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高空大跨度边梁的模板结构及其施工方法与流程

2022-02-19 11:04:5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空大跨度边梁的模板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2.在建筑结构中,高空连廊的楼板采用钢筋桁架楼承板,高空连廊的高度大于10米,对于高空连廊的楼承板的外边梁的施工,一般采用搭设满堂支撑脚手架支撑外边梁的模板,这种传统的高空外边梁的施工极其不经济,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技术实现要素:

3.为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缺陷,现提供一种高空大跨度边梁的模板结构及其施工方法,以解决传统的高空连廊的外边梁的施工需要搭设满堂支撑脚手架,存在施工成本高、浪费人力物力的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一种高空大跨度边梁的模板结构,包括:
5.楼承板,所述楼承板的底部支撑有钢梁;
6.多根支承杆,所述支承杆的一端锚固于所述楼承板中,所述支承杆的另一端伸至所述楼承板的外部;
7.竖向设置的免拆内模板,连接于所述钢梁的外侧;
8.设置于所述支承杆的下方的承托模板,所述承托模板通过吊杆组件吊设于所述支承杆,所述承托模板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承托模板的第一端抵靠于所述免拆内模板的底部;以及
9.外模板,外模板与所述免拆内模板相对设置,所述承托模板的第二端抵靠于所述外模板的底部,所述外模板通过拉结组件拉结于所述免拆内模板,所述外模板与所述承托模板、所述免拆内模板、所述楼承板的外侧面之间形成边梁浇筑空间。
10.进一步的,所述外模板的顶部与所述楼层板的顶部齐平。
11.进一步的,所述免拆内模板为钢模板,所述钢模板的远离所述钢梁的一侧连接有栓钉。
12.进一步的,所述拉结组件包括:
13.第一免拆杆,连接于所述钢模板的远离所述钢梁的一侧;
14.第一后拆杆,连接于所述外模板;以及
15.第一连接套筒,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第一免拆杆和所述第一后拆杆。
16.进一步的,所述吊杆组件包括:
17.第二免拆杆,连接于所述支承杆;
18.第二后拆杆,连接于所述承托模板;以及
19.第二连接套筒,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第二免拆杆和所述第二后拆杆。
20.进一步的,多个所述支承杆沿所述边梁浇筑空间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21.本发明提供一种高空大跨度边梁的模板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22.于钢梁的上部浇筑楼承板,在浇筑所述楼承板时,于所述楼承板中预埋多根支承杆,使得所述钢梁支撑于所述楼承板的底部、所述支承杆的一端锚固于所述楼承板中,所述支承杆的另一端伸至所述楼承板的外部;
23.将免拆内模板竖向安装于所述钢梁的外侧;
24.于所述支承杆的下方设置承托模板,将所述承托模板通过吊杆组件吊设于所述支承杆,并将所述承托模板的第一端抵靠于所述免拆内模板的底部;
25.于所述免拆内模板的远离所述钢梁的一侧竖向设置外模板,将所述外模板通过拉结组件拉结于所述免拆内模板且所述承托模板的第二端抵靠于所述外模板的底部,使得所述外模板与所述承托模板、所述免拆内模板、所述楼承板的外侧面之间形成边梁浇筑空间。
26.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的高空大跨度边梁的模板结构,利用支承杆锚固于先浇筑的楼承板中,于支撑楼承板的钢梁上支设免拆内模板,再分别通过吊杆组件和拉结组件将承托模板和外模板固定设置,进而使得外模板与承托模板、免拆内模板、楼承板的外侧面之间围合形成边梁浇筑空间,与传统的边梁施工方法相比,无需搭设大量的满堂彩支撑脚手架,一方面节约了施工成本,另一方面,加快了工程施工速度,缩短施工周期,具有降本增效的作用。
附图说明
27.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28.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高空大跨度边梁的模板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9.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发明,而非对该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发明相关的部分。
30.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
31.参照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空大跨度边梁的模板结构,包括:楼承板1、多根支承杆2、免拆内模板3、承托模板4和外模板5。
32.楼承板1为钢筋桁架楼承板,具体的,钢筋桁架楼承板是一种无支撑压型组合楼承板。钢筋桁架楼承板包括压型板和钢筋桁架。其中,钢筋桁架是在后台加工场定型加工,现场施工需要先将压型板使用栓钉固定在钢梁上,再于压型板上放置钢筋桁架进行绑扎,验收后浇筑混凝土。
33.在本实施例中,楼承板1浇筑于钢梁11的上部,钢梁11支撑于楼承板1的底部。
34.支承杆2的一端锚固于楼承板1中,所述支承杆2的另一端伸至所述楼承板1的外部。在本实施例中,楼承板先于边梁浇筑成型,利用楼承板对支承杆的一端进行锚固,使得支承杆的另一端悬挑于楼承板的外侧的外部。
35.在本实施例中,支承杆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支承杆沿边梁的长度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36.免拆内模板3竖向设置。免拆内模板3连接于钢梁11的外侧。在本实施例中,免拆内模板3为钢模板,钢模板的远离钢梁11的一侧连接有栓钉31。免拆内模板的上部抵顶于楼承板的底部。具体的,免拆内模板的远离钢梁的一侧与先浇筑的楼承板的外侧面齐平。
37.承托模板4设置于支承杆2的下方。承托板沿水平方向设置。承托模板4通过吊杆组件6吊设于支承杆2。承托模板4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承托模板4的第一端抵靠于免拆内模板3的底部。在本实施例中,承托模板的上部形成斜坡面,承托模板的下部呈水平面,具体的,承托模板的厚度自承托模板的靠近免拆内模板的第一端向承托模板的远离免拆内模板的第二端逐渐减小。
38.外模板5与免拆内模板3相对设置。外模板竖向设置,外模板的板面与免拆内模板的板面相对设置。承托模板4的第二端抵靠于外模板5的底部。外模板5通过拉结组件7拉结于免拆内模板3。
39.外模板5与承托模板4、免拆内模板3、楼承板1的外侧面之间围合形成一边梁浇筑空间。
40.通过在边梁浇筑空间内浇筑混凝土,在边梁混凝土硬化后,拆除外模板、承托模板即可,而支承杆、免拆内模板、吊杆组件以及拉结组件则作为边梁的组成构件埋设于边梁内。
41.本发明的高空大跨度边梁的模板结构,利用支承杆锚固于先浇筑的楼承板中,于支撑楼承板的钢梁上支设免拆内模板,再分别通过吊杆组件和拉结组件将承托模板和外模板固定设置,进而使得外模板与承托模板、免拆内模板、楼承板的外侧面之间围合形成边梁浇筑空间,与传统的边梁施工方法相比,无需搭设大量的满堂彩支撑脚手架,一方面节约了施工成本,另一方面,加快了工程施工速度,缩短施工周期,具有降本增效的作用。
42.在本实施例中,外模板5的顶部与楼层板的顶部齐平。如图1所示,边梁8包括混凝土和边梁钢筋结构81。边梁钢筋结构的上部植入楼承板的内部。在边梁浇筑后,支承杆的一端锚固于楼承板内,支承杆的另一端锚固埋设于边梁内,使得边梁与楼承板联结为一体。
43.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拉结组件7包括:第一免拆杆、第一后拆杆和第一连接套筒。第一免拆杆连接于钢模板的远离钢梁11的一侧。第一后拆杆连接于外模板5。第一连接套筒可拆卸地连接于第一免拆杆和第一后拆杆。
44.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免拆杆埋设于边梁的混凝土中,第一后拆杆穿设于外模板中,第一连接套筒设置于边梁的远离钢模板的一侧的侧面中,第一连接套筒的端面与外模板的内侧面相抵接。在边梁混凝土硬化后,从第一连接套筒中拆除第一后拆杆即可。
45.较佳的,第一连接套筒为直螺纹连接套筒,第一免拆杆和第一后拆杆分别螺纹连接于第一连接套筒。
46.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吊杆组件6包括第二免拆杆、第二后拆杆和第二连接套筒。第二免拆杆连接于支承杆2。第二后拆杆连接于承托模板4。第二连接套筒可拆卸地连接于第二免拆杆和第二后拆杆。
47.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免拆杆埋设于边梁的混凝土中,第二后拆杆穿设于承托模板中,第二连接套筒设置于边梁的远离支承杆的一侧的侧面中,第二连接套筒的端面与承托
模板的内侧面相抵接。在边梁混凝土硬化后,从第二连接套筒中拆除第二后拆杆即可。
48.较佳的,第二连接套筒为直螺纹连接套筒,第二免拆杆和第二后拆杆分别螺纹连接于第二连接套筒。
49.本发明提供一种高空大跨度边梁的模板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50.s1:于钢梁11的上部浇筑楼承板1,在浇筑楼承板1时,于楼承板1中预埋多根支承杆2,使得钢梁11支撑于楼承板1的底部、支承杆2的一端锚固于楼承板1中,支承杆2的另一端伸至楼承板1的外部;
51.s2:将免拆内模板3竖向安装于钢梁11的外侧;
52.s3:于支承杆2的下方设置承托模板4,将承托模板4通过吊杆组件6吊设于支承杆2,并将承托模板4的第一端抵靠于免拆内模板3的底部;
53.s4:于免拆内模板3的远离钢梁11的一侧竖向设置外模板5,将外模板5通过拉结组件7拉结于免拆内模板3且承托模板4的第二端抵靠于外模板5的底部,使得外模板5与承托模板4、免拆内模板3、楼承板1的外侧面之间形成边梁浇筑空间。
54.s5:于边梁浇筑空间内安装边梁钢筋结构81并浇筑混凝土,使得边梁钢筋结构的上部钢筋植入楼承板的外侧中、混凝土包覆于边梁钢筋结构、多个支承杆、吊杆组件的第二免拆杆和第二连接套筒、拉结组件的第一免拆杆和第一连接套筒,以及栓钉。
55.s6:在边梁的混凝土硬化后,拆除吊杆组件的第二后拆杆、拉结组件的第一后拆杆、外模板和承托模板。
56.以上描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技术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技术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