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装配式组合表面能防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2-02-20 00:18:2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房屋的防水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装配式组合表面能防水系统。


背景技术:

2.长期以来,房屋的顶层、各楼层之间、以及外墙的防水工程都是通过严格的防止水流渗漏措施来实现的。其对施工场地、工艺、以及气象的要求较高,尤其是现有的防水堵水材料大多不耐老化、且施工过程中存在施工方偷工减料的问题,使得现有的防水工程防水年限不长,需要反复进行维修。如此,既浪费资源又达不到理想的防水效果,不仅废料回收困难,其对环境的污染也较严重,资源消耗大且不环保。
3.同时,由于房屋的排水系统基本都属于隐蔽工程且在施工现场施工,一旦出现质量或老化等问题时很难进行维修,而施工过程中由于工序多且复杂,所以也很难在施工过程中实现防水工程质量的控制。
4.因此,如何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易于安装,且排水效果好的防水系统,成为了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装配式组合表面能防水系统,该系统结构简单,易于安装,且防、排水效果好。
6.一种装配式组合表面能防水系统,它是将整个防水区域分解成两个以上规则几何形状的能独立完成自身防水任务的防水单位即防水板,至少将防水板有排水任务接口的最后排水表面边缘加工成非浸润表面,在防水板有排水任务接口的下方设置有与排水系统连通的排水沟或水流收集装置收集渗漏的水流。
7.所述装配式组合表面能防水系统包括表面能防水接口、排水系统、防水单位;所述防水单位能独立完成自身防水任务的区块,整个防水系统分解成两个以上相互独立的防水单位;所述表面能防水接口设置在防水单位接口处,将渗漏水流全部排入排水系统,至少包括有排水任务接口的最后排水表面边缘设置的非浸润表面;所述排水系统与表面能防水接口连接或连通,收集渗漏水流并排出。
8.所述装配式组合表面能防水系统的表面能防水接口包括贴合的非浸润表面,包括:设置在接口处贴合的非浸润表面;在接口处贴合的非浸润表面间设置引流装置。
9.所述装配式组合表面能防水系统设置有加长排水沟,包括连体排水沟、整体排水沟;所述连体排水沟是将两个以上防水单位两侧或两侧下方走向一致的排水沟接在一起;所述整体排水沟是将各防水单位侧面或侧面下方所有的排水沟纵横贯通接在一起;在连体排水沟、整体排水沟的最低处或合适位置设置排水口与排水系统连通。
10.所述装配式组合表面能防水系统在防水材料的两侧设置有成整体的排水沟或在两侧下方设置有排水沟,在防水材料的两端设置设置贴合的非浸润表面搭接接口,在搭接
接口中设置堵引式或组合式引流件作表面能防水接口,由堵引式或组合式引流件将渗入接口的渗漏水流引流至防水材料两侧的排水沟。
11.所述装配式组合表面能防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在防水接口处设置阻水结构,所述阻水结构包括阻水接口、阻水表面。所述阻水接口为设置在接口处贴合的非浸润表面,包括:在搭接接口间的非浸润表面间设置一层柔性的非浸润表面材料,或至少将搭接接口中的一个非浸润表面设置成柔性的非浸润表面,使搭接接口的非浸润表面全面贴合;在的排水沟侧壁与防水单位下表面贴合,或在排水沟侧壁顶端的转折平板与防水单位下表面间设置非浸润表面材料,阻止排水槽中的水汽外溢浸润防水单位;在紧固件或钢筋与排水结构、支撑结构、防水单位间设置有贴合的非浸润表面;在防水拼接接口处设置比接口宽度更宽的能与防水接口表面贴合的密封件,延长渗水通道。所述阻水表面为非浸润表面,阻止水流任意浸润和流动,包括在排水沟的两端底面、排水沟侧壁的上表面、防水板排水侧的下表面、墙壁连接处和防水板侧壁横向凹槽的上方表面设置的开口向下的凹槽、向下凸起的凸棱或凹凸不平的非浸润表面,或设置的外低内高的非浸润表面。
12.所述装配式组合表面能防水系统是在防水接口区设置引流装置,将渗入接口的渗漏水流引出防水接口或引流到排水设施中,包括引流件、引流凹槽、引流凸棱;所述引流件包括在搭接接口中间隔设置一条以上的亲水引流条、一组以上的亲水引流件与非浸润件相间隔的组合引流件、设置在接口间的末端低于防水材料下表面的引流件、设置在防水材料接口下表面的引流垫块,还包括在亲水引流条上、出水口处设置的伸入排水系统的条形亲水引流件;所述引流凹槽包括设置在防水接口区的亲水表面凹槽;所述引流凸棱包括设置在防水接口区的非浸润凸棱。
13.所述装配式组合表面能防水系统其组合引流件包括:在搭接接口间交替重叠设置一层以上的引流层和非浸润层,各层的进水侧在前一层进水侧的基础上均向排水侧后移足够宽度,而能与防水接口的非浸润表面紧密贴合一定宽度,各非浸润层将上下引流层完全隔开;在搭接接口间交替并排设置一组以上的引流件和非浸润件,非浸润件均与防水接口的非浸润表面紧密贴合并将两侧引流件完全隔开,各引流件与排水系统连通。
14.所述装配式组合表面能防水系统其组合引流件设置方式包括分层式、上下交错式、并排式、半包裹式和全包裹式。所述分层式是交替设置非浸润层和亲水层,在下方或后方的一层较上方或前方一层更宽,由上至下或由前至后逐层增宽,使各层两外侧或单侧充分外露且能与防水接口的非浸润表面充分接触。所述上下交错式是将非浸润材料夹设在并排的两亲水引流件间,非浸润材料的两侧交替贴合在两相邻的亲水引流件的不同方位或相反方位上,并使两个或其中一个亲水引流件远离非浸润材料交替口的侧边外露。所述并排式是将亲水引流件与非浸润件以并列和相互间隔的方式排列组合在一起。所述半包裹式是可用非浸润材料部分包裹亲水引流件的一侧使另一侧外露作组合引流件,或将较宽的非浸润层完全隔开相邻的亲水层并包裹与之相邻的亲水层的两外侧或单侧侧边,使亲水引流件与非浸润件组合成整体。所述全包裹式包括组合全包裹式、分组全包裹式;所述组合全包裹式是用非浸润材料将有亲水引流件外露的组合引流件整体或一面用非浸润材料全部包裹,在设置亲水引流件位置处或亲水引流件应外露一侧的非浸润包裹材料上设置孔洞;所述分组全包裹式是用非浸润材料将单组组合引流件的非浸润件侧或非外露侧包裹,将单组组合引流件的亲水引流件侧或亲水引流件应外露侧的非浸润包裹材料开口并延长后搭接在前
一组的包裹侧,在设置亲水引流件位置处或亲水引流件应外露一侧的非浸润包裹材料上设置孔洞,第一组不设置开口。
15.所述装配式组合表面能防水系统是在防水单位与支撑结构间设置紧固结构;所述紧固结构包括:用紧固件向下穿过防水单位边缘或防水单位的间隙、排水结构与支撑结构固定连接;在防水单位上铺设钢筋混凝土,将钢筋混凝土中的部分钢筋穿过防水单位边缘或防水单位的间隙、排水结构与支撑结构固定连接;在防水材料接口间填充凝结材料,由凝结材料将接口处的防水材料、或防水材料与支撑结构凝结固定连接在一起。
16.所述装配式组合表面能防水系统是在防水板下表面边缘的非浸润性表面以内设置承重方框或网格状承重方框、或设置承重肋梁,用以提高防水板的承重能力和结构性能。
17.所述装配式组合表面能防水系统是将两个以上防水板下同走向的排水沟连接成连体排水沟,将与连体排水沟成垂直方向的排水沟架设在连体的排水沟上。
18.所述装配式组合表面能防水系统是在防水板的侧壁横向加工开口向外的凹槽,将凹槽的上表面加工成非浸润性表面,将排水沟设置在凹槽内。
19.所述装配式组合表面能防水系统是至少将排水沟的侧棱上表面和端部的表面设置为非浸润性表面,以阻止水流在排水沟上任意浸润和流动;在防水板下表面边缘和排水沟排水端下表面边缘的非浸润性表面中设置与边缘或端口平行的向下凸起的凸棱、或开口向下的非浸润性表面凹槽,或设置多个凹凸不平的凸起、非浸润性表面凹坑、或凸起和非浸润性表面凹坑组合,或将防水板下表面边缘的非浸润性表面设置为内高外低的斜面或弧面、将排水沟排水端下表面边缘的非浸润性表面设置为端部低中间高的斜面或弧面,以阻止水流在排水沟和防水板的下表面上任意浸润和流动。
20.所述装配式组合表面能防水系统是在防水板下表面边缘的非浸润性表面以内设置承重方框或网格状承重方框、或设置承重肋梁,用以提高防水板的承重能力和结构性能。
21.所述装配式组合表面能防水系统是在两防水板接口间设置末端或下侧低于防水板底面的引流件。
22.所述装配式组合表面能防水系统是在引流件的侧壁设置亲水层或直接用亲水物质加工引流件;所述的装配式组合表面能防水系统是在防水板的接口间间隔式的或连续的设置带悬挂件的悬挂连接件与排水沟连接在一起,悬挂件与悬挂连接件与排水沟加工成整体,或全部或部分为分体的悬挂件、悬挂连接件与排水沟经卡口、孔洞或焊接的方式连接在一起;在防水板的上表面上和引流件的上侧间隔式的或连续的设置悬挂件悬挂引流件,悬挂件、引流件加工成整体,或将分体的悬挂件、引流件经卡口、孔洞或焊接的方式连接在一起。
23.所述装配式组合表面能防水系统是在两防水板接口处的上表面设置宽度较大的能与防水板贴合的密封件,延长渗水通道。
24.所述装配式组合表面能防水系统是将防水板有排水任务接口的上表面边缘加工成非浸润表面,在防水板接口间设置能与防水板上表面的非浸润性表面贴合的盖板,所述盖板下方设有亲水引流层,所述亲水引流层在排水沟的上方设置有向下的凸起作排水口;将防水板两侧或四周的侧表面的上部加工成疏水性的表面非浸润性表面;将盖板的下表面直接加工成开口向上的v型u型或弧型曲面,将防水板上表面的两侧加工成与v型u型或弧型曲面坡度匹配的斜面;将盖板与防水板的接口处即进水口处均加工成疏水性表面并用疏水
性物质将接口处密封。
25.所述装配式组合表面能防水系统是将防水板有排水任务接口的下表面边缘加工成非浸润表面,在防水板有排水任务接口的下方设置有与排水系统连通的排水沟收集渗漏的水流。
26.所述装配式组合表面能防水系统是支承结构中带引水管和集水盒;引水管与集水盒的底部密封连通或上下插入式连通,引水管与排水管连通。
27.所述装配式组合表面能防水系统是将防水板接口下方走向一致的的排水沟连接在一起作连体排水沟,或将防水板接口下方所有的排水沟纵横贯通连成整体排水沟;在连体排水沟、整体排水沟的最低处或合适位置设置排水管网或防水设施。在连体排水沟、整体排水沟的侧壁上表面宜纵向设置连续的非浸润表面。
28.所述装配式组合表面能防水系统是在组合堵引件的下方、上方或上下整体设置非浸润片与组合堵引件粘贴或紧贴在一起,使组合堵引件的各部分均连接在一起而不易分散,并在非浸片设置亲水引流件处间隔设置孔洞。
29.所述装配式组合表面能防水系统是在非浸润片上、下或间间隔设置非浸润带并紧贴非浸润片,将非浸润带间的非浸润片上间隔设置孔洞;在水流不能直接进入排水系统的排水口设置引流带将渗漏水流引入排水系统。
30.所述装配式组合表面能防水系统是用非浸润材料将并排的亲水带与非浸润带组合或宽度较大或足够大的亲水带半包裹,将亲水带一侧的非浸润材料延长或加宽并设开口,并将亲水带处或亲水带开口侧的上下表面处的非浸润材料上间隔设置孔洞,作分组组合引流件,将非浸润材料开口侧搭接并粘贴或贴合在前一组分组组合引流件的包裹侧的上下表面上,形成搭接接口,第一组组合引流件不设开口侧。
31.所述装配式组合表面能防水系统是在防水板的接口间隙设置排水管网与排水系统连通,在排水管网上设置入水管,在防水板上表面的非浸润表面设置亲水引流件或组合引流件,在引流件或组合引流件的引流条上设置出水口引流条并伸入入水管中,在接口两侧的引流件上覆盖至少下表面边缘为非浸润表面的非浸润片贴合在防水板上表面的非浸润表面上,非浸润片的宽度大于接口两侧最外侧引流件的间距;由出水口引流条将渗入非浸润片与防水板上表面间隙的渗漏水流吸附后引流排入入水管完成防水任务。
32.除此之外,本发明提供的装配式组合表面能防水系统还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33.1.突破了现有房屋防水工程的技术难关,使防水工程从过去的封闭式防水向堵疏结合的方式发展,大大降低了工程施工难度和生产成本。
34.2.该系统对施工场地、工艺、以及气象的要求不高,其防水期限长,施工过程无有害物质产生,属于环保型产业,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
35.3.该系统既可以用塑料、橡胶泡沫、复合材料或挤塑板等材料单独进行标准化的型材或预制构件生产,也可以用塑料、橡胶泡沫、复合材料或挤塑板等材料与金属、塑料进行组合从而进行标准化的型材或预制构件生产,上述两种生产方式均能达到理想的防水、隔热效果。
附图说明
3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
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7.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防水板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38.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39.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支承结构示意图;
40.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集水盒的结构示意图;
41.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排水沟的纵截面结构示意图;
42.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排水沟的结构示意图;
43.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防水板的加强方框结构示意图;
44.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防水板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45.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安装结构示意图;
46.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安装结构示意图;
47.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安装结构示意图;
48.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安装结构示意图;
49.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安装结构示意图;
50.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安装结构示意图;
51.图15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堵引结构示意图;
52.图16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排水沟及密封垫结构示意图;
53.图17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多层组合引流件结构示意图;
54.图18是本发明实施例组合引流件的结构示意图;
55.图19是本发明实施例多组组合引流件的结构示意图;
56.图20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引流件结构示意图;
57.图2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非浸润片结构示意图;
58.图2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安装结构示意图;
59.图23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引流件结构示意图;
60.图24是本发明实施例的非浸润片结构示意图;
61.图25是本发明实施例组合引流件的结构示意图;
62.图26是本发明实施例组合引流件的结构示意图;
63.图27是本发明实施例组合引流件的结构示意图;
64.图28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65.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66.本发明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撰写。
67.本发明中的非浸润表面包括疏水性表面、无表面浸润现象的亲水性表面和无表面
浸润现象的中性表面,但以疏水性表面为宜;非浸润物质、件或条等包括疏水性物质、无表面浸润现象的亲水性物质和无表面浸润现象的中性物质,但以疏水性物质为宜。
68.本发明中的亲水是指以有表面浸润、吸附和虹吸作用的亲水性表面为宜;亲水物质或亲水带、亲水导流条或件等以有表面浸润、吸附和虹吸作用的亲水性物质为宜。
69.本发明中的进水侧为接口间水流渗入的一侧,出水侧为接口间渗漏水流流出的一侧。
70.本发明中的横向开口为水平设置在侧壁或墙壁上的开口向外的凹槽或开口。
71.本发明中接口间设置的亲水引流配件、疏水配件、密封件均以柔软易变形的塑料、海绵、橡胶、纤维等物质或其制品为宜。
72.本发明提供的装配式组合表面能防水系统,是将整个防水区域分解成两个以上的以规则的几何形状为宜的防水单位,以解决目前无法实现大区域表面不开裂的世界性难题,各防水单位区域内的防水任务由各防水单位独立完成,在各防水单位接口处设置防水设施,防水设施至少为排水口处的非浸润表面功能区;在非浸润表面功能区还可设置功能加强装置或设施,还可设置水流引流设施,由引流设施将非浸润表面防水功能区的少量水流引流排出;在各防水单位接口处可设置防治措施阻止水流快速渗漏。
73.将各防水单位拼接在一起,在各防水单位排水口接口处的下方安装排水设施。
74.在本发明中,所述进水侧为防水接口处水流可能渗入接口的一侧,所述出水侧为防水接口处渗入水流渗出的一侧。
75.如图1至图22所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装配式组合表面能防水系统,包括两个以上独立的防水单位,各防水单位至少接口处的排水口(即有排水任务的最后排水面)为非浸润表面。为了提高防水效果,可在非浸润表面功能区设置水流引流设施,由引流设施将非浸润表面防水功能区的少量渗漏水流快速引流排出;也可在各防水单位接口处设置堵水设施阻止水流快速进入各防水单位的接口中。
76.结合图1,将自身防水性能良好的防水板1有排水任务接口的下表面(即接口处的背水面)边缘的表面加工有沿边纵向连续的非浸润性表面2作非浸润性防水功能区,防止渗漏水流在防水板1的下表面向中心浸润或流动,当然,也可将防水板1更多的表面加工成非浸润性表面。
77.如图3所示,防水系统还包括支承结构5,支承结构5包括引水管4和集水盒7;引水管4与集水盒7的底部(密封)连通,引水管4与排水管6连通。
78.如图2所示,将排水沟3的两端架设在支承结构5上,并将排水沟3的排水端伸入集水盒7的上方;将防水板1紧密的铺设在排水沟3上,并至少使位于排水沟3或集水盒7的上方的防水板1下表面侧边全部为非浸润性表面2,即防水板1的下表面侧边的非浸润性表面2的宽度大于排水沟3或集水盒7宽度的一半为宜,非浸润性表面2的边缘以越过排水沟3或集水盒7的内部侧边为宜。
79.进一步的,结合图4,用预制的大小形状合适底部有向下延伸的出水孔接头9的集水盒子8代替集水盒7,将集水盒8底部的出水孔接头9插入引水管4中或与引水管4密封连接。
80.进一步的,可在支承结构5上部安装排水沟3的区域加工比排水沟3的总高度大宽度与排水沟3相当的缺口,使防水板1直接安装在支承结构5上。同样支承结构5也可用其它
合适的支撑结构代替。
81.进一步的,可将两个以上防水板1下同方向即同走向的排水沟3连接在一起作连体排水沟,而将与连体排水沟成垂直方向的排水沟3架设在连体的排水沟3上,以减少排水管网设置和降低支撑结构的难度。
82.进一步的,可将防水板1下所有纵横交错的排水沟3连接在一起作整体的排水沟;或在防水板1的接口下方设置网格状支梁,并在网格状支梁的上表面设置纵横贯通的排水沟3;在纵横贯通排水沟3的最低处或合适位置设置排水管网或防水设施,以减少排水管网设置和降低支撑结构的难度。为了提高防水效果,支梁上排水沟3的侧壁上表面宜纵向设置有连续的非浸润表面。
83.进一步的,结合图9,当防水板1的厚度足够厚时,可在防水板1的侧壁横向加工开口向外的凹槽12,至少将凹槽12的上表面边缘加工有连续的非浸润性表面,而将排水沟3设置在凹槽12内。
84.进一步的,结合图6,至少将排水沟3的侧棱18的上表面17缘边设置有连续的非浸润性表面,至少将排水沟3端部表面19的底部设置有连续的非浸润性表面,也可将排水沟3更多的表面设置为非浸润性表面2,以阻止水流在排水沟上任意浸润和流动。
85.进一步的,结合图5和图6,在防水板1排水接口的下表面边缘和排水沟3排水端的下表面边缘的非浸润性表面2(的区域)中设置与边缘或端口平行的向下凸起的凸棱10,或在非浸润性表面2区域中设置与边缘或端口平行的开口向下凹槽11,或非浸润性表面2区域中设置众多相邻与交错凹凸不平的凸起、凹坑、或凸起和凹坑;凹槽11和凹坑以非浸润性表面为宜,凸棱10和凸起对表面性能可不作要求。以阻止水流在排水沟和防水板1的下表面上任意浸润和流动。
86.进一步的,将防水板1下表面边缘的非浸润性表面2设置为以外低内高为宜的斜面或弧面,更好的阻止渗漏水流向防水板1下表面的中心浸润和流动。将排水沟3两端下表面边缘的非浸润性表面2设置为以两端低中间高为宜的斜面或弧面,更好的阻止渗漏水流向排水沟3下表面的中心浸润和流动。
87.进一步的,结合图7,为了提高防水板1的承重能力和结构性能,可在防水板1下表面边缘的非浸润性表面2以内设置加强方框16,或将加强方框16与防水板1加工成整体,安装时,将加强方框16安装在承重件上即可。加强方框16也可加工成网格状。
88.同样,结合图8,也可直接在防水板1下表面边缘的非浸润性表面2以内设置肋梁15,安装时,将肋梁15安装在承重件上即可。
89.进一步的,结合图9,可沿防水板1接口处的上表面设置宽度较大的能与防水板1很好贴合的密封件14,以延长渗水通道来阻止过多的水流渗入防水板1的接口间,降低后级防水措施的排水压力。并可在防水板1与密封件14间设置柔性为宜的垫片,使防水板1与密封件14的密封性和贴合性更好;同时宜将防水板1与密封件14相向的表面设置成非浸润表面,将垫片也设置成非浸润表面或用非浸润物质加工。
90.进一步的,可在整个防水结构的上表面再覆盖一层厚度适宜的混凝土或其它合适的凝胶材料对防水结构进行适当密封和保护。
91.进一步的,防水板1与墙壁的接口处的墙壁上设置开口向外的横向凹槽,并至少将横向凹槽的上表面边缘加工有连续的非浸润表面,或将横向凹槽的上表面加工成外低内高
或凹凸不平的非浸润表面;横向凹槽的上表面可与防水板1的下表面平齐、或略低于防水板1的下表面、或与防水板1的侧面接触使渗漏水流能顺利进入排水沟即可;同样也可使横向凹槽的上表面略高于防水板1的上表面,并将防水板1伸入横向凹槽中,使墙壁上的水流先滴在防水板1后再滴入排水沟。横向凹槽的高度以不防碍排水沟或其它防水设施的安装和防水效果为宜。
92.本实施方案可以将相邻的排水沟3以一上一下的上下级连通的方式连接,也可经连接件以同层的连接方式连通,并与排水系统连通。
93.进一步的,结合图16,它是在排水沟3中设置垫高垫块37,垫高垫块37以中空或有众多孔洞为宜,在垫高垫块37上设置能与上方防水板1接口或非浸润下表面接触或全面接触的引流垫块36,由引流垫块36将防水板1接口处渗漏的水流吸附并直接向下引流,防止渗漏水流在防水板1接口的下表面任意浸润和流动,提高防水效果。引流垫块36以柔性易变形的亲水性材料(如亲水性的海绵、橡胶、泡沫、纤维及其制品、发泡橡胶等)为宜。同样,垫高垫块37、引流垫块36也可加工成整体,或直接设置厚度合适的引流垫块36而省去垫高垫块37,此时引流垫块36以有众多孔隙为宜。
94.进一步的,它是在排水沟3的非浸润表面侧边上设置能与上方防水板1非浸润下表面全面接触的非浸润的密封条35,阻止排水沟3中的水汽进入排水沟3以外的区域,以提高防水效果。同样也可在所有防水区域的非浸润表面边界设置密封条35。密封条35以柔性易变形的非浸润表面材料(如非浸润表面的海绵、泡沫、纤维及其制品、发泡橡胶等)为宜。
95.进一步的,它是在防水板1两端接口的下方设置防水垫板与接口两侧的防水板1端头下表面搭接(即边缘或端口相互错开并重叠一定长度或宽度)在一起(也可将防水板1两端接口的上方设置防水盖板与接口两侧的防水板1端头非浸润上表面搭接在一起),至少将防水垫板(或盖板)与防水板1两端的非浸润表面贴合的表面即贴合面加工有连续的和重叠的非浸润表面,防水垫板(或盖板)与防水板1两端接口的非浸润表面紧密贴合,阻止水流渗入防水垫板(或盖板)与防水板1两端的搭接接口,防水垫板(或盖板)的两端宜向下弯折后伸入两侧的排水沟3中,使接口间的渗漏水流直接排入排水沟3中。同样也将柔性或较薄的防水材料的两端直接搭接在一起形成搭接接口,并将搭接接口的搭接区设置有连续的和重叠的非浸润表面。为提高效果,可在防水垫板(或盖板)与防水板1两端的搭接接口间设置柔性的非浸润垫片以提高贴合性能。
96.进一步的,它是在防水垫板与各防水板1两端的搭接接口间沿接口平行的纵向间隔设置一条以上的亲水引流件或亲水引流面,亲水引流件以柔性为宜以提高贴合性能,由亲水引流件将渗入防水垫板与防水板1两端的搭接接口间的渗漏水流引流到排水沟3中完成防水任务。
97.进一步的,结合图15,可在防水板1两端的搭接接口间沿接口平行的纵向间隔设置一条以上条状或带状的亲水引流件24与非浸润带25作堵引式防水接口(或组合引流接口),亲水引流件24与非浸润带25以柔性为宜以提高贴合性能,且非浸润带25的压紧厚度以不小于亲水引流件24的压紧厚度为宜,使渗漏水流能快速从搭接接口排入排水沟3中。
98.进一步的,结合图18,在防水板1的搭接接口间设置亲水引流件24与非浸润带25间隔设置一组以上的组合堵引件29,靠接口入水口侧以优先设置非浸润带25为宜。为提高贴合性能,可将接口两侧入水口侧的非浸润带25设置整体(即在防水板1两端接口与防水垫板
26间设置比接口宽度宽但比两贴合的非浸润表面窄的以柔性为宜非浸润部),使防水板1两端接口贴合性更好,水流更难渗入搭接接口,组合堵引件29的总体宽度不宜超过搭接接口两贴合的非浸润表面的宽度为宜,由亲水引流件24将渗入搭接接口的渗漏的水流引流排入排水沟3中完成防水任务。
99.优选的,亲水引流件24靠出水口侧的外侧边缘以不越过两非浸润性防水表面的出水口侧边缘为宜,并尽量使亲水引流件24的外侧仍有贴合的非浸润性防水表面为宜,防止亲水引流件24吸附的水流在无非浸润性防水表面的约束下或与两非浸润性防水表面叠合区外亲水性物质接触而影响防水效果。
100.进一步的,它是在防水垫板26与防水板1的非浸润性防水表面间设置组合堵引件,组合堵引件的中间部位设置非浸润部,在非浸润部38的两侧交替间隔设置一组以上的亲水引流件24和非浸润带25,组合堵引件的最外侧以非浸润带为宜,组合堵引件的各结构以柔软易变形的材料(并以有合适的弹性)为宜;将组合堵引件安装在非浸润性防水表面间,并将两防水板1接口安放在组合堵引件非浸润部的中间,保证各防水接口的入水口侧均为紧密贴合非浸润性防水表面,组合堵引件可使各非浸润性防水表面贴合更好,由亲水引流件24将渗入两非浸润性防水表面搭接接口间即将流出的水流引流到排水沟3中,完成防水任务。
101.进一步的,结合图20,可用柔性的非浸润性薄膜41纵向部分包裹亲水引流件24,并使部分亲水引流件24侧边外露作组合引流件32,使亲水引流件24与非浸润带25组合成整体,用组合引流件32代替分体的亲水引流件24与非浸润带25。这样的设置方式好处是在不增加亲水引流条与防水面接触的面积(即保持较小或一定宽度或足够宽度接触面)的情况下,增加引流条的实际引流面积或功能,既不影响两非浸润表面的贴合宽度又不增加防水施工作业宽度的情况下,使亲水引流件24能将更多的渗漏水流引流到排水系统,改善防水系统的引流功能。
102.优选的,还可将亲水引流件24的中间层用防水膜将亲水引流件24上下间隔开,以防止亲水引流件24上下层间因接触面不同程度发生渗漏时的渗漏水流在上下层间相互浸润和流动。同样也可将多组组合引流件上下组合在一起,或在较宽非浸润性薄膜的上下交替摆放或安装亲水引流件24,使各亲水引流件24相互间分隔开来,阻止渗漏水流在各上下亲水引流件24间相互浸润或流动,以提高防水导流效果。
103.优选的,组合引流件32可作组合堵引件的一组相互间隔的亲水带和非浸润带。
104.进一步的,结合图17,为了提高引流效果,可在柔性非浸润部38的下方平铺比非浸润部38更宽的亲水引流件24,在亲水引流件24的下方再平铺更宽的柔性非浸润膜27,或将更多的柔性非浸润膜27和较宽的亲水引流件24分层交替重叠安装,且由上至下逐层增宽,使各层外侧充分外露且能与上方的防水面充分接触,各层的厚度尤其是各层侧边的厚度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或折叠,设置成多层组合引流件;层数以最底层为非浸润膜或非浸润表面为宜。将防水板1的侧边安装在最上层非浸润部38的中心。
105.作为优选,各层亲水引流件24的中间位置宜分开适当距离或用非浸润条或带将两侧的亲水引流件24隔开,防止两侧亲水引流件24相互接触影响防水效果。
106.作为优选,可将各层亲水引流件24下的非浸润膜27的两侧向上(或向下)转折后包裹其上(或其下)的亲水引流件24的两侧侧边,使该层亲水引流件24的边缘为非浸润表面,
以提高防水效果。转折后的非浸润膜27边缘不能与亲水引流件24其上(或其下)中部的非浸润膜27的边缘重叠或重合,并以保留足够的间距使亲水引流件24能充分与非浸润表面搭接接口贴合的间隙或间距,即亲水引流件24的上下非浸润膜27转折后的边缘不重叠且保留一定宽度的间距与非浸润表面搭接接口贴合。
107.结合图19,作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种,为了提高防水效果,可在柔性非浸润膜38或非浸润部38的下方平铺更宽的中间亲水引流件24,在亲水引流件24的整个下方或下方两侧再平铺更宽的柔性非浸润膜39,再在中间亲水引流件24的两侧非浸润膜39外摆放亲水引流件24,并用内层或靠中间位置的柔性非浸润膜39将外侧亲水引流件24的靠中间部分即中内侧上表面覆盖,在两相邻亲水引流件24间还宜分开适当距离或用宽度适宜的无表面浸润现象的隔离件将亲水引流件24间隔适当距离,或用更长的柔性非浸润膜39将相邻亲水引流件24分开,以防止相邻亲水引流件24间的渗漏水流相互浸润和流动,以此类推可将多级非浸润膜39和亲水引流件24依次向外部分上下交替间隔设置,设置成多组组合引流件,各级非浸润膜39间不重叠且保留一定宽度的间距使亲水引流件24能充分与非浸润表面搭接接口贴合。这样亲水引流件24与非浸润膜39上下交替设置的结构有利于组合堵引件更平整而使各层充分能与防水板1的非浸润表面紧密接触,同时又使各亲水引流件24相互隔开,能有效防止渗水在各引流块间相互浸润流动影响防水效果;将防水板1的侧边安装在最上层柔性非浸润膜38的中部。
108.作为优选,亲水引流件24、非浸润带25、非浸润膜、组合堵引件等引流防水设施或配件以能发生形变尤以弹性形变为宜。
109.作为优选,中间的引流件的中部宜分开适当距离或安装无表面浸润现象的隔离件将中间的引流件的两侧间隔适当距离。
110.作为优选,可将最外侧亲水引流件24的外侧包裹非浸润膜,或直接将最外侧的非浸润膜向上翻折后包裹亲水引流件24的外侧并与内侧非浸润膜保持足够的距离或间距,使亲水引流件24的外侧与上下非浸润表面能形成贴合的非浸润表面,提高防水效果。
111.为了使各非浸润功能件和亲水功能件与防水板1的非浸润表面充分接触或紧密贴合,可在最下层与承重面间安装易变形的柔性垫层,或用柔软易变形的亲水性物质作亲水性引流块或亲水性引流件。为了提高上述实施例中各亲水功能件的导流效果,可在各亲水功能件中纵向增加形状和数量合适的硬物,或将各亲水导流层加工成孔隙众多的导流层,或用孔隙众多的亲水性硬性材质加工亲水导流层,使各亲水导流层不至被过度压实而影响导流效果。
112.优选的,组合堵引件内填充有支撑颗粒。
113.优选的,亲水带的接口处表面部分覆盖有非浸润膜。
114.进一步的,在防水板1接口的接口间可填充凝结材料密封和连接,阻止水流过多的渗入接口。
115.进一步的,可在亲水引流件24的排水侧设置以柔性为宜的非浸润带10阻止水流从非浸润表面两侧的出水侧渗漏。
116.进一步的,它是在防水板1一组相对的两侧侧边设置深度正常或更深的排水沟防水,而在另一组相对的两侧侧边设置深度较小的排水沟防水,使排水沟经上下级连通来排水。此时,可在深度较小排水沟的沟槽中部设置亲水引流条吸附引流接口渗漏水流并排入
下一级排水沟。
117.进一步,结合图28,它是在防水板1上表面边缘的非浸润表面2上间隔设置一条以上的亲水引流件24或组合引流件,在防水板1的接口间隙或下方设置排水管网34与排水系统连通,在排水管网34上设置入水管33,接口间隙其余空间可用混凝土或凝结材料填充,在引流件24或组合引流件的亲水引流条上设置出水口引流条32并伸入入水管33中,在接口两侧的引流件上覆盖至少下表面边缘为非浸润表面的非浸润片30,并以非浸润片30的边缘与防水板1上表面的非浸润表面2紧密贴合为宜,非浸润片30的宽度以大于接口两侧最外侧引流件的间距为宜。由出水口引流条32将渗入非浸润片30与防水板上表面间间隙的渗漏水流吸附后引流排入入水管33,完成防水任务。当排水管网34排水通畅不会发生积水时,可将入水管33省去,而在排水管网34的上侧管壁上设置入水口即可。
118.进一步的,结合图23、图25,为了便于将分散的亲水引流件24与非浸润带25结合或粘连在一起,便于安装和提高施工效率,可在组合堵引件的下方整体设置非浸润件26(如非浸润薄膜、无纺布或薄板等)并与组合堵引件粘贴或紧贴在一起,使组合堵引件的各部分均连接在一起而不易分散,并在非浸件26设置亲水引流件24处间隔设置孔洞46,将非浸件26与防水板或支撑面的非浸润表面贴合在一起,当两非浸润贴合面间有渗漏水流时,渗漏水流可经孔洞46进入排水通道亲水区与亲水引流件24结合或浸润,再由亲水引流件24将经孔洞46渗入的渗漏水流吸附并引流排出。
119.同样,也可将非浸件26设置在组合堵引件的上方。
120.进一步的,结合图26,也可在组合堵引件的上下方整体设置在亲水引流件24处间隔带孔洞46的非浸润件26并与组合堵引件粘贴或紧贴在一起,使组合堵引件的各部分均更好的连接在一起而不易分散。
121.进一步的,结合图24,当带有孔洞46的非浸润件26的组合堵引件的排水通道排水通畅时,可将亲水引流件24省去,使组合堵引件的结构更加简单,如组合堵引件排水口的水流不能直接进入排水系统时,可在排水口设置引流带将渗漏水流引入排水系统。
122.进一步的,非浸润带25与非浸润件26贴合需紧密,且与非浸润带25贴合处的非浸润件26以没有孔洞46为宜。
123.进一步的,也可将图15、图17、图18、图19、图20等所示的组合引流件的各部粘贴设置在带孔洞46的非浸润件26上。
124.进一步的,结合图27,它是将组合引流件分组设置,并用非浸润膜26将并排的亲水带24和非浸润带25半包裹并将开口一侧延长或加宽(非浸润膜26宜将非浸润带的外侧侧边和上下表面及亲水带24的上下表面包裹而将亲水带的外侧侧边打开外露),将分组组合引流件的非浸润膜26开口的一侧搭接并(紧密)粘贴在前一组分组组合引流件的非浸润膜26的包裹侧的上下表面上,或贴合在前一组分组组合引流件的非浸润膜26的包裹侧的上下表面上形成搭接接口49,并将亲水带处24的上下表面处的非浸润膜26上间隔设置孔洞46,便于组合引流件的生产加工并提高整体性能。第一组的分组组合引流件的开口处宜设置一非浸润带,或用非浸润膜26将第一组分组组合引流件的两侧均包裹,或用非浸润膜26将开口处设置非浸润带的第一组分组组合引流件的两侧均包裹。
125.进一步的,分组设置的组合引流件也可设置为用非浸润膜26只半包裹宽度较大的亲水带24,即使非浸润膜26只包裹亲水带24的三个侧面而在另一侧面形成开口,将非浸润
膜26开口的一侧搭接并粘贴或贴合在前一组组合引流件的非浸润膜26的包裹侧的上下表面上形成搭接接口49,并将亲水带24开口侧上下表面处的非浸润膜26上间隔设置孔洞46,第一组组合引流件不设开口侧。亦即是将前述的亲水带24和非浸润带25组合用与之用宽度相当的单一亲水带24代替,此时非浸润膜26需将各组亲水带24完全隔开。
126.进一步的,还可在搭接接口区(尤其是在搭接接口下方接口贴合区的上表面)横向设置一个以上的凸棱或凹槽,使渗入接口的水流能自行沿凸棱或凹槽向接口的两侧排出,阻止渗入接口的水流继续向接口的端口流动或浸润。凸棱的表面以非浸润表面为宜,凸棱靠入水侧可设置成亲水表面;凹槽的表面以亲水表面为宜,凹槽的两侧或两侧上表面宜设置成非浸润表面,或可在非浸润表面的凹槽中设置亲水引流条,由亲水引流条将渗入凹槽的渗漏水流吸附并引流到接口两侧。
127.进一步的,还可在接口非浸润表面间设置以柔性为宜非浸润垫片,阻止水流进入接口间隙,或至少将搭接接口中的一个非浸润表面设置成柔性的非浸润表面,使搭接接口的非浸润表面全面贴合,以提高防水效果。
128.进一步的,结合图22,它是直接在支撑面42上设置固定孔或固定座43,在防水材料1的固定孔43下方设置非浸润片44并伸入排水沟3中,在防水材料1与非浸润片44间设置亲水引流件24并伸入排水沟3中,亲水引流件24伸入排水沟3不宜过长,以免与沟中积水接触影响防水效果;固定孔或固定座43从非浸润片44和亲水引流件24的中部穿过,亲水引流件24的孔不宜过大需与穿过的紧固件的四周全面贴合。防水材料1下表面至少与非浸润片42的非浸润表面重叠区为非浸润表面,或非浸润片44与防水材料1重叠的非浸润表面不小于亲水引流件24的大小。亲水引流件24以外的非浸润片44与防水材料1的非浸润表面重叠区域以紧密贴合为宜,阻止渗漏水流任意浸润或流动,或在亲水引流件24以外的非浸润片44与防水材料1的重叠区域设置以柔性为宜的非浸润条,使非浸润片44与防水材料1的贴合性更好;或在亲水引流件24排水口以外的周边设置非浸润条,非浸润条以压紧厚度不小于亲水引流件24压紧厚度的柔性材质为宜,使亲水引流件24能舒展而排水通畅,或将非浸润片44边缘转折后包裹亲水引流件24排水口以外的周边。可在非浸润片44与紧固件接口处涂抹非浸润油膏或设置以柔性为宜的非浸润垫片或垫圈阻止渗漏水流从紧固接口渗漏。紧固件可为螺丝与螺母组合、铆钉等合适的紧固构件,使防水材料1可经紧固件直接固定在支撑面上。
129.进一步的,当支撑面能形成连续的非浸润表面时,也可直接将支撑面加工合适宽度的非浸润表面至排水沟,而省去非浸润片44。
130.进一步的,结合图21,它是在非浸润片44的固定孔处设置凸出的固定座45,固定座45以能穿过防水材料1并略高为宜,防止水流进入固定座中。此时,宜将上方紧固件与防水材料1贴合的表面加工有连续的非浸润表面,或在两非浸润表面间设置非浸润表面的密封垫,在紧固件与固定座45间宜设置非浸润筒形垫圈,固定座45的内外表面以加工有连续的非浸润表面为宜。
131.进一步的,当防水材料1的接口能完全密封而不渗漏水流时,还可直接将亲水引流件24的(经整理缩小或重新连接细小引水条的)排水口直接置入或插入排水管网的进水口中,排水口以包裹防水膜为宜,使渗漏水流进入排水系统,阻止水汽浸润其它部位。
132.进一步的,本实施方案的各亲水引流件、非浸润条、非浸润垫片或垫圈等既可单独
加工,也可与相应的排水沟及附件、非浸润片、紧固件等设置或加工在一起作组合配件;还可将相邻的结构或构件加工在一起组成组合配件,方便施工和安装。
133.进一步的,本实施方案的各亲水引流件、组合引流件、非浸润条、非浸润垫片或垫圈等既可单独加工,也可与相应的防水板、排水沟及附件、防水板、非浸润片、紧固件设置或加工在一起作组合配件,或可将其它相邻的配件或结构加工在一起作组合配件。
134.进一步的,可在支撑排水结构上固定设置连接钢筋伸出防水板上表面,在防水板上表面再铺设钢筋网与向上伸出的连接钢筋连接,再在防水板或防水材料上浇注混凝土或凝结材料以固定防水板。或将防水板上铺设的钢筋网与前述穿过非浸润片42和亲水引流件41的有表面能防水设置的紧固件连接。
135.进一步的,还可在防水材料上设置紧固条,用紧固件穿过紧固条后固定连接在支撑结构上。或直接在防水材料接口间填充混凝土等凝结材料凝结后将防水材料固定连接,或同时将防水材料、支撑结构凝结在一起。
136.进一步的,结合图14,它是将防水材料1的两端上表面和侧面设置成非浸润表面,在两端上表面的非浸润表面上横向设置组合引流件或组合堵引件(或在防水材料1的两端上表面(和侧面)横向间隔设置非浸润表面和亲水性表面),将防水盖板30覆盖在防水材料1接口两侧的组合引流件或组合堵引件上。防水盖板30的宽度以不小于防水材料1接口两侧上表面设置的组合引流件或组合堵引件的总体宽度为宜,防水盖板30的长度以等于防水材料1的宽度或其宽度的整数倍为宜,并以略长为宜;防水盖板30的接口宜设置在防水材料1的拼接缝接口处,当防水盖板30的接口处在防水材料1中间时,宜在接口处横向设置同样的防水引流设施;防水盖板30(至少)其下表面边缘设置为非浸润表面。将接口的引流设施反向设置在接口的上表面,使施工更加方便和可视,便于提高工程质量。当渗入搭接接口的渗漏水流被组合引流件或组合堵引件引流到防水材料1的侧边时,渗漏水流沿其非浸润侧面(或间隔设置的非浸润与亲水性侧面)直接向下流入防水材料1两侧或其两侧下方的排水沟中,完成端口间的防水任务。当防水材料1易变形时,可直接将防水材料1的端口上下交错搭接在一起,并在搭接区设置非浸润表面重叠区用来设置引流件或组合引流件。
137.进一步的,结合图10,它是在预制板(、或凸出的屋面、或凸出的平台或垫台、或中空或架空的垫层)上设置宽度一致或相当为宜的防水薄板(或卷材)21,将排水沟3设置在预制板、凸出屋面、凸出平台或垫台、中空或架空垫层等的两侧间或两侧下方,并宜将防水薄板21的两侧卷折向下伸入排水沟3中或其上方,使渗漏水流直接流入排水沟3中,降低对预制板的防水要求。防水薄板21至少两侧下表面即向下卷折内表面边缘处为非浸润表面。而在防水薄板21的接口上设置比接口宽度宽度更大即更宽的密封件14,阻止水流过多的渗入接口。
138.进一步的,防水薄板(或卷材)21也可用合适的防水材料直接粘贴或涂抹在预制板(或凸出的屋面或凸出的平台)上。
139.进一步的,结合图11,它是将防水薄板21的一侧卷折向下伸入排水沟3中或其上方,将防水薄板21的另一侧搭接在另一防水薄板21的接口上方形成搭接接口。搭接在一起的防水薄板21至少其接口处22即排水沟3上方的下表面为非浸润表面。
140.进一步的,结合图12,可将平直的防水薄板21在排水沟3上形成搭接接口,在排水沟3中和搭接接口下方接口处设置以亲水性为宜的引流垫块36,引流垫块36与排水沟3的底
部和搭接接口下方紧密接触或至少能贴合或接触,由引流垫块36将渗出接口的渗漏水流直接引流到排水沟3中。
141.进一步的,结合图13,可在平直的防水薄板21形成搭接接口出水口侧设置以亲水性为宜的引流件23并转折向下伸入排水沟3中或其上方,代替引流垫块36,由引流件23将渗出接口的渗漏水流引流到排水沟3中。
142.进一步的,防水材料1两侧的排水沟3可用整长的排水沟,以减少接口连接,提高排水沟的排水性能。
143.进一步的,排水沟3用薄板在施工现场用机器卷折而成,便于材料的转动和搬运。
144.进一步的,将薄板加工而成排水沟的上缘向外或向内卷折一定宽度(0.5mm以上)形成一水平上缘,便于在排水沟3与防水材料间设置密封材料阻止水汽进入排水设施以外的空间。
145.进一步的,排水沟用有传送机构和滚动轮(即折叠轮)的滚动模具进行流水折叠加工,便于根据现场要求截取排水沟的长度。
146.进一步的,滚动模具可以单侧分步滚动折叠(即两侧的折叠工作间隔一定时间即将两侧的折叠轮排在传送路径的不同位置、或将各折叠线上的折叠轮在传送路径上均错开一定距离设置、或分两次进模传动完成折叠工作、或每次进模传动只完成一次折叠工作),以减小对模具动力的要求;当传动动力时,也可同步即双侧同时进行折叠的滚动模具进行排水沟的折叠工作。
147.进一步的,也可在事先折叠好的排水沟两端反向向内、向外卷折设置咬合接口,在施工场地再将排水沟的咬合接口紧紧的咬合在一起。为提高接口的性能,可将咬合接口的咬合区设置成非浸润表面,还可在非浸润咬合区设置柔性的非浸润膜或物质以提高贴合性能。
148.进一步的,可用压紧机构对排水沟的咬合接口进行紧压工作,以提高排水沟咬合接口的闭合性,压紧机构可以用相应的模具(即内外双模具)一次完成对接口的紧压工作;也可将压紧机构分成底部模具、侧部模具和内部模具经多模具分步完成对接口的紧压工作,宜先用底部模具和内部模具上下紧压完成排水沟底部的紧压工作,再用侧部模具同时或分侧与内部模具对两侧的接口进行紧压工作。内部模具与排水沟大小相当,宜设置成整体。
149.进一步的,排水沟的滚动模具和压紧机构既可用机械动力(如电动机和内燃机)驱动,也可用人力驱动。
150.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