光面的第一侧位于显示区域内,导光面的第二侧位于非显示区域内,或第二侧位于显示区域内且与显示区域的边界之间的距离小于0.5mm,这样胶框可稳定的支撑匀光板,且通过导光面向光学膜片边缘的导光作用,由导光面的第二侧进入光学膜片的光可覆盖整个显示区域,因而可以提升显示装置的窄边框效果。
109.根据第三发明构思,导光面的第一侧与显示区域的边界之间的距离小于2.5mm,以
免导光面的第一侧进入显示区域过多而影响窄边框效果。
110.根据第四发明构思,匀光板和光学膜片之间的间隙大于或等于2.5mm,以增大光在匀光板和光学膜片之间传输路径长度,提升导光面的导光效果。
111.根据第五发明构思,胶框还包括固定部,固定部连接在支撑部靠近显示装置边缘的一侧,固定部支撑在翻边上,这样可以进一步对胶框进行支撑固定。
112.根据第六发明构思,固定部面向光学膜片的一侧具有凸起的限位部,光学膜片设有限位孔,限位部伸入限位孔内,这样可以通过胶框对光学膜片进一步限位和固定。
113.根据第七发明构思,显示装置的中框还包括位于外侧壁部内侧的内侧壁部,背板的侧壁伸入至外侧壁部和内侧壁部之间,显示装置还包括卡设于外侧壁部和内侧壁部之间的弹片,这样通过弹片可将中框和背板连接固定。
114.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