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基于群活性感知的受控微粒群的研究方法与流程

2022-02-19 04:22:2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属于微粒群研究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基于群活性感知的受控微粒群的研究方法。


背景技术:

2.群体智能的概念起源于于对金枪鱼、海鸥、企鹅等群居生物群体行为的调查和研究。据此研究出了群体智能的概念:一种模拟群居性生物中的集体智能行为的智能计算或优化方法。严格来说,群体智能为受到自然界中的生物集体智能现象的影响而被提议的人工智能模型,基于单纯的生物集体智能出现的现象研究的具体模式,即“单纯的智能主体通过合作表现复杂的智能行为的特性”。微粒群算法是将鸟群的动态模型中的栖息地的问题与该问题空间中的可能性解相关联的计算方法,使该算法通过具有个体之间的传达信息的可能性而使整个种群向可能解的方向移动,从而使求解过程中要求有更好的解被发现的可能性会增加。相比于进化算法,pso保留一种基于种群的全局探索战略,但其使用的模型操作简单,复杂计算操作被避免,是一种更高效的并行搜索算法。
3.但是pso算法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容易过早收敛和容易局部最优,通过一定的求解方式来避免算法陷入过早收敛,但是收敛并不意味这算法找到了全局最优,因此算法存在容易陷入局部最优的问题,虽然有据此提出了各种解决方案,但是都是针对粒子群算法本身进行简单参数加减,并没有从根本上防止其陷入局部最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为了解决上述提出的问题,提供一种基于群活性感知的受控微粒群的研究方法。
5.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基于群活性感知的受控微粒群的研究方法,所述一种基于群活性感知的受控微粒群的研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6.s1:根据所求问题设置参数大小,设置迭代次数n
max
,精度要求ε,种群规模n,群活性百分比阈值e
s
%,分群比例α%,重新定位代数n
e
,然后开始随机产生种群;
7.s2:用标准微粒群算法进行寻优,记录粒子个体和群体历史最优位置,若满足求解条件,则停止算法;
8.s3:当群活性开始下降时,小于初始群活性的e
s
%时,将其中一部分α%的粒子在当前位置继续寻优,将其他粒子重新定位在n
e
代的个体最优位置以及种群最优位置;
9.s4:采用小生境微粒群算法进行寻优,然后记下其个体最优位置以及群体最优位置;
10.s5:将代入到中,同时由得到pso的二阶离散差分方程:
11.s6:令则pso的二阶离散差分方程式简化为:其中
12.s7:根据得知,粒子运动轨迹与取值有关,通过对求解,得到了pso算法的收敛区间;
13.s8:根据收敛区间划分出5个不同特质取值特征区间,将这五个区域用数字1到5表示从区域1到5分别是:复对称振荡收敛区,实对称振荡收敛区,实数无振荡收敛区,实数不对称振荡收敛区,不收敛区;
14.s9:通过分别选取特征取值区间的几组数据,从而对特征区间粒子收敛性来验证粒子的收敛性;
15.s10:进行改进微粒群算法寻优测试,测试基于群活性的受控微粒群算法选取测试函数为rastrigin function,选取十维空间,参数选取为ω=0.729,c1=c2=1.495,迭代次数选取450次;
16.s11:之后进行砷盐除钴过程,取来若干个连续搅拌反应器和一个浓密机,在高温以及酸性条件下向反应器中添加锌粉和砷盐
17.s12:与除铜后液中的钴离子以及残留的铜离子在反应器中发生复杂的氧化还原反应,生成钴、砷、铜、锌等金属的合金;
18.s13:逐渐降低硫酸锌溶液中钴离子的浓度;钴、砷、铜、锌等金属的合金在浓密机中沉淀,作为有利于除钴反应的晶种从浓密机底流返回到1#反应器,浓密机溢流则被送往后续除镉工段;
19.s14:在生产现场,通常是选取特定时间点上对钴离子浓度进行化验;因此,在辨识参数的时候,一般选取t0和t为相邻的化验时刻,而c0和c(t)为相邻化验时刻的化验结果;
20.s15:由于对于待辨识参数是非线性的,且待辨识参数个数比较多,故选取微粒群算法进行参数辨识;参与辨识的数据一共有200组,其中150组用于辨识参数,50组用于测试参数辨识效果,优化算法的迭代次数为3000次,种群数量为200
21.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步骤s3中,当群活性小于阈值时,为聚类随机分配位置,同时更新粒子的个体最优位置以及群体最优位置,直到达到迭代次数为止。
22.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步骤s9中,通过求解函数girewank,选取最大迭代次数为300次,维数设置为30维,粒子个数为30个,寻优精度目标要求为10
‑6。
23.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步骤s5中,二阶离散差分方程在 x
i
=0时达到全局最小,当函数达到局部最小;函数区间为

50≤x
i
≤50,i=1,2,

30。
24.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步骤s11中,砷盐除钴过程中,每个反应器中溶液的温度通常维持在80
±
2℃;除铜后液的流量通常为 200~300m3/h,底流流量通常固定在
80m3/h。
25.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步骤s12中,加入反应器的废酸流量通常固定为0.4m3/h,0.3m3/h,0.1m3/h,;除铜后液中的铜离子和钴离子浓度通常为150~300mg/l和15~35mg/l;锌粉粒级通常为40~180目。
26.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步骤s13中,除铜后液的铜离子和钴离子浓度每1个小时化验一次,反应器出口的钴离子浓度每2个小时化验一次,浓密机溢流的钴离子浓度每1个小时化验一次;每个反应器均装有氧化还原电位在线检测仪,底流的比重采用了比重计在线检测。
27.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28.1、本发明中,通过标准微粒群算法的一阶速度位移迭代方程式然后推导出二阶差分方程的迭代公式,进而通过二阶差分方程对粒子稳定区间进行了计算,而后将稳定区间分为五个收敛区域,然后选取测试函数,在matlab中进行测试,可以看到在五个收敛区间,粒子的速度位移都成收敛趋势,选取不收敛区间发现粒子未收敛。说明了分析的正确性。然后在基于标准微粒群算法存在的基础上,从群能量的角度,不仅考虑了每维度的最优粒子,也对其他粒子的信息加以利用。据此提出了一种改进微粒群算法,采用具有环形拓补结构的小生境算法,以及全面学习微粒群算法,提出一种基于群活性的受控微粒群算法,并使用测试函数对改进算法进行测试,证明了改进算法相比标准微粒群算法,在一定程度上跳出了局部最优,找到了局部最优值以及全局最优值。
29.2、本发明中,通过对湿法炼锌过程中砷盐除钴过程的流程的简单介绍,然后给出砷盐除钴过程中的经济指标。随后提出钴离子浓度是砷盐除钴过程的关键性能指标,从而提出建立氧化还原电位和砷盐除钴过程的关系,随后简单介绍了砷盐除钴过程中动力学模型构建,然后将问题转化为从开始时刻到t时刻,寻找一组最优的参数模型使得 t时刻反应器出口钴离子浓度和实际值的偏差最小。然后通过使用标准微粒群算法和基于群活性的受控微粒群算法来分别进行参数辨识。然后通过对运行时间和精度的计算,将改进后的算法应用于工业过程中,将运行时间缩短和将精度提高。
具体实施方式
30.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31.实施例:
32.一种基于群活性感知的受控微粒群的研究方法,所述一种基于群活性感知的受控微粒群的研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33.s1:根据所求问题设置参数大小,设置迭代次数n
max
,精度要求ε,种群规模n,群活性百分比阈值e
s
%,分群比例α%,重新定位代数n
e
,然后开始随机产生种群;
34.s2:用标准微粒群算法进行寻优,记录粒子个体和群体历史最优位置,若满足求解条件,则停止算法;
35.s3:当群活性开始下降时,小于初始群活性的e
s
%时,将其中一部分α%的粒子在
当前位置继续寻优,将其他粒子重新定位在n
e
代的个体最优位置以及种群最优位置;步骤s3中,当群活性小于阈值时,为聚类随机分配位置,同时更新粒子的个体最优位置以及群体最优位置,直到达到迭代次数为止;
36.s4:采用小生境微粒群算法进行寻优,然后记下其个体最优位置以及群体最优位置;
37.s5:将代入到中,同时由得到pso的二阶离散差分方程:步骤s5中,二阶离散差分方程在x
i
=0时达到全局最小,当函数达到局部最小;函数区间为
ꢀ‑
50≤x
i
≤50,i=1,2,

30;
38.s6:令则pso的二阶离散差分方程式简化为:其中
39.s7:根据得知,粒子运动轨迹与取值有关,通过对求解,得到了pso算法的收敛区间;
40.s8:根据收敛区间划分出5个不同特质取值特征区间,将这五个区域用数字1到5表示从区域1到5分别是:复对称振荡收敛区,实对称振荡收敛区,实数无振荡收敛区,实数不对称振荡收敛区,不收敛区;
41.s9:通过分别选取特征取值区间的几组数据,从而对特征区间粒子收敛性来验证粒子的收敛性,步骤s9中,通过求解函数girewank,选取最大迭代次数为300次,维数设置为30维,粒子个数为30个,寻优精度目标要求为10
‑6;
42.s10:进行改进微粒群算法寻优测试,测试基于群活性的受控微粒群算法选取测试函数为rastrigin function,选取十维空间,参数选取为ω=0.729,c1=c2=1.495,迭代次数选取450次;
43.s11:之后进行砷盐除钴过程,取来若干个连续搅拌反应器和一个浓密机,在高温以及酸性条件下向反应器中添加锌粉和砷盐;步骤 s11中,砷盐除钴过程中,每个反应器中溶液的温度通常维持在80
ꢀ±
2℃;除铜后液的流量通常为200~300m3/h,底流流量通常固定在 80m3/h;
44.s12:与除铜后液中的钴离子以及残留的铜离子在反应器中发生复杂的氧化还原反应,生成钴、砷、铜、锌等金属的合金;步骤s12中,加入反应器的废酸流量通常固定为0.4m3/h,0.3m3/h,0.1m3/h,;除铜后液中的铜离子和钴离子浓度通常为150~300mg/l和15~35mg/l;锌粉粒级通常为40~180目;
45.s13:逐渐降低硫酸锌溶液中钴离子的浓度;钴、砷、铜、锌等金属的合金在浓密机中沉淀,作为有利于除钴反应的晶种从浓密机底流返回到1#反应器,浓密机溢流则被送往
后续除镉工段;步骤s13中,除铜后液的铜离子和钴离子浓度每1个小时化验一次,反应器出口的钴离子浓度每2个小时化验一次,浓密机溢流的钴离子浓度每1个小时化验一次;每个反应器均装有氧化还原电位在线检测仪,底流的比重采用了比重计在线检测;通过对湿法炼锌过程中砷盐除钴过程的流程的简单介绍,然后给出砷盐除钴过程中的经济指标。随后提出钴离子浓度是砷盐除钴过程的关键性能指标,从而提出建立氧化还原电位和砷盐除钴过程的关系,随后简单介绍了砷盐除钴过程中动力学模型构建,然后将问题转化为从开始时刻到t时刻,寻找一组最优的参数模型使得t时刻反应器出口钴离子浓度和实际值的偏差最小。然后通过使用标准微粒群算法和基于群活性的受控微粒群算法来分别进行参数辨识。然后通过对运行时间和精度的计算,将改进后的算法应用于工业过程中,将运行时间缩短和将精度提高;
46.s14:在生产现场,通常是选取特定时间点上对钴离子浓度进行化验;因此,在辨识参数的时候,一般选取t0和t为相邻的化验时刻,而c0和c(t)为相邻化验时刻的化验结果;
47.s15:由于对于待辨识参数是非线性的,且待辨识参数个数比较多,故选取微粒群算法进行参数辨识;参与辨识的数据一共有200组,其中150组用于辨识参数,50组用于测试参数辨识效果,优化算法的迭代次数为3000次,种群数量为200,通过标准微粒群算法的一阶速度位移迭代方程式然后推导出二阶差分方程的迭代公式,进而通过二阶差分方程对粒子稳定区间进行了计算,而后将稳定区间分为五个收敛区域,然后选取测试函数,在matlab中进行测试,可以看到在五个收敛区间,粒子的速度位移都成收敛趋势,选取不收敛区间发现粒子未收敛。说明了分析的正确性。然后在基于标准微粒群算法存在的基础上,从群能量的角度,不仅考虑了每维度的最优粒子,也对其他粒子的信息加以利用。据此提出了一种改进微粒群算法,采用具有环形拓补结构的小生境算法,以及全面学习微粒群算法,提出一种基于群活性的受控微粒群算法,并使用测试函数对改进算法进行测试,证明了改进算法相比标准微粒群算法,在一定程度上跳出了局部最优,找到了局部最优值以及全局最优值。
48.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49.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