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椅子的制作方法

2022-02-20 15:00: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椅子。


技术实现要素:

2.在一个实施例中,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椅子,其包括底座、联接到底座上端的接收部(receptacle)和形成座椅表面的座椅壳。座椅壳由接收部支撑。椅子还包括形成靠背表面的靠背壳。靠背壳在座椅表面的两侧和靠背表面的两侧连接到座椅壳。靠背壳包括在座椅壳下方从靠背表面延伸到接收部的延伸部。延伸部是可弹性变形的。
3.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椅子,其包括:限定竖直轴线的底座、联接到底座上端的接收部、形成座椅表面和底表面的座椅壳、以及形成靠背表面的靠背壳。靠背壳包括在座椅壳下方从靠背表面延伸到接收部的延伸部。该椅子还包括固定到座椅壳底表面的倾斜壳体。接收部或倾斜壳体包括第一销和第二销。第一销定位于其前端附近。第二销定位于其后端附近。接收部或倾斜壳体中的另一个限定接纳第一销的第一轨道和接纳第二销的第二轨道。第一轨道沿着第一纵向轴线延伸,第一纵向轴线相对于竖直轴线以第一角度定向。第二轨道沿着第二纵向轴线延伸,该第二纵向轴线相对于竖直轴线以第二角度定向。第二角度不同于第一角度。
4.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本发明提供一种椅子,其包括底座和联接到底座上端的接收部。接收部包括邻近其第一端的第一销和邻近其第二端的第二销。该椅子还包括形成座椅表面和底表面的座椅壳,以及形成靠背表面的靠背壳。靠背壳包括延伸部,该延伸部与靠背表面一体形成为单件,并且在座椅壳下方从靠背表面延伸到接收部。延伸部是可弹性变形的。椅子还包括第一侧向连接支柱(strut)、第二侧向连接支柱以及倾斜壳体,第一侧向连接支柱与延伸部间隔开并将座椅壳的第一侧面连接到靠背壳的第一侧面,第二侧向连接支柱与延伸部间隔开并将座椅壳的第二侧面连接到靠背壳的第二侧面,倾斜壳体被固定到座椅壳的底表面。倾斜壳体具有接纳第一销的第一轨道和接纳第二销的第二轨道。第一轨道沿着第一纵向轴线延伸,该第一纵向轴线相对于竖直轴线以第一角度定向。第二轨道沿着第二纵向轴线延伸,该第二纵向轴线相对于竖直轴线以第二角度定向。第二角度不同于第一角度。座椅壳可相对于靠背壳沿着由第一轨道和第二轨道限定的路径移动。
5.通过考虑详细的说明书和附图,本发明的其他方面将变得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6.图1是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椅子的透视图。
7.图2是图1中所示椅子的另一透视图。
8.图3是图1中所示椅子处于直立位置的侧视图。
9.图4是图1中所示椅子处于向后倾斜位置的侧视图。
10.图5是示意图,其中图3和图4的视图叠加,其中图3的视图以实线示出,并且自后图4的视图以虚线示出。
11.图6是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椅子处于直立位置的示意性侧视图。
12.图7是图6中所示椅子处于向后倾斜位置的示意性侧视图。
13.图8是示意图,其中图6和7的视图叠加,其中图6的视图以实线示出,并且其中图7的视图以虚线示出。
14.图9是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椅子处于直立位置的侧视图。
15.图10是图9中所示椅子处于向后倾斜位置的侧视图。
16.图11是示意图,其中图9和10的视图叠加,其中图9的视图以实线示出,并且其中图10的视图以虚线示出。
17.图12是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椅子处于直立位置的侧视图。
18.图13是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椅子的顶部透视图。
19.图14是图13中所示椅子的底部透视图。
20.图15是图13中所示椅子的一部分的分解透视图。
21.图16是椅子处于直立位置时沿着图13的剖面线16-16截取的剖视图。
22.图17是椅子处于向后倾斜位置时沿着图13的剖面线16-16截取的椅子的剖视图。
23.图18是图13中所示椅子的接收部的顶部透视图。
24.图19是图18中所示接收部的底部透视图。
25.图20是图13中所示椅子的倾斜壳体的顶部透视图。
26.图21是图20中所示倾斜壳体的底部透视图。
27.图22是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椅子的顶部透视图。
28.图23是图22中所示椅子的底部透视图。
29.图24是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椅子的顶部透视图。
30.图25是图24中所示椅子的底部透视图。
31.图26是图24中所示椅子的分解透视图。
32.图27是椅子处于直立位置时沿着图24的剖面线27-27截取的椅子的剖视图。
33.图28是椅子处于向后倾斜位置时沿着图24的剖面线27-27截取的椅子的剖视图。
34.图29是根据一些实施例用于与椅子一起使用的倾斜壳体和接收部的顶部透视图。
35.图30是图29中所示的倾斜壳体和接收部的底部透视图。
36.图31是用于与椅子一起使用的支撑元件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37.在详细解释本发明的任何实施例之前,应当理解,本发明的应用不限于在以下说明书中阐述的或在以下附图中示出的构造细节和部件布置结构。本发明能够有其他实施例,并且能够以各种方式实践或执行。
38.图1-5示出了椅子1。椅子1包括底座2、座椅壳3和靠背壳4。底座2包括支脚5和支撑柱6。座椅壳3和靠背壳4被设计为一体形成的支撑元件7。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座椅壳3和靠背壳4通过两个侧向连接支柱8、9连接。连接支柱8、9在由座椅壳3形成的座椅表面3a的两侧和由靠背壳4形成的靠背表面4a的两侧延伸。靠背壳4包括延伸部10,延伸部10在座椅壳3下方延伸(特别地见图3和4)。孔眼(bore)11形成在延伸部10中。承载柱6的头部6a通过孔眼11容纳(见图3)。图示的孔眼11从延伸部10的下侧10b呈锥形逐渐变细。
39.座椅壳3形成支撑元件7的第一自由端13。靠背壳4的延伸部10形成支撑元件7的第二自由端14。
40.延伸部10包括下引导部件15。下引导部件15也可以称为接收部。下引导部件15相对于底座2是静止的。下引导部件15还包括接纳承载柱6的头部6a的孔眼11。所示的下引导部件15与延伸部10形成为一件。座椅壳3包括上引导部件16。上引导部件16也可以称为倾斜壳体。图示的上引导部件16与座椅壳3形成为一件。
41.如图1中所示,下引导件15由两个侧构件15a、15b形成。两个侧构件15a、15b在左侧和右侧上相对于下引导部15的纵向中心轴线x对称地侧向形成在延伸部10上。这里,纵向中心轴线x垂直于竖直轴线z定向,该竖直轴线是底座2的中心轴线,更具体地说,是承载柱6的中心轴线。纵向中心轴线x也与平行于延伸部10的前边缘17延伸的横向轴线y垂直相交。
42.如图1中所示,上引导件16由两个侧构件16a、16b形成。两个侧构件16a、16b相对于纵向中心轴线x对称地形成在座椅壳3的下侧18上。上引导部件16在下引导部件15上以相对于下引导部件15可移动的方式被引导。下引导部件15和上引导部件16经由第一前连接布置结构19和第二后连接布置结构20彼此连接。
43.第一前连接布置结构19包括两个销20a、20b,这两个销沿横向轴线y的方向定向。左销20a连接到下引导部件15的左侧构件15a。右销20b连接到下引导部件15的右侧构件15b。前连接布置结构19还包括两个细长孔21a、21b或轨道,它们沿横向轴线y的方向开口。左细长孔21a形成在上引导部件16的左侧构件16a中。右细长孔21b形成在上引导部件16的右侧构件16b中。左销20a被引导穿过左细长孔21a,而右销20b被引导穿过右细长孔21b。
44.第二后连接布置结构22包括两个销23a、23b,它们沿横向轴线y的方向定向。左销23a连接到下引导部件15的左侧构件15a。右销23b连接到下引导部件15的右侧构件15b。后连接布置结构22还包括两个细长孔24a、24b或轨道,它们沿横向轴线y的方向开口。左细长孔24a形成在左侧构件16a中,而右细长孔24b形成在上引导部件16的右侧构件16b中。左销23a被引导穿过左细长孔24a,而右销23b被引导穿过右细长孔24b。
45.因此,座椅壳3由下引导部件15在上引导部件16上沿着路径b(见图5)引导,该路径由细长孔21a、21b和24a、24b预先确定。细长孔21a、21b相对于纵向轴线x以镜像反转的方式彼此相对。细长孔24a、24b相对于纵向轴线x以镜像反转的方式彼此相对。
46.下引导部件15和上引导部件16连接成使得上引导部件16的相对运动(且因此还有座椅壳3的相对运动)以滑动和枢转运动的形式在不同于圆弧路径的弓形路径bb上运行。下引导部件15和上引导部件16一起形成运动转换器,借助于该运动转换器,座椅壳3的空间取向根据靠背壳4的倾斜度被机械地控制。
47.在其他实施例中,代替下引导部件15的左侧部件15a和右侧部件15b上的销20a、20b和23a、23b,可以在下引导部件15上形成两个突出部,这两个突出部被引导在上引导部件16的对应细长孔21a、21b和24a、24b中。
48.在所示的实施例中,其中支撑元件7一体地形成为单件,靠背壳4的延伸部10被设计成在位于接收部11与靠背表面4a之间的部段25中可弹性变形(见图3),以允许座椅壳3可移位。支撑元件7包括侧向连接支柱8、9作为另外的弹性区域。
49.为了产生提供乘坐舒适性的弓形路径bb,第一连接布置结构19的细长孔21a、21b被定向为沿靠背壳4的方向上升,并且第二连接布置结构22的细长孔24a、24b在空间中水平
地(即沿纵向轴线x的方向)定向。
50.椅子1在图3和5中示出(以实线示出),其中其支撑元件7处于直立位置s1。椅子1在图4和5中示出(以虚线示出),其中其支撑元件7处于向后倾斜的位置s2。在椅子1的向后倾斜位置s2,支撑元件7以使得支撑元件7生成反作用力的方式弹性变形,借助于该反作用力,支撑元件7自身从其变形位置s2移动到未变形位置。在未变形位置,支撑元件7采用椅子1的直立位置s1。在椅子1的向后倾斜位置s2,支撑元件7特别是在延伸部10的邻接靠背壳4的靠背表面4a的部段25中弹性变形。
51.图5以叠加的形式示出了图3和图4的视图,其中图3的视图通过实线示出,并且其中图4的视图通过虚线示出。在对椅子1的直立位置s1和椅子1的向后倾斜位置s2的比较检查中,可以看出,支撑元件7特别是在延伸部10的部段25处和侧向连接支柱8、9的区域中变形。
52.从图5中还明显的是,在位置s2,座椅表面3a相对于位置s1在与靠背表面4a相反的前部区域中升高。在位置s2,座椅表面3a在靠近靠背表面4a的后部区域中降低。此外,由座椅表面3a和靠背表面4a围成的角度在位置s2比在位置s1增加了10
º
以上。换句话说,当支撑元件7从直立位置s1移动到向后倾斜位置s2时,靠背表面4a相对于座椅表面3a后倾或倾斜至少10
º

53.参考图3,当在座椅1的直立位置s1中时,座椅壳3的后边缘26与靠背元件4的靠背表面4a间隔第一距离a26-1。参考图4,当在座椅1的向后倾斜位置s2中时,座椅壳3的后边缘26与靠背元件4的靠背表面4a间隔第二距离a26-2。在所示实施例中,第一距离a26-1明显大于第二距离a26。此外,第一距离a26-1大于或等于第二连接布置结构22的后细长孔24a、24b的长度l24a。
54.所示的承载柱6的头部6a被设计成锥形。承载柱6的头部6a与设计成锥形孔眼的孔眼11相配合。在一些实施例中,承载柱6被设计为充气弹簧27。充气弹簧27允许调节支撑元件7的高度。
55.图6-8示出了另一种椅子101。图6示出了处于直立位置s101的椅子101。图7示出了处于向后倾斜位置s102的椅子101。图8示出了图6和7的图示的叠加视图。图6的视图通过实线表示,而图7的视图通过虚线表示。
56.椅子101包括底座102、座椅壳103和靠背壳104。底座102包括支脚105和承载柱106。在一些实施例中,承载柱106是高度可调节的充气弹簧。座椅壳103和靠背壳104被设计成一体形成的支撑元件107。座椅壳103和靠背壳104通过两个侧向连接支柱108、109以类似于图1至5中所示的椅子10的方式连接。连接支柱108、109在由座椅壳103形成的座椅表面103a的两侧和由靠背壳104形成的靠背表面104a的两侧上延伸。靠背壳104包括在座椅壳103下方延伸的延伸部110。孔眼111形成在延伸部110中。承载柱106的头部106a由孔眼111容纳(见图6)。图示的孔眼111从延伸部110的下侧110b呈锥形逐渐变细。
57.此外,座椅壳103和靠背壳104通过第三中央连接支柱151连接。中央连接支柱151由靠背壳104的延伸部110形成。靠背壳104的延伸部110在附连区域153中一体地且以无接缝的方式合并到座椅壳3的下侧118中,其中形成位于延伸部110与座椅壳103之间的中间空间152。因此,座椅壳103和靠背壳104借助于侧向连接支柱108、109且借助于中央连接支柱151连接。
58.如图8的叠加图示中所示,当椅子101处于向后倾斜位置s102(其中坐在椅子101上的人向后倚靠,其中他/她的背部靠在靠背壳104的靠背表面104a上)时,中央连接支柱151在靠背表面104a与接收部111之间的后部区域h151中弹性变形。
59.在靠背壳104向后弹性屈服(这通过靠背表面104a与接收部111之间的后部区域h151中的中央连接支柱151的弹性变形而实现)过程中,座椅壳103经由侧向连接支柱108、109被拉向靠背壳104。该运动继而导致中央连接支柱151的前部区域v151的弹性变形,该区域位于接收部111与附连区域153之间,并且因此导致座椅表面103a的前部区域v103a升高并且座椅表面103的后部区域h103a向后移动。在该实施例中,座椅表面103a与靠背表面104a之间包夹的角也通过侧向连接支柱108、109的弹性变形而增大。在向后倾斜位置s102,所包夹的角比椅子101的直立位置s101中时大至少10
º

60.图9示出了另一种椅子201。椅子201包括底座202、座椅壳203和靠背壳204。底座202包括支脚205和承载柱206。座椅壳203和靠背壳204一起形成支撑元件207。座椅壳203和靠背壳204在座椅表面203的两侧和靠背表面204a的两侧上借助于两个接头208、209以铰接方式相互连接。在侧视图中,接头209被接头208完全隐藏。靠背壳204包括延伸至座椅壳203下方的延伸部210。靠背壳204设计成与所述延伸部一体形成的方式。
61.孔眼211形成在延伸部210上。承载柱206的头部206a容纳在孔眼211中。图示的孔眼从延伸部210的下侧210b呈锥形逐渐变细。靠背壳204的延伸部210被设计成可在孔眼与接头208、209之间弹性变形。座椅壳203形成支撑元件27的第一自由端213。靠背壳204的延伸部210形成支撑元件207的第二自由端214。
62.椅子201还包括杠杆臂布置结构220。杠杆臂布置结构220以旋转接头的方式围绕第一枢转轴线d20-1连接到靠背壳204的延伸部10的自由端214。杠杆臂布置结构220以旋转接头的方式围绕第二枢转轴线d20-2连接到座椅壳203的下侧218。为了该目的,延伸部210的自由端214包括轴承布置结构221。为此,座椅壳203的下侧218包括轴承布置结构222。
63.从图9和10(它们示出了处于直立位置s1和向后倾斜位置s2的椅子201)的比较检查中,并且从以叠加的形式示出了图9和10的图示的图11中,杠杆布置结构220在圆形路径上引导座椅元件203,使得座椅元件203在椅子201的向后倾斜位置s2升高。
64.座椅壳203和靠背壳204在接头208、209的区域重叠。座椅壳203在靠背壳204中被引导,使得座椅壳203的座椅表面203a与靠背壳204的靠背表面204a包夹的角度能够在座椅201的直立位置s1与座椅1的向后倾斜位置s2之间增大,而座椅壳203和靠背壳204不会彼此碰撞。事实上,靠背壳204能够以绕由接头208和209限定的第三旋转轴线d89旋转的方式枢转经过座椅壳203。
65.因此,座椅壳203和靠背壳204在椅子201的向后倾斜位置s2比在椅子201的直立位置s1在更大的程度上重叠。
66.此外,座椅壳203和靠背壳204对称形成,其具有如下效果:在穿过两个接头的旋转轴线d89与座椅壳203的前边缘k3之间测量的座椅壳长度l3为在穿过两个接头的旋转轴线d89与靠背壳204的上边缘k4之间所测量的靠背壳长度l4的90%和110%之间。
67.在椅子201从直立位置s1移动到向后倾斜位置s2的过程中,连接座椅壳203和靠背壳204的接头208、209充当张力传递器件,并且将联接到杠杆布置结构220的座椅壳203向上且沿靠背壳204的方向拉动。在椅子201从向后倾斜位置s2移动到直立位置s1期间,接头
208、209充当压缩力传递器件,并将联接到杠杆布置结构220的座椅壳203向下且远离靠背壳204推动。
68.在坐在椅子上并且向后抵靠靠背壳204的靠背表面倾斜的人的载荷下,靠背壳204的移动通过如下事实实现:靠背壳204在向后倾斜期间变形,并且在椅子201向后倾斜的位置s2,靠背壳204以生成反作用力的方式弹性变形,借助于反作用力,当坐在椅子上的人减小他们抵靠靠背表面所施加的力时,靠背壳204和连接到靠背壳的座椅壳203移动到椅子201的直立位置s1。在椅子201的向后倾斜位置s2,靠背壳204主要在延伸部210的邻接靠背壳204的靠背表面204a的区域中弹性变形。
69.杠杆布置结构220形成运动转换器bu,借助于该运动转换器bu,座椅壳203的空间取向根据靠背壳204的倾斜度被机械控制。
70.图12示出了另一种椅子301。为了描述椅子301的一般部件和操作,参考对图9-11中所示的椅子201的描述。与椅子201相比,图示的椅子301包括杠杆布置结构320,该杠杆布置结构没有旋转接头并且具有可弹性变形的杠杆331。可弹性变形的杠杆331连接到靠背壳304的延伸部310的自由端314和座椅壳303的下侧318。杠杆布置结构320以使得由杠杆布置结构320引导并且伴随着杠杆331相对于靠背壳的延伸部310的弹性变形的座椅壳303可在空间中沿两个方向移动的方式弹性地形成。
71.在椅子201、301的其他实施例中,接头可以是可弹性延伸和可弯曲的区域,其允许座椅壳和靠背壳相对于彼此运动。该运动可以近似为枢转运动。
72.图13-21示出了根据另一实施例的椅子401。椅子401包括底座402、座椅壳403和靠背壳404。底座402在底座402的上端402a处联接到接收部411。座椅壳403由接收部411支撑。座椅壳403形成座椅表面403a。靠背壳404形成靠背表面404a。座椅表面403a和靠背表面404a被配置成由坐在椅子401中的使用者接合。座椅壳403在座椅表面403a的两侧和靠背表面404a的两侧上连接到靠背壳404。靠背壳404包括从靠背表面404a延伸到接收部411的延伸部410。延伸部410是可弹性变形的。座椅壳403形成底表面403b。底表面403b与座椅表面403a相反。椅子401还包括固定到底表面403b的倾斜壳体416。倾斜壳体416可移动地联接到接收部411。倾斜壳体416固定到座椅壳403的底表面403b。
73.如图13-14中所示,底座402包括承载柱406和多个支脚405。承载柱406具有上端406a和下端406b。承载柱406的上端406a联接到接收部411。承载柱406的下端406b联接到多个支脚405。承载柱406还包括伸缩部段。伸缩部段是可调节的(例如,通过气体弹簧)以改变座椅壳403的高度。多个支脚405从承载柱406的下端406b径向向外延伸。在图示的实施例中,脚轮428联接到支脚405中的每个。在其他实施例中,脚轮428可以被省略。底座402限定竖直轴线430。图示的竖直轴线430是沿着底座402的高度延伸的承载柱406的中心纵向轴线。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承载柱406从支脚405沿着竖直轴线430延伸。在其他实施例中,底座402可以具有其他配置(例如,如图22-23中所示的间隔开的固定支腿、凳子高度的底座等),但仍可具有竖直轴线430。
74.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座椅壳403和靠背壳404一体地形成为单件。在一些实施例中,座椅壳403和靠背壳404可以由塑料一体地形成。塑料是可弹性变形的。座椅壳403通过第一连接侧向支柱408和第二连接侧向支柱409连接到靠背壳404。第一连接侧向支柱408与延伸部410间隔开。第一侧向连接支柱408将座椅壳403的第一侧面432连接到靠背壳404的第一
侧面436。第二侧向连接支柱409与延伸部410间隔开。第二侧向连接支柱409将座椅壳403的第二侧面434连接到靠背壳404的第二侧面438。座椅壳的第一侧面432与座椅壳403的第二侧面434相反。靠背壳的第一侧面436与靠背壳404的第二侧面438相反。第一侧向连接支柱408和第二侧向连接支柱409在座椅表面403a和靠背表面404a的两侧上将座椅壳403连接到靠背壳404。第一侧向连接支柱408、第二侧向连接支柱409、座椅壳403和靠背壳404一体地形成为单件。
75.靠背表面404a与延伸部410一体地形成为单件。延伸部410从座椅壳403下方延伸至靠背壳404的靠背表面404a。延伸部410是弹簧元件。延伸部410可在接收部411与靠背表面404a之间弹性变形。如图15中所示,接收部411限定前端442和与前端442相反的后端446。后端446面向靠背壳404的靠背表面404a。延伸部410包括联接到接收部411的后部端446的远端444。远端444与靠背表面404a相反。在所图示的实施例中,延伸部410经由一个或多个紧固件447(例如,螺栓、螺钉等)联接到接收部411。在其他实施例中,延伸部410可以与接收部411一体形成,或者可以通过粘合剂和/或焊接永久地固定到接收部。延伸部410与接收部411之间的连接位于座椅壳403下方。
76.如图18-19中所示,接收部411包括接纳承载柱406的开口448。接收部411包括第一侧415a和第二侧415b。第一侧415a和第二侧415b从接收部的前端442延伸到后端446。第一侧415a与第二侧415b相反。接收部411还包括第一销423a和第二销420a。第一销423a和第二销420a位于接收部411的第一侧面415a上。第一销423a和第二销420a从接收部411的第一侧面415a延伸。第一销423a邻近接收部411的前端442定位。第二销420a邻近接收部411的后端446定位。接收部411还包括第三销423b和第四销420b。第三销423b和第四销420b位于接收部411的第二侧面415b上。第三销423b和第四销420b从接收部411的第二侧面415b延伸。第三销423b邻近接收部411的前端442定位。第三销423b与第一销423a成一直线。第四销420b邻近接收部411的后端446定位。第四销420b与第二销420b成一直线。
77.如图所示,第一轴承450a联接到第一销423a。第一轴承450a邻近第一销423a的自由端。第二轴承454a联接到第二销420a。第二轴承454a邻近第二销420a的自由端。第一轴承450a和第二轴承454a中的每个都具有方形横截面形状。第三轴承450b联接到第三销423b。第三轴承450b邻近第三销423b的自由端。第四轴承454b联接到第四销420b。第四轴承454b邻近第四销420b的自由端。第三轴承450b和第四轴承454b中的每个也具有方形横截面形状。在其他实施例中,椅子410可以包括其他合适的轴承,或者轴承可以被省略。
78.如图20-21中所示,倾斜壳体416包括接纳接收部411的开口458。倾斜壳体416包括第一侧面416a和第二侧面416b。第一侧面416a和第二侧面416b从倾斜壳体的前端462延伸到后端464。第一侧面416a与第二侧面416b相反。图示的倾斜壳体416限定接纳第一销423a的第一轨道424a和接纳第二销420a的第二轨道421a。第一轨道424a和第二轨道421a位于倾斜壳体416的第一侧面416a上。第一轨道424a邻近倾斜壳体416的前端458。第二轨道421a邻近倾斜壳体416的后端464。倾斜壳体416还限定接纳第三销423b的第三轨道424b和接纳第四销420b的第四轨道421b。第三轨道424b和第四轨道421b位于倾斜壳体416的第二侧面416b上。第三轨道424b邻近倾斜壳体416的前端458。第四轨道421b邻近倾斜壳体416的后端464。第一轴承450a定位于第一轨道424a内。第二轴承454a定位于第二轨道421a内。第三轴承450b定位于第三轨道424b内。第四轴承454a定位于第四轨道421b内。
79.在其他实施例中,销423a、423b、420a、420b和轨道424a、424b、421a、421b的相对位置可以颠倒。例如,销可以联接到倾斜壳体416并从倾斜壳体416延伸,而轨道可以形成在接收部411中。
80.如图16中所示,第一轨道424a沿着第一纵向轴线465延伸,第一纵向轴线相对于竖直轴线430以第一角度α定向。第二轨道421a沿着第二纵向轴线466延伸,第二纵向轴线466相对于竖直轴线430以第二角度β定向。类似于第一轨道424a,第三轨道424b沿着第三纵向轴线延伸,该第三纵向轴线相对于竖直轴线430以第一角度α定向。类似于第二轨道421a,第四轨道421b沿着相对于竖直轴线430以第二角度β定向的第四纵向轴线延伸。第二角度β不同于第一角度α。更具体地,第一角度α小于第二角度β。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角度α在大约60
º
和80
º
之间,而第二角度β在大约70
º
和90
º
之间。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角度α可以是大约70
º
,而第二角度β可以是大约85
º

81.如图16-17中所示,当力施加到靠背壳404时,椅子401可从直立位置s1移动到向后倾斜位置s2。在直立位置s1,座椅壳403的后边缘468与靠背壳404的靠背表面404a间隔第一距离d1。在向后倾斜位置s2,座椅壳403的后边缘468与靠背壳404的靠背表面404a间隔第二距离d2。第一距离d1大于第二距离d2。第一距离d1大于或等于第二轨道421a的长度。在直立位置s1,座椅壳403的前边缘472朝向靠背壳404向上移动。座椅壳403和靠背壳404在直立位置s1限定第一角度,在向后倾斜位置s2限定第二角度。第二角度大于第一角度。具体而言,第二角度比第一角度大10
º
以上。
82.当力施加到靠背壳404时,第一销423a可在第一轨道424a中滑动,并且第二销420a可在第二轨道421a中滑动。每个轨道限定前端和后端。在直立位置s1(图16),第一销423a邻近第一轨道424a的后端,而第二销420a邻近第二轨道421a的后端。当力施加到靠背壳404时,第一销423a朝向第一轨道424a的前端移动,而第二销420a朝向第二轨道421a的前端移动。在向后倾斜位置s2(图17),第一销423a邻近第一轨道424a的前端,而第二销420a邻近第二轨道421a的前端。第三销423b在第三轨道424b中以与第一轨道424a中的第一销423a相同的方式移动。第四销420b在第四轨道421b中以与第二轨道421a中的第二销420a相同的方式移动。当第一销423a在第一轨道424a中滑动并且第二销420a在第二轨道421a中滑动时,座椅表面403a上升。当椅子401处于向后倾斜位置s2时,座椅表面403a处于最上面的位置,而当椅子401处于直立位置s1时,座椅表面403a处于最下面的位置。通过升高座椅表面403a(以及由此坐在座椅表面403a上的使用者)而存储的势能被用于补充存储在柔性延伸部410中的返回能量。
83.当椅子401处于向后倾斜位置s2时,延伸部410以使得延伸部410生成第一反作用力以使椅子401返回直立位置s1的方式弹性变形。在直立位置s1,延伸部410处于未变形位置。在向后倾斜位置s2,延伸部410处于变形位置。延伸部410被偏压以将椅子401移动到直立位置s1。当椅子401从直立位置s1移动到向后倾斜位置s2时,座椅表面403a上升。椅子401的使用者的重量生成第二反作用力,以使椅子401返回到直立位置s1。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反作用力可以被认为是固定的响应力,该响应力保持恒定,而与坐在椅子410上的使用者无关。换句话说,来自延伸部410的第一反作用力对于不同大小(例如,重量)的使用者是相同的。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反作用力可以被认为是根据使用者而不同的可变响应力。例如,较重的使用者可能比较轻的使用者生成更大的第二反作用力。
84.图22-23示出了根据另一实施例的椅子501。类似于上述椅子401,椅子501包括底座502、座椅壳503、靠背壳504、接收部511和倾斜壳体516。然而,在所示实施例中,底座502包括多个支腿576。图示的支腿576在座椅壳503的拐角处间隔开。支腿576通过连接部580连接在一起。连接部580经由多个紧固件紧固到接收部511。
85.图24-28示出了根据又一实施例的椅子601。椅子601包括底座602、座椅壳603和靠背壳604。底座602在底座602的上端处联接到接收部611。座椅壳603由接收部611支撑。座椅壳603形成座椅表面603a。靠背壳604形成靠背表面604a。座椅壳603在座椅表面603a的两侧和靠背表面604a的两侧上连接到靠背壳604。靠背壳604包括从靠背表面604a延伸到接收部611的延伸部610。延伸部610是可弹性变形的。座椅壳603形成底表面603b。底表面603b固定到倾斜壳体616上。倾斜壳体616固定到接收部611上。
86.如图24-26中所示,底座602至少包括承载柱606。承载柱606的上端联接到接收部611。底座602还限定竖直轴线630。图示的竖直轴线630是沿着底座602的高度延伸的承载柱606的中心纵向轴线。
87.在所示实施例中,座椅壳603和靠背壳604形成为单独的零件。座椅壳603和靠背壳604可以由塑料形成。塑料是可弹性变形的。座椅壳603以铰接方式连接到靠背壳604。座椅壳603通过两个接头608、609在座椅表面603a的两侧和靠背表面604a的两侧上连接到靠背壳604。靠背壳604经由两个接头608、609可枢转地联接到座椅壳603。两个接头608、609形成枢转轴线640。靠背壳604可相对于座椅壳603绕枢转轴线640枢转。枢转轴线640垂直于底座602的竖直轴线630。
88.座椅壳603包括前端672和后端668。后端668经由两个接头608、609联接到靠背壳604。后端668包括多个肋644。多个肋644在座椅壳603的两侧之间延伸。
89.靠背壳604包括从两个接头608、609延伸的第一扶手682和第二扶手684。扶手682、684可以与靠背壳604一体形成,或者可以是联接到靠背壳604的单独件。扶手682、684可以是可调节的(例如,竖直可调节和/或水平可调节)或者可以是固定的。
90.延伸部610从靠背表面604a延伸至座椅壳603下方。延伸部610的远端644联接到接收部611。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接收部611与延伸部610一体形成为单件。在其他实施例中,接收部611可以是与延伸部610分开的零件。延伸部610可在接收部611与两个接头608、609之间弹性变形。
91.接收部611固定到倾斜壳体616。如图26中所示,所示的接收部611使用销623和轨道624a、624b固定到倾斜壳体。销623横跨接收部611的宽度延伸。销623联接到从接收部611延伸的两个凸台(boss)626a、626b。轨道624a、624b形成在联接到倾斜壳体616的支架628a、628b中。
92.如图27中所示,第一轨道624a沿着纵向轴线632延伸,该纵向轴线相对于竖直轴线630以角度γ定向。类似于第一轨道624b,第二轨道沿着也相对于竖直轴线630以角度γ定向的纵向轴线延伸。角度γ可以在大约40
º
与70
º
之间。在一些实施例中,角度γ可以是大约55
º

93.如图27-28中所示,当力施加到靠背壳604时,椅子601可从直立位置s1移动到向后倾斜位置s2。座椅壳603和靠背壳604在直立位置s1限定第一角度,并且在向后倾斜位置s2限定第二角度。第二角度大于第一角度。具体而言,第二角度比第一角度大10
º
以上。在向后
倾斜位置s2,靠背壳604绕枢转轴线640顺时针旋转(图24)。在向后倾斜的位置s2,座椅壳603和靠背壳604比在直立位置s1在更大的程度上重叠。
94.当力施加到靠背壳604时,销623可在第一轨道624a和第二轨道624b中滑动。每个轨道限定前端和后端。在直立位置s1(图27),销623邻近第一轨道624a和第二轨道624b的后端。当力施加到靠背壳604时,销623朝向第一轨道624a和第二轨道624b的前端移动。在向后倾斜位置s2(图28),销623邻近第一轨道624a和第二轨道624b的前端。
95.当椅子601处于向后倾斜位置s2时,延伸部610以使得延伸部610生成反作用力以使椅子601返回直立位置s1的方式弹性变形。在直立位置s1,延伸部610处于未变形位置。在向后倾斜位置s2,延伸部610处于变形位置。延伸部610被偏压以将椅子601移动到直立位置s1。
96.图29-30示出了用于与上述椅子之一一起使用的另一个接收部711和倾斜壳体716。图示的倾斜壳体716包括朝向接收部711延伸的一个或多个肋788。肋788从倾斜壳体716的前端758延伸。肋788中的每个彼此间隔开。接收部711包括一个或多个狭槽784。狭槽784形成在接收部711的底部上。肋788从倾斜壳体716的底部延伸到狭槽784。肋788中的每个和狭槽784中的每个具有基本相同的宽度。
97.当倾斜壳体716相对于接收部711移动时(例如,当椅子从直立位置移动到向后倾斜位置时),狭槽784接纳肋788。狭槽784和肋788合作以至少部分地封闭接收部711与倾斜壳体716之间的间隙。特别地,狭槽784和肋788阻止相对较小的物体(诸如使用者的手指)延伸到接收部711与倾斜壳体716之间的间隙中且由此当椅子在不同位置之间移动时变得被夹住。
98.图31示出了用于与上述椅子之一,诸如椅子1、401或501一起使用的另一支撑元件801。例如,支撑元件801可以与椅子401或椅子501一起使用。支撑元件801包括座椅壳803、靠背壳804、第一侧向连接支柱808和第二侧向连接支柱809。在所示实施例中,支撑元件801还包括两个扶手812、814。第一扶手812从第一侧向连接支柱808延伸。第二扶手814从第二侧向连接支柱809延伸。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扶手812、814与连接支柱808、809以及与座椅壳803和靠背壳804一体形成为单件。在其他实施例中,扶手812、814可以是永久地或可移除地联接到连接支柱808、809的单独零件。图示的扶手812、814在形状方面大体上为三角形。每个扶手812、814限定中心开口816、818。在其他实施例中,扶手812、814可以具有其他配置。
99.本发明的各种特征和优点在以下权利要求中阐述。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