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航空煤油生产用加工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2-20 10:41:2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燃料催化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航空煤油生产用加工装置。


背景技术:

2.桐油是将采摘的桐树果实经机械压榨,加工提炼制成的工业用植物油,整个过程为物理方法,其压榨油不可食用,通常用作为航空生物燃料组分,在生物质燃料中添加助燃剂等辅料即可制得优质的生物质燃料。
3.现有生产容器结构较为简单,在催化过程中,为了使原料和辅料的催化彻底均匀,只能单次少量地进行生产,导致生物质燃料的生产效率低,并且多批次生产的生物燃料难以保证催化反应的程度一致,导致生物质燃料的质量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航空煤油生产用加工装置,解决了现有生产容器结构较为简单,为了使原料和辅料的催化彻底均匀,只能单次少量的进行生产,导致生物质燃料的生产效率低,并且多批次生产的生物燃料难以保证催化反应的程度一致,导致生物质燃料的质量较低的技术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航空煤油生产用加工装置,包括溢流混合装置,具有原料进料管和辅料进料管;催化反应装置,具有第一搅拌腔和第二搅拌腔;第一搅拌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搅拌腔内;第二搅拌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二搅拌腔内;其中,所述溢流混合装置的内部通道整体呈沙漏状,且上半部分为漏斗状,下半部分为溢流式通道,所述溢流式通道设置有出料口,所述出料口与所述第一搅拌腔连通,所述第一搅拌腔与所述第二搅拌腔溢流式连通,所述第二搅拌腔底部设置有出料管。
7.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原料进料管与所述辅料进料管对立设置在所述溢流混合装置的顶部,且靠近漏斗状的边缘。
8.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溢流式通道包括若干溢流筒,若干所述溢流筒以位于所述溢流混合装置的中部孔口正下方的所述溢流筒为中心对称分布,且若干所述溢流筒的高度由内向外逐渐降低。
9.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出料口设置在位于最外侧的所述溢流筒内底部。
10.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除位于最外侧的所述溢流筒之外的所述溢流筒内底部均设置有锥形口,所述溢流筒外底侧设置有挡板,所述挡板开设有若干通孔,若干所述通孔将所述挡板划分为若干堵块,所述通孔与所述堵块间隔设置且所述堵块与所述锥形口一一对应,所述通孔下方设置有漏斗通道,所述漏斗通道底部与所述第二搅拌腔连通。
11.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出料口为锥形口,所述出料口连接有弯管,
所述弯管的最低端位于所述第一搅拌腔内。
12.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搅拌腔与所述第二搅拌腔溢流处的开口高度小于所述弯管的最低端高度。
13.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搅拌腔与所述第二搅拌腔之间的壁的底部设置阀门。
14.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搅拌装置包括第一电机、搅拌轴和搅拌三角板,所述第一电机与所述搅拌轴连接,所述搅拌轴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一搅拌腔的内顶部,所述搅拌三角板有若干,若干所述搅拌三角板均匀分布在所述搅拌轴上。
15.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搅拌装置包括第二电机、搅拌杆和搅拌叶,所述第二电机与所述搅拌杆连接,所述搅拌杆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二搅拌腔的内顶部,所述搅拌叶有若干,若干所述搅拌叶均匀分布在所述搅拌杆上。
16.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溢流混合装置,将原料和辅料进行第一次和第二次混合催化;通过设置第一搅拌腔,第一搅拌装置进行第三次混合催化;通过设置第二搅拌腔,第二搅拌装置进行第四次混合催化;多次混合催化能够快速均匀将原料和辅料进行融合,原料和辅料的催化彻底均匀,有利于生物质燃料的催化反应,提高了桐油加工燃料的速度和质量,而且能够进行连续不断的大批量的生产。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所涉及的航空煤油生产用加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溢流筒的结构示意图。
21.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所涉及的圆形环绕的溢流筒的结构示意图。
22.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所涉及的矩形环绕的溢流筒的结构示意图。
23.附图标记:
24.1、溢流混合装置;11原料进料管、;12、辅料进料管;13、溢流式通道;131、溢流筒;132、锥形口;14、出料口;141、弯管;2、催化反应装置;21、第一搅拌腔;22、第二搅拌腔;23、第一搅拌装置;231、搅拌三角板;232、搅拌轴;24、第二搅拌装置;241、搅拌叶;242、搅拌杆;25、出料管;3、挡板;31、通孔;32、堵块;33、连杆;4、漏斗通道;5、阀门。
具体实施方式
25.在下文中,仅简单地描述了某些示例性实施例。正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认识到的那样,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可通过各种不同方式修改所描述的实施例。因此,附图和描述被认为本质上是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
26.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竖直”、“水平”、“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制。
27.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28.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29.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30.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此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
31.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32.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航空煤油生产用加工装置,包括溢流混合装置1,具有原料进料管11和辅料进料管12;催化反应装置2,具有第一搅拌腔21和第二搅拌腔22;第一搅拌装置23,设置在所述第一搅拌腔21内;第二搅拌装置24,设置在所述第二搅拌腔22内;其中,所述溢流混合装置1的内部通道整体呈沙漏状,且上半部分为漏斗状,下半部分为溢流式通道13,所述溢流式通道13设置有出料口14,所述出料口14与所述第一搅拌腔21连通,所述第一搅拌腔21与所述第二搅拌腔22溢流式连通,所述第二搅拌腔22底部设置有出料管25。
33.可以理解的是,所述溢流混合装置1的内部通道整体呈沙漏状,是指所述溢流混合装置1的内部通道的上半部分宽、下半部分宽、中间部分窄,形成沙漏状的结构;原料和辅料在上半部分漏斗状的内部进行第一次混合催化;然后混合物通过中间部分的孔口,进入下半部分的溢流式通道13,在溢流式通道13内进行溢流式流动,进行第二次混合催化;然后混合物通过所述出料口14进入所述第一搅拌腔21,所述第一搅拌装置23对混合物进行混合搅拌,进行第三次混合催化;然后混合物溢流进所述第二搅拌腔22,所述第二搅拌装置24对混合物进行混合搅拌,进行第四次混合催化,最后从所述出料管25排出。
3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原料进料管11与所述辅料进料管12对立设置在所述溢流混
合装置1的顶部,且靠近漏斗状的边缘。该方案使得原料和辅料能够尽可能沿漏斗状的内表面向下流动进行混合,尽量避免原料和辅料直接掉落到溢流式通道13内。
3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溢流式通道13包括若干溢流筒131,若干所述溢流筒131以位于所述溢流混合装置1的中部孔口正下方的所述溢流筒131为中心对称分布,且若干所述溢流筒131的高度由内向外逐渐降低。应当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所述溢流筒131可以由外向内,一层层环绕设置,或描述为由内向外,一层层环绕设置,且所述溢流筒131的高度由内向外逐渐降低,即位于最里面的所述溢流筒131的高度最高,位于最外侧的所述溢流筒131的高度最低,混合物就由内向外逐渐溢流;其中,可以是圆形环绕,如图4所示,也可以是矩形环绕,如图5所示;当然除了所述溢流筒131一层层环绕设置,所述溢流筒131还可以左右依次排列设置,如图3所示,位于最中间的所述溢流筒131的高度最高,位于最外侧的所述溢流筒131的高度最低。
3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出料口14设置在位于最外侧的所述溢流筒131内底部。该方案使得混合物尽可能长时间处于所述溢流式通道13内,从而延长催化时间,尽可能混合均匀。
37.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图1和图2所示,除位于最外侧的所述溢流筒131之外的所述溢流筒131内底部均设置有锥形口132,所述溢流筒131外底侧设置有挡板3,所述挡板3开设有若干通孔31,若干所述通孔31将所述挡板3划分为若干堵块32,所述通孔31与所述堵块32间隔设置且所述堵块32与所述锥形口132一一对应,所述通孔31下方设置有漏斗通道4,所述漏斗通道4底部与所述第二搅拌腔22连通。清楚的是,锥形口132的设置,可以将混合物尽可能排走,不会有积留;当不再添加原料和辅料,以及所述溢流混合装置1的上半部分漏斗状的内部没有混合物时,可以推开所述挡板3,所述锥形口132与所述通孔31连通,停留在所述溢流筒131的混合物就沿着所述漏斗通道4进入所述第二搅拌腔22,避免混合物积留,浪费。那么所述堵块32是用于堵住所述锥形口132,所述通孔31是用于与所述锥形口132连通,排走混合物。所述挡板3的动作可以使用电机驱动,或将所述挡板3的一部分延伸至外界,通过手动来推动所述挡板3,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即可。相邻所述堵块32之间通过连杆33固定连接。
3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出料口14为锥形口132,所述出料口14连接有弯管141,所述弯管141的最低端位于所述第一搅拌腔21内。该方案可以使得不会有混合物积留,可以将混合物完全排到所述第一搅拌腔21内。
3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搅拌腔21与所述第二搅拌腔22溢流处的开口高度小于所述弯管141的最低端高度。该方案可以避免混合物回流到所述弯管141内,防止混合物积留。
4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搅拌腔21与所述第二搅拌腔22之间的壁的底部设置阀门5。当不再有混合物流到所述第一搅拌腔21内,通过打开所述阀门5,可以将所述第一搅拌腔21底部和所述第二搅拌腔22底部连通,使得混合均匀,而且在出料时,也能将所述第一搅拌腔21和所述第二搅拌腔22内的混合物完全排走,不会有混合物积留。
4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搅拌装置23包括第一电机、搅拌轴232和搅拌三角板231,所述第一电机与所述搅拌轴232连接,所述搅拌轴232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一搅拌腔21的内顶部,所述搅拌三角板231有若干,若干所述搅拌三角板231均匀分布在所述搅拌轴232
上。相邻的所述搅拌三角板231之间可以留有间距或相互接触。该方案可以使得混合物混合均匀,加强催化效果。
4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搅拌装置24包括第二电机、搅拌杆242和搅拌叶241,所述第二电机与所述搅拌杆242连接,所述搅拌杆242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二搅拌腔22的内顶部,所述搅拌叶241有若干,若干所述搅拌叶241均匀分布在所述搅拌杆242上。位于所述搅拌杆242上同一径向的所述搅拌叶241形成涡轮叶片结构,使得在搅拌时,形成涡流。该方案可以使得混合物混合均匀,加强催化效果。
43.以上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