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虚拟环境下的可视化对象、扩展现实设备以及应用方法与流程

2022-02-20 05:46:3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xr应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虚拟环境下的可视化对象、扩展现实设备以及应用方法。


背景技术:

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交互模式逐渐从2d交互转变为具效率的3d交互,而3d交互的重要技术,则是xr(extended-reality,扩展现实)技术。
3.xr技术是ar、mr、vr等多种形式的统称,能够通过计算机技术以及可穿戴设备等,产生真实与虚拟组合、可以进行人机交互的环境。其中,虚拟现实(vr)利用头戴设备模拟真实世界的3d互动环境;增强现实则是通过电子设备(如手机、平板、眼镜等)将各种信息和影像叠加到现实世界中;mr混合现实介于vr和ar之间,在虚拟世界、现实世界和用户之间,利用数字技术实现实时交互的复杂环境。
4.oculus头盔等可穿戴设备可以用来构建虚拟环境和虚拟环境中的可视化对象,从而帮助用户实现3d交互。这些设备利用xr技术等,在虚拟的运行界面中构建一些空间建筑或构筑物,让用户在空间中穿行,实现与一些运行界面的选择项的互动,增强用户的体验感。
5.现有技术中,在进行3d交互时,若要进行信息的刷新,则通常需要使用特定的刷新按钮,即使在虚拟的建筑物或者构筑物这样的三维空间中,人们还是通过在二维平面(即局部的新页面或者窗口)里点击按钮进行资讯刷新。这种传统的模式影响了用户的使用体验,难以在虚拟的空间里有沉浸式的体验。
6.亟需提出一种空间引导式、无需弹出新页面进行选择的刷新方式。


技术实现要素:

7.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一种虚拟环境下的可视化对象、扩展现实设备以及应用方法。
8.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虚拟环境下的可视化对象,所述可视化对象能够与用户的映射目标互动,所述映射目标在所述虚拟环境中的位置参数跟随所述用户的位置参数变化,所述可视化对象包括:信息展示区,用于接收并推送消息,且所述信息展示区被配置为在所述映射目标的位置参数与位于所述虚拟环境中的第一预设点重合时,对推送的消息进行刷新。
9.可选的,所述可视化对象还包括:虚拟包围壁,形成有包围圈,且所述信息展示区设置于所述虚拟包围壁的内表面或外表面中的至少一侧表面,所述第一预设点设置在所述包围圈的内侧或外侧中的至少一侧。
10.可选的,所述虚拟包围壁的内表面和外表面均设置有所述信息展示区,所述虚拟包围壁表面设置有通道,所述第一预设点设置在所述通道处。
11.可选的,所述信息展示区被配置为在所述映射目标位于所述第一预设点时,根据所述映射目标在上一时刻与所述包围圈的位置关系对推送的消息进行刷新。
12.可选的,所述信息展示区被配置为在所述映射目标位于所述第一预设点时:若所述映射目标在上一时刻位于所述包围圈内,则位于所述虚拟包围壁内表面的信息展示区对推送的消息进行刷新;若所述映射目标在上一时刻位于所述包围圈外,则位于所述虚拟包围壁外表面的信息展示区对推送的消息进行刷新。
13.可选的,所述可视化对象还包括虚拟地平面,所述映射目标能够在所述虚拟地平面上运动,所述虚拟包围壁设置在所述虚拟地平面上,且所述虚拟包围壁在所述虚拟地平面上的投影呈圆弧形。
14.可选的,所述虚拟地平面上设置有指引标记,用于引导所述映射目标沿所述虚拟包围壁在所述虚拟地平面上的投影的内侧和外侧运动。
15.可选的,所述虚拟环境包括增强现实环境、混合现实环境以及虚拟现实环境中的至少一种。
16.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扩展现实设备,能够用于构建所述的虚拟环境和可视化对象,且所述扩展现实设备包括:内容模块,用于提供显示内容;显示模块,连接至所述内容模块,用于显示并构建所述虚拟环境以及可视化对象;检测模块,用于检测用户的位置参数,并根据所述位置参数构建用户的映射目标;控制模块,连接至所述显示模块、所述检测模块以及所述内容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映射目标在所述虚拟环境中的位置参数控制所述显示模块构建的虚拟环境以及可视化对象。
17.可选的,所述内容模块包括存储单元和网络单元,其中,所述存储单元用于进行本地存储;所述网络单元用于连接至外部网络,并与所述外部网络进行数据交互;所述存储单元和所述网络单元均连接至所述显示模块,并能够为所述显示模块提供显示内容。
18.可选的,所述检测模块包括红外线传感器单元、激光传感器单元中的至少一种,用于检测用户的位置参数。
19.可选的,所述扩展现实设备为可穿戴设备或移动终端的至少一种。
20.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虚拟环境下的可视化对象的应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提供信息展示区,所述信息展示区能够接收并推送消息;获取用户的位置参数;根据所述用户的位置参数更新所述用户的映射对象在所述虚拟环境中的位置参数;在所述映射目标的位置参数与所述第一预设点重合时,刷新所述信息展示区内推送消息。
21.可选的,提供显示模块,由所述显示模块构建所述虚拟环境、虚拟包围壁以及虚拟地平面,所述虚拟包围壁形成有包围圈,形成于所述虚拟地平面表面;提供所述信息展示区时,将所述信息展示区设置于所述虚拟包围壁的内表面或外表面中的至少一侧表面。
22.可选的,所述虚拟包围壁在所述虚拟地平面的投影呈圆弧形,且虚拟包围壁的表面设置有通道,所述通道能够供所述映射目标通过,所述信息展示区设置在所述虚拟包围壁的内表面和外表面,所述第一预设点设置在所述通道处。
23.可选的,提供检测模块和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连接至所述检测模块;由所述检测模块检测所述用户的位置信息,由所述控制模块根据检测到的所述用户的位置信息获取所述映射目标的位置信息,以及判断所述映射目标的位置信息以及所述第一预设点的位置信息是否重合。
24.可选的,刷新所述信息展示区推送的消息时,由所述控制模块判断所述映射目标的位置信息以及所述第一预设点的位置信息是否重合,且所述控制模块还根据所述映射目
标上一时刻与所述包围圈的位置关系控制所述信息展示区刷新推送消息。
25.可选的,所述控制模块还根据所述映射目标上一时刻与所述包围圈的位置关系控制所述信息展示区刷新推送消息时,包括:若用户上一时刻在所述包围圈内,则刷新所述虚拟包围壁内表面的信息展示区推送的消息;若用户上一时刻在所述包围圈外,则刷新所述虚拟包围壁外表面的信息展示区推送的消息。
26.可选的,还包括以下步骤:通过所述显示模块提供指引标记,所述指引标记用于指引所述映射目标的运动路径,且所述运动路径经过所述第一预设点。
27.本技术中的虚拟环境下的可视化对象、扩展现实设备以及应用方法,提供所述信息展示区作为可视化对象,由所述信息展示区推送消息,并且所述信息展示区被配置为在所述映射目标位于所述虚拟环境中的第一预设点时,对推送的消息进行刷新。因此,只要用户位于所述第一预设点,所述信息展示区内播送的信息就进行刷新,无需用户进行额外的刷新操作,从而方便用户获取到更多的推送消息,而无需进行额外的刷新操作,实现了空间引导式、无需弹出新页面进行选择的刷新方式。
28.进一步的,通过设置特定性状的虚拟包围壁,并将所述信息展示区设置在所述虚拟包围壁表面,以及将所述第一预设点设置在合适的位置,使得用户可以在操控所述映射目标绕所述虚拟包围壁包围的包围圈的内外持续运动时,能够持续获取刷新的推送消息,优化用户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2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0.图1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扩展现实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31.图2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可视化对象的结构示意图。
32.图3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可视化对象的俯视示意图。
33.图4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可视化对象的结构示意图。
34.图5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可视化对象的俯视示意图。
35.图6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应用方法的步骤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6.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进一步的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各个实施例及其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37.请参阅图1,为本技术的实施例中一种扩展现实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38.在该实施例中,所述扩展现实设备能够构建虚拟环境和可视化对象,包括内容模块11、显示模块12、检测模块13以及控制模块14。
39.所述内容模块11用于提供显示内容,供连接至所述内容模块的显示模块12显示。
所述显示内容包括3d建模的图像信息等,这些信息可以方便显示模块12调用,进行显示并构建虚拟空间中的可视化对象。
40.所述内容模块11包括存储单元和网络单元,所述存储单元和所述网络单元均连接至所述显示模块12,为所述显示模块12提供可供显示的消息。所述存储单元用于进行本地存储,所述网络单元可以连接至万维网等外部网络,并获取由所述外部网络传送的数据,这些数据中若包含可供显示的数据,则这些数据也可以被显示单元获取,并进行显示。
41.所述检测模块13用于检测用户的位置参数,并根据所述位置参数构建用户的映射目标。所述控制模块14连接至所述显示模块12、所述检测模块13以及所述内容模块11,用于根据所述映射目标在所述虚拟环境中的位置参数控制所述显示模块12构建的虚拟环境以及可视化对象。
42.所述检测模块13包括红外线传感器单元、激光传感器单元中至少一种,用于检测用户的位置参数。这些红外传感器单元、激光传感器单元可以用来确定用户在现实环境中的位置,从而判定用户在虚拟环境中的映射目标的位置。
4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扩展现实设备还应该能检测用户的面部信息,因此所述检测模块13还包括摄像头、陀螺仪等,可以用来检测用户的眼部位置和运动速度等。
44.所述扩展现实设备为可穿戴设备或移动终端的至少一种。所述可穿戴设备包括vr头盔等,所述移动终端包括手机、平板电脑等。
45.请参考图2,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可视化对象的结构示意图。
46.在该实施例中,所述虚拟环境内包括可视化对象,以及能够与所述可视化对象互动的用户的映射目标200。
47.所述虚拟环境能够采用实施例1中所述的扩展现实设备构建,该扩展现实设备采用扩展现实技术,能够构建虚拟环境和可视化对象,并形成于所述用户的位置参数相对应的映射目标,并且所述可视化对象、虚拟环境都可以实现与用户的映射目标的互动。
48.用户通过佩戴采用扩展现实技术的可穿戴设备或移动终端等,可以沉浸在所述虚拟环境中,并在所述虚拟环境中与所述可视化对象等进行交互操作,包括玩游戏,看电影等。
49.所述xr技术包括增强现实环境、混合现实环境以及虚拟现实环境中的至少一种,因此所述虚拟环境包括增强现实环境、混合现实环境以及虚拟现实环境中的至少一种。
50.在该实施例中,所述映射目标200也可由xr技术构建。并且,用户通过所述映射目标200的设置,来与所述虚拟环境实现空间上的互动,用户的映射目标200可以在所述虚拟环境中运动,并与所述虚拟环境中的其他可视化对象产生互动。
51.所述映射目标200的位置以及面部朝向与用户在现实中的位置以及面部朝向相关。构建所述映射目标200以及虚拟环境的设备具有获知用户位置已经面部朝向的方法,这些设备能够及时采集用户在现实中的位置信息以及面部朝向信息,并控制所述映射目标200作出对应的操作。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设备可采用陀螺仪等采集用户在显示中的位置信息以及面部朝向信息。
52.所述可视化对象包括信息展示区102,所述信息展示区102用于接收并推送消息。所述信息展示区102可以是悬浮在所述虚拟环境中的一个个窗口状交互页面,或其他能够直接播送信息的窗口状结构。
53.并且,一个所述信息展示区102可以用来同时显示多个所述推送消息,从而减少信息展示区102的设置个数,降低虚拟环境的模拟难度。实际上,也可设置多个所述信息展示区102,并且每一信息展示区102至播送一个所述推送消息,可以更方便的进行推送消息的展示。
54.推送的所述消息可以是预先存储在所述设备中的,也可以是所述设备通过网络接收到的推送消息。并且,所述推送消息包括文字消息、音频消息、图像消息以及视频消息等中的至少一种。这些推送消息的多媒体化有利于用户主动获取所述推送消息,有利于设备网络的构建者提供推送服务。
55.用户通过控制所述映射目标200可以获取所述信息展示区102上推送消息,并与所述信息展示区102内推送消息互动,例如点选所述推送消息内提供的外部链接等。并且,用户可以控制所述映射目标200站立到不同的信息展示区102前,以更加清晰的获知到所述信息展示区102上推送消息。
56.为了进一步方便用户获取到更多的推送消息,所述信息展示区102被配置为在所述映射目标200位于所述虚拟环境中的第一预设点103时,对推送的消息进行刷新。因此,只要用户位于所述第一预设点103,所述信息展示区102内播送的信息就进行刷新,无需用户进行额外的刷新操作,从而方便用户获取到更多的推送消息,而无需进行额外的刷新操作。
5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预设点103被设置在所述信息展示区102近旁,在用户控制所述映射目标200靠近所述信息展示区102,以更清晰的获取所述推送消息时,用户就会经过所述第一预设点103,引发所述刷新操作。
58.在一些其他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预设点103也可以设置在其他的位置,例如远离所述信息展示区102的位置,让用户在操纵所述映射目标200远离所述信息展示区102时完成所述推送消息的刷新。
59.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可视化对象还包括虚拟包围壁101以及虚拟地平面,所述虚拟包围壁101设置在所述虚拟地平面上。
60.在该实施例中,所述虚拟包围壁101可以是由所述扩展现实技术构建的虚拟包围壁101,包括垂直于所述虚拟地平面的弧形墙壁,这些弧形墙壁将所述包围圈105包围在内,在所述虚拟地平面上的投影呈圆弧形。
61.实际上,所述虚拟包围壁101在所述虚拟地平面上的投影也可以是其他形状,如四边形、三角形等,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虚拟包围壁101在所述虚拟地平面上的投影是连续的、闭合的,如图3所示,为所述可视化对象的俯视示意图。实际上,所述虚拟包围壁101在所述虚拟地平面上的投影也可以是离散的、开放式的,这些都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
62.设置所述虚拟包围壁101,能够在所述虚拟空间中划定区域,以便利用所述虚拟环境的空间区分不同的功能。例如,用户在所述虚拟包围壁101包围的所述包围圈105内能够实现第一操作,在所述虚拟环境的其他空间区域内则可以实现第二操作。通过虚拟环境中的空间结构来划分功能区域,能够使得用户体验到更多与传统交互技术不同的点,并且使用户能够更好的沉浸到所述虚拟空间中,优化用户的使用体验。
63.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虚拟包围壁101的内表面以及外表面中均设置有所述信息展示区102,不管所述映射目标200位于所述虚拟包围壁101的包围圈内,或是在所述虚拟包围壁101的包围圈外,用户都可以通过所述映射目标200获取到信息展示区102内推送
消息。
64.实际上,也可只在所述虚拟包围壁101的内表面或外表面的一侧表面设置所述信息展示区102,所述映射目标200在获取所述信息展示区102内推送消息时,只能在所述虚拟包围壁101设置有所述信息展示区102的一侧。并且,所述第一预设点103也位于所述虚拟包围壁101设置有所述信息展示区102的一侧。
65.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预设点103设置在所述包围圈105内,用户的映射目标200在所述包围圈105内获取所述映射目标200获取到信息展示区102内推送消息。在用户控制所述映射目标200移动至所述第一预设点103后,所述虚拟包围壁101内表面设置的信息展示区102和/或所述虚拟包围壁101的外表面设置的窗口进行推送消息的刷新。
66.通过设置该第一预设点103,使得用户可以在所述虚拟空间内通过映射目标200与所述可视化对象做交互时,无须设置额外的刷新按钮即可实现刷新操作。该实施例中的方案能够优化用户在使用扩展现实技术时的使用体验,所述信息展示区102上推送消息会随着用户的映射目标200与所述第一预设点103的关系发生变化,可以让用户在使用所述设备使获取到更多的推送消息。
67.请参阅图4,为一实施例中所述可视化对象的结构示意图。
68.在该实施例中,所述可视化对象仍包含所述虚拟包围壁101,且所述虚拟包围壁101的表面设置有通道104,所述通道104能够供所述映射目标200通过,所述虚拟包围壁101的俯视图如图4所示,是具有通道104的不闭合的图形。
69.所述虚拟包围壁101的内表面和外表面均设置有信息展示区102,所述可视化对象被配置为在所述映射目标200经过所述第一预设点103时,根据所述映射目标200在上一时刻与所述包围圈105的位置关系,对所述虚拟包围壁101的内表面和外表面设置的所述信息展示区102内推送消息进行刷新。
70.在该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预设点103设置在所述通道104处。当用户操控所述映射目标200从所述虚拟包围壁101的包围圈内/外运动到所述虚拟包围壁101的包围圈外/内时,就可以触发信息展示区102的推送消息的刷新。
71.实际上,也可以只在所述通道104处设置所述第一预设点103,或者将还将所述第一预设点103设置到所述包围圈105外,让用户操控所述映射目标200在所述包围圈105外运动时,也可以触发信息展示区102的推送消息的刷新。
72.由于所述虚拟包围壁101的内外表面都设置有所述信息展示区102,当所述映射目标200位于所述第一预设点103时,所述信息展示区102推送消息的刷新具有不同行的刷新策略。
73.具体的,在该实施例中,当所述映射目标200在上一时刻位于所述包围圈105内时,所述可视化对象被配置为在所述映射目标200经过所述第一预设点103时对所述虚拟包围壁101内表面的信息展示区102内推送消息进行刷新;当所述映射目标200在上一时刻位于所述包围圈105外时,所述可视化对象被配置为在所述映射目标200经过所述第一预设点103时对所述虚拟包围壁101外表面的信息展示区102内推送消息进行刷新。
74.通过设置这样的刷新策略,可以防止用户获知当前的刷新操作,进一步优化用户的使用体验。
75.在其他的实施例中,也可根据其他的刷新策略,来对所述虚拟包围壁101内、外表
面上设置的信息展示区102进行推送消息的刷新,并不以图3中所述的实施例为限。
76.请参阅图3和图5,其中图5为一实施例中所述可视化对象的俯视示意图。在该实施例中,所述虚拟地平面上设置有指引标记201,用于引导所述映射目标200沿所述虚拟包围壁101在所述虚拟地平面上的投影的内侧和外侧运动。
77.图3中的指引标记201仅设置在所述虚拟包围壁101的外表面一侧,以及所述内表面一侧,用于引导用户操控所述映射目标200在所述虚拟包围壁101的外表面一侧运动,或在所述内表面一侧运动。
78.所述图5中的指引标记201不仅设置在所述虚拟包围壁101的外表面一侧,以及所述内表面一侧,还设置在所述通道104处,用于引导用户从所述虚拟包围壁101的包围圈内/外运动到所述虚拟包围壁101的包围圈外/内,使得用户能够在操纵所述映射目标200运动的过程中,触发刷新操作,刷新映射目标200后方的信息展示区102上推送消息,及时刷新推送消息,帮助用户持续获取新的推送消息。
79.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图3和图5中都绘制出了所述指引标记201的箭头方向,但实际上并不以这种箭头方向为限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所述指引标记201的箭头方向。
80.在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通过设置所述指引标记201,可以引导用户操控所述映射目标200沿所述虚拟包围壁101的弧形墙壁边沿运动,使得所述映射目标200在所述虚拟包围壁101的包围圈的内外持续运动,结合设置在所述通道104处的第一预设点103,以及所述虚拟包围壁101的内外表面上信息展示区102的刷新机制,让用户可以持续获取所述推送消息,优化用户的使用体验。
81.并且,在图2至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由于所述虚拟包围壁101在所述虚拟平面上的投影呈圆弧形状,因此用户在行进过程中很难感受到空间的转折,有利于让用户操纵所述映射目标200沿着所述虚拟包围壁101的内表面或外表面持续行进,不断的获取信息展示区102上推送消息,优化用户的使用体验。
82.本技术的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虚拟环境下的可视化对象的应用方法。
83.请参阅图6,为一实施例中所述虚拟环境下的可视化对象的应用方法的步骤流程示意图。
84.在该实施例中,所述应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85.步骤s501:提供信息展示区,所述信息展示区能够接收并推送消息。所述信息展示区可以是悬浮在所述虚拟环境中的一个个窗口状交互页面,或其他能够直接播送信息的窗口状结构。
86.提供显示模块,由所述显示模块构建所述虚拟环境、虚拟包围壁以及虚拟地平面,所述虚拟包围壁形成有包围圈,形成于所述虚拟地平面表面,用户能够操控所述映射目标在所述虚拟地平面上运动;提供所述信息展示区时,将所述信息展示区设置于所述虚拟包围壁的内表面或外表面中的至少一侧表面。
87.设置所述虚拟包围壁,能够在所述虚拟空间中划定区域,以便利用所述虚拟环境的空间区分不同的功能。例如,用户在所述虚拟包围壁包围的所述包围圈内能够实现第一操作,在所述虚拟环境的其他空间区域内则可以实现第二操作。通过虚拟环境中的空间结构来划分功能区域,能够使得用户体验到更多与传统交互技术不同的点,并且使用户能够
更好的沉浸到所述虚拟空间中,优化用户的使用体验。
88.步骤s502:获取用户的位置参数。
89.提供检测模块,由所述检测模块检测所述用户的位置信息。所述检测模块包括红外线传感器单元、激光传感器单元等中至少一种,这些单元器件可以用来确定用户在现实环境中的位置,从而获取用户的位置参数。
90.实际上,还可以使用摄像头、陀螺仪等,检测用户的眼部位置和运动速度等,这些参数也可以应用到所述映射对象与所述可视化对象的互动过程中。
91.步骤s503:根据所述用户的位置参数更新所述用户的映射对象在所述虚拟环境中的位置参数。
92.提供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连接至所述检测模块。由所述控制模块根据检测到的所述用户的位置信息获取所述映射目标的位置信息,以及判断所述映射目标的位置信息以及所述第一预设点的位置信息是否重合
93.实际上,在所述控制模块获取所述映射目标的位置信息后,所述控制模块还控制所述显示模块调整其构建并显示的虚拟环境以及可视化对象,以与映射目标的位置信息相匹配。
94.所述映射目标也可由所述扩展现实技术构建。用户通过所述映射目标实现与所述虚拟环境实现空间上的互动,用户的映射目标是用户在虚拟空间中的身份映射,因此随着用户的位置变化,所述虚拟环境中的映射目标的位置也产生变化,使得用户能够有身临其境感。
9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映射目标只反应所述用户的位置信息的变化,在其他的实施例中,所述映射目标不仅反映所述用户的位置信息的变化,还反映用户的面部朝向的变换,以及眼睛注视的方向的变化,因此,在检测用户的位置信息时,还可以检测用户的面部朝向参数,以及眼部位置参数等,以便帮助用户更好的沉浸到所述虚拟空间中。
96.步骤s504:在所述映射目标的位置参数与所述第一预设点重合时,刷新所述信息展示区内推送消息。
97.在该实施例中,当所述映射目标的位置参数与所述第一预设点重合,就对所述信息展示区推送的信息就进行刷新,无需用户进行额外的刷新操作,从而方便用户获取到更多的推送消息,而无需进行额外的刷新操作。
9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预设点被设置在所述信息展示区近旁,在用户控制所述映射目标靠近所述信息展示区,以更清晰的获取所述推送消息时,用户就会经过所述第一预设点,引发所述刷新操作。
99.在一些其他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预设点也可以设置在其他的位置,例如远离所述信息展示区的位置,让用户在操纵所述映射目标远离所述信息展示区时完成所述推送消息的刷新。
100.在该实施例中,用户在看到所述信息展示区和/或虚拟包围墙的初始时刻,用户的映射目标的位置信息与所述第一预设点的位置信息不重合,以防止一开始就发生了切换。
101.并且,用户在一次经过所述第一预设点的过程中,所述信息展示区仅进行一次推送的信息的刷新,以防止用户伫立不动时所述信息展示区持续刷新推送的消息。
102.请参阅图3至图5,可以看出所述虚拟包围壁在所述虚拟地平面的投影呈圆弧形。
并且,在图4、图5中,所述虚拟包围壁的表面设置有通道,所述通道能够供所述映射目标通过,所述信息展示区设置在所述虚拟包围壁的内表面和外表面,所述第一预设点设置在所述通道处。
103.实际上,所述虚拟包围壁在所述虚拟地平面上的投影也可以是其他形状,如四边形、三角形等。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虚拟包围壁在所述虚拟地平面上的投影是连续的、闭合的,如图3所示,为所述可视化对象的俯视示意图。实际上,所述虚拟包围壁在所述虚拟地平面上的投影也可以是离散的、开放式的,这些都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
104.当用户操控所述映射目标从所述虚拟包围壁的包围圈内/外运动到所述虚拟包围壁的包围圈外/内时,就可以触发信息展示区刷新推送的消息。
105.刷新所述信息展示区推送的消息时,由所述控制模块判断所述映射目标的位置信息以及所述第一预设点的位置信息是否重合,且所述控制模块还根据所述映射目标上一时刻与所述包围圈的位置关系控制所述信息展示区刷新推送消息。
106.所述控制模块还根据所述映射目标上一时刻与所述包围圈的位置关系控制所述信息展示区刷新推送消息时,包括:若用户上一时刻在所述包围圈内,则刷新所述虚拟包围壁内表面的信息展示区推送的消息;若用户上一时刻在所述包围圈外,则刷新所述虚拟包围壁外表面的信息展示区推送的消息。
107.为了引导所述映射目标沿所述虚拟包围壁在所述虚拟地平面上的投影的内侧和外侧运动,本实施例中的应用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通过所述显示模块提供指引标记,所述指引标记用于指引所述映射目标的运动路径,且所述运动路径经过所述第一预设点。
10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指引标记指引的路径经过所述包围圈的内侧,以及所述包围圈的外侧。
109.请参阅图3和图5,其中图3中的指引标记分布在所述虚拟包围壁的外表面一侧和内表面一侧,用户的映射目标不管是在所述虚拟包围壁的外表面一侧或是内表面一侧,都有所述指引标记来引导其经过所述第一预设点,从而实现信息展示区推送的信息的刷新。
110.所述图5中的指引标记不仅设置在所述虚拟包围壁的外表面一侧,以及所述内表面一侧,还设置在所述通道处,用于引导用户从所述虚拟包围壁的包围圈内/外运动到所述虚拟包围壁的包围圈外/内,使得用户能够在操纵所述映射目标运动的过程中,触发刷新操作,帮助用户持续获取新的推送消息。
111.并且,在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虚拟包围壁所围成的包围圈是椭圆形的,没有明显的转折边界,用户在跟随所述指引标记从所述包围圈内/外运动到所述虚拟包围壁的包围圈外/内时,搭配所述信息展示区内推送的消息的刷新,用户会感觉自己一直在行进并获取新推送的消息,没有明显的越过虚拟包围壁边界的感觉,有助于加深用户的沉浸感,提升用户的使用感受。
112.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例如各实施例之间技术特征的相互结合,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