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2-02-20 05:18:4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终端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2.曲面屏手机中,曲面屏模组承载在中框上。对于曲面屏模组的平整区域,中框能进行很好的支撑。但是对于曲面屏模组边缘的弧度区域,现有的中框不能与其较好的配合,导致弧度区域的支撑不充分,结构强度偏弱,受到冲击时容易出现显示异常,如碎亮点、黑斑等。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能够对曲面屏的边缘区域进行很好的支撑,增强该边缘区域的结构可靠性,降低了该边缘区域出现显示异常的风险。
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显示模组和支架;显示模组包括模组主体部和模组侧部;模组侧部与模组主体部连接,并相对模组主体部弯折,模组侧部与模组主体部围成收容空间;支架包括支架主体部、支架侧部和支撑部;支架主体部位于收容空间内,支架主体部靠近模组主体部,并对模组主体部进行支撑;支架侧部与支架主体部连接并形成夹角,支架侧部靠近模组侧部;支撑部固定于支架侧部,支撑部对模组侧部进行支撑。
5.本技术中,模组侧部为显示模组的边缘部分。模组侧部相对模组主体部弯折可以包括:模组侧部自身可以是弯曲;或者模组侧部自身是平整的,其与模组主体部形成夹角(或称弯折角)。支架可以安装在收容空间内。其中支架主体部全部位于收容空间内;支架侧部的至少部分可以位于收容空间内;支撑部可全部位于收容空间内。支架主体部可与模组主体部直接连接、通过中间部件连接或者保持一定间隙(该间隙可以较小)。支架主体部能对模组主体部进行支撑,这样能够提升模组主体部的抗冲击性能。支架侧部靠近模组侧部,并与模组侧部之间形成间隔。支撑部固定于支架侧部上。支撑部可与模组侧部直接连接、通过中间部件连接或者保持一定间隙(该间隙可以较小)。支撑部能对模组侧部进行支撑,这样能够提升模组侧部的抗冲击性能。因此,本技术能使得显示模组的结构强度薄弱区得到加强,抵抗冲击的性能得到提升,受冲击时出现显示异常的风险被降低。
6.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支撑部包括支撑块,支撑块固定于支架侧部朝向模组侧部的一侧,支撑块对模组侧部进行支撑。支撑块位于支架侧部与模组侧部之间的间隔中。支撑块可与模组侧部直接连接、通过中间部件连接或者保持一定间隙(该间隙可以较小)。支撑块的形状可与模组侧部的形状适配,以更充分地支撑模组侧部。本实现方式的设计简单,可制造性强,产品的组装可靠性高。
7.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支架侧部设有限位通孔;支撑部包括限位板,支撑块设在限位板上,支撑块的边界内缩于限位板的边界之内;支撑块穿过限位通孔并对模组侧部进行支撑,限位板固定于模组侧部背向模组侧部的表面。支撑块通过限位板固定在支架侧部上。此种设计能够实现支撑部与支架侧部的可拆卸连接,能够满足特定的产品设计或制造需求。
8.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支撑部朝向模组侧部的表面覆盖有缓冲层。缓冲层可以基本完全布满支撑部朝向模组侧部的表面。例如,缓冲层可基本完全布满支撑块朝向模组侧部的表面。缓冲层可由柔软易形变、能吸收冲击的材料制成,例如泡棉。缓冲层能够吸收冲击,强化模组侧部的抗冲击性能。
9.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模组侧部为弧形板状结构,模组侧部的拱起最高点位于模组主体部之外。此种设计使得显示模组具有圆润的外观体验和手感,也可以增大显示模组的可视面积。更重要的是,由于显示模组的弧形边缘更易受到冲击,而通过本技术的设计,能够极大改善显示模组的弧形边缘的抗冲击能力。
10.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支撑部具有弧形表面,弧形表面朝向模组侧部。支撑部的弧形表面可与模组侧部的弧形内表面匹配,以充分发挥支撑部的支撑作用。
11.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支架包括外观承载部,外观承载部与支架侧部远离支架主体部的一端连接,外观承载部与支架侧部形成夹角,且外观承载部与支架主体部分别位于支架侧部的相对两侧;外观承载部位于收容空间之外;外观承载部具有承载平面;模组侧部远离模组主体部的一端具有侧部平面,侧部平面朝向承载平面,并与承载平面固定连接。外观承载部与支架主体部分别位于支架侧部的相对两侧,该“相对两侧”可以是指支架侧部的厚度方向上的相对两侧。外观承载部可作为电子设备中裸露在外的外观部件。通过设计外观承载部,能够对模组侧部的端部进行支撑,确保显示模组的组装可靠性。另外,也能保证电子设备的外观紧凑美观。
12.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模组侧部为弧形板状结构,模组侧部的拱起最高点位于模组主体部之外;外观承载部具有外观弧面,外观弧面与外观承载部的承载平面相连,并背向模组侧部的侧部平面;外观弧面与模组侧部背向收容空间的外表面平滑过渡。此种设计能保证电子设备的外观一致,提升产品外观体验。
13.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模组侧部包括第一模组侧部与第二模组侧部,第一模组侧部与第二模组侧部分别连接于模组主体部的相对两端,第一模组侧部与第二模组侧部均相对主体部弯折,第一模组侧部、模组主体部及第二模组侧部围成收容空间;支架侧部包括第一支架侧部与第二支架侧部,第一支架侧部与第二支架侧部分别连接于支架主体部的相对两端,第一支架侧部与第二支架侧部均与支架主体部形成夹角,并均位于支架主体部背向模组主体部的一侧;第一支架侧部靠近第一模组侧部,第二支架侧部靠近第二模组侧部;支撑部包括第一支撑部与第二支撑部;第一支撑部固定于第一支架侧部,第一支撑部对第一模组侧部进行支撑;第二支撑部固定于第二支架侧部,第二支撑部对第二模组侧部进行支撑。该设计使得显示模组具有圆润的外观体验和手感,也可以增大显示模组的可视面积。更重要的是,由于显示模组的弧形边缘更易受到冲击,而通过本技术的设计,能够极大改善显示模组的弧形边缘的抗冲击能力。
14.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支架包括第一承载台与第二承载台,第一承载台设于第一支架侧部朝向第二支架侧部的表面,第二承载台设于第二支架侧部朝向第一支架侧部的表面;电子设备包括后盖,后盖固定在第一承载台与第二承载台上;第一承载台与第二承载台位于后盖与支架主体部之间。设计承载台,能使得后盖能够可靠地与支架组装。
15.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电子设备包括上盖与下盖;上盖与下盖分别固定于显示模组的相对两端,后盖位于上盖与下盖之间,上盖、后盖以及下盖将收容空间封闭。显示模组的
相对两端,是指呈筒状的显示模组的轴线方向上的相对两端。本实现方式的设计,使得电子设备具有一体化、紧凑简洁的外观。另外,上盖与下盖也可以是显示屏,这样可以增大显示面积,扩展电子设备的功能。
16.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显示模组包括相贴合的曲面盖板与曲面屏,曲面屏位于曲面盖板与支架之间;曲面盖板与曲面屏均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弯折区、平整区和第二弯折区;曲面盖板的平整区与曲面屏的平整区重叠,并构成模组主体部;曲面盖板的第一弯折区与曲面屏的第一弯折区位于平整区的同侧,曲面盖板的第一弯折区超出曲面屏的第一弯折区,曲面盖板的第一弯折区与曲面屏的第一弯折区构成第一模组侧部;曲面盖板的第二弯折区与曲面屏的第二弯折区位于平整区的同侧,曲面盖板的第二弯折区超出曲面屏的第二弯折区,曲面盖板的第二弯折区与曲面屏的第二弯折区构成第二模组侧部。本实现方式能够提升曲面屏设备的抗冲击性能。
17.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模组侧部与第二模组侧部均为弧形板结构,第一模组侧部与第二模组侧部的拱起最高点位于模组主体部之外,曲面盖板的第一弯折区与曲面盖板的第二弯折区的弯曲角度为90
°‑
180
°
。此种设计使得显示模组的两侧具有大弧度弯曲形态,能够营造出饱满、扩张的外观效果,使得电子设备具有更佳的外观体验,也能增强用户的握持感。
18.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曲面屏的第一弯折区与曲面屏的第二弯折区的弯曲角度大于或等于90
°
。此种设计使得用户从电子设备的正面看去,显示模组两侧均能显示画面,看不到画面黑边,从而提升了用户的视觉体验。
附图说明
19.图1是实施例一的电子设备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20.图2是图1中的电子设备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21.图3是图2中的电子设备的显示模组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22.图4是图2的电子设备的支架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23.图5是图4中的支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24.图6是图4中的支架的b-b剖视结构示意图;
25.图7是图1中的电子设备的a-a剖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6.本技术以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如虚拟显示设备、增强显示设备、智能手表等)、智慧屏设备、车载设备(如车机)、充电宝、电子阅读器、户外展示设备等。示例性的,下文中的该电子设备是手机。
27.如图1和图2所示,实施例一中,电子设备10可包括上盖11、显示模组12、下盖13、支架14、电子模组15、盖板16和后盖17。
28.显示模组12是显示图像的电子器件,其裸露在外,能被用户直接观看。显示模组12可以是两端开口的筒状结构。如图3所示,显示模组12可以为曲面屏模组,其可以包括相贴合的曲面盖板121与曲面屏122。曲面盖板121作为电子设备10的外侧结构,能被用户直接看到和触摸。曲面盖板121能对曲面屏122进行防护。曲面屏122位于电子设备10的内部,不能
被用户直接看到和触摸。
29.如图3所示,曲面盖板121可以包括第一弯折区121b、平整区121a和第二弯折区121c,平整区121a连接在第一弯折区121b与第二弯折区121c之间。平整区121a可以基本为平整板状结构。第一弯折区121b与第二弯折区121c的结构可以基本相同,二者可以均为弯曲板状结构,例如弧形板状结构。第一弯折区121b与第二弯折区121c可以各自朝背离对方的方向弯曲拱起,这使得二者的拱起最高点均位于平整区121a之外。
30.第一弯折区121b与平整区121a的此种连接结构,可称为第一弯折区121b相对平整区121a弯折,也即由平整的平整区121a过渡到弯曲的第一弯折区121b。同样的,第二弯折区121c与平整区121a的此种连接结构,可称为第二弯折区121c相对平整区121a弯折。
31.实施例一中,第一弯折区121b的弯曲角度以及第二弯折区121c的弯曲角度均可达90
°‑
180
°
(含90
°
与180
°
)。第一弯折区121b与第二弯折区121c的弯曲角度可以基本相同。如图3所示,以第一弯折区121b为例,该弯曲角度可通过以下方式定义:在第一弯折区121b连接平整区121a的位置做第一弯折区121b的切线l1,在第一弯折区121b远离平整区121a的端部做第一弯折区121b的切线l2,切线l1与切线l2均为射线。从切线l1转动到切线l2,切线l1与切线l2所成角度称为弯曲角度。图3所示的第一弯折区121b的弯曲角度可以接近180
°

32.以上关于弯曲角度的定义中,取切线l1及切线l2均为与第一弯折区121b的内侧表面相切的射线,这是为了计算第一弯折区121b的最大弯曲角度,该最大弯曲角度能代表第一弯折区121b的最大弯曲程度。若取切线l1及切线l2均为与第一弯折区121b的外侧表面相切的射线,计算出的弯曲角度会小于该最大弯曲角度(这是由于第一弯折区121b存在侧部平面121d,第一弯折区121b的外侧表面与内侧表面不完全对应,即二者的圆心角不相等。下文将会描述。)容易理解,若第一弯折区121b的外侧表面与内侧表面完全对应,即二者对应的圆心角基本相同,则无论如何取切线l1及切线l2,计算出的弯曲角度是恒定的。
33.实施例一中,第一弯折区121b的弯曲角度或第二弯折区121c的弯曲角度,也即整个显示模组12的弯曲角度。显示模组12的弯曲角度可达90
°‑
180
°
,使得显示模组12的两侧具有大弧度弯曲形态。此种大弧度弯曲形态能够营造出饱满、扩张的外观效果,使得电子设备10具有更佳的外观体验,也能增强用户的握持感。
34.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弯折区121b的弯曲角度与第二弯折区121c的弯曲角度也可以不等,则整个显示模组12的两侧可以具有不同的弯曲角度。
35.如图3所示,第一弯折区121b远离平整区121a的一端具有侧部平面121d,侧部平面121d可基本与平整区121a平行,或者说侧部平面121d基本与平整区121a的厚度方向垂直。由于存在侧部平面121d,第一弯折区121b的外侧表面(背向曲面屏122的表面)与内侧表面(朝向曲面屏122的表面)不完全对应,该外侧表面的圆心角小于该内侧表面的圆心角。侧部平面121d用于与支架14配合(下文将会描述)。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没有侧部平面121d,此时第一弯折区121b的外侧表面与内侧表面基本完全对应,二者的圆心角基本一致。
36.如图3所示,同样的,第二弯折区121c远离平整区121a的一端具有侧部平面121e,侧部平面121e可基本与平整区121a平行,或者说侧部平面121e基本与平整区121a的厚度方向垂直。由于存在侧部平面121e,第二弯折区121c的外侧表面(背向曲面屏122的表面)与内侧表面(朝向曲面屏122的表面)不完全对应,该外侧表面的圆心角小于该内侧表面的圆心角。侧部平面121e用于与支架14配合(下文将会描述)。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没有侧部平面
121e,此时第二弯折区121c的外侧表面与内侧表面基本完全对应,二者的圆心角基本一致。
37.曲面屏122可以由多层材料层叠制成,其包括多个像素单元,能实现图像显示。曲面屏122例如可以包括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
38.如图3所示,曲面屏122可以包括第一弯折区122b、平整区122a和第二弯折区122c,平整区122a连接在第一弯折区122b与第二弯折区122c之间。平整区122a可以基本为平整板状结构。第一弯折区122b与第二弯折区122c的结构可以基本相同,二者可以均为弯曲板状结构,例如弧形板状结构。第一弯折区122b与第二弯折区122c可以各自朝背离对方的方向弯曲拱起,这使得二者的拱起最高点均位于平整区122a之外。
39.如图3所示,曲面屏122的平整区122a与曲面盖板121的平整区121a可以基本重叠,也即平整区122a沿平整区121a的厚度方向的投影,基本与平整区121a重合。曲面屏122的第一弯折区122b与曲面盖板121的第一弯折区121b位置对应,即两个第一弯折区位于平整区122a(或平整区121a)的同侧。曲面屏122的第二弯折区122c与曲面盖板121的第二弯折区121c位置对应,即两个第二弯折区位于平整区122a(或平整区121a)的同侧。
40.如图3所示,曲面屏122的第一弯折区122b内缩于曲面盖板121的第一弯折区121b之内,或者说第一弯折区121b超出第一弯折区122b。同样的,曲面屏122的第二弯折区122c内缩于曲面盖板121的第二弯折区121c之内,或者说第二弯折区121c超出第二弯折区122c。
41.类似上文所述,曲面屏122也可以定义弯曲角度。由于曲面屏122的第一弯折区122b可以比曲面盖板121的第一弯折区121b短,因而曲面屏122的第一弯折区122b的弯曲角度可以比曲面盖板121的第一弯折区121b的弯曲角度小。曲面屏122的第一弯折区122b的弯曲角度可以大于或等于90
°
。曲面屏122的第二弯折区122c的弯曲角度,可以与曲面屏122的第一弯折区122b的弯曲角度基本相同。由此,显示模组12的显示面积得到扩大,使得电子设备10的屏占比得到提升,增强了用户的观看体验。特别是曲面屏122的弯曲角度可以大于或等于90
°
,用户从电子设备10的正面看去,显示模组12两侧均能显示画面,看不到画面黑边,从而提升了用户的视觉体验。示例性的,具有此种显示模组12的手机是一种新的手机产品形态,其屏占比要比常规手机的屏占比大很多,用户正面观看时看不到画面黑边,这能极大提升用户体验。
42.如图3所示,曲面屏122的平整区122a与曲面盖板121的平整区121a,可以构成显示模组12的模组主体部12a。曲面屏122的第一弯折区122b与曲面盖板121的第一弯折区121b,可以构成显示模组12的第一模组侧部12b。曲面屏122的第二弯折区122c与曲面盖板121的第二弯折区121c,可以构成显示模组12的第二模组侧部12c。也即,模组主体部12a连接第一模组侧部12b与第二模组侧部12c,第一模组侧部12b与第二模组侧部12c均相对模组主体部12a弯折。第一模组侧部12b与第二模组侧部12c均可称为模组侧部。
43.如图3所示,第一模组侧部12b、第二模组侧部12c和模组主体部12a可以围成收容空间12d。第一模组侧部12b与第二模组侧部12c间隔相对,以形成收容空间12d的开口12e。实施例一中,收容空间12d在开口12e处呈收拢状,开口12e的口径小于收容空间12d的最宽处的尺寸(如在图3视角中,第一模组侧部12b的拱起最高处与第二模组侧部12c的拱起最高处的间距,是收容空间12d最宽处的尺寸)。
44.在其他实施例中,与实施例一相同的是,显示模组的模组侧部相较模组主体部弯折。但不同的是,该模组侧部呈平整状,该模组侧部与该显示模组的模组主体部形成弯折
角。具有此种显示模组的电子设备例如可以用于户外展示。
45.如图4所示,支架14可以包括支架本体19,以及固定在支架本体19上的第一支撑部18和第二支撑部20。下面将分别进行描述。
46.结合图4与图5所示,支架本体19整体可以近似成c字形。支架本体19可以包括第一外观承载部191、第一支架侧部192、支架主体部193、第二支架侧部194以及第二外观承载部195。支架本体19的上述各部分均可以近似呈板状,各部分依次相连。
47.其中,第一支架侧部192与第二支架侧部194分别连接于支架主体部193的相对两端,并且第一支架侧部192与第二支架侧部194位于支架主体部193的厚度方向的同一侧。第一支架侧部192、第二支架侧部194均与支架主体部193弯折连接,例如弯折角可近似为90
°
。第一支架侧部192与第二支架侧部194的结构可基本相同,例如二者可以均为板状。第一支架侧部192与第二支架侧部194均可以称为支架侧部。
48.如图5所示,第一支架侧部192上可以开设第一限位通孔192b,第一限位通孔192b可以为方形通孔,沿第一支架侧部192的厚度方向贯通第一支架侧部192。第一支架侧部192上还可以开设第一连接通孔192a,第一连接通孔192a例如可以有两个,分别位于第一限位通孔192b的相对两侧。
49.如图5所示,同样的,第二支架侧部194上可以开设第二限位通孔194b,第二限位通孔194b可以为方形通孔,沿第二支架侧部194的厚度方向贯通第二支架侧部194。第二支架侧部194上还可以开设第二连接通孔194a,第二连接通孔194a例如可以有两个,分别位于第二限位通孔194b的相对两侧。
50.如图5所示,第一支架侧部192朝向第二支架侧部194的表面可以凸设有第一承载台197,第一承载台197可以远离支架主体部193。第一承载台197可基本为方形柱状。同样的,第二支架侧部194朝向第一支架侧部192的表面可以凸设有第二承载台196,第二承载台196可以远离支架主体部193。第二承载台196可基本为方形柱状。第二承载台196与第一承载台197到支架主体部193的距离可以基本一致。
51.如图5所示,第一外观承载部191与第一支架侧部192远离支架主体部193的一端连接,第一外观承载部191与第一支架侧部192弯折连接,例如弯折角可近似为90
°
。并且,第一外观承载部191与第一承载台197,分别位于第一支架侧部192的厚度方向上的两侧。
52.图6表示支架19、第一支撑部18和第二支撑部20的组装剖视结构。结合图5与图6所示,第一外观承载部191可具有弧形角状结构。第一外观承载部191可以具有相连的外观弧面191a与承载平面191b,二者远离第一支架侧部192的一侧交汇形成尖角。外观弧面191a可朝向承载平面191b弯曲,承载平面191b可以基本平行于支架主体部193。
53.第二外观承载部195可与第一外观承载部191的结构相同,且对称分布。具体的,如图5和图6所示,第二外观承载部195与第二支架侧部194远离支架主体部193的一端连接,第二外观承载部195与第二支架侧部194弯折连接,例如弯折角可近似为90
°
。并且,第二外观承载部195与第二承载台196,分别位于第二支架侧部194的厚度方向上的两侧。第二外观承载部195可具有弧形角状结构。第二外观承载部195可以具有相连的外观弧面195a与承载平面195b,二者远离第二支架侧部194的一侧交汇形成尖角。外观弧面195a可朝向承载平面195b弯曲,承载平面195b可以基本平行于支架主体部193。
54.如图5所示,第一支撑部18可以包括第一限位板182,以及设在第一限位板182上的
第一支撑块181。第一限位板182可以近似为平板状。第一支撑块181可近似为圆柱的一部分,例如为半圆柱状。或者,第一支撑块181也可以是其他形状,其具有弧形表面。第一支撑块181的边界可内缩于第一限位板182的边界之内,即第一支撑块181在第一限位板182上的正投影,落在第一限位板182的边界之内。第一支撑块181用于对显示模组12的第一模组侧部12b进行支撑(下文将继续描述)。
55.如图5所示,第二支撑部20的结构可与第一支撑部18基本一致,二者可以对称分布。具体的,第二支撑部20可以包括第二限位板202,以及设在第二限位板202上的第二支撑块201。第二限位板202可以近似为平板状。第二支撑块201可近似为圆柱的一部分,例如为半圆柱状。或者,第二支撑块201也可以是其他形状,其具有弧形表面。第二支撑块201的边界可内缩于第二限位板202的边界之内,即第二支撑块201在第二限位板202上的正投影,落在第二限位板202的边界之内。第二支撑块201用于对显示模组12的第二模组侧部12c进行支撑(下文将继续描述)。
56.实施例一中,第二支撑块201与第一支撑块181均可以称为支撑块,支撑块用于对显示模组12的模组侧部进行支撑。在其他实施例中,当显示模组的模组侧部为平整状时,支撑块的形状可与该模组侧部的形状适配,例如支撑块朝向该模组侧部的表面基本为平面。
57.如图6所示,第一支撑块181与第二支撑块201的弧形圆柱面上均可以覆盖缓冲层21,缓冲层21基本完全布满该弧形圆柱面。缓冲层21可由柔软易形变、能吸收冲击的材料制成,例如泡棉。
58.结合图5与图6所示,第一支撑部18中的第一支撑块181,可以穿过第一支架侧部192上的第一限位通孔192b;第一支撑部18中的第一限位板182可与第一支架侧部192的表面配合。由此,第一支撑部18被限位在第一支架侧部192上。为对第一支撑部18进行固定,可使用连接件(如螺钉连接件、铆钉等)固定第一限位板182与第一支架侧部192,其中该连接件穿过第一限位板182以及第一支架侧部192上的第一连接通孔192a。
59.结合图5与图6所示,第二支撑部20中的第二支撑块201,可以穿过第二支架侧部194上的第二限位通孔194b;第二支撑部20中的第二限位板202可与第二支架侧部194的表面配合。由此,第二支撑部20被限位在第二支架侧部194上。为对第二支撑部20进行固定,可使用连接件(如螺钉连接件、铆钉等)固定第二限位板202与第二支架侧部194,其中该连接件穿过第二限位板202以及第二支架侧部194上的第二连接通孔194a。
60.如图6所示,第二支撑部20中的第二限位板202,与第一支撑部18中的第一限位板182相向设置;第二支撑部20中的第二支撑块201,与第一支撑部18中的第一支撑块181相背设置。并且,第二限位板202与第一限位板182,均可以低于第一承载台197(或第二承载台196),也即第二限位板202与第一限位板182,均可以位于第一承载台197(或第二承载台196)与支架主体部193之间。第二支撑块201与第一支撑块181,均可以低于第一外观承载部191(或第二外观承载部195),也即第二支撑块201与第一支撑块181,均可以位于第一外观承载部191(或第二外观承载部195)与支架主体部193之间。
61.图7可以表示显示模组12与支架14的装配关系,其中为了保持图面整洁,仅对部分部件使用了剖视图表示。结合图3、图6与图7所示,显示模组12可安装在支架14上,支架14的大部分可位于收容空间12d内。
62.具体的,支架14的支架主体部193位于收容空间12d内,支架主体部193可以靠近显
示模组12的模组主体部12a(或者说靠近显示模组12的曲面屏122),支架主体部193可与模组主体部12a零间隙或者保持一定间隙。支架主体部193能够对模组主体部12a进行支撑。支架14的第一支架侧部192与第二支架侧部194基本上完全位于收容空间12d内。第一支架侧部192与第二支架侧部194均位于支架主体部193背离模组主体部12a的一侧。第一支架侧部192靠近显示模组12的第一模组侧部12b,第二支架侧部194靠近显示模组12的第二模组侧部12c。
63.第一支架侧部192上的第一支撑块181位于收容空间12d内,并位于第一模组侧部12b与第一支架侧部192之间,第一支撑块181的弧形表面朝向第一模组侧部12b。第一支撑块181能够对第一模组侧部12b进行支撑。例如,第一支撑块181上的缓冲层21可与第一模组侧部12b中的曲面屏122和/或曲面盖板121接触(图7所示的接触配合仅仅是一种示意),以对弯曲的第一模组侧部12b进行柔性支撑。或者根据产品需要,第一支撑块181上的缓冲层21可与曲面屏122和/或曲面盖板121保持较小间隙,以对弯曲的第一模组侧部12b进行柔性支撑。
64.第二支架侧部194上的第二支撑块201位于收容空间12d内,并位于第二模组侧部12c与第二支架侧部194之间,第二支撑块201的弧形面朝向第二模组侧部12c。第二支撑块201能够对第二模组侧部12c进行支撑。例如,第二支撑块201上的缓冲层21可与第二模组侧部12c中的曲面屏122和/或曲面盖板121接触(图7所示的接触配合仅仅是一种示意),以对第二模组侧部12c进行柔性支撑。或者根据产品需要,第二支撑块201上的缓冲层21可与曲面屏122和/或曲面盖板121保持较小间隙,以对弯曲的第二模组侧部12c进行柔性支撑。
65.实施例一中,通过设计支架14,并在支架14的第一支架侧部192安装第一支撑部18,使第一支撑部18的第一支撑块181与第一模组侧部12b配合,以对第一模组侧部12b进行支撑;在支架14的第二支架侧部194上安装第二支撑部20,使第二支撑部20的第二支撑块201与第二模组侧部12c配合,以对第二模组侧部12c进行支撑,从而使得显示模组12的结构强度薄弱区得到加强,抵抗冲击的性能得到提升,受冲击时出现显示异常的风险被降低。并且,第一支撑块181的形状与第一模组侧部12b适配,第二支撑块201的形状与第二模组侧部12c适配,这能增强对支撑块于模组侧部的配合强度,有利于增加模组侧部的结构强度。
66.另外,第一支撑块181与第二支撑块201均覆盖有缓冲层21,缓冲层21质地较软,能够吸收冲击,能够避免对模组侧部造成损伤。第一支撑块181与第一支架侧部192以组装方式连接,第二支撑块201与第二支架侧部194以组装方式连接,此种分体式设计便于保证支架14的可制造性。例如,可以使用不同材料及工艺,分别加工支架本体19,与第一支撑部18/第二支撑部20。
67.实施例一中,在将显示模组12与支架14组装时,支架14可以类似抽屉那样从显示模组12的一端插入收容空间12d中。此种装配方式能够适应显示模组12的大弧度弯曲形态,能够容易、可靠地将显示模组12与支架14进行装配。
68.在其他实施例中,根据产品需要,第一支撑部可以包括第一支撑块、不含第一限位板。第二支撑部可以包括第二支撑块、不含第二限位板。其中,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均可与支架本体19组装连接或者连为一体。
69.结合图3、图6与图7所示,第一外观承载部191与第二外观承载部195均可以位于显示模组12的收容空间12d外。第一外观承载部191上的承载平面191b可与曲面盖板121的侧
部平面121d连接,例如通过粘胶(图7中用黑色块表示粘胶)粘接。第一外观承载部191上的外观弧面191a可与曲面盖板121的第一弯折区121b的外表面基本平滑过渡。第二外观承载部195上的承载平面195b可与曲面盖板121的侧部平面121e连接,例如通过粘胶粘接。第二外观承载部195上的外观弧面195a可与曲面盖板121的第二弯折区121c的外表面基本平滑过渡。此种设计,使得支架14能对显示模组12进行良好地固定与支撑,还可以确保电子设备12的外观造型流畅、美观度高。示例性的,具有支架14与显示模组12的此种配合设计的手机是一种新的手机产品形态,能够提供新颖的用户体验。
70.如图7所示,电子模组15可以安装在支架主体部193背离曲面屏122的一侧。电子模组15例如可以是电路板组件或者电池,当然也可以是其他具有电性能的部件,实施例一对此不做限定。盖板16可以位于电子模组15背离支架主体部193的一侧,也即在图7视角中盖板16可以位于电子模组15之上。盖板16可具有相应的功能,例如对电子模组15进行限位、电磁防护等。
71.如图7所示,后盖17可以固定在第一承载台197与第二承载台196上。后盖17可基本与第一外观承载部191、第二外观承载部195平齐。由此,第一外观承载部191、后盖17及第二外观承载部195可共同构成电子设备10的背面结构。
72.实施例一中,后盖17可以是起封装和防护作用的机械部件。或者,后盖17还可以是具有显示功能的显示模组,这样使得电子设备10的前后均能进行显示,极大提升了电子设备10的显示面积。示例性的,具有此种设计的手机是一种新的手机产品形态,能够提供更大的显示面积,极大提升用户体验。
73.如图1和图2所示,上盖11与下盖13均可以为平整板状结构。上盖11与下盖13分别固定于显示模组12的相对两端,并将显示模组12的两端封闭。上盖11与下盖13可以基本平行设置。后盖17位于上盖11与下盖13之间,上盖11与下盖13的厚度方向,可以与后盖17的厚度方向基本垂直。上盖11、后盖17与下盖13将显示模组12的收容空间12d封闭。
74.实施一中,上盖11与下盖13可以是起封装和防护作用的机械部件。或者,上盖11和/或下盖13还可以是具有显示功能的显示模组,这样能进一步提升电子设备10的显示面积。示例性的,具有此种设计的手机是一种新的手机产品形态,能够提供更大的显示面积,极大提升用户体验。
75.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