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含酵母菌绿茶发酵产物的保湿精华水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2022-02-20 14:02:5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属于化妆品加工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含酵母菌绿茶发酵产物的保湿精华水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2.人的皮肤老化的过程可以说是皮肤保湿型降低的过程。皮肤保湿主要是指表皮的含水量,特别是角质层的含水量,角质层的含水量对皮肤的感觉和外观起着决定性作用,当角质层的含水量充足时,皮肤就会柔软、光滑,水润,透着灵性。正常情况下,皮肤的含水量约占人体所有含水量的18%~20%,随着年龄的增长,皮肤的含水量越来越少。
3.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面部皮肤的护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皮肤护理首先是要给皮肤补充水分,富有弹性光滑滋润的皮肤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皮肤内的水分,皮肤缺水会降低皮肤细胞的新陈代谢,导致皮肤出现细纹、暗沉等问题。因此,使用保湿化妆品是保持皮肤光滑、柔软、富有弹性的重要途径。随着化妆品研发技术的不断改进,保湿护肤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随着人们越来越重视化妆品的安全性,使用天然来源的化妆品原料更受到欢迎。目前市场上保湿护肤品种类繁多,但大都存在持续性差的问题,很难达到12小时持续高效保湿的效果。
4.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绿茶含有的大量的茶多酚和茶氨酸等很多对人有益的活性成分,这些活性成分均为天然的抗氧化剂,其中就包括儿茶酸,例如表儿茶素(epicatechin)、表没食子儿茶素(epigallocatechin)、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catechingallate)以及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gallate)。这些儿茶酸在抗肿瘤作用、抗氧化作用、抗菌作用、重金属解毒和抑制高血压方面是广为人知的。据报道,绿茶中的多元酚具有光老化抑制效果,并且可用作紫外光保护剂,多元酚可以消除自由基并激活与皮肤抗氧化有关的防御因子,从而改善皱纹和皮肤弹性。


技术实现要素:

5.基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添加酵母菌绿茶发酵产物来代替传统保湿水工艺中的水的含酵母菌绿茶发酵产物的保湿精华水及其制备方法,保留了绿茶原有的营养功效,使得该保湿精华水具有更好的保湿、抗氧化、防衰老效果,促进皮肤稳定,使皮肤处于长期处于健康状态。
6.针对以上问题,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含酵母菌绿茶发酵产物的保湿精华水,其特征在于:包括a相、b相和c相的原料组分及其质量百分含量如下:
7.a相组分:甘油1-3%、1,3丙二醇3-5%、双甘油0.4-1%、硫代牛磺酸0.01-0.05%、丙烯酰二甲基牛磺酸铵/山嵛醇聚醚-25甲基丙烯酸酯交联聚合物0.1-0.3%、银耳子实体提取物0.01-0.05%、丙烯酸(酯)类/c10-30烷醇丙烯酸酯交联聚合物0.05-0.1%、海藻糖0.1-0.35、透明质酸钠0.01-0.1%、1,2-戊二醇0.5-0.8%、对羟基苯乙酮0.2-0.6%、1,2-己二醇0.3-0.7%、乙基己基甘油0.02-0.05%,酵母菌绿茶发酵产物83.4-92.5%;
8.b相组分:精氨酸0.08-0.4%;
9.c相组分:角鲨烷0.2-0.8%、辛酸/癸酸甘油三酯0.7-1.2%、白池花籽油0.1-0.3%、peg/ppg-17/6共聚物0.5-0.8%、双-二乙氧基二甘醇环己烷1,4-二羧酸酯0.1-0.4%、兰科植物提取物0.01-0.05%、peg-60氢化蓖麻油0.05-0.25%、蓖麻油0.001-0.1%、香柠檬果油0.001-0.1%、北非雪松树皮油0.01-0.1%、广藿香油0.001-0.005%、广西沙柑果皮油0.001-0.008%;
10.所述含酵母菌绿茶发酵产物的保湿精华水的制备方法,依次包括以下步骤:
11.1)将a相各物料依次加入乳化锅中,开始加热搅拌,加热到80-85℃,搅拌至完全溶解,并在80-85℃下恒温搅拌30分钟,待用;
12.2)中速搅拌、降温至50-45℃时加入事先溶解的b相物料,搅拌均匀;
13.3)中速搅拌、降温至45-40℃时加入c相各物料,搅拌均匀;
14.4)搅拌降温至38℃以下时静置;
15.5)抽样进行检测,检测合格后出料、灌装、包装和入库;
16.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酵母菌绿茶发酵产物的制备包括以下步骤:
17.1)选材:挑选处理好的成品绿茶进行紫外线杀菌备用,酵母菌解冻,活化培养后转入固体培养基,平板筛选菌落明显满、无重叠的菌种;
18.2)种子液摇床培养:在灭菌培养基内,将绿茶与水质量比1:50溶解,于121℃下高压灭菌30min,培养基在超净台冷却至30℃左右时以质量分数0.25%的接种量接种上述筛选的酵母菌菌种,在30℃、180rpm下摇床培养1-3天得到种子液;
19.3)种子液发酵罐培养:发酵罐于121℃下高压灭菌30min,培养基冷却至30℃左右时接入上述种子液培养,发酵一周左右得发酵菌液;
20.4)发酵罐发酵:发酵罐灭菌后,各阀门关闭,开启搅拌,夹套进蒸汽,开启出气口,培养基预热到95℃,然后关闭出气口,罐内开始进蒸汽,培养基加热至到121℃-123℃,维持30min,罐内压力保持低于0.13mpa,培养基保持灭菌15min后,对空气过滤器及取样口进行15min蒸汽灭菌,30min后关闭蒸汽,打开高压空气阀,对空气过滤器滤芯进行干燥,打开出气口,使培养基自然降温至100℃,滤芯干燥后,向罐内通入洁净空气,罐内压力维持在0.025-0.05mpa,夹套进冷却水进行培养基降温至30℃左右时压入上述发酵菌液,培养1-2周左右;
21.5)出料检测:培养液灭菌出料,通过qc检测后过滤得上清液,上清液依次用3um纸板、1um纸板、0.2um纸板过滤得过滤液,再次通过qc检测后灭菌处理得到酵母菌绿茶发酵产物。
22.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23.1,本发明提供的保湿精华水采用了安全温和、高增溶、高乳化甘油、丙二醇和peg-60氢化蓖麻油等基础亲肤保湿分子成份、又配以植物提取物,与肌肤形成良好的亲和性,温和包裹肌肤,使肌肤更具有弹性和柔软性,形成了肌肤的天然屏障保护功能。
24.2,该保湿精华水通过添加多种天然的植物提取物,不仅具有保湿功能,温和无刺激,而且使该保湿精华水具有了所添加植物的天然具备的多重营养功效。其中:
25.银耳子实体提取物:来源于银耳子实体,是一种物源性的类透明质酸,从银耳中提取出来的水溶性高分子异多糖具有超越透明质酸的保湿性能,能保持490倍的水,极为优异
的成膜性及无比滑爽的感觉,极佳的护肤效果;具有增强细胞免疫功能,清除自由基抗氧化、抗衰老、补充营养,增加皮肤弹性,减小皮肤纹理等功能;
26.白池花籽油:白池花籽油为天然抗氧化剂,可使肌肤保湿,修复干燥,增加光泽,而且柔软、爽滑、易吸收,还具有延长护肤品保质期的作用;
27.兰科植物提取物:别名兰花提取物,提取部位在根和花,其富含黄酮类、环烯醚萜苷类、多糖、氨基酸、白芨胶质等活性成分,主要作用为皮肤调理剂,安全无致痘性,是一款天然来源的轻质柔润剂,可修复因环境而导致的肌肤损伤,缓解肌肤干燥紧绷,增强肌肤吸收能力;
28.香柠檬果油:富含维生素c,是天然的抗氧化物质,可增强皮肤的新陈代谢,具有抗衰的作用,可减缓皮肤老化,防止皱纹产生;
29.北非雪松树皮油:别名北非雪松树皮油、柏木油、雪松油,来源于北非雪松树皮,主要作用是气味抑制剂、柔润剂,安全无致痘性,可以改善不良气味,对肌肤和头发均具有良好的调理作用,能够镇静平衡肌肤,促进身心健康,使肌肤柔滑滋润,富有弹性;
30.广藿香油:用在护肤品里主要作用是抗菌剂,抗氧化剂,柔润剂,安全无致痘性,对癣菌有广谱而又强烈的抑制作用,可用于防治此类的皮肤疾患;还有一定的消除自由基的作用,有抗氧化的效果;
31.广西沙柑果皮油:主要作用是抗氧化剂、抗炎剂,安全无致痘性;对脑酰胺的生成有促进作用,脑酰胺在生物体内有十分重要的生理功能,有活肤、抗衰的作用,结合它对细胞的增殖能力,提取物有很好的抗衰性能;对荧光素酶活性有促进作用,具有抗炎的功效。
32.3,该保湿精华水中最重要的是采用了酵母菌绿茶发酵产物代替了传统保湿水工艺中的水,所占比重达到80%以上,其为绿茶和酵母菌共同发酵的绿茶发酵产物,保留了绿茶中天然的营养功效,是食品级天然抗氧化剂;
33.该酵母菌绿茶发酵产物为纯天然发酵产物,易吸收,锁水保湿效果好且维持的时间长,使用时肌肤触感佳,还能够抗衰老,具有健美肌肤、延缓皮肤衰老等功能,能够清除体内的各种自由基,达到抗氧化的效果。
34.该酵母菌绿茶发酵产物相比较传统保湿水中的纯净水,一方面可以增加皮肤表面的水浓度,形成向皮肤的内流梯度;另一方面形成疏水屏障,减少经皮水丢失,从而引起皮肤表面水分增加,也可形成再吸收的内流梯度,有效的保证了保湿精华水的保湿锁水效果和保湿锁水的维持时间。
35.该酵母菌绿茶发酵产物成本低,制取方便,功能实用,同时有效的减少了过敏源,增强了保湿精华水使用时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扩大了该保湿精华水的适用人群,在抗氧化性、安全性或使用成本上具有更大的优势。
具体实施方式
36.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37.实施例1~5
38.实施例1~5为本发明所述的保湿精华水实施例,实施例1~5所述的一种含酵母菌绿茶发酵产物的保湿精华水的重量百分含量配方见表1。
39.表1实施例1~5所述保湿精华水的重量百分含量配方
[0040][0041][0042]
实施例1~5中含酵母菌绿茶发酵产物的保湿精华水的制备方法,依次包括下述步
骤:
[0043]
1)将a相各物料依次加入乳化锅中,开始加热搅拌,加热到80-85℃,搅拌至完全溶解,并在80-85℃下恒温搅拌30分钟,待用;
[0044]
2)中速搅拌、降温至50-45℃时加入事先溶解的b相物料,搅拌均匀;
[0045]
3)中速搅拌、降温至45-40℃时加入c相各物料,搅拌均匀;
[0046]
4)搅拌降温至38℃以下时静置;
[0047]
5)抽样进行检测,检测合格后出料、灌装、包装和入库;
[0048]
实施例1~5中酵母菌绿茶发酵产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0049]
1)选材:挑选处理好的成品绿茶进行紫外线杀菌备用,酵母菌解冻,活化培养后转入固体培养基,平板筛选菌落明显满、无重叠的菌种;
[0050]
2)种子液摇床培养:在灭菌培养基内,将绿茶与水质量比1:50溶解,于121℃下高压灭菌30min,培养基在超净台冷却至30℃左右时以质量分数0.25%的接种量接种上述筛选的酵母菌菌种,在30℃、180rpm下摇床培养1-3天得到种子液;
[0051]
3)种子液发酵罐培养:发酵罐于121℃下高压灭菌30min,培养基冷却至30℃左右时接入上述种子液培养,发酵一周左右得发酵菌液;
[0052]
4)发酵罐发酵:发酵罐灭菌后,各阀门关闭,开启搅拌,夹套进蒸汽,开启出气口,培养基预热到95℃,然后关闭出气口,罐内开始进蒸汽,培养基加热至到121℃-123℃,维持30min,罐内压力保持低于0.13mpa,培养基保持灭菌15min后,对空气过滤器及取样口进行15min蒸汽灭菌,30min后关闭蒸汽,打开高压空气阀,对空气过滤器滤芯进行干燥,打开出气口,使培养基自然降温至100℃,滤芯干燥后,向罐内通入洁净空气,罐内压力维持在0.025-0.05mpa,夹套进冷却水进行培养基降温至30℃左右时压入上述发酵菌液,培养1-2周左右;
[0053]
5)出料检测:培养液灭菌出料,通过qc检测后过滤得上清液,上清液依次用3um纸板、1um纸板、0.2um纸板过滤得过滤液,再次通过qc检测后灭菌处理得到酵母菌绿茶发酵产物
[0054]
试验例1:
[0055]
对实施例1~5制备得到的保湿精华水进行刺激性测试
[0056]
实验方法:皮肤封闭型斑贴试验,受试物为实施例1~5制备得到的保湿精华水,受试者为皮肤健康的100名志愿者。
[0057]
具体方法:将五组受试物分别放入斑试器内,用量约为0.020g~0.025g,每组受试物对应20个受试者,将加有受试物的斑试器用无刺激胶带贴敷于受试者的背部或前臂曲侧,用手掌轻压使之均匀地贴敷于皮肤上,持续24h。于24小时后去除受试物,分别于移除斑贴后0.5、24小时、48小时、观察皮肤反应,按照《化妆品卫生规范》(2007版)中皮肤反应分级标准记录结果,鉴定标准见表2,试验结果见表3。
[0058]
表2鉴定标准
[0059]
等级鉴定标准0无刺激、无红斑1轻度红斑2红斑
3红斑、丘疹、水泡4严重附浮肿、大泡
[0060]
表3斑贴试验结果
[0061][0062]
从表3可以看出,本发明实施例1~5的含酵母菌绿茶发酵产物的保湿精华水对人体没有引起任何过敏或不适,温和无刺激,因为本发明采用的是植物来源的柔润剂及乳化剂,避免了刺激源。
[0063]
试验例2:
[0064]
为了证明本技术提供的含酵母菌绿茶发酵产物的保湿精华水的保湿效果,下面给出对比例1和实施例1的实验数据。
[0065]
对比例1
[0066]
本对比例1提供的组分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用纯净水替代酵母菌绿茶发酵产物,其它原料、条件和步骤均相同。
[0067]
对实施例1和对比例1分别制备的保湿精华水进行保湿功效测试
[0068]
实验方法:两个样本分别选择测试人员20人,测试人员使用样品时采用相同的方法,每个样品使用一周,测试者根据自己的使用感觉进行评分,评分采取10分,一分最差,10分最好,一周后采集两个样本的每个测试项目的评分均值。
[0069]
具体使用方法如下:每天早晚各一次,涂于面部和眼部周围,并且轻柔面部皮肤一分钟,吸收完全后即可,使用一周后,性能评价数据如表4所示。
[0070]
表4保湿功效测试数据
[0071]
测试项目实施例1对比例1补水度9.67.3修护度9.56.9保湿性9.67.3皮肤修复性9.67.4滋养性9.57.1
[0072]
从表4可以看出,采用本发明方法制备的含酵母菌绿茶发酵产物的保湿精华水的各方面保湿性能明显优于用纯净水代替酵母菌绿茶发酵产物的保湿精华水,长期使用本发明制备的保湿精华水,可以显著提高皮肤水分含量,使肌肤具有更好的保湿效果。
[0073]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上述假设的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