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加液装置和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2022-02-20 08:14:4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烹饪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加液装置和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2.相关技术的电蒸锅中,开始使用前,在内胆中注入水,在使用过程中,水位不可视,容易出现干烧的情况,导致食物烹饪失败,甚至可能会导致产品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旨在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至少之一。
4.为此,本技术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加液装置。
5.本技术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烹饪器具。
6.为实现本技术的第一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加液装置,用于烹饪器具,烹饪器具包括锅体,加液装置包括:加液组件、出液组件和进气组件;出液组件连通加液组件与锅体内部,进气组件连通加液组件与锅体内部。
7.本技术方案中,锅体内的液位维持在第一预设位置与第二预设位置之间,可以避免烹饪器具出现干烧情况以及液体溢出内胆的情况,避免产品损坏,进而确保烹饪器具的使用寿命。
8.另外,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9.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加液组件添加液体,液体通过出液组件进入锅体内部,锅体内部的空气通过进气组件排出。
10.本技术方案中,通过加液组件添加液体,通过进气组件排出气体,进而使得锅体内的液位维持在第一预设位置与第二预设位置之间,可以避免烹饪器具出现干烧情况以及液体溢出内胆的情况。
11.上述技术方案中,出液组件包括:出液口和出液管道;出液口通过出液管道连通加液组件。
12.本技术方案中,出液口位于锅体内,出液口与锅体之间的位置相对固定,进而保证第一预设位置的稳定,防止出现液位过低,造成干烧。
13.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气组件包括:进气口和进气管道;锅体内部的空气通过进气口进入进气管道,通过进气管道到达加液组件。
14.本技术方案中,进气口位于锅体内,进气口与锅体之间的位置相对固定,进而保证第二预设位置的稳定,防止出现液位过高,液体溢出。
15.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气口相对于锅体底部的位置,高于出液组件的出液口相对于锅体底部的位置。
16.本技术方案中,第一高度高于第二高度,通过设置进气口于出液口的高度差,可以实现锅体内液体的液位一直在第一预设位置与第二预设位置之间,可以避免烹饪器具出现干烧以及液体溢出内胆的情况。
17.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加液组件包括本体,本体包括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第一接口连通出液组件的出液管道,第二接口连通进气组件的进气管道。
18.本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实现液体流入以及气体排出,将内胆内液体的液位,维持在第一预设位置与第二预设位置之间。
19.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储液箱和箱盖,储液箱设有加液口,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形成于储液箱上;箱盖与加液口为可拆卸连接,箱盖与加液口能够实现密封连接。
20.本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加液口,增加产品使用便利性,便于加液以及储液箱中剩余液体的清除。
21.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第一接口的海拔高度大于进气组件中进气口的海拔高度。
22.本技术方案中,第一接口高于进气口,从而保证了自动加水功能的达成。
23.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本体包括:储液瓶接口,储液瓶接口设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第一通孔构成第一接口,第二通孔构成第二接口。
24.本技术方案中,通过第一通孔实现向锅体加入液体,通过第二通孔实现锅体内空气排出。
25.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加液组件还包括第一连通管和第二连通管,第一连通管一端连通第一通孔,另一端连通出液组件,第二连通管一端连通第二通孔,另一端连通进气组件。
26.本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两个连通管,便于储液瓶接口连接储水设备。
27.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第一连通管包括第一软管,第一软管一端连通第一通孔,另一端位于出液组件的出液管道内,连通出液组件的出液口;和/或第二连通管包括第二软管,第二软管一端连通第二通孔,另一端位于进气组件的进气管道内,连通进气组件的进气口。
28.本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软管,为了避免储液瓶接入储液瓶接口时水溢出,由于软管可以具有一定的变形,便于进行操作。
29.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加液组件还包括:接口固定部件,接口固定部件用于固定接口。
30.本技术方案中,接口固定部件可以对接口进行固定,进而使得储液瓶相对于烹饪器具固定。
31.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加液组件还包括储液瓶,储液瓶设有瓶口,储液瓶接口与瓶口为可拆卸连接,储液瓶接口与瓶口能够实现密封连接。
32.本技术方案中,储液瓶可以采用瓶装饮用水,使蒸煮水源更纯净,更安全卫生,同时一瓶一蒸,免去加液组件换水及清洗的麻烦,洗用更方便。
33.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加液组件还包括接口固定部件,储液瓶接口与瓶口密封连接,储液瓶倒置固定于接口固定部件。
34.本技术方案中,接口和瓶口之间进行密封,可以确保储液瓶内为密封结构,进而通过出液口和进气口连通内胆,实现储液瓶内液体想内胆内流入,内胆中空气进入储液瓶中,使得内胆内液体的液位一直在第一预设位置与第二预设位置之间。
35.为实现本技术的第二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锅体和如本技术任一技术方案的加液装置;加液装置用于向锅体中加液。
36.本技术技术方案提供的烹饪器具包括如本技术任一技术方案的加液装置,因而其具有如本技术任一技术方案的加液装置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37.另外,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38.上述技术方案中,锅体包括外壳,内胆和蒸架,内胆位于外壳内;和/或蒸架位于内胆上方。
39.本技术方案中,锅体可以为蒸锅。
40.上述技术方案中,烹饪器具还包括:加热组件,加热组件用于为锅体加热。
41.本技术方案中,采用加热组件对内胆进行加热,只需要有外接电源即可进行烹饪,对烹饪条件要求低,便于操作,提高产品的使用便利性。
42.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内胆与加热组件接触。
43.本技术方案中,加热组件接触内胆,直接对内胆进行加热,可以有效提高加热效率,节能电能。
44.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出液组件包括出液管道,出液管道中至少一部分位于外壳内,和/或进气组件包括进气管道,进气管道中至少一部分位于外壳内。
45.本技术方案中,将出液管道的至少一部分和/或进气管道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外壳内,可以减少烹饪器具的体积,增加烹饪器具的美观程度。
46.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加液组件包括接口固定部件,接口固定部件设于外壳上。
47.本技术方案中,通过固定加液组件,可以使加液组件内的液体顺利的流入内胆,进而维持内胆中液体的液位,防止发生干烧现象。
48.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49.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50.图1为相关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电蒸锅的结构示意图;
51.图2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加液装置结构示意图之一;
52.图3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加液装置结构示意图之二;
53.图4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加液装置结构示意图之三;
54.图5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加液装置结构示意图之四;
55.图6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加液装置结构示意图之五。
56.其中,图1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57.100’:电蒸锅,102’:锅盖,104’:蒸架,106’:内胆,108’:外壳,110’:发热盘,112’:蒸煮水。
58.图2至图6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59.100:加液装置,200:加液组件,210:储液箱,212:加液口,214:第一接口,216:第二接口,218:箱盖,220:储液瓶接口,222:第一软管,224:第二软管,226:接口固定部件,228:储液瓶,230:瓶口,232:第一通孔,234:第二通孔,236:第一连通管,238:第二连通管,240:本体,300:出液组件,310:出液口,320:出液管道,400:进气组件,410:进气口,420:进气管
道,500:烹饪器具,510:外壳,520:内胆,530:蒸架,540:加热组件,550:锅盖,560:锅体,h1:水箱底部的海拔高度,h2:进气口的海拔高度,h3:水瓶接口底部的海拔高度,h4:进气口的海拔高度。
具体实施方式
60.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61.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62.下面参照图1至图6描述本技术一些实施例的加液装置100和烹饪器具500。
63.如图1所示,为相关技术的电蒸锅100’,电蒸锅100’包括锅盖102’、蒸架104’、内胆106’、外壳108’和发热盘110’,其中,蒸架104’在内胆106’之上,锅盖102’盖在蒸架104’上,内胆106’设置在外壳108’内部,发热盘110’在内胆106’与外壳108’围成的空间内,发热盘110’接触内胆106’的底部,内胆106’里面盛放蒸煮水112’,通过发热盘110’给内胆106’加热,使蒸煮水112’沸腾,产生蒸汽,对蒸架104’内的食材进行加热。
64.由于内胆106’上覆盖多层蒸架104’、食材和锅盖102’,所以,电蒸锅100’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65.(1)内胆106’内蒸煮水112’的液位不可视,如果初始加水量较少、或蒸煮时间较长时,容易出现干烧,导致食物烹饪失败,甚至产品内部温升过高导致产品损坏或寿命缩短;
66.(2)向内胆106’中加水,必须挪开内胆106’上方的蒸架104’,操作不够便利;
67.(3)发生干烧或进行中途加液操作,都会导致烹饪蒸汽中断,影响烹饪效果、或导致烹饪失效。
68.综上所述,本实施例的目的在于解决以上问题的至少之一。
69.实施例1:
70.如图2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加液装置100,加液装置100可以用于烹饪器具500,烹饪器具500内设有锅体560,具体而言,加液装置100设有加液组件200、出液组件300和进气组件400,出液组件300连通加液组件200与锅体560内部,进气组件400连通加液组件200与锅体560内部。
71.锅体560可以包括外壳510、内胆520和蒸架530,内胆520内可以盛放液体,烹饪器具500在进行烹饪时,蒸架530放置于内胆520上,蒸架530内盛放食材,内胆520内盛放液体,内胆520内的液体通过加热,形成蒸汽,通过蒸汽对食物进行烹饪。
72.随着烹饪时间的持续,内胆520内液体持续减少,当液体减少到第一预设位置时,通过加液组件200加入液体,液体通过出液组件300流出,进入内胆520内,内胆520内的空气,经过进气组件400和加液组件200排出,当液体增加到第二预设位置时,加液组件200不再加入液体,锅体560内的液体继续蒸发,直至减少到第一预设位置,按照上述方式进行循环。
73.进一步地,液体可以为水。
74.本实施例将内胆520内液体的液位,维持在第一预设位置与第二预设位置之间,从而实现自动加液、自动控制内胆520内液体量的功能。
75.本实施例中,内胆520内维持在第一预设位置与第二预设位置之间,可以避免烹饪器具500出现干烧情况以及液体溢出内胆520的情况,避免产品损坏,进而确保烹饪器具500的使用寿命。
76.本实施例中,内胆520内的液体一直维持在第一预设位置与第二预设位置之间,不需要进行中途加水,即不需要将蒸架530从内胆520上移开,提高产品的使用便利性。
77.本实施例中,将内胆520内的液体一直维持在第一预设位置与第二预设位置之间,即采用动态少量加水的方式,由于避免了干烧以及中途加水的情况,进而避免了蒸煮过程中蒸汽中断,保证食材的烹饪效果。
78.实施例2:
79.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加液装置100,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80.通过加液组件200添加液体,液体通过出液组件300进入锅体560内部,锅体560内部的空气通过进气组件400排出。
81.进一步地,当锅体560内液体减少到第一预设位置时,通过加液组件200加入液体,液体通过出液组件300流出,进入锅体560内,锅体560内的空气,经过进气组件400和加液组件200排出,当液体增加到第二预设位置时,加液组件200不再加入液体,锅体560内的液体继续蒸发,直至减少到第一预设位置。从而,将液位维持在第一预设位置与第二预设位置之间,从而实现自动加液、自动控制锅体560内液体量的功能。
82.实施例3:
83.如图2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加液装置100,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84.出液组件300设有出液口310和出液管道320,出液管道320位于出液口310和加液组件200之间,并且连通出液口310与加液组件200。
85.进一步地,出液口310位于内胆520内,出液口310与内胆520之间的位置相对固定,液体经过加液组件和出液管道320,最后从出液口310流出,进入内胆520。
86.本实施例中,出液口310的位置即为对应的第一预设位置,第一预设位置为内胆520内液体液位的最低位置,当液体减少到第一预设位置时,通过重力作用,液体通过加液组件200和出液口310流出,进入内胆520内,维持液体的液位,内胆520内一直将液位维持在第一预设位置,可以避免烹饪器具500出现干烧情况,造成烹饪器具500损坏,确保烹饪器具500的使用寿命。
87.举例而言,出液管道320中的至少一部分可以设置在外壳510内,另外一部分,可以采用具有一定硬度的材料,从外壳510内伸出,采用具有一定强度的材料,可以使出液口310的位置进行固定,进而保证第一预设位置的稳定,防止出现液位过低,造成干烧。
88.实施例4:
89.如图2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加液装置100,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90.进气组件400设有进气口410和进气管道420,锅体560内部的空气通过进气口410
进入进气管道420,通过进气管道420到达加液组件200。
91.进一步地,进气口410位于内胆520内,进气口410与内胆520之间的位置相对固定,内胆520内的气体,通过进气口410进入到达加液组件200。
92.本实施例中,进气口410的位置即为对应的第二预设位置,第二预设位置为内胆520内液体液位的最高位置,当液体减少到第一预设位置时,通过重力作用,液体经过加液组件200、出液口310流出,进入内胆520内,内胆520里的液位升高,当液体增加到第二预设位置时,淹没进气口410,加液组件200阻止液体向下流入内胆520,随着烹饪时间的持续,内胆520内液体持续减少,当液体减少到第一预设位置时,液体从出液口310流出。
93.最终,维持内胆520内液体的液位一直在第一预设位置与第二预设位置之间,可以避免烹饪器具500出现干烧以及液体溢出内胆520的情况,造成烹饪器具500损坏或者由于液体溢出产生其他安全隐患,确保烹饪器具500的使用寿命以及使用安全性。
94.举例而言,进气管道420中的至少一部分可以设置在外壳510内,另外一部分,可以采用具有一定硬度的材料,从外壳510内伸出,采用具有一定强度的材料,可以使进气口410的位置进行固定,进而保证第二预设位置的稳定,防止出现液位过高,液体溢出。
95.实施例5:
96.如图2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加液装置100,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97.进气口410与锅体560底部之间为第一高度,高于出液组件300的出液口310与锅体560底部之间为第二高度,第一高度大于第二高度。
98.锅体560内可以设有内胆520,烹饪器具500在进行烹饪时,内胆520里的液体变形为蒸汽,液体持续减小。当内胆520里的液体液位低于进气口410时,空气从进气口410排出,液体由于重力作用通过出液组件300的出液口310自动流入内胆520。当内胆520里的液体液位升高至淹没进气口410时,出液组件300里上部的空间形成负压,抵消液体的重力,阻止液体向下流入内胆520中。
99.进气口410与内胆520底部形成第一高度,出液口310与内胆520底部形成第二高度,第一高度高于第二高度,通过设置进气口410于出液口310的高度差,可以实现内胆520内液体的液位一直在第一预设位置与第二预设位置之间,可以避免烹饪器具500出现干烧以及液体溢出内胆520的情况,造成烹饪器具500损坏或者由于液体溢出产生其他安全隐患,确保烹饪器具500的使用寿命以及使用安全性。
100.实施例6:
101.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加液装置100,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102.加液组件200包括本体240,本体240包括第一接口214和第二接口216,第一接口214连通出液组件300的出液管道320,第二接口216连通进气组件400的进气管道420。
103.在烹饪过程中,内胆520内液体持续减少,当液体减少到第一预设位置时,通过第一接口214加入液体,液体通过出液管道320流出,进入内胆520内,内胆520内的空气,经过进气管道420到达第二接口216,当液体增加到第二预设位置时,不再加入液体,内胆520内的液体继续蒸发,直至减少到第一预设位置,本实施例通过设置第一接口214和第二接口216,实现液体流入以及气体排出,将内胆520内液体的液位,维持在第一预设位置与第二预
设位置之间,实现自动加液、自动控制内胆520内液体量的功能。
104.本实施例中,内胆520内维持在第一预设位置与第二预设位置之间,可以避免烹饪器具500出现干烧情况以及液体溢出内胆520的情况,避免产品损坏,进而确保烹饪器具500的使用寿命。
105.本实施例中,内胆520内的液体一直维持在第一预设位置与第二预设位置之间,不需要进行中途加水,即不需要将蒸架530从内胆520上移开,提高产品的使用便利性。
106.本实施例中,将内胆520内的液体一直维持在第一预设位置与第二预设位置之间,即采用动态少量加水的方式,由于避免了干烧以及中途加水的情况,进而避免了蒸煮过程中蒸汽中断,保证食材的烹饪效果。
107.实施例7:
108.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加液装置100,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109.本体240还包括储液箱210和箱盖218,储液箱210设有加液口212,第一接口214和第二接口216形成于储液箱210上;箱盖218与加液口212为可拆卸连接,箱盖218与加液口212能够实现密封连接。
110.进一步地,可以在储液箱210的顶端设置加液口212,储液箱210的底端设置第一接口214和第二接口216,出液管道320连通第一接口214,进气管道420连通第二接口216。箱盖218与加液口212配合,为可拆卸连接,并且可以实现密封。
111.进一步地,储液箱210顶端设有加液口212,方便往储液箱210内加水,箱盖218与加液口212形成可拆卸的活动连接,且当连接到位时两者能形成密封。箱盖218装紧时,可保持储液箱210顶部密封。当需要换液或者加液时,打开箱盖218,方便把储液箱210里残留的液体放掉,同时也方便往储液箱210内加液。
112.进一步地,储液箱210底端的第一接口214连通出液管道320,液管道320连通出液口310,进而实现储液箱210内液体向内胆520内流入,储液箱210底端的第二接口216连通进气管道420,进气管道420连通进气口410,进而实现内胆520中空气进入储液箱210中。
113.进一步地,储液箱210可以固定在外壳510上,通过设置加液口212,增加产品使用便利性,便于加液以及储液箱210中剩余液体的清除。
114.实施例8:
115.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加液装置100,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116.第一接口214的海拔高度大于进气组件400中进气口410的海拔高度。
117.进一步地,进气口410的高度决定了内胆520里液体液面的最高高度,因此,如果储液箱210的液面高度比进气口410的高度低,则储液箱210内液体的液面与内胆520内液体的液面不存在高度差,根据连通器的原理,不能形成储液箱210向内胆520的流入液体,也无法实现自动加液的功能。
118.为了实现自动加液功能,储液箱210的高度需要比进气口410的高度高。举例而言,储液箱210底部的高度可以高于进气口410的高度,进而保证了储液箱210内液体的最低液面高于内胆520内液体液面,从而保证了自动加水功能的达成。
119.实施例9:
120.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加液装置100,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121.储液瓶接口220设有第一通孔232和第二通孔234;第一通孔232构成第一接口214,第二通孔234构成第二接口216。
122.进一步地,加液组件200可以设有储液瓶228,通过储液瓶228提供液体,储液瓶228可以采用市面上常规的瓶装饮用水,本实施例中,储液瓶接口220可以与市面上常规的瓶装饮用水的水瓶出水口通配,并能储液瓶接口220与储液瓶228的瓶口230实现密封连接。
123.本实施例中,第一通孔232和第二通孔234分别构成第一接口214和第二接口216,进而实现将内胆520内液体的液位,维持在第一预设位置与第二预设位置之间,实现自动加液、自动控制内胆520内液体量的功能。
124.实施例10:
125.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加液装置100,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126.加液组件200还包括第一连通管236和第二连通管238。第一连通管236一端连通第一通孔232,另一端连通出液组件300,第二连通管238一端连通第二通孔234,另一端连通进气组件400。
127.进一步地,为了便于储液瓶接口220连接储水设备,可以设置第一连通管236和第二连通管238,第一连通管236和第二连通管238具有一定的长度,在储液瓶接口220连接储水设备时,可以将储液瓶接口220拿起至方便与储水设备进行连接的位置,举例而言,第一连通管236或第二连通管238可以实现弯折,通过弯折,避免储液瓶接口220连接储水设备时,液体溢出,在储液瓶接口220与储水设备连接密封后,再将储液瓶接口220放置回原位。
128.实施例11:
129.如图4、图5和图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加液装置100,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130.第一连通管236包括第一软管222,第一软管222一端连通第一通孔232,另一端位于出液组件300的出液管道320内,连通出液组件300的出液口310;和/或
131.第二连通管238包括第二软管224,第二软管224一端连通第二通孔234,另一端位于进气组件400的进气管道420内,连通进气组件400的进气口410。
132.进一步地,为了避免储液瓶228接入储液瓶接口220时水溢出,在储液瓶接口220上设置两条软管,分别为第一软管222和第二软管224,第一软管222的一端与储液瓶接口220的第一通孔232连通,另一端与出液口310连通,第一软管222可以设置在出液管道320内,第二软管224的一端与储液瓶接口220的第二通孔234连通,另一端与进气口410连通,第二软管224可以设置在进气管道420内。
133.可以理解地,在使用时,储液瓶228先与储液瓶接口220连接密封,然后再倒置,可以避免储液瓶228内液体洒出。
134.实施例12:
135.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加液装置100,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136.加液组件200还设有接口固定部件226,接口固定部件226可以对储液瓶接口220进
行固定。
137.进一步地,在通过烹饪器具500进行烹饪时,需要将储液瓶228进行固定,所以在烹饪器具500上设置接口固定部件226,接口固定部件226可以对储液瓶接口220进行固定,进而使得储液瓶228相对于烹饪器具500固定。
138.储液瓶228先与储液瓶接口220连接密封,然后再倒置,储液瓶接口220与接口固定部件226连接,进而固定储液瓶228。储液瓶228在倒置之前可以先与储液瓶接口220先连接密封,然后再通过接口固定部件226安装固定到烹饪器具500相应的位置上。
139.可以理解地,通过固定加液组件200,可以使液体顺利的流入内胆520,进而维持内胆520中液体的液位,防止发生干烧现象,延长烹饪器具500的使用寿命。
140.实施例13:
141.如图4、图5和图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加液装置100,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142.加液组件200还包括储液瓶228,储液瓶228设有瓶口230,储液瓶接口220与瓶口230为可拆卸连接,储液瓶接口220与瓶口230能够实现密封连接。
143.进一步地,储液瓶228为可拆卸的瓶,可以通过工厂进行批量制造,也可以采用市面上常规的瓶装饮用水,储液瓶接口220可以与市面上常规的瓶装饮用水的水瓶出水口通配,并能与储液瓶228的瓶口230实现密封连接。
144.可以理解地,在使用烹饪器具500时,直接将储液瓶228安装于储液瓶接口220上,提供用于烹饪的液体,直接把储液瓶228安装到烹饪器具500上,在实现自动供液及自动控制内胆520中液体量的同时,还能够实现瓶装饮用水直供,使蒸煮水源更纯净,更安全卫生,同时一瓶一蒸,免去储液组件200换水及清洗的麻烦,洗用更方便。
145.实施例14:
146.如图4、图5和图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加液装置100,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147.储液瓶接口220和瓶口230为密封连接,储液瓶228可以进行倒置,倒置后通过储液瓶接口220固定在接口固定部件226上。
148.进一步地,储液瓶接口220和瓶口230为密封连接,举例而言,可以是通过螺纹连接或其他方式密封连接,储液瓶接口220和瓶口230之间进行密封,可以确保储液瓶228内为密封结构,进而通过出液口310和进气口410连通内胆520,实现储液瓶228内液体想内胆520内流入,内胆520中空气进入储液瓶228中,使得内胆520内液体的液位一直在第一预设位置与第二预设位置之间,可以避免烹饪器具500出现干烧以及液体溢出内胆520的情况,造成烹饪器具500损坏或者由于液体溢出产生其他安全隐患,确保烹饪器具500的使用寿命以及使用安全性。
149.实施例15:
150.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500,烹饪器具500设有锅体560和如本技术任一技术方案的加液装置100。加液装置100可以向内胆520中加液。
151.实施例16:
152.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500,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153.锅体560包括外壳510、内胆520和蒸架530,内胆520位于外壳510内,和/或蒸架104位于内胆520上方。
154.进一步地,烹饪器具500可以为电蒸锅。烹饪器具500还可以包括锅盖550,锅盖550盖蒸架530上。外壳510位于内胆520外部,蒸架530可以放置在内胆520的上面,内胆520内部盛有液体,蒸架530内盛放食材,内胆520内的液体通过加热,形成蒸汽,通过蒸汽对食物进行烹饪,随着烹饪时间的持续,内胆520内液体持续减少,当液体减少到第一预设位置时,通过加液装置100向内胆520中加液,当液体增加到第二预设位置时,停止加液。
155.进一步地,液体可以为水。
156.本实施例将内胆520内液体的液位,维持在第一预设位置与第二预设位置之间,从而实现自动加液、自动控制内胆520内液体量的功能。
157.本实施例中,内胆520内维持在第一预设位置与第二预设位置之间,可以避免烹饪器具500出现干烧情况以及液体溢出内胆520的情况,避免产品损坏,进而确保烹饪器具500的使用寿命。
158.本实施例中,内胆520内的液体一直维持在第一预设位置与第二预设位置之间,不需要进行中途加水,即不需要将蒸架530从内胆520上移开,提高产品的使用便利性。
159.本实施例中,将内胆520内的液体一直维持在第一预设位置与第二预设位置之间,即采用动态少量加水的方式,由于避免了干烧以及中途加水的情况,进而避免了蒸煮过程中蒸汽中断,保证食材的烹饪效果。
160.实施例17:
161.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500,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162.烹饪器具500设有加热组件540,用于为锅体560加热,内胆520与外壳510之间形成空间,加热组件540设置在空间内。
163.外壳510与内胆520之间存在空间,将加热组件540放置在空间内,通过加热组件540,产生热量,进而对内胆520加热。举例而言,加热组件540可以为电热盘。
164.可以理解地,内胆520内的液体通过加热组件540加热,形成蒸汽,通过蒸汽对蒸架530内的食物进行烹饪,采用加热组件540对内胆520进行加热,只需要有外接电源即可进行烹饪,对烹饪条件要求低,便于操作,提高产品的使用便利性。进一步地,加热组件540的加热功率也可以进行控制,更加有利于食物烹饪,保证食材的烹饪效果。
165.实施例18:
166.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500,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167.内胆520和加热组件540能够接触。
168.本实施例中,加热组件540接触内胆520,直接对内胆520进行加热,可以有效提高加热效率,节能电能。
169.实施例19:
170.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500,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171.出液组件300包括出液管道320,出液管道320中至少一部分位于外壳510内,和/或
进气组件400设有进气管道420,进气管道420中至少一部分位于外壳510内。
172.进一步地,出液管道320中的至少一部分可以设置在外壳510内,设在在外壳510内的部分出液管道320可以采用具有一定硬度的材料,也可以采用比较柔软的材料,如果采用比较柔软的材料,可以在外壳510内进行固定,出液管道320的另外一部分,可以采用具有一定硬度的材料,从外壳510内伸出,采用具有一定强度的材料,可以使出液口310的位置进行固定,进而保证第一预设位置的稳定,防止出现液位过低,造成干烧。
173.将出液管道320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外壳510内,可以减少烹饪器具500的体积,增加烹饪器具500的美观程度。
174.进一步地,进气管道420中的至少一部分可以设置在外壳510内,设在在外壳510内的部分进气管道420可以采用具有一定硬度的材料,也可以采用比较柔软的材料,如果采用比较柔软的材料,可以在外壳510内进行固定,进气管道420的另外一部分,可以采用具有一定硬度的材料,从外壳510内伸出,采用具有一定强度的材料,可以使进气口410的位置进行固定,进而保证第二预设位置的稳定,防止出现液位过高,液体溢出。
175.将出进气管道420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外壳510内,可以减少烹饪器具500的体积,增加烹饪器具500的美观程度。
176.实施例20:
177.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500,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178.加液组件200设有接口固定部件226,接口固定部件226设置在外壳510上。
179.进一步地,在通过烹饪器具500进行烹饪时,需要将储液瓶228进行固定,所以在烹饪器具500上设置接口固定部件226,接口固定部件226可以对储液瓶接口220进行固定,进而使得储液瓶228相对于烹饪器具500固定。
180.可以理解地,通过固定加液组件200,可以使加液组件200内的液体顺利的流入内胆520,进而维持内胆520中液体的液位,防止发生干烧现象,延长烹饪器具500的使用寿命。
181.实施例21:
182.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500,烹饪器具500为电蒸锅,为水箱式,电蒸锅包括内胆520,位于内胆520下方并与其底部接触的电热盘(即加热组件540),放在内胆520顶部的蒸架530,内胆520里盛装用于蒸煮的水。
183.具体而言,上述电蒸锅还包括水箱(即储液箱210),以及与水箱连通的出水口(即出液口310)、进气口410。出水口、进气口410都位于内胆520内部,并且,进气口410的位置高度比出水口高,同时,水箱的整体位置高于进气口410。
184.可以理解地,蒸煮使内胆520里的水变形蒸汽而持续减小。当内胆520里的水位低于进气口410,空气从进气口410进入水箱,水箱里的水由于重力作用自动流入内胆520。当内胆520里的水位升高至淹没进气口410,水箱里上部的空间形成负压,抵消水的重力,阻止水箱里的水向下流入内胆520。如此往复,从而实现自动加水、自动控制内胆520里的蒸煮水量的功能。
185.具体而言,为了方便往水箱内加水,上述水箱的顶部开设加水口(即加液口212),加水口上设有水箱盖(即箱盖218)。水箱盖与加水口形成可拆卸的活动连接,且当连接到位时两者能形成密封。
186.可以理解地,水箱盖装紧时,可保持水箱顶部密封。当需要换水时,打开水箱盖,方便把水箱里残留的余水放掉,同时也方便往水箱内加水。
187.具体而言,电蒸锅中,水箱底部的海拔高度h1高于进气口410的海拔高度h2。
188.可以理解地,从上述工作原理可以看出,进气口410的高度决定了内胆520里蒸煮水的液面高度。因此,如果水箱的液面高度低于进气口410的高度,则水箱液面与内胆520液面就没有高度差,根据连通器的原理,就不能形成水箱向内胆520的水流,也无法实现自动加水的功能。因此,要求水箱的高度比进气口410的高度高。举例而言,水箱底部的高度可以高于进气口410的高度,则保证了水箱的最低液面高于内胆520液面,从而保证了自动加水功能的达成。
189.本实施例的改进的电蒸锅,可以自动控制内胆520里的蒸煮水量。当内胆520里的水量减少时,自动向内胆520里加水,动态地维持内胆520里的水量。这样,不仅可以防干烧、保护产品免受损伤;同时还能实现中途免加水,大大提升产品的使用便利性;另外,动态少量加水的方式,还能避免蒸煮过程中蒸汽的中断,保证了食材蒸煮的效果。
190.实施例22:
191.如图4、图5和图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500,烹饪器具500为电蒸锅,为瓶装水直供式,瓶装水即为储液瓶228,电蒸锅包括内胆520,位于内胆520下方并与其底部接触的电热盘(即加热组件540),放在内胆520顶部的蒸架530,内胆520里盛装用于蒸煮的水。
192.具体而言,上述电蒸锅还包括水瓶接口(即瓶口230),以及与水瓶接口连通的出水口(出液口310)、进气口410。出水口、进气口410都位于内胆520内部,且进气口410的水平高度比出水口高,同时,瓶装水的整体位置高于进气口410。另外,水瓶接口可以与市面上常规的瓶装饮用水的水瓶出水口通配,并能实现密封连接。
193.可以理解地,蒸煮使内胆520里的水变形蒸汽而持续减小。当内胆520里的水位低于进气口410,空气从进气口410进入瓶装水,瓶装水里的水由于重力作用自动流入内胆520。当内胆520里的水位升高至淹没进气口410,瓶装水里上部的空间形成负压,抵消水的重力,阻止瓶装水里的水向下流入内胆520。如此往复,从而实现自动加水、自动控制内胆520里的蒸煮水量的功能。
194.通过采用瓶装水接口代替水箱,可以直接把瓶装水安装到电蒸锅上,在实现自动供水及自动控制内胆水量的同时,还能够实现瓶装水直供,使蒸煮水源更纯净,更安全卫生,同时一瓶一蒸,免去水箱换水及清洗的麻烦,洗用更方便。
195.具体而言,为了避免瓶装水接入水瓶接口时水溢出,在水瓶接口处设置两条软管(分别为第一软管222和第二软管224),两条软管的一端与水瓶接口连通,另一端分别与出水口、进气口410所在的管道(管道即出液管道320和进气管道420)连接。同时,电蒸锅上还设置瓶装水的固定结构(即接口固定部件226),瓶装水在倒置之前可以先与水瓶接口先连接密封,然后再通过上述固定结构安装固定到电蒸锅相应的位置上。
196.可以理解地,通过瓶装水在倒置之前先与水瓶接口先连接密封,然后再通过上述固定结构安装固定到产品相应的位置上,可以避免瓶装水接入水瓶接口时水溢出。
197.具体而言,电蒸锅中,水瓶接口底部的海拔高度h3高于进气口410的海拔高度h4。
198.可以理解地,从上述工作原理可以看出,进气口410的高度决定了内胆520里蒸煮
水的液面高度。因此,如果水箱的液面高度低于进气口410的高度,则水箱液面与内胆520液面就没有高度差,根据连通器的原理,就不能形成水箱向内胆520的水流,也无法实现自动加水的功能。因此,要求水箱的高度比进气口410的高度高。举例而言,水箱底部的高度可以高于进气口410的高度,则保证了水箱的最低液面高于内胆520液面,从而保证了自动加水功能的达成。
199.本实施例的改进的电蒸锅,可以自动控制内胆520里的蒸煮水量。当内胆520里的水量减少时,自动向内胆520里加水,动态地维持内胆520里的水量。这样,不仅可以防干烧、保护产品免受损伤;同时还能实现中途免加水,大大提升产品的使用便利性;另外,动态少量加水的方式,还能避免蒸煮过程中蒸汽的中断,保证了食材蒸煮的效果。
200.综上,本技术实施例的有益效果为:
201.1.本实施例将内胆520内液体的液位,维持在第一预设位置与第二预设位置之间,从而实现自动加液、自动控制内胆520内液体量的功能。
202.2.本实施例中,内胆520内维持在第一预设位置与第二预设位置之间,可以避免烹饪器具500出现干烧情况以及液体溢出内胆520的情况,避免产品损坏,进而确保烹饪器具500的使用寿命。
203.3.本实施例中,内胆520内的液体一直维持在第一预设位置与第二预设位置之间,不需要进行中途加水,即不需要将蒸架530从内胆520上移开,提高产品的使用便利性。
204.4.本实施例中,将内胆520内的液体一直维持在第一预设位置与第二预设位置之间,即采用动态少量加水的方式,由于避免了干烧以及中途加水的情况,进而避免了蒸煮过程中蒸汽中断,保证食材的烹饪效果。
205.在本技术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206.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207.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208.以上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