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自用辅助床的制作方法

2021-12-15 01:45: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护理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自用辅助床。


背景技术:

2.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大多老人一般都交给了护士、保姆或养老院进行照顾。护理过程中,经常需要将老人从床上搬到轮椅上,护理难度大。为了方便将老年人从床上转移到轮椅上,各种智能化的老人护理床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这些智能化的护理床可以实现床与轮椅之间的自由切换使用,从而解决了难以把老人从床上搬到轮椅上的难题。
3.但现有的智能化护理床存在以下缺陷:1、需要进行复杂的按键操作,老年人往往难以记住这种复杂的按键操作,使用及其不方便,且操作不当时容易导致摔倒,存在安全隐患;2、需要设置各种驱动机构,其结构比较复杂,制造成本较高,对于普通家庭经济负担大。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成本低,安全性高的辅助床。
5.为达到以上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自用辅助床,包括床本体、轮椅本体、顶起机构以及第一锁紧件,所述床本体的尾部设有缺口;所述轮椅本体包括支撑架、支撑板、靠背板、连接板、踏脚板、前轮、后轮以及用于驱动所述后轮转动的驱动机构;所述前轮以及所述后轮均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支撑架的下端,且所述前轮和所述后轮的总数至少为三个;所述支撑板水平设置于所述支撑架的上端;所述靠背板的一端可转动设置于所述支撑板的一端,所述连接板的一端可转动设置于所述支撑板的另一端,所述踏脚板的一端可转动设置于所述连接板的另一端;当所述靠背板、所述连接板以及所述踏脚板分别转动至与所述支撑板平齐时,所述靠背板、所述支撑板、所述连接板以及所述踏脚板恰好填充所述缺口;所述顶起机构设置于所述缺口的下方,且所述顶起机构与所述靠背板之间为可分离式连接;所述第一锁紧件包括固定板、第一安装架、第一锁舌、第一弹簧以及第一电磁铁;所述固定板设置于所述支撑架上,所述固定板上间隔设有多个固定孔,各个所述固定孔的轴线与所述靠背板的转动轴线之间的距离相等;所述第一安装架设置于所述靠背板的下表面,所述第一安装架上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一锁舌可轴向滑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孔内;所述第一弹簧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孔内,所述第一电磁铁设置于所述靠背板的下表面;当所述第一电磁铁通电迫使所述第一锁舌向所述第一安装孔的内部滑动,并通过所述顶起机构顶起所述靠背板,直至所述第一锁舌与其中一个所述固定孔对齐时,再给所述第一电磁铁断电,所述第一弹簧得以迫使所述第一锁舌插入对应的所述固定孔内,从而限制所述靠背板发生转动。
6.优选的,所述连接板的两端分别铰接于所述支撑板以及所述踏脚板;所述支撑架的前端设有限位部以及支撑部;所述自用辅助床还包括第二锁紧件以及第三锁紧件;所述
第二锁紧件包括第二安装架、第二锁舌、第二弹簧以及第二电磁铁;所述第二安装架设置于所述床本体的下表面,所述第二安装架上设有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二锁舌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二安装孔内,且所述第二锁舌上靠近所述床本体尾部的一端向下倾斜设有斜面结构;所述第二弹簧设置于所述第二安装孔内,所述第二电磁铁设置于所述床本体的下表面;所述第三锁紧件包括所述第三安装架、第三锁舌、第三弹簧以及第三电磁铁;所述第三安装架设置于所述床本体的下表面,所述第三安装架上设有第三安装孔;所述第三锁舌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三安装孔内,且所述第三锁舌上靠近所述床本体尾部的一端向下倾斜设有引导斜面;所述第三弹簧设置于所述第三安装孔内,所述第三电磁铁设于所述床本体的下表面;当所述第二电磁铁通电迫使所述第二锁舌向所述第二安装孔的内部滑动,且所述第三电磁铁通电迫使所述第三锁舌向所述第三安装孔的内部滑动时,在重力作用下,所述连接板转动至与所述限位部接触,所述踏脚板转动至与所述支撑部接触,且所述踏脚板与所述支撑板之间的夹角α为0
°
~30
°
;当所述支撑板向所述缺口内移动时,所述第二电磁铁以及所述第三电磁铁处于断电状态,所述第二弹簧得以迫使所述第二锁舌向所述第二安装孔的外部滑动,所述第三弹簧得以迫使所述第三锁舌向所述第三安装孔的外部滑动,所述引导斜面得以迫使所述连接板以及所述踏脚板依次转动至与所述支撑板平齐,且所述第二锁舌以及所述第三锁舌分别支撑于所述连接板和所述踏脚板的下表面。
7.优选的,所述连接板的下表面上设有凸出部,所述凸出部设有插孔;所述自用辅助床还包括第四锁紧件,所述第四锁紧件包括第四安装架、第四锁舌、第四弹簧以及第四电磁铁;所述第四安装架设置于所述限位部上,所述第四安装架上设有第四安装孔;所述第四锁舌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第四安装孔内,所述第四弹簧设置于所述第四安装孔内,所述第四电磁铁设置于所述限位部上;当所述连接板转动至与所述限位部接触之前,给所述第四电磁铁通电,以迫使所述第四锁舌向所述第四安装孔的内部滑动;当所述连接板转动至与所述限位部接触时,给所述第四电磁铁断电,所述第四弹簧得以迫使所述第四锁舌向所述第四安装孔的外部滑动,所述第四锁舌得以插入所述插孔内,从而限制所述连接板发生转动;当所述支撑板向所述缺口内移动时,给所述第四电磁铁通电,以迫使所述第四锁舌与所述插孔分离。
8.优选的,所述支撑板的两侧设有容纳槽,所述容纳槽的内底部贯穿设有通孔;所述轮椅本体还包括两个扶手架,所述扶手架包括水平杆和竖直杆,所述竖直杆的上端与所述水平杆连接,所述竖直杆的下端可上下滑动设置于所述通孔内,所述竖直杆上下间隔设有多个定位孔;所述自用辅助床还包括第五锁紧件,所述第五锁紧件包括第五安装架、第五锁舌、第五弹簧以及第五电磁铁;所述第五安装架设置于所述支撑架上,所述第五安装架上设有第五安装孔;所述第五锁舌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五安装孔内,所述第五弹簧设置于所述第五安装孔内,所述第五电磁铁设置于所述支撑架上;当所述第五电磁铁通电迫使所述第五锁舌向所述第五安装孔的内部滑动时,得以上下滑动所述竖直杆,以调节所述水平杆的高度,且当所述水平杆运动至所述容纳槽的内部时,所述水平杆的上表面与所述支撑板的上表面平齐;当所述竖直杆上下滑动至所述第五锁舌与其中一个所述定位孔对齐时,给所述第五电磁铁断电,所述第五弹簧得以迫使所述第五锁舌插入对应的所述定位孔内,从而限制所述竖直杆上下滑动。
9.优选的,所述顶起机构包括液压缸、连接杆、顶杆以及导轮;所述液压缸固定设置
于所述缺口的下方,所述液压缸的伸缩端铰接于所述顶杆的两端之间;所述顶杆一端通过所述导轮与所述靠背板的下表面滚动连接,所述顶杆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连接杆的一端,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固定于所述液压缸的外壁。
10.优选的,所述自用辅助床还包括挂钩,所述挂钩设置于所述床本体的下表面,所述靠背板的下表面上设有挂接槽;当所述靠背板、所述支撑板、所述连接板以及所述踏脚板恰好填充所述缺口时,所述挂钩挂接于所述挂接槽内,得以限制所述支撑板水平移动;当通过所述顶起机构顶起所述靠背板时,所述挂接槽得以与所述挂钩分离。
11.优选的,所述自用辅助床还包括多个支撑块,多个所述支撑块设置于所述床本体的下表面上;当所述靠背板、所述支撑板、所述连接板以及所述踏脚板恰好填充所述缺口时,所述支撑板以及所述靠背板的下表面分别与至少一个所述支撑块接触;所述支撑块上靠近所述床本体尾部的一端适于向下倾斜设有过渡斜面。
12.优选的,所述自用辅助床还包括两个固定挡板、两个活动挡板以及两个l形的限位条;两个所述固定挡板分别竖直设置于所述床本体的尾部,且两个所述固定挡板分别位于所述缺口的两侧;两个所述限位条对称地设置于两个所述固定挡板上,两个所述活动挡板的一端分别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固定挡板上;当所述活动挡板向下转动至水平状态时,所述限位条限制所述活动挡板继续转动,且两个所述活动挡板得以使所述缺口关闭;当所述活动挡板向上转动至竖直状态时,所述限位条限制所述活动挡板继续转动。
13.优选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第一棘轮、第二棘轮、棘爪、扭簧、固定轴、套筒以及可调节长度的推杆;所述第一棘轮同轴设置于所述后轮上,所述固定轴的一端同轴设置于所述第一棘轮上偏离所述后轮的一端,所述第二棘轮同轴设置于所述固定轴的另一端;所述套筒同轴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固定轴的中部,所述套筒上径向凸出有圆环套;所述推杆的下端可轴向活动地且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圆环套内,所述推杆的外壁径向凸出有安装部,所述安装部位于所述圆环套的上方,且所述安装部上偏离所述推杆的一端设有容纳孔;所述棘爪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安装部的外端,所述扭簧设置于所述容纳孔内;当沿所述圆环套的轴向向上拉起所述推杆,并转动所述推杆使所述棘爪运动至所述第一棘轮的正上方,再沿所述圆环套的轴向向下推动所述推杆时,所述扭簧得以迫使所述棘爪与所述第一棘轮啮合,此时摇动所述推杆,使所述推杆绕所述固定轴的轴线往复转动,得以迫使所述后轮正向转动;当沿所述圆环套的轴向向上拉起所述推杆,并转动所述推杆使所述棘爪运动至所述第二棘轮的正上方,再沿所述圆环套的轴向向下推动所述推杆时,所述扭簧得以迫使所述棘爪与所述第二棘轮啮合,此时摇动所述推杆,使所述推杆绕所述固定轴的轴线往复转动,得以迫使所述后轮反向转动。
14.优选的,所述驱动机构还包括复位弹簧、密封盖以及圆柱形结构的限位块;所述限位块设置于所述推杆的下端,所述限位块可轴向滑动地且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圆环套内;所述密封盖适于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圆环套上偏离所述套筒的一端,且所述密封盖上贯穿设有让位孔,所述推杆可轴向滑动地且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让位孔内;所述复位弹簧设置于所述套筒内,且所述复位弹簧用于迫使所述限位块向靠近所述套筒的方向滑动。
15.优选的,所述圆环套的外壁上贯穿设有定位滑槽,所述定位滑槽包括两个竖直槽以及一个水平槽,且两个所述竖直槽与一个所述水平槽之间连接形成n形结构;所述限位块的外环面上径向设有定位杆,所述定位杆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竖直槽以及所述水平槽内;
当所述定位杆滑动至其中一个所述竖直槽的下端时,所述棘爪与所述第一棘轮啮合;当所述定位杆滑动至另一个所述竖直槽的下端时,所述棘爪与所述第二棘轮啮合;当沿所述圆环套的轴向向上拉起所述推杆,使所述定位杆滑动至所述竖直槽的上端,再绕所述圆环套的轴线转动所述推杆,所述定位杆得以通过所述水平槽在两个所述竖直槽之间往复滑动。
16.优选的,所述棘爪上面向所述容纳孔的部位上凸出有延伸杆,所述延伸杆上偏离所述棘爪的一端设有安装槽;所述容纳孔的内部设有扇形结构的限位槽;所述棘爪上偏离所述容纳孔的表面上设有贯穿所述延伸杆的第一轴孔,所述容纳孔的内部设有与所述限位槽同轴布置的螺纹孔;所述驱动机构还包括限位板以及锁紧螺钉;所述限位板设置于所述安装槽内,所述限位板的端部径向延伸至所述延伸杆的外部,且所述限位板的端部滑动设置于所述限位槽内;所述锁紧螺钉包括大头端、螺纹端以及设置于所述大头端与所述螺纹端之间的圆柱段;所述圆柱段可转动设置于所述第一轴孔内,所述螺纹端螺纹连接于所述螺纹孔内;所述扭簧套接于所述延伸杆上,所述扭簧的一端固定于所述棘爪上,所述扭簧的另一端固定于所述容纳孔的内部。
17.优选的,所述支撑架上设有与所述固定轴同轴布置的安装轴,所述后轮的轴心贯穿设有第二轴孔,所述第二轴孔可转动设置于所述安装轴上;所述固定轴上轴向贯穿设有孔道;所述驱动机构还包括防护罩,所述防护罩包括内罩体以及外罩体;所述内罩体同轴设置于所述第一棘轮与所述后轮之间;所述外罩体位于所述固定轴上偏离所述安装轴的一侧,所述外罩体上面向所述固定轴的表面上凸出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上偏离所述外罩体的一端贯穿所述孔道后再与所述安装轴连接;所述外罩体包裹于所述内罩体的外部,所述外罩体与所述内罩体之间留有间隙,且所述外罩体上设有用于避免对所述推杆产生干涉的让位开口。
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使用时,可以控制所述靠背板、所述连接板以及所述踏脚板分别转动至与所述支撑板平齐,以恰好填充在所述缺口位置,从而使所述轮椅本体与所述床本体相互组合成床形态,实现床的功能。当所述靠背板上偏离所述支撑板的一端向上翻转合适角度后,再通过所述第一锁紧件锁紧时,可以支撑使用者的背部,方便使用者坐在所述支撑板上;进一步控制所述连接板以及所述踏脚板转动,使所述脚踏板上偏离所述连接板的一端与水平面的夹角为0
°
~30
°
,使用者可将双脚舒适地踏在所述脚踏板上,形成轮椅形态,无需护理人员将使用者搬到轮椅上。
19.(2)当控制所述第一电磁铁通电时,得以吸引所述第一锁舌向所述第一安装孔的内部滑动,实现所述第一锁舌与所述固定孔分离,以解除对所述靠背板的锁紧,得以配合所述顶起机构使所述靠背板转动至合适角度后,再控制所述第一电磁铁断电后,所述第一弹簧迫使所述第一锁舌插入对应的所述固定孔内,以实现对所述靠背板的锁紧。整个过程只需要操控所述顶起机构的升降以及所述第一电磁铁的通断电;且所述轮椅本体离开所述缺口后,所述顶起机构分离,避免因需要在所述轮椅本体上设置各种复杂的驱动结构而增大整体成本和操控难度。
20.(3)在所述第二锁紧件以及所述第三锁紧件的作用下,可以通过给所述第二电磁铁以及所述第三电磁铁通电,吸引所述第二锁舌滑动至所述第二安装孔的内部,并吸引所述第三锁舌滑动至所述第二安装孔的内部,使所述连接板以及所述踏脚板在重力作用下自动转动,直至所述连接板与限位部接触,且所述踏脚板与所述支撑部接触时,以变形成轮椅
形态;当所述轮椅本体后退进入所述缺口时,给所述第二电磁铁以及所述第三电磁铁断电,所述第二弹簧迫使所述第二锁舌滑动至所述第二安装孔的外部,且所述第三弹簧迫使所述第三锁舌滑动至所述第三安装孔的外部,此时,所述引导斜面可以自动迫使所述连接板以及所述踏脚板重合转动至水平状态,从而恢复成床形态。整个过程只需要控制所述第二电磁铁以及所述第三电磁铁的通断电,无需在所述轮椅本体上设置复杂的驱动结构驱动所述连接板以及所述踏脚板发生转动,进一步降低了整体的成本以及操控的难度。
21.(4)在所述驱动机构的作用下,可以通过手摇所述推杆,以实现所述轮椅本体的前进和后退,操作简单,且更加省力,同时可以避免需要设置驱动所述后轮转动的驱动结构和传动结构,进一步降低了整体的成本以及操控的难度,相比于现有的电动控制方式,安全性更高。
附图说明
22.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自用辅助床的立体图,并展示了床形态。
23.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图1中自用辅助床的剖视图,展示了顶起机构和挂钩的工作原理。
24.图3为本技术提供的图1中自用辅助床的爆炸图,并展示了轮椅形态。
25.图4为本技术提供的图3中i处的局部放大图。
26.图5为本技术提供的图4中第二锁紧件的立体图。
27.图6为本技术提供的图3中ii处的局部放大图。
28.图7为本技术提供的图6中第三锁紧件的立体图。
29.图8为本技术提供的图3中轮椅本体的部分结构的右视图。
30.图9为本技术提供的图8中沿a

a的剖视图。
31.图10为本技术提供的图9中iii处的局部放大图。
32.图11为本技术提供的图8中沿b

b的剖视图。
33.图12为本技术提供的图11中iv处的局部放大图。
34.图13为本技术提供的图8中沿c

c的剖视图。
35.图14为本技术提供的图13中v处的局部放大图。
36.图15为本技术提供的图3中驱动机构的放大图。
37.图16为本技术提供的图15中驱动机构的爆炸图。
38.图17为本技术提供的图15中驱动机构的安装示意图。
39.图18为本技术提供的图17中vi处的局部放大图。
40.图19为本技术提供的图16中部分结构的爆炸图。
41.图20为本技术提供的图19中部分结构的爆炸图。
42.图21为本技术提供的图19中部分结构的剖视图。
43.图22为本技术提供的图21中安装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44.图23

24为本技术提供的棘爪的工作原理图。
45.图中:1、床本体;11、缺口;2、轮椅本体;20、扶手架;201、水平杆;202、竖直杆;2021、定位孔;21、支撑架;211、限位部;212、支撑部;213、安装轴;22、支撑板;221、容纳槽;222、通孔;23、靠背板;231、挂接槽;24、连接板;241、凸出部;242、插孔;25、踏脚板;26、前
轮;27、后轮;271、第二轴孔;28、驱动机构;281、第一棘轮;282、第二棘轮;283、棘爪;2831、延伸杆;2832、安装槽;2833、第一轴孔;284、扭簧;285、固定轴;2851、孔道;286、套筒;2861、圆环套;2862、定位滑槽;287、推杆;2871、安装部;2872、容纳孔;2873、限位槽;2874、螺纹孔;2875、外杆体;2876、内杆体;2877、手拧螺钉;288、复位弹簧;289、密封盖;290、限位块;2901、定位杆;291、限位板;292、锁紧螺钉;293、防护罩;2931、内罩体;2932、外罩体;2933、让位开口;2934、支撑杆;294、防滑护套;3、顶起机构;31、液压缸;32、连接杆;33、顶杆;34、导轮;4、第一锁紧件;41、固定板;411、固定孔;42、第一安装架;421、第一安装孔;43、第一锁舌;44、第一弹簧;45、第一电磁铁;5、第二锁紧件;51、第二安装架;511、第二安装孔;52、第二锁舌;521、斜面结构;53、第二弹簧;54、第二电磁铁;6、第三锁紧件;61、第三安装架;611、第三安装孔;62、第三锁舌;621、引导斜面;63、第三弹簧;64、第三电磁铁;7、第四锁紧件;71、第四安装架;711、第四安装孔;72、第四锁舌;73、第四弹簧;74、第四电磁铁;8、第五锁紧件;81、第五安装架;811、第五安装孔;82、第五锁舌;83、第五弹簧;84、第五电磁铁;91、挂钩;92、支撑块;921、过渡斜面;93、固定挡板;94、活动挡板;95、限位条;100、铆钉;200、第一螺栓;300、第二螺栓;400、轴承。
具体实施方式
46.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对于方位词,如有术语“中心”、“横向”、“纵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方位和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叙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方位构造和操作,不能理解为限制本技术的具体保护范围。另外,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此外,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47.参照图1

3,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自用辅助床,包括床本体1以及轮椅本体2,床本体1的尾部设有缺口11;轮椅本体2包括支撑架21、支撑板22、靠背板23、连接板24、踏脚板25、前轮26、后轮27以及用于驱动后轮27转动的驱动机构28;前轮26以及后轮27均可转动地设置于支撑架21的下端,且前轮26和后轮27的总数至少为三个;支撑板22水平设置于支撑架21的上端;靠背板23的一端可转动设置于支撑板22的一端,连接板24的一端可转动设置于支撑板22的另一端,踏脚板25的一端可转动设置于连接板24的另一端。使用时,可以通过控制靠背板23、连接板24以及踏脚板25分别转动至与支撑板22平齐,以使靠背板23、支撑板22、连接板24以及踏脚板25恰好填充在缺口11内,此时,轮椅本体2与床本体1相互组合形成床形态(如图1所示)。通过控制靠背板23上偏离支撑板22的一端向上翻转,以支撑起使用者背部,方便使用者坐在支撑板22上;并可通过控制连接板24以及脚踏板转动,使连接板24转动至支撑板22的下方,并使脚踏板转动至水平状态(或者脚踏板上偏离连接板24的
一端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0
°
~30
°
,如图8所示),此时轮椅本体2单独变形成轮椅形态,即使用者直接坐到轮椅本体2上,从而无需将使用者搬到轮椅本体2上。
48.参照图2

3以及图8

10,为了实现靠背板23的自动上下翻转,该自用辅助床还包括顶起机构3以及第一锁紧件4;第一锁紧件4包括固定板41、第一安装架42、第一锁舌43、第一弹簧44以及第一电磁铁45;固定板41设置于支撑架21上,固定板41上间隔设有多个固定孔411,各个固定孔411的轴线与靠背板23的转动轴线之间的距离相等;第一安装架42设置于靠背板23的下表面,第一安装架42上设有第一安装孔421,第一锁舌43可轴向滑动地设置于第一安装孔421内;第一弹簧44设置于第一安装孔421内,第一电磁铁45设置于靠背板23的下表面。当需要控制靠背板23上下翻转时,如图10所示,给第一电磁铁45通电迫使第一锁舌43向第一安装孔421的内部滑动(即第一锁舌43与固定孔411分离,解除对靠背板23的锁紧);此时,可以通过顶起机构3顶起靠背板23(或者在重力作用下,使顶起机构3支撑着靠背板23进行下降),使靠背板23转动合适角度后,直至第一锁舌43重洗与其中一个固定孔411对齐时,再给第一电磁铁45断电,第一弹簧44得以迫使第一锁舌43插入对应的固定孔411内,从而限制靠背板23发生转动。如图8所示,固定孔411的数量优选为四个,从右向左依次对应着靠背板23向上翻转0
°
、30
°
、60
°
以及90
°

49.参照图3,为了简化轮椅本体2的结构,可以将顶起机构3设置于缺口11的下方,且顶起机构3与靠背板23之间采用可分离式连接,从而可以极大程度的降低轮椅本体2的结构;同时,可以用手扶住靠背板23,并给第一电磁铁45通电,使第一锁舌43与固定孔411分离后,可以手动转动靠背板23,以实现对靠背板23翻转角度的手动调节。
50.本技术对顶起机构3的具体结构不进行限定,以下仅提供一种结构进行参考:参照图2

3,顶起机构3包括液压缸31、连接杆32、顶杆33以及导轮34;液压缸31固定设置于缺口11的下方,液压缸31的伸缩端铰接于顶杆33的两端之间;顶杆33一端通过导轮34与靠背板23的下表面滚动连接,顶杆33的另一端铰接于连接杆32的一端,连接杆32的另一端固定于液压缸31的外壁。如图2所示,当液压缸31的伸缩端伸出时,可以带动顶杆33的右端绕左端向上转动,从而可以将靠背板23顶起;当液压缸31的伸缩端缩回时,在重力作用下,靠背板23始终与导轮34接触,顶杆33得以支撑着靠背板23,以使靠背板23可以缓慢下降。同时,由于导轮34可以在靠背板23的下表面上滚动,从而可以降低顶杆33与靠背板23之间的摩擦阻力,既可以使得靠背板23的升降更加顺畅,又可以避免使用时因摩擦而产生磨损以及噪音。另外,若顶杆33无法将靠背板23顶起至竖直状态(即靠背板23与支撑板22之间的夹角为90
°
)时,可以先通过顶杆33将靠背板23向上顶起,使靠背板23的左端向上翻转至最大程度,再控制轮椅本体2后退,此时,靠背板23作用于导轮34上,从而可以进一步使靠背板23的左端继续向上翻转。
51.本技术中,连接板24的两端可以分别铰接于支撑板22以及踏脚板25。其中,连接板24与支撑板22之间可直接铰接,也可将连接板24通过铆钉100铰接在支撑架21上(如图11所示),等同于连接板24与支撑板22进行间接的铰接。支撑架21的前端设有限位部211以及支撑部212(如图8所示);自用辅助床还包括第二锁紧件5以及第三锁紧件6。在床形态下,可以通过第二锁紧件5对连接板24进行支撑,使连接板24维持水平状态;并可以通过第三锁紧件6对踏脚板25进行支撑,使踏脚板25维持水平状态。当解除第二锁紧件5以及第三锁紧件6的支撑作用后,在重力作用下,如图8所示,连接板24转动至与限位部211接触,且踏脚板25转
动至与支撑部212接触,即由床形态转化成轮椅形态。需要说明的是,可以通过改变支撑部212与限位部211之间的夹角,从而可以改变踏脚板25的角度;优选地,踏脚板25与支撑板22(即水平面)的夹角α为0
°
~30
°
(如图8所示),提高踏脚时的舒适性。
52.参照图3

5,第二锁紧件5包括第二安装架51、第二锁舌52、第二弹簧53以及第二电磁铁54;第二安装架51设置于床本体1的下表面,第二安装架51上设有第二安装孔511;第二锁舌52可滑动地设置于第二安装孔511内,且第二锁舌52上靠近床本体1尾部的一端向下倾斜设有斜面结构521;第二弹簧53设置于第二安装孔511内,第二电磁铁54设置于床本体1的下表面。当给第二电磁铁54通电时,第二电磁铁54对第二锁舌52产生吸引力,迫使第二锁舌52向第二安装孔511的内部滑动,即第二锁舌52失去对连接板24的支撑作用。
53.参照图3、图6以及图7,第三锁紧件6包括第三安装架61、第三锁舌62、第三弹簧63以及第三电磁铁64;第三安装架61设置于床本体1的下表面,第三安装架61上设有第三安装孔611;第三锁舌62可滑动地设置于第三安装孔611内,且第三锁舌62上靠近床本体1尾部的一端向下倾斜设有引导斜面621;第三弹簧63设置于第三安装孔611内,第三电磁铁64设于床本体1的下表面。当给第三电磁铁64通电时,第三电磁铁64对第三锁舌62产生吸引力,迫使第三锁舌62向第三安装孔611内部滑动,即第三锁舌62失去对脚踏板的支撑作用。
54.结合图2

8,当轮椅本体2离开缺口11时,通过第二电磁铁54迫使第二锁舌52滑动至第二安装孔511的内部,并通过第三电磁铁64迫使第三锁舌62滑动至第三安装孔611的内部,以避免第二锁舌52以及第三锁舌62对轮椅本体2的离开造成干涉。当轮椅本体2倒退进入缺口11时(即支撑板22向缺口11移动),控制第二电磁铁54以及第三电磁铁64处于断电状态,第二弹簧53得以迫使第二锁舌52向第二安装孔511的外部滑动,第三弹簧63得以迫使第三锁舌62向第三安装孔611的外部滑动,引导斜面621得以迫使连接板24以及踏脚板25依次转动至水平状态,即连接板24以及踏脚板25自动转动至与支撑板22平齐;同时,第二锁舌52以及第三锁舌62分别对连接板24以及踏脚板25的下表面进行支撑,以维持连接板24以及踏脚板25处于水平状态。另外,当后轮27气压不足时,支撑板22的高度降低,即支撑板22的下表面低于第二锁舌52的上端面,即第二锁舌52抵住支撑板22,使支撑板22无法正常进入到缺口11内部;在设置斜面结构521后,斜面结构521可以对支撑板22起到导向作用,以使支撑板22的下表面可以沿着斜面结构521滑动至第二锁舌52的上端面,得以保证支撑板22可以正常进入到缺口11内部。
55.参照图8以及图11

12,在轮椅形态下,为了避免连接板24以及踏脚板25在发生晃动,自用辅助床还包括用于锁紧连接板24的第四锁紧件7。具体地说,在连接板24的下表面上设置凸出部241,并在凸出部241设置插孔242。第四锁紧件7包括第四安装架71、第四锁舌72、第四弹簧73以及第四电磁铁74;第四安装架71设置于限位部211上,第四安装架71上设有第四安装孔711;第四锁舌72可滑动地设置于第四安装孔711内,第四弹簧73设置于第四安装孔711内,第四电磁铁74设置于限位部211上。结合图8以及图10,当连接板24转动至与限位部211接触之前,给第四电磁铁74通电,以迫使第四锁舌72向第四安装孔711的内部滑动,以避免第四锁舌72与凸出部241之间产生干涉;当连接板24转动至与限位部211接触时,给第四电磁铁74断电,第四弹簧73得以迫使第四锁舌72向第四安装孔711的外部滑动,第四锁舌72得以插入插孔242内,从而限制了连接板24以及踏脚板25发生晃动;当支撑板22向缺口11内移动时,给第四电磁铁74通电,以迫使第四锁舌72滑动至第四安装孔711的内部(即
第四锁舌72与插孔242分离),从而解除了对连接板24的锁紧,以使引导斜面621可以正常迫使连接板24以及踏脚板25转动至水平状态。
56.参照图8以及图13

14,支撑板22的两侧设有容纳槽221,容纳槽221的内底部贯穿设有通孔222;轮椅本体2还包括两个扶手架20,扶手架20包括水平杆201和竖直杆202,竖直杆202的上端与水平杆201连接,竖直杆202的下端可上下滑动设置于通孔222内,竖直杆202上下间隔设有多个定位孔2021。自用辅助床还包括第五锁紧件8,第五锁紧件8包括第五安装架81、第五锁舌82、第五弹簧83以及第五电磁铁84;第五安装架81设置于支撑架21上,第五安装架81上设有第五安装孔811;第五锁舌82可滑动地设置于第五安装孔811内,第五弹簧83设置于第五安装孔811内,第五电磁铁84设置于支撑架21上。竖直杆202的数量至少为一个,其中一个竖直杆202上具有多个定位孔2021即可。使用时,如图14所示,给第五电磁铁84通电,第五电磁铁84对第五锁舌82产生吸引力,迫使第五锁舌82向第五安装孔811的内部滑动(即第五锁舌82与定位孔2021分离),以解除对竖直杆202的锁紧,此时,得以上下滑动竖直杆202,以调节水平杆201的高度;高度调节时,直至第五锁舌82与对应的定位孔2021对齐后,再给第五电磁铁84断电,第五弹簧83得以迫使第五锁舌82插入对应的定位孔2021内,从而限制竖直杆202上下滑动。在轮椅形态下,如图2所示,可以根据使用者的身高、体型,合理调节水平杆201的高度;在床形态下,如图1所示,竖直杆202向下滑动至最低点(即水平杆201下降至最低点),此时,水平杆201恰好容纳于容纳槽221内,且水平杆201的上表面与支撑板22的上表面平齐,得以避免因水平杆201凸起而影响使用。
57.参照图2

3,自用辅助床还包括挂钩91,挂钩91设置于床本体1的下表面,靠背板23的下表面上设有挂接槽231。如图2所示,当靠背板23、支撑板22、连接板24以及踏脚板25恰好填充缺口11时,挂钩91挂接于挂接槽231内,得以限制支撑板22水平移动,从而可以维持床形态的稳定性。当通过顶起机构3顶起靠背板23时,挂接槽231得以与挂钩91分离,以解除对靠背板23的锁紧,使轮椅本体2可以正常离开缺口11。
58.参照图3,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自用辅助床还包括多个支撑块92,多个支撑块92设置于床本体1的下表面上;当靠背板23、支撑板22、连接板24以及踏脚板25恰好填充缺口11时,支撑板22以及靠背板23的下表面分别与至少一个支撑块92接触;支撑块92上靠近床本体1尾部的一端适于向下倾斜设有过渡斜面921。在床形态下,支撑块92可以对靠背板23以及支撑板22起到支撑作用,得以提高床形态下的整体强度;另外,在后轮27气压不足时,支撑板22的高度偏低,支撑板22以及靠背板23的下表面均可以沿着过渡斜面921滑动至支撑块92的上表面上,以使支撑板22以及靠背板23始终可以与床本体1平齐。
59.参照图1、图3以及图6,自用辅助床还包括两个固定挡板93、两个活动挡板94以及两个l形的限位条95;两个固定挡板93分别竖直设置于床本体1的尾部,且两个固定挡板93分别位于缺口11的两侧;两个限位条95对称地设置于两个固定挡板93上,两个活动挡板94的一端分别可转动地设置于固定挡板93上。其中,活动挡板94可以通过铆接的方式实现与固定挡板93之间的可转动连接。当活动挡板94向下转动至水平状态时,限位条95限制活动挡板94继续转动,使缺口11关闭(如图1所示),既可避免物品从床尾掉落,又可避免轮椅本体2离开缺口11;当活动挡板94向上转动至竖直状态时,限位条95限制活动挡板94继续转动,使缺口11打开(如图3和图6所示),轮椅本体2得以正常离开缺口11。
60.参照图3以及15

19,驱动机构28包括第一棘轮281、第二棘轮282、棘爪283、扭簧
284、固定轴285、套筒286以及可调节长度的推杆287;如图18所示,第一棘轮281同轴设置于后轮27上,固定轴285的一端同轴设置于第一棘轮281上偏离后轮27的一端,第二棘轮282同轴设置于固定轴285的另一端;套筒286同轴可转动地设置于固定轴285的中部,套筒286上径向凸出有圆环套2861(如图19所示);推杆287的下端可轴向活动地且可转动地设置于圆环套2861内,推杆287的外壁径向凸出有安装部2871,安装部2871位于圆环套2861的上方,且安装部2871上偏离推杆287的一端设有容纳孔2872;棘爪283可转动地设置于安装部2871的外端,扭簧284设置于容纳孔2872内(如图21所示)。使用时,沿圆环套2861的轴向向上拉起推杆287,并转动推杆287使棘爪283运动至第二棘轮282的正上方,再沿圆环套2861的轴向向下推动推杆287时,扭簧284得以迫使棘爪283与第二棘轮282啮合(如图23所示),此时摇动推杆287(即反复向前推动推杆287以及向后拉动推杆287),使推杆287绕固定轴285的轴线往复转动,得以迫使后轮27反向转动;具体地说,向前推动推杆287时,棘爪283与第二棘轮282外周的齿槽分离(如图24所示),不对第二棘轮282产生驱动力;向后拉动推杆287时,棘爪283与第二棘轮282充分啮合,得以驱动第二棘轮282逆时针转动,即固定轴285、第一棘轮281以及后轮27均跟随第二棘轮282同步转动,以驱动轮椅本体2后退;反复摇动推杆287,即可驱动轮椅本体2持续后退。同理,当沿圆环套2861的轴向向上拉起推杆287,并转动推杆287使棘爪283运动至第一棘轮281的正上方,再沿圆环套2861的轴向向下推动推杆287时,扭簧284得以迫使棘爪283与第一棘轮281啮合;由于第一棘轮281外周的齿槽方向与第二棘轮282外周的齿槽方向相反,因此,此时摇动推杆287,使推杆287绕固定轴285的轴线往复转动,得以迫使后轮27正向转动,轮椅本体2运动状态恰好和后退状态(棘爪283与第二棘轮282啮合时)相反,即可驱动轮椅本体2前进。另外,可以根据使用者的身高,合理调节推杆287的长度,以便于使用者进行操作;同时,在床形态下,可以调短推杆287的长度,以避免推杆287的上端与床本体1之间产生干涉。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对推杆287的长度调节方式不进行限定,以下仅提供一种参考结构:如图19所示,推杆287包括外杆体2875、内杆体2876以及手拧螺钉2877,内杆体2876可上下滑动地连接于空心的外杆体2875的内部,手拧螺钉2877螺纹连接于外杆体2875的下端;当拧松手拧螺钉2877时,可以拉动外杆体2875调节推杆287的整体长度;当拧紧手拧螺钉2877时,可以维持推杆287的长度不变。同时,推杆287(或外杆体2875)的上端还可以设置防滑护套294。
61.参照图20

21,驱动机构28还包括复位弹簧288、密封盖289以及圆柱形结构的限位块290;限位块290设置于推杆287的下端,限位块290可轴向滑动地且可转动地设置于圆环套2861内;密封盖289适于可拆卸地设置于圆环套2861上偏离套筒286的一端,且密封盖289上贯穿设有让位孔2891,推杆287可轴向滑动地且可转动地设置于让位孔2891内;复位弹簧288设置于套筒286内,且复位弹簧288用于迫使限位块290向靠近套筒286的方向滑动。其中,限位块290与圆环套2861之间以及推杆287与让位孔2891之间的限位配合,提高了推杆287沿圆环套2861轴向的滑动精度以及绕圆环套2861轴线发生转动的精度。当沿圆环套2861轴向拉动推杆287的作用力消失后,复位弹簧288可以自动迫使推杆287进行复位。
62.参照图19

21,圆环套2861的外壁上贯穿设有定位滑槽2862,定位滑槽2862包括两个竖直槽以及一个水平槽,且两个竖直槽与一个水平槽之间连接形成n形结构;限位块290的外环面上径向设有定位杆2901,定位杆2901可滑动地设置于竖直槽以及水平槽内。当定位杆2901滑动至其中一个竖直槽的下端时,棘爪283与第一棘轮281啮合;当定位杆2901滑
动至另一个竖直槽的下端时,棘爪283与第二棘轮282啮合;当沿圆环套2861的轴向向上拉起推杆287,使定位杆2901滑动至竖直槽的上端,再绕圆环套2861的轴线转动推杆287,定位杆2901得以通过水平槽在两个竖直槽之间往复滑动。通过定位滑槽2862得以有效地对定位杆2901起到导向作用,从而可以精确地控制棘爪283与第一棘轮281(或第二棘轮282)啮合。
63.参照图20

22,棘爪283上面向容纳孔2872的部位上凸出有延伸杆2831,延伸杆2831上偏离棘爪283的一端设有安装槽2832;容纳孔2872的内部设有扇形结构的限位槽2873;棘爪283上偏离容纳孔2872的表面上设有贯穿延伸杆2831的第一轴孔2833,容纳孔2872的内部设有与限位槽2873同轴布置的螺纹孔2874;驱动机构28还包括限位板291以及锁紧螺钉292;限位板291设置于安装槽2832内,限位板291的端部径向延伸至延伸杆2831的外部,且限位板291的端部滑动设置于限位槽2873内;锁紧螺钉292包括大头端、螺纹端以及设置于大头端与螺纹端之间的圆柱段;圆柱段可转动设置于第一轴孔2833内,螺纹端螺纹连接于螺纹孔2874内;扭簧284套接于延伸杆2831上,扭簧284的一端固定于棘爪283上,扭簧284的另一端固定于容纳孔2872的内部。如图20

21所示,可以通过锁紧螺钉292同时对棘爪283以及限位板291进行安装,且第一轴孔2833与圆柱段之间可以实现棘爪283的可转动性。延伸杆2831一方面可以提高第一轴孔2833与圆柱段之间的接触面,从而可以提高棘爪283安装后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延伸杆2831可以对扭簧284进行初步定位,以降低对扭簧284的安装难度。另外,当沿圆环套2861的轴向向上拉起推杆287,使棘爪283与第一棘轮281(或第二棘轮282)分离后,扭簧284容易迫使棘爪283转动过度,从而容易使得棘爪283难以再次与第一棘轮281(或第二棘轮282)啮合。如图22所示,在扇形结构的限位槽2873对限位板291(即棘爪283)的限位作用下,限位板291(即棘爪283)只在角度β范围内转动,β的值为棘爪283与第一棘轮281(或第二棘轮282)啮合到分离(如图23至图24所示)时所转动的角度,得以保证棘爪283再次与第一棘轮281(或第二棘轮282)啮合的可靠性。
64.参照图15

18,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支撑架21上设有与固定轴285同轴布置的安装轴213,后轮27的轴心贯穿设有第二轴孔271,第二轴孔271(通过轴承400)可转动设置于安装轴213上;固定轴285上轴向贯穿设有孔道2851;驱动机构28还包括防护罩293,防护罩293包括内罩体2931以及外罩体2932;内罩体2931同轴设置于第一棘轮281与后轮27之间;外罩体2932位于固定轴285上偏离安装轴213的一侧,外罩体2932上面向固定轴285的表面上凸出有支撑杆2934,支撑杆2934上偏离外罩体2932的一端贯穿孔道2851后再与安装轴213连接;外罩体2932包裹于内罩体2931的外部,外罩体2932与内罩体2931之间留有间隙,且外罩体2932上设有用于避免对推杆287产生干涉的让位开口2933。可以通过第一螺栓200将第一棘轮281连同内罩体2931同时安装固定在后轮27的外侧(如图18所示);支撑杆2934穿插于孔道2851内,并通过第二螺栓300将支撑杆2934安装固定于安装轴213上。由于跟随后轮27转动的内罩体2931与在安装轴213上不动的外罩体2932之间留有间隙(如图17所示),得以避免内罩体2931与外罩体2932之间因接触而发生磨损。
65.需要说明的是,可以在支撑板22的下表面安装一块电池,并在合适位置(如支撑架21)上设置控制开关,以便控制对第一电磁铁45、第四电磁铁74以及第五电磁铁84的通断电。第二电磁铁54以及第三电磁铁64位于床本体1的下方,可以直接接入电源,并在合适位置(床本体1的侧边)设置控制开关,以便控制对第二电磁铁54以及第三电磁铁64的通断电。
66.以上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
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本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内。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