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入耳式耳机的制作方法

2022-02-19 20:33:5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属于声音播放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入耳式耳机。


背景技术:

2.入耳式耳机因其出色的携带性、高素质的声音表现及优秀的隔音效果,深受人们的喜爱。现有的入耳式耳机为了形成较好的隔音和获得较佳的背景宁静度,通常会在入耳式耳机的前腔外侧设置耳帽,当将耳帽塞入人耳的外耳道后,耳帽的表面会与外耳道的表面形成紧密配合,进而实现密封隔音,从而降低了外界杂音的可闻性。
3.但是,目前通过耳帽密封隔音的方式存在以下问题:1、用户摘下耳机的瞬间会有负压不适感;2、隔音效果过于明显,导致用户无法接收外界的声音,影响交流和存在安全隐患(如:过马路时听不到鸣笛声或遇到紧急情况听不到示警声等)。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入耳式耳机,包括但不限于解决现有的入耳式耳机密封隔音效果过于明显的技术问题。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入耳式耳机,包括耳机壳体、扬声器和耳帽,所述扬声器安装于所述耳机壳体内,所述耳机壳体包括主体部和声音导管,所述耳帽套接于所述声音导管上,所述声音导管的端面开设有出音口,所述扬声器的出音方向朝向所述出音口,所述耳机壳体的内部形成有连通所述扬声器和所述出音口的耳机前腔,所述声音导管的侧壁开设有第一透气槽,所述第一透气槽的槽口朝向背离所述声音导管中心轴线的一侧,所述第一透气槽的底壁开设有透气孔,所述主体部的外壁开设有第二透气槽,所述透气孔连通所述耳机前腔和所述第一透气槽,所述第一透气槽与所述第二透气槽连通;
6.当佩戴所述入耳式耳机时,所述耳帽塞入外耳道内,所述透气孔、所述第一透气槽和所述第二透气槽依次连通形成与外界环境连通的透气通道。
7.进一步地,所述透气孔从所述第一透气槽的底壁向所述耳机前腔延伸。
8.进一步地,所述透气孔开设于所述第一透气槽底壁的中部。
9.进一步地,所述透气孔为梯形孔,所述透气孔的横截面面积从所述第一透气槽的一侧向所述耳机前腔的一侧逐渐缩小。
10.进一步地,所述透气孔于所述第一透气槽底壁上的口径为0.5~0.6毫米。
11.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透气槽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透气槽的宽度。
1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透气槽的长度方向与所述声音导管中心轴线的方向一致。
13.进一步地,所述声音导管的侧壁的内表面设有调音层,所述调音层封盖所述透气孔。
14.进一步地,所述声音导管的侧壁的内表面设有平台,所述透气孔贯穿所述平台,所述调音层贴覆于所述平台上。
15.进一步地,所述调音层为网布或调音纸。
16.本技术提供的入耳式耳机的有益效果在于:采用在声音导管的侧壁开设第一透气槽、在第一透气槽的底壁开设透气孔和在主体部的外壁开设第二透气槽,通过由透气孔、第一透气槽和第二透气槽依次连通形成的透气通道将外耳道和外界环境连通,使得佩戴入耳式耳机后,外耳道内的空气能够与外界环境的空气进行交换,实现外耳道内外部的气压平衡和外界小音量声音的传播,从而有效地解决了现有的入耳式耳机密封隔音效果过于明显的技术问题,提升了用户的使用舒适度,避免了使用耳机导致用户交流障碍。并且由于第一透气槽和透气孔是在声音导管的侧壁上成型以及第二透气槽是在主体部的外壁上成型,使得耳机壳体的模具加工容易,在耳机壳体上无需增加额外构件,成型难度低;而且由于声音导管的结构形状变化不大,耳帽采用通用结构即可,无需在耳帽上另外加工透气或防呆等结构。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18.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入耳式耳机的立体示意图;
19.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入耳式耳机的剖面图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20.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耳机壳体的声音导管的立体示意图;
21.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耳机壳体的声音导管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2.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23.1—入耳式耳机、10—耳机壳体、20—扬声器、30—耳帽、11—主体部、12—声音导管、110—第二透气槽、121—出音口、122—耳机前腔、123—第一透气槽、124—透气孔、123—平台、1230—平台的朝向耳机前腔的表面、l—声音导管的中心轴线、w1—第一透气槽的宽度、w2—第二透气槽的宽度。
具体实施例
24.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25.需说明的是:当部件被称为“固定在”或“设置在”另一个部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部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部件上。当一个部件被称为是“连接在”另一个部件,它可以是直接或者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部件上。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
征。术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26.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3,本技术提供的入耳式耳机1包括耳机壳体10、扬声器20和耳帽30,其中,扬声器20安装在耳机壳体10内,耳机壳体10包括主体部11和声音导管12,耳帽30套接在声音导管12上,声音导管12的端面开设有出音口121,扬声器20的出音方向朝向出音口121,耳机壳体10的内部形成有连通扬声器20和出音口121的耳机前腔122。其中,扬声器20可以位于主体部11内,也可以位于声音导管12内,或者,扬声器20的一部分位于主体部11内、另一部分位于声音导管12内,此处对扬声器的位置不做具体的限定,只要保证扬声器20的出音方向朝向声音导管12的出音口121即可。具体地,扬声器20位于主体部11内,声音导管12的内部形成有耳机前腔122,耳机前腔122分别连通扬声器20和出音口121,并且在声音导管12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一透气槽123,第一透气槽123的槽口朝向背离声音导管12的中心轴线l的一侧,在第一透气槽123的底壁上开设有透气孔124,同时,在主体部11的外壁上开设有第二透气槽110,透气孔124分别连通耳机前腔122和第一透气槽123,第一透气槽123与第二透气槽110连通;当佩戴入耳式耳机1时,耳帽30塞入外耳道内,扬声器20产生的声音会依次通过耳机前腔122和出音口121后传播到外耳道中,透气孔124、第一透气槽123和第二透气槽110依次连通形成与外界环境连通的透气通道。
27.可以理解的是,在入耳式耳机1上,耳帽30的套管分别与声音导管12的侧壁和主体部11的朝向声音导管12的外壁过盈配合,第一透气槽123的存在使耳帽30的套管与透气孔124之间保留了间隙,避免了透气孔124被封闭,而第二透气槽110的存在使耳帽30的套管与主体部11的外壁之间保留了间隙,既可以使得外界环境的空气可以从第二透气槽110进入第一透气槽123内,再从透气孔124进入耳机前腔122内,也可以使得耳机前腔122内的空气从透气孔124进入第一透气槽123内,再从第二透气槽110进入外界环境;当入耳式耳机1佩戴到耳朵上,耳帽30伸入到外耳道内将外耳道封闭,耳机前腔122通过出音口121与外耳道连通,耳机前腔122和外耳道形成一个封闭的空间,外耳道和耳机前腔122通过透气孔124、第一透气槽123、第二透气槽110与外界环境连通,既能够保证扬声器20的低频声学特性,又能够实现外耳道与外界环境的气压平衡,有利于减少耳闭塞效益。
28.本技术提供的入耳式耳机1,采用在声音导管12的侧壁开设第一透气槽123、在第一透气槽123的底壁开设透气孔124和在主体部11的外壁开设第二透气槽110,通过由透气孔124、第一透气槽123和第二透气槽110依次连通形成的透气通道将外耳道和外界环境连通,使得佩戴入耳式耳机1后,外耳道内的空气能够与外界环境的空气进行交换,实现外耳道内外部的气压平衡和外界小音量声音的传播,从而有效地解决了现有的入耳式耳机密封隔音效果过于明显的技术问题,提升了用户的使用舒适度,避免了使用耳机导致用户交流障碍。并且由于第一透气槽123和透气孔124是在声音导管12的侧壁上成型以及第二透气槽110是在主体部11的外壁上成型,使得耳机壳体10的模具加工容易,在耳机壳体10上无需增加额外构件,成型难度低;而且由于声音导管12的结构形状变化不大,耳帽30采用通用结构即可,无需在耳帽30上另外加工透气或防呆等结构。
29.进一步地,请参阅图2和图3,作为本技术提供的入耳式耳机的一个具体实施例,透气孔124从第一透气槽123的底壁向耳机前腔122延伸。即透气孔124的外侧开口位于第一透气槽123的底壁上,使得透气孔124的外侧开口完全暴露在第一透气槽123内,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供外界环境的空气通过透气孔124,使得透气孔124的内部空间得到充分的利用。
30.进一步地,请参阅图2和图3,作为本技术提供的入耳式耳机的一个具体实施例,透气孔124开设在第一透气槽123的底壁的中部。从而确保了透气孔124的外侧开口完全暴露在第一透气槽123内,防止了透气孔124的外侧开口的局部被耳帽30的套管封堵的风险发生。
31.进一步地,请参阅图2,作为本技术提供的入耳式耳机的一个具体实施例,透气孔124为梯形孔,具体地,透气孔124的横截面面积从第一透气槽123的一侧向耳机前腔122的一侧逐渐缩小。即透气孔124的内侧开口的口径小于透气孔124的外侧开口的口径,便于加工成型。其中,口径指内径。
32.进一步地,请参阅图3,作为本技术提供的入耳式耳机的一个具体实施例,透气孔124在第一透气槽123的底壁上的口径为0.5~0.6毫米。即透气孔124的外侧开口的口径为0.5~0.6毫米,从而既能够增大外界环境空气的流量,又能够降低透气孔124的加工难度,还能够有效降低透气孔124被脏污异物封堵的风险。
33.进一步地,请参阅图3,作为本技术提供的入耳式耳机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第二透气槽110的宽度w2大于第一透气槽123的宽度w1。即由透气孔124、第一透气槽123和第二透气槽110依次连通形成的透气通道的外侧开口的宽度大于该透气通道内部的宽度,从而能够降低透气通道的外侧开口被耳帽30的套管或脏污异物封堵的风险,有效地增大透气通道内外界环境空气的流量。
34.进一步地,请参阅图2和图3,作为本技术提供的入耳式耳机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第一透气槽123的长度方向与声音导管12的中心轴线l的方向一致。具体地,第一透气槽123沿声音导管12的凸出方向延伸,并且第一透气槽123的远离出音口121的一端延伸至第二透气槽110,从而有利于降低第一透气槽123的加工难度。
35.进一步地,请参阅图2,作为本技术提供的入耳式耳机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在声音导管12的侧壁的内表面上设置有调音层(未图示),调音层封盖透气孔124。具体地,调音层可以是采用纤维材料等制成的网布或具有透气性的调音纸,此处网布或调音纸的目数为250目~450目;调音层贴覆在声音导管12的侧壁的内表面上,并且将透气孔124的内侧开口封盖住,从而来实现外耳道内声压的调整,进而形成对耳机声音的调节。
36.进一步地,请参阅图3和图4,作为本技术提供的入耳式耳机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在声音导管12的侧壁的内表面上设置有平台125,透气孔124贯穿平台125,上述调音层贴覆在平台125上。具体地,平台125为声音导管12的内壁的一部分,平台125的朝向耳机前腔122的表面1250为平面,透气孔124从该表面1250延伸至第一透气槽123的底壁,调音层贴覆在该表面1250上,并且将透气孔124封盖住。由于平台125的朝向耳机前腔122的表面1250为平面,方便调音层贴覆,并且有利于提升调音层粘接的牢固度。
37.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