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流体管路、集尘杯及吸尘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2-02-20 09:27:1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工作面清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流体管路、集尘杯及吸尘设备。


背景技术:

2.在现有的吸尘设备中,灰尘信息获取组件通常靠近流体管路中的流体入口处。
3.当吸尘设备需要装配连接管或清洁刷头时,需要用力将连接管或清洁刷头套设在流体管路的外侧。
4.由于灰尘信息获取组件的精度较高,如果用力过大,可能会导致灰尘信息获取组件的位置出现移动或损坏,从而影响灰尘信息获取组件的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5.鉴于上述的分析,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灰尘信息获取组件的装配组件、装配方法及集尘杯、吸尘设备,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在装配连接管或清洁刷头时灰尘信息获取组件容易出现移动或损坏的问题。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主要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7.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流体管路,包括依次连接的上管体、中管体和下管体,下管体与中管体为一体成型,中管体通过位于其顶端的固定柱被装配在上管体的下方,其中,流体入口位于下管体的底端,流体出口位于上管体的侧部,流体入口与流体出口的朝向位置不同,灰尘信息获取组件装配在中管体上。
8.进一步地,中管体的侧壁与光线发射部和光线接收部相对应的位置开设通孔,光线发射部和光线接收部的端面构成中管体内壁面的一部分。
9.进一步地,上述流体管路还包括套设于光线发射部和光线接收部外侧的保护罩,相应地,保护罩作为中管体内壁的一部分。
10.进一步地,上述流体管路还包括设于中管体内壁的擦拭部,用于清理保护罩上灰尘。
11.进一步地,擦拭部包括第一弹性连接条、第二弹性连接条、刚性连接轴和擦拭辊,其中,第一弹性连接条位于通孔的上方,第二弹性连接条位于通孔的下方,第一弹性连接条的一端与中管体内壁连接,第一弹性连接条的另一端与刚性连接轴的一端连接,第二弹性连接条的一端与中管体的内壁连接,第二弹性连接条的另一端与刚性连接条的另一端连接,擦拭辊套设于刚性连接轴的外侧且与刚性连接轴转动连接,擦拭辊与保护罩滑动连接。
12.进一步地,上述流体管路还包括设于中管体侧壁的支架,相应地,中管体的侧壁设置用于容纳支架的支架容腔,灰尘信息获取组件固设于支架朝向中管体侧壁的一面,从而使得灰尘信息获取组件装配在中管体上。
13.进一步地,支架包括第一子架以及与第一子架连接的第二子架,第一子架沿中管体的轴向设置,第二子架沿中管体的周向设置,第一子架和第二子架构成倒置的t形,相应
地,支架容腔包括沿中管体轴向设置的用于容纳第一子架的轴向区域以及沿中管体周向设置的用于容纳第二子架的周向区域,轴向区域位于周向区域的上方,且两者相互连通,第一子架位于轴向区域内,第二子架位于周向区域内,灰尘信息获取组件的光线发射部位于第二子架一端朝向中管体的一面,灰尘信息获取组件的光线接收部位于第二子架另一端朝向中管体的一面。
14.进一步地,第二子架为圆弧形。
15.进一步地,第二子架为半环形。
16.进一步地,第一子架的侧壁设置卡扣,轴向区域沿中管体的轴向设置装配条,装配条上开设装配孔,卡扣插入装配孔内。
17.进一步地,中管体的侧壁设有用于支撑第二子架的支撑台。
18.进一步地,卡扣的数量为两个,包括第一卡扣和第二卡扣,分别位于第一子架的两侧,相应的装配条和装配孔的数量均为两个,装配条包括第一装配条和第二装配条,第一装配条上开设第一装配孔,第二装配条上开设第二装配孔,第一卡扣插入第一装配孔内,第二卡扣插入第二装配孔内。
19.进一步地,上述流体管路还包括套设于中管体外壁的外罩体,支架的至少一部分位于中管体和外罩体之间且分别与中管体和外罩体抵接。
20.进一步地,支撑台设于下管体的上端,支架设于中管体侧壁,外罩体设于上管体且包覆部分或全部上管体。
21.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集尘杯,包括杯体、灰尘信息获取组件以及上述流体管路,灰尘信息获取组件和流体管路均设于杯体内。
22.进一步地,集尘杯还包括设于杯体内的尘杯内管和挡尘部,挡尘部与尘杯内管的顶端可拆卸套接。
23.进一步地,仅有部分下管体位于尘杯内管中;或者,下管体全部位于尘杯内管中,中管体位于尘杯内管外;或者,下管体全部位于尘杯内管中,部分中管体也位于尘杯内管中。
24.进一步地,上述尘杯内管的底部设有连接槽,下管体的底端插入连接槽中。
25.进一步地,上述集尘杯还包括与尘杯内管的内壁面固定连接的连接件,连接件与尘杯内管的内壁面之间形成容纳部分挡尘部的套接凹槽,挡尘部置于套接凹槽内。
26.进一步地,连接件包括多个挡块,多个挡块沿尘杯内管的周向布置,构成环形的连接件,相邻两个挡块之间具有间隙。
27.进一步地,上述集尘杯还包括连接筋,连接筋分别与挡块和尘杯内管的内壁面固定连接。
28.进一步地,连接筋的顶端与挡块固定连接,连接筋的侧面与尘杯内管的内壁面固定连接。
29.进一步地,上述连接筋的顶端与挡块固定连接,连接筋的底端与尘杯内管的底端固定连接,连接筋的侧面与尘杯内管的内壁面固定连接,也就是说,连接筋贯穿尘杯内管的轴向长度。
30.进一步地,挡尘部为分体结构,包括连接环以及多个沿连接环径向连续布置的挡尘片,挡尘片的固定端与连接环固定连接,挡尘片的悬空端悬空,连接环与尘杯内管的顶端
可拆卸套接。
31.进一步地,上述挡尘部的形状为锥形,且锥形的尖端朝向尘杯内管的底端。
32.进一步地,上述挡尘片包括弯折段和挡尘段,挡尘段通过弯折段与连接管固定连接,其中,弯折段的形状为矩形,挡尘段的形状为三角形,也就是说,挡尘片的形状为箭头形。
33.进一步地,弯折段的位置与挡块的间隙位置相对应。
34.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吸尘设备,包括上述集尘杯。
3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至少可实现如下有益效果之一:
36.a)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流体管路为分体结构,将其分为上管体、中管体和下管体,其中,流体入口位于下管体的底端,灰尘信息获取组件装配在中管体上、且远离流体入口,当流体入口与外部的连接管或清洁刷装配时,可以避免装配时对灰尘信息获取组件造成移动或损坏,从而能够保证灰尘信息获取组件的工作稳定性和测量准确性。
37.b)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流体管路,通过通孔的设置,光线发射部发射的光线能够直接通过中管体(与中管体内的灰尘直接接触)后传入光线接收部,在光线传播路径上不涉及中管体的侧壁,从而能够减少中管体的侧壁以及侧壁上沉积的灰尘对光线在传输过程中的遮挡,增加光线传输的准确性,进而能够提高灰尘信息获取组件的测量准确性。
38.c)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流体管路,通过厚度较薄的保护罩的设置,能够在保证测量准确性的基础上,对光线发射部和光线接收部进行有效地保护。
39.d)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流体管路,在中管体的侧壁增设专门用于装配灰尘信息获取组件的支架,灰尘信息获取组件通过支架与中管体的侧壁固定连接,从而能够实现灰尘信息获取组件的稳固装配,避免其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晃动,进而能够提高灰尘信息获取组件的测试准确性。此外,由于灰尘信息获取组件固设于支架朝向中管体侧壁的一面,也就是说,灰尘信息获取组件的光线发射部与光线接收部的位置被装配在中管体上之前就已经定位完成,因此,当其被装配在中管体上之后也无需对二者的位置进行校对。
40.e)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流体管路,将支架夹设于中管体和外罩体之间,且分别与中管体和外罩体抵接,能够有效增加支架与中管体之间的接触力,减少支架与中管体之间的相对位移,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支架与中管体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41.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的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实用新型而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所写的说明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42.附图仅用于示出具体实施例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整个附图中,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
43.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流体管路的立体图;
44.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流体管路的另一方向立体图;
45.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流体管路的轴向剖视图;
46.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流体管路中中管体和下管体的立体图;
47.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流体管路中中管体和下管体的另一方向立体
图;
48.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流体管路中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49.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集尘杯的结构示意图;
50.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集尘杯的另一方向结构示意图;
51.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集尘杯中尘杯内管和挡尘部的结构示意图。
52.附图标记:
53.1-杯体;2-尘杯内管;3-挡尘部;31-连接环;32-弯折段;33-挡尘段;4-套接凹槽;5-挡块;6-连接筋;7-灰尘信息获取组件;8-上管体;9-第一子架;10-第二子架;11-保护罩;12-卡扣;13-装配条;14-装配孔;15-支撑台;16-外罩体;17-流体入口;18-流体出口;19-固定柱;20-通孔;21-中管体;22-下管体。
具体实施方式
54.下面结合附图来具体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其中,附图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并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阐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55.实施例一
56.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流体管路,参见图1至图7,包括依次连接的上管体8、中管体21和下管体22,下管体22与中管体21为一体成型,中管体21通过位于其顶端的固定柱19被装配在上管体8的下方,其中,流体入口17位于下管体22的底端,流体出口18位于上管体8的侧部,流体入口17与流体出口18的朝向位置不同,灰尘信息获取组件7装配在中管体21上。
5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施例提供的流体管路为分体结构,将其分为上管体8、中管体21和下管体22,其中,流体入口17位于下管体22的底端,灰尘信息获取组件7装配在中管体21上、且远离流体入口17,当流体入口17与外部的连接管或清洁刷装配时,可以避免装配时对灰尘信息获取组件7造成移动或损坏,从而能够保证灰尘信息获取组件7的工作稳定性和测量准确性。
58.为了提高灰尘信息获取组件7的测量准确性,中管体21的侧壁与光线发射部和光线接收部相对应的位置开设通孔20,光线发射部和光线接收部的端面构成中管体21内壁面的一部分。这样,通过通孔20的设置,光线发射部发射的光线能够直接通过中管体21(与中管体21内的灰尘直接接触)后传入光线接收部,在光线传播路径上不涉及中管体21的侧壁,从而能够减少中管体21的侧壁以及侧壁上沉积的灰尘对光线在传输过程中的遮挡,增加光线传输的准确性,进而能够提高灰尘信息获取组件7的测量准确性。
59.值得注意的是,光线发射部和光线接收部属于精密的电子部件,长时间直接与中管体21内流动的灰尘相接触同样会影响其测量准确性,因此,上述流体管路还包括套设于光线发射部和光线接收部外侧的保护罩11,相应地,保护罩11作为中管体21内壁的一部分,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中管体21是主要的结构部件,因此,其侧壁需要保证足够的力学强度,无法通过减小中管体21的壁厚来减少中管体21侧壁对光线发射部和光线接收部测量准确性的影响,相比于中管体21的壁厚,保护罩11的厚度远远小于中管体21的壁厚。这样,通过厚度较薄的保护罩11的设置,能够在保证测量准确性的基础上,对光线发射部和光线接收部进行有效地保护。
60.考虑到保护罩11上的灰尘同样会对灰尘信息获取组件7的测量准确性造成不利影
响,因此,上述流体管路还包括设于中管体21内壁的擦拭部,用于清理保护罩11上灰尘,对于擦拭部的结构,具体来说,其包括第一弹性连接条、第二弹性连接条、刚性连接轴和擦拭辊,其中,第一弹性连接条位于通孔20的上方,第二弹性连接条位于通孔20的下方,第一弹性连接条的一端与中管体21内壁连接,第一弹性连接条的另一端与刚性连接轴的一端连接,第二弹性连接条的一端与中管体21的内壁连接,第二弹性连接条的另一端与刚性连接条的另一端连接,擦拭辊套设于刚性连接轴的外侧且与刚性连接轴转动连接,擦拭辊与保护罩11滑动连接。一方面,在灰尘信息获取组件7的装配过程中,保护罩11能够相对于擦拭辊发生运动,使得擦拭辊能够对保护罩11的表面进行自动擦拭,清理保护罩11上的灰尘,无需额外对保护罩11进行清理;另一方面,通过第一弹性连接条和第二弹性连接条的设置,能够使得擦拭辊始终与保护罩11抵接,保证擦拭辊的清洁效果。
61.为了提高灰尘信息获取组件7与中管体21之间的连接稳定性,上述流体管路还包括设于中管体21侧壁的支架,相应地,中管体21的侧壁设置用于容纳支架的支架容腔,灰尘信息获取组件7固设于支架朝向中管体21侧壁的一面,从而使得灰尘信息获取组件7装配在中管体21上。实施时,灰尘信息获取组件7被夹持在中管体21和支架之间,且灰尘信息获取组件7朝向中管体21内,从而能够获取中管体21内流体的灰尘量,进而能够根据灰尘量调节吸尘设备的吸风力大小。这样,在中管体21的侧壁增设专门用于装配灰尘信息获取组件7的支架,灰尘信息获取组件7通过支架与中管体21的侧壁固定连接,从而能够实现灰尘信息获取组件7的稳固装配,避免其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晃动,进而能够提高灰尘信息获取组件7的测试准确性。此外,由于灰尘信息获取组件7固设于支架朝向中管体21侧壁的一面,也就是说,灰尘信息获取组件7的光线发射部与光线接收部的位置被装配在中管体21上之前就已经定位完成,因此,当其被装配在中管体21上之后也无需对二者的位置进行校对。
62.具体来说,对于支架的结构,其包括第一子架9以及与第一子架9连接的第二子架10,第一子架9沿中管体21的轴向设置,第二子架10沿中管体21的周向设置,第一子架9和第二子架10构成倒置的t形,相应地,支架容腔包括沿中管体21轴向设置的用于容纳第一子架9的轴向区域以及沿中管体21周向设置的用于容纳第二子架10的周向区域,轴向区域位于周向区域的上方,且两者相互连通,第一子架9位于轴向区域内,第二子架10位于周向区域内,灰尘信息获取组件7的光线发射部位于第二子架10一端朝向中管体21的一面,灰尘信息获取组件7的光线接收部位于第二子架10另一端朝向中管体21的一面,也就是说,光线发射部和光线接收部的位置对应设置,从而使得灰尘信息获取组件7装配在中管体21上。为了提高支架与中管体21的贴合性,示例性地,第二子架10为圆弧形,例如,半环形。
63.对于支架与中管体21之间的固定连接方式,对于第一子架9来说,第一子架9的侧壁设置卡扣12,轴向区域沿中管体21的轴向设置装配条13,装配条13上开设装配孔14,卡扣12插入装配孔14内,从而实现第一子架9与中管体21之间的固定连接。对于第二子架10来说,中管体21的侧壁设有用于支撑第二子架10的支撑台15。这样,通过装配孔14和卡扣12的相互配合,能够实现支架相对于中管体21的周向限位,通过支撑台15的设置,能够实现支架相对于中管体21的轴向限位和支撑。
64.示例性地,卡扣12的数量为两个,包括第一卡扣和第二卡扣,分别位于第一子架9的两侧,相应的装配条13和装配孔14的数量均为两个,装配条13包括第一装配条和第二装配条,第一装配条上开设第一装配孔14,第二装配条上开设第二装配孔14,第一卡扣插入第
一装配孔14内,第二卡扣插入第二装配孔14内。
65.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支架与中管体21之间的连接稳定性,上述流体管路还包括套设于中管体21外壁的外罩体16,支架的至少一部分位于中管体21和外罩体16之间且分别与中管体21和外罩体16抵接。这样,将支架夹设于中管体21和外罩体16之间,且分别与中管体21和外罩体16抵接,能够有效增加支架与中管体21之间的接触力,减少支架与中管体21之间的相对位移,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支架与中管体21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66.需要说明的是,将中管体21分为上管体8、中管体21和下管体22,相应地,支撑台15设于下管体22的上端,支架设于中管体21侧壁,外罩体16设于上管体8且包覆部分或全部上管体8。
67.基于上述流体管路的结构,灰尘信息获取组件7的装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68.步骤1:将灰尘信息获取组件7的光线发射部装配于第二子架10一端朝向中管体21的一面,将灰尘信息获取组件7的光线接收部装配于第二子架10另一端朝向中管体21的一面,光线接收部位于管线发射部的光线传播路径上;
69.步骤2:沿中管体21的径向,将第一子架9和第二子架10向靠近中管体21方向移动,使得卡扣12插入装配孔14中,使得第一子架9卡设于中管体21的轴向区域内,第二子架10与支撑台15接触并支撑在支撑台15上,第二子架10卡设于中管体21的周向区域内,使得支架插入支架容腔中;
70.灰尘信息获取组件7的光线发射部和光线接收部分别位于通孔20中;
71.步骤3:将中管体21装配在上管体8的下方,上管体8上的外罩体16至少部分包覆第一子架9,第一子架9分别与外罩体16和中管体21抵接,从而完成灰尘信息获取组件7的装配。
72.这样,通过支架容腔、装配孔14、卡扣12、通孔20的设置能够对灰尘信息获取组件7进行轴向和周向限位,使得灰尘信息获取组件7能够更加稳固被装配在中管体21上,从而能够提高灰尘信息获取组件7的使用效果。
73.实施例二
74.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集尘杯,参见图8至图9,包括杯体1、灰尘信息获取组件7以及实施例一提供的流体管路,灰尘信息获取组件7和流体管路均设于杯体1内。
7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施例提供的集尘杯的有益效果与实施例一提供的流体管路的有益效果基本相同,在此不一一赘述。
76.为了避免杯体1内的灰尘倒流,上述集尘杯还包括设于杯体1内的尘杯内管2和挡尘部3,挡尘部3与尘杯内管2的顶端可拆卸套接。这样,尘杯内管2与挡尘部3可拆卸连接,当需要对挡尘部3进行清理或更换时,可以将尘杯内管2与挡尘部3分离,操作简单方便。
77.示例性地,对于中管体21、下管体22与尘杯内管2的位置关系,示例性地,可以有以下三种情况:
78.第一种情况,仅有部分下管体22位于尘杯内管2中;第二种情况,下管体22全部位于尘杯内管2中,中管体21位于尘杯内管2外;第三种情况,下管体22全部位于尘杯内管2中,部分中管体21也位于尘杯内管2中。
79.考虑到下管体22与尘杯内管2之间的连接稳定性会直接影响流体管路的连接稳定性,因此,上述尘杯内管2的底部设有连接槽,下管体22的底端插入连接槽中,通过连接槽的
槽壁能够对下管体22进行轴向限位,从而能够提高下管体22与尘杯内管2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80.为了便于尘杯内管2与挡尘部3之间的可拆卸套接,上述集尘杯还包括与尘杯内管2的内壁面固定连接的连接件,连接件与尘杯内管2的内壁面之间形成容纳部分挡尘部3的套接凹槽4,挡尘部3置于套接凹槽4内。实施时,将挡尘部3置于套接凹槽4的上方,向下按压挡尘部3,使得其被嵌入在套接凹槽4中,完成对挡尘部3的装配。这样,在挡尘部3的装配过程中,连接件的外壁面能够对挡尘部3进行导向,使其能够顺利完成装配,此种装配不采用紧固件,便于挡尘部3的拆卸;此外,连接件的外壁面还能够对挡尘部3进行径向限位,减少挡尘部3在工作过程中发生的晃动。
81.对于连接件的结构,具体来说,其包括多个挡块5,多个挡块5沿尘杯内管2的周向布置,构成环形的连接件,相邻两个挡块5之间具有间隙。
82.考虑到为了形成套接凹槽4,挡块5的外壁面仅有一部分与尘杯内管2的内壁面固定连接,两者的连接面积较小,为了提高两者之间的连接稳定性,上述集尘杯还包括连接筋6,连接筋6分别与挡块5和尘杯内管2的内壁面固定连接,示例性地,连接筋6的顶端与挡块5固定连接,连接筋6的侧面与尘杯内管2的内壁面固定连接。这样,通过连接筋6的设置,相当于增大了挡块5与尘杯内管2的内壁面的连接面积,从而保证了两者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83.为了进一步提高挡块5与尘杯内管2的内壁面的连接稳定性,上述连接筋6的顶端与挡块5固定连接,连接筋6的底端与尘杯内管2的底端固定连接,连接筋6的侧面与尘杯内管2的内壁面固定连接,也就是说,连接筋6贯穿尘杯内管2的轴向长度。这样,在连接筋6的侧面与尘杯内管2的内壁面之间的粘接力的基础上,连接筋6设于挡块5和尘杯内管2的底端之间,还能够对挡块5进行支撑,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挡块5与尘杯内管2的内壁面的连接稳定性。
84.对于挡尘部3的结构,具体来说,其为分体结构,包括连接环31以及多个沿连接环31径向连续布置的挡尘片,挡尘片的固定端与连接环31固定连接,挡尘片的悬空端悬空,连接环31与尘杯内管2的顶端可拆卸套接。这样,通过分体设置的挡尘部3,当集尘杯处于装配状态(即流体管路插入尘杯内管2)时,在流体管路的作用下,挡尘片的悬空端由尘杯内管2的顶端向尘杯内管2的底端弯折,挡尘部3处于打开位置,实现流体管路内流体的流通;当集尘杯处于拆卸状态(即尘杯内管2与流体管路分离)时,多个挡尘片构成完整的连续面,挡尘部3处于闭合位置,对尘杯内管2进行遮挡,从而能够避免在集尘杯清理过程中灰尘经尘杯内管2漏至尘杯外侧的情况。
85.为了便于流体管路的插入,上述挡尘部3的形状为锥形,且锥形的尖端朝向尘杯内管2的底端。这样,当流体管路从尘杯内管2的顶端插入时,挡尘部3能够舒畅地分开,从闭合位置切换至打开位置。
86.为了便于挡尘片的弯折,上述挡尘片包括弯折段32和挡尘段33,挡尘段33通过弯折段32与连接管固定连接,其中,弯折段32的形状为矩形,挡尘段33的形状为三角形,也就是说,挡尘片的形状为箭头形。这样,挡尘段33主要起挡尘作用,弯折段32较窄,相邻两个弯折段32之间具有间隙(即镂空区域),更加有利于弯折。
87.为了更加便于挡尘片的弯折,弯折段32的位置可以与挡块5的间隙位置相对应,这样,当弯折段32进行弯折时,间隙能够为弯折段32提供更大的弯折空间,便于挡尘片的弯
折。
88.实施例三
89.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吸尘设备,包括实施例二提供的集尘杯。
9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施例提供的吸尘设备的有益效果与实施例二提供的集尘杯的有益效果基本相同,在此不一一赘述。
91.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