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挂空线缆安全环境检测及告警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2-20 08:22:1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线缆安全检测技术领域,具体说是一种挂空线缆安全环境检测及告警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对电力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电力通过线缆形成复杂的电力传输网,为城市和工厂提供大量电力,所以线缆的安全运行对电力系统非常重要。
3.线缆在室外一直受到日晒雨淋和风雪等自然天气的冲刷、侵蚀,容易造成线缆的绝缘老化、阻水性能变差,从而使得线缆产生漏电流,而这种小故障不易发现,造成电缆在故障点处的温度升高,进而引起更大的故障,造成短路故障等,影响正常的电力使用,当线缆出现状况时,需要尽可能快的找到问题的所在,但是线缆的长度通常都很长,一般的检测方法,会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效率低不能及时找到故障点,对事故点的准确定位,影响了事故抢修,因此线缆健康状况监测的新方法、新手段,对于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构建坚强智能电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现有的线缆检测装置使用成本高,但是对事故点的定位还是不太准确,且固定设置在线缆上不够稳固,易滑脱进一步提高了使用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背景技术中提到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挂空线缆安全环境检测及告警装置,以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到的现有装置使用成本高和稳定性差,易滑脱的问题。
6.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7.一种挂空线缆安全环境检测及告警装置,包括信息盒和固定夹,信息盒通过连接块与固定夹相连接,信息盒固定设置在固定夹的上方,固定夹包括上夹壳和下夹壳,且上夹壳和下夹壳的两侧固定设置有上连接板和下连接板,上连接板和下连接板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固定夹的内表面活动设置有夹层,固定夹的两侧固定设置有固定环,固定环通过连接杆与信息盒相连接,信息盒内固定设置有控制器、读写单元、漏电检测模块和信号监测模块。
8.进一步的,缆线内植入了rfid芯片。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记录电缆的相关信息,可以减少电缆的多次打码工艺,同时维修查找电缆直接通过读取rfid芯片即可,维修后,写入维修信息,方便日后查看,通过读写器进行读取和写入信息,记录、调用数据便捷高效。
10.进一步的,读写单元用来读取线缆上的rfid芯片信息,寻找记录故障点,写入rfid芯片信息,方便更改rfid芯片内的信息。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操作简单方便,省时省力。
12.进一步的,漏电检测模块用来检测缆线是否漏电,检测到的信号发送到控制器中。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操作人员通过控制器可了解到缆线的运行使用情况。
14.进一步的,信号监测模块中包括温度监测和电场监测等监测单元。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监测电缆线的温度和电场信号,监测信号突变点,输送到控制器中进行阈值分析,得到电缆线是否处于正常状态的初步判断结果。控制器中设有故障点的常用阈值,经过初步比较分析出电缆线的状况,监测数据会保存下来,待到检测装置回收到控制中心时进行数据详细分析,控制器记录电缆线监测信号的同时,和rfid标签中的信息相结合,rfid标签同时能够记录下电缆的距离,距离信息的输入可以在电缆线的安装过程中用读写器写入距离信息,所以控制器中记录的监测点的信息都是有电缆线的定位信息,方便维修检查人员定点寻找,消除故障点。
16.进一步的,上连接板、下连接板和螺栓均使用不锈钢材料制造。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不锈钢的质地坚硬,不易损坏,提升了连接板的耐用度和牢固性,延长了装置的使用寿命。
18.进一步的,信息盒内固定设置有警报器,且外表面固定设置有信号指示灯。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发射警报器和信号指示灯一起,有助于维修人员找到检测装置,找到故障点。
20.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主要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1.一种挂空线缆安全环境检测及告警装置,包括信息盒和固定夹,信息盒能对缆线进行检测,准确找到故障点,进行维修养护,防止故障点加重造成缆线短路等其它严重后果,在间隔一定距离的缆线上设置,减少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信息盒通过固定夹固定设置在缆线上,螺栓对上连接板和下连接板进行紧松,固定夹内设置的夹层对缆线进行保护,防止对缆线的保护层造成磨损,且夹层可进行更换,不同厚度的夹层让固定夹可以夹持不同直径的缆线,提高装置的实用性,固定夹两侧的固定环和连接杆进一步提高信息盒的稳固性,有效解决了现有的装置使用成本高和稳定性差,易滑脱的问题。
附图说明
22.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23.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半环外壳结构示意图;
24.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半环外壳结构示意图。
25.图中:1、信息盒;2、固定夹;201、上夹壳;202、下夹壳;3、连接块;4、上连接板;5、下连接板;6、螺栓;7、夹层;8、固定环;9、连接杆。
具体实施方式
26.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27.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中”“上”、“下”、“左”、“右”、“内”、“外”、“顶”、“底”、“侧”、“竖直”、“水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28.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9.实施例1
30.参考图1-图2,一种挂空线缆安全环境检测及告警装置,包括信息盒1和固定夹2,信息盒1通过连接块3与固定夹2固定连接,信息盒1固定设置在固定夹2的上方,固定夹2包括上夹壳201和下夹壳202,且上夹壳201和下夹壳202的两侧固定设置有上连接板4和下连接板5,上连接板4和下连接板5通过螺栓6固定连接,固定夹2的内表面活动设置有夹层7,固定夹2的两侧固定设置有固定环8,固定环8通过连接杆9与信息盒1相连接,信息盒1内固定设置有控制器、读写单元、漏电检测模块和信号监测模块,本实用新型信息盒1内固定设置有无线信号发射装置和微处理器,微处理器提供信号内容给信号发射装置,信号发射装置发射gps信号。
31.参考图1,缆线内植入了rfid芯片,记录电缆的相关信息,可以减少电缆的多次打码工艺,同时维修查找电缆直接通过读取rfid芯片即可,维修后,写入维修信息,方便日后查看,通过读写器进行读取和写入信息,记录、调用数据便捷高效。
32.参考图1,读写单元用来读取线缆上的rfid芯片信息,寻找记录故障点,写入rfid芯片信息,方便更改rfid芯片内的信息,操作简单方便,省时省力
33.参考图1,漏电检测模块用来检测缆线是否漏电,检测到的信号发送到控制器中,操作人员通过控制器可了解到缆线的运行使用情况。
34.参考图1,信号监测模块中包括温度监测、电场监测等监测单元,通过监测电缆线的温度和电场信号,把监测信号突变点,输送到控制器中进行阈值分析,得到电缆线是否处于正常状态的初步判断结果。控制器中设有故障点的常用阈值,经过初步比较分析出电缆线的状况,监测数据会保存下来,待到检测装置回收到控制中心时进行数据详细分析,控制器记录电缆线监测信号的同时,和rfid标签中的信息相结合,rfid标签同时能够记录下电缆的距离,距离信息的输入可以在电缆线的安装过程中用读写器写入距离信息,所以控制器中记录的监测点的信息都是有电缆线的定位信息,方便维修检查人员定点寻找,消除故障点。
35.参考图1和图2,上连接板4、下连接板5和螺栓6均使用不锈钢材料制造,不锈钢的质地坚硬,不易损坏,提升了连接板的耐用度和牢固性,延长了装置的使用寿命。
36.参考图1,信息盒1内固定设置有警报器,且外表面固定设置有信号指示灯,发射警报器和信号指示灯一起,有助于维修人员找到检测装置,找到故障点。
37.综上所述,一种挂空线缆安全环境检测及告警装置,包括信息盒1和固定夹2,信息盒1能对缆线进行检测,准确找到故障点,进行维修养护,防止故障点加重造成缆线短路等其它严重后果,在间隔一定距离的缆线上设置,减少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信息盒1通过固定夹2固定设置在缆线上,螺栓6对上连接板4和下连接板5进行紧松,固定夹2内设置的夹层7对缆线进行保护,防止对缆线的保护层造成磨损,且夹层7可进行更换,不同厚度的夹层7让固定夹2可以夹持不同直径的缆线,提高装置的实用性,固定夹2两侧的固定环8和连接杆9
进一步提高信息盒1的稳固性,有效解决了现有的装置使用成本高和稳定性差,易滑脱的问题。
38.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
39.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