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车间废气粉尘综合治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2-02-20 10:32:3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废气粉尘综合治理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车间废气粉尘综合治理系统。


背景技术:

2.车间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粉尘,需要对其进行过滤净化处理后再进行排放,目前使用的大部分废气处理装置通过喷淋塔对废气进行净化,然后废气中含有的粉尘容易对喷淋塔的进气管积尘堵塞,增加喷淋塔的负荷。
3.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技术方案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车间废气粉尘综合治理系统,其通过集尘箱的设置,对废气中的粉尘进行初步处理,减少后续喷淋塔工作量,减少药液用量,改善喷淋塔的进气管积尘堵塞。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6.一种车间废气粉尘综合治理系统,包括有集尘箱和喷淋塔,其中:
7.所述集尘箱具有第一进气口、第一出气口和连通第一进气口、第一出气口之间的气体通道,所述第一进气口的高度低于第一出气口,且第一进气口小于第一出气口,所述第一出气口处安装有粉尘过滤网,所述集尘箱的底部对应粉尘过滤网的下方设置有粉尘收集腔;
8.所述喷淋塔具有自下而上依次设置的储液室、第一锥形喷淋室、第二锥形喷淋室及除雾室,所述储液室具有第二进气口、药液加入口及排污口,所述排污口、第二进气口、药液加入口三者所在高度依次渐高设置,所述第二进气口连通第一出气口;所述第一锥形喷淋室、第二锥形喷淋室均呈上小下大的锥形,且,所述第一锥形喷淋室的上端与第二锥形喷淋室的下端等大;所述第一锥形喷淋室、第二锥形喷淋室均设置有斜向下喷射的喷淋头;所述除雾室的顶部设置有第二出气口。
9.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气体通道的内顶壁衔接于第一进气口的顶部、第一出气口的顶部,以呈现向上扩大结构。
10.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出气口处连接有渐小设置的过渡送气管,所述过渡送气管的大端连接于第一出气口,所述过渡送气管的小端连接于喷淋塔的第二进气口。
11.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锥形喷淋室、第二锥形喷淋室的锥体轴向中心线重合。
12.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锥形喷淋室、第二锥形喷淋室均为正六边形锥体结构,所述喷淋头分别设置于第一锥形喷淋室、第二锥形喷淋室的六个内侧面。
13.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除雾室呈正六边形柱体,所述除雾室的顶部设置有吸湿透气网。
14.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除雾室的顶部连接有下大上小的正六边形锥体集气筒,所述第二出气口设置于正六边形锥体集气筒的顶部。
15.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过渡送气管的内顶壁与气体通道的内顶壁衔接且呈渐变过渡的上拱弧面。
16.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药液加入口连接有配药箱,所述配药箱具有配药口、清水加入口、药液出口,所述配药口、清水加入口、药液出口三者所在高度依次渐低设置,所述药液出口经药液管连接于药液加入口,所述药液管上设置有药液阀,所述清水加入口连接有自来水管,所述自来水管上设置有清水阀。
17.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粉尘过滤网自上而下朝向第一出气口倾斜设置,所述过渡送气管内设置有冲洗头,所述冲洗头朝向粉尘过滤网。
18.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
19.其主要是,通过集尘箱的设置,对废气中的粉尘进行初步处理,减少后续喷淋塔工作量,减少药液用量,改善喷淋塔的进气管积尘堵塞,有利于提升对车间废气粉尘综合治理效果。
20.其次是,所述气体通道的内顶壁衔接于第一进气口的顶部、第一出气口的顶部,以呈现向上扩大结构;所述第一出气口处连接有渐小设置的过渡送气管,所述过渡送气管的大端连接于第一出气口,所述过渡送气管的小端连接于喷淋塔的第二进气口,所述过渡送气管的内顶壁与气体通道的内顶壁衔接且呈渐变过渡的上拱弧面,兼顾了对废气中的粉尘进行初步处理时的气流顺畅性、粉尘除去率两方面需求;
21.再者是,所述喷淋塔设计结构巧妙合理,其通过第一锥形喷淋室、第二锥形喷淋室的设置,形成逐次渐收式结构,使得气液接触更加充分,同时,也有利于除雾效果的提升,采用正六边形锥体结构,喷淋头分别设置于第一锥形喷淋室、第二锥形喷淋室的六个内侧面,安装方便,也可以更好地呈现错位对射之势,提高喷射尽量布满喷淋室,进一步提高喷淋效果。
22.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23.图1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一的大致结构示意图;
24.图2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一的喷淋塔喷淋示意图;
25.图3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二的大致结构示意图。
26.附图标识说明:
27.10、集尘箱
ꢀꢀꢀꢀꢀꢀꢀꢀꢀꢀꢀꢀꢀꢀꢀꢀꢀꢀꢀꢀꢀꢀꢀꢀ
101、第一进气口
28.102、第一出气口
ꢀꢀꢀꢀꢀꢀꢀꢀꢀꢀꢀꢀꢀꢀꢀꢀꢀꢀꢀ
103、气体通道
29.104、粉尘收集腔
ꢀꢀꢀꢀꢀꢀꢀꢀꢀꢀꢀꢀꢀꢀꢀꢀꢀꢀꢀ
20、喷淋塔
30.21、储液室
ꢀꢀꢀꢀꢀꢀꢀꢀꢀꢀꢀꢀꢀꢀꢀꢀꢀꢀꢀꢀꢀꢀꢀꢀ
22、第一锥形喷淋室
31.23、第二锥形喷淋
ꢀꢀꢀꢀꢀꢀꢀꢀꢀꢀꢀꢀꢀꢀꢀꢀꢀꢀ
24、除雾室
32.241、锥体集气筒
ꢀꢀꢀꢀꢀꢀꢀꢀꢀꢀꢀꢀꢀꢀꢀꢀꢀꢀꢀ
201、第二进气口
33.202、药液加入口
ꢀꢀꢀꢀꢀꢀꢀꢀꢀꢀꢀꢀꢀꢀꢀꢀꢀꢀꢀ
203、排污口
34.204、第二出气口
ꢀꢀꢀꢀꢀꢀꢀꢀꢀꢀꢀꢀꢀꢀꢀꢀꢀꢀꢀ
30、粉尘过滤网
35.40、喷淋头
ꢀꢀꢀꢀꢀꢀꢀꢀꢀꢀꢀꢀꢀꢀꢀꢀꢀꢀꢀꢀꢀꢀꢀꢀ
50、过渡送气管
36.60、吸湿透气网
ꢀꢀꢀꢀꢀꢀꢀꢀꢀꢀꢀꢀꢀꢀꢀꢀꢀꢀꢀꢀ
70、配药箱
37.71、药液管
ꢀꢀꢀꢀꢀꢀꢀꢀꢀꢀꢀꢀꢀꢀꢀꢀꢀꢀꢀꢀꢀꢀꢀꢀ
72、间隔板
38.701、配药口
ꢀꢀꢀꢀꢀꢀꢀꢀꢀꢀꢀꢀꢀꢀꢀꢀꢀꢀꢀꢀꢀꢀꢀ
702、清水加入口
39.703、药液出口
ꢀꢀꢀꢀꢀꢀꢀꢀꢀꢀꢀꢀꢀꢀꢀꢀꢀꢀꢀꢀꢀ
80、冲洗头
40.81、冲洗管
ꢀꢀꢀꢀꢀꢀꢀꢀꢀꢀꢀꢀꢀꢀꢀꢀꢀꢀꢀꢀꢀꢀꢀꢀ
90、搅拌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41.请参照图1至图3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多种较佳实施例的具体结构,包括有集尘箱10和喷淋塔20,其中:
42.所述集尘箱10具有第一进气口101、第一出气口102和连通第一进气口101、第一出气口102之间的气体通道103,所述第一进气口101的高度低于第一出气口102,且第一进气口101小于第一出气口102,所述第一出气口102处安装有粉尘过滤网30,所述集尘箱10的底部对应粉尘过滤网30的下方设置有粉尘收集腔104;
43.所述喷淋塔20具有自下而上依次设置的储液室21、第一锥形喷淋室22、第二锥形喷淋23室及除雾室24,所述储液室21具有第二进气口201、药液加入口202及排污口203,所述排污口203、第二进气口201、药液加入口202三者所在高度依次渐高设置,所述第二进气口201连通第一出气口102;所述第一锥形喷淋室22、第二锥形喷淋室23均呈上小下大的锥形,且,所述第一锥形喷淋室22的上端与第二锥形喷淋室23的下端等大;所述第一锥形喷淋室22、第二锥形喷淋室23均设置有斜向下喷射的喷淋头40;所述除雾室24的顶部设置有第二出气口204。
44.具体而言,所述气体通道103的内顶壁衔接于第一进气口101的顶部、第一出气口102的顶部,以呈现向上扩大结构;所述第一出气口102处连接有渐小设置的过渡送气管50,所述过渡送气管50的大端连接于第一出气口102,所述过渡送气管50的小端连接于喷淋塔20的第二进气口201;所述过渡送气管50的内顶壁与气体通道103的内顶壁衔接且呈渐变过渡的上拱弧面;
45.以及,除雾室24的顶部设置有吸湿透气网60,集尘箱10的设置可以避免吸湿透气网60的频繁更换。
46.进一步的,所述药液加入口202连接有配药箱70,所述配药箱70具有配药口701、清水加入口702、药液出口703,所述配药口701、清水加入口702、药液出口703三者所在高度依次渐低设置,所述药液出口703经药液管71连接于药液加入口202,所述药液管71上设置有药液阀,所述清水加入口702连接有自来水管,所述自来水管上设置有清水阀;以及,所述配药箱70内设置有间隔板72,所述配药口701、药液出口703位于间隔板72的左侧,所述清水加入口702位于间隔板72的右侧;
47.所述粉尘过滤网30自上而下朝向第一出气口102倾斜设置,所述过渡送气管50内设置有冲洗头80,所述冲洗头80朝向粉尘过滤网30;所述冲洗头80通过冲洗管81连通配药箱70中的间隔板72的右侧;实现喷淋塔20的加液和粉尘过滤网30的清洗共用一个配药箱,
便于管理,整体体积小。
48.优选的,所述第一锥形喷淋室22、第二锥形喷淋室23的锥体轴向中心线重合;
49.以及,所述第一锥形喷淋室22、第二锥形喷淋室23均为正六边形锥体结构,所述喷淋头40分别设置于第一锥形喷淋室22、第二锥形喷淋室23的六个内侧面,第一锥形喷淋室22、第二锥形喷淋室23内的喷淋头40可以呈错位布置,实现喷淋头40呈错位对射之势;所述除雾室24呈正六边形柱体,所述除雾室24的顶部连接有下大上小的正六边形锥体集气筒241,所述第二出气口204设置于正六边形锥体集气筒241的顶部;
50.另外,在间隔板72的左侧设置有搅拌装置90,加快清水与药液的混合。
51.本实用新型的设计重点在于:
52.其主要是,通过集尘箱的设置,对废气中的粉尘进行初步处理,减少后续喷淋塔工作量,减少药液用量,改善喷淋塔的进气管积尘堵塞,有利于提升对车间废气粉尘综合治理效果。
53.其次是,所述气体通道的内顶壁衔接于第一进气口的顶部、第一出气口的顶部,以呈现向上扩大结构;所述第一出气口处连接有渐小设置的过渡送气管,所述过渡送气管的大端连接于第一出气口,所述过渡送气管的小端连接于喷淋塔的第二进气口,所述过渡送气管的内顶壁与气体通道的内顶壁衔接且呈渐变过渡的上拱弧面,兼顾了对废气中的粉尘进行初步处理时的气流顺畅性、粉尘除去率两方面需求;
54.再者是,所述喷淋塔设计结构巧妙合理,其通过第一锥形喷淋室、第二锥形喷淋室的设置,形成逐次渐收式结构,使得气液接触更加充分,同时,也有利于除雾效果的提升,采用正六边形锥体结构,喷淋头分别设置于第一锥形喷淋室、第二锥形喷淋室的六个内侧面,安装方便,也可以更好地呈现错位对射之势,提高喷射尽量布满喷淋室,进一步提高喷淋效果。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