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炭炭组合式热压模具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2022-02-20 13:28:5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属于热压模具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炭炭组合式热压模具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2.陶瓷材料的制备工艺中包括一个重要的坯体烧结过程,在该过程中是将多组分粉体配制后构成一个坯体,将坯体置入一个筒状的模具在高温下烧制,同时通过模具的两端施加压力,使坯体在高温高压下烧结以获得所需要的先进性能的陶瓷材料,在这一烧结过程中,筒状的模具在耐受高温的同时,还会受到径向和轴向的力,能满足上述环境要求的材料极少;目前常用的模具为石墨材料制备的石墨模具,石墨模具能满足高温条件,如2000℃以上的高温,但石墨材料的拉伸强度不够高,在上述的陶瓷材料的高温加压的制备过程往往施加的压力大于50mpa以上,在加压过程中易产生脆性断裂,这会造成严重的生产事故;目前还出现一种炭/炭材料的模具,其是以传统的炭/炭材料的制备工艺,包括炭布网胎针刺、预制体制备、cvd气相沉积等步骤制备出一体结构的模具,其较之石墨模具的抗拉伸强度有所提高,但基于传统工艺的局限,上述的炭/炭材料的模具的密度不均匀,表面密度高,中心部位的密度低,且传统工艺的炭纤维的含量也较低,使之力学性能提高也被限制。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提供一种炭炭组合式热压模具及其制备方法。
4.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炭炭组合式热压模具,包括内筒、嵌套在内筒外侧的外筒和设置在内筒、外筒之间的超高温胶粘层,所述内筒的外壁中间位置开设有一圈凹槽,所述凹槽内粘接有一层碳纤维层,所述碳纤维层通过碳纤维缠绕形成。
5.优选的,所述内筒的厚度为25-28mm,所述内筒的密度为1.5g/cm3。
6.优选的,所述碳纤维层中的碳纤维采用t700,所述凹槽的深度为5-10mm,凹槽的宽度为200mm。
7.优选的,所述碳纤维层是由缠绕角为45
°
的螺旋缠绕工艺缠绕加工成的复合层。
8.一种炭炭组合式热压模具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通过碳纤维制备内筒和外筒的碳纤维预制体;b:将碳纤维预制体经cvd增密和化学气相沉积,液相浸渍,高温石墨化处理;c:在内筒中部的凹槽上进行碳纤维的缠绕处理,纤维选用t700,复合以酚经高压加热固化和化学气相沉积,液相浸渍,高温石墨化处理;d:取一定量的硼酚醛树脂、硅溶胶、硅粉、氮化硅、碳化硼和短切炭纤维混合制成
超高温胶;f:将超高温胶填充在内筒中部的凹槽内,然后将外筒套在内筒的外侧,超高温胶将内筒和外筒粘接在一起,超高温胶形成超高温胶粘层。
9.优选的,所述短切炭纤维的长度为2-5mm,质量分数为10%。
10.优选的,所述硼酚醛树脂的质量分数为25-35%,所述硅溶胶的质量分数为10-25%,所述碳化硼的质量分数为4-5%。
11.优选的,所述硅粉的粒度为30-50μm,质量分数为8-15%,所述氮化硅30-50μm,质量分数为4-6%。
12.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1、本发明中,热压模具由内筒、外筒配合而成,大大提高了抗拉伸强度和抗径向力的性能均大幅提高,同时在整个制备的工艺时间上有所降低,使之在性能和使用寿命大幅提高的同时,使制备成本有所下降。
13.2、本发明中,内筒和外筒之间设置的超高温的胶粘层,使内筒和外筒进行紧密的配合,形成组合式的结构,使其在环向受力处承受更大的载荷和提高了抗拉伸强度,且能保证密度均一和达到较高的密度,使热压模的强度与热性能达到较高的水平。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发明的主视图;图2为本发明中内筒的主视图;图3为本发明中外筒的主视图。
15.图中标记:1、内筒;2、外筒;3、超高温胶粘层。
具体实施方式
16.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17.实施例1:参照图1-3,一种炭炭组合式热压模具,包括内筒1、嵌套在内筒1外侧的外筒2和设置在内筒1、外筒2之间的超高温胶粘层3,内筒1的外壁中间位置开设有一圈凹槽,凹槽内粘接有一层碳纤维层,碳纤维层通过碳纤维缠绕形成,内筒1的厚度为25-28mm,内筒1的密度为1.5g/cm3,碳纤维层中的碳纤维采用t700,凹槽的深度为5-10mm,凹槽的宽度为200mm,碳纤维层是由缠绕角为45
°
的螺旋缠绕工艺缠绕加工成的复合层。
18.热压模具由内筒1、外筒2配合而成,大大提高了抗拉伸强度和抗径向力的性能均大幅提高,同时在整个制备的工艺时间上有所降低,使之在性能和使用寿命大幅提高的同时,使制备成本有所下降。
19.通过以下步骤制备炭炭组合式热压模具:a:通过碳纤维制备内筒1和外筒2的碳纤维预制体;b:将碳纤维预制体经cvd增密和化学气相沉积,液相浸渍,高温石墨化处理;c:在内筒1中部的凹槽上进行碳纤维的缠绕处理,纤维选用t700,复合以酚经高压
加热固化和化学气相沉积,液相浸渍,高温石墨化处理;d:取一定量的硼酚醛树脂、硅溶胶、硅粉、氮化硅、碳化硼和短切炭纤维混合制成超高温胶;f:将超高温胶填充在内筒1中部的凹槽内,然后将外筒2套在内筒1的外侧,超高温胶将内筒1和外筒2粘接在一起,超高温胶形成超高温胶粘层3。
20.其中短切炭纤维的长度为2-5mm,质量分数为10%,硼酚醛树脂的质量分数为25%,硅溶胶的质量分数为10%,碳化硼的质量分数为4%,硅粉的粒度为30-50μm,质量分数为8%,氮化硅30-50μm,质量分数为4%。
21.实施例2:参照图1-3,一种炭炭组合式热压模具,包括内筒1、嵌套在内筒1外侧的外筒2和设置在内筒1、外筒2之间的超高温胶粘层3,内筒1的外壁中间位置开设有一圈凹槽,凹槽内粘接有一层碳纤维层,碳纤维层通过碳纤维缠绕形成,内筒1的厚度为25-28mm,内筒1的密度为1.5g/cm3,碳纤维层中的碳纤维采用t700,凹槽的深度为5-10mm,凹槽的宽度为200mm,碳纤维层是由缠绕角为45
°
的螺旋缠绕工艺缠绕加工成的复合层。
22.热压模具由内筒1、外筒2配合而成,大大提高了抗拉伸强度和抗径向力的性能均大幅提高,同时在整个制备的工艺时间上有所降低,使之在性能和使用寿命大幅提高的同时,使制备成本有所下降。
23.通过以下步骤制备炭炭组合式热压模具:a:通过碳纤维制备内筒1和外筒2的碳纤维预制体;b:将碳纤维预制体经cvd增密和化学气相沉积,液相浸渍,高温石墨化处理;c:在内筒1中部的凹槽上进行碳纤维的缠绕处理,纤维选用t700,复合以酚经高压加热固化和化学气相沉积,液相浸渍,高温石墨化处理;d:取一定量的硼酚醛树脂、硅溶胶、硅粉、氮化硅、碳化硼和短切炭纤维混合制成超高温胶;f:将超高温胶填充在内筒1中部的凹槽内,然后将外筒2套在内筒1的外侧,超高温胶将内筒1和外筒2粘接在一起,超高温胶形成超高温胶粘层3。
24.其中短切炭纤维的长度为2-5mm,质量分数为10%,硼酚醛树脂的质量分数为30%,硅溶胶的质量分数为18%,碳化硼的质量分数为4.5%,硅粉的粒度为30-50μm,质量分数为12%,氮化硅30-50μm,质量分数为5%。
25.由上述实施例制得的超高温胶,用在内筒1和外筒2之间,并检测形成超高温胶粘层3后的粘接强度。
26.实施例3:参照图1-3,一种炭炭组合式热压模具,包括内筒1、嵌套在内筒1外侧的外筒2和设置在内筒1、外筒2之间的超高温胶粘层3,内筒1的外壁中间位置开设有一圈凹槽,凹槽内粘接有一层碳纤维层,碳纤维层通过碳纤维缠绕形成,内筒1的厚度为25-28mm,内筒1的密度为1.5g/cm3,碳纤维层中的碳纤维采用t700,凹槽的深度为5-10mm,凹槽的宽度为200mm,碳纤维层是由缠绕角为45
°
的螺旋缠绕工艺缠绕加工成的复合层。
27.热压模具由内筒1、外筒2配合而成,大大提高了抗拉伸强度和抗径向力的性能均大幅提高,同时在整个制备的工艺时间上有所降低,使之在性能和使用寿命大幅提高的同
时,使制备成本有所下降。
28.通过以下步骤制备炭炭组合式热压模具:a:通过碳纤维制备内筒1和外筒2的碳纤维预制体;b:将碳纤维预制体经cvd增密和化学气相沉积,液相浸渍,高温石墨化处理;c:在内筒1中部的凹槽上进行碳纤维的缠绕处理,纤维选用t700,复合以酚经高压加热固化和化学气相沉积,液相浸渍,高温石墨化处理;d:取一定量的硼酚醛树脂、硅溶胶、硅粉、氮化硅、碳化硼和短切炭纤维混合制成超高温胶;f:将超高温胶填充在内筒1中部的凹槽内,然后将外筒2套在内筒1的外侧,超高温胶将内筒1和外筒2粘接在一起,超高温胶形成超高温胶粘层3。
29.其中短切炭纤维的长度为2-5mm,质量分数为10%,硼酚醛树脂的质量分数为35%,硅溶胶的质量分数为25%,碳化硼的质量分数为5%,硅粉的粒度为30-50μm,质量分数为15%,氮化硅30-50μm,质量分数为6%。
30.由上述实施例制得的超高温胶,用在内筒1和外筒2之间,并检测形成超高温胶粘层3后的粘接强度。
31.通过上述3个实施例得出下表数据:由上表数据可知,,实施例2为本技术最佳实施例,内筒1和外筒2之间设置的超高温的胶粘层3,使内筒1和外筒2进行紧密的配合,形成组合式的结构,使其在环向受力处承受更大的载荷和提高了抗拉伸强度,且能保证密度均一和达到较高的密度,使热压模的强度与热性能达到较高的水平。
32.工作原理,参照图1-3,使用时。
33.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