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PMOS管驱动电路的制作方法

2021-12-15 13:46: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pmos管驱动电路
技术领域
1.本公开一般涉及pmos管电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pmos管驱动电路。


背景技术:

2.mosfet因导通内阻低、开关速度快等优点已成为电子产品生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器件,在手机、笔记本电脑、蓝牙耳机、移动电源等都有mos管的身影。然而,对一个mosfet而言,其驱动电路,驱动脚输出的峰值电流,上升速率等,都会影响mosfet的开关性能。
3.目前一般的pmos管的驱动电路多采用的是三极管控制的电阻分压的方式,由于pmos管的驱动电压vgs与电源电压有关,所以这种驱动电路的控制方式如果遇到电源电压变化比较大的情况,驱动电压vgs就会受到电源电压的影响。若电源电压低时,驱动电压vgs会随之减小,可能会导致mos管的开关功能失效;若电源电压高时,驱动电压vgs随之增大,可能会超过mos管的vgs安全电压,增加回路功耗等问题,导致pmos管的使用场景大大受限。
4.因此,现有技术需要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5.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期望提供一种pmos管驱动电路,能够符合现有对pmos管的需求。
6.基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pmos管驱动电路,包括:
7.第一电源、第二电源、第三电源、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pmos管、三极管;
8.所述第一电源与所述pmos管的源极、第一电阻的一端相连接;
9.所述第二电源与所述pmos管的漏极连接;
10.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pmos管的栅极、第二电阻的一端相连接;
11.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
12.所述第三电源与所述三极管的基极、第三电阻的一端相连接;
13.所述三极管的发射极与所述第四电阻的一端相连接;
14.所述第三电阻的另一端、第四电阻的另一端接地。
15.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源为可变电压电源。
16.在本技术实施例中,能够实现pmos管的驱动电压vgs不受电源电压控制的功能,同时在保证驱动电阻小的情况下也考虑到驱动回路功耗的问题,减小驱动电阻的同时降低了驱动回路的功耗,大大增强了mos管驱动电路的功能稳定性,电路结构也简单,在增强mos管驱动电路功能稳定的前提下降低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17.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且连同描述一起用于
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18.参照附图,根据下面的详细描述,可以更加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其中: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pmos管驱动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0.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21.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
22.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23.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24.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25.如图1所示,所述pmos管驱动电路包括:
26.第一电源b 、第二电源vs、第三电源vcc、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pmos管m1、三极管q1;
27.所述第一电源b 与所述pmos管m1的源极、第一电阻r1的一端相连接;
28.所述第二电源vs与所述pmos管m1的漏极连接;
29.所述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与所述pmos管m1的栅极、第二电阻r2的一端相连接;
30.所述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与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
31.所述第三电源vcc与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第三电阻r3的一端相连接;
32.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所述第四电阻r4的一端相连接;
33.所述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第四电阻r4的另一端接地。
34.具体的,所述第一电源b 为可变电压电源。
35.在实际的应用中,所述第三电源vcc为高电平时,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发射极导通,所述第一电源b 的电压依次经过所述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三极管q1、第四电阻r4和接地后形成回路,此时,所述第一电阻r1两端的电压为所述pmos管m1的驱动电压。
36.具体的,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所述第四电阻r4的一端连接,构成电流负反馈,形成所述三极管q1的射极跟随电流;
37.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电流为:
38.i
c
≈(vcc

v
be(on)
)/r4;
39.式中,vcc为第三电源vcc电压,v
be(on)
为三极管q1的基极、发射极导通电压;
40.所述pmos管m1的驱动电压为:
41.vgs=r1*i
c

42.式中,r1为第一电阻r1,i
c
为三极管q1的集电极电流。
43.具体的,通过上式可知,pmos管m1的驱动电压vgs与第一电源b 无关,pmos管m1的
驱动电压vgs不受第一电源b 的影响;
44.具体的,整个pmos管m1的驱动回路中的总功耗i=ic。由于ic与第三电源vcc和第四电阻r4相关,在第三电源vcc恒定的情况下,通过控制第四电阻r4的阻值大小,能够达到控制整个驱动电路功耗的目的,同时调节第一电阻r1、第四电阻r4的阻值比例控制pmos管m1的驱动电压vgs的大小。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例如,若第三电源vcc=3.3v,第四电阻r4阻值为100k,那么ic=30ua,此时若将第一电阻r1设置为200k,则pmos管m1的驱动电压vgs=6v,且在此基础上,只需将第一电源b 控制在10v以上,便可满足pmos管m1的驱动电压vgs不受电第一电源b 变化的需求,另外整条驱动回路只有30ua电流,且pmos管m1的驱动电阻也只有100k,不用担心由于pmos管m1、三极管q1的漏电流导致pmos管m1误操作的可能,使用起来更加稳定可靠。
45.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46.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因此,本技术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