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环保型医用器皿的消毒回收预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2-20 00:38:1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属于医用设备回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环保型医用器皿的消毒回收预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2.病人在医院输液时需要用到输液瓶,其为塑料材质,由聚乙烯或者聚丙烯材料加工而成(化学稳定性较高),因其相对于传统的玻璃输液瓶(易碎、瓶体重量大且运输成本高)具有较多优势,故被广泛应用于给病人输液;医院里每天有较多的塑料输液瓶使用并且在使用后通常会由专门的医护人员进行处理,即将其按医院针对医疗垃圾的处理规范堆放在相应的存放处,待达到一定数量后,由专门的回收人员进行统一回收并且对其进行再加工处理;现有的塑料输液瓶在使用后,通常会有些许残留药液留置于输液瓶内,若不将其及时清理并且进行消毒,而任由其长时间堆放在一起,极易造成医院环境污染,后期进行回收处理时,也给回收人员带来一定程度的感染风险;再者,塑料输液瓶在使用完毕且堆积在一起时,由于其瓶身占据较大的空间,导致医院专门存放医疗垃圾的房间无法一次性储存较多的输液瓶,进而需要回收人员较为频繁的往返于医院、回收地之间,无形中给回收人员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同时也使得医院的封闭式环境受到影响,而且在运输时由于输液瓶瓶身处于鼓起状态,使得运输效率降低的同时,也给运输带来了困难;本方案提供一种环保型医用器皿的消毒回收预处理装置用于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环保型医用器皿的消毒回收预处理装置,医护人员可通过该装置实现对暂存于医院的废弃输液瓶进行消毒、回收预处理,并且整个消毒过程医护人员无需参与过多,减少了医护人员直接与输液瓶的接触次数,而且还可利用塑料输液瓶自身材料的特性同步实现对输液瓶瓶身进行压实、粘连操作,使得输液瓶瓶体所侵占的空间大大降低,从而可以一次性存放较多的输液瓶,减少了回收人员往返于医院的频率。
4.一种环保型医用器皿的消毒回收预处理装置,包括圆筒,其特征在于,所述圆筒内同轴心转动安装有转筒且转筒外壁均布设有筛孔,所述转筒轴向两侧设有沿其径向滑动安装且置于圆筒内的针管, 所述转筒轴向两侧沿其径向滑动安装有挤压板且挤压板上均布设有若干通孔,所述挤压板、针管滑动方向相互垂直;所述圆筒内轴向两侧沿其径向滑动安装有分别与挤压板相对应的烧结板且烧结板上均布设有若干与通孔相对应的烧结柱,所述烧结柱内设有加热装置,位于转筒轴向两侧的针管连接有设于转筒底壁上的驱动装置且该驱动装置可实现同步带动位于转筒两侧的针管进行相向或者相背移动;
位于转筒轴向两侧的挤压板连接有设于转筒底壁上的单向传动装置且单向传动装置与驱动装置连接,若干针管连通有设于圆筒上的消毒装置且针管上均布设有若干喷孔。
5.上述技术方案有益效果在于:(1)医护人员可通过该装置实现对暂存于医院的废弃输液瓶进行消毒、回收预处理,整个消毒过程医护人只需将输液瓶放入至该装置内,即可实现对输液瓶内的残留液清理以及消毒,减少了医护人员直接与输液瓶的接触次数,从而降低了医护人员因直接接触输液瓶进行清理、消毒而引起感染的风险;(2)在本方案中利用塑料输液瓶自身材料的特性,可实现将输液瓶内的残留药液以及消毒液向外排出,并且同步实现对输液瓶瓶身进行压扁、粘连操作,无需借助外界辅助物质即可实现将输液瓶瓶身压扁且粘连在一起,进而使得输液瓶瓶体所侵占的空间大大降低,从而可以一次性存放较多的输液瓶,减少了回收人员往返于医院的频率。
附图说明
6.图1为本发明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整体结构另一视角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圆筒部分剖视后内部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图中a处结构放大后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单向杆、摆杆分离后示意图;图6为本发明b处结构放大后示意图;图7为本发明转筒、烧结板配合关系示意图;图8为本发明输液瓶、转筒配合关系示意图;图9为本发明针管、输液瓶配合关系示意图;图10为本发明若干针管置于转筒外时示意图;图11为本发明烧结板、安装架连接关系示意图;图12为本发明图中c处结构放大后示意图;图13为本发明齿条、齿轮配合关系俯视示意图;图14为本发明止动板、齿条安装关系示意图;图15为本发明烧结柱插入至输液瓶时示意图;图16为本发明储液筒、过渡管连接关系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7.有关本发明的前述及其他技术内容、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附图1至16对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8.实施例1,一种环保型医用器皿的消毒回收预处理装置,如附图1所示,包括圆筒1且圆筒1底部一体连接有底座,本方案的改进之处在于:如附图3所示,在圆筒1内同轴心转动安装有转筒2(转筒2有设于圆筒1内的微型电机驱动,在图中未示出,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布置微型电机的位置)且转筒2外壁均布设有若干筛孔3,该装置在进行使用时,首先该装置应该设置于专门存放医疗废弃输液瓶37暂存处并且通过螺钉将底座固定安
装在桌体上,以实现该装置在工作时的稳定性;医护人员每天下班前可将统一收集于暂存处的输液瓶37,通过该装置进行废液清理以及消毒预处理工作,具体使用过程如下:如附图2所示,圆筒1一侧设有开口(图中未标号),开口处活动安装有密封门(图中未示出),当翼医护人员将待处理的输液瓶37放入至转筒2内时,将密封门关闭,初始时,若干针管4置于转筒2外(即,针管4本体处于转筒2、圆筒1之间的空间内,如附图10所示),随后医护人员通过控制驱动装置带动位于转筒2轴向两侧的针管4朝着相互靠近的方向沿着转筒2径向进行移动,即,朝着靠近转筒2中心轴的方向移动,在设置的时候使得针管4与设于转筒2表面的筛孔3相对应,即,伴随着驱动装置的驱动,带动若干针管4穿过筛孔3并且刺破输液瓶37,以至针管4刺入至输液瓶37内如附图9中所示,注意:在驱动装置带动若干针管4刺入至输液瓶37的过程中,由于驱动装置经单向传动装置与挤压板5连接,故,在上述过程中驱动装置并不会经单向传动装置带动挤压板5动作,即,挤压板5始终处于如附图9中所示位置(此时刺入至输液瓶37内的若干针管4实现对放入至转筒2内的输液瓶37定位的效果,若无针管4对其进行定位,则当转筒2在快速转动时,输液瓶37在转筒2内会相对于转筒2移动,影响离心效果);当若干针管4刺入至转筒2内时,随后医护人员控制位于转筒2两侧的挤压板5朝着相互靠近的方向进行移动(滑动安装于圆筒1内的两烧结板7分别设置在与两挤压板5相对应位置处,并且初始时,安装于挤压板5上的若干烧结柱8面向转筒2一侧且烧结柱8头部与挤压板5间隔一定距离),即,朝着转筒2中心轴的方向移动,注:在控制两挤压板5移动之前,医护人员需要首先控制设于烧结柱8内的加热装置启动并且烧结柱8进行加热(在本方案中烧结板7由绝热且绝缘材料加工而成,烧结柱8由导热材料加工而成,如铁等),加热装置启动工作并且对烧结柱8进行加热,以至将烧结柱8的加热至使得输液瓶37能够熔化的温度(输液瓶37由聚乙烯或者聚丙烯材料加工而成,聚乙烯、聚丙烯被加热的熔化,即,达到其热熔温度时会变成液态且黏连性较强,聚乙烯、聚丙烯的热熔温度大概处于110
°‑
130
°
区间),待加热装置将烧结柱8表面加热至上述温度范围时,医护人员控制两烧结板7使其朝着靠近挤压板5的方向移动,伴随着烧结板7的移动则设于烧结板7上的若干烧结柱8穿过设于挤压板5上的通孔6并且烧结柱8头部一端首先接触到输液瓶37瓶体,此时被加热的烧结柱8将输液瓶37瓶体与之接触部位穿透(输液瓶37瓶体与烧结柱8接触部位的聚乙烯或聚丙烯塑料熔化),如附图15中所示,随后医护人员控制两烧结板7沿反方向移动,即,带动烧结柱8从输液瓶37内撤出(烧结柱8无需过多的刺入至输液瓶37内,只需将输液瓶37瓶体穿透即可达到效果);伴随着烧结柱8的向外撤出,则使得原先被穿透位置形成一个孔洞,伴随着烧结板7的继续反方向移动,以至使得烧结柱8完全从设于挤压板5上的通孔6中撤出,注:在烧结柱8向外撤出输液瓶37瓶体的过程中,会有些许热熔的聚乙烯或聚丙烯材料粘在烧结柱8表面,故,在设置通孔6时使得通孔6的尺寸与烧结柱8的尺寸相配合(通孔6内径与烧结柱8外径相同),即,使得烧结柱8向外退出的过程中,即使有些许材料粘在其表面,也可在烧结柱8经通孔6撤出的过程中,将其从烧结柱8表面刮落,故,不妨碍烧结柱8的正常工作;待烧结板7沿反方向移动至初始位置时,随后医护人员启动微型电机并且带动转筒2以设定的转速进行转动,即,带动转筒2在圆筒1内快速进行转动,此时输液瓶37轴向两侧在烧结柱8的作用后,产生较多孔洞,并且此时输液瓶37在若干针管4的作用下处于被定
位状态,此时伴随着转筒2的快速转动,则同步带动输液瓶37转动,进而可实现将残留于输液瓶37内的剩余药液在离心力的作用下经若干孔洞向外甩出,如附图9中所示,残留于输液瓶37内的剩余药液在离心力的作用下依次经过输液瓶37上的孔洞、设于转筒2上的筛孔3、设于挤压板5上的通孔6向外甩出并且进入至圆筒1内,如附图3、7所示,由于底座底部设置呈斜面并且甩出至圆筒1内的药液在斜面的导向下最终经排液口33向外排出;待转筒2转动所设定圈数后,此时医护人员控制消毒装置启动并且通过若干与之连通的针管4向输液瓶37内注入一定量的消毒液,如附图9所示,针管4表面均布设有若干喷孔9,消毒装置将消毒液经喷孔9喷入至输液瓶37内,较好的,当针管4移动至最大位置时,设定针管4上的部分喷孔9仍处于输液瓶37外(如附图9所示),即,此时消毒液经针管4上的喷孔9大部分喷向输液瓶37内部并且有小部分喷向输液瓶37外部瓶体上(在此过程中,转筒2始终处于转动状态),即,在转筒2带动输液瓶37快速转动的同时,喷向至输液瓶37内以及外部的消毒液实现对输液瓶37内部的清洗、消毒处理,并且同样经输液瓶37上的孔洞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向外排出并且进入至圆筒1内(在此过程中,消毒液可同步实现对输液瓶37瓶内及瓶外进行清洗、消毒),随后微型电机继续带动转筒2转动相应圈数后停止工作(注:在整个转筒2的转动过程中,应满足使得转筒2转动n整圈后停止,即,使得停止转动的转筒2仍处于和初始时相同位置,本方案中选用的微型电机应具有失电时其电机轴具有自锁功能,以实现对转筒2的定位),此时输液瓶37瓶外部以及瓶体内部的消毒液已经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被甩干;随后医护人员控制驱动装置动作并且带动若干针管4沿反方向从输液瓶37内向外撤出,此时驱动装置不但可以带动针管4移动还可经单向传动装置带动滑动安装于转筒2轴向两侧的挤压板5朝着相互靠近的方向进行移动(即,朝着挤压输液瓶37的方向移动),此过程中针管4的向外退出以及挤压板5的相向移动同步进行,此时输液瓶37在两挤压板5的挤压作用下开始被逐渐压扁(被烧结柱8熔化产生的孔洞分布在与挤压板5对应的输液瓶37瓶身的位置处),以至压扁到使得两侧的孔洞相接触时,此时处于孔洞周边位置且处于熔化状态的塑料材质在挤压板5的挤压作用下,相互粘连在一起(由于转筒2的离心消毒过程持续时间较短,初始时被烧结柱8烧穿的孔洞周边的塑料材质不会立刻凝固),进而实现将输液瓶37瓶体压扁并且能够维持在当前压扁形态的效果(热熔状态的塑料材质在挤压力的作用下粘连在一起并且使得输液瓶37瓶体保持在当前压扁形态);随后医护人员将被压扁且完成清理、消毒后的输液瓶37从转筒2内取出并且统一进行堆集、存放,由于输液瓶37瓶身进行压扁处理,故在医院有限的空间内可以一次性暂存较多的输液瓶37,从而减少回收人员往返于医院的次数,尽可能的减少医院、外部人员的接触频率。
9.实施例2,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如附图3所示,在转筒2底壁轴向两侧分别设有沿其径向滑动安装的两承载杆10(如附图8所示,承载杆10长度延伸方向与转筒2长度方向保持一致,承载杆10设置为l形)且针管4均布设于承载杆10上,在本方案中设有四个承载杆10且均匀分布在转筒2的轴向两侧(每侧有两个承载杆10),处于同侧的两承载杆10之间经伸缩杆11实现连接,即,伸缩杆11的两端部分别与两承载杆10固定连接,位于轴向两侧的两伸缩杆11经驱动装置驱动且在驱动装置的带动下实现带动位于转筒2轴向两侧的承载杆10沿着转筒2径向进行相向或者相背移动,实现将安装于承载杆10上的针管4刺入至输液瓶37或者
向外拔出输液瓶37的效果。
10.实施例3,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如附图7所示,驱动装置是如何工作的将在以下做详细的描述:在转筒2上同轴心固定有驱动电机14且驱动电机14驱动同轴心转动安装于转筒2的摆杆12,初始时承载杆10相对于转筒2的位置如附图10中所示,当驱动电机14启动时,会带动摆杆12沿附图10中所示的顺时针方向转动,进而通过摆杆12、连杆13的配合实现带动径向滑动安装于转筒2上的两t形架38朝着相互靠近的方向移动,如附图6所示,t形架38上设有与伸缩杆11滑动配合的槽孔(图中未标号),伸缩杆11较粗一端与槽孔滑动配合安装,当两t形架38朝着相互靠近的方向移动时,会通过伸缩杆11与t形架38的滑动配合,同步实现带动两承载杆10朝着靠近转筒2中心轴的方向移动,即,由附图10中所示位置移动至如附图7中所示位置(此时安装于承载杆10上的若干针管4穿过设于转筒2上的筛孔3并且刺入至输液瓶37内,医护人员可通过控制模块控制驱动电机14的启动与停止工作的时间,进而控制其转动的角度,使得当驱动电机14带动承载杆10由附图10位置移动至如附图7位置时停止工作);注:本方案中驱动电机14应选用具有断电自锁功能的电机,以确保当驱动电机14停止工作时,能够实现对摆杆12的自锁,避免当转筒2在圆筒1内快速转动时,使得摆杆12产生移动,进而导致针管4产生动作,影响对输液瓶37的定位效果;实施例4,在实施例3的基础上,如附图8所示,在转筒2轴向两侧分别一体设有矩形框15且挤压板5滑动安装于矩形框15内,如附图7所示,摆杆12轴上转动安装有单向杆16且两者之间经单向传动装置装置连接(当驱动装置带动摆杆12沿附图10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时,不会经单向传动装置带动单向杆16动作),当完成对输液瓶37的清洗、消毒时,此时需要医护人员通过控制驱动电机14反转,即,使得驱动电机14带动摆杆12沿附图7中所示的逆时针方向进行转动(伴随着摆杆12的逆时针转动则实现带动位于转筒2轴向两侧的承载杆10朝着远离转筒2中心轴的方向移动进而将针管4从输液瓶37内撤出);与此同步进行的是:伴随着摆杆12的逆时针转动则摆杆12通过单向传动装置同步带动单向杆16沿附图7所示的逆时针方向转动,伴随着单向杆16的逆时针转动,则通过与之转动安装的传动杆17实现带动滑动安装于矩形框15内的两挤压板5朝着挤压输液瓶37的方向进行移动,如附图8所示;伴随着两挤压板5的相向移动则不断的挤压输液瓶37瓶体,将被烧结柱8穿透且在输液瓶37轴向两侧瓶体上形成孔洞的部位朝着相互靠近的方向挤压,以至将两部分接触在一起,由于此时位于孔洞附近的塑料材质还处于热熔状态(具有一定的粘连性),故,当在挤压板5的作用下使得两部分接触并且受到一定程度的挤压力时,会使得输液瓶37瓶体在孔洞周边且处于热熔状态塑料的作用下粘连在一起,此时输液瓶37瓶体处于被压扁状态并且在处于热熔状态塑料的粘连作用下维持在当前形态(相对于初始时鼓起的输液瓶37瓶身大大减小了其存放时所侵占的空间而且有利于运输时的稳定性),在本方案中采取上述方式实现对输液瓶37内的废液清理及消毒,在完成上述既定效果的情况下还间接实现了对输液瓶37瓶体的破坏,使得输液瓶37在被回收以后只能进行破碎处理并且进行再加工,从而避免了部分回收人员不按医疗垃圾处置的规范要求并且违规操作(从医院回收的输液瓶37进行二次利用)情况的发生;
如附图9所示,在矩形框15远离转筒2一侧设有挡板18,初始时滑动安装于矩形框15内的挤压板5抵触于挡板18,当转筒2在圆筒1内快速转动时,挤压板5由于同一受到离心力的作用有一个向外移动的趋势但是在挡板18的作用下能确保其稳定的保持在当前位置(附图9中所示位置);较好的,我们可在两挤压板5相向一侧覆盖有一层防粘涂层,当两挤压板5挤压输液瓶37瓶体时,可避免热熔状态的塑料粘连在挤压板5上,而且当烧结柱8完成对输液瓶37瓶体的烧结(形成孔洞)后,在烧结柱8从输液瓶37内向外撤出的过程中,附着于烧结柱8表面的部分热熔塑料在挤压板5的通孔6作用下被刮掉(实现对烧结柱8表面的清理)时,也不会粘连在挤压板5上,使得挤压板5面向输液瓶37一侧保持一定的清洁性、平整性。
11.实施例5,在实施例4的基础上,如附图5所示,单向传动装置包括偏心转动安装于摆杆12轴上的转轴19且转轴19轴向滑动有棘爪20,单向杆16与摆杆12轴转动安装部位设有与棘爪20相配合的不完全棘齿21(即,棘齿21并未均布设置,棘齿21只设置在相应中心角所对应的弧线上),初始时,当处于如附图10中状态时,棘爪20未与棘齿21接触并且棘爪20抵触于导向杆上未设有棘齿21部位(即,如附图5中所示的圆弧部分),当驱动电机14带动摆杆12沿附图10中上顺时针转动时,参照附图4所示,即,同步带动棘爪20相对于单向杆16沿顺时针转动,即使在转动过程中棘爪20与棘齿21相接触,但也不会带动导向杆转动,只有当驱动电机14带动摆杆12沿附图7中的逆时针方向转动时(将若干针管4从输液瓶37内向外撤出时),此时同步带动棘爪20沿附图7中所示的逆时针方向转动,即,在棘爪20、棘齿21的配合作用下可实现带动导向杆沿附图7中的逆时针方向转动,进而实现带动两挤压板5朝着挤压输液瓶37的方向移动,以至当针管4从输液瓶37内撤出并且移动至初始位置时,此时在两挤压板5的作用下已经将输液瓶37瓶体挤压至一定程度;当针管4移动至初始位置时,此时驱动电机14在控制模块的作用下停止工作,即,此时两挤压板5也处于将输液瓶37瓶体挤压状态,为了能够将两挤压板5进行复位并且使得被压扁的输液瓶37能够从转筒2内取出,故设置以下结构:如附图5所示,棘爪20轴向滑动安装于转轴19且棘爪20与摆杆12轴之间连接有复位弹簧22,复位弹簧22的其中一个作用是:当摆杆12沿附图10中顺时针转动时,棘爪20在棘齿21的作用下会被挤压且使得其带动转轴19相对于摆杆12轴转动稍许角度,当棘齿21越过棘爪20后在复位弹簧22作用下会将棘爪20复位并且使得棘爪20再次抵触于棘齿21上;我们在摆杆12轴上固定安装有电磁铁23(摆杆12轴由绝缘材质制成)并且电磁铁23串联于电性回路中,当驱动电机14停止工作并且间隔一定时间后(该时间段两挤压板5始终对输液瓶37瓶体进行挤压,从而使得输液瓶37瓶体在热熔的塑料材质的作用下能够更为可靠、稳固的粘连在一起),控制电性回路接通(可通过微控制器控制电性回路的通断,使得当控制模块控制驱动电机14停止工作后且间隔一定时间后,微控制器控制电性回路接通)并且使得电磁铁23得电产生电磁力,棘爪20由易被磁性吸引的材质制成(如铁材料),进而在电磁铁23的作用下吸引棘爪20沿着转轴19进行移动并且朝着远离摆杆12的方向移动,以至使得棘爪20与设于单向杆16上的棘齿21完全脱离,此时单向杆16不再受到棘爪20的阻碍作用,我们在两挤压板5与转筒2滑动安装部位设有弹簧(弹簧在图中未示出)并且弹簧另一端与转筒2本体固定安装,当两挤压板5朝着相互靠近的方向挤压输液瓶37时,弹簧被压缩并且储能,当棘爪20不再与棘齿21相啮合接触时,此时两挤压板5在弹簧的作用下分别朝着
相互远离的方向进行移动并且最终移动至初始位置,如附图9所示(抵触于挡板18上);复位弹簧22的另一个作用是:当微控制器控制电性回路得电一定时间后,再次使得电性回路失电,此时电磁铁23失去电磁力进而失去对棘爪20的吸附,此时棘爪20在复位弹簧22的作用下沿着转轴19朝着靠近摆杆12的方向移动,最终移动至初始位置(设定当两挤压板5完成复位时,棘爪20的位置对应于单向杆16上未设有棘齿21部位,即,棘爪20在复位弹簧22作用下向初始位置移动时,不会受到棘齿21的阻碍);本方案中可对电性回路以及电磁铁23进行一定程度的防水密封处理,避免经离心作用向外甩出的水渍对电性回路的正常工作造成影响。
12.实施例6,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如附图11所示,在圆筒1圆筒1两侧分别滑动安装有安装架24且烧结板7转动安装在与之对应的安装架24上,初始时将设于烧结板7上的若干烧结柱8朝着背离转筒2的方向设置,如附图7所示,安装架24上转动安装有齿轮25且齿轮25经带传动驱动与之对应的烧结板7,如附图12所示,齿条26上间隔齿轮25一定距离转动安装有两止动板28且止动板28与齿条26之间连接有扭簧29,当医护人员完成对输液瓶37定位并且需要对其进行烧结时,此时医护人员控制位于圆筒1两侧的两齿条26朝着相互靠近的方向同步移动(在此提供一种两齿条26同步移动的驱动方式:可将两齿条26共同螺纹配合有转动安装于圆筒1内的双向丝杠且双向丝杠经电机驱动,当电机启动带动双向丝杠转动时,可同步带动两齿条26进行相向或者相背移动,丝杠、电机在图中不再示出,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布置);当两齿条26朝着相互靠近的方向移动时,会带动与之啮合的齿轮25转动并且实现带动烧结板7转动的效果,在安装架24与圆筒1壁滑动安装部位设有摩擦阻尼片(用于增大安装架24与圆筒1壁之间的摩擦阻力)使得当齿条26带动齿轮25转动时(带动齿轮25沿附图12所示的逆时针转动),安装架24不会产生移动,伴随着齿条26的移动以及齿轮25的转动,以至转动安装于齿条26上的两止动板28与齿轮25本体接触时,如附图13所示,会使得两止动板28相对于齿条26进行转动一定角度(此时止动板28抵触于齿轮25侧壁上),以至齿轮25转动至设于其侧壁上的凹孔27与止动板28相对应位置时(此时凹孔27处于水平状态),止动板28在扭簧29的作用下滑入至凹孔27中(凹孔27的高度与止动板28的高度相同),此时刚好实现带动烧结板7转动180
°
,即,使得安装于烧结板7上的若干烧结柱8由初始时的背离转筒2转变至此时的面向转筒2(上述过程在安装架24未移动);由于此时止动板28上端抵触于凹孔27,故此时齿轮25相对于齿条26无法继续转动,故,随后的过程中伴随着齿条26的继续移动则实现带动安装架24同步移动,即,开始带动转动180
°
后的烧结板7朝着靠近转筒2的方向移动,以至使得安装于烧结板7上的若干烧结柱8穿过挤压板5上的通孔6并且在输液瓶37瓶体上形成若干孔洞,关于两齿条26的移动距离可同样提前设定好(即,控制电机驱动双丝杠的转动角度来实现);当需要将烧结柱8从输液瓶37内撤出时,此时医护人员控制电机带动双向丝杠反转进而实现带动两齿条26沿反方向进行移动,从而使得烧结柱8逐步从输液瓶37内向外撤出(在此过程中由于止动板28置于凹孔27内,导致齿轮25相对于齿条26无法转动,故,烧结板7不会产生转动),以至带动两安装架24移动至初始位置时(圆筒1壁上设有与安装架24滑动配合的滑道,初始时安装架24处于滑道的一端位置),此时安装架24由于受到滑道的限制无法继续移动,但此时齿条26仍在双向丝杠的作用下有着朝着远离转筒2方向移动的趋势
(即,齿条26有着带动齿轮25沿附图12中所示的顺时针方向转动的趋势),故,此时在双向丝杠的作用下会迫使置于凹孔27中的止动板28向外退出,如附图14所示,在两止动板28相向一侧下端面进行倒角设置,可实现当止动板28受到来自齿轮25沿其转轴19方向较大的作用力时,会迫使止动板28从凹孔27中退出(即,迫使止动板28相对于齿条26进行转动,进而使得止动板28从凹孔27中退出),此时齿轮25相对于齿条26可产生转动,故,伴随着齿条26的继续移动则带动齿轮25进行转动,以至齿条26移动至初始位置时,刚好通过齿轮25实现带动烧结板7转动180
°
(使得烧结板7复位);之所以这样设置,是为了当转筒2在快速转动并且借助离心力作用下将输液瓶37内的药液以及消毒液向外甩出时,不会直接甩在烧结板7上,如附图7所示,此时烧结板7背部面向转筒2,可较好的避免水渍、消毒液等溅在烧结柱8上。
13.实施例7,在实施例6的基础上,如附图8所示,为了更好的实施该方案,将挤压板5上的通孔6设有两种直径规格且大小通孔6之间交替布置,如附图3所示,烧结板7上的烧结柱8同样设有两种直径规格且大小烧结柱8之间交替布置,每种规格的通孔6、烧结柱8尺寸相同,由于初始时时通过烧结柱8在输液瓶37瓶体上烧穿有若干孔洞(该孔洞是用来向外排放输液瓶37内的废液以及消毒液的,故,孔洞应尽量大一些以确保输液瓶37内的液体能够在离心力的作用下顺畅的向外排出),但是,当烧结柱8从输液瓶37内退出后并且经过转筒2一段时间的持续转动后,可能有部分孔洞周围的热熔的塑料会产生凝固,导致其黏连性降低,故,当完成输液瓶37内液体的排放后,医护人员可控制烧结板7第二次对输液瓶37进行烧结并且第二次烧结后,立马通过挤压板5对输液瓶37瓶体进行挤压,此时热熔的塑料会有更好的粘连效果;即,初始时,医护人员控制直径较粗的烧结柱8内的加热装置工作并且对其加热,而直径较小的烧结柱8内的加热装置不工作,在第一次烧结柱8刺入输液瓶37内时,直角较大的烧结柱8会在其刺入输液瓶37部位形成一个较大孔洞,而直径较小的烧结柱8会直接穿破输液瓶37瓶体(此时输液瓶37瓶体被直径较小的烧结柱8刺破部位的瓶体塑料仍与瓶体本体连接在一起,被穿破部位无法与输液瓶37本体脱离),随后医护人员控制烧结柱8从输液瓶37内向外退出并且开始控制转筒2快速转动(排液),待排液完成后,医护人员控制烧结板7第二次朝着转筒2移动,此时,医护人员控制设于直角较小的若干烧结柱8内的加热装置工作并且对其加热(直径较粗的烧结柱8内的加热装置可工作也可不工作),伴随着烧结柱8的刺入,则直角较小的烧结柱8,将输液瓶37瓶体之前被刺破部位的塑料进行热熔(此处的热熔目的是将被压扁后的输液瓶37本体之间进行粘连,故,直径较小的烧结柱8足以达到效果并且也较为省电,达到同样的温度耗费的电能少);本方案中的加热装置为设于烧结柱8内的电阻丝,处于直径较小烧结柱8内的电阻丝电性连接于同一电性回路,直径较大烧结柱8内的电阻丝电性连接于同一电性回路,医护人员可通过先后控制两组不同规格烧结柱8内的电阻丝的工作,来实现先后两次对输液瓶37进行烧结的效果。
14.实施例8,实施例1的基础上,如附图1、2所示,在圆筒1轴向两侧分别设有与烧结板7对应且可打开的活动门31,医护人员可定期将其打开并且对烧结柱8进行清理、维护。
15.实施例9,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如附图7所示,为了使得尽可能少的水渍溅到烧结柱8上,可在圆筒1内壁置于烧结板7上方分别设有与烧结板7相配合的护板32,护板32呈一
定角度设置,并且护板32不影响烧结板7在圆筒1内的移动,可避免从转筒2内甩出的水渍沿着圆筒1内壁向下滑落在烧结柱8上。
16.如附图16所示,消毒装置包括固定安装于圆筒1上的储液筒36且储液筒36内储存有消毒液(储液筒36内设有加压泵),储液筒36连通有与之转动安装的过渡管35且过渡管35背离储液筒36一侧连通有若干中转腔30,若干中转腔30固定安装于转筒2壁上(如附图3所示为删去储液筒36、过渡管35、中转腔30之后的示意图),中转腔30固定安装在圆筒1安装有驱动电机14一侧的外壁上并且在本方案中设有四个中转腔30(每个中转腔30对应一组针管4),如附图10所示,在承载杆10内设有与若干针管4连通的暗管34并且暗管34向外伸出承载杆10,暗管34向外伸出承载杆10一端经伸缩软管(图中未示出)和与之对应的中转腔30连通,当转筒2在圆筒1内快速转动时,会同步带动中转腔30、过渡管35相对于储液筒36进行转动(在储液筒36与过渡管35转动安装部位设有密封垫圈以免液体泄漏),当需要对输液瓶37进行清理、消毒时,通过加压泵将储液筒36内的消毒液依次经过渡管35、中转腔30、伸缩软管、暗管34泵入至针管4内并且经针管4喷洒至输液瓶37上;当然,本方案中的若干器件之间的配合以及先后启动、停止时间,可由计算机处理系统进行控制,并且根据提前设定好的程序,通过计算机处理系统控制相应器件的工作(停止),使得整个过程的开展、进行实现自动化控制。
17.上面所述只是为了说明本发明,应该理解为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以上实施例,符合本发明思想的各种变通形式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