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双层逃生墙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2-02-20 11:26:0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逃生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层逃生墙结构。


背景技术:

2.地震和火灾,是两种破坏力极强的突发性灾害事件。当地震发生时,现有的房屋主要有两种逃生方式:第一,通过楼梯进行人员疏散及逃生;第二,躲藏在抗震性能相对较好的小空间房间内,比如卫生间等空间内。当采用第一种方式进行地震逃生时,由于楼梯是抗震薄弱构件,其抗震性能均弱于其它主体结构,因此逃生人员的生命安全很难得到有效保障;当采用第二种躲藏的方式逃生时,若有地震的次生灾害(如煤气泄漏或火灾)发生时,室内人员很难快速逃离到室外。
3.当火灾发生时,现有的逃生方式也有两种:第一,通过防火楼梯进行逃生;第二,通过逃生绳等缓降装置从窗口逃生。就现有房屋的居住现状而言,据专业的数据调查显示,80%左右的火灾常闭门没能得到及时关闭(住户打开通风或者自动关闭弹簧失效),因此,当人员选择第一种方式逃生时,会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急需一种可以备用的紧急逃生装备。第二种现有的逃生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第一种方式存在的缺陷,无需通过房屋的公共通道,即可实现由室内向室外的直接逃生,但是,由于现有的普通窗户主要用于采光和通风,很难连接专用的逃生设备,也由于美观、整洁的使用需求,很难在窗边就近摆放逃生设备,因此,从找出专用设备,到可靠连接、牢固穿戴,到最后逃离,往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这就是专用逃生装置没有得到普及的主要原因。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双层墙体结构,内墙为一种轻质隔墙,具有防火、隔烟、抗震及美观的作用,它有效地将室内使用空间与专用逃生空间隔离开来,使得各种专用逃生装置既有了专门的摆放及安装空间,又不会影响室内的整洁美观,最重要的是,各种逃生装置能够得到有序摆放,并提前进行可靠连接,在分秒必争的地震、火灾等突发事件面前,为逃生人员节约了宝贵的逃生时间。
5.双层墙之间的中空空间可伸缩,平时内外墙墙面间的间隙非常小,节约了不用时的闲置空间,使用时可直接拉开,增加了躲避人员的舒适度;当紧急情况下需要实现由室内向室外撒离时,外墙墙体上设置有多个圆形的逃生窗,且各种逃生设备也已提前进行可靠连接,处于随时待命状态,逃生人员只需穿上逃生装置便可直接从逃生窗逃生。逃生窗设置成圆形,并设有钢拱圏内衬,既有利于人员逃生,又不会削弱外墙的抗震性能。逃生窗无需采光及通风,平时可关闭,以便防潮隔热,使用时按下按钮,弹开即可。
6.双层墙体的中空空间比较隐秘,当遇到其它外来侵害时,也可快速躲藏,并逃离。
7.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8.一种双层逃生墙结构,包括内墙板和外墙,所述内墙板与外墙平行,所述内墙板设有应急门,所述外墙设有逃生窗,所述内墙板的左侧通过第一折叠组件与外墙的左侧连接,
所述内墙板的右侧通过第二折叠组件与外墙的右侧连接;其中,
9.所述第一折叠组件包括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所述内墙板与第一挡板铰接,所述第一挡板与第二挡板铰接,所述第二挡板与外墙铰接;
10.所述第二折叠组件包括第三挡板和第四挡板,所述内墙板与第三挡板铰接,所述第三挡板与第四挡板铰接,所述第四挡板与外墙铰接;
11.所述第一折叠组件和第二折叠组件均处于折叠状态时,内墙板、第一挡板、第二挡板和外墙四者相互平行,内墙板、第三挡板、第四挡板和外墙四者相互平行,所述内墙板、外墙、第一折叠组件和第二折叠组件之间形成第一容置空间;
12.所述第一折叠组件和第二折叠组件均处于展开状态时,第一挡板与第二挡板共面,内墙板与第一挡板垂直,外墙与第二挡板垂直,第三挡板与第四挡板共面,内墙板与第三挡板垂直,外墙与第四挡板垂直,所述内墙板、外墙、第一折叠组件和第二折叠组件之间形成第二容置空间。
13.进一步,所述外墙内侧面设有逃生装备,所述逃生装备位于第一容置空间。
14.进一步,所述外墙内侧面设有多个存放格,所述存放格位于第一容置空间,所述存放格用于存放逃生装备。
15.进一步,还包括顶板,所述顶板与外墙垂直,所述顶板固定于外墙顶部,所述顶板为挑檐,所述挑檐用于防护第一容置空间和第二容置空间。
16.进一步,所述挑檐固定于上楼板。
17.进一步,所述内墙板底部设有滑轨机构。
18.进一步,所述内墙板的内侧面下端设有若干第一自动锁定机构,所述第一自动锁定机构设有伸缩杆,伸缩杆伸长时,与地面的孔插接配合,回位时,解除与地面的孔插接配合。
19.进一步,所述内墙板的内侧面上端设有若干第二自动锁定机构,所述第二自动锁定机构设有伸缩杆,伸缩杆伸长时,与顶面的孔插接配合,回位时,解除与顶面的孔插接配合。
20.进一步,所述内墙板、第一折叠组件、第二折叠组件、应急门和逃生窗均由抗震材料制成。
21.进一步,所述内墙板、第一折叠组件、第二折叠组件、应急门和逃生窗均由轻质抗震防火材料制成。
22.进一步,所述外墙为加强型抗震剪力墙。
23.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24.1.与既有抗震或防火措施相比,双层墙体结构的中空空间使得各种逃生装置能够有序摆放,并提前进行可靠连接,在分秒必争的地震、火灾等突发事件面前,为逃生人员节约了宝贵的逃生时间。
25.2.双层墙体结构中的内墙板能有效地将室内使用空间与专用逃生空间隔离开来,使得各种专用逃生装置既有了专门的摆放及安装空间,又不会影响室内的整洁美观,避免了专用逃生装备与其他生活物品放在同一个地方引起混淆,导致在发生突发地震、火灾等事件时无法找到相应的用于逃生的物品和装备,或无法正常连接和安装逃生装备。
26.3.双层墙之间的中空空间可伸缩,平时内外墙墙面间的间隙非常小,节约了不用
时的闲置空间,使用时可直接拉开,增加了躲避人员的舒适度;当紧急情况下需要实现由室内向室外撤离时,外墙墙体上设置有多个圆形的逃生窗,且各种逃生设备也已提前进行可靠连接,处于随时待命状态,逃生人员只需穿上逃生装置便可直接从逃生窗逃生。
27.4.与以往用作逃生的普通窗户相比,该逃生窗设置成圆形,并设有钢拱圏内衬,既有利于人员逃生,又不会削弱外墙的抗震性能。该逃生窗无需用作采光与通风,平时可关闭,以便防潮隔热,使用时按下按钮,弹开即可。
28.5.双层墙体的中空空间比较隐秘,当遇到其它外来侵害时,也可快速躲藏,并逃离。
附图说明
29.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
30.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双层逃生墙结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折叠状态);
31.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双层逃生墙结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展开状态);
32.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双层逃生墙结构的侧面视图(展开状态);
33.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双层逃生墙结构中外墙的结构示意图;
34.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双层逃生墙结构中内墙板的结构示意图;
35.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双层逃生墙结构的立面示意图。
36.附图中标记及对应的零部件名称:
37.1、内墙板;2、外墙;3、顶板;4、应急门;5、逃生窗;6、第一挡板;7、第二挡板; 8、第三挡板;9、第四挡板;10、第一容置空间;11、第二容置空间;12、滑轨机构;13、第一自动锁定机构;14、第二自动锁定机构;15、存放格;16、缓降逃生绳;17、逃生篮;18、逃生面具;19、逃生绳栓。
具体实施方式
38.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39.实施例1
40.请参考图1至图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双层逃生墙结构,包括内墙板1和外墙2,所述内墙板1与外墙2平行,所述内墙板1设有应急门4,所述外墙2设有逃生窗5,所述内墙板1的左侧通过第一折叠组件与外墙2的左侧连接,所述内墙板1的右侧通过第二折叠组件与外墙2的右侧连接;其中,
41.所述第一折叠组件包括第一挡板6和第二挡板7,所述内墙板1与第一挡板6铰接,所述第一挡板6与第二挡板7铰接,所述第二挡板7与外墙2铰接;
42.所述第二折叠组件包括第三挡板8和第四挡板9,所述内墙板1与第三挡板8铰接,所述第三挡板8与第四挡板9铰接,所述第四挡板9与外墙2铰接;
43.所述第一折叠组件和第二折叠组件均处于折叠状态时,内墙板1、第一挡板6、第二挡板 7和外墙2四者相互平行,内墙板1、第三挡板8、第四挡板9和外墙2四者相互平行,所述
内墙板1、外墙2、第一折叠组件和第二折叠组件之间形成第一容置空间10;
44.所述第一折叠组件和第二折叠组件均处于展开状态时,第一挡板6与第二挡板7共面,内墙板1与第一挡板6垂直,外墙2与第二挡板7垂直,第三挡板8与第四挡板9共面,内墙板1与第三挡板8垂直,外墙2与第四挡板9垂直,所述内墙板1、外墙2、第一折叠组件和第二折叠组件之间形成第二容置空间11。
4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层逃生墙结构,可以应用于高层楼房,其设置了第一折叠组件和第二折叠组件,未发生突发事件时,两个折叠组件处于折叠状态,双层逃生墙结构中内外墙之间的间隙很小,不会占用房屋太多的空间,不会影响房屋的布局和美观,双层墙体之间的中空结构形成第一容置空间10,第一容置空间10可以用于存放用于逃生的物品和装备,这些物品和装备处于随时待命状态,即逃生装备的一端已预先牢固连接于外墙2的内侧面(例如,预先将逃生绳的一端牢固连接于外墙2的逃生绳栓上),发生突发事件时,逃生人员直接穿戴好逃生装备后,即可从逃生窗逃生,无需浪费宝贵的逃生时间。
46.当发生地震、火灾等突发事件时,逃生人员拉动内墙板1把手使第一折叠组件和第二折叠组件展开,此时,双层逃生墙结构的呈出较大的矩形空间,其内部形成第二容置空间11,逃生人员打开应急门4进入第二容置空间11。逃生人员可以躲避在第二容置空间11,也可以使用缓降逃生绳16、逃生篮17等逃生装备从逃生窗5逃生,无需等待救援人员的到来,实现自行逃生。所述逃生窗5可以是暗窗。所述逃生窗5可透光。所述逃生窗5的数量可以是若干个。
47.当发生地震时,逃生人员进入第二容置空间11后,内墙板1可以起防护作用,防止因地震发生导致其他物体砸向撞向第二容置空间11里的逃生人员;
48.当发生火灾时,逃生人员进入第二容置空间11后,内墙板1、第一折叠组件和第二折叠组件可以防火,还可以隔绝大部分因火灾产生的烟雾,烟雾不会在短时间内弥漫到第二容置空间11,给逃生人员穿戴逃生装备预留了足够的时间。当烟雾渗入第二容置空间11时,逃生人员已经通过逃生窗5逃生;
49.当有其它外来威胁入侵时,同样可进入第二容置空间11,再通过逃生窗5逃生。
50.突发事件结束后,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双层逃生墙结构进行复位至折叠状态,等待下一次使用。
51.双层逃生墙的外墙及该外墙基础均为加强型抗震结构,能够做到大震到倒、中震可修、小震不坏,具体参考图6,图中示出了双层逃生墙结构的立面示意图(图6为一高层结构,在结构的每一层均设置了双层逃生墙),该双层逃生墙结构的基础为深基础形式中的桩基础。
52.所述外墙2内侧面设有逃生装备,所述逃生装备位于第一容置空间10。在地震、火灾等突发事件发生时,逃生人员可以进入第二容置空间11,通过存放在第一容置空间10的缓降逃生绳16或逃生篮17等逃生装备从逃生窗5逃生。
53.外墙2内侧面设置逃生绳栓19,所述缓降逃生绳16的一端固定于逃生绳栓19上,缓降逃生绳16基于8字环缓降优点,是将缓降逃生绳、缓降器、安全带融为一体的逃生设备,它可以安全、简单、方便、快捷的使逃生人员安全下到地面,并且可以快捷的多次重复使用逃生。当逃生装备为逃生篮17等设备时,逃生人员可先将逃生篮17放置到逃生窗5外,进入逃生篮17内后,再启动缓降装置,缓慢降落至地面,所述逃生篮装备在外墙2内侧面的固定方
式与所述缓降逃生绳16的固定方式类似。
54.作为具体实施方式,所述外墙内侧面设有多个存放格15,所述存放格15位于第一容置空间,所述存放格15用于存放逃生装备。通过这样的技术方案,实现对逃生装备有条不紊地分格摆放。
55.具体的,逃生装备可以包括缓降逃生绳16、逃生篮17、火灾逃生面具18等。
56.作为具体实施方式,还包括顶板3,所述顶板3与外墙2垂直,所述顶板3固定于外墙2 顶部,所述顶板3为挑檐,所述挑檐用于加强第一容置空间10和第二容置空间11的顶部防护,可以防止其上方的物体掉落砸伤逃生人员,实现对躲在第二容置空间11的逃生人员的保护。所述挑檐的前侧沿可以位于内墙板1的正上方,所述挑檐可以为从外墙2上挑出来的防撞梁形成的挑檐。
57.作为具体实施方式,所述内墙板1底部设有滑轨机构12。滑轨机构12包括滑块和轨道,滑块和轨道滑动配合,无间隙,因此,相比于滑轮机构,设置滑轨机构12能更好地实现内墙板1隔离火灾烟雾。同时,设置的轨道使内墙板1的移动轨迹固定,便于逃生人员推动或拉动内墙板1。
58.作为具体实施方式,所述内墙板1的内侧面下端设有若干第一自动锁定机构13,所述第一自动锁定机构13设有伸缩杆,伸缩杆伸长时,与地面的孔插接配合,回位时,解除与地面的孔插接配合。通过这样的技术方案,便于实现对内墙板1下端的锁定,结构合理。当未设置锁定机构时,可以通过其他方法实现对内墙板1下端的限位,防止其活动。
59.作为具体实施方式,所述内墙板1的内侧面上端设有若干第二自动锁定机构14,所述第二自动锁定机构14设有伸缩杆,伸缩杆伸长时,与顶面的孔插接配合,回位时,解除与顶面的孔插接配合。通过这样的技术方案,便于实现对内墙板1上端的锁定,结构合理。当未设置锁定机构时,可以通过其他方法实现对内墙板1上端的限位,防止其活动。
60.所述内墙板1的外侧面下端也可以设置现有的锁定机构,用于在平时实现对内墙板1的锁定。
61.作为具体实施方式,所述内墙板1、第一折叠组件、第二折叠组件、应急门4和逃生窗5 均由抗震及防火轻质材料制成。
62.作为具体实施方式,所述外墙2为加强型抗震剪力墙。由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双层逃生墙结构占用面积小,投入小,因此可以按实际情况进行提高n度(n可根据实际需求情况确定)的烈度设计。与传统方法中仅能普遍提高一度的烈度设计及采用减隔震装置的设计相比,该设计能够更灵活地满足人们对突发事件逃生的安全需求,提高建筑使用的安全性。
63.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