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便于高铁轨道变形监测的棱镜对中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2-20 09:16:0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铁路监测及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便于高铁轨道变形监测的棱镜对中装置。


背景技术:

2.高铁是指设计标准等级高、可供列车安全高速行驶的铁路系统,高铁在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以及不同的科研学术领域有不同规定,高铁轨道显得尤为重要。
3.高铁轨道在日常维护中需要对其进行监测防治轨道变形,现有的对中装置都是在白天使用,当晚上使用时都是通过电灯照明来观察对中装置上的对中气泡,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便于高铁轨道变形监测的棱镜对中装置。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便于高铁轨道变形监测的棱镜对中装置,包括底座、对中杆,所述底座的顶部设置有对中仓,所述对中仓的内部设置有对中气泡,所述底座为空腔设计,所述底座的底部设置有弧形槽,所述底座的内部设置有电动气缸,所述电动气缸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弧形板,所述对中杆的顶部设置有棱镜,所述对中杆的后表面设置有两组活动块,所述活动块的底部连接有灯管,所述对中杆的后表面位于两组活动块的中间位置安装有太阳板,所述底座的内部安装有光电转换器,所述底座的内腔远离光电转换器的一侧安装有电池组。
7.优选的,所述对中仓的顶部为透明玻璃,所述对中仓的数目为两组。
8.优选的,所述对中杆位于底座顶部的中间位置,所述底座为圆柱体。
9.优选的,所述电动气缸的数目为两组,所述底座的一侧设置有开关。
10.优选的,所述活动块通过转轴与对中杆活动连接,所述灯管的数目为两组,第一组所述灯管位于棱镜的底部,第二组所述灯管位于底座的顶部。
11.优选的,所述光电转换器与电池组通过缆线连接,所述缆线的外部设置有保护层。
12.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便于高铁轨道变形监测的棱镜对中装置,有益效果在于:
13.1、通过设置的对中仓、对中气泡,当对中气泡在中间时,则证明此时水平,当对中气泡在两边时,则证明此事对中装置对于倾斜状态,通过设置的弧形槽、电动气缸、弧形板、开关,按动开关启动电动气缸,电动气缸带动弧形板从弧形槽伸出,在伸出的时候能够调节底座的高度,直到对中气泡位于中间即可,综上所述,有利于快速调节对中装置的平衡性。
14.2、通过设置的活动块、灯管、太阳板、光电转换器、电池组、缆线,对中装置在白天工作时,太阳板能够收集光能,通过光电转换器将收集的光能转化为电能,然后储存在电池组内,当对中装置在夜间使用时,转动两组活动块,使灯管与对中杆处于垂直,电池组为灯管提供电能,然后灯管发出光亮,为棱镜与对中仓提供光亮,便于对中,有利于在夜间使用,
无需电灯照明。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底座顶部结构示意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底座底部结构示意图;
18.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底座内部结构示意图。
19.图中:1、底座;2、对中杆;3、对中仓;4、对中气泡;5、弧形槽;6、电动气缸;7、弧形板;8、棱镜;9、活动块;10、灯管;11、太阳板;12、光电转换器;13、电池组;14、开关;15、缆线。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1.参照图1-4,一种便于高铁轨道变形监测的棱镜对中装置,包括底座1、对中杆2,底座1的顶部设置有对中仓3,对中仓3的内部设置有对中气泡4,底座1为空腔设计,底座1的底部设置有弧形槽5,底座1的内部设置有电动气缸6,电动气缸6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弧形板7,对中杆2的顶部设置有棱镜8,对中杆2的后表面设置有两组活动块9,活动块9的底部连接有灯管10,对中杆2的后表面位于两组活动块9的中间位置安装有太阳板11,底座1的内部安装有光电转换器12,底座1的内腔远离光电转换器12的一侧安装有电池组13;
22.通过设置的对中仓3、对中气泡4,当对中气泡4在中间时,则证明此时水平,当对中气泡4在两边时,则证明此事对中装置对于倾斜状态,通过设置的弧形槽5、电动气缸6、弧形板7、开关14,按动开关14启动电动气缸6,电动气缸6带动弧形板7从弧形槽5伸出,在伸出的时候能够调节底座1的高度,直到对中气泡4位于中间即可,综上,有利于快速调节对中装置的平衡性,通过设置的活动块9、灯管10、太阳板11、光电转换器12、电池组13、缆线15,对中装置在白天工作时,太阳板11能够收集光能,通过光电转换器12将收集的光能转化为电能,然后储存在电池组13内,当对中装置在夜间使用时,转动两组活动块9,使灯管10与对中杆2处于垂直,电池组13为灯管10提供电能,然后灯管10发出光亮,为棱镜8与对中仓3提供光亮,便于对中,有利于在夜间使用,无需电灯照明。
23.其中,对中仓3的顶部为透明玻璃,对中仓3的数目为两组;通过在对中仓3的顶部设置透明玻璃,便于观察其内部对中气泡4的变化情况。
24.其中,对中杆2位于底座1顶部的中间位置,底座1为圆柱体;通过将对中杆2设置在底座1的中间,便于对中装置设计的合理性。
25.其中,电动气缸6的数目为两组,底座1的一侧设置有开关14;通过设置开关14便于启闭电动气缸6。
26.其中,活动块9通过转轴与对中杆2活动连接,灯管10的数目为两组,第一组灯管10位于棱镜8的底部,第二组灯管10位于底座1的顶部;通过设置两组灯管10,第一组灯管10便于为棱镜8照明,第二组灯管10便于为对中仓3照明。
27.其中,光电转换器12与电池组13通过缆线15连接,缆线15的外部设置有保护层;通
过设置的缆线,便于光电转换器12与电池组13电性连接,通过设置的保护层便于保护缆线15。
28.工作原理:首先将对中装置放在地面,地面会存在凹凸不平的情况,然后在使用前将对中装置进行调节,当对中气泡4在中间时,则证明此时水平,当对中气泡4在两边时,则证明此事对中装置对于倾斜状态,此时按动开关14启动电动气缸6,电动气缸6带动弧形板7从弧形槽5伸出,在伸出的时候能够调节底座1的高度,直到对中气泡4位于中间即可,对中装置在白天工作时,太阳板11能够收集光能,通过光电转换器12将收集的光能转化为电能,然后储存在电池组13内,当对中装置在夜间使用时,转动两组活动块9,使灯管10与对中杆2处于垂直,电池组13为灯管10提供电能,然后灯管10发出光亮,为棱镜8与对中仓3提供光亮,使其能够在夜间使用,无需电灯照明。
29.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便于高铁轨道变形监测的棱镜对中装置,包括底座(1)、对中杆(2),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的顶部设置有对中仓(3),所述对中仓(3)的内部设置有对中气泡(4),所述底座(1)为空腔设计,所述底座(1)的底部设置有弧形槽(5),所述底座(1)的内部设置有电动气缸(6),所述电动气缸(6)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弧形板(7),所述对中杆(2)的顶部设置有棱镜(8),所述对中杆(2)的后表面设置有两组活动块(9),所述活动块(9)的底部连接有灯管(10),所述对中杆(2)的后表面位于两组活动块(9)的中间位置安装有太阳板(11),所述底座(1)的内部安装有光电转换器(12),所述底座(1)的内腔远离光电转换器(12)的一侧安装有电池组(1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高铁轨道变形监测的棱镜对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对中仓(3)的顶部为透明玻璃,所述对中仓(3)的数目为两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高铁轨道变形监测的棱镜对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对中杆(2)位于底座(1)顶部的中间位置,所述底座(1)为圆柱体。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高铁轨道变形监测的棱镜对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气缸(6)的数目为两组,所述底座(1)的一侧设置有开关(14)。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高铁轨道变形监测的棱镜对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块(9)通过转轴与对中杆(2)活动连接,所述灯管(10)的数目为两组,第一组所述灯管(10)位于棱镜(8)的底部,第二组所述灯管(10)位于底座(1)的顶部。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高铁轨道变形监测的棱镜对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电转换器(12)与电池组(13)通过缆线(15)连接,所述缆线(15)的外部设置有保护层。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铁路监测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便于高铁轨道变形监测的棱镜对中装置,包括底座、对中杆,所述底座的顶部设置有对中仓,所述对中仓的内部设置有对中气泡,所述底座为空腔设计,所述底座的底部设置有弧形槽,有益效果在于:通过设置的对中仓、对中气泡,当对中气泡在中间时,则证明此时水平,当对中气泡在两边时,则证明此事对中装置对于倾斜状态,通过设置的弧形槽、电动气缸、弧形板、开关,按动开关启动电动气缸,电动气缸带动弧形板从弧形槽伸出,在伸出的时候能够调节底座的高度,直到对中气泡位于中间即可,综上所述,有利于快速调节对中装置的平衡性。速调节对中装置的平衡性。速调节对中装置的平衡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浩然 黄创 李贤平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湖北铁安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7.19
技术公布日:2022/1/11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