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紧凑型单极断路器的制作方法

2021-12-15 13:29: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断路器领域,具体涉及微型断路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紧凑型单极断路器。


背景技术:

2.在配电线路改造升级过程中,往往需要加入网关、电源等配件,使原本并不宽裕的配电箱空间更加狭窄。因此,将断路器做小是一种趋势。现有技术中,1p产品(包括电操部分)总宽度为36mm;1p n产品(包括电操部分)的总宽度为54mm。而对于电流等级较小的产品,为了尽量节省空间,断路器和电操(即智能控制模块)都设计了更薄的方案,断路器使用薄款电磁系统、灭弧室、电机及齿轮组等,虽然能够缩小一定的尺寸,但缩小的尺寸有限,很难再进一步的缩小。


技术实现要素:

3.为此,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紧凑型单极断路器。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5.一种紧凑型单极断路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置有进线端子、连接进线端子的电磁系统、设置于电磁系统上的静触头、出线端子、连接出线端子的动触头组件、智能控制模块以及连接智能控制模块的压敏电阻,所述壳体内形成有并排设置的第一安装腔和第二安装腔,所述智能控制模块设置于第一安装腔内,所述进线端子、电磁系统、出线端子、动触头组件均设置于所述第二安装腔内;所述电磁系统位于进线端子与动触头组件之间,所述壳体在进线端子和电磁系统之间的位置开设有贯通第一安装腔和第二安装腔的第一贯通口,连接智能控制模块的所述压敏电阻装配于第一贯通口上而处于进线端子与电磁系统之间。
6.进一步的,所述进线端子连接有一接线板,所述电磁系统电连接于所述接线板上。
7.进一步的,所述接线板具有锰铜段,所述智能控制模块连接有检测导线,所述导线穿过第一贯通口至第二安装腔内并导线连接锰铜段的两端,以检测锰铜段两端的电压。
8.进一步的,所述壳体内还设置有连接智能控制模块的漏电互感器,所述漏电互感器位于动触头组件和出线端子之间,所述漏电互感器内穿设有火线和零线。
9.进一步的,所述壳体在动触头组件和出线端子之间的位置开设有贯通第一安装腔和第二安装腔的第二贯通口,所述漏电互感器装配于第二贯通口上。
10.进一步的,所述智能控制模块包括控制线路板和分合闸驱动装置,所述分合闸驱动装置驱动连接所述动触头组件,所述控制线路板连接分合闸驱动装置以控制分合闸驱动装置动作;所述压敏电阻连接所述控制线路板。
11.进一步的,所述壳体朝第二安装腔内凹陷形成连通第一安装腔的安装凹座,所述分合闸驱动装置的电机装配于安装凹座上。
12.进一步的,所述安装凹座位于第二贯通口的下方位置。
13.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安装腔还装配有灭弧器,所述电磁系统和出线端子均设有延伸至灭弧器位置的导弧板。
14.进一步的,所述灭弧器设置于电磁系统的下方位置。
15.通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6.将压敏电阻设置于进线端子与电磁系统中间,可进行直接采样,布线短,且避免因像现有技术中压敏电阻横跨智能控制模块的线路板布线造成对电路板电子元件等的干扰,通过本方案的布局结构,实现可在18mm的断路器壳体中同时安装断路器本体和智能控制模块(即电操部分)。
附图说明
17.图1所示为实施例中紧凑型单极断路器的正视图;
18.图2所示为实施例中紧凑型单极断路器的俯视图;
19.图3所示为实施例中紧凑型单极断路器的侧视图;
20.图4所示为实施例中紧凑型单极断路器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21.图5所示为实施例中紧凑型单极断路器在第二安装腔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2.图6所示为实施例中紧凑型单极断路器在第一安装腔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3.图7所示为实施例中紧凑型单极断路器的壳体剖视图;
24.图8所示为实施例中中间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5.为进一步说明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提供有附图。这些附图为本实用新型揭露内容的一部分,其主要用以说明实施例,并可配合说明书的相关描述来解释实施例的运作原理。配合参考这些内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能理解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以及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图中的组件并未按比例绘制,而类似的组件符号通常用来表示类似的组件。
26.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27.参照图1至图8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紧凑型单极断路器,具体为一种18mm宽的单极断路器,包括壳体10,所述壳体10内设置有进线端子21、连接进线端子21的电磁系统23、设置于电磁系统23上的静触头24、出线端子22、连接出线端子22的动触头组件25、智能控制模块30(即电操部分)以及连接智能控制模块30的压敏电阻33。具体的,上述各个部件的组成结构、连接关系和功能均是现有技术,如动触头组件25与静触头24的接触或分离配合实现合闸或分闸;如电磁系统23用于对应动触头组件25上的脱扣结构,以在出现短路的情况下触发脱扣结构进行脱扣;如压敏电阻33是为电源端电路承受过压时进行电压钳位,吸收冲击电流,实现保护;如智能控制模块30包括控制线路板31和分合闸驱动装置32,所述分合闸驱动装置32驱动连接所述动触头组件25,所述控制线路板31连接分合闸驱动装置32以控制分合闸驱动装置32动作,所述压敏电阻33连接所述控制线路板31;等等。
28.所述壳体10内形成有并排设置的第一安装腔101和第二安装腔102,具体的,所述壳体10由前壳体11、中间壳体12和后壳体13组成,前壳体11和中间壳体12相盖合组成第二安装腔102,中间壳体12和后壳体13相盖合组成第一安装腔101。所述智能控制模块30设置于第一安装腔101内,所述进线端子21、电磁系统23、出线端子22、动触头组件25均设置于所
述第二安装腔102内;所述电磁系统23位于进线端子21与动触头组件25之间,所述壳体10在进线端子21和电磁系统23之间的位置开设有贯通第一安装腔101和第二安装腔102的第一贯通口121,该第一贯通口121形成于中间壳体12上,连接智能控制模块30的所述压敏电阻33装配于第一贯通口121上而处于进线端子21与电磁系统23之间。
29.本方案提供的技术,将压敏电阻33设置于进线端子21与电磁系统23中间,可进行直接采样,布线短,且避免因像现有技术中压敏电阻33横跨智能控制模块30的控制线路板31布线造成对电路板电子元件等的干扰,通过本方案的布局结构,实现可在18mm的断路器壳体(指壳体10)中同时安装断路器本体(是指进线端子21、电磁系统23、静触头24、出线端子22和动触头组件25等部件所组成的能够实现断路器分合闸功能的结构)和智能控制模块30。
30.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所述进线端子21连接有一接线板211,所述电磁系统23电连接于所述接线板211上,以便于电磁系统23的接线。再具体的,所述接线板211具有锰铜段(未示出),所述智能控制模块30连接有检测导线311,所述导线311穿过第一贯通口121至第二安装腔内并连接锰铜段的两端,以检测锰铜段两端的电压。锰铜段具有较大的电阻,当通电流时,锰铜段分压一定值,通过检测锰铜段两端电压可以算出电流大小,当电流大于预设值(假设为40a)到达50a时,智能控制模块30控制动触头组件25分闸,充分利用第一贯通口121的结构,布线距离短、紧凑。当然的,在其它实施例中不局限于此。
31.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0内还设置有连接智能控制模块30的漏电互感器26,所述漏电互感器26位于动触头组件25和出线端子22之间,所述漏电互感器26内穿设有火线和零线。具体的,该火线布局为:所述动触头组件25上连接有一软连接251,所述软连接251作为火线穿过所述漏电互感器26连接至出线端子22上,线路布局短。同时,零线可直接引入壳体10内穿过漏电互感器26,实现漏电检测。检测出漏电时,智能控制模块30控制动触头组件25分闸。
32.再具体的,所述壳体10在动触头组件25和出线端子22之间的位置开设有贯通第一安装腔101和第二安装腔102的第二贯通口122,所述漏电互感器26装配于第二贯通口122上。利用第一安装腔101和第二安装腔102的共通的空间进行装配漏电互感器26,使在紧凑的壳体10下也能够布局该漏电互感器26。
33.当然的,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不采用漏电互感器26的结构等。
34.具体的,所述智能控制模块30的分合闸驱动装置32具体包括电机321和齿轮传动组件322,电机321通过齿轮传动组件322与动触头组件25形成传动连接,控制线路板31连接电机321,以控制电机321动作。再具体的,电机321的尺寸较大,为了更好的布局该电机321,本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0朝第二安装腔102内凹陷形成连通第一安装腔101的安装凹座123,所述分合闸驱动装置32的电机321装配于安装凹座123上。通过借用第二安装腔102的空间以满足电机321的安装,不需要增加壳体10的尺寸。再具体的,所述安装凹座123位于第二贯通口122的下方位置,充分利用该多余的第二安装腔102的空间,实现合理布局。当然的,在其它实施例中,电机321的装配结构不局限于此。
35.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安装腔102还装配有灭弧器27,所述电磁系统23和出线端子22均设有延伸至灭弧器27位置的导弧板,定义连接电磁系统23的导弧板为进线端导弧板231,连接出线端子22的导弧板为出线端导弧板221。具体的,所述灭弧器27设置于
电磁系统23的下方位置,出线端导弧板221经第二贯通口122和安装凹座123之间的位置延伸至灭弧器27位置;线路布局合理、简洁。当然的,在其它实施例中不局限于此。
36.尽管结合优选实施方案具体展示和介绍了本实用新型,但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可以对本实用新型做出各种变化,均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