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装配式建筑用钢梁的制作方法

2022-02-19 23:20:2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钢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装配式建筑用钢梁。


背景技术:

2.随着建筑市场创新的需求,施工建设朝着高效、快速、质量等方向发展,装配式建筑作为一种新的建筑形式,它在保证现场施工有序管理的基础上,提高施工效率,缩短施工周期,并且对施工质量的控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钢结构建筑具有技术成熟、建造速度快、抗震性能好、适合工厂化生产等优点,作为住宅结构体系,适应住宅产业化发展;同时,我国是产钢大国,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可作为消耗产能过剩的有效途径,实现绿色循环利用。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装配式建筑用钢梁,该装配式建筑用钢梁既增强了钢梁的结构强度,又可以保证外端面的平整,便于与墙面结构的连接。
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装配式建筑用钢梁,所述钢梁主体包括面对面设置的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和连接第一侧板、第二侧板上端的顶板,所述第一侧板的下端具有一向第二侧板一侧延伸的第一内翻条,所述第二侧板的下端具有一向第一侧板一侧延伸的第二内翻条。
5.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改进的方案如下:
6.1. 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内翻条、第二内翻条各自的两端与第一侧板、第二侧板之间形成一缺口区。
7.2. 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侧板、第二侧板上均间隔设置有若干个安装孔。
8.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9.本实用新型装配式建筑用钢梁,其第一侧板的下端具有一向第二侧板一侧延伸的第一内翻条,所述第二侧板的下端具有一向第一侧板一侧延伸的第二内翻条,既增强了钢梁的结构强度,又可以保证外端面的平整,便于与墙面结构的连接。
附图说明
10.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装配式建筑用钢梁结构示意图;
11.附图2为图1的局部结构放大图。
12.以上附图中:1、第一侧板;2、第二侧板;3、顶板;4、第一内翻条;5、第二内翻条;6、缺口区。
具体实施方式
13.实施例1:一种装配式建筑用钢梁,所述钢梁主体包括面对面设置的第一侧板1、第二侧板2和连接第一侧板1、第二侧板2上端的顶板3,所述第一侧板1的下端具有一向第二侧板2一侧延伸的第一内翻条4,所述第二侧板2的下端具有一向第一侧板1一侧延伸的第二内
翻条5。
14.上述第一内翻条4、第二内翻条5各自的两端与第一侧板1、第二侧板2之间形成一缺口区6。
15.实施例2:一种装配式建筑用钢梁,所述钢梁主体包括面对面设置的第一侧板1、第二侧板2和连接第一侧板1、第二侧板2上端的顶板3,所述第一侧板1的下端具有一向第二侧板2一侧延伸的第一内翻条4,所述第二侧板2的下端具有一向第一侧板1一侧延伸的第二内翻条5。
16.上述第一侧板1、第二侧板2上均间隔设置有若干个安装孔。
17.采用上述装配式建筑用钢梁时,其既增强了钢梁的结构强度,又可以保证外端面的平整,便于与墙面结构的连接。
18.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装配式建筑用钢梁,所述钢梁主体包括面对面设置的第一侧板(1)、第二侧板(2)和连接第一侧板(1)、第二侧板(2)上端的顶板(3),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板(1)的下端具有一向第二侧板(2)一侧延伸的第一内翻条(4),所述第二侧板(2)的下端具有一向第一侧板(1)一侧延伸的第二内翻条(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建筑用钢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翻条(4)、第二内翻条(5)各自的两端与第一侧板(1)、第二侧板(2)之间形成一缺口区(6)。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建筑用钢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板(1)、第二侧板(2)上均间隔设置有若干个安装孔。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装配式建筑用钢梁,所述钢梁主体包括面对面设置的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和连接第一侧板、第二侧板上端的顶板,所述第一侧板的下端具有一向第二侧板一侧延伸的第一内翻条,所述第二侧板的下端具有一向第一侧板一侧延伸的第二内翻条。本实用新型既增强了钢梁的结构强度,又可以保证外端面的平整,便于与墙面结构的连接。便于与墙面结构的连接。便于与墙面结构的连接。


技术研发人员:洪求耀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昊恒(福建)建材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5.31
技术公布日:2022/1/4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