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减小流阻的液冷板的制作方法

2022-02-20 16:30:4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新能源汽车的热管理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减小流阻的液冷板。


背景技术:

2.电芯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动力来源,在其充放电过程中发热量大,电芯的热管理是动力电池系统安全运行的关键,目前,液冷是动力电池热管理比较成熟的方案,能够保障动力电池在工况运行下的温度及温度一致性要求。流阻是液冷板流道设计过程中的重要技术参数,传统的出口连接管与流道配合图,出口连接管中心位置与流道端部弧中心同心(如图3-图6),出口连接管中心与流道端部边缘距离14.73mm,液冷板流道板流阻大的情况下,液冷板流道板的散热能力也受到影响,对泵的要求高,同时也会降低整个系统的能量利用率。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减小流阻的液冷板,通过将出口连接管的中心位置向液冷板内流道的出口端部弧中心平移,减小了液冷板流道板的流阻,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提出的液冷板流道板流阻大的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5.一种减小流阻的液冷板,包括入口连接管、出口连接管和液冷板流道板,所述入口连接管设置在液冷板流道板的中心线上靠近端部位置,出口连接管设置在液冷板流道板的中心线上靠近另一端部位置,所述液冷板流道板上开设有液冷板内流道,所述液冷板内流道包括主流道、支流道和汇总流道,所述主流道的出口端连接两侧的支流道的入口端,两个所述支流道的出口端连接汇总流道的入口端,出口连接管的入口端平移设置在汇总流道的出口端。
6.优选的,所述入口连接管的出口端设置在主流道的入口端。
7.优选的,所述主流道的入口端部和汇总流道的出口端部均为弧形结构,入口连接管的中心位置与主流道入口端部弧中心同心,出口连接管的中心位置向汇总流道的出口端部弧中心平移5mm。
8.优选的,所述出口连接管的中心与汇总流道的出口端部边缘距离9.73mm。
9.优选的,所述入口连接管和出口连接管在同一中心线上相对设置。
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1.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减小流阻的液冷板,改变现有的入口连接管的中心位置与主流道入口端部弧中心同心的这一设计,通过对液冷板内流道及出口连接管的配合进行设计,将出口连接管的中心位置向汇总流道的出口端部弧中心平移5mm,减小液冷板流道板的流阻,扩大液冷板流道板的流量使用范围,提高液冷板流道板的散热能力,从而提高整个系统的能量利用率。
附图说明
12.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液冷板整体结构示意图;
13.图2为本实用新型液冷板流道结构示意图;
14.图3为现有的出口连接管与液冷板内流道配合示意图;
15.图4为图3的配合示意放大图;
16.图5为图3的a向剖视图;
17.图6为图5的b处放大图;
18.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出口连接管与液冷板内流道配合示意图;
19.图8为图7的配合示意放大图;
20.图9为图7的a向剖视图;
21.图10为图9的b处放大图。
22.图中:1、入口连接管;2、出口连接管;3、液冷板流道板;31、液冷板内流道;311、主流道;312、支流道;313、汇总流道。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4.参阅图1,一种减小流阻的液冷板,包括入口连接管1、出口连接管2和液冷板流道板3,入口连接管1设置在液冷板流道板3的中心线上靠近端部位置,出口连接管2设置在液冷板流道板3的中心线上靠近另一端部位置,入口连接管1和出口连接管2在同一中心线上相对设置,入口连接管1和出口连接管2呈对称设置这样也是为了保证从入口连接管1进入的冷却液经过液冷板流道板3内流道为串-并联形式同步汇聚到出口连接管2。
25.参阅图2,液冷板流道板3上开设有液冷板内流道31,液冷板内流道31包括主流道311、支流道312和汇总流道313,主流道311的出口端连接两侧的支流道312的入口端,两个支流道312的出口端连接汇总流道313的入口端,出口连接管2的入口端平移设置在汇总流道313的出口端。入口连接管1的出口端设置在主流道311的入口端,入口连接管1依次经过主流道311、支流道312最后流入汇总流道313,然后从出口连接管2流出。
26.参阅图7-10,主流道311的入口端部和汇总流道313的出口端部均为弧形结构,该弧形结构为半圆形状,入口连接管1的中心位置与主流道311入口端部弧中心同心,出口连接管2的中心位置向汇总流道313的出口端部弧中心平移5mm。出口连接管2的中心与汇总流道313的出口端部边缘距离9.73mm,这样区别于现有技术,将出口连接管2的中心位置向汇总流道313的出口端部弧中心平移5mm,优化出口连接管2与液冷板内流道31的配合,同时保证出口连接管2的下部与液冷板流道板3不干涉,保障装配的可行性。
27.通过仿真计算,对传统的出口连接管2与液冷板流道板3配合设计及优化后的出口连接管2与液冷板流道板3设计的流阻进行了对比,出口连接管2相对液冷板内流道31向外平移后,液冷板流道板3流阻较小趋势比较明显,有效降低了液冷板流道板3的流阻,具体结果如下表:
[0028][0029]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出口连接管2平移后,在大流量情况下,液冷板流道板3流阻相对现有未平移减小11%。
[0030]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0031]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技术特征:
1.一种减小流阻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入口连接管(1)、出口连接管(2)和液冷板流道板(3),所述入口连接管(1)设置在液冷板流道板(3)的中心线上靠近端部位置,出口连接管(2)设置在液冷板流道板(3)的中心线上靠近另一端部位置,所述液冷板流道板(3)上开设有液冷板内流道(31),所述液冷板内流道(31)包括主流道(311)、支流道(312)和汇总流道(313),所述主流道(311)的出口端连接两侧的支流道(312)的入口端,两个所述支流道(312)的出口端连接汇总流道(313)的入口端,出口连接管(2)的入口端平移设置在汇总流道(313)的出口端。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减小流阻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口连接管(1)的出口端设置在主流道(311)的入口端。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减小流阻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流道(311)的入口端部和汇总流道(313)的出口端部均为弧形结构,入口连接管(1)的中心位置与主流道(311)入口端部弧中心同心,出口连接管(2)的中心位置向汇总流道(313)的出口端部弧中心平移5mm。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减小流阻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口连接管(2)的中心与汇总流道(313)的出口端部边缘距离9.73mm。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减小流阻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口连接管(1)和出口连接管(2)在同一中心线上相对设置。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减小流阻的液冷板,涉及新能源汽车的热管理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液冷板流道板流阻大的问题,主流道的出口端连接两侧的支流道的入口端,两个支流道的出口端连接汇总流道的入口端,出口连接管的入口端平移设置在汇总流道的出口端,通过对液冷板内流道及出口连接管的配合进行设计,将出口连接管的中心位置向汇总流道的出口端部弧中心平移5mm,减小液冷板流道板的流阻,扩大液冷板流道板的流量使用范围,提高液冷板流道板的散热能力,从而提高整个系统的能量利用率。从而提高整个系统的能量利用率。从而提高整个系统的能量利用率。


技术研发人员:陈荣波 陈超鹏余 张超贺 龚绵圣 许晓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马鞍山纳百川热交换器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9.22
技术公布日:2022/1/14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