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易收纳可调式小鼠尾静脉注射辅助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2-15 11:59: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小鼠实验辅助工具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易收纳可调式小鼠尾静脉注射辅助装置。


背景技术:

2.小鼠是生物医药类高校、科研院所和研发企业最常用的实验动物,小鼠尾静脉注射是上述领域各类学生实验、科学研究和产品研发中常用的给药途径,能否快速准确的完成尾静脉注射是决定各实验项目能否顺利进行并获得准确实验结果的关键。小鼠尾静脉注射通常需要借助小鼠固定器来完成。
3.但现有小鼠固定器存在诸多缺陷,例如:(1)由于小鼠体型不一,而小鼠固定器比较单一,导致无法牢固保定所有体型小鼠,从而无法满足所有实验和研究的需求。(2)部分小鼠固定器为了便于观察小鼠,使用透明材料制成,但小鼠的习性是怕光、习暗,故将小鼠放入固定器时,多需要强行放入,这不仅容易激惹小鼠从而影响某些实验结果,还直接影响了某些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给药的实验项目结果的准确性。(3)部分小鼠固定器为不锈钢材质,这虽然符合了小鼠习暗习性,但不便于实验中对小鼠进行观察。(4)对凶猛小鼠不能顺利固定并快速完成尾静脉注射。(5)多数固定器采用刚性不可拆结构,不使用时收纳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易收纳可调式小鼠尾静脉注射辅助装置,该装置可以快速固定小鼠且不激惹小鼠,同时提高了小鼠尾静脉一次注射的成功率。
5.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易收纳可调式小鼠尾静脉注射辅助装置,包括底座,在底座中部设有用于固定小鼠的固定系统,所述固定系统包括透明的固定筒,所述固定筒横向设置在底座上;在所述固定筒内设有限位活塞,第一推拉杆的一端穿过所述固定筒的前端伸入固定筒内与限位活塞固接,通过第一推拉杆带动限位活塞在所述固定筒内移动,可实现对不同体型的小鼠进行固定;在所述固定筒的后端设有后盖,在所述后盖中部开有小鼠尾孔。
6.优选的,所述后盖为第一后盖或第二后盖;第一后盖和第二后盖均为带凹槽的胶塞;第一后盖上除了中部的小鼠尾孔外,其余部分均密封;第二后盖上除了中部的小鼠尾孔外,在四周还设有第二通风孔。第一后盖和第二后盖分别通过第一固定绳和第二固定绳与固定筒相接。
7.优选的,在所述固定系统的左侧还设有明暗调控部件,所述明暗调控部件为黑色遮挡布;所述黑色遮挡布的左侧边缘固定在底座上,所述黑色遮挡布向右拉伸可遮盖所述固定筒,以营造固定筒内的黑暗环境。
8.优选的,上述装置还包括麻醉系统,所述麻醉系统包括麻醉筒、麻醉筒活塞、第二推拉杆、输送管和流量调控开关;所述麻醉筒内用于盛放浸润有挥发性麻醉剂的棉球;所述
第二推拉杆的一端固接麻醉筒活塞,麻醉筒活塞可通过后端塞入麻醉筒内;在所述第二推拉杆的作用下,所述麻醉筒活塞可对麻醉筒内的麻醉气体进行推送;麻醉筒前端通过输送管与所述固定筒相连通,所述流量调控开关设置在所述输送管上。
9.优选的,在所述固定筒的前端设有带孔乳头,所述输送管通过所述带孔乳头与所述固定筒相连通;在所述限位活塞上设有第一通风孔,麻醉剂可通过所述第一通风孔进入固定筒内以对小鼠进行麻醉。
10.优选的,在所述固定系统的后方还设有温水浴系统;所述温水浴系统通过连接片固定在底座上;在所述连接片下方设有温水筒,温水筒的上盖为带孔胶塞,温水筒的下端连接排水管,在所述排水管上设有止水夹,在所述温水筒的外部套接有保温管。
11.优选的,在所述连接片上开有圆形卡洞,在所述温水筒的上端设有圆形卡环,所述温水筒通过圆形卡环固定于连接片的圆形卡洞内。
12.优选的,所述底座为魔术贴圆毛面结构,所述底座通过固定夹固定于实验台上。
13.本实用新型在固定系统的固定筒内设置限位活塞,可固定各种体型的小鼠,满足不同实验的需求。通过设置明暗调控部件,既可以利用小鼠习性以迅速固定小鼠且不易激惹小鼠,又便于在麻醉和注射的过程中随时观察小鼠的状态。通过设置温水浴系统可以使小鼠尾静脉充分扩张,利于尾静脉注射一次性完成,提高尾静脉注射的成功率。另外,通过麻醉系统对比较凶猛的小鼠进行麻醉,这既可减少小鼠在尾静脉注射过程中的痛苦以避免小鼠受激惹,也便于快速一次性完成尾静脉注射。本实用新型中麻醉系统为可拆卸结构,通过可拆卸的麻醉系统以及可调换式固定筒后盖,可满足不同实验的需求。同时该辅助装置中的麻醉系统可单独用于需要麻醉小鼠的实验项目。
14.本实用新型所用材料方便获取,制作成本低,使用方便。该实用新型的温水浴系统和麻醉系统不需要复杂的电器设备,简单经济,使用方便,尤其适用新手,如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而且,本实用新型采用柔性部件及可拆卸设计,便于在实验结束后进行收纳。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左视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图。
18.图中:1、底座;2、明暗调控部件;3、固定系统;31、固定筒;32、第一推拉杆;33、限位活塞;34、第一固定绳;35、第一后盖;36、第二固定绳;37、第二后盖;4、麻醉系统;41、流量调控开关;42、输送管;43、麻醉筒;44、麻醉筒活塞;45、第二推拉杆;5、温水浴系统;51、连接片;52、温水筒;53、带孔胶塞;54、排水管;55、止水夹;56、保温管;6、第一固定夹;7、第二固定夹;8、实验台。
具体实施方式
19.为了能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特征,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描述。需要强调的是实施例的描述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限制,任何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范围内所做的修改,都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20.如图1

图3所示,一种易收纳可调式小鼠尾静脉注射辅助装置,包括底座1、明暗调控部件2、固定系统3、麻醉系统4、温水浴系统5、第一固定夹6和第二固定夹7。底座1为长20cm、宽10cm的矩形魔术贴圆毛面结构,固定系统3设置在底座1的中部,固定系统3与底座1粘合在一起。固定系统3左侧为明暗调控部件2,麻醉系统4与固定系统3相连,麻醉系统4为可拆卸结构;温水浴系统5位于固定系统3正后方,温水浴系统5通过魔术贴刺毛面粘合于底座1上。
21.固定系统3包括透明的固定筒31、第一推拉杆32、限位活塞33、第一固定绳34、第一后盖35、第二固定绳36和第二后盖37。
22.固定筒31的长度为11

12cm,内径为3

5cm,固定筒31横向设置。限位活塞33设置在固定筒31内部,在限位活塞33上开有三个固定孔,固定孔的直径为0.2

0.3cm,第一推拉杆32通过三个固定孔与限位活塞33固定连接,同时采用“山”字形设计,使第一推拉杆32与限位活塞33紧密连接,并可双向移动而不至脱落。在固定筒31的前端正中设有直径为0.2

0.3cm的推拉杆孔,第一推拉杆32的自由端从固定筒31前端的推拉杆孔穿出,第一推拉杆32穿出推拉杆孔后,第一推拉杆32与固定筒31的前端紧密接触,有较好的气密性,避免在需要对小鼠进行麻醉时麻醉剂的外泄。为方便使用,第一推拉杆32位于固定筒31外部的自由端设计成倒l形结构。在本实施例中,实验人员可拉动或推动第一推拉杆32,以调节限位活塞33的位置,从而适应不同体型的实验用小鼠。
23.在固定筒31后端设有后盖,本实用新型中后盖有两种不同的结构,分别为第一后盖35和第二后盖37。为方便取出及更换,两个后盖均为带凹槽的胶塞,凹槽深度为1cm;第一后盖35中部为直径为0.4

0.6cm的小鼠尾孔,其余部分密封;第二后盖37中部为直径为0.4

0.6cm小鼠尾孔,同时在小鼠尾孔周围设有四个直径为0.5

0.8cm的第二通风孔。第一后盖35和第二后盖37分别通过第一固定绳34和第二固定绳36与固定筒31相接,以便于随时根据实验需求更换后盖,同时避免取下的后盖丢失。
24.在需对小鼠进行麻醉时,为防止固定筒31内麻醉剂外泄污染环境和影响麻醉效果,故麻醉小鼠时使用第一后盖35,麻醉完毕后换用第二后盖37。具体步骤是:将小鼠送入固定筒31中,使其尾部穿过第一后盖35中部的小鼠尾孔后,将第一后盖35塞入固定筒31后端,然后调节限位活塞33至所需位置,对小鼠进行固定。小鼠麻醉完毕后,为防止小鼠窒息,将第一后盖35取下,换为第二后盖37。
25.在不需进行麻醉时,在做小鼠尾静脉注射实验时使用第二后盖37,以保证固定筒31内的通风,避免小鼠窒息。具体步骤是:将小鼠送入固定筒31中,使其尾部穿过第二后盖37中部的小鼠尾孔后,将第二后盖37塞入固定筒31后端,然后调节限位活塞33至所需位置,对小鼠进行固定。
26.需要指出的是考虑到麻醉对某些实验的影响,一般情况下麻醉剂仅用于较为凶猛的小鼠,或不慎激惹小鼠,从而导致数次尾静脉穿刺失败,不得不对其进行麻醉的情况。或用于需要麻醉小鼠的实验项目。
27.明暗调控部件2为矩形黑色遮挡布,黑色遮挡布长10

15cm,宽9

11cm,黑色遮挡布的左侧边缘与魔术贴刺毛面缝合在一起,黑色遮挡布通过魔术贴刺毛面粘合于底座1上。固定小鼠前将黑色遮挡布盖于透明的固定筒31上,在固定筒31内营造一个黑暗环境,由于小鼠喜欢黑暗环境,故可大大缩短固定时间,同时在黑暗环境中小鼠不易被激惹,从而提高了
尾静脉注射的成功率。对于需要观察小鼠给药反应的实验可以随时通过掀开遮挡布观察,满足了不同实验的需求。
28.麻醉系统4包括流量调控开关41、输送管42、麻醉筒43、麻醉筒活塞44以及第二推拉杆45。麻醉筒43为带有刻度的透明筒体,麻醉筒43前端为带圆孔乳头,乳头长1cm,直径为0.5

0.6cm,圆孔直径为0.3

0.4cm。在麻醉筒43中,根据实验需求放入事先浸润挥发性麻醉剂的棉球,并将麻醉筒活塞44塞入麻醉筒43内,以免麻醉剂外泄。第二推拉杆45的一端与麻醉筒活塞44相接,第二推拉杆45的另一端伸出麻醉筒43外。麻醉筒活塞44为密封胶塞,直径3

4cm;第二推拉杆45为“t”型结构。通过推动第二推拉杆45,可带动麻醉筒活塞44对麻醉筒43内的麻醉气体进行推送;通过拉动第二推拉杆45,可将麻醉筒活塞44拉出麻醉筒43外。麻醉筒43通过其前端的圆孔乳头与输送管42的一端相连接,输送管42的另一端与固定筒31的前端相接,输送管42长度是10

20cm。具体是:在固定筒31的前端位于推拉杆孔的右侧也设有带圆孔的乳头,乳头长1cm,乳头直径0.5

0.6cm,乳头上的圆孔直径为0.3

0.4cm;输送管42通过固定筒31前端带圆孔的乳头与固定筒31相接,从而连通麻醉系统4与固定系统3。在固定筒31内的限位活塞33中部设有四个第一通风孔,第一通风孔的直径为0.6

1cm,该四个第一通风孔的设置是为了保证麻醉剂顺利进入固定筒31内。在不需要对小鼠实施麻醉时,可整体拆卸麻醉系统4,即断开输送管42与固定筒31前端带圆孔的乳头之间的连接,这样也能保证固定筒31内的通风,避免小鼠缺氧。
29.流量调控开关41设置在输送管42上。需要进行麻醉时,将小鼠固定妥当,打开流量调控开关41,并确保固定系统3与麻醉系统4连接紧密,各连接处无漏气情况出现,检查完毕后,推动第二推拉杆45,即可将挥发的麻醉剂推入固定筒31中,对小鼠进行麻醉。
30.温水浴系统5包括连接片51、温水筒52、带孔胶塞53、排水管54、止水夹55和保温管56。温水浴系统5通过连接片51与底座1相接,连接片51选用魔术贴刺毛面,在连接片51上开有直径为4

5cm的圆形卡洞,连接片51通过刺毛面连接于底座1上。温水筒52长14

15cm,直径4

5cm,在温水筒52上端设有圆形卡环,温水筒52通过圆形卡环固定于连接片51的圆形卡洞中。温水筒52的上盖为正中带圆孔的带孔胶塞53,带孔胶塞53上设有深度为1cm的凹槽,带孔胶塞53上的圆孔的直径为0.5

0.7cm。温水筒52的下端为带圆孔乳头,乳头长1cm,乳头直径为0.5

0.6cm,圆孔直径为0.3

0.4cm。排水管54通过带圆孔乳头与温水筒52下端相接,排水管54长10

20cm,内径为0.4

0.6cm。在排水管54上设有止水夹55。保温管56套接在温水筒52外部,保温管56为橡塑材质,保温管56的壁厚为0.5

1cm,内径为4

5cm。
31.温水浴系统5的使用方法为:固定小鼠前,使用止水夹55将排水管54封住,之后将55℃左右的温水灌入温水筒52中。小鼠固定完毕后,将从第一后盖35或第二后盖37穿出的小鼠尾部放入带孔胶塞53的孔中,使其浸入温水30秒

1分钟左右,之后用消毒的干棉球擦拭干净,即可进行尾静脉穿刺。如需给多只小鼠进行尾静脉穿刺,只需根据需求,在温水温度无法满足实验要求时,打开止水夹55,将温水筒52中的水通过排水管54排出,再更换温水筒52中的温水即可。同时,温水筒52外设有保温管56,通过保温管56可有效延缓水温的降低,减少更换温水的次数,减少实验的不必要操作,并可节约温水。该温水浴系统5不需要复杂电器设备,简单经济,使用方便。需要指出的是,实验所需55℃左右的温水可来自恒温水浴装置(大部分实验室均配备了),这样的设计即可降低辅助设备的复杂性,也可提高现有设备的利用率,尤其适用于高校的学生实验。
32.对装置进行固定时,通过第一固定夹6和第二固定夹7对底座1进行固定,从而将整个装置固定于实验台8上。在实际使用中,可不拘于装置中所选固定夹而灵活选用其他规格的固定夹,以满足不同实验台的固定需求。
33.为便于理解,下面结合需麻醉的情况对本实用新型的的工作过程进行描述:
34.第一步,温水浴系统5准备:将55℃左右的温水灌入温水筒52中,盖上带孔胶塞53。
35.第二步,暗环境准备:采用明暗调控部件2进行调节,即将黑色遮挡布盖于小鼠固定筒31上。
36.第三步,固定小鼠:将小鼠放入固定筒31,将小鼠尾部穿入第一后盖35的小鼠尾孔中,盖上第一后盖35;调节第一推拉杆32,根据小鼠体型调整好限位活塞33的位置。
37.第四步,麻醉系统4的准备:将浸有1ml异氟烷的棉球放入麻醉筒43中,并盖紧麻醉筒活塞44。
38.第五步:麻醉小鼠:将麻醉系统4的输送管42连于固定筒31前端带圆孔的乳头上,打开流量调控开关41,通过明暗调控部件2调节环境为明亮环境,观察小鼠的状态;小鼠麻醉好后关闭流量调控开关41。为防止小鼠窒息,小鼠麻醉好后拆下麻醉系统4,并用第二后盖37替代第一后盖35。
39.第六步:使用温水浴系统5刺激尾静脉:将小鼠尾部穿过带孔胶塞53的圆孔,浸入温水中30秒

1分钟左右,用消毒后的干棉球擦拭干净即可进行尾静脉穿刺。如需给多只小鼠进行尾静脉穿刺,只需按需更换温水即可。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