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改进结构的多风锥分离器的制作方法

2021-12-18 01:39: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吸尘器产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吸尘器中的风锥分离器。


背景技术:

2.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吸尘器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以帮助人们提高生活、工作等场所的环境质量水平。目前市场上多风锥分离器比较多,比如4锥、8锥、9锥等,各有优势。比如,目前市面上的7锥和9锥分离器,其布置结构为外圈6个或8个风锥包围成一个整体,中间不留间隙,内圈1个风锥被外圈的风锥整体包围,这样导致内圈1个风锥进风需要开设4个孔通道来实现尘风分离,如此不仅会造成结构更为复杂,同时还会由于进风通道弯曲、长度较长,对风力的阻碍更大,导致分离效果也被一定程度地削弱,最终影响吸尘器的吸尘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结构设计更合理、风道路径更短更直、对风的阻碍作用更小、可提高分离效果的改进结构的多风锥分离器,其主要是针对7风锥和9风锥的分离器。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改进结构的多风锥分离器,包括有滤网下盖、风锥组件和滤网上盖,风锥组件包括有至少7支且数量为奇数的风锥,其中一支为内圈风锥,其余为外圈风锥,外圈风锥形成一个圆圈将内圈风锥围在中间;各风锥整体安装在滤网下盖中,滤网上盖与滤网下盖对接将整个风锥组件罩在内部;每一风锥的尾部侧面均设置有进风口,其特征在于:每两支外圈风锥组成一组,各组外圈风锥均匀环绕在内圈风锥的外围;同组的两支风锥相互粘连,而相邻组之间隔开有间隙,该间隙形成内圈风锥的进风通道,进风通道切开内圈风锥的尾部而连通内圈风锥内部;内圈风锥分别与各组外圈风锥相互粘连而形成整体风锥组件,这样不仅使得整个风锥组件具有更高的结构强度,同时还能通过粘连部位封闭可能产生漏风的部位。
5.进一步地,在每一进风通道处设置有封闭面,封闭面的位置与外圈风锥的进风口底面相当,通过封闭面连接相邻两组外圈风锥。封闭面还可封闭通往内圈风锥进风通道的泄漏路径,进一步确保分离的效果.
6.优选地,所述外圈风锥共包括有6支,6支外圈风锥分成三组环绕在内圈风锥外围,使内圈风锥共形成有三处进风通道。
7.或者,所述外圈风锥共包括有8支,8支外圈风锥分成四组环绕在内圈风锥外围,使内圈风锥共形成有四处进风通道。
8.进一步地,各外圈风锥的进风口沿顺时针方向排列形成成一个圆圈,如此使各风锥的进风口相互错开,提高同步性,减小相互干扰造成的影响。
9.进一步地,在滤网下盖中设置有安装盖,安装盖上设置有与内圈风锥及外圈风锥
一一对应的通风孔,在安装盖的内侧面对应各通风孔设置有通风管,每一风锥对接一通风管。
10.进一步地,还包括有一滤网中盖,滤网中盖中设置有与内圈风锥及外圈风锥一一对应的定位孔,每一风锥插入对应的定位孔中;滤网中盖嵌固在滤网下盖中。
11.进一步地,还包括有橡胶圈,橡胶圈与滤网上盖及滤网中盖固定后套在滤网下盖的前端。
12.优选地,所述内圈风锥的尾部分别与各组外圈风锥的尾部相互粘连而形成整体风锥组件。
13.本实用新型通过将7风锥或9风锥分离器设计成外圈6支风锥分成三组或者外圈8支风锥分成四组的结构,在相邻组之间设置间隙作为内圈风锥的进风通道,使内圈风锥可通过间隙进风,从而无需另行开设通风孔道给内圈风锥进风,不仅简化了结构,而且使分离效果更好,进而使吸尘器能达到更好的清洁效果。
附图说明
14.图1为7锥分离器的整体结构图;
15.图2为7锥分离器另一角度的整体结构图;
16.图3为7锥分离器的分解结构图;
17.图4为7锥风锥组件的立体结构图;
18.图5为7锥风锥组件的平面布置结构图;
19.图6为9锥分离器的分解结构图。
20.图中,1为滤网下盖,11为安装盖,12为通风管,13为通风孔,2为风锥组件,21为内圈风锥,22为外圈风锥,23为进风口,24为进风通道,25为封闭面,3为滤网中盖,31为定位孔,4为滤网上盖,5为橡胶圈。
具体实施方式
21.本实施例中,参照图1

图5为7风锥分离器,包括有滤网下盖1、风锥组件2和滤网上盖4,风锥组件2包括有7支风锥,其中一支为内圈风锥21,其余为外圈风锥22,外圈风锥22形成一个圆圈将内圈风锥21围在中间;各风锥整体安装在滤网下盖1中,滤网上盖4与滤网下盖1对接将整个风锥组件2罩在内部;每一风锥的尾部侧面均设置有进风口23;每两支外圈风锥22组成一组,各组外圈风锥22均匀环绕在内圈风锥21的外围;同组的两支风锥相互粘连,而相邻组之间隔开有间隙,该间隙形成内圈风锥21的进风通道24,进风通道24切开内圈风锥21的尾部而连通内圈风锥21内部;内圈风锥21分别与各组外圈风锥22相互粘连而形成整体风锥组件2,这样不仅使得整个风锥组件2具有更高的结构强度,同时还能通过粘连部位封闭可能产生漏风的部位。
22.在每一进风通道24处设置有封闭面25,封闭面25的位置与外圈风锥22的进风口23底面相当,通过封闭面25连接相邻两组外圈风锥22。封闭面25还可封闭通往内圈风锥21进风通道24的泄漏路径,进一步确保分离的效果。
23.作为7风锥方案,其中外圈风锥22共包括有6支,6支外圈风锥22分成三组环绕在内圈风锥21外围,使内圈风锥21共形成有三处进风通道24。
24.作为9风锥方案,参照图6,外圈风锥22共包括有8支,8支外圈风锥22分成四组环绕在内圈风锥21外围,使内圈风锥21共形成有四处进风通道24。
25.各外圈风锥22的进风口沿顺时针方向排列形成成一个圆圈,如此使各风锥的进风口23相互错开,提高同步性,减小相互干扰造成的影响。
26.在滤网下盖1中设置有安装盖11,安装盖11上设置有与内圈风锥21及外圈风锥22一一对应的通风孔13,在安装盖11的内侧面对应各通风孔13设置有通风管12,每一风锥对接一通风管12。
27.还包括有一滤网中盖3,滤网中盖3中设置有与内圈风锥21及外圈风锥22一一对应的定位孔31,每一风锥插入对应的定位孔31中;滤网中盖3嵌固在滤网下盖1中。
28.还包括有橡胶圈5,橡胶圈5与滤网上盖4及滤网中盖3固定后套在滤网下盖1的前端。
29.所述内圈风锥21的尾部分别与各组外圈风锥22的尾部相互粘连而形成整体风锥组件2。
30.以上已将本实用新型做一详细说明,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而已,当不能限定本申请实施范围,即凡依本申请范围所作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实用新型涵盖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改进结构的多风锥分离器,包括有滤网下盖、风锥组件和滤网上盖,风锥组件包括有至少7支且数量为奇数的风锥,其中一支为内圈风锥,其余为外圈风锥,外圈风锥形成一个圆圈将内圈风锥围在中间;各风锥整体安装在滤网下盖中,滤网上盖与滤网下盖对接将整个风锥组件罩在内部;每一风锥的尾部侧面均设置有进风口,其特征在于:每两支外圈风锥组成一组,各组外圈风锥均匀环绕在内圈风锥的外围;同组的两支风锥相互粘连,而相邻组之间隔开有间隙,该间隙形成内圈风锥的进风通道,进风通道切开内圈风锥的尾部而连通内圈风锥内部;内圈风锥分别与各组外圈风锥相互粘连而形成整体风锥组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进结构的多风锥分离器,其特征在于:在每一进风通道处设置有封闭面,封闭面的位置与外圈风锥的进风口底面相当,通过封闭面连接相邻两组外圈风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进结构的多风锥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圈风锥共包括有6支,6支外圈风锥分成三组环绕在内圈风锥外围,使内圈风锥共形成有三处进风通道。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进结构的多风锥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圈风锥共包括有8支,8支外圈风锥分成四组环绕在内圈风锥外围,使内圈风锥共形成有四处进风通道。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进结构的多风锥分离器,其特征在于:各外圈风锥的进风口沿顺时针方向排列形成成一个圆圈。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进结构的多风锥分离器,其特征在于:在滤网下盖中设置有安装盖,安装盖上设置有与内圈风锥及外圈风锥一一对应的通风孔,在安装盖的内侧面对应各通风孔设置有通风管,每一风锥对接一通风管。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改进结构的多风锥分离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一滤网中盖,滤网中盖中设置有与内圈风锥及外圈风锥一一对应的定位孔,每一风锥插入对应的定位孔中;滤网中盖嵌固在滤网下盖中。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改进结构的多风锥分离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橡胶圈,橡胶圈与滤网上盖及滤网中盖固定后套在滤网下盖的前端。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进结构的多风锥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圈风锥的尾部分别与各组外圈风锥的尾部相互粘连而形成整体风锥组件。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改进结构的多风锥分离器,包括有滤网下盖、风锥组件和滤网上盖,风锥组件包括有至少7支且数量为奇数的风锥,其中一支为内圈风锥,其余为外圈风锥,每一风锥的尾部侧面均设置有进风口;每两支外圈风锥组成一组,各组外圈风锥均匀环绕在内圈风锥的外围;同组的两支风锥相互粘连,而相邻组之间隔开有间隙以形成内圈风锥的进风通道。本实用新型通过将7风锥或9风锥分离器设计成外圈风锥为三组或者内四组的结构,在相邻组之间设置间隙作为内圈风锥的进风通道,使内圈风锥可通过间隙进风,从而无需另行开设通风孔道给内圈风锥进风,不仅简化了结构,而且使分离效果更好,进而提高吸尘器的清洁效果。进而提高吸尘器的清洁效果。进而提高吸尘器的清洁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刘应发 陈玉波 黄文 谭姣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东乐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6.04
技术公布日:2021/12/17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