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可折叠会议椅的制作方法

2022-02-20 01:26:1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办公家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折叠会议椅。


背景技术:

2.在公司开展会议时会使用到会议椅,社会组织或团体开展活动时也会使用到会议椅。为方便收纳和搬运,现在大部分会议椅都能实现折叠。但现有的会议椅折叠后不能站立放置,需要并靠到墙边或平放到地面上,再次使用时需要拿起椅子展开,不适合需要原地折叠展开的场合。
3.因此,亟需要一种能稳定站立收折的可折叠会议椅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稳定站立收折的可折叠会议椅。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可折叠会议椅至少具有一展开状态及一折叠状态,处于折叠状态的所述可折叠会议椅的结构中心与重心重合,所述可折叠会议椅包括椅座、第一连杆、第二连杆、连接件、卡合组件及交叉枢转设置的两对第一椅脚和第二椅脚,所述第一连杆的两端分别安装于两所述第一椅脚,所述第二连杆的两端分别安装于两所述第二椅脚,所述椅座可分离地设于所述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上方,所述连接件的第一端安装于所述第一连杆,所述连接件的第二端枢接于所述椅座,所述卡合组件安装于所述椅座与所述连接件的第二端中一者上,所述椅座与所述连接件的第二端中的另一者开设有供卡合组件卡合的卡合部,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二连杆在所述可折叠会议椅处于展开状态时共同承托起所述椅座,提拉下的所述椅座转动脱离于所述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转动的所述椅座借由所述连接件连动所述第一椅脚与第二椅脚相对枢转收折,使得所述可折叠会议椅由所述展开状态切换至折叠状态,所述卡合组件在所述可折叠会议椅处于所述折叠状态时与所述卡合部相卡合,以实现对所述可折叠会议椅的锁定。
6.较佳地,所述卡合组件包括弹性件和卡合件,所述弹性件的第一端安装于所述卡合组件所在的连接件或椅座上,所述卡合件安装于所述弹性件的第二端,所述弹性件恒具有向外顶出所述卡合件的趋势,所述卡合件在所述可折叠会议椅处于所述折叠状态时与所述卡合部正对卡合。
7.较佳地,所述卡合组件还包括一安装件,所述卡合组件所在的连接件或椅座上开设有一活动通孔,所述安装件安装于所述活动通孔的一端,所述弹性件设于所述活动通孔内,所述弹性件的第一端安装于所述安装件,所述卡合件安装于所述弹性件的第二端,所述弹性件恒具有将所述卡合件顶出所述活动通孔的趋势。
8.较佳地,所述弹性件为弹簧,所述卡合部为槽孔结构,所述卡合件为球体结构。
9.较佳地,所述连接件的第二端借由一枢转轴呈转动地安装于所述椅座
10.较佳地,所述连接件包括第一装配件和第二装配件,所述第一装配件的第一端卡装于所述第一连杆,所述第二装配件卡装于所述第一连杆,所述第一装配件与所述第二装
配件相固定安装。
11.较佳地,所述第一装配件的中部开设有条状的通孔结构。
12.较佳地,所述椅座的底部开设供第一连杆卡合的第一卡槽及供第二连杆卡合的第二卡槽,所述第一连杆在所述可折叠会议椅处于展开状态卡入所述第一卡槽,所述第二连杆在所述可折叠会议椅处于展开状态时卡入所述第二卡槽。
13.较佳地,所述第一椅脚、第二椅脚的底端安装有滑轮。
14.较佳地,所述第一椅脚的顶端安装有可转动布置的椅背结构,所述第二椅脚的顶端的安装有把手。
15.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发明的可折叠会议椅处于折叠状态时,可折叠会议椅的结构中心与重心重合,因此收折后的可折叠会议椅能够直立摆放,可折叠会议椅不会倾倒。同时地,卡合组件与卡合部相卡合后,实现了对可折叠会议椅的锁定,使可折叠会议椅恒处于折叠状态,让可折叠会议椅收折后能稳定地保持站立,实现可折叠会议椅的稳定站立收折。
附图说明
16.图1是本发明可折叠会议椅的立体图。
17.图2是图1所示的可折叠会议椅处于另一角度时的立体图。
18.图3是在隐藏椅座的部分结构后,同时过连接件和卡合组件的立体剖视图
19.图4是椅座的立体图
20.图5是连接件的立体图。
21.图6是同时过连接件、卡合组件的立体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22.为了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作进一步说明。
23.如图1至图4所示,本发明的可折叠会议椅100至少具有一展开状态(未示出)及一折叠状态(未示出)。处于折叠状态的可折叠会议椅100的结构中心与重心重合。可折叠会议椅100包括椅座10、第一连杆20、第二连杆30、连接件40、卡合组件50及交叉枢转布置的两对第一椅脚60和第二椅脚70。第一连杆20的两端分别安装于两第一椅脚60,第二连杆30的两端分别安装于第二椅脚70,椅座10可分离地设于第一连杆20和第二连杆30的上方。连接件40的第一端安装于第一连杆20,连接件40的第二端枢接于椅座10。于本实施例中,卡合组件50安装于连接件40的第二端,椅座10开设有供卡合组件50卡合的卡合部11。第一连杆20与第二连杆30在可折叠会议椅100处于展开状态时共同承托起椅座10。提拉下的椅座10转动脱离于第一连杆20和第二连杆30,转动的椅座10借由连接件40连动第一椅脚60与第二椅脚70相对枢转收折,使得可折叠会议椅100由展开状态切换至折叠状态。卡合组件50在可折叠会议椅100处于折叠状态时与卡合部11相卡合,以实现对可折叠会议椅100的锁定。
24.可折叠会议椅100处于折叠状态时,由于可折叠会议椅100的结构中心与重心重合,因此收折后的可折叠会议椅100能够直立摆放,可折叠会议椅100不会倾倒。同时地,卡合组件50与卡合部11相卡合后,实现了对可折叠会议椅100的锁定,使可折叠会议椅100恒
处于折叠状态,让可折叠会议椅100收折后能稳定地保持站立,实现可折叠会议椅100的稳定站立收折。
25.当然,根据实际需要,可将卡合组件50设于椅座10,对应地,卡合部11设于连接件40,一样能实现对可折叠会议椅100的锁定。为提高锁定的稳定性和有效性,本发明的可折叠会议椅100设有两组连接件40和两组卡合组件50,但不限于此。
26.如图2至图6所示,卡合组件50包括弹性件51和卡合件52。弹性件51的第一端安装于连接件40,卡合件52安装于弹性件51的第二端,弹性件51恒具有向外顶出卡合件52的趋势,卡合件52在可折叠会议椅100处于折叠状态时与卡合部11正对卡合。当可折叠会议椅100处于非折叠状态时,卡合件52受弹性件51的顶推而抵压在椅座10上,卡合组件50随连接件40的转动而转动。较佳地,卡合组件50还包括一安装件53。连接件40上开设有一活动通孔41,安装件53安装于活动通孔41的一端,弹性件51设于活动通孔41内,弹性件51的第一端安装于安装件53,卡合件52安装于弹性件51的第二端,弹性件51恒具有将卡合件52顶出活动通孔41的趋势。卡合组件50稳定地安装到连接件40。举例而言,弹性件51为弹簧,卡合部11为槽孔结构,卡合件52为球体结构,如钢珠结构等,但不限于此。安装件53为销钉结构,安装件53穿入活动通孔41并安装到连接件40。
27.如图1、图2、图3、图5和图6所示,连接件40的第二端借由一枢转轴42呈转动地安装于椅座10。连接件40呈杆状结构布置,但不限于此。连接件40包括第一装配件43和第二装配件44,第一装配件43卡装于第一连杆20,第二装配件44卡装于第一连杆20,第一装配件43与第二装配件44相固定安装。如此,能简单、稳定地将连接件40安装到第一连杆20。第一装配件43与第二装配件44借由螺丝相固定安装,但不限于此。第一装配件43的中部开设有条状的通孔结构431,通孔结构431能降低第一装配件43的重量。
28.如图2至图4所示,椅座10的底部开设有供第一连杆20卡合的第一卡槽12及供第二连杆30卡合的第二卡槽13。第一连杆20在可折叠会议椅100处于展开状态时卡入第一卡槽12,第二连杆30在可折叠会议椅100处于展开状态时卡入第二卡槽13。如此,当可折叠会议椅100处于展开状态时,椅座10卡在第一连杆20和第二连杆30,使椅座10稳定地受第一连杆20和第二连杆30承托。可理解的是,第一卡槽12与第二卡槽13呈相隔开地设于椅座10的底部。椅座10的底部凸伸一安装座14。安装座14开设有供枢转轴42穿置的枢转安装孔15,卡合部11设于安装座14的端面且位于枢转安装孔15的旁侧。
29.如图1和图2所示,于本发明中,第一椅脚60、第二椅脚70的底端呈光脚布置。当然根据实际需要,可在第一椅脚60、第二椅脚70的底安装滑轮,以方便移动可折叠会议椅100到指定的位置。进一步地,第一椅脚60的顶端安装有可转动布置的椅背结构61,椅背结构61能承托使用者的背部,而且椅背结构61是可转动布置,方便从不同的角度承托使用者的背部,令使用者的使用舒适。第二椅脚70的顶端安装有把手71,设置的把手71能承托使用者的手腕,提高使用舒适性。较优的是,本发明的椅座10和椅背结构61采用现有结构即可,如可采用注塑结构,但不限于此。
30.以下介绍本发明的可折叠会议椅100的使用方法:需要收折会议椅时,用手向上提拉椅座10,椅座10向上转动而脱离于第一连杆20、第二连杆30的承托,在此过程中,椅座10的转动带动连接件40翻转,从而连动第一椅脚60和第二椅脚70相对枢转收折,第一连杆20和第二连杆30做相互靠近的平移,使可折叠会议椅100由展开状态切换至折叠状态,实现折
叠。可折叠会议椅100切换到折叠状态,弹性件51将卡合件52压入卡合部11中,实现对可折叠会议椅100的锁定,使可折叠会议椅100恒处于折叠状态,让可折叠会议椅100收折后稳定地保持站立。打开可折叠会议椅100的过程与收折可折叠会议椅100的操作过程相反,故在此不再赘述。
31.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例而已,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发明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发明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均属于本发明所涵盖的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