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具有减震轿底的电梯的制作方法

2022-02-20 09:41:0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梯结构领域,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具有减震轿底的电梯。


背景技术:

2.轿厢是电梯用以承载和运送人员和物资的箱形空间。轿厢一般由轿底、轿壁、轿顶、轿门等主要部件构成,是电梯用来运载乘客或货物及其他载荷的轿体部件,而轿底是设于电梯的轿厢底部用于承载的部件,当电梯运行时,整体轿厢会产生震动,震动传递至轿底上时会影响轿厢内乘客的乘坐舒适度,于是在现有的电梯轿底上均设置有减震机构,减少轿底上的震动,现有的减震机构大多使用减震橡胶或者减震弹簧,虽然在电梯运行时能够提供一定的减震效果,但是在人员或货物的进出电梯时,停止的电梯轿厢会因人员的走动而产生震动或晃动,尤其当电梯在上行或下行时需要多次停靠在楼层时,频繁的人员进出影响了已经位于电梯内乘客的乘坐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有减震轿底的电梯,能够在电梯运行时提供减震,在电梯停止时防止电梯晃动,提高乘客的乘坐体验。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具有减震轿底的电梯,包括轿壁和轿底,轿壁固定在轿底上,所述轿底上设置有轿厢底板,所述轿厢底板与轿臂滑动连接,所述轿厢底板与轿底之间设置有固定机构和减震机构,所述固定机构包括位于轿底上的驱动电机和固定于轿厢底板底面上的固定筒,驱动电机的主轴上设置有丝杆,所述丝杆上螺纹连接有若干丝母,所述丝母与轿底滑动连接,所述丝母上设置有第一楔形面,所述固定筒内滑动连接有楔形块,所述楔形块上设置有对应第一楔形面的第二楔形面,第一楔形面与第二楔形面相抵触,所述固定筒内设置有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的两端分别连接楔形块和轿厢底板。
5.进一步地,所述减震机构包括固定块,所述固定块上设置有减震槽,所述减震槽内滑动连接有减震杆,所述减震杆与轿厢底板的底面固定连接,所述减震杆上设置有减震弹簧,所述减震弹簧的两端分别连接固定块和轿厢底板。
6.进一步地,所述轿厢底板的四周侧面上设置有伸缩槽,所述伸缩槽内设置有顶珠和伸缩弹簧,所述顶珠与伸缩槽滑动连接,所述伸缩弹簧的两端分别连接顶珠和伸缩槽的底面,所述顶珠与轿壁相抵触。
7.进一步地,所述楔形块上设置有朝向轿厢底板延伸的第一顶压块,所述轿厢底板上设置有对应第一顶压块的第二顶压块,所述复位弹簧套设于第一顶压块和第二顶压块上,所述第一顶压块上设置有定位块,所述第二顶压块上设置有对应定位块的定位槽。
8.进一步地,所述固定筒与轿厢底板之间设置有若干加强筋。
9.进一步地,所述轿底上设置有若干支撑块,所述丝杆穿过支撑块并与支撑块转动连接。
10.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块与轿底之间设置有减震橡胶垫片。
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当电梯运行时,可通过轿厢底板与轿底之间的减震机构进行减震,当电梯停止时,启动驱动电机,使楔形块上的第一顶压块与轿厢底板上的第二顶压块相抵触,从而使轿厢底板与轿底之间固定,即可避免在人员或货物进出轿厢时使轿厢底板产生晃动,影响轿厢内人员的乘坐体验。
附图说明
12.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有减震轿底的电梯的结构示意图;
13.图2为图1中a部放大图;
14.图3为图1中b部放大图;
15.图4为图1中b部放大图。
16.附图标记:1.轿壁;2.轿底;3.轿厢底板;4.固定机构;401.驱动电机;402.固定筒;403.丝杆;404.丝母;405.第一楔形面;406.楔形块;407.第二楔形面;408.复位弹簧;409.第一顶压块;410.第二顶压块;411.定位块;412.定位槽;413.加强筋;414.支撑块;5.减震机构;501.固定块;502.减震槽;503.减震杆;504.减震弹簧;505.减震橡胶垫片;6.伸缩槽;7.顶珠;8.伸缩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17.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方位词,如有术语“中心”,“横向(x)”、“纵向(y)”、“竖向(z)”、“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方位和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叙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方位构造和操作,不能理解为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具体保护范围。
18.此外,如有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隐含指明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包括一个或者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描述中,“数个”、“若干”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19.参照图1至图4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20.一种具有减震轿底的电梯,包括轿壁1和轿底2,轿壁1固定在轿底2上,所述轿底2上设置有轿厢底板3,所述轿厢底板3与轿臂滑动连接,所述轿厢底板3与轿底2之间设置有固定机构4和减震机构5,所述固定机构4包括位于轿底2上的驱动电机401和固定于轿厢底板3底面上的固定筒402,驱动电机401的主轴上设置有丝杆403,所述丝杆403上螺纹连接有若干丝母404,所述丝母404与轿底2滑动连接,所述丝母404上设置有第一楔形面405,所述固定筒402内滑动连接有楔形块406,所述楔形块406上设置有对应第一楔形面405的第二楔形面407,第一楔形面405与第二楔形面407相抵触,所述固定筒402内设置有复位弹簧408,所述复位弹簧408的两端分别连接楔形块406和轿厢底板3。
21.如图1至图4所示,乘客站立于轿底2的轿厢底板3上,当电梯运行时,可通过轿厢底板3与轿底2之间的减震机构5对轿厢底板3进行减震,而当电梯停止在楼层上时,在轿厢门
打开之间,启动驱动电机401,带动丝杆403转动,同时使得丝杆403上的丝母404移动,从而通过丝母404上的第一楔形面405与楔形块406上的第二楔形面407配合,使楔形块406在固定筒402内向上朝轿厢底板3移动,直至楔形块406的顶面与轿厢底板3的底面相抵触,即通过楔形块406将轿厢底板3进行支撑,使轿厢底板3与轿底2之间相对固定,使得在人员进出轿厢时,避免轿厢因减震机构5而产生晃动影响已乘坐在轿厢内乘客的乘坐体验。
22.而当轿厢门关闭时,反向转动驱动电机401,使丝母404反向移动,即可使得楔形块406在复位弹簧408的弹力下下降,且在下降的过程中始终与丝母404相抵触,有利于下次对轿厢底板3的固定。
23.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优选的所述减震机构5包括固定块501,所述固定块501上设置有减震槽502,所述减震槽502内滑动连接有减震杆503,所述减震杆503与轿厢底板3的底面固定连接,所述减震杆503上设置有减震弹簧504,所述减震弹簧504的两端分别连接固定块501和轿厢底板3,即当楔形块406与轿厢底板3分离时,可通过减震杆503在固定块501的减震槽502上滑动,以及通过减震弹簧504的弹力实现轿厢底板3与轿底2之间的减震。
24.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优选的所述轿厢底板3的四周侧面上设置有伸缩槽6,所述伸缩槽6内设置有顶珠7和伸缩弹簧8,所述顶珠7与伸缩槽6滑动连接,所述伸缩弹簧8的两端分别连接顶珠7和伸缩槽6的底面,所述顶珠7与轿壁1相抵触,当电梯运行产生震动时,可使轿厢底板3通过顶珠7在轿壁1上滑动,实现轿厢底板3的稳定,且通过伸缩弹簧8可吸收轿壁1上产生的横向震动,从而提高轿厢底板3的减震效果。
25.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优选的所述楔形块406上设置有朝向轿厢底板3延伸的第一顶压块409,所述轿厢底板3上设置有对应第一顶压块409的第二顶压块410,所述复位弹簧408套设于第一顶压块409和第二顶压块410上,所述第一顶压块409上设置有定位块411,所述第二顶压块410上设置有对应定位块411的定位槽412,当电梯停止时,使第一顶压块409与第二顶压块410相抵触,同时使定位块411伸入定位槽412内,从而提高对轿厢底板3的固定效果。
26.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优选的所述固定筒402与轿厢底板3之间设置有若干加强筋413,提高对固定筒402的固定效果和支撑效果,避免楔形块406在固定筒402内滑动时使固定筒402发生弯曲相变。
27.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优选的所述轿底2上设置有若干支撑块414,所述丝杆403穿过支撑块414并与支撑块414转动连接,即通过支撑块414对丝杆403进行支撑,提高丝杆403的转动效果。
28.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优选的所述固定块501与轿底2之间设置有橡胶垫片505,即通过橡胶垫片505使固定块501对轿底2产生的震动先进行一个预减震,从而提高对轿厢底板3的减震效果。
29.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