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空调的制作方法

2022-02-20 12:55:3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空调。尤其,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通过在气液分离器设置分隔壁来提高气态制冷剂和液态制冷剂的分离率的空调。


背景技术:

2.通常,空调是指通过制冷剂的压缩、冷凝、膨胀和蒸发过程来冷却和加热室内的装置。如果空调的室外热交换器用作冷凝器,而室内热交换器用作蒸发器,则可以对室内制冷。与此相反,如果空调的室外热交换器用作蒸发器,而室内热交换器用作冷凝器,则可以对室内制热。
3.近来,空调包括气液分离器,该气液分离器接收已经通过膨胀阀的制冷剂,并将所接收的制冷剂分离成气态制冷剂和液态制冷剂后排出。在这种情况下,在气液分离器中分离出的气态制冷剂可以被注入到压缩机,在气液分离器中分离出的液态制冷剂可以供应到蒸发器。
4.然而,如果在气液分离器中气态制冷剂和液态制冷剂不能充分分离,则存在液态制冷剂被注入到压缩机而导致压缩机损坏等的问题。
5.最近,对提高气液分离器中的气态制冷剂和液态制冷剂的分离率的方案进行了很多研究。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上述问题和其他问题。
7.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可以提供一种空调,该空调能够通过在气液分离器设置分隔壁来提高气态制冷剂和液态制冷剂的分离率。
8.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可以提供一种空调,该空调能够通过防止液态制冷剂被吐出到旁通管来确保压缩机的可靠性,其中,在气液分离器中分离出的气态制冷剂在所述旁通管流动。
9.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可以提供设置在气液分离器的分隔壁的结构的各种实施例。
10.根据用于实现上述或其他目的的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一种空调,该空调包括:压缩机,压缩制冷剂;冷凝器,冷凝从所述压缩机吐出的制冷剂;膨胀阀,使通过了所述冷凝器的制冷剂膨胀;气液分离器,通过了所述膨胀阀的制冷剂流入所述气液分离器,并将流入到所述气液分离器的制冷剂分离成气态制冷剂和液态制冷剂后排出;蒸发器,使从所述气液分离器排出的液态制冷剂蒸发;制冷剂流入管,连接所述膨胀阀和所述气液分离器;旁通管,连接所述气液分离器和所述压缩机;以及制冷剂吐出管,连接所述气液分离器和所述蒸发器,所述气液分离器包括:壳体,配置有所述制冷剂流入管、所述旁通管和所述制冷剂吐出管;第一分隔壁,配置在所述壳体的内部空间,切除所述第一分隔壁的外侧表面中的一部分来形成第一开口部,并且所述第一分隔壁与所述制冷剂流入管相邻;以及第二分隔壁,配
置在与所述第一分隔壁间隔开的所述壳体的内部空间,切除所述第二分隔壁的外侧表面中的一部分来形成第二开口部,并且所述第二分隔壁与所述制冷剂吐出管相邻。
11.根据本发明的空调的效果说明如下。
12.根据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可以提供一种空调,该空调能够通过在气液分离器设置分隔壁来提高气态制冷剂和液态制冷剂的分离率。
13.根据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可以提供一种空调,该空调能够通过防止液态制冷剂被吐出到旁通管来确保压缩机的可靠性,其中在气液分离器中分离出的气态制冷剂在所述旁通管流动。
14.根据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可以提供设置在气液分离器的分隔壁的结构的各种实施例。
15.本发明的进一步适用范围在以下详实描述中将变得清楚。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理解在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的各种变更和修改,因此应当理解详细说明和本发明优选实施例那样的特定实施例仅仅作为例示。
附图说明
16.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能够进行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的切换的空调的构造和制冷剂的流动的图,并用于说明从气液分离器被排出的气态制冷剂被注入到压缩机的中压级的示例。
17.图2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能够进行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的切换的空调的构造和制冷剂的流动的图,并用于说明从气液分离器排出的气态制冷剂被注入到压缩机的低压级的示例。
18.图3至图10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空调的气液分离器的各种示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参照附图并根据本说明书中公开的实施例详细说明,另外,与图号无关地,对相同或相似的构成要素赋予了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了对其的重复说明。
20.在以下的说明中所使用的构成要素的后缀“模块”和“部”是,为了便于说明书撰写而赋予或混用的,其自身并不具有相互区别的含义或作用。
21.此外,在说明本说明书中公开的实施例的过程中,当判断对相关公知技术的具体说明会混淆本说明书中公开的实施例的要旨的情况下,省略了对该公知技术的详细说明。此外,应当理解的是,附图仅用于帮助理解本说明书中公开的实施例,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思想并不受限于附图,而包括本发明的精神及技术范围内的所有变更、等同物以及替代物。
22.第一、第二等包含序数的词可以在说明多个构成要素时使用,然而这些构成要素不限于这些词。这些词仅为了区别一个构成要素与另一个构成要素而使用。
23.应当理解的是,当提及一个构成要素与另一个构成要素“连结”或“连接”时,该构成要素可以与另一个构成要素直接连结或连接,或者也可以中间存在其他的构成要素。相反,在提及某构成要素“直接连结”或“直接连接”至另一构成要素的情况下,应理解为在它们之间不存在任何其他构成要素。
24.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表达包括复数表达。
25.本技术中使用的术语“包括”或“具有”等应被理解为旨在指示存在本说明书中公开的特征、数字、步骤、动作、构成要素,部件或其组合,没有预先排除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数字、步骤、动作、构成要素,部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附加可能性。
26.参照图1,空调1包括压缩机2、切换阀3、室外热交换器4、室内热交换器5、膨胀阀va、vb以及气液分离器10。另外,空调1可以包括注入阀vi。
27.压缩机2可以压缩从储液器(未图示)流入的制冷剂,并吐出高温高压的制冷剂。另外,第一配管p1设置在压缩机2和切换阀3之间,以便能够提供制冷剂的从压缩机2到切换阀3的流路。
28.切换阀3可以接收从压缩机2吐出并经过第一配管p1的制冷剂。并且,切换阀3可以将经过第一配管p1而流入的制冷剂选择性地引导到室外热交换器4或室内热交换器5。例如,切换阀3可以是四通阀。另外,第七配管p7可以设置在切换阀3和压缩机2之间,以提供制冷剂的从切换阀3到压缩机2的流路。在这种情况下,所述储液器可以设置在第七配管p7中,以向压缩机2提供气态制冷剂。
29.室外热交换器4可以使制冷剂与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在室外热交换器4中的制冷剂与室外空气之间的热传递方向可以根据空调的运转模式、即制冷运转还是制热运转而不同。室外风扇4a可以配置在室外热交换器4的一侧,以调节提供给室外热交换器4的空气量。例如,室外风扇4a可以由室外风扇用电动机驱动。另外,第二配管p2可以设置在切换阀3和室外热交换器4之间,以提供连接切换阀3与室外热交换器4之间的制冷剂的流路。
30.室内热交换器5可以使制冷剂和热传递介质进行热交换。在室内热交换器5中的制冷剂与热传递介质之间的热传递方向可以根据空调的运转模式、即制冷运转还是制热运转而不同。另外,第六配管p6可以设置在切换阀3和室内热交换器5之间,以提供连接着切换阀3和室内热交换器5的制冷剂的流路。
31.例如,热传递介质是室内空气,并且在室内热交换器5中,制冷剂可以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在这种情况下,室内风扇5a可以配置在室内热交换器5的一侧,以调节提供给室内热交换器5的空气量。例如,室内风扇5a可以由室内风扇用电动机驱动。
32.又例如,热传递介质是水,并且在室内热交换器5中,制冷剂可以与水进行热交换。在这种情况下,经过室内热交换器5的水可以供应到设置于室内的散热器(未图示)或地面的配管等以冷却或加热室内空间,或者通过加热或冷却储存在热水箱中的水来向室内供应热水或冷水。这里,室内热交换器5可以是包括彼此堆叠的复数个传热板的板式热交换器。在这种情况下,制冷剂和水流经形成在复数个传热板之间的流路,并且可以以非接触方式彼此进行热交换。另外,当热传递介质为水时,空调可以被称为水-制冷剂热泵(air-to-water heat pump:空气对水热泵,简称awhp)。
33.第一膨胀阀va和第二膨胀阀vb可以设置在室外热交换器4和室内热交换器5之间。具体而言,第一膨胀阀va可以设置在隔着室外热交换器4与第二配管p2相对的第三配管p3中。并且,第二膨胀阀vb可以设置在隔着室内热交换器5与第六配管p6相对的第五配管p5。第一膨胀阀va和第二膨胀阀vb可以根据空调的运转模式使从室外热交换器4和室内热交换器5中的任一个供应的制冷剂膨胀为低温低压的状态。
34.气液分离器10可以接收在第一膨胀阀va或第二膨胀阀vb中膨胀的制冷剂。为此,
第三配管p3的一部分和第五配管p5的一部分可以设置于气液分离器10。换言之,第三配管p3可以提供连接着室外热交换器4和气液分离器10的制冷剂的流路,第五配管p5可以提供连接着室内热交换器5和气液分离器10的制冷剂的流路。气液分离器10可以将流经第三配管p3或第五配管p5而流入的制冷剂分离成气态制冷剂和液态制冷剂后排出。
35.另外,第四配管p4可以提供连接着气液分离器10和后述的压缩机2的中压级的制冷剂的流路。在这种情况下,注入阀vi可以设置于第四配管p4,以开闭第四配管p4的流路。
36.《空调的制冷运转模式》
37.参照图1的(a),压缩机2可以压缩从所述储液器流入的制冷剂,并吐出高温高压状态的制冷剂。从压缩机2吐出的制冷剂可以依次经过第一配管p1、切换阀3和第二配管p2而流入室外热交换器4。
38.在室外热交换器4中,随着热能从制冷剂传递到室外空气,可以使制冷剂冷凝。此时,室外热交换器4可以用做冷凝器。经过室外热交换器4时被冷凝的制冷剂可以在第三配管p3中通过第一膨胀阀va,并且可以膨胀至与压缩机2的中压级相应的范围。这里,压缩机2的中压级可以理解为流入到压缩机2的制冷剂的压力(即低压)与从压缩机2吐出的制冷剂的压力(即高压)之间的压力。例如,第一膨胀阀va可以是能够调节第三配管p3的流路的开度的eev(electronic expansion valve:电子膨胀阀)。通过第一膨胀阀va而膨胀的制冷剂可以以两相的状态流入到气液分离器10。
39.气液分离器10可以将经过第三配管p3流入到气液分离器10的两相的制冷剂分离成气态制冷剂和液态制冷剂后排出。在气液分离器10分离出的气态制冷剂可以经过第四配管p4流入到压缩机2的中压级。此时,注入阀vi可以是开闭第四配管p4的电磁阀或eev。在气液分离器10分离出的液态制冷剂可以流入第五配管p5。流入第五配管p5的液态制冷剂可以通过第二膨胀阀vb而膨胀至与压缩机2的低压级相应的范围。例如,第二膨胀阀vb可以是eev。通过第二膨胀阀vb而膨胀的制冷剂可以经过第五配管p5流入室内热交换器5。
40.在室内热交换器5中,随着室内空气的热能传递到制冷剂,可以使制冷剂蒸发。此时,室内热交换器5可以用作蒸发器。并且,根据制冷剂与室内空气之间的热交换,室内空气的温度降低,从而可以对室内空间制冷。通过室内热交换器5而蒸发的制冷剂可以依次经过第六配管p6、切换阀3和第七配管p7流入压缩机2,以结束用于上述空调的制冷运转的制冷剂循环。
41.《空调的制热运转模式》
42.参照图1的(b),压缩机2可以压缩从所述储液器流入的制冷剂,并吐出高温高压状态的制冷剂。从压缩机2吐出的制冷剂可以依次经过第一配管p1、切换阀3和第六配管p6而流入室内热交换器5。
43.在室内热交换器5中,随着热能从制冷剂传递到室内空气,可以使制冷剂冷凝。此时,室内热交换器5可以用作冷凝器。并且,根据制冷剂与室内空气之间的热交换,室内空气的温度升高,从而可以对室内空间制热。通过室内热交换器5而被冷凝的制冷剂可以在第五配管p5中通过第二膨胀阀vb,并且可以膨胀至与压缩机2的中压级相应的范围。这里,压缩机2的中压级可以理解为流入到压缩机2的制冷剂的压力(即低压)与从压缩机2吐出的制冷剂的压力(即高压)之间的压力。例如,第二膨胀阀vb可以是能够调节第五配管p5的流路的开度的eev(electronic expansion valve:电子膨胀阀)。通过第二膨胀阀vb而膨胀的制冷
剂可以以两相的状态流入气液分离器10。
44.气液分离器10可以将通过第五配管p5流入气液分离器10的两相的制冷剂分离成气态制冷剂和液态制冷剂后排出。在气液分离器10分离出的气态制冷剂通过第四配管p4可以流入压缩机2的中压级。此时,注入阀vi可以是开闭第四配管p4的电磁阀或eev。在气液分离器10分离出的液态制冷剂可以流入第三配管p3。流入第三配管p3的液态制冷剂可以通过第一膨胀阀va,并且可以膨胀至与压缩机2的低压级相应的范围。例如,第一膨胀阀va可以是eev。通过第一膨胀阀va而膨胀的制冷剂可以通过第三配管p3流入室外热交换器4。
45.在室外热交换器4中,随着室外空气的热能传递到制冷剂,可以使制冷剂蒸发。此时,室外热交换器4可以用作蒸发器。通过室外热交换器4而蒸发的制冷剂可以依次经过第二配管p2、切换阀3和第七配管p7而流入压缩机2,以结束用于上述空调的制热运转的制冷剂循环。
46.参照图2,第四配管p4’可以提供连接着气液分离器10和第七配管p7的制冷剂的流路。在这种情况下,注入阀vi可以设置于第四配管p4’以开闭第四配管p4’的流路。由此,在气液分离器10分离出的气态制冷剂通过第四配管p4’可以流入压缩机2的低压级。
47.参照图2的(a),在空调的制冷运转模式下,通过室外热交换器4而被冷凝的制冷剂可以在第一膨胀阀va中膨胀至与压缩机2的低压级相应的范围。并且,在液分离器10分离出的液态制冷剂通过第五配管p5被提供到室内热交换器5,第二膨胀阀vb可以完全打开第五配管p5的流路。另外,在气液分离器10分离出的气态制冷剂通过第四配管p4’流入第七配管p7,并可以被提供到压缩机2的吸入端。
48.参照图2的(b),在空调的制热运转模式下,通过室内热交换器5而冷凝的制冷剂可以在第二膨胀阀vb中膨胀至与压缩机2的低压级相应的范围。并且,在气液分离器10分离出的液态制冷剂通过第三配管p3被提供到室外热交换器4,第一膨胀阀va可以完全打开第三配管p3的流路。另外,在气液分离器10分离出的气态制冷剂通过第四配管p4’流入第七配管p7,并可以被提供到压缩机2的吸入端。
49.参照图3,气液分离器10可以包括基座11、壳体12、盖13、第一分隔壁14以及第二分隔壁15。另外,根据实施例,气液分离器10除了后述的第一分隔壁14和第二分隔壁15以外也可以包括位于第一分隔壁14和第二分隔壁15之间的第三分隔壁。
50.基座11可以形成气液分离器10的底面。基座11整体上形成为圆板(circular plate)状,并且壳体12、第一分隔壁14和第二分隔壁15可以设置于所述基座11。
51.壳体12可以形成气液分离器10的侧面。壳体12整体上形成为筒状,并且可以在内部容纳第一分隔壁14和第二分隔壁15。另外,壳体12的下端可以与基座11紧密接触,以防止制冷剂从壳体的内部泄漏到外部。
52.盖13可以形成气液分离器10的顶面。盖13整体上形成为圆板状,并且可以形成有孔,第三配管p3、第四配管p4以及第五配管p5可以贯通该孔。另外,壳体12的上端可以与盖13紧密接触,以防止制冷剂从壳体的内部泄漏到外部。
53.第一分隔壁14和第二分隔壁15可以设置在壳体12的内部容纳空间。第一分隔壁14和第二分隔壁15可以以一定间隔d彼此隔开。第一分隔壁14的下端和第二分隔壁15的下端可以固定在基座11上。第一分隔壁14的侧面和第二分隔壁15的侧面可以固定在壳体12的内表面。第一分隔壁14的上端和第二分隔壁15的上端可以与盖13的底面间隔开。
54.因此,第一分隔壁14和第二分隔壁15可以在水平方向上将壳体12的内部容纳空间划分为第一空间sa、第二空间sb以及第三空间sc,所述第一空间sa是第一分隔壁14和壳体12的内表面之间的空间,所述第二空间sb是第一分隔壁14和第二分隔壁15之间的空间,所述第三空间sc是第二分隔壁15和壳体12的内表面之间的空间。并且,第四空间sd可以形成在盖13的底面、第一分隔壁14和第二分隔壁15之间。
55.第三配管p3可以穿过盖13的孔并竖直地连接在气液分离器10的上侧,并且可以配置在壳体12的内部容纳空间中。第三配管p3可以配置在第四空间sd和第一空间sa,所述第一空间sa是壳体12的内表面和第一分隔壁14之间的空间。第三配管p3的末端p3a可以与基座11间隔开,并且与基座11的顶面相邻。
56.第四配管p4可以穿过盖13的孔并竖直地连接在气液分离器10的上侧,并且可以配置在壳体12的内部容纳空间中。第四配管p4可以配置在第四空间sd中。第四配管p4的末端p4a在水平方向上可以位于第一分隔壁14和第二分隔壁15之间。换言之,第四配管p4的端部p4a可以位于第二空间sb的上侧的第四空间sd,所述第二空间sb是第一分隔壁14和第二分隔壁15之间的空间。
57.第五配管p5可以穿过盖13的孔并竖直地连接在气液分离器10的上侧,并且可以配置在壳体12的内部容纳空间中。第五配管p5可以配置在第四空间sd和第三空间sc,所述第三空间sc是壳体12的内表面和第二分隔壁15之间的空间。第五配管p5的末端p5a可以与基座11间隔开,并且可以与基座11的顶面相邻。
58.参照图3和图4,第一分隔壁14和第二分隔壁15整体上可以形成为板状。
59.第一分隔壁14的底面可以固定在基座11上。在竖直方向上,第一分隔壁14的高度ha可以小于壳体12的高度ht。由此,第一分隔壁14的顶面可以位于盖13的下侧。
60.第一分隔壁14可以包括水平方向上接触壳体12的内表面的第一表面14a和与第一表面14a相对且接触壳体12的内表面的第二表面14b。第一分隔壁14的顶面、底面、第一表面14a以及第二表面14b彼此相交的位置可以称为拐角。具体而言,第一分隔壁14的顶面与第一表面14a相交的位置可以称为第一拐角,第一分隔壁14的顶面与第二表面14b相交的位置可以称为第二拐角,第一分隔壁14的底面与第一表面14a相交的位置可以称为第三拐角,第一分隔壁14的底面与第二表面14b相交的位置可以称为第四拐角。
61.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切除(cut-out)第一分隔壁14的外侧表面中的一部分来形成第一开口部140。例如,可以通过切除第一分隔壁14的所述第四拐角来形成第一开口部140。由此,第一开口部140的一端可以连接到第一分隔壁14的底面,而另一端可以连接到第二表面14b。例如,第一开口部140可以在与基座11的顶面交叉的方向上延伸。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开口部140可以与基座11的顶面构成锐角。由此,第一空间sa和第二空间sb可以通过第一开口部140彼此连通。
62.并且,第三配管p3的末端p3a可以相比于第一开口部140或第二表面14b更靠近第一表面14a而设置。换言之,第三配管p3的末端p3a位于穿过第一分隔壁14的中心并在竖直方向上延伸的虚拟的第一竖直线14m(未示出)和第一表面14a之间,第一开口部140可以位于第一竖直线14m和第二表面14b之间。
63.第二分隔壁15的底面可以固定在基座11上。在竖直方向上,第二分隔壁15的高度ha可以小于壳体12的高度ht。由此,第二分隔壁15的顶面可以位于盖13的下侧。
64.第二分隔壁15可以包括在水平方向上接触壳体12的内表面的第一表面15a和与第一表面15a相对且接触壳体12的内表面的第二表面15b。第二分隔壁15的顶面、底面、第一表面15a以及第二表面15b彼此相交的位置可以称为拐角。具体而言,第二分隔壁15的顶面与第一表面15a相交的位置可以称为第一拐角,第二分隔壁15的顶面与第二表面15b相交的位置可以称为第二拐角,第二分隔壁15的底面与第一表面15a相交的位置可以称为第三拐角,第二分隔壁15的底面与第二表面15b相交的位置可以称为第四拐角。
65.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切除第二分隔壁15的外侧表面中的一部分来形成第二开口部150。例如,可以通过切除第二分隔壁15的所述第四拐角来形成第二开口部150。由此,第二开口部150的一端可以连接到第二分隔壁15的底面,而另一端可以连接到第二表面15b。例如,第二开口部150可以在与基座11的顶面交叉的方向上延伸。在这种情况下,第二开口部150可以与基座11的顶面构成锐角。由此,第三空间sc和第二空间sb可以通过第二开口部150彼此连通。例如,第一开口部140延伸的方向和第二开口部150延伸的方向可以彼此交叉。
66.并且,第五配管p5的末端p5a可以相比于第二开口部150或第二表面15b更靠近第一表面15a而设置。换言之,第五配管p5的末端p5a位于穿过第二分隔壁15的中心并在竖直方向上延伸的虚拟的第二竖直线15m和第一表面15a之间,第二开口部150可以位于第二竖直线15m和第二表面15b之间。
67.另外,从第一分隔壁14的第一表面14a到第二表面14b的第一方向和从第二分隔壁15的第一表面15a到第二表面15b的第二方向可以彼此相反。由此,第二开口部150可以形成在第二分隔壁15的下端中离第一开口部140最远的部分处。换言之,在水平方向上,第一开口部140和第二开口部150可以隔着壳体12的内周面的圆心而彼此相对。这里,壳体12的内侧半径r可以基于所述圆心来定义。
68.在空调的制热运转模式下,通过第一膨胀阀va(参照图1)而膨胀的制冷剂可以以两相状态通过第三配管p3流入壳体12的第一空间sa。此时,第三配管p3可以称为制冷剂流入管。并且,流入第一空间sa的两相制冷剂沿着壳体12的内表面、第一分隔壁14和第二分隔壁15流动,并且可以被分离成气态制冷剂和液态制冷剂。
69.具体而言,从第三配管p3的末端p3a吐出的两相制冷剂中,气态制冷剂的至少一部分从第一空间sa朝第四空间sd向上侧移动而流入第四配管p4的末端p4a,从而可以提供给压缩机2(参照图1)。此时,第四配管p4可以称为旁通管。另外,由于第三配管p3的末端p3a与第一开口部140相距较远,因此可以防止气态制冷剂流动到第一开口部140。
70.并且,从第三配管p3的末端p3a吐出的两相制冷剂中,除了流入所述第四配管p4的气态制冷剂之外的剩余制冷剂可以从第一空间sa经由第一开口部140流入第二空间sb,从第二空间sb经由第二开口部150流入第三空间sc(参照附图标记fa)。此时,在上述制冷剂的流动过程中,所述剩余制冷剂中包含的气态制冷剂可以朝第四空间sd向上侧移动,从而可以流入第四配管p4的末端p4a。结果,流入第三空间sc的液态制冷剂流入第五配管p5的末端p5a,从而可以流经上述第二膨胀阀vb和室内热交换器5等。此时,第五配管p5可以称为制冷剂吐出管。
71.在空调的制冷运转模式下,通过第二膨胀阀vb(参照图1)而膨胀的制冷剂可以以两相状态通过第五配管p5流入壳体12的第三空间sc。此时,第五配管p5可以称为制冷剂流
入管。并且,流入第三空间sc的两相制冷剂可以沿着壳体12的内表面、第二分隔壁15、第一分隔壁14流动,并且可以分离成气态制冷剂和液态制冷剂。
72.具体而言,从第五配管p5的末端p5a吐出的两相制冷剂中,气态制冷剂的至少一部分从第三空间sc朝第四空间sd向上侧移动而流入第四配管p4的末端p4a,从而可以提供给压缩机2(参照图1)。此时,第四配管p4可以称为旁通管。另外,由于第五配管p5的末端p5a与第二开口部150相距较远,因此可以防止气态制冷剂流动到第二开口部150。
73.并且,从第五配管p5的末端p5a吐出的两相制冷剂中,除了流入所述第四配管p4的气态制冷剂之外的剩余制冷剂可以从第三空间sc经由第二开口部150流入第二空间sb,从第二空间sb经由第一开口部140流入第一空间sa。此时,在上述制冷剂的流动过程中,所述剩余制冷剂中包含的气态制冷剂可以朝第四空间sd向上侧移动,从而可以流入第四配管p4的末端p4a。结果,流入第一空间sa的液态制冷剂流入第三配管p3的末端p3a,从而可以流经上述第一膨胀阀va和室外热交换器4等。此时,第三配管p3可以称为制冷剂吐出管。
74.因此,可以提高气液分离器10中的气液分离效率,并且可以利用第四配管p4防止液态制冷剂被排出,以确保压缩机的可靠性。另外,由于容易管理液态制冷剂的水平,因此可以提高空调的性能或效率。
75.参照图5和图6,第三配管p3’和第五配管p5’可以通过形成在气液分离器10的侧面的孔而水平地连接到气液分离器10的侧面,并且可以配置在壳体12的内部容纳空间。
76.第三配管p3’中可以设置有第一膨胀阀va(参照图1)。第三配管p3’可以配置在第一空间sa,所述第一空间sa是壳体12的内表面和第一分隔壁14之间的空间。第三配管p3’的末端p3a’可以与基座11间隔开,并且可以与基座11的顶面相邻。
77.并且,第三配管p3’的末端p3a’可以相比于第一开口部140或第二表面14b更靠近第一表面14a而设置。换言之,第三配管p3’的末端p3a’可以位于穿过第一分隔壁14的中心且在竖直方向上延伸的虚拟的第一竖直线14m和第一表面14a之间,第一开口部140可以位于第一竖直线14m和第二表面14b之间。
78.第五配管p5’中可以设置有第二膨胀阀vb(参照图1)。第五配管p5’可以配置在第三空间sc,所述第三空间sc是壳体12的内表面和第二分隔壁15之间的空间。第五配管p5’的末端p5a’可以与基座11间隔开,并且可以与基座11的顶面相邻。
79.并且,第五配管p5’的末端p5a’可以相比于第二开口部150或第二表面15b更靠近第一表面15a而设置。换言之,第五配管p5’的末端p5a’可以位于穿过第二分隔壁15的中心且在竖直方向上延伸的虚拟的第二竖直线15m(未示出)和第一表面15a之间,第二开口部150可以位于第二竖直线15m和第二表面15b之间。
80.在空调的制热运转模式下,通过第一膨胀阀va(参照图1)而膨胀的制冷剂可以以两相状态通过第三配管p3’流入壳体12的第一空间sa。此时,第三配管p3’可以称为制冷剂流入管。并且,流入第一空间sa的两相制冷剂可以沿着壳体12的内表面、第一分隔壁14和第二分隔壁15流动,并且可以分离成气态制冷剂和液态制冷剂。
81.具体而言,从第三配管p3’的末端p3a’吐出的两相制冷剂中,气态制冷剂的至少一部分从第一空间sa朝第四空间sd向上侧移动而流入第四配管p4的末端p4a,从而可以提供给压缩机2(参照图1)。此时,第四配管p4可以称为旁通管。另外,由于第三配管p3’的末端p3a’与第一开口部140相距较远,因此可以防止气态制冷剂流动到第一开口部140。
82.并且,从第三配管p3’的末端p3a’吐出的两相制冷剂中,除了流入所述第四配管p4的气态制冷剂之外的剩余制冷剂可以从第一空间sa经由第一开口部140流入第二空间sb,并且可以从第二空间sb经由第二开口部150流入第三空间sc(参照附图标记fb)。此时,在上述制冷剂的流动过程中,所述剩余制冷剂中包含的气态制冷剂可以朝第四空间sd向上侧移动,从而流入第四配管p4的末端p4a。结果,流入第三空间sc的液态制冷剂流入第五配管p5’的末端p5a’,从而可以流经上述第二膨胀阀vb和室内热交换器5等。此时,第五配管p5’可以称为制冷剂吐出管。
83.在空调的制冷运转模式下,通过第二膨胀阀vb(参照图1)而膨胀的制冷剂可以以两相状态通过第五配管p5’流入壳体12的第三空间sc。此时,第五配管p5’可以称为制冷剂流入管。并且,流入第三空间sc的两相制冷剂可以沿着壳体12的内表面、第二分隔壁15和第一分隔壁14流动,并且可以分离成气态制冷剂和液态制冷剂。
84.具体而言,从第五配管p5’的末端p5a’吐出的两相制冷剂中,气态制冷剂的至少一部分从第三空间sc朝第四空间sd向上侧移动而流入第四配管p4的末端p4a,从而可以提供给压缩机2(参照图1)。此时,第四配管p4可以称为旁通管。另外,由于第五配管p5’的末端p5a’与第二开口部150相距较远,因此可以防止气态制冷剂流动到第二开口部150。
85.并且,从第五配管p5’的末端p5a’吐出的两相制冷剂中,除了流入所述第四配管p4的气态制冷剂之外的剩余制冷剂可以从第三空间sc经由第二开口部150流入第二空间sb,并且可以从第二空间sb经由第一开口部140流入第一空间sa。此时,在上述制冷剂的流动过程中,所述剩余制冷剂中包含的气态制冷剂朝第四空间sd向上侧移动,从而可以流入第四配管p4的末端p4a。结果,流入第一空间sa的液态制冷剂流入第三配管p3’的末端p3a’,从而可以流经上述第一膨胀阀va和室外热交换器4等。此时,第三配管p3’可以称为制冷剂吐出管。
86.因此,可以提高气液分离器10中的气液分离效率,并且可以利用第四配管p4防止液态制冷剂被排出,以确保压缩机的可靠性。另外,由于容易管理液态制冷剂的水平,因此可以提高空调的性能或效率。
87.参照图7,气液分离器10可以包括第一分隔壁16和第二分隔壁17。
88.第一分隔壁16和第二分隔壁17可以设置在壳体12的内部容纳空间。第一分隔壁16和第二分隔壁17可以彼此间隔开。第一分隔壁16的下端和第二分隔壁17的下端可以固定在基座11上。第一分隔壁16的侧面和第二分隔壁17的侧面可以固定在壳体12的内表面。第一分隔壁16的上端和第二分隔壁17的上端可以与盖13的底面间隔开。
89.因此,第一分隔壁16和第二分隔壁17可以在水平方向上将壳体12的内部容纳空间划分为第一空间se、第二空间sf以及第三空间sg,所述第一空间se是第一分隔壁16和壳体12的内表面之间的空间,所述第二空间sf是第一分隔壁16和第二分隔壁17之间的空间,所述第三空间sg是第二分隔壁17和壳体12的内表面之间的空间。并且,第四空间sh可以形成在盖13的底面、第一分隔壁16和第二分隔壁17之间。
90.参照图7和图8,第一分隔壁16和第二分隔壁17整体上可以形成为在壳体12的径向上至少弯曲了一次的板状。
91.第一分隔壁16的底面可以固定在基座11上。在竖直方向上,第一分隔壁16的高度hc可以小于壳体12的高度ht。由此,第一分隔壁16的顶面可以位于盖13的下侧。
92.第一分隔壁16可以包括第一板161和第二板162。第一板161和第二板162可以沿着穿过第一分隔壁16的中心并在竖直方向上延伸的虚拟的第一竖直线16m(未示出)彼此结合。第一板161和第二板162中的每个可以形成为平坦的。第二板162可以相对于第一板161以一定角度(θa)倾斜。例如,θa可以是钝角。
93.第一分隔壁16可以包括在水平方向上接触壳体12的内表面的第一表面16a和与第一表面16a相对且接触壳体12的内表面的第二表面16b。此时,第一表面16a可以设置在第一板161,第二表面16b可以设置在第二板162。
94.第一分隔壁16的顶面、底面、第一表面16a以及第二表面16b彼此相交的位置可以称为拐角。具体而言,第一分隔壁16的顶面与第一表面16a相交的位置可以称为第一拐角,第一分隔壁16的顶面与第二表面16b相交的位置可以称为第二拐角,第一分隔壁16的底面与第一表面16a相交的位置可以称为第三拐角,第一分隔壁16的底面与第二表面16b相交的位置可以称为第四拐角。此时,所述第一拐角和所述第三拐角可以设置在第一板161,所述第二拐角和所述第四拐角可以设置在第二板162。
95.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切除第一分隔壁16的外侧表面中的一部分来形成第一开口部160。例如,可以通过切除第一分隔壁16的所述第四拐角来形成第一开口部160。由此,第一开口部160的一端可以连接到第一分隔壁16的底面,而另一端可以连接到第二表面16b。例如,第一开口部160可以在与基座11的顶面交叉的方向上延伸。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开口部160可以与基座11的顶面构成锐角。由此,第一空间se和第二空间sf可以通过第一开口部160彼此连通。
96.并且,第三配管p3的末端p3a可以相比于第一开口部160或第二表面16b更靠近第一表面16a而设置。换言之,第三配管p3的末端p3a可以比第二板162更靠近第一板161而设置。
97.第二分隔壁17的底面可以固定在基座11上。在竖直方向上,第二分隔壁17的高度hc可以小于壳体12的高度ht。由此,第二分隔壁17的顶面可以位于盖13的下侧。
98.第二分隔壁17可以包括第一板171和第二板172。第一板171和第二板172可以沿着穿过第二分隔壁17的中心并在竖直方向上延伸的虚拟的第二竖直线17m彼此结合。第一板171和第二板172中的每一个可以形成为平坦的。第二板172可以相对于第一板171以一定角度(θb)倾斜。例如,θb可以是钝角。
99.第二分隔壁17可以包括在水平方向上接触壳体12的内表面的第一表面17a和与第一表面17a相对且接触壳体12的内表面的第二表面17b。此时,第一表面17a可以设置在第一板171,第二表面17b可以设置在第二板172。
100.第二分隔壁17的顶面、底面、第一表面17a以及第二表面17b彼此相交的位置可以称为拐角。具体而言,第二分隔壁17的顶面与第一表面17a相交的位置可以称为第一拐角,第二分隔壁17的顶面与第二表面17b相交的位置可以称为第二拐角,第二分隔壁17的底面与第一表面17a相交的位置可以称为第三拐角,第二分隔壁17的底面与第二表面17b相交的位置可以称为第四拐角。此时,所述第一拐角和所述第三拐角可以设置在第一板171,所述第二拐角和所述第四拐角可以设置在第二板172。
101.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切除第二分隔壁17的外侧表面中的一部分来形成第二开口部170。例如,可以通过切除第二分隔壁17的所述第四拐角来形成第二开口部170。由此,
第二开口部170的一端可以连接到第二分隔壁17的底面,而另一端可以连接到第二表面17b。例如,第二开口部170可以在与基座11的顶面交叉的方向上延伸。在这种情况下,第二开口部170可以与基座11的顶面构成锐角。由此,第三空间sg和第二空间sf可以通过第二开口部170彼此连通。例如,第一开口部160延伸的方向和第二开口部170延伸的方向可以彼此交叉。
102.并且,第五配管p5的末端p5a可以相比于第二开口部170或第二表面17b更靠近第一表面17a而设置。换言之,第五配管p5的末端p5a可以比第二板172更靠近第一板171而设置。
103.另外,从第一分隔壁16的第一表面16a到第二表面16b的第一方向与从第二分隔壁17的第一表面17a到第二表面17b的第二方向可以彼此相反。由此,第二开口部170可以形成在第二分隔壁17的下端中离第一开口部160最远的部分处。换言之,在水平方向上,第一开口部160和第二开口部170可以隔着壳体12的内周面的圆心而彼此相对。这里,壳体12的内侧半径r可以基于所述圆心来定义。
104.在空调的制热运转模式下,通过第一膨胀阀va(参照图1)而膨胀的制冷剂可以以两相状态通过第三配管p3流入壳体12的第一空间se。此时,第三配管p3可以称为制冷剂流入管。并且,流入第一空间se的两相制冷剂可以沿着壳体12的内表面、第一分隔壁16和第二分隔壁17流动,并且可以分离成气态制冷剂和液态制冷剂。
105.具体而言,从第三配管p3的末端p3a吐出的两相制冷剂中,气态制冷剂的至少一部分从第一空间se朝第四空间sh向上侧移动而流入第四配管p4的末端p4a,从而可以提供给压缩机2(参照图1)。此时,第四配管p4可以称为旁通管。另外,由于第三配管p3的末端p3a与第一开口部160相距较远,因此可以防止气态制冷剂流动到第一开口部160。另外,由于第一分隔壁16形成为在壳体12的径向上弯曲了一次的板状,可以防止从第三配管p3的末端p3a吐出的两相制冷剂中的液态制冷剂经由第四空间sh流入第四配管p4的末端p4a。
106.并且,从第三配管p3的末端p3a吐出的两相制冷剂中,除了流入所述第四配管p4的气态制冷剂之外的剩余制冷剂可以从第一空间se经由第一开口部160流入第二空间sf,并且可以从第二空间sf经由第二开口部170流入第三空间sg(参照附图标记fc)。此时,在上述制冷剂的流动过程中,所述剩余制冷剂中包含的气态制冷剂朝第四空间sh向上侧移动,从而可以流入第四配管p4的末端p4a。结果,流入第三空间sg的液态制冷剂流入第五配管p5的末端p5a,从而可以流经上述第二膨胀阀vb和室内热交换器5等。此时,第五配管p5可以称为制冷剂吐出管。
107.在空调的制冷运转模式下,通过第二膨胀阀vb(参照图1)而膨胀的制冷剂可以以两相状态通过第五配管p5流入壳体12的第三空间sg。此时,第五配管p5可以称为制冷剂流入管。并且,流入第三空间sg的两相制冷剂可以沿着壳体12的内表面、第二分隔壁17和第一分隔壁16流动,并且可以分离成气态制冷剂和液态制冷剂。
108.具体而言,从第五配管p5的末端p5a吐出的两相制冷剂中,气态制冷剂的至少一部分从第三空间sg朝第四空间sh向上侧移动而流入第四配管p4的末端p4a,从而可以提供给压缩机2(参照图1)。此时,第四配管p4可以称为旁通管。另外,由于第五配管p5的末端p5a与第二开口部170相距较远,因此可以防止气态制冷剂流动到第二开口部170。另外,由于第二分隔壁17形成为在壳体12的径向上弯曲了一次的板状,因此可以防止从第五配管p5的末端
p5a吐出的两相制冷剂中的液态制冷剂经由第四空间sh流入第四配管p4的末端p4a。
109.并且,从第五配管p5的末端p5a吐出的两相制冷剂中,除了流入所述第四配管p4的气态制冷剂之外的剩余制冷剂可以从第三空间sg经由第二开口部170流入第二空间sf,并且可以从第二空间sf经由第一开口部160流入第一空间se。此时,在上述制冷剂的流动过程中,所述剩余制冷剂中包含的气态制冷剂朝第四空间sh向上侧移动,从而可以流入第四配管p4的末端p4a。结果,流入第一空间se的液态制冷剂流入第三配管p3的末端p3a,从而可以流经上述第一膨胀阀va和室外热交换器4等。此时,第三配管p3可以称为制冷剂吐出管。
110.因此,可以提高气液分离器10中的气液分离效率,并且可以利用第四配管p4防止液态制冷剂被排出,以确保压缩机的可靠性。另外,由于容易管理液态制冷剂的水平,因此可以提高空调的性能或效率。
111.参照图9,气液分离器10可以包括第一分隔壁18和第二分隔壁19。
112.第一分隔壁18和第二分隔壁19可以设置在壳体12的内部容纳空间。第一分隔壁18和第二分隔壁19可以彼此间隔开。第一分隔壁18的下端和第二分隔壁19的下端可以固定在基座11上。第一分隔壁18的侧面和第二分隔壁19的侧面可以固定在壳体12的内表面。第一分隔壁18的上端和第二分隔壁19的上端可以与盖13的底面间隔开。
113.因此,第一分隔壁18和第二分隔壁19可以在水平方向上将壳体12的内部容纳空间划分为第一空间si、第二空间sj以及第三空间sk,所述第一空间si是第一分隔壁18和壳体12的内表面之间的空间,所述第二空间sj是第一分隔壁18和第二分隔壁19之间的空间,所述第三空间sk是第二分隔壁19和壳体12的内表面之间的空间。并且,第四空间sl可以形成在盖13的底面、第一分隔壁18和第二分隔壁19之间。
114.参照图9和图10,第一分隔壁18和第二分隔壁19整体上形成为板状,并且可以配置成相对于基座11倾斜。
115.第一分隔壁18的底面可以固定在基座11上。在竖直方向上,第一分隔壁18的高度hd可以小于壳体12的高度ht。由此,第一分隔壁18的顶面可以位于盖13的下侧。
116.第一分隔壁18可以在与基座11交叉的方向上延伸较长。第一分隔壁18可以相对于基座11以一定角度(θc)倾斜。例如,θc可以是锐角。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分隔壁18的下端可以与壳体12的内表面间隔开,而第一分隔壁18的上端可以接触壳体12的内表面。
117.第一分隔壁18可以包括在水平方向上接触壳体12的内表面的第一表面18a和与第一表面18a相对且接触壳体12的内表面的第二表面18b。
118.第一分隔壁18的顶面、底面、第一表面18a和第二表面18b彼此相交的位置可以称为拐角。具体而言,第一分隔壁18的顶面和第一表面18a相交的位置可以称为第一拐角,第一分隔壁18的顶面和第二表面18b相交的位置可以称为第二拐角,第一分隔壁18的底面和第一表面18a相交的位置可以称为第三拐角,第一分隔壁18的底面和第二表面18b相交的位置可以称为第四拐角。
119.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切除第一分隔壁18的外侧表面中的一部分来形成第一开口部180。例如,可以通过切除第一分隔壁18的所述第四拐角来形成第一开口部180。由此,第一开口部180的一端可以连接到第一分隔壁18的底面,而另一端可以连接到第二表面18b。例如,第一开口部180可以在与基座11的顶面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由此,第一开口部180可以与基座11的顶面构成锐角。由此,第一空间si和第二空间sj可以通过第一开口部180彼
此连通。
120.并且,第三配管p3的末端p3a可以相比于第一开口部180或第二表面18b更靠近第一表面18a而设置。换言之,第三配管p3的末端p3a可以位于穿过第一分隔壁18的中心并在竖直方向上延伸的虚拟的第一竖直线18m和第一表面18a之间,第一开口部180可以位于第一竖直线18m和第二表面18b之间。
121.第二分隔壁19的底面可以固定在基座11上。在竖直方向上,第二分隔壁19的高度hd可以小于壳体12的高度ht。由此,第二分隔壁19的顶面可以位于盖13的下侧。
122.第二分隔壁19可以在与基座11交叉的方向上延伸较长。第二分隔壁19可以相对于基座11以一定角度(θd)倾斜。例如,θd可以是锐角。在这种情况下,第二分隔壁19的下端可以与壳体12的内表面间隔开,而第二分隔壁19的上端可以接触壳体12的内表面。
123.第二分隔壁19可以包括在水平方向上接触壳体12的内表面的第一表面19a和与第一表面19a相对且接触壳体12的内表面的第二表面19b。
124.第二分隔壁19的顶面、底面、第一表面19a和第二表面19b彼此相交的位置可以称为拐角。具体而言,第二分隔壁19的顶面和第一表面19a相交的位置可以称为第一拐角,第二分隔壁19的顶面和第二表面19b相交的位置可以称为第二拐角,第二分隔壁19的底面和第一表面19a相交的位置可以称为第三拐角,第二分隔壁19的底面和第二表面19b相交的位置可以称为第四拐角。
125.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切除第一分隔壁19的外侧表面中的一部分来形成第二开口部190。例如,可以通过切除第二分隔壁19的所述第四拐角来形成第二开口部190。由此,第二开口部190的一端可以连接到第二分隔壁19的底面,而另一端可以连接到第二表面19b。例如,第二开口部190可以在与基座11的顶面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由此,第二开口部190可以与基座11的顶面构成锐角。由此,第三空间sk和第二空间sj可以通过第二开口部190彼此连通。例如,第一开口部180延伸的方向和第二开口部190延伸的方向可以彼此交叉。
126.并且,第五配管p5的末端p5a可以相比于第二开口部190或第二表面19b更靠近第一表面19a而设置。换言之,第五配管p5的末端p5a位于穿过第二分隔壁19的中心并在竖直方向上延伸的虚拟的第二竖直线19m和第一表面19a之间,第二开口部190可以位于第二竖直线19m和第二表面19b之间。
127.另外,从第一分隔壁18的第一表面18a朝第二表面18b的第一方向与从第二分隔壁19的第一表面19a朝第二表面19b的第二方向可以彼此相反。由此,第二开口部190可以形成在第二分隔壁19的下端中离第一开口部180最远的部分处。换言之,在水平方向上,第一开口部180和第二开口部190可以隔着壳体12的内周面的圆心彼此相对。这里,壳体12的内侧半径r可以基于所述圆心来定义。
128.在空调的制热运转模式下,通过第一膨胀阀va(参照图1)而膨胀的制冷剂可以以两相状态通过第三配管p3流入壳体12的第一空间si。此时,第三配管p3可以称为制冷剂流入管。并且,流入第一空间si的两相制冷剂可以沿着壳体12的内表面、第一分隔壁18和第二分隔壁19流动,并且可以分离成气态制冷剂和液态制冷剂。
129.具体而言,从第三配管p3的末端p3a吐出的两相制冷剂中,气态制冷剂的至少一部分从第一空间si朝第四空间sl向上侧移动而流入第四配管p4的末端p4a,从而可以提供给压缩机2(参照图1)。此时,第四配管p4可以称为旁通管。另外,由于第三配管p3的末端p3a与
第一开口部180相距较远,因此可以防止气态制冷剂流动到第一开口部180。另外,由于第一分隔壁18的配置方式是从基座11向上侧逐渐朝壳体12的内表面倾斜,因此可以防止从第三配管p3的末端p3a吐出的两相制冷剂中的液态制冷剂经由第四空间sl流入第四配管p4的末端p4a。
130.并且,从第三配管p3的端部p3a吐出的两相制冷剂中,除了流入所述第四配管p4的气态制冷剂之外的剩余制冷剂可以从第一空间si经由第一开口部180流入第二空间sj,并且可以从第二空间sj经由第二开口部190流入第三空间sk(参照附图标记fl)。此时,在上述制冷剂的流动过程中,所述剩余制冷剂中包含的气态制冷剂朝第四空间sl向上侧移动,从而可以流入第四配管p4的末端p4a。结果,流入第三空间sk的液态制冷剂流入第五配管p5的末端p5a,从而可以流经上述第二膨胀阀vb和室内热交换器5等。此时,第五配管p5可以称为制冷剂吐出管。
131.在空调的制冷运转模式下,通过第二膨胀阀vb(参照图1)而膨胀的制冷剂可以以两相状态通过第五配管p5流入壳体12的第三空间sk。此时,第五配管p5可以称为制冷剂流入管。并且,流入第三空间sk的两相制冷剂可以沿着壳体12的内表面、第二分隔壁19和第一分隔壁18流动,并且可以分离成气态制冷剂和液态制冷剂。
132.具体而言,从第五配管p5的末端p5a吐出的两相制冷剂中,气态制冷剂的至少一部分从第三空间sk朝第四空间sl向上侧移动而流入第四配管p4的末端p4a,从而可以提供给压缩机2(参照图1)。此时,第四配管p4可以称为旁通管。另外,由于第五配管p5的末端p5a与第二开口部190相距较远,因此可以防止气态制冷剂流动到第二开口部190。另外,由于第二分隔壁19的配置方式是从基座11向上侧逐渐朝壳体12的内表面倾斜,因此可以防止从第五配管p5的末端p5a吐出的两相制冷剂中的液态制冷剂经由第四空间sl流入第四配管p4的末端p4a。
133.并且,从第五配管p5的末端p5a吐出的两相制冷剂中,除了流入所述第四配管p4的气态制冷剂之外的剩余制冷剂可以从第三空间sk经由第二开口部190流入第二空间sj,并且可以从第二空间sj经由第一开口部180流入第一空间si。此时,在上述制冷剂的流动过程中,所述剩余制冷剂中包含的气态制冷剂朝第四空间sl向上侧移动,从而可以流入第四配管p4的末端p4a。结果,流入第一空间si的液态制冷剂流入第三配管p3的末端p3a,从而可以流经上述第一膨胀阀va和室外热交换器4等。此时,第三配管p3可以称为制冷剂吐出管。
134.因此,可以提高气液分离器10中的气液分离效率,并且可以利用第四配管p4防止液态制冷剂被排出,以确保压缩机的可靠性。另外,由于容易管理液态制冷剂的水平,因此可以提高空调的性能或效率。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一种空调,该空调包括:压缩机,压缩制冷剂;冷凝器,冷凝从所述压缩机吐出的制冷剂;膨胀阀,使通过了所述冷凝器的制冷剂膨胀;气液分离器,通过了所述膨胀阀的制冷剂流入所述气液分离器,并将流入到所述气液分离器的制冷剂分离成气态制冷剂和液态制冷剂后排出;蒸发器,使从所述气液分离器排出的液态制冷剂蒸发;制冷剂流入管,连接所述膨胀阀和所述气液分离器;旁通管,连接所述气液分离器和所述压缩机;以及制冷剂吐出管,连接所述气液分离器和所述蒸发器,所述气液分离器包括:壳体,配置有所述制冷剂流入管、所述旁通管和所述制冷剂吐出管;第一分隔壁,配置在所述壳体的内部空间,切除所述第一分隔壁的外侧表面中的一部分来形成第一开口部,并且所述第一分隔壁与所述制冷剂流入管相邻;以及第二分隔壁,配置在与
所述第一分隔壁间隔开的所述壳体的内部空间,切除所述第二分隔壁的外侧表面中的一部分来形成第二开口部,并且所述第二分隔壁与所述制冷剂吐出管相邻。
135.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所述第一分隔壁和所述第二分隔壁可以将所述壳体的内部空间划分为第一空间、第二空间以及第三空间,所述第一空间是所述第一分隔壁和所述壳体的内表面之间的空间,所述第二空间是所述第一分隔壁和所述第二分隔壁之间的空间,所述第三空间是所述第二分隔壁和所述壳体的内表面之间的空间,所述制冷剂流入管配置于所述第一空间,所述制冷剂吐出管配置于所述第三空间。
136.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所述气液分离器还包括基座,所述第一分隔壁的下端和所述第二分隔壁的下端固定在所述基座,所述第一开口部可以在与所述基座的顶面交叉的方向上延伸,并且所述第一开口部的一端连接到所述第一分隔壁的下端,所述第二开口部可以在与所述基座的顶面交叉的方向上延伸,并且所述第二开口部的一端连接到所述第二分隔壁的下端。
137.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所述制冷剂流入管相邻所述基座的顶面并可以具有与所述第一开口部间隔开的末端,所述制冷剂吐出管相邻所述基座的顶面并可以具有与所述第二开口部间隔开的末端。
138.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所述第一开口部的一端可以形成在所述第一分隔壁的下端中离所述第二开口部最远的部分处,所述第二开口部的一端可以形成在所述第二分隔壁的下端中离所述第一开口部最远的部分处。
139.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所述第一开口部延伸的方向和所述第二开口部延伸的方向可以彼此交叉。
140.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所述壳体可以形成为筒状,所述第一分隔壁和所述第二分隔壁中的每一个可以在所述壳体的径向上至少弯曲了一次。
141.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所述第一分隔壁和所述第二分隔壁中的每一个可以倾斜地配置并与所述基座构成锐角。
142.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所述气液分离器还可以包括盖,所述盖从所述第一分隔壁和所述第二分隔壁向上侧间隔开,并结合到所述壳体的上端,所述旁通管可以设置于所述盖并具有配置在第四空间的末端,所述第四空间位于所述第二空间的上侧和所述盖的下侧。
143.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所述旁通管可以竖直地连接在所述壳体,所述制冷剂流入管和所述制冷剂吐出管分别可以竖直地连接在所述壳体或水平地连接到所述壳体。
144.上述本发明的一些或其他实施例不是互相排斥或彼此不同的。上述本发明的一些或其他实施例可以合并或组合它们各自的构成或功能。
145.例如,意味着可以将在特定实施例和/或附图中说明的构成a与在另一实施例和/或附图中说明的构成b进行组合。即,即使没有直接说明构成之间的结合,除已说明不可能结合的情况之外,也表示结合是可能的。
146.上面的详细说明在所有方面都不应被解释为具有限制性,而应被认为是例示性的。本发明的范围应该由所附权利要求的合理解释来确定,并且在本发明的等同范围内的所有改变都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