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热管理装置及热管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1-12-17 17:47: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热管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热管理装置及热管理系统。


背景技术:

2.热管理系统中的中间换热器、板式蒸发器和膨胀阀通过管路连通,或者将板式蒸发器和膨胀阀集成,中间换热器与集成的板式蒸发器仍通过管路连接。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管理装置及热管理系统,以有利于热管理装置结构小型化。
4.一方面,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一个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热管理装置,所述热管理装置包括节流单元和换热芯体,所述换热芯体包括多个堆叠的板片、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沿所述板片的堆叠方向,所述板片位于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之间;所述换热芯体包括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所述热管理装置具有制冷剂流道和冷却液流道,所述冷却液流道成形于所述第二换热部,所述制冷剂流道包括第一流道、第二流道和第三流道,所述第一流道、所述第二流道成形于所述第一换热部,所述第三流道成形于所述第二换热部,所述第一流道的制冷剂和所述第二流道的制冷剂能够在所述第一换热部热交换,所述第三流道的制冷剂和冷却液流道的冷却液能够在第二换热部热交换;所述第一换热部包括第一壁,所述第二换热部包括第二壁,所述第一壁和所述第二壁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壁成形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二流道连通,所述第二壁成形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三流道连通,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相对或相错设置,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连通;
5.所述节流单元包括阀口部,所述第一流道能够通过所述阀口部的阀口与所述第三流道连通。
6.另一方面,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一个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热管理系统,所述热管理系统包括热管理装置、压缩机和冷凝器,所述热管理装置如权利要求1-11任一所述的热管理装置,所述热管理装置包括第一入口、第一出口以及第二出口、第二入口,所述压缩机的出口通过所述冷凝器与所述第一入口连通,所述第一出口与所述压缩机的入口连通,所述热管理系统还包括第一换热器和泵,所述热管理装置的第二出口通过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泵与所述第二入口连通。
7.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提供的热管理装置包括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由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之间板片堆叠而成,第一换热部为制冷剂-制冷剂换热,第二换热部为节流后的制冷剂-冷却液换热,第一换热部的第一壁形有第一开口,第二换热部的第二壁成形有第二开口,第一壁和第二壁相对设置,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相对或相错设置,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连通,以实现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的连通,这样热管理装置结构相对紧凑,以有利小型化。
附图说明
8.图1是一种热管理系统的一种连接示意框图;
9.图2是一种热管理系统的另一种连接示意框图;
10.图3是热管理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1.图4是图3局部爆炸的第一视角立体结构示意图;
12.图5是图3局部爆炸的第二视角立体结构示意图;
13.图6是3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14.图7是图6沿a-a的第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15.图8是图6沿b-b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16.图9是第二阀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7.图10是图7中a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18.图11是图7中b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19.图12是热管理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0.图13是a部的第二种放大结构示意图;
21.图14是图6沿a-a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22.图15是图14中第二换热部的板片结构示意图;
23.图16是图14中a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24.图17是热管理装置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沿a-a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25.图18是图17中b部的第一种放大结构示意图;
26.图19是b部的另三种放大结构示意图;
27.图20是b部的第五种放大结构示意图;
28.图21是热管理装置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9.图22是图21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30.图23是热管理装置的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31.图24是管体与第一壁、第二壁的一种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2.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热管理系统以及热管理装置可以有多种实施方式,其中至少一个实施方式可以应用于车辆热管理系统,至少一个实施方式可以应用于家用热管理系统或商用热管理系统等其他热管理系统,下面以车用热管理系统及热管理装置为例结合附图进行说明。
33.请参阅图3-11。热管理装置1000包括换热芯体和节流单元1300,换热芯体包括多个堆叠的板片、第一板体1140和第二板体1210,沿板片的堆叠方向,这些板片位于第一板体1140和第二板体1210之间。具体地,换热芯体包括第一换热部1100、连接板体1400以及第二换热部1200,在本实施方式,第一板体1140是第一换热部1100的一部分,第二板体1210是第二换热部1200的一部分,第一换热部1100还包括顶板,第一换热部1100的若干板片自第一板体1140堆叠至顶板。第二换热部1200还包括底板,第二换热部1200的若干板片自底板堆叠至第二板体1210。连接板体1400位于顶板和底板之间,并与顶板和底板焊接固定。在其他实施方式,也可以不设置顶板和底板,连接板体直接与第一换热部1100的板片、第二换热部
1200的板片焊接固定。需要说明的是,为方便介绍,定义第二换热部1200位于第一换热部1100的上方。当然也可以不设置连接板体,换热芯体为一组结构,换热芯体包括第一板体1140和第二板体1210,以及沿板片的堆叠方向,位于第一板体1140和第二板体1210之间的多个堆叠的板片,沿板片的堆叠方向,这些板片位于第一板体1140和第二板体1210之间,若干板片自第一板体1140堆叠至第二板体1210,或者说,若干板片自第二板体1210堆叠至第一板体1140。
34.第一换热部1100和第二换热部1200均包括多个堆叠的板片,板片结构可以相同,以第一换热部1100介绍为例介绍其结构。在第一换热部1100中,相邻的板片堆叠后形成第一板间流道和第二板间流道,除最靠近第一板体1140和顶板的两片板片外,内侧板片的一侧为第一板间流道,另一侧为第二板间流道,本实施例中,相邻的板片结构相同,为了便于描述,相邻的两个板片一个定义为第一板片另一个定义为第二板片,如第一板片及与该板片相邻的两片第二板片的其中之一形成第一板间流道,与另一第二板片则形成第二板间流道,第一板间流道和第二板间流道相对不连通。第一板间通道的流体和位于第二板间通道的流体能够热交换。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板间流道和第二板间流道相对不连通指在第一换热部1100内部不连通,热管理装置1000成为热管理系统的一部分后,则可能存在连通的情况。这里所述的连接板体、顶板、底板的主体部的厚度比板片的主体部的厚度大,具有增强热管理装置机械强度的作用。
35.热管理装置1000具有制冷剂流道、冷却液流道、第一入口1001、第一出口1002、第二入口1003和第二出口1004,制冷剂流道连通第一入口1001和第一出口1002,也即,第一入口1001是制冷剂流道的入口,第一出口1002为制冷剂流道的出口;冷却液流道连通第二入口1003和第二出口1004,第二入口1003是冷却液流道的入口,第二出口1004为冷却液流道的出口。其中,第二出口1004、第二入口1003和冷却液流道成形于第二换热部1200,第一出口1002和第一入口1001成形于第一换热部1100,沿板片的堆叠方向,第二出口1004、第二入口1003位于热管理装置1000的一侧,第一出口1002和第一入口1001位于热管理装置1000的相对另一侧。第一入口1001、第一出口1002可以成形于与第一板体固定连接的接管或凸起,第二入口1003和第二出口1004可以成形于与第一板体固定的接管或凸起,在其他实施方式,第一入口1001、第一出口1002可以成形于第一板体,第二入口1003和第二出口1004可以成形于第一板体。
36.请参阅图7及图8,制冷剂流道包括第一流道、第二流道和第三流道,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成形于第一换热部1100,第一换热部1100的第一板间流道是第一流道的一部分,第一换热部1100的第二板间流道是第二流道的一部分。
37.第一换热部1100至少具有第五孔道1160、第二孔道1120、第三孔道1130和第四孔道1150,以上孔道沿第一换热部的板片堆叠方向延伸。第一流道包括第五孔道1160、位于板片之间的第一板间通道以及第二孔道1120,第一换热部1100的第一板间通道连通第五孔道1160、第二孔道1120。在本实施方式,第一入口1001与第五孔道1160连通,制冷剂由第一入口1001进入第五孔道1160,而后进入第一换热部的第一板间通道,与第一换热部的第二板间通道的制冷剂热交换后,再进入第二孔道1120,第二孔道1120在第一换热部的顶板具有开口,制冷剂由第一换热部的顶板的开口离开第一换热部1100。第二流道包括第三孔道1130、位于板片之间的第二板间通道以及第四孔道1150,第一换热部1100的第二板间通道
连通第三孔道1130和第四孔道1150。第一出口1002与第四孔道1150连通,也即,第二流道的制冷剂由第三孔道1130进入第一换热部1100的第二板间通道与第一板间通道的制冷剂热交换后,而后进入第四孔道1150,第四孔道1150的制冷剂由第一出口1002排出热管理装置。
38.第二换热部1200的第一板间流道是第三流道的一部分,第二换热部1200的第二板间流道是冷却液流道的一部分。第二换热部1200至少包括第一孔道1240、第六孔道1230、第七孔道1260和第八孔道1270,其中,第一孔道1240、第六孔道1230为第三流道的一部分,第七孔道1260和第八孔道1270为冷却液流道的一部分。第三流道包括第一孔道1240、第六孔道1230,位于第二换热部1200的第一板间流道,第二换热部1200的第一板间通道连通第一孔道1240和第六孔道1230。冷却液流道包括第七孔道1260、位于第二换热部1200第二板间通道以及第八孔道1270,第二换热部1200的第二板间通道连通第七孔道1260和第八孔道1270。在本实施方式,第二入口1003与第七孔道1260连通,第二出口1004与第八孔道1270连通,冷却液由第二入口1003进入第七孔道1260,而后进入第二换热部1200的第二板间通道,并与第三流道的制冷剂热交换,再进入第八孔道1270由第二出口1004排出热管理装置。
39.沿板片堆叠方向,连接板体1400位于第一换热部1100和第二换热部1200之间,具体地,第一换热部1100包括第一壁1110,第二换热部1200包括第二壁1220,在本实施方式,第一壁1110成形于第一换热部1100顶板,第二壁1220成形于第二换热部1200底板,连接板体1400的下侧壁与第一壁1110焊接固定,连接板体1400的上侧壁与第二壁1220焊接固定。第一壁1110和第二壁1220相对设置,这里所述的相对设置包括间接相对设置和直接相对设置,间接相对设置指第一壁1110和第二壁1220之间有其他物体,如连接板体1400,第一壁1110和第二壁1220之间也可以不设置连接板体1400,也即直接相对设置,第一壁和第二壁焊接固定。连接板体1400还包括第一通孔1410和第二通孔1420,第一通孔1410和第二通孔1420贯穿连接板体1400,并且在连接板体1400的上壁和下壁分别具有开口,第二通孔1420连通第六孔道1230和第三孔道1130,也即第二通孔1420连通第三流道和第二流道。具体地,第六孔道1230在第二壁具有第二开口1231,第二开口1231至少部分朝向第二通孔1420并与第二通孔1420连通。第三孔道1130在第一壁具有第一开口1131,第一开口1131至少部分朝向第二通孔1420,第一开口1131通过第二通孔1420与第二开口1231连通,这样,第三孔道1130通过第二通孔1420与第六孔道1230连通。在本实施方式,第一开口1131和第二开口1231相错设置,第二通孔呈狭长延伸,这样有利于制冷剂在第二通孔处的流通更顺畅,当然,第一开口1131和第二开口1231也可以相对设置。第三流道的制冷剂与冷却液流道的冷却液在第二换热部1200热交换之后经第二通孔1420进入第一换热部的第二流道,而后在第一换热部1100与第一流道的制冷剂热交换。
40.第一通孔1410与第二孔道1120连通,具体地,第二孔道1120在第一壁1110形成第一连通口1121,第一连通口1121至少部分面向第一通孔1420,且与第一通孔1420连通。当然,第一壁1110和连接板体1400的相应位置之间密封设置,以防止制冷剂从第一换热部1100和连接板体1400的连接处泄露,第二壁1220板和连接板体1400的相应位置之间密封设置,以防止制冷剂从第二壁和连接板体1400连接处泄露。另外,本实施例中,连接板体1400还包括两个方形孔1430,该方形孔1430的作用在于减轻连接板体1400重量,进而减轻热管理装置1000的重量;该两个方形孔1430较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大,方形孔1430还具有较少第一换热部1100和第二换热部1200之间热传导作用;两个方形孔1430位于连接板体1400的
靠近中间位置,第一换热部1100和第二换热部1200的中间位置温差较大区域,不仅有利于降低热传导,也有利于热管理装置的质量分布均衡。
41.请参阅图7及图10,节流单元1300包括阀芯、阀口部1350和阀座1370,阀口部1350成形有阀口1351。在本实施例,阀芯为阀针1320,阀针1320能够相对阀口部1350动作,进而调节阀口1351的开度。节流单元1300还包括传动机构、定子、转子和导向部1380,传动机构为螺纹传动机构,螺纹传动机构包括可动部分及固定部分,可动部分及固定部分两者之一包括螺杆,另一个包括与该螺杆螺纹配合的螺母,可动部分与阀针1320相组装,固定部分能够直接或者间接与阀座1370固定;导向部1380与阀座1370相固定,导向部1380能够对阀针导向,防止阀针的轴向动作偏离。阀口部1350与导向部1380固定连接,在本实施方式,阀口部1350与导向部1380一体设置,阀针1320与阀口1351之间基本保持同轴。定子与控制该定子的控制电路电连接,通电时定子产生的激励磁场能够驱动转子转动,进一步通过螺纹传动机构来带动阀针动作,转子转动时,由于螺距的作用,螺杆在转子带动下,相对于螺母转动而可以实现转动和轴向动作,而阀针相对固定于螺杆,因而阀针能够随螺杆进行轴向动作,进而阀针1320与阀口1351之间的间隙变大或变小,进而实现制冷剂节流。
42.节流单元1300还包括第一阀体1310和连接体1340,第一阀体1310包括第一贯通孔1311,第一贯通孔1311在第一阀体1310的上壁具有开口,第一贯通孔1311在第一阀体1310的底壁具有第三开口1312,第一阀体1310的底壁与第二板体1210相对固定,固定方式可以焊接或者粘接或者螺纹连接,第二板体1210具有第四开口1211,第四开口1211与第一孔道1240连通,第三开口1312与第四开口1211相对设置,第三开口1312与第四开口1211连通,进而第三开口1312与第一孔道1240连通。阀座1370伸入第一贯通孔1311所形成的腔,并与第一贯通孔1311的壁固定,其中,阀座1370与第一贯通孔1311的壁螺纹连接或者插接或者焊接固定,相较于第一阀体1310的底壁,阀座1370相对靠近第一阀体的上壁。至少部分连接体1340伸入第一贯通孔1311所形成的腔并与第一贯通孔1311的壁固定,在本实施方式,第一贯通孔1311形成有台阶面,连接体1340与该台阶面固定。相较于第一阀体的上壁,连接体1340相对靠近第一阀体的下壁。沿第一贯通孔1311延伸方向,阀座1370和连接体1340之间的空间形成阀腔1330,阀针打开阀口1351时,阀口1351与阀腔1330连通。
43.请参与图9及图10,连接体1340包括连通部1342、固定部1343和容纳部1341,其中,固定部1343与第一贯通孔1311的壁固定,在本实施方式,节流单元1300还包括支撑环1360,支撑环1360位于第一贯通孔1311内,支撑环与第一阀体1310螺纹固定,进而将连接体的固定部1343相对第一阀体的台阶面限位。在其他实施方式,支撑环1360的一端抵接第二板体1210,支撑环1360的另一端抵接连接体的固定部1343,在焊接时,支撑环1360将连接体1340固定于第一阀体1310的台阶面,防止连接体1340晃动。容纳部1341形成有容纳腔,至少部分阀口部1350位于容纳部1341的容纳腔,阀口部1350的外壁与容纳部1341的内壁之间密封设置,如在阀口部1350的外壁与容纳部1341的内壁之间设置密封圈。
44.制冷剂流道还包括第四流道,在本实施方式,第四流道位于换热芯体内,第四流道用于连通第一流道和第三流道。具体地,第三流道包括第一孔道1240,第一流道包括第二孔道1120,至少部分第四流道位于第一孔道1240内,第四流道的一端连通第二孔道1120,第四流道的另一端连通节流单元1300的阀口1351,这样,第一换热部1100的制冷剂能够通过第四流道进入节流单元的阀口1351。
45.热管理装置1000包括管体1500,管体1500中空,管体1500两端开口,大部分管体1500位于第一孔道1240,或者说,第一孔道1240容纳有管体1500,具体地,第二换热部的第一板片包括第一孔口1204,多个第一孔口1204形成第一孔道,沿第一孔道1240的径向,第一孔道1240位于管体1500的周侧,或者说第一孔口容纳至少部分第四流道。在第一孔道1240的轴向,至少部分管体1500位于阀口1351和第二壁1220之间,管体1500的第一端部位于第一通孔1410,管体1500的第一端部的外壁与第一通孔1410的内壁密封固定,这样第一通孔1410的腔与管体1500的腔连通,进而实现第一流道与管体1500的腔连通。可以知道,第二换热部1200的第二壁1220具有容纳管体1500的开口。在本实施方式,第四流道包括管体1500的腔,也即第四流道是制冷剂流道的一部分,能够连通第一流道和节流单元的阀口1351。管体1500的第二端部位于容纳部1341的容纳腔,第二端部的外壁与容纳部1341的内壁密封固定,密封方式可以为焊接密封。
46.沿第一贯通孔1311的延伸方向,管体1500的第二端部比阀口部1350靠近第二换热部1200,阀口部1350相对靠近阀座1370,管体1500的开口朝向阀口1351,这样,管体1500的腔与阀口1351连通。沿第一贯通孔1311的径向,连通部1342位于固定部1343和容纳部1341之间,连通部1342连通阀腔1330和第一孔道1240,在本实施方式,连通部为贯穿连接体1340的孔。热管理装置1000工作时,经过管体1500的制冷剂在阀口1351节流后,流入阀腔1330,再经连通部1343进入第一孔道1240,也即进入第三流道。在本实施方式,连接体1340由板件一体冲压成型,大致为喇叭形状,在其他实施方式,连接体1340的固定部也可以固定于第二板体1210和第一阀体1310之间,或者固定部容纳于第四开口1211,并与第四开口1211的内壁固定,这样,无需设置支撑环,相对减少部件及装配工序。需要说明的是,第四开口1211是阀腔连通第一孔道1240的通道。另外,连接体1340也可以仅包括容纳部1341,至少部分阀口部1350位于容纳部所形成的腔,阀口部1350的侧壁与所述容纳部1341的内壁之间密封固定,管体1500的第一端部位于容纳部1341的所形成的腔或者容纳部1341位于第一端部内,第一端部的壁与容纳部1341的壁之间密封固定,通常密封方式为焊接密封。
47.请参阅图11以及图10,第二换热部1200包括第一隔板1280,第一隔板1280与第二换热部的一个板片为一体结构,沿第一孔道1240的轴向,第一隔板1280形成第一孔道1240的底壁,第一隔板1280包括容纳管体1500的通孔,第一隔板1280的通孔的壁与管体1500的壁固定,并在第一隔板1280的通孔的壁与管体1500的壁之间密封设置。另外,第二换热部1200还包括第二隔板1281,第二隔板1281比第一隔板1280靠近节流单元,第二隔板1281位于第一孔道1240,第二隔板1281与第二换热部的一个板片一体结构,第二隔板1281同样具有容纳管体的通孔,第二隔板1281的通孔的壁与管体的外壁密封设置,这样第二隔板1281可以改变制冷剂流向,使第二换热部1200具有多个流程。
48.请参阅图7以及图8,结合图1所示意的热管理系统,介绍热管理装置1000工作方式。热管理系统包括压缩机100、冷凝器200以及热管理装置1000,压缩机100的出口通过冷凝器200与热管理装置的第一入口1001连通,热管理装置的第一出口1002与压缩机100的入口连通。热管理系统还包括第一换热器400以及泵300,热管理装置的第二入口1003通过第一换热器400、泵300与热管理装置的第二出口1004连通,或者进一步说,热管理装置1000的冷却液流道、第一换热器400、泵300形成冷却液系统或者冷却液系统的一部分,冷却液系统的冷却液在泵300的驱动下在冷却液系统内流动。热管理系统工作时高温高压的制冷剂在
冷凝器200释放热量,相对低温高压的制冷剂由第一入口1001进入热管理装置1000的制冷剂流道,也即第一换热部1100的第一流道,而后进入管体1500的腔,制冷剂经阀口1351节流降压后进入阀腔1330,而后进入第一孔道1240,也即第三流道,制冷剂在第三流道吸收冷却液的热量,降低冷却液的温度,而后进入第六流道1230,第三流道的制冷剂经连接板体1400的第二通孔1420进入第二流道,而后由第一出口1002排出热管理装置1000。第二流道的制冷剂与第一流道的制冷能够在第一换热部1100热交换,进一步降低了第一流道内的制冷剂温度,提高第二流道内制冷的温度,有利于减少压缩机液击。冷却液流道的冷却液温度降低后进入第一换热器400,用于降低电池或者其他设备的温度。热管理装置1000包括两个换热部分,两个换热部分通过连接板体1400固定,第一换热部1100为制冷剂-制冷剂换热,第二换热部1200为制冷剂-冷却液换热,第一换热部1100的制冷剂通过管体1500与节流单元1300连通,管体1500内置于换热芯体,节流单元1300与第二换热部1200的第二板体固定,节流后的制冷剂在第二换热部与冷却液热交换,降低冷却液的温度,管体1500内置于第二换热部1200之后,相对减少了热管理装置沿板片堆叠方向的长度。用于连通第一换热部1100与节流单元1300的管体内置于换热芯体,不仅能够进一步减小热管理装置1000的体积,还能够有效降低外界对管体的损害,以利于提高热管理装置的寿命。
49.请参阅图2以及图12,图2示意热管理系统的另一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与图1的实施方式相比较,热管理装置还包括第三出口1005和第三入口1006,其中,第三出口1005与第二孔道1120连通。总之,第二孔道的制冷剂可以通过管体1500进入节流单元1300,也可以由第三出口1005排出,第三入口1006与第三孔道1130连通,也即流入第三孔道的制冷剂既有从第二换热部流入的制冷剂,也有从第三入口1006流入的制冷剂。与图1所示意的热管理系统系统相比,热管理装置1000的第一流道的制冷剂可以由管体1500进入节流单元1300,也可以由第三出口1005进入节流元件500,节流元件500节流后进入第二换热器600吸收外界热量,而后制冷剂经第三入口1006进入热管理装置的第一换热部1100,最后由第一出口1002排出,进入压缩机100。热管理装置1000在第一换热部1100增加一个进口和一个出口,即可使第二换热器600作为新增的蒸发器连入热管理系统,热管理装置的集成度更高。
50.请参阅图13,图13示意的方案为热管理装置不包括连接体1340的示意图。管体1500的第一端部所形成的腔容纳至少部分阀口部1350,阀口部1350的侧壁与第一端部的壁之间密封设置。当然,在其他方式,阀口部1350包括连通腔,阀口1351位于连通腔的上方,阀口1351与连通腔连通,管体1500的第一端部位于连通腔内,管体1500的第一端部的外壁与连通腔壁固定连接并在连接处密封。这样,阀口与管体的腔连通。由于没有连接体1340,节流后的制冷剂进入阀腔后直接进入第一孔道,不仅减少零部件,也减少了安装步骤。
51.图13所示意的阀口部1350以及管体1500的第一端部位于第一阀体的第一贯通孔1311,阀口部1350以及管体1500的第一端部固定后也可以位于第一孔道内,这样,沿第一孔道1240的径向,第一阀体的长度能够降低,热管理装置的体积相对小巧。
52.请参阅图24,热管理装置也可以不包括连接板体1400,第二孔道1120在第一壁1110形成第一连通口1111,第一连通口1111与第二孔道连通,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管体1500的第二端部位于第一连通口1111,并且,管体1500的第二端部的外壁与第一连通口1111的内壁之间密封设置,这样,第二孔道1120的制冷剂能够进入管体的腔;第二壁具有第二连通口1221,第二连通口1221容纳管体1500,第一隔板1280可以是第二壁1220的一部分,
或者是与第二壁1220相邻板片的一部分,这样第一孔道的制冷剂不会泄漏到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之间。当然,为增加管体与第一连通口1111的壁密封面,第一连通口1111的壁可以是相对第一壁1110主体的凸起。相比于热管理装置具有连接板体1400,本实施方式的重量较轻,体积较小。
53.请参阅图14-图16,与图7所示意的实施方式相比,热管理装置未单独设置管体1500,第二换热部1200的第一板片包括第一孔口1204和至少一个第二孔口1205,形成第一孔口1204的壁包括第一翻边1290,第一翻边1290自第二换热部1200的第一板片的主体朝向节流单元1300折翻,多个第一板片堆叠,第一翻边1290插入与其相邻上侧的第一翻边内,并且相邻两个翻边之间密封设置,多个板片的第一翻边1290的内壁形成第四流道的壁,与阀口部1350相邻的第一翻边1290部分位于容纳腔,这样第四流道与阀口1351连通,与阀口部1350相邻的第一翻边1290与容纳部1341的壁之间密封设置。沿第一孔道的径向,第一孔口1204的外侧分布有四个第二孔口1205,而第二孔口1205形成第一孔道1240。在其他实施方式,每个板片内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孔口。第一阀体1310的开口面向第一孔道1240,实现阀腔1330与第一孔道1240的连通。在其他实施方式,连接体1340也可以插入第一翻边1290的内壁且密封固定。节流单元1300不包括连接体1340时,阀口部1350可以直接与第一翻边1290的内壁或者外壁密封固定,以实现阀口与第四流道的连通。可以知道,在第二换热部的板片,最靠近第一换热部的板片包括第一孔口和第一隔板1280,而不包括第二孔口,第一隔板1280为第一孔道的底壁。
54.请参阅与17以及图18。与图3所示意的第一实施方式相比,节流单元1300的第一阀体1310与第一板体1140固定,阀口部1350位于第一孔道1240和第二孔道1120之间,热管理装置不额外设置第四流道。第一阀体1310与第一板体1140固定,固定方式可以焊接固定或者螺纹固定或者粘接固定,第一换热部1100具有容纳节流单元1300的空间。在其他实施方式,阀口部也可以位于第二孔道或者第一孔道,不再详细描述。在本实施方式,第一板体包括供部分节流单元穿过的通孔;导向部1380与阀口部1350一体结构,导向部1380容纳于第二孔道1120,导向部1380具有连通第二孔道1120和阀口1351的通道;沿第一孔道的轴向,阀口部1350容纳于第一通孔1410并与第一通孔的壁密封设置,阀针开启阀口1351时,第二孔道1120通过阀口1351连通第一孔道1240,也即第一流道通过阀口1351连通第三流道。
55.热管理装置1000包括第一密封面1352和第二密封面1353,其中,第一密封面1352成形于阀口部1350的外侧壁,第二密封面位于连接板体1400,第一密封面1352和第二密封面1353之间具有密封件,以实现第一密封面1352和第二密封面1353之间的密封,当然第一密封面和第二密封面也可以为面密封,比如通过精加工密封面达到一定的精度,实现密封。密封件可以是密封圈或者焊料或者其他能够实现密封的材料。热管理装置1000设置第一密封面1352和第二密封面1353,以使第二孔道的制冷剂仅能通过阀口流入第一孔道1240。
56.第一壁1110包括第一连通口1111,第一连通口1111面向第二孔道1120,或者说第一连通口1111与第二孔道1120相对设置,在本实施方式,第一连通口1111的轴线与第二孔道1120的轴线重合;第二壁1220包括第二连通口1221,第二连通口1221面向第一孔道1240,或者说第二连通口1221与第一孔道1240相对设置,第二连通口1221的轴线与第一孔道1240的轴线重合,更进一步,第一孔道1240、第二孔道1120、第一通孔1410的轴线重合。第一壁1110与连接板体1400的底壁之间密封设置,防止第二孔道1120的制冷剂自第一壁1110和连
接板体1400的连接处泄露,同样地,第二壁1220与连接板体1400的上壁之间密封设置,防止第一孔道1240的制冷剂自第二壁1220和连接板体1400的连接处泄露,通常密封分布于第一连通口1111的周侧和第二连通口1221的周侧。
57.阀口部1350位于第一通孔1410,阀口部1350的外壁与第一通孔1410的内壁之间密封设置,阀口部1350与第一通孔1410的密封方式可以是二者之间放置密封圈,这时第一密封面1352成形于阀口部1350的侧壁,第二密封面1353成形于第一通孔1410的内壁。在安装时,第一阀体1310与第一板体1140焊接固定后,阀口部1350、阀座1370以及阀针等部件组装为一体,而后插入第一阀体的第一贯通孔1311,阀口部1350插入第一通孔1410,密封圈设置于第一密封面1352和第二密封面1353之间,阀座1370与第一阀体1310螺纹固定。在其他实施方式,第一壁1110包括朝向第二换热部的翻边,第一连通口1111的壁包括第一壁1110的翻边,第一壁1110的翻边位于第一通孔1410,并与第一通孔1410的壁密封设置;同样的,第二壁1220包括朝向第一换热部的翻边,第二连通口1221的壁包括第二壁1220的翻边,第二壁1220的翻边位于第一通孔1410内,并与第一通孔1410的壁密封设置。这时,阀口部1350容纳于第一连通口1111和第二连通口1221,这时,第一密封面成形于阀口部1350的侧壁,第二密封面可以成形于第一壁1110的翻边和/或第二壁1220的翻边,或者成形于第一通孔的内壁。
58.请参阅图19,热管理装置可以不单独设置连接板体1400,阀口部1350位于第一连通口1111和第二连通口1221内,阀口部1350的外壁与第一连通口1111的内壁之间密封设置以及与第二连通口1221的内壁之间密封设置,当然,为增大密封面或者为了增大固定强度,如图19c,第一连通口1111的壁包括形成于第一壁1110的翻边,形成于第一壁1110的翻边朝向第二换热部,第二连通口1221包括形成于第二壁1220的翻边,第二壁1220的翻边朝向第一换热部,阀口部1350与形成于第一壁1110的翻边和形成于第二壁1220的翻边密封固定,这时,第一密封面成形于阀口部1350的侧壁,第二密封面可以成形于第一壁1110的翻边和第二壁1220的翻边。
59.请参阅图19b,形成于第一壁1110的翻边背向第一换热部凸起,形成于第二壁1220的翻边也背向第一换热部1100凸起,第一壁1110的翻边位于第二连通口1221内,并且第一壁1110的翻边与第二壁1220的翻边之间密封设置,这样,第一壁1110的翻边和第二壁1220的翻边形成容纳阀口部1350的空间,阀口部1350与第一壁1110的翻边之间密封固定,这时,第一密封面成形于阀口部1350的侧壁,第二密封面可以成形于第一壁1110的翻边和第二壁1220的翻边。如若导向部1380和阀口部1350分体设置,阀口部与导向部之间的间隙即为连通第二通道和阀口的通道,阀口部1350可以与第一连通口1111的壁和第二连通口1221的壁可以焊接密封。如若阀口部1350和导向部1380为一体结构,阀口部1350也可以插入第一连通口1111和第二连通口1221,阀口部1350与第一壁1110的翻边之间设置有密封件,如密封圈,阀口部1350与第二壁1220的翻边之间设置有密封件,如密封圈。当然,形成于第一壁1110的翻边背向第一换热部凸起,形成于第二壁1220的翻边也朝向第一换热部1100凸起,第一壁1110的翻边和第二壁1220的翻边形成容纳阀口部1350的空间,不再详细描述。
60.请参阅图19a,第一连通口1111的壁不包括翻边,第一壁1110和第二壁1220之间密封设置,阀口部1350的上壁与第一壁1110密封设置,这时第一密封面成形于阀口部1350的上壁,第二密封面成形于第一壁1110,这时阀口部1350位于第二孔道,当然阀口部1350也可
以位于第一孔道,这时,第一密封面位于阀口部1350的下壁,第二密封面成形于第一壁1110。当然,第一密封面也可以成形于阀口部1350的内壁,相应地,第一壁1110的翻边和第二壁1220的翻边位于阀口部1350的内腔,不再详细描述。
61.请参阅图20,热管理装置1000包括连接板体1400,连接板体1400包括第一通孔1410,第一通孔1410在连接板体的上壁和底壁分别具有开口,第一通孔1410在连接板体的上壁所具有的开口与第二连通口1221相对设置,第一通孔1410在连接板体的底壁所具有的开口与第一连通口1111相对设置,第一通孔1410包括小径部和大径部,小径部所围空间形成节流单元的阀口1351,这时导向部1380与形成阀口的实体分体设置,导向部1380与第一板体之间所形成的间隙形成连通第二孔道和阀口的通道。将阀口1351设置于连接板体1400一体设置,或者说阀口1351是连接板体1400的一部分,可以减少零部件以及组装难度。
62.请参阅图21-图23,在本实施方式,第一阀体1310与第二板体1210固定连接,第二板体1210具有容纳部分第一阀体1310的开口,第一贯通孔1311在第一阀体的底壁具有开口并且该开口面向第一孔道1240,第一贯通孔1311具有容纳阀口部1350的腔,阀口部1350的侧壁与第一贯通孔1311的内壁之间密封设置;第四流道位于换热芯体外侧。
63.热管理装置包括连通部,连通部包括第四流道,连通部包括第一端部1520和第二端部1530,沿第一孔道的轴向,第一端部1520位于换热芯体的一侧并相对靠近第二板体1210,第二端部位于换热芯体的相对另一侧并相对靠近第一板体1140,第一端部1520和第二端部1530均具有与第四流道连通的开口。在本实施方式,连通部为管体1500,第四流道包括管体1500腔,管体1500是连通部的一种形式,板体或者块体也可以是连通部的实现形式。热管理装置具有第一过渡通道第一过渡通道1313和第二过渡通道1105,第一过渡通道1313成形于第一阀体1310,第一过渡通道1313位于第二板体1210的上侧,第一过渡通道1313在第一阀体的壁具有开口,第一端部1520位于第一过渡通道1313并与第一连通通道1313的内壁密封固定,进而第四流道与阀腔1330连通。第二过渡通道1105位于第二孔道1120的一端且与第二孔道1120连通,在本实施方式,第二过渡通道1105位于第一板体1140或与第一板体固定连接,第二端部1530位于第二过渡通道1105,并且第二端部1530的壁与第二过渡通道1105的壁密封固定,进而第四流道与第二孔道1120连通;管体1500设置于换热芯体的外侧,并与换热芯体的侧壁之间具有间隙,有利于降低管体内的制冷剂与换热芯体的内的制冷剂的热交换。当然管体1500也可以与换热芯体的外壁固定,以增强热管理装置的整体机械性能。当第一端部1520的壁和第一过渡通道1313的壁之间采用密封圈的方式密封,第二端部1530的壁和第二过渡通道1105的壁之间采用密封圈的方式密封,管体1500可以采用插接的方式安装,安装方式相对方便,当然管体也可以焊接密封安装。
64.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请参阅图22,第一板体1140包括板体部1144和凸起部1141,板体部1144大致与板片平行,第二过渡通道在板体部的上壁具有面向第二孔道的开口,凸起部1141相对板体部1144凸出于换热芯体,凸起部1141可以与板体部1144一体结构或者焊接为一体,第二过渡通道1105在凸起部1141具有第一连接口1142、第二连接口1143,第一连接口1142位于凸起部1141的侧壁,第二连接口1143面向第二孔道1120,第二端部1530与第一连接口1142的壁之间密封固定。第二孔道1120通过第二连接通道1105与管体1500的腔连通,进而与节流单元的阀腔1330连通;第二连接口1143也可以与其他外部器件连接,这时第二连接口也即第三出口1105,这样,第二孔道1120也可以与其他部件连通。第
二过渡通道1105在凸起部也可以仅具有第一连接口1142,第一连接口1142可以面向第二孔道1120,第一连接口1142位于凸起部的侧壁。另外,第一板体1140不包括凸起部,不再详细描述。
65.结合图23,热管理装置包括连接板体1400,沿第一孔道1240的轴向方向,连接板体1400位于第一换热部1100和第二换热部1200之间,连接板体1400包括第二过渡通道1105,或者说第二过渡通道1105成形于连接板体,连接板体1400具有第一连接壁,第一连接壁与第一壁1110接触并与第一壁固定,第二过渡通道1105在连接板体1400的第一连接壁具有与第二孔道1120连通的开口,第二过渡通道1105在连接板体1400的第二连接壁具有第一连接口1142,第一连接壁与第二连接壁相交设置,第二连接壁大致与换热芯体的板片大致垂直。热管理装置的第三出口1005成形于第一板体1140或与第一板体固定连接的凸起部,第三出口1005与第二孔道连通。连通部还包括主体部1510,主体部1510大致与换热芯体的侧壁平行,主体部1510位于第一端部1520和第二端部1530之间,在主体部1510和第一端部1520之间,连通部还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弯部1540,在主体部1510和第二端部1530之间,连通部还具有至少一个第二弯部1550,使得工作介质流通更佳顺畅。
66.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并非限制本发明所描述的技术方案,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实施例对本发明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仍然可以对本发明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