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用于路缘石砌筑的放样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2-20 10:33:5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路缘石砌筑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路缘石砌筑的放样装置。


背景技术:

2.路缘石是设在路面与其他构造物之间的标石,起到保障行人、车辆交通安全及路面边缘整齐美观的作用。
3.在道路路缘石施工过程中,需要对路缘石平面位置、线型和高程进行控制。在道路路缘石砌筑施工过程中,用路缘石砌筑的放样装置对路缘石平面位置、线型和高程进行控制。
4.目前,道路路缘石施工中用于控制放样基准一般采用木桩做成门字架挂线的方式来作为路缘石砌筑控制基准线,然而路缘石砌筑在基层上,木桩无法在基层上安装,需要借助钻孔工具辅助安装,安装时间长。安装完成门字架木桩立柱垂直度差,影响路缘石砌筑施工质量。木桩不能周转使用,成本高。可调横梁需要降借助钉子固定,高度调整不便利,低了生产效率。
5.综上所述,如何有效地解决现有的路缘石砌筑的放样装置需要借助钻孔工具辅助安装,安装困难,不能周转使用等问题,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路缘石砌筑的放样装置,该用于路缘石砌筑的放样装置不需要钻孔安装,可以反复利用,周转时间短,成本低,提高了生产效率,提高了路缘石施工质量。
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8.一种用于路缘石砌筑的放样装置,包括放置在道路基层顶面上的前固定底座和后固定底座、分别固定于前固定底座和后固定底座上的两组支撑立柱、安装于支撑立柱上的上横梁和下横梁、两端分别连接于两端上横梁和两端下横梁上的上基准线和下基准线,所述前固定底座和后固定底座放置路缘石进行固定,路缘石的高程和直顺度通过上基准线和下基准线进行控制。
9.优选地,所述上横梁和下横梁的位置可沿支撑立柱上下调节。
10.优选地,所述支撑立柱上设置有滑动槽,所述滑动槽沿竖直方向设置,所述上横梁和下横梁上均设置有与滑动槽相配合的连接孔,所述连接孔与滑动槽的设定高度连接。
11.优选地,所述支撑立柱的滑动槽与所述上横梁和下横梁的连接孔通过紧固螺栓连接,且所述紧固螺栓可沿滑动槽上下滑动。
12.优选地,所述支撑立柱包括并排设置的第一支撑立柱和第二支撑立柱,所述上横梁和下横梁的两端均具有连接孔,所述上横梁和下横梁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支撑立柱和第二支撑立柱连接。
13.优选地,在直线段,所述前固定底座和后固定底座的间隔为10m~15m;
14.在曲线段,所述前固定底座和后固定底座的间隔为1m~5m。
15.优选地,所述支撑立柱设置在前固定底座和后固定底座的一端,路缘石放置在所述前固定底座和后固定底座的另一端。
16.优选地,所述支撑立柱与前固定底座和后固定底座通过焊接方式进行连接。
17.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用于路缘石砌筑的放样装置,包括固定底座、支撑立柱、上横梁、下横梁、上基准线和下基准线。固定底座放置在道路基层的顶面上,道路基层的顶面较为平整,放置固定底座的稳定性较好。
18.并且,当固定底座的放置位置确定后,在固定底座上放置路缘石,使用路缘石放置在固定底座上进行固定,固定底座放置更加牢靠,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小。
19.需要什么方式,在砌筑路缘石的道路基层上具有多个固定底座,前后依次排列,位于前面的为前固定底座,在前固定底座后面的为后固定底座,也就是说第一个固定底座只为一次前固定底座,最后一个固定底座只为一次后固定底座,中间的固定底座既为后一个固定底座的前固定底座,又为前一个固定底座的后固定底座。
20.支撑立柱同样具有多个,每个固定底座上固定一个支撑立柱,比如前支撑立柱和后支撑立柱分别固定于前固定底座和后固定底座上,每组支撑立柱和固定底座为一个整体,固定较为牢靠,不易分离、断裂。
21.每个支撑立柱上在竖直方向上安装两根横梁,位于上方的上横梁和位于下方的下横梁。优选地,支撑立柱沿竖直方向,横梁沿水平方向,支撑立柱和横梁相垂直,横平竖直,受力较为平衡,不易翻转、侧翻,稳定性较好。
22.前后两端的横梁之间连接两根基准线,并且上横梁和下横梁上均连接有基准线,分为上基准线和下基准线。在施工时,路缘石砌筑在道路基层开槽位置上,通过砌筑砂浆进行固定,路缘石的高程和直顺度通过上基准线和下基准线进行控制,有效保障路缘石直顺度与高程满足施工要求。
23.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用于路缘石砌筑的放样装置,在使用时支撑立柱的底端不需要插入地下,从而避免了传统施工使用木桩安装时需要再借助钻孔工具,有效保障路缘石直顺度与高程满足施工要求辅助安装,直接采用固定底座放置在预设位置,通过路缘石放置顶面进行固定,不需要辅助工具,可以反复利用,安装速度快,周转时间短,施工成本低;移动、使用方便,提高了生产效率;稳定性较好,可以定位路缘石的施工位置、高程和直顺度并辅助于路缘石的位置调整,有效保障路缘石直顺度与高程满足施工要求,提高了路缘石施工质量。
附图说明
2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5.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提供的用于路缘石砌筑的放样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6.图2为图1的另一视图。
27.附图中标记如下:
28.道路基层1、路缘石2、第一支撑立柱3、第二支撑立柱4、上横梁5、下横梁6、固定底座7、上基准线8、下基准线9、紧固螺栓10、砌筑砂浆 11。
具体实施方式
29.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是提供一种用于路缘石砌筑的放样装置,该用于路缘石砌筑的放样装置不需要钻孔安装,可以反复利用,周转时间短,成本低,提高了生产效率,提高了路缘石施工质量。
30.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1.请参考图1至图2,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提供的用于路缘石砌筑的放样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另一视图。
32.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用于路缘石砌筑的放样装置,包括放置在道路基层顶面上的前固定底座和后固定底座、分别固定于前固定底座和后固定底座上的两组支撑立柱、安装于支撑立柱上的上横梁和下横梁、两端分别连接于两端上横梁和两端下横梁上的上基准线和下基准线,前固定底座和后固定底座放置路缘石进行固定,路缘石的高程和直顺度通过上基准线和下基准线进行控制。
33.上述结构中,用于路缘石砌筑的放样装置包括固定底座7、支撑立柱、上横梁5、下横梁6、上基准线8和下基准线9。固定底座7放置在道路基层1的顶面上,道路基层1的顶面较为平整,放置固定底座7的稳定性较好。
34.并且,当固定底座7的放置位置确定后,在固定底座7上放置路缘石2,使用路缘石2放置在固定底座7上进行固定,固定底座7放置更加牢靠,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小。
35.需要什么方式,在砌筑路缘石2的道路基层1上具有多个固定底座7,前后依次排列,位于前面的为前固定底座,在前固定底座后面的为后固定底座,也就是说第一个固定底座7只为一次前固定底座,最后一个固定底座7只为一次后固定底座,中间的固定底座7既为后一个固定底座7的前固定底座,又为前一个固定底座7的后固定底座。
36.支撑立柱同样具有多个,每个固定底座7上固定一个支撑立柱,比如前支撑立柱和后支撑立柱分别固定于前固定底座和后固定底座上,每组支撑立柱和固定底座7为一个整体,固定较为牢靠,不易分离、断裂。
37.每个支撑立柱上在竖直方向上安装两根横梁,位于上方的上横梁5和位于下方的下横梁6。优选地,支撑立柱沿竖直方向,横梁沿水平方向,支撑立柱和横梁相垂直,横平竖直,受力较为平衡,不易翻转、侧翻,稳定性较好。
38.前后两端的横梁之间连接两根基准线,并且上横梁5和下横梁6上均连接有基准线,分为上基准线8和下基准线9。在施工时,路缘石2砌筑在道路基层1开槽位置上,通过砌筑砂浆11进行固定,路缘石2的高程和直顺度通过上基准线8和下基准线9进行控制,有效保障路缘石2直顺度与高程满足施工要求。
39.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用于路缘石砌筑的放样装置,在使用时支撑立柱的底端不需要插入地下,从而避免了传统施工使用木桩安装时需要再借助钻孔工具,有效保障路缘石2直顺度与高程满足施工要求辅助安装,直接采用固定底座7放置在预设位置,通过路缘石2放置顶面进行固定,不需要辅助工具,可以反复利用,安装速度快,周转时间短,施工成本低;移动、使用方便,提高了生产效率;稳定性较好,可以定位路缘石2的施工位置、高程和直顺度并辅助于路缘石2的位置调整,有效保障路缘石2直顺度与高程满足施工要求,提高了路缘石2施工质量。
40.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场合的不同,对用于路缘石砌筑的放样装置进行若干限定,上横梁5和下横梁6 的位置可沿支撑立柱上下调节,横梁可以自由上下调整高度。上基准线8 和下基准线9连接在上横梁5和下横梁6上,以此可以调节上基准线8和下基准线9的高度位置,实现路缘石2的高程和直顺度控制,适用于不同路缘石2砌筑要求,使用更加方便、适用广泛,提高了生产效率。
41.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场合的不同对上述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若干限定,支撑立柱上设置有滑动槽,滑动槽沿竖直方向设置,上横梁5和下横梁6上均设置有与滑动槽相配合的连接孔,连接孔与滑动槽的设定高度连接,此结构中,上横梁5和下横梁6的连接孔可与支撑立柱滑动槽的任意位置连接,在整个高度上,横梁和下横梁6的高度位置可连续调节,调节距离较大,可以实现精准调节,适用范围较广,利用率较高。
42.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支撑立柱的滑动槽与上横梁5和下横梁6 的连接孔通过紧固螺栓10连接,且紧固螺栓10可沿滑动槽上下滑动。紧固螺栓10既可以将支撑立柱的滑动槽与上横梁5和下横梁6的连接孔连接起来,不需要降借助钉子固定,使用方便;紧固螺栓10可沿滑动槽上下滑动,又可以自由上下调整上横梁5和下横梁6的连接孔与支撑立柱的滑动槽的高度位置,高度调整操作简单,实现动态实时调节,调节精度较好,使用方便,提高了生产效率,提高了路缘石2施工质量。
43.需要说明的是,支撑立柱上开设滑动槽只是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并不是唯一的,还可以在支撑立柱的竖直方向上开设多个圆孔,上横梁5和下横梁6的连接孔选择合适位置的一个圆孔进行连接,圆孔与圆孔进行连接,连接的稳定性较好,防止上横梁5和下横梁6在支撑立柱上滑落。
44.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支撑立柱包括并排设置的第一支撑立柱3 和第二支撑立柱4,上横梁5和下横梁6的两端均具有连接孔,上横梁5和下横梁6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支撑立柱3和第二支撑立柱4连接,支撑立柱的数量增加,增加了支撑立柱与固定底座7和横梁的连接面积,连接更加牢固可靠,稳定性较好。
45.另一种较为可靠的实施例中,在上述任意一个实施例的基础之上,由于直线段较为平直,因此在直线段,在保证砌筑精度的前提下,可以使前固定底座和后固定底座的间隔大一些,比如前固定底座和后固定底座的间隔为10m~15m之间任意值,包括端点值,如为12m,间隔距离较大,节省固定底座7,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劳动强度。
46.曲线段较为曲折,拐点较多,砌筑的控制点位较多,因此在曲线段,可以使前固定底座和后固定底座的间隔小一些,比如前固定底座和后固定底座的间隔为1m~5m之间任意值,包括端点值,如为2m,砌筑精度、准确度较好,提高路缘石2施工质量。
47.优选地,通过全站仪放出路缘石2施工边线确定固定底座7的放置位置,固定底座7的放置位置较为精准。
48.另一种较为可靠的实施例中,在上述任意一个实施例的基础之上,支撑立柱设置在前固定底座和后固定底座的一端,路缘石2放置在前固定底座和后固定底座的另一端,路缘石2和支撑立柱的重量相当,用路缘石2 平衡支撑立柱的重量,使固定底座7的左右重量相当,尽量保持固定底座7 平衡,稳定性较好。
49.当然,支撑立柱设置在前固定底座和后固定底座的之间位置,固定底座7的左右两侧放置相同的两块路缘石2,保持固定底座7的左右重量相当,保持固定底座7平衡,提高稳定性。
50.另一种较为可靠的实施例中,在上述任意一个实施例的基础之上,支撑立柱与前固定底座和后固定底座通过焊接方式进行连接,固定方式简便,易于操作,连接牢固。
51.当然,支撑立柱与前固定底座和后固定底座通过焊接连接只是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并不是唯一的,支撑立柱与前固定底座和后固定底座也可以通过螺栓连接,随时组装和拆卸,节省空间,方便转场移动。
52.可选的,固定底座7、支撑立柱、上横梁5、下横梁6、上基准线8和下基准线9采用标准钢板,各个零件更方便采购。具体说明,固定底座7 通过宽度5cm,厚度0.5cm钢板焊接而成,其中焊接成型框架结构长度 60cm,宽度25cm。第一支撑立柱3和第二支撑立柱4为高度60cm、宽度 5cm、厚度0.5cm的钢板制作而成,设置在固定底座7中间位置,通过焊接方式进行连接;第一支撑立柱3和第二支撑立柱4上面设置高50cm、宽度2cm、厚度0.5cm滑动槽。上横梁5、下横梁6为长度40cm、宽度5cm、厚度0.5cm的钢板制作而成,上面分别设置两个固定螺栓连接孔,悬臂长度为10cm。
53.需要说明的是,上文中提到的各个零件的尺寸和材料仅为一种可行方案,本技术提供的用于路缘石砌筑的放样装置中各个零件的尺寸和材料不限于上述方案,也可以采用其他尺寸和材料。另外,两个零件之间保持固定连接的方式也可以为螺栓连接、卡扣连接等方式,不限于焊接固定。
54.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55.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用于路缘石砌筑的放样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