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行星齿轮变速器润滑系统及其工作方法与流程

2021-12-17 19:21: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一种行星齿轮变速器润滑系统及其工作方法,涉及行星齿轮变速器领域,尤其涉及新能源汽车少挡位行星齿轮变速器润滑领域。


背景技术:

2.在传统汽车变速器领域,平行轴变速器内各齿轮和轴承呈轴向排列和径向并列分布,齿轮之间不会相互包裹,换挡机构与齿轮分室分布或同室分布,即使同室分布也不会包裹齿轮或轴承,所以平行轴变速器润滑油的飞溅可以满足润滑条件。在行星齿轮变速器领域,存在齿轮之间的包裹现象和换档机构对齿轮和轴承的包裹现象,以及相关构件对齿轮、轴承和摩擦片的阻挡,在包裹、阻挡和离心力的作用下飞溅的润滑油难以到达离轴心近的零件,系统的润滑依靠发动机带动油泵并通过中心轴向需要润滑的零件喷射润滑油。但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由于车辆低速时电动机的转速很低,电动机带动油泵的流量难以满足润滑需要,设置专用电子油泵系统,成本高、体积大且增加能量损耗。


技术实现要素:

3.鉴于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行星齿轮变速器润滑系统及其工作方法,利用新能源汽车变速器少挡位,行星排和换档机构少的特点,可以不用油泵也可以满足润滑要求。
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行星齿轮变速器润滑系统,包括变速器本体的壳体,壳体内部设有连通储油器的润滑通路,润滑通路分别通往变速器本体的太阳轮周边待润滑元件、行星轮轴周边待润滑元件、输入轴与输出轴在壳体内部外端周边的待润滑元件。
5.优选的,润滑通路经过输入轴内部油道。
6.优选的,输入轴内中部设有第一油道,第一油道左端或两端封闭,第一油道左端设有至少一个第一油孔,第一油孔一端与第一油道互通、另一端连通第二油腔,第二油腔连通第一油腔,第一油腔连通储油器,第一油孔右边设有至少一个第二油孔,第二油孔一端与第一油道互通、另一端朝向太阳轮周边待润滑元件,第一油孔右边还设有至少一个第三油孔,第三油孔一端与第一油道互通、另一端朝向行星架的油槽内,优选的是第一油道两端封闭时,第二、第三油孔通径总和不大于第一油孔,以确保每个油孔均有润滑油通过。
7.优选的,输入轴通过第一轴承与壳体滚动连接,第一轴承左边设置有油封,防止润滑油从左侧流出到壳体外,第一轴承右侧设置轴承盖,使油封与第一轴承的轴承盖之间形成轴向密封并与壳体和输入轴围成第二油腔;输入轴在壳体内的一端套设在输出轴在壳体内的一端中间,并通过第二轴承连接;输出轴通过第五轴承与壳体滚动连接,第五轴承右边设置有油封,防止润滑油从右侧流出到壳体外;输出轴上在与第三油孔同一垂直载面上设有至少一个第四油孔,润滑油从第三油孔经第四油孔甩到行星架的油槽内;变速器本体的行星排由太阳轮、行星架、齿圈组成;行星架由支架、行星轮、行星轮轴、第三轴承、第四轴承
和第二挡油板组成;第二挡油板设在行星架右侧面,第二挡油板外侧周边与支架固定连接且密封,内侧周边向外展开,有利于收集润滑油,第二挡油板与支架围成油槽。
8.优选的,行星轮轴两端与支架固定连接,行星轮轴中间设有第二油道,第二油道一端封闭、另一端开口并与油槽互通,行星轮轴径向设置有第八油孔、第九油孔和第十油孔,第八油孔一端朝向左侧第四轴承,第九油孔一端朝向中间第三轴承,第十油孔一端朝向右侧第四轴承,这三个油孔另一端都与第二油道互通;第八、第九、第十油孔通径之和不大于第二油道通径,以确保每个油孔均有足够的润滑油通过,行星轮通过第三轴承与行星轮轴滚动连接,行星轮两端分别通过第四轴承与支架相对转动连接;输入轴、输出轴、太阳轮、行星架和齿圈等相对转动件均通过第二轴承连接。
9.优选的,变速器本体的壳体上部设有至少一个储油器,储油器设置在壳体内或壳体外,储油器的进油口朝上,并与变速器本体内腔互通,储油器的出油口设置在储油器的底部,并与第一油腔的过滤器上方互通,储油器出油口不宜过大,其流通能力加上飞溅进入第一油腔的油量大于第二、第三油孔出油量即可;壳体内输入轴上方设有至少一个第一油腔,第一油腔由第一挡油板与壳体围成,第一挡油板上部与壳体保持一定距离,形成进油口且第一挡油板上部位置低,方便低位飞溅的润滑油进入第一油腔,其余部分周边与壳体固定连接,且连接处密封,第一油腔出油口设置在第一油腔底部并与第二油腔互通;壳体下部设有至少一个第七油孔,第七油孔出油口高于底部壳体,防止出油时搅动底部的沉淀物,储油器接近进油口处壳体上设有至少一个第六油孔,第六油孔与底部的第七油孔通过油管或在壳体上加工油道互通;第一油腔内设有过滤器。
10.优选的,壳体内上部设有至少一个接油板,接油板与壳体固定连接或与储油器口部固定连接,接油板靠储油器进油口一端位置最低并通往储油器内部,变速器传动件或换挡元件转动时搅起的润滑油可以通过接油板流到储油器内部,有利于更多的接收飞溅的润滑油;第一挡油板右侧面底部加工有第一导油筋,第一导油筋自上往下朝第一轴承倾斜,飞溅的润滑油可以顺着第一导油筋流到第一轴承,供其润滑;变速器本体右侧的壳体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导油筋,第二导油筋自右上往左下延伸到油槽内圈内,但不与行星架的支架和第二挡油板干涉,第二导油筋下段内部开有往第五轴承延伸的第十五油孔,使润滑油可以流到第五轴承;离合器与制动器位于壳体内部的行星排外侧周边,且离合器和制动器摩擦元件油槽与行星排之间经第五油孔互通;离合器由离合器鼓、离合器毂、第一摩擦片和第一钢片组成;制动器由第二摩擦片和第二钢片组成,第二摩擦片通过内侧花键与行星排其中一个构件滑动连接,第二钢片通过外侧花键与壳体滑动连接;离合器鼓、离合器毂、第一摩擦片和第一钢片按照变速器设计意图分别与行星排相关构件滑动连接或固定连接。
11.另一种行星齿轮变速器润滑系统,包括变速器本体的壳体,壳体内部设有连通储油器的润滑通路,润滑通路分别通往变速器本体的太阳轮周边待润滑元件、行星轮轴周边待润滑元件、输入轴与输出轴在壳体内部外端周边的待润滑元件;润滑通路未经过输入轴内部油道;储油器的出油口连通第一油腔,第一油腔由壳体和右侧第一挡油板围成,第一油腔经第一挡油板上的第十一油孔、行星排左侧端面上的第十二油孔通往太阳轮及行星排其它相关构件周边待润滑元件;输入轴通过第一轴承与壳体滚动连接,第一轴承左边设置有油封,防止润滑油从左侧流出到壳体外;输入轴在壳体内的一端套设在输出轴在壳体内的一端中间,并通过第二轴承连接;输出轴通过第五轴承与壳体滚动连接,第五轴承右边设置
有油封,防止润滑油从右侧流出到壳体外;输出轴上设有至少一个第十三油孔,第十三油孔通径足够大,不会因离心力将进入第十三油孔的润滑油全部甩出,确保部分润滑油可以从第十三油孔流入到输入轴与输出轴之间的第二轴承;变速器本体的行星排由太阳轮、行星架、齿圈组成;行星架由支架、行星轮、行星轮轴、第三轴承、第四轴承和第二挡油板组成;第二挡油板设在行星架右侧面,第二挡油板外侧周边与支架固定连接且密封,内侧周边向外展开,有利于收集润滑油,第二挡油板与支架围成油槽;行星轮轴两端与支架固定连接,行星轮轴中间设有第二油道,第二油道一端封闭、另一端开口并与油槽互通,行星轮轴径向设置有第八油孔、第九油孔和第十油孔,第八油孔一端朝向左侧第四轴承,第九油孔一端朝向中间第三轴承,第十油孔一端朝向右侧第四轴承,这三个油孔另一端都与第二油道互通;第八、第九、第十油孔通径之和不大于第二油道通径,以确保每个油孔均有足够的润滑油通过,行星轮通过第三轴承与行星轮轴滚动连接,行星轮两端分别通过第四轴承与支架相对转动连接;输入轴、输出轴、太阳轮、行星架和齿圈等相对转动件均通过第二轴承连接;在壳体内部输出轴上方且接近油槽的位置设有右壳体第一油腔,右壳体第一油腔经第十四油孔分别与第十三油孔、油槽、第五轴承互通,第十四油孔从右上向左下倾斜,以提高润滑油进入第十三油孔的冲力,确保能有一定的润滑到达输入轴与输出轴间的第二轴承;变速器本体的壳体上部设有至少一个储油器,储油器设置在壳体内或壳体外,储油器的进油口朝上,并与变速器本体内腔互通,储油器的出油口设置在储油器的底部,并与第一油腔的过滤器上方互通,包含右壳体第一油腔的过滤器上方互通,储油器出油口不宜过大,其流通能力加上飞溅进入第一油腔的油量大于第十一、第十四和第十五油孔出油量总和即可;壳体内输入轴上方设有至少一个第一油腔、至少一个右壳体第一油腔,第一油腔由第一挡油板与壳体围成,第一挡油板上部与壳体保持一定距离,形成进油口且第一挡油板上部位置低,方便低位飞溅的润滑油进入第一油腔,其余部分周边与壳体固定连接,且连接处密封;壳体下部设有至少一个第七油孔,第七油孔出油口高于底部壳体,防止出油时搅动底部的沉淀物,储油器接近进油口处壳体上设有至少一个第六油孔,第六油孔与底部的第七油孔通过油管或在壳体上加工油道互通;第一油腔内设有过滤器;壳体内上部设有至少一个接油板,接油板与壳体固定连接或与储油器口部固定连接,接油板靠储油器进油口一端位置最低并通往储油器内部,变速器传动件或换挡元件转动时搅起的润滑油可以通过接油板流到储油器内部,有利于更多的接收飞溅的润滑油;第一挡油板右侧面及右侧底部加工有至少一个第一导油筋,第一导油筋自上往下朝第一轴承倾斜,增加第一轴承润滑油供油量;变速器本体右侧的壳体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导油筋,第二导油筋位于右壳体第一油腔下方,第十四油孔位于第二导油筋内并连通右壳体第一油腔,第二导油筋自右上往左下延伸到油槽内圈内,但不与行星架的支架和第二挡油板干涉,第二导油筋下段内部开有往第五轴承延伸的第十五油孔,第十五油孔与第十四油孔互通,使润滑油可以流到第五轴承;离合器与制动器位于壳体内部的行星排外侧周边,且离合器和制动器摩擦元件油槽与行星排之间经第五油孔互通;离合器由离合器鼓、离合器毂、第一摩擦片和第一钢片组成;制动器由第二摩擦片和第二钢片组成,第二摩擦片通过内侧花键与行星排其中一个构件滑动连接,第二钢片通过外侧花键与壳体滑动连接;离合器鼓、离合器毂、第一摩擦片和第一钢片按照变速器设计意图分别与行星排相关构件滑动连接或固定连接。
12.一种行星齿轮变速器润滑系统的工作方法,按以下步骤进行:
s1:离合器结合制动器解除制动时,除第二钢片外,所有的换挡执行元件、传动元件均处于旋转状态,搅油的元件多、搅油半径大,飞溅的润滑油多,大量的润滑油进入储油器、经过滤器进入第一油腔,使变速器腔内油位大幅降低,搅油的能量损失小;s11:储油器内的润滑油从储油器出油口依次经过滤器、第一油腔、第二油腔、第一油孔进入第一油道,并在重力和离心力的作用下从第二油孔、第三油孔分别向相应的待润滑元件和油槽甩油,从第二油孔甩出的润滑油在待润滑元件离力心作用下部分从第五油孔甩向离合器和制动器的摩擦副;从第三油孔进入油槽的润滑油,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进入第二油道,并从第八油孔、第九油孔和第十油孔分别向左侧第四轴承、中间第三轴承、右侧第四轴承甩油,甩向第四轴承的润滑油有部分从第五油孔甩向离合器和制动器摩擦副;此时虽然大部分相关构件没有相对转动,但一旦换挡相对转动时,可以实时保证得到充分的润滑;s12:此时,行星轮局部或全部在转动过程经过壳体内下部的润滑油,保证各齿轮随时保持润滑状态;行星架的搅油,将有部分润滑油从第五油孔进入离合器和制动器的摩擦副,确保摩擦副的实时润滑和散热;飞溅的润滑油部分甩到第一挡油板和右侧壳体,然后顺着第一导油筋、第二导油筋、第十五油孔分别流向第一轴承和第五轴承;s13:当储油器的油位达到第六油孔时,将从第六油孔溢流,并在重力作用下顺着相应的油管或油道从第七油孔流向变速器底部油腔,从而确保润滑油的循环并扩大散热面积;s2:制动器制动离合器分离时,制动器、行星排制动元件及其连接件、离合器相关构件停止不转动,输入轴、离合器其它构件、行星排非制动元件及其连接件、输出轴转动,搅油的构件不多,且构件的直径不大,能从储油口进入储油器的油不多,变速器腔内油位处于比较高的位置,小直径的旋转件可以搅到油,进油口位置低的第一油腔可以收集较多的润滑油;s21:进入储油器和第一油腔的润滑油流动途径如前s11时所述;s22:此时,行星轮同时具有自转和公转状态,行星轮局部或全部在转动过程经过壳体内下部的润滑油时沾有润滑油,在离心力作用下及啮合过程粘连,使齿圈的内齿轮和太阳轮也沾有润滑油,保证各齿轮保持润滑状态;行星架搅动的润滑油,在离心力作用下将有部分从第五油孔进入离合器和制动器的摩擦副,确保摩擦副的实时润滑和散热;飞溅的润滑油部分甩到第一挡油板和右侧壳体,然后顺着第一导油筋、第二导油筋、第十五油孔分别流向第一轴承和第五轴承;s23:当储油器的油位达到第六油孔时,将从第六油孔溢流,并在重力作用下顺着相应的油管或油道从第七油孔流向变速器底部油腔,从而确保润滑油的循环并扩大散热面积。
13.另一种行星齿轮变速器润滑系统的工作方法,按以下步骤进行:s1:离合器结合制动器解除制动时,除第二钢片外,所有的换挡执行元件、传动元件均处于旋转状态,搅油的元件多、搅油半径大,飞溅的润滑油多,大量的润滑油进入储油器、经过滤器进入第一油腔,使变速器腔内油位大幅降低,搅油的能量损失小;s11:储油器内的润滑油从储油器出油口依次经过滤器、第一油腔、第十一油孔、第十二油孔进入太阳轮周边待润滑元件,经右壳体第一油腔、第十四油孔、第十三油孔进入油槽与输入、出轴之间的第二轴承,并在重力和离心力的作用下分别向相应的待润滑元件和油槽甩油,从第十二油孔甩出的润滑油在待润滑元件离力心作用下部分从第五油孔甩向离合器和制动器的摩擦副;进入油槽的润滑油,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进入第二油道,并从第八油孔、第九油孔和第十油孔分别向左侧第四轴承、中间第三轴承、右侧第四轴承甩油,并有部分从
第五油孔甩向离合器和制动器摩擦副;此时虽然大部分相关构件没有相对转动,但一旦换挡相对转动时,可以实时保证得到充分的润滑;s12:此时,行星轮局部或全部在转动过程经过壳体内下部的润滑油,保证各齿轮随时保持润滑状态;行星架搅动的润滑油,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将有部分从第五油孔进入离合器和制动器的摩擦副,确保摩擦副的实时润滑和散热;飞溅的润滑油部分甩到第一挡油板和右侧壳体、右壳体第一油腔,然后顺着第一导油筋和第二导油筋、第十四油孔、第十五油孔分别流向第一轴承和第五轴承;s13:当储油器的油位达到第六油孔时,将从第六油孔溢流,并在重力作用下顺着相应的油管或油道从第七油孔流向变速器底部油腔,从而确保润滑油的循环并扩大散热面积;s2:制动器制动离合器分离时,制动器、行星排制动元件及其连接件、离合器相关构件停止不转动,输入轴、离合器其它构件、行星排非制动元件及其连接件、输出轴转动,搅油的构件不多,且构件的直径不大,能从储油口进入储油器的油不多,变速器腔内油位处于比较高的位置,小直径的旋转件可以搅到油,进油口位置低的第一油腔可以收集较多的润滑油;s21:进入储油器和第一油腔的润滑油流动途径如前s11时所述;s22:此时,行星轮同时具有自转和公转状态,行星轮局部或全部在转动过程经过壳体内下部的润滑油时沾有润滑油,在离心力作用下及啮合过程粘连,使齿圈的内齿轮和太阳轮也沾有润滑油,保证各齿轮保持润滑状态;行星架的搅油,将有部分润滑油从第五油孔进入离合器和制动器的摩擦副,确保摩擦副的实时润滑和散热;飞溅的润滑油部分甩到第一挡油板和右侧壳体、右壳体第一油腔,然后顺着第一导油筋和第二导油筋、第十四油孔、第十五油孔分别流向第一轴承和第五轴承;s23:当储油器的油位达到第六油孔时,将从第六油孔溢流,并在重力作用下顺着相应的油管或油道从第七油孔流向变速器底部油腔,从而确保润滑油的循环并扩大散热面积。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该行星齿轮变速器润滑系统不用油泵及控制装置,避免出现失效风险,节省空间、成本和能源;润滑通路分别通往变速器本体的太阳轮周边待润滑元件、行星轮轴周边待润滑元件、输入轴与输出轴在壳体内外端周边待润滑元件,当变速器转速高时,在离心力作用下甩油量也大,要求的供油量相应的也大,此时变速器高转速,飞溅的油量大,进入油腔和储油器的油也多,供给润滑构件的油量也大,低速时润滑油量需求少,供应也少,所以供给的油量可以满足需求。本发明的装置润滑供油受温度影响不大,该润滑的部分均得到充分且稳定的润滑,避免因油温问题造成润滑供油不稳定。
15.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构造示意图。
17.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构造示意图。
18.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3的构造示意图。
19.图4为行星轮轴的构造示意图。
20.附图说明:壳体1,储油器2,输入轴3,第一油道4,第一油孔5,第二油腔6,第二油孔7,第三油孔8,
油槽9,第一轴承10,油封11,第二轴承12,第五轴承13,第四油孔14,太阳轮15,行星轮16,行星轮轴17,第三轴承18,第四轴承19,第二挡油板20,支架21,第二油道22,第八油孔23,第九油孔24,第十油孔25,进油口26,储油器的出油口27,第一油腔28,第七油孔29,第六油孔30,过滤器31,接油板32,第一导油筋33,第一挡油板34,第二导油筋35,离合器36,制动器37,第五油孔38,第十一油孔39,第十二油孔40,第十三油孔41,第十四油孔42,油孔43,第三油腔44,活塞45,密封圈46,气腔47,进气口48,弹簧49,行星排50,输出轴51,右壳体第一油腔52,第十五油孔53,第十六油孔54,花键间隙油槽55,离合器鼓56。
具体实施方式
21.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22.实施例1:如图1、4所示,一种行星齿轮变速器润滑系统,包括变速器本体的壳体1,壳体内部设有连通储油器2的润滑通路,润滑通路分别通往变速器本体的太阳轮周边待润滑元件、行星轮轴周边待润滑元件、输入轴与输出轴51在壳体内部外端周边的待润滑元件。
23.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润滑通路经过输入轴3内部油道。
24.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输入轴内中部设有第一油道,第一油道左端或两端封闭,第一油道4左端设有至少一个第一油孔5,第一油孔一端与第一油道互通、另一端连通第二油腔6,第二油腔连通第一油腔,第一油腔连通储油器,第一油孔右边设有至少一个第二油孔7,第二油孔一端与第一油道互通、另一端朝向太阳轮周边待润滑元件,第一油孔右边还设有至少一个第三油孔8,第三油孔一端与第一油道互通、另一端朝向行星架的油槽9内,优选的是第一油道两端封闭时,第二、第三油孔通径总和不大于第一油孔,以确保每个油孔均有润滑油通过。
25.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输入轴通过第一轴承10与壳体滚动连接,第一轴承左边设置有油封11,防止润滑油从左侧流出到壳体外,第一轴承右侧设置轴承盖,使油封与第一轴承的轴承盖之间形成轴向密封并与壳体和输入轴围成第二油腔;输入轴在壳体内的一端套设在输出轴在壳体内的一端中间,并通过第二轴承12连接;输出轴通过第五轴承13与壳体滚动连接,第五轴承右边设置有油封,防止润滑油从右侧流出到壳体外;输出轴上在与第三油孔同一垂直载面上设有至少一个第四油孔14,润滑油从第三油孔经第四油孔甩到行星架的油槽内;变速器本体的行星排50由太阳轮15、行星架、齿圈组成;行星架由支架、行星轮16、行星轮轴17、第三轴承18、第四轴承19和第二挡油板20组成;第二挡油板设在行星架右侧面,第二挡油板外侧周边与支架21固定连接且密封,内侧周边向外展开,有利于收集润滑油,第二挡油板与支架围成油槽。
26.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行星轮轴两端与支架固定连接,行星轮轴中间设有第二油道22,第二油道一端封闭、另一端开口并与油槽互通,行星轮轴径向设置有第八油孔23、第九油孔24和第十油孔25,第八油孔一端朝向左侧第四轴承,第九油孔一端朝向中间第三轴承,第十油孔一端朝向右侧第四轴承,这三个油孔另一端都与第二油道互通;第八、第九、第十油孔通径之和不大于第二油道通径,以确保每个油孔均有足够的润滑油通过,行星轮通过第三轴承与行星轮轴滚动连接,行星轮两端分别通过第四轴承与支架相对转动连接;输入
轴、输出轴、太阳轮、行星架和齿圈等相对转动件均通过第二轴承连接。
27.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变速器本体的壳体上部设有至少一个储油器,储油器设置在壳体内或壳体外,储油器的进油口26朝上,并与变速器本体内腔互通,储油器的出油口27设置在储油器的底部,并与第一油腔28的过滤器上方互通,储油器出油口不宜过大,其流通能力加上飞溅进入第一油腔的油量大于第二、第三油孔出油量即可;壳体内输入轴上方设有至少一个第一油腔,第一油腔由第一挡油板34与壳体围成,第一挡油板上部与壳体保持一定距离,形成进油口且第一挡油板上部位置较低,方便低位飞溅的润滑油进入第一油腔,其余部分周边与壳体固定连接,且连接处密封,第一油腔出油口设置在第一油腔底部并与第二油腔互通;壳体下部设有至少一个第七油孔29,第七油孔出油口高于底部壳体,防止出油时搅动底部的沉淀物,储油器接近进油口处壳体上设有至少一个第六油孔30,第六油孔与底部的第七油孔通过油管或在壳体上加工油道互通;第一油腔内设有过滤器31;第一油腔可以由壳体加工而成,也可以由第一挡油板与壳体围成,优选的是由第一挡油板与壳体围成。
28.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壳体内上部设有至少一个接油板32,接油板设置的具体位置、形状与大小根据有利于更多的接收飞溅的润滑油而定,接油板与壳体固定连接或与储油器口部固定连接,接油板靠储油器进油口一端位置最低并通往储油器内部,变速器传动件或换挡元件转动时搅起的润滑油可以通过接油板流到储油器内部,有利于更多的接收飞溅的润滑油;第一挡油板右侧面底部加工有第一导油筋33,第一导油筋自上往下朝第一轴承倾斜,飞溅的润滑油可以顺着第一导油筋流到第一轴承,供其润滑;变速器本体右侧的壳体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导油筋35,第二导油筋自右上往左下延伸到油槽内圈内,但不与行星架的支架和第二挡油板干涉,第二导油筋下段内部开有往第五轴承延伸的第十五油孔53,使润滑油可以流到第五轴承;离合器与制动器位于壳体内部的行星排外侧周边,且离合器36和制动器37摩擦元件油槽与行星排之间经第五油孔38互通;离合器由离合器鼓、离合器毂、第一摩擦片和第一钢片组成;制动器由第二摩擦片和第二钢片组成,第二摩擦片通过内侧花键与行星排其中一个构件滑动连接,第二钢片通过外侧花键与壳体滑动连接;离合器鼓、离合器毂、第一摩擦片和第一钢片按照变速器设计意图分别与行星排相关构件滑动连接或固定连接;在离合器鼓56上开设至少一个第十六油孔54,进入离合器摩擦副的润滑油从第十六油孔甩出回到壳体内油腔;花键上具有花键间隙油槽55,进入制动器的润滑油部分从花键间隙油槽流回壳体内油腔。
29.实施例2:如图2、4所示,另一种行星齿轮变速器润滑系统,包括变速器本体的壳体,壳体内部设有连通储油器的润滑通路,润滑通路分别通往变速器本体的太阳轮周边待润滑元件、行星轮轴周边待润滑元件、输入轴与输出轴在壳体内部外端周边的待润滑元件;润滑通路未经过输入轴内部油道;储油器的出油口连通第一油腔,第一油腔由壳体和右侧第一挡油板围成,第一油腔经第一挡油板上的第十一油孔39、行星排左侧端面上的第十二油孔40通往太阳轮及行星排其它相关构件周边待润滑元件;输入轴通过第一轴承与壳体滚动连接,第一轴承左边设置有油封,防止润滑油从左侧流出到壳体外;输入轴在壳体内的一端套设在输出轴在壳体内的一端中间,并通过第二轴承连接;输出轴通过第五轴承与壳体滚动连接,第五轴承右边设置有油封,防止润滑油从右侧流出到壳体外;输出轴上设有至少一个第十三
油孔41,第十三油孔通径足够大,不会因离心力将进入第十三油孔的润滑油全部甩出,确保部分润滑油可以从第十三油孔流入到输入轴与输出轴之间的第二轴承;变速器本体的行星排由太阳轮、行星架、齿圈组成;行星架由支架、行星轮、行星轮轴、第三轴承、第四轴承和第二挡油板组成;第二挡油板设在行星架右侧面,第二挡油板外侧周边与支架固定连接且密封,内侧周边向外展开,有利于收集润滑油,第二挡油板与支架围成油槽;行星轮轴两端与支架固定连接,行星轮轴中间设有第二油道,第二油道一端封闭、另一端开口并与油槽互通,行星轮轴径向设置有第八油孔、第九油孔和第十油孔,第八油孔一端朝向左侧第四轴承,第九油孔一端朝向中间第三轴承,第十油孔一端朝向右侧第四轴承,这三个油孔另一端都与第二油道互通;第八、第九、第十油孔通径之和不大于第二油道通径,以确保每个油孔均有足够的润滑油通过,行星轮通过第三轴承与行星轮轴滚动连接,行星轮两端分别通过第四轴承与支架相对转动连接;输入轴、输出轴、太阳轮、行星架和齿圈等相对转动件均通过第二轴承连接;在壳体内部输出轴上方且接近油槽的位置设有右壳体第一油腔52,右壳体第一油腔经第十四油孔42分别与第十三油孔、油槽、第五轴承互通,第十四油孔从右上向左下倾斜,以提高润滑油进入第十三油孔的冲力,确保能有一定的润滑到达输入轴与输出轴间的第二轴承;变速器本体的壳体上部设有至少一个储油器,储油器设置在壳体内或壳体外,储油器的进油口朝上,并与变速器本体内腔互通,储油器的出油口设置在储油器的底部,并与第一油腔的过滤器上方互通,包含右壳体第一油腔的过滤器上方互通,储油器出油口不宜过大,其流通能力加上飞溅进入第一油腔的油量大于第十一、第十四和第十五油孔出油量总和即可;壳体内输入轴上方设有至少一个第一油腔、至少一个右壳体第一油腔,第一油腔由第一挡油板与壳体围成,第一挡油板上部与壳体保持一定距离,形成进油口且第一挡油板上部位置较低,方便低位飞溅的润滑油进入第一油腔,其余部分周边与壳体固定连接,且连接处密封;壳体下部设有至少一个第七油孔,第七油孔出油口高于底部壳体,防止出油时搅动底部的沉淀物,储油器接近进油口处壳体上设有至少一个第六油孔,第六油孔与底部的第七油孔通过油管或在壳体上加工油道互通;第一油腔内设有过滤器;壳体内上部设有至少一个接油板,接油板与壳体固定连接或与储油器口部固定连接,接油板靠储油器进油口一端位置最低并通往储油器内部,变速器传动件或换挡元件转动时搅起的润滑油可以通过接油板流到储油器内部,有利于更多的接收飞溅的润滑油;第一挡油板右侧面及右侧底部加工有至少一个第一导油筋,第一导油筋自上往下朝第一轴承倾斜,增加第一轴承润滑油供油量;变速器本体右侧的壳体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导油筋,第二导油筋位于右壳体第一油腔下方,第十四油孔位于第二导油筋内并连通右壳体第一油腔,第二导油筋自右上往左下延伸到油槽内圈内,但不与行星架的支架和第二挡油板干涉,第二导油筋下段内部开有往第五轴承延伸的第十五油孔,第十五油孔与第十四油孔互通,使润滑油可以流到第五轴承;离合器与制动器位于壳体内部的行星排外侧周边,且离合器和制动器摩擦元件油槽与行星排之间经第五油孔互通;离合器由离合器鼓、离合器毂、第一摩擦片和第一钢片组成;制动器由第二摩擦片和第二钢片组成,第二摩擦片通过内侧花键与行星排其中一个构件滑动连接,第二钢片通过外侧花键与壳体滑动连接;离合器鼓、离合器毂、第一摩擦片和第一钢片按照变速器设计意图分别与行星排相关构件滑动连接或固定连接;在离合器鼓56上开设至少一个第十六油孔,进入离合器摩擦副的润滑油从第十六油孔甩出回到壳体内油腔;花键上具有花键间隙油槽,进入制动器的润滑油部分从花键间隙的油槽流回壳
体内油腔。
30.实施例3:实施例3与实施例1、2不同的是储油器下置,因空间限制或飞溅的润滑油无法充分进入上部储油器,可以在下部设置油位调节器,油位调节器由以下组成:油孔43、第三油腔44、活塞45、密封圈46、气腔47和进气口48;进气口连通气腔,带密封圈的活塞分隔气腔和第三油腔,活塞与壳体间经弹簧49连接,活塞与壳体间为第三油腔并设有油孔连通壳体内部。气腔可进气加压推动活塞进行泵油。
31.实施例4:实施例4与实施例2不同的是,润滑通路未经过输入轴与行星轮轴内部油道,也不设置第二挡油板,第三轴承可以是没有保持架的满滚针,也可以是有保持架的滚针轴承,但保持架宽度较小,方便润滑油通过;行星轮两端分别通过第四轴承与支架相对转动连接,行星轮与支架两端的间隙在安装两个第四轴承后仍有一定的空间,方便行星架转动过程进入油面后,在压力作用下润滑油可以从第四轴承与行星轮或支架的间隙进入第四轴承,并进而进入第三轴承,供其润滑。
32.实施例1行星齿轮变速器润滑系统的工作方法,按以下步骤进行:s1:离合器结合制动器解除制动时,除第二钢片外,所有的换挡执行元件、传动元件均处于旋转状态,搅油的元件多、搅油半径大,飞溅的润滑油多,大量的润滑油进入储油器、经过滤器进入第一油腔,使变速器腔内油位大幅降低,搅油的能量损失小;s11:储油器内的润滑油从储油器出油口依次经过滤器、第一油腔、第二油腔、第一油孔进入第一油道,并在重力和离心力的作用下从第二油孔、第三油孔分别向相应的待润滑元件和油槽甩油,从第二油孔甩出的润滑油在待润滑元件离力心作用下部分从第五油孔甩向离合器和制动器的摩擦副;从第三油孔进入油槽的润滑油,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进入第二油道,并从第八油孔、第九油孔和第十油孔分别向左侧第四轴承、中间第三轴承、右侧第四轴承甩油,甩向第四轴承的润滑油有部分从第五油孔甩向离合器和制动器摩擦副;此时虽然大部分相关构件没有相对转动,但一旦换挡相对转动时,可以实时保证得到充分的润滑;s12:此时,行星轮局部或全部在转动过程经过壳体内下部的润滑油,保证各齿轮随时保持润滑状态;行星架的搅油,将有部分润滑油从第五油孔进入离合器和制动器的摩擦副,确保摩擦副的实时润滑和散热;飞溅的润滑油部分甩到第一挡油板和右侧壳体,然后顺着第一导油筋、第二导油筋、第十五油孔分别流向第一轴承和第五轴承;s13:当储油器的油位达到第六油孔时,将从第六油孔溢流,并在重力作用下顺着相应的油管或油道从第七油孔流向变速器底部油腔,从而确保润滑油的循环并扩大散热面积;s2:制动器制动离合器分离时,制动器、行星排制动元件及其连接件、离合器相关构件停止不转动,输入轴、离合器其它构件、行星排非制动元件及其连接件、输出轴转动,搅油的构件不多,且构件的直径不大,能从储油口进入储油器的油不多,变速器腔内油位处于比较高的位置,小直径的旋转件可以搅到油,进油口位置低的第一油腔可以收集较多的润滑油;s21:进入储油器和第一油腔的润滑油流动途径如前s11时所述;s22:此时,行星轮同时具有自转和公转状态,行星轮局部或全部在转动过程经过壳体内下部的润滑油时沾有润滑油,在离心力作用下及啮合过程粘连,使齿圈的内齿轮和太阳轮也沾有润滑油,保证各齿轮保持润滑状态;行星架搅动的润滑油,在离心力作用下将有部分从第五油孔进入离合器和制动器的摩擦副,确保摩擦副的实时润滑和散热;飞溅的润滑油部分甩到第一挡油板和右侧壳体,然后顺着第一导油筋、第二导油筋、第十五油孔分别流
向第一轴承和第五轴承;s23:当储油器的油位达到第六油孔时,将从第六油孔溢流,并在重力作用下顺着相应的油管或油道从第七油孔流向变速器底部油腔,从而确保润滑油的循环并扩大散热面积。
33.实施例2行星齿轮变速器润滑系统的工作方法,按以下步骤进行:s1:离合器结合制动器解除制动时,除第二钢片外,所有的换挡执行元件、传动元件均处于旋转状态,搅油的元件多、搅油半径大,飞溅的润滑油多,大量的润滑油进入储油器、经过滤器进入第一油腔,使变速器腔内油位大幅降低,搅油的能量损失小;s11:储油器内的润滑油从储油器出油口依次经过滤器、第一油腔、第十一油孔、第十二油孔进入太阳轮周边待润滑元件,经右壳体第一油腔、第十四油孔、第十三油孔进入油槽与输入、出轴之间的第二轴承,并在重力和离心力的作用下分别向相应的待润滑元件和油槽甩油,从第十二油孔甩出的润滑油在待润滑元件离力心作用下部分从第五油孔甩向离合器和制动器的摩擦副;进入油槽的润滑油,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进入第二油道,并从第八油孔、第九油孔和第十油孔分别向左侧第四轴承、中间第三轴承、右侧第四轴承甩油,并有部分从第五油孔甩向离合器和制动器摩擦副;此时虽然大部分相关构件没有相对转动,但一旦换挡相对转动时,可以实时保证得到充分的润滑;s12:此时,行星轮局部或全部在转动过程经过壳体内下部的润滑油,保证各齿轮随时保持润滑状态;行星架搅动的润滑油,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将有部分从第五油孔进入离合器和制动器的摩擦副,确保摩擦副的实时润滑和散热;飞溅的润滑油部分甩到第一挡油板和右侧壳体、右壳体第一油腔,然后顺着第一导油筋和第二导油筋、第十四油孔、第十五油孔分别流向第一轴承和第五轴承;s13:当储油器的油位达到第六油孔时,将从第六油孔溢流,并在重力作用下顺着相应的油管或油道从第七油孔流向变速器底部油腔,从而确保润滑油的循环并扩大散热面积;s2:制动器制动离合器分离时,制动器、行星排制动元件及其连接件、离合器相关构件停止不转动,输入轴、离合器其它构件、行星排非制动元件及其连接件、输出轴转动,搅油的构件不多,且构件的直径不大,能从储油口进入储油器的油不多,变速器腔内油位处于比较高的位置,小直径的旋转件可以搅到油,进油口位置低的第一油腔可以收集较多的润滑油;s21:进入储油器和第一油腔的润滑油流动途径如前s11时所述;s22:此时,行星轮同时具有自转和公转状态,行星轮局部或全部在转动过程经过壳体内下部的润滑油时沾有润滑油,在离心力作用下及啮合过程粘连,使齿圈的内齿轮和太阳轮也沾有润滑油,保证各齿轮保持润滑状态;行星架的搅油,将有部分润滑油从第五油孔进入离合器和制动器的摩擦副,确保摩擦副的实时润滑和散热;飞溅的润滑油部分甩到第一挡油板和右侧壳体、右壳体第一油腔,然后顺着第一导油筋和第二导油筋、第十四油孔、第十五油孔分别流向第一轴承和第五轴承;s23:当储油器的油位达到第六油孔时,将从第六油孔溢流,并在重力作用下顺着相应的油管或油道从第七油孔流向变速器底部油腔,从而确保润滑油的循环并扩大散热面积。
34.润滑油可以多点循环,使润滑油的循环更充分,可以更好的延长换油时间;润滑油与壳体的接触更充分,而且流动过程与壳体接触,更有利散热;储油器、油腔、油道和出油孔可以多点灵活布置,不用明显增加成本和体积,就可以使润滑、散热和循环更理想。
35.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最佳实施方式,任何人在本发明的启示下都可以得出其他各
种形式的行星齿轮变速器润滑系统及其工作方法。凡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发明的涵盖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