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显示屏及终端的制作方法

2022-02-19 22:35:0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显示屏及终端。


背景技术:

2.随着显示技术的不断发展,显示屏朝向全面屏发展。因此,窄边框显示屏应运而生。在窄边框显示屏的组装过程中,驱动电路(ic)的压合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3.压合前,先在液晶板对应位置涂布异方性导电胶膜(acf),然后通过压头将驱动电路(ic)压合至已涂布acf的液晶板上。
4.然而,在压合驱动电路(ic)后,驱动电路板会产生局部翘曲,导致触点与液晶面板接触不良,可靠性差。


技术实现要素:

5.为克服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显示屏及终端。其中,通过在显示面板与驱动电路板之间设置用于支撑驱动电路板无触点位置的支撑部件,能够有效抑制驱动电路压合于显示面板时翘曲,提高驱动电路的电连接可靠性。
6.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屏,包括:显示面板;驱动电路板,设置有多个触点,所述触点与所述显示面板接触以电连接;支撑部件,位于所述显示面板与所述驱动电路板之间,且与所述驱动电路板的至少部分无触点位置对应。
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部件设置于所述显示面板的背面,且与至少部分所述无触点位置相对应;和/或,所述支撑部件设置于所述驱动电路板的至少部分所述无触点位置处。
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无触点位置位于所述驱动电路板上没有设置所述触点的空白区域内;和/或,所述无触点位置位于所述驱动电路板上触点分布不均匀的不均匀区域内;和/或,所述无触点位置位于所述驱动电路板上触点分布密度低于预设分布密度的低密度区域内。
9.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空白区域内,所述支撑部件均匀分布;在所述不均匀区域内,所述触点对应的位置和所述支撑部件对应的位置呈均匀分布;在所述低密度区域内,所述触点对应的位置和所述支撑部件对应的位置呈均匀分布,且分布的密度大于或等于所述预设分布密度。
10.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显示面板与所述驱动电路板形成电连接后,所述支撑部件的高度等于所述触点的高度。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部件在所接触平面的投影面积与所述触点在所述所接触平面的投影面积相同;其中,所述所接触平面为所述显示面板或所述驱动电路板所在的平面。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部件由绝缘材料形成。
13.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空白区域内,所述支撑部件设置有多排,多排所述支撑部
件交错布置。
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和非显示区;所述驱动电路板的所述触点压合于所述非显示区。
15.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终端,包括: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显示屏。
16.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由于位于显示面板与驱动电路板之间的支撑部件对驱动电路板的无触点位置起到支撑的作用,在驱动电路板压合到显示面板时,支撑部件填充了驱动电路板与显示面板之间的缝隙,这样能够有效抑制驱动电路板产生形变,避免驱动电路板翘曲,因此驱动电路板上的触点能够更充分的与显示面板电接触,确保连接可靠性。
17.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实用新型。
附图说明
18.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19.图1a是相关技术中驱动电路板与显示面板压合后的主视图。
20.图1b是相关技术中驱动电路板与显示面板压合后的仰视图。
21.图1c是相关技术中驱动电路板与显示面板压合后的侧视图。
22.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驱动电路板的结构示意图。
23.图3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驱动电路板结构示意图。
24.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显示面板部分结构示意图。
25.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6.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实用新型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27.图1a是相关技术中驱动电路板与显示面板压合后的主视图。图1b是相关技术中驱动电路板与显示面板压合后的仰视图。图1c是相关技术中驱动电路板与显示面板压合后的侧视图。
28.如图1a

1c所示,相关技术中的驱动电路(ic)压合于显示面板时,驱动电路板220上触点附近的空白区域与显示面板210之间具有间隙,由于驱动电路板220具有一定的韧性,压合力过大时,触点附近容易产生翘曲,导致触点与显示面板10接触不良,连接可靠性差。
29.鉴于上述问题的存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屏,通过在显示面板与驱动电路板之间设置支撑部件,以支撑驱动电路板的至少部分无触点位置,防止驱动电路板压合于显示面板时翘曲,确保连接可靠性。
30.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驱动电路板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根据另一示例
性实施例示出的驱动电路板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显示面板部分结构示意图。
31.如图2

图4所示,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屏可以包括显示面板10、驱动电路板20及支撑部件13。
32.显示面板10包括用于显示画面的显示面及与显示面相反的背面。显示面板10可以为液晶显示面板、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包含有显示区域和非显示区域,显示区域用于显示信息,部分非显示区域用于压合驱动电路板20上的驱动电路(ic)以实现电导通。非显示区域可以围绕显示区域的至少一个边缘。例如,非显示区域可以围绕显示区域的四周边缘设置,驱动电路可以压合于非显示区域的任意位置。
33.驱动电路板20与显示面板10电连接,驱动电路板20上的驱动电路用于驱动显示面板10显示画面信息。
34.驱动电路板20上设置有多个凸出的触点,触点可以作为驱动电路(ic)用于与显示面板10压合固定,以便于与显示面板10电导通。
35.支撑部件13位于显示面板10与驱动电路板20之间,且与驱动电路板20的至少部分无触点位置对应。
36.驱动电路板20上具有触点位置以及触点位置以外的无触点位置,触点位置设置有用于与显示面板10电连接的触点,对应无触点位置设置支撑部件13,且支撑部件13不与显示面板10发生电性连接,起到支撑驱动电路板20的作用。支撑部件13可以由绝缘材料形成。
37.其中,驱动电路板20上的无触点位置可以有多个,可以在多个无触点位置中的一个或多个位置处设置支撑部件13;还可以在显示面板10的背面设置有与一个或多个无触点位置相对应的支撑部件13。
38.支撑部件13对驱动电路板20的无触点位置进行支撑,在驱动电路板20压合到显示面板10时,驱动电路板20与显示面板10之间的无触点位置被支撑部件13填充,这样能够有效抑制驱动电路板20形变,导致邻近触点位置处驱动电路板发生局部翘曲,因此,驱动电路板20上的触点能够更充分的与显示面板10电接触,增强连接可靠性。
39.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无触点位置可以位于驱动电路板20上没有设置触点的空白区域内。
40.驱动电路板20包括空白区域,空白区域可以为凸出的触点以外的区域,即没有设置触点的区域,也为驱动电路板20上的非电接触区域。根据驱动电路板上的触点的排布位置以及排布方式,驱动电路板20上的空白区域可以有多处,多处空白区域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分散的。在一示例中,驱动电路板20具有接触区域和空白区域,其中,接触区域上布置有多个凸出的触点,即,多个触点形成的接触区域。
41.支撑部件13位于显示面板10与驱动电路板20之间,且与驱动电路板20的空白区域相对应,在驱动电路板20压合于显示面板10时,用于支撑驱动电路板20上的空白区域。支撑部件13可以邻近触点设置。对应于空白区域的位置,在每个空白区域可以设置有一个支撑部件13,通过一个支撑部件13填充每个空白区域,以在压合过程中提供支撑。对应于空白区域的位置,在每个空白区域还可以设置有多个分散的支撑部件13,通过多个分散的支撑部件13填充每个空白区域,以在压合过程中提供支撑。此外,该多个分散的支撑部件13可以是规则排布或者不规则排布,每个支撑部件13的大小可以相同或者不同。
42.在将驱动电路板20压合到显示面板10上的过程中,可以先在显示面板10的对应位置(如显示面板10的非显示区)涂布异方性导电胶膜(acf),然后,可以通过压头将驱动电路板20压合于显示面板10,使位于驱动电路板20接触区域的触点刺破acf后与显示面板10电接触。由于位于显示面板10与驱动电路板20之间的支撑部件13对驱动电路板20的空白区域起到了支撑的作用,在驱动电路板20压合到显示面板10时,驱动电路板20与显示面板10之间的缝隙被支撑部件13填充,这样能够有效抑制驱动电路板20形变,发生局部翘曲,因此,驱动电路板20上的触点能够更充分的与显示面板10电接触,连接可靠性增强。
43.作为一个示例,在驱动电路板20的空白区域内,支撑部件13均匀分布,例如,可以是等间距分布。均匀布置的支撑部件13共同支撑空白区域,在驱动电路板20压合到显示面板10时,驱动电路板20与显示面板10之间的缝隙被支撑部件13均匀填充,对空白区域各个位置处的支撑力更均匀,能够更加有效的抑制驱动电路板20空白区域的形变。
44.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无触点位置还可以位于驱动电路板20上触点分布不均匀的不均匀区域内。
45.驱动电路板20上的触点分布不均匀,触点之间的间距大小不一,形成不均匀区域,在不均匀区域内,具有触点位置及无触点位置。通过在该不均匀区域内的无触点位置处设置支撑部件13,或者通过在显示面板10的背面设置与不均匀区域内的无触点位置相对的支撑部件13,从而支撑部件13及触点共同支撑不均匀区域,能够有效的抑制驱动电路板20形变,提升触点与显示面板接触稳定性。
46.作为一个示例,在驱动电路板20的不均匀区域内,触点对应的位置和支撑部件13对应的位置呈均匀分布。
47.在驱动电路板20不均匀区域内具有触点位置和无触点位置,其中,触点对应的位置为驱动电路板20上的触点位置。支撑部件13对应的位置为驱动电路板20的无触点位置。位于驱动电路板20的不均区域内的触点和支撑部件13作为一个整体呈均匀分布,在将驱动电路板20压合到显示面板10时,均匀分布的支撑部件13和触点共同支撑驱动电路板20,能够有效抑制驱动电路板20的不均匀区域的形变,提升触点与显示面板接触稳定性。
48.在一些实施例中,无触点位置位于驱动电路板20上触点分布密度低于预设分布密度的低密度区域内。
49.驱动电路板20上的触点分布较稀疏的情况下,触点之间间距较大,间距较大的触点形成低密度区域,在低密度区域内具有触点位置及无触点位置。在将驱动电路板20压合到显示面板10时,稀疏的触点之间的位置,即无触点位置会产生形变,导致触点与显示面板接触不良。通过在驱动电路板20上的低密度区域内的无触点位置设置支撑部件13,支撑部件13与触点共同支撑驱动电路板20上的低密度区域,能够有效抑制低密度区域形变,提升触点与显示面板接触稳定性。
50.在一示例中,在驱动电路板20的低密度区域内,触点对应的位置和支撑部件13对应的位置呈均匀分布,且分布的密度大于或等于预设分布密度。
51.在驱动电路板20的低密度区域内具有触点位置和无触点位置,其中,触点对应的位置为驱动电路板20上的触点位置。支撑部件13对应的位置为驱动电路板20的无触点位置。位于驱动电路板20的低密度区域内的触点和支撑部件13作为一个整体呈均匀分布,在将驱动电路板20压合到显示面板10时,均匀分布的支撑部件13和触点共同支撑驱动电路板
20,能够有效抑制驱动电路板20的低密度区域的形变,提升触点与显示面板接触稳定性。
52.上述无触点位置可以位于空白区域内、不均匀区域内及低密度区域内的任意一个或多个区域内,即,支撑部件13可以对应于空白区域内、不均匀区域内及低密度区域内的任意一个或多个区域内。
53.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支撑部件13设置于显示面板10的背面,且与至少部分无触点位置相对应。其中,显示面板10的背面为与显示面板10的显示面相反的面。例如,支撑部件13对应于驱动电路板20的空白区域位置。可以先将支撑部件13固定在显示面板10的对应位置(如显示面板10的非显示区),然后再将驱动电路板20压合到显示面板10,驱动电路板20上的触点与显示面板10接触电连接,驱动电路板20上的空白区域抵于支撑部件13,这样空白区域得到有效的支撑,抑制了驱动电路板20局部翘曲现象,使得驱动电路板20上的触点能够更充分的与显示面板10电接触,连接可靠性增强。在显示面板10的背面固定支撑部件13,由于显示面板10上无其他器件的干涉,便于将支撑部件13固定到显示面板10,提高生产效率。
54.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支撑部件13设置于驱动电路板20上无触点位置处。例如驱动电路板20上的空白区域。可以先将支撑部件13固定在驱动电路板20的空白区域,然后在将驱动电路板20压合到显示面板10,驱动电路板20上的触点与显示面板10接触电连接,驱动电路板20空白区域的支撑部件13抵于显示面板10,对驱动电路板20的空白区域形成有效的支撑,抑制了驱动电路板20局部翘曲现象,使得驱动电路板20上的触点能够更充分的与显示面板10电接触,连接可靠性增强。在驱动电路板20上的空白区域设置支撑部件13,与在显示面板10对应空白区域的位置设置支撑部件13相比,无需根据空白区域进行测量计算,能够直观准确的确定需要支撑的位置,确保支撑可靠性。
55.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屏,不限于在显示面板10的背面或者驱动电路板20的空白区域设置支撑部件13。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在显示面板10的背面对应于空白区域的位置布置支撑部件13的同时,在驱动电路板20的空白区域也布置支撑部件13,通过两个支撑部件13对空白区域进行支撑。其中,两个支撑部件13的总高度可以小于或者等于触点的高度。
56.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部件13在所接触平面的投影面积与触点在所接触平面的投影面积相同;其中,所接触平面为显示面板或驱动电路板所在的平面。
57.支撑部件13在驱动电路板20上的无触点位置处的投影面积与触点在驱动电路板20上的触点位置处的投影面积相同,或者支撑部件13在显示面板10上的对应于驱动电路板20上的无触点位置的投影面积与触点在驱动电路板20上的触点位置处的投影面积相同,以使支撑部件13和触点支撑驱动电路板的支撑力更均匀。在一些实施例中,驱动电路板20上的多个触点形成接触区域,接触区域包括第一接触区域22、以及与第一接触区域22间隔设置的第二接触区域23。第一接触区域22和第二接触区域23可以沿着驱动电路板20的宽度方向(图3中y方向)间隔设置。其中,第一接触区域22沿驱动电路板20的长度方向(图3中x方向)延伸,并且第一接触区域22的两端部朝向第二接触区域23倾斜,从而形成下沉式驱动电路,以便于走线。空白区域包括第一空白区域211和/或第二空白区域212及第三空白区域213,其中,第一空白区域211位于第一接触区域22和第二接触区域23之间,第二空白区域212和第三空白区域213分别位于驱动电路板的相邻的两个角落,且分别邻近第一接触区域22的两端部。
58.支撑部件13可以包括位于所述第一空白区域211的第一支撑部件131;和/或,位于第二空白区域212的第二支撑部件132;和/或,位于第三空白区域213的第三支撑部件133。
59.在一个示例中,支撑部件13包括位于第一空白区域211的第一支撑部件131。像上文提到的那样,第一支撑部件131可以固定在显示面板10对应第一空白区域211的位置。也可以固定在驱动电路板20的第一空白区域211。第一支撑部件131可以设置有一个,通过一个第一支撑部件131填充第一空白区域211,以在压合过程中提供支撑。第一支撑部件131也可以设置有多个,通过多个分散的第一支撑部件131填充第一空白区域211,以在压合过程中提供支撑。
60.沿着驱动电路板20的宽度方向,在显示面板10对应于第一空白区域211的位置可以布置有多排第一支撑部件131,例如,第一支撑部件131可以布置有两排,每排第一支撑部件131沿着驱动电路板20的长度方向(图3中x方向)间隔设置,并且两排第一支撑部件131交错设置。或者,沿着驱动电路板20的宽度方向,在驱动电路板20的第一空白区域211可以布置有多排第一支撑部件131,例如,第一支撑部件131可以布置有两排,每排第一支撑部件131沿着驱动电路板20的长度方向(图3中x方向)间隔设置,并且两排第一支撑部件131交错设置。交错设置的第一支撑部件131能够将第一空白区域充分的填充,对第一空白区域支撑力更均匀。
61.在另一个示例中,支撑部件13还包括位于第二空白区域212的第二支撑部件132。像上文提到的那样,第二支撑部件132可以固定在显示面板10对应第二空白区域212的位置。也可以固定在驱动电路板20的第二空白区域212。第二支撑部件132可以设置有一个,通过一个第二支撑部件132填充第二空白区域212,以在压合过程中提供支撑。第二支撑部件132也可以设置有多个,通过多个分散的第二支撑部件132填充第二空白区域212,以在压合过程中提供支撑。
62.沿着驱动电路板20的宽度方向(图3中y方向),在显示面板10对应于第二空白区域212的位置可以布置有多排第二支撑部件132,例如,第二支撑部件132可以布置有两排,每排第二支撑部件132沿着驱动电路板2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并且两排第二支撑部件132交错设置。或者,沿着驱动电路板20的宽度方向,在驱动电路板20的第二空白区域212可以布置有多排第二支撑部件132,例如,第二支撑部件132可以布置有两排,每排第二支撑部件132沿着驱动电路板2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并且两排第二支撑部件132交错设置。交错设置的第二支撑部件132能够将第二空白区域充分的填充,对第二空白区域支撑力更均匀。
63.在又一个示例中,支撑部件13还包括位于第三空白区域213的第三支撑部件133。像上文提到的那样,第三支撑部件133可以固定在显示面板10对应第三空白区域213的位置。也可以固定在驱动电路板20的第三空白区域213。第三支撑部件133可以设置有一个,通过一个第三支撑部件133填充第三空白区域213,以在压合过程中提供支撑。第三支撑部件133也可以设置有多个,通过多个分散的第三支撑部件133填充第三空白区域213,以在压合过程中提供支撑。
64.沿着驱动电路板20的宽度方向,在显示面板10对应于第三空白区域213的位置可以布置有多排第三支撑部件133,例如,第三支撑部件133可以布置有两排,每排第三支撑部件133沿着驱动电路板2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并且两排第三支撑部件133交错设置。或者,沿着驱动电路板20的宽度方向,在驱动电路板20的第三空白区域213可以布置有多排第三
支撑部件133,例如,第三支撑部件133可以布置有两排,每排第三支撑部件133沿着驱动电路板2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并且两排第三支撑部件133交错设置。交错设置的第三支撑部件133能够将第三空白区域充分的填充,对第三空白区域支撑力更均匀。
65.邻近第一接触区域22的两端部的第二空白区域212和第三空白区域213在压合时容易翘曲,导致第一接触区域22的两端部的触点接触不良。第一空白区域211在压合时容易翘曲,导致第二接触区域23上的触点接触不良。本公开实施例通过第一支撑部件131支撑第一空白区域211能够有效抑制第一空白区域211在压合时翘曲,使得第二接触区域23上的触点与显示面板10充分接触,提高连接可靠性。通过第二支撑部件132支撑第二空白区域212能够有效抑制第二空白区域211在压合时翘曲,使得第一接触区域22邻近第二空白区域211一端部的触点与显示面板10充分接触,提高连接可靠性。通过第三支撑部件133支撑第三空白区域213能够有效抑制第三空白区域211在压合时翘曲,使得第一接触区域22邻近第三空白区域211另一端部的触点与显示面板10充分接触,提高连接可靠性。
66.上述实施例的支撑部件13可以为凸块,通过多个凸块对驱动电路板20上的空白区域进行支撑。如方形凸块、圆柱形凸块等。凸块可以通过沉积的方式形成,如通过物理气相沉积(pvd)技术或者化学气相沉积(cvd)技术在显示面板10对应于驱动电路板20空白区域的位置沉积虚拟凸块,虚拟凸块为不参与驱动电路的电信号连接的沉积凸块,只起到支撑空白区域的作用。
67.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显示面板10与驱动电路板20形成电连接后,支撑部件的高度等于所述触点的高度。
68.例如,上述凸块的高度等于触点的高度。一示例中,凸块设置在显示面板10对应于驱动电路板20的空白区域的位置,可以根据触点的高度确定在显示面板10上沉积凸块的高度,使驱动电路板20压合于显示面板10时,凸块刚好抵于驱动电路板20的空白区域,以确保驱动电路板20接触区域内的触点与显示面板10充分接触,确保连接可靠性。另一实施例中,凸块设置在驱动电路板20的空白区域,在驱动电路板20的空白区域沉积凸块使凸块齐平于触点,使驱动电路板20压合于显示面板10时,凸块刚好抵于驱动电路板20的空白区域,以确保驱动电路板20接触区域内的触点与显示面板10充分接触。
69.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70.如图5所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终端1,包括如上文中任一实施例提到的显示屏100。终端1可以包括壳体,设置于壳体上的显示屏100。显示屏100包括显示面板,显示面板具有显示区101和非显示区102,其中,驱动电路板20压合于非显示区102。终端1可以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个人数字助理等。
71.本公开实施例的终端1通过设置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屏100,由于位于显示面板10与驱动电路板20之间的支撑部件13对驱动电路板20的空白区域起到了支撑的作用,在驱动电路板20压合到显示面板10时,驱动电路板20与显示面板10之间的缝隙被支撑部件13填充,这样能够有效抑制驱动电路板20形变,发生局部翘曲,因此,驱动电路板20上的触点能够更充分的与显示面板10电接触,终端1的可靠性增强。
72.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终端为了实现上述功能,其包含了执行各个功能相应的硬件结构和/或软件模块。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公开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能够以硬件或硬件和计算机软件的结合形式来实现。某
个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计算机软件驱动硬件的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的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73.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中“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其它量词与之类似。“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74.进一步可以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等用于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并不表示特定的顺序或者重要程度。实际上,“第一”、“第二”等表述完全可以互换使用。例如,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地,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
75.进一步可以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前”、“后”、“上”、“下”、“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
76.进一步可以理解的是,除非有特殊说明,“连接”包括两者之间不存在其他构件的直接连接,也包括两者之间存在其他元件的间接连接。
77.进一步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尽管在附图中以特定的顺序描述操作,但是不应将其理解为要求按照所示的特定顺序或是串行顺序来执行这些操作,或是要求执行全部所示的操作以得到期望的结果。在特定环境中,多任务和并行处理可能是有利的。
78.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实施例之后,将容易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方案。本技术旨在涵盖本实用新型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实用新型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实用新型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实用新型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范围指出。
79.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范围来限制。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